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34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
一、黑格尔的客砚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和辩证法
黑格尔的美学是建筑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和辩证法的基础上的。“美学”第一卷讲原理,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讲他的哲学体系和辩证法,所以要了解黑格尔的美学,首先就要对他的哲学体系和辩证法有一种概括的了解。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他的辩证法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个矛盾究竞怎样产生的呢?黑格尔虽是“集哲学的大成”,但是过去哲学家之中对他起过关键性影响的是柏拉图和康德。他的基本矛盾是由继承这两人的影响而发展出来的。为着更好地了解黑格尔,我们不妨约略回顾一下柏拉图和康德两人对理性与感性关系的看法。 依柏拉图,理性世界是由“理念”组成的唯一普遍真实永恒不变的世界;感官所接触的现象世界只是“理念”的摹本或幻影,它是个别的、偶然的、随时空变化的,所以是不真实的。比方说,要有个别具体的人,先要有一切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就是人的“理念”,为一切个别的人所自出,一切个别的人只是人的“理念”的摹本。这“理念”是客观存在的,不依存于人的意识的,所以柏拉图的哲学叫做客观唯心主义(这里“唯心”实在是“唯理念”,Idea)。 康德看这问题,是从认识论出发的。他在这方面的企图是要调和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矛盾。依经验主义,一切知识都起于感官经验,也都止于感官经验;依理性主义,感官经验不能产生普遍的必然的真理,普遍的必然的真理是人按照心知物所必由的先验理性所推想出来的。依康德,这两说各有片面性,须统一起来看才对。人认识外在事物的所得“观念”(Idea指主观观念,不是柏拉图的客观理念)都有内容与形式两个因素,内容即感官所供给的材料,是后验的;形式是由人心知物所必用的范畴铸造出来的,是理性因素,先经验的。比方说,我们看到一朵花,由感官接受过来的只是一堆浑茫的内容或材料,人心把这浑茫的材料纳到它所固有的范畴(时、空、质、量、因果等总共十二个)里去安排组织,范畴仿佛起了模子的铸造作用,于是那朵花才呈现它那种形式。康德把这种用先验范畴去铸造感官材料使它具有形式的过程,叫做“先验的综合”,即普遍的理性与个别的感官经验的结合。一切知识都是先验的综合;但是由于材料必来自感官,而感官只能接触到现象,所以认识的对象止于现象。我们所知道的只是花是“红的”、“香的”、“圆的”、“一年生的”等等现象的总和。康德假定此外还有一种统摄这些现象的像挂衣桩式的“物自体”,即现象后面的本质;但是他认为这种“物自体”是不可知的。康德的这种看法基本上是主观唯心主义,因为假定了“物自体”,还保存了些许唯物主义的因素。因此,康德不但没有脱离了二元论,而且还陷入了不可知论。他的“先验综合”说好像统一了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但是起理性作用的范畴毕竟是不依感性世界而存在的。他把整个可认识的世界放在一个不可知的“物自体”上,其实是等于宣告哲学对解决宇宙终极问题的无能。 在德国古典哲学演进的过程中,黑格尔是紧接着康德的。他对康德有很高的评价,但是也看出康德的二元论与不可知论的破绽。他的任务就是要弥补这种破绽,弥补的方法是回到柏拉图的客观存在的“理念”,把它和康德的“范畴”揉合在一起,成为他自己所了解的“理念”。 先说黑格尔的“理念”和柏拉图的“理念”之间的关系。它们有几个重要类似点:(1)都是第一性的、派生物质世界的;(2)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依存于人的意识的;(3)黑格尔的理念在单纯概念阶段,即尚未与自然统一的阶段,也还是纯然普遍性的、永恒不变的。所不同者在于黑格尔看到柏拉图的“理念”始格是抽象的,所以是不真实的。要真实,理念就必须“从它自身跳出来”与自然由对立而转入统一。在这统一体中,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即事物与理念)正因为是处于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才是真实的。所以柏拉图把理性世界摆在感性世界之外之上、前者真实而后者虚幻的看法遭到了黑格尔的批判。 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凡是真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真实的”,就是肯定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统一。他之所以走到这个结论,又多少受了康德范畴说的启发。康德的十二范畴全是逻辑性的,即人心要认识事物,在逻辑上(即照理说)就必须假定先有这些先验的范畴。这里所谓“先”是就于理必先来说,并不指时间上在先。黑格尔从范畴说见出了这几点道理:(1)哲学可以从一些普遍的范畴(相当于他的“理念”,为数要比康德所举的多得多)逻辑地把整个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推演出来,这样就可以说明万事万物的理性或必然性;(2)正如范畴集合感官材料产生了人的认识,也就同时产生了现象世界,这种逻辑推演的过程是思想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客观世界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这样,真是世界的演变也就是哲学的演变,世界愈向前进展,只是也就日渐深化。因此,康德的不可知的“物自体”就不复存在了。 在说明如何从理念或范畴逻辑地推演出宇宙之中,黑格尔吸收了而且发展了从古希腊就早已有之、而康德在“先验综合”说里也应用过的辩证发展的观点,亦即对立面由矛盾而统一的观点。我们就举“理念”本身这个范畴来说明黑格尔的辩证法,因为这样最便于下一步介绍黑格尔对于艺术美的基本思想。“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130页)这里统一的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定义中含着三项:首先是概念,是“正”,其次是概念所代表的实在,是“反”;最后是这二者的统一,是“合”。概念就是理念处在抽象状态(例如“人”或“人之所以为人”),只涉及普遍性,所以还是片面的,不真实的;它是于理应有而于事尚未实有的一种抽象品,一种“浑然太一”,没有有限事物的任何定性。但是既是概念,它就是一种整体,它本身就已潜含它所代表的实在(即黑格尔所谓“自然”或“另一体”),作为它的对立面(例如与“人之所以为人”相对立的个别具体的人);这种实在既是概念的个别事例,它就否定了概念的抽象的普遍性。用黑格尔的术语来说,概念在它自身“设立”了它的对立面来“自否定”。但是这种对立并非永远处于对立,否定也不等于消灭。对立是为统一,否定还要经过再否定而回到高一级的肯定。实在(即个别事例本身)如果抽象地看,看成只有个别性,那也就还是片面的、不真实的;它与概念结合,得到了概念的普遍性,因而否定了它原有的片面的、抽象的个别性,这就是“否定的否定”。经过这否定的否定,概念的普遍性与实在的个别性统一起来了,在统一体中二者又重新肯定了自己(例如人的某些普遍性体现于浮士德或哈姆雷特)。在这个过程中,用黑格尔的术语来说,概念借实在的“中介作用”(Vermittled)(列宁在“哲学笔记”里把这字解释为“联系”,我在“美学”译文中译为“调和”,英俄译本都译为“间接”),在“自否定”之中就是在“自确定”(得到定性),也就是在“自生展”。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黑格尔把历年的辩证发展过程堪称是自否定即自确定、自生展的过程,就是因为这个缘故,黑格尔把理念看成是“无限的”、“绝对的”、“自由的”、“独立自在的”。这几个词其实所指的只是一回事。 我们不妨单提“无限”来说明。“无限”是对“有限”而言。“限”就是“限定”或“约制”。我们所看到的现象世界叫做“有限世界”,其中每一事物叫做“有限事物”。何以叫做“有限”呢?因为自然界每一事物都与它周围的许多其他事物对立,和那些事物处在一种由必然规律统治着的关系网里,这一事物就要受它和那些事物的关系所限定或约制,就是这种限定或约制使它成为它那样的事物,即是它得到定性。比方说一棵麦子,它要受种子、土壤、水分、阳光、种麦人、技术、生产和分配的关系以及许多其它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限定,它才成其为麦子。麦子因此是“有限”的,与其他事物“相对的”,受外来影响的约制而不是“自由的”或“独立自在的”。依黑格尔看,理念却不如此,因为理念的发展过程,不像有限事物那样受与它对立而相关的事物自外来的限定而是在自身设立对立面,自否定,亦即自确定自生展的过程。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理念是“无限的”(不受外来事物的限定),“绝对的”(不与外来事物对立),“自由的”或“独立自在的”(不受对立事物的必然关系的限定)。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抽象的逻辑概念和自然由对立统一所结成的绝对理念就是“精神”或“心灵”(Geist)。所以“精神”是最高的真实。“精神”本身也经过辩证的发展。首先是主观精神,即心理活动,如知、情、意等等。它的特点是内在的即潜伏于内心的,所以还是片面的、有限的。它外现于伦理、政治、法律、家庭、国家等等,这就成为它的对立面,即客观精神。客观精神是外在的、不自觉的,所以也还是片面的、有限的。只有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由对立而统一,才产生绝对精神。在绝对精神阶段,精神(主体)才认识到它自己(客体或对象),认识主体就是认识对象,所以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绝对精神显现于艺术、宗教和哲学三阶段。到了哲学,精神就发展到了它的顶峰,也就是真实世界发展到了它的终点。
与此相关的还有“存在”的三种不同形式,须顺带地说明一下。理念在逻辑概念的抽象阶段的那种存在是“潜在”、“虚有”或“抽象的有”(Sein),在自然的阶段的那种存在是“自在”或“实有”(Ansich Sein),而体现于人类精神的那种存在就是“自在又自为的”(An Sich und Fur Sich Sein)。所谓“自为”就是“自觉”、“自己认识到自己”。只有在自在自为的状态,精神才是真正的“绝对的”、“无限的”、“自由的”、“独立自足的”。 以上是黑格尔哲学的粗略的轮廓。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和辩证法之间的基本矛盾主要地可以从两点上见出: 第一,马克思主义者从唯物观点出发,首先肯定自然与社会存在的第一性。自然和社会(总而言之,客观世界)依矛盾统一的辩证过程发展着,这辩证过程反映于人的意识,于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就有了主观方面的认识,就有了科学和哲学。黑格尔却不然,他从唯心观点出发,首先肯定理念的第一性。他所谓矛盾统一的过程不是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过程,而是理念的“自生发”过程,就是理念“生发”了自然,还生发了社会制度以及艺术、宗教和哲学等等。他虽然承认理念须经过与自然对立而达到统一,才变成具体的、真实的。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理念如何转变为自然,这也就是说,逻辑概念如何产生物质世界。马克思在“神圣家族”里对黑格尔想从理念产生自然的企图作过极精辟的批判,其中有一句话是一针见血的:“要从现实的果实得出'果实’这个抽象的观念是很容易的,而要从'果实’这个抽象的观念得出各种现实的果实就很困难了”。(马恩全集卷二)从现实的果实得到果实的抽象概念,这是认识世界的正常程序,而黑格尔却把这种本来由人用理智从事物抽象得来的概念定位不依存与人的客观存在的理念,以为从这种抽象的理念就可以推演出可吃的果实以及整个客观世界。这正是“首尾倒置”。严格地说,黑格尔不但没有达到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统一,而且感性世界在他的体系里根本不能存在,他始终没有跳出他在“逻辑学”里所描绘的那个理性世界的圈子。 其次,辩证发展的道理本来是他的哲学的支柱,合理的核心,但是由于要推演出一套完满自足的理念体系,作为推演出感性世界的根据,他就不得不要求有一种涵盖一切的绝对的理念,成为发展的终点,因此他的辩证发展是有止境的、只能应用于过去而不能应用于未来的。这就根本破坏了辩证发展的观点。所以黑格尔的思想中不但存在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与辩证法之间的严重矛盾,而且就在他的辩证法本身也还存在着严重的矛盾。 但是这并不是说,黑格尔的哲学就因此全盘推翻,辩证法的合理核心毕竟是不容抹煞的。恩格斯对于黑格尔作过最公允的评价。他说:“黑格尔的体系,作为体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流产”,但是“他的攻击在于他第一次把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都看做是一种过程——即永恒的运动、变化、转换和发展的过程,并且企图去揭示这些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反杜林论)
黑格尔所作的是对于理念的抽象的逻辑的演绎,但是他所得的结论往往可以应用到自然和社会现象上去。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说:“黑格尔常常在思辨的叙述中作出把握住事物本身的、真是的叙述。”(马恩全集2)甚至黑格尔的有些错误的言论,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可以包含很深的真理。例如黑格尔对于由理念产生自然的说法,我们在上文已经批判过,是极端错误的,列宁在“哲学笔记”里对这个说法却记下了这几句话:“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对于历史是很重要的,并且就是从个人生活中也可看到。这里有许多真理——”(哲学笔记)列宁是从“意识反过来影响存在”那个马克思主义观点在黑格尔的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