我国普通高校国防生心理素质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 格式:docx
- 大小:40.91 KB
- 文档页数:6
我国普通高校国防生心理素质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祖霞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近年来发表的26篇有关国防生心理素质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从概念、研究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对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认为当前我国国防生心理素质研究中存在概念不清晰,研究方法亟待科学化、规范化,对现有研究成果借鉴较少等问题,同时对我国国防生心理素质研究今后可能努力的方向提出四点建议.
【期刊名称】《高教探索》
【年(卷),期】2014(000)006
【总页数】3页(P186-188)
【关键词】国防生;心理素质;概念;研究方法;影响因素
【作者】祖霞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1998年起,我国开始试点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
15年来,普通高校已为军队培养了7万余名国防生。
[1]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的目的在于顺应现代化战争形态加速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趋势,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打赢现代化战争作准备。
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首先应具备的是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前国内对于国防生心理素质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文在对我国普通高校国防生心理素质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心理素质相关研究的进展,对国
防生心理素质问题研究的前景和方向进行展望。
以“国防生”和“心理素质”为主题在中国期刊文献库 (CNKI)中进行搜索,得到相关文献26篇。
其中,以“心理素质”为关键词的文献仅3篇,表明目前国内对于国防生心理素质问题的研究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1.国防生心理素质的概念
现有研究对于国防生心理素质概念的理解并未达成一致,只是在一般意义上认为国防生心理素质是国防生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由于研究者所持有的学科视角不同,对国防生心理素质概念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观点。
(1)认为心理素质即心理健康。
如刘富良认为国防生心理素质即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2];夏纪林认为国防生心理素质培养需着重心理健康和16种人格因素培养[3];李义安、陈彦垒从心理韧性和幸福感角度探讨了国防生综合心理素质的具体内涵[4];顾正成等认为国防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情绪调适能力有关[5]。
(2)将政治思想问题、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纳入心理素质范畴,认为国防生政治信念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曲凤桐认为国防生的入伍动机、政治信念和献身国防等种种信念应该作为国防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6];李永阳等认为国防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是“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精神”[7];胡玲翠认为要加强国防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培养国防生抵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未来高技术战场的双重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8]。
2.国防生心理素质的研究方法
现有研究主要采取测量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综合法对国防生心理素质进行研究。
图1是笔者对在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中搜索到的26篇涉及国防生心理素质问题的论文所使用的方法进行的描述统计,从中可以发现,采用文献综合法的研究占了大多数。
而采用心理测量与统计方法的研究,多采用SCL-90、16PF等常用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并以焦虑和抑郁作为主要区别项。
3.国防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
目前尚无关于国防生心理素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现有研究中,赵跃强等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军政训练对国防生心理素质有正面影响[9];张秀敏认为可以采取团体心理训练的方法训练国防生心理素质[10];彭辉等人认为要通过积极开展心
理服务和心理咨询工作,营造能够大力促进国防生心理健康的良好环境来影响国防生心理素质的培养[11];有研究者从环境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等方面
探讨了影响国防生心理素质的可能因素[12]。
纵观现有研究,由于研究者从不同学科视角提出对心理素质概念的看法,导致这一概念到目前为止仍然模糊不清。
心理素质应是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如果从思想政治教育、军事学等角度对其进行定义,反而会使概念的内涵更加不清晰。
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在心理学的学科范畴内研究心理素质,也一定要将“心理素质”这一概念与“心理健康”、“心理承受能力”这些概念区别开来,不能混淆使用。
心理素质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应采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现有研究中主要采用文献综合法,而不是采用作为心理学的主流研究方法的测量分析、统计及实验法,这可能会使国防生心理素质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受到质疑。
“心理素质”这一概念并非舶来品,而是中国学者的原创。
近年来,心理素质研究不仅受到国外学界的关注,而且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
在笔者能够查询到的现有的国防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仅有一篇论文引用了国内心理素质研究的成果,这种情况实在让人费解。
随着我国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国防生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军队吸纳优秀人才的重要渠道,促进了军队人才队伍素质结构的优化和改善。
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成为了军队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2013年年底,教育部和解放军四总部印发《关于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国防生情
况和推进工作创新发展意见》,对国防生培养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部署,对打造高素质国防生群体提出了全新要求,指出国防生培养工作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国防生心理素质研究的科学性、有效性这一任务就变得更加急迫。
笔者认为,在将来关于国防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可着重从以下几点着手。
1.明确国防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学科范围
早在2003年,西南大学张大均教授就明确将心理素质定义为:“以生理条件为基
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
”[12]可见,心
理素质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应该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
那种认为国防生心理素质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畴的观念主张只要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就不会有心理问题,混淆了政治思想与心理素质这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
这不仅在学术研究中是错误的,还可能导致在实践中将国防生心理素质培养等同于“鼓舞士气”、“磨炼意志”的做法,从而使国防生心理素质的研究越来越不具备科学性。
2.明确国防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心理承受能力和人格等概念的区别
心理素质是一个非集合概念,其结构分为元认知能力、一般认知能力、社会智力和实践智力、人格心理素质和心理行为的适应水平五个方面。
[14]这一概念显然
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心理健康、心理承受能力和人格等。
而且,心理素质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着眼于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进行构建的一个概念,它与心理健康、心理承受能力等和心理问题、心理挫折相对应的概念的立场和指向都是不同的。
因为心理素质要解决的是“人们如何能够生活得更快乐”,而心理健康、心理承受能力要解决的是“人们如何不生病”、“人们如何能够避免挫折”等问题。
3.明确国防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双重性
国防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同时也是准军人,他们心理素质的特点既不同于普通大学生,也不同于军人。
因此,对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素质进行研究,需要充分
借鉴军人心理素质研究和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成果。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建立了大规模的军人心理测验系统,1942年至1946年期间,受过军队心
理测验的人数多达700万。
通过这些测验及后来的相关研究,国内外积累了大量
的军人心理素质研究成果。
国内目前关于军人心理素质的研究成果比较突出,特别是第三军医大学冯正直教授团队通过系列研究专门编制了中国军人心理素质量表[15][16],并研制了专门的军人心理素质训练体系。
而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
的研究成果就更加不胜枚举,仅2014年发表的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相关期刊及硕博士论文就多达2534篇。
以上这些成果都可以运用于国防生心理素质问题的研究中。
4.采用科学方法对国防生心理素质进行研究,建立国防生选拔、筛选的科学依据除了继续采用心理测量、统计方法等心理学常用方法对国防生心理素质进行研究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国内外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成果,采用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事件相关电位)、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核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建立国防生心理素质模型,进一步提高国防生选拔、筛选的科学性,从
而大幅度提高国防生培养的效率。
【相关文献】
[1]总政干部部人才发展战略课题组.军民融合培养人才的重大实践创新——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国防生从借助资源走向深度融合[N].解放军报,2012-10-29(2).
[2]刘富良.国防生自尊与心理健康水平调查[J].现代预防科学,2011(11).
[3]夏纪林.对理工院校国防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思考[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
[4]李义安,陈彦垒.高校国防生心理韧性和幸福感的特点与关系[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 (1).
[5]顾正成,戴子卿,吴永强.国防生情绪分析及其自我调适[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7(12).
[6]曲凤桐.国防生的心理素质培养[J].怀化学院学报,2006(1).
[7]李永阳,尚婷,朱中华.当前普通高校国防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22).
[8]胡玲翠.着眼岗位任职能力提高国防生军政素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12).[9]赵跃强,陈卫东,吴雷.国防生培养综合素质影响因素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10]张秀敏.高校国防生团体心理训练的设计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8).
[11]彭辉,何颂.武汉地区国防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1(4).[12]陆长海.国防生群体所存在的心理矛盾分析及其对策探讨[J].科教文汇,2013(6).[13]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
[14]冯正直主编.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7.
[15]冯正直等.军人心理素质概念与结构的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8).[16]冯正直等.我国军人心理素质研究进展与展望[J].心理科学,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