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和阴阳五行的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16.16 KB
- 文档页数:2
易经的原理
《易经》是一部古代周易哲学的经典著作。
它通过六十四卦和各种变化的变卦,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易经》的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阴阳观念: 《易经》将宇宙万物划分为阴阳两极,阴阳相互
依存、互相转化。
阴阳的不断变化与相互作用构成了世界万物的发展。
2. 五行学说: 《易经》中提出了五行学说,即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生相克,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和平衡的关系,也可以用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的各种现象。
3. 卦象变化: 《易经》以六十四卦为基础,每卦以六爻的阴阳
不同组合而成。
通过卦象之间的变化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以及人们在对待事物时应持有的态度。
4. 天人合一: 《易经》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融合,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易经》的原理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不仅可以用于预测和改变个人命运,也可以应用于领导管理、决策思考、人际关系等方面。
然而,《易经》并非迷信或神秘的东西,而是通过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总结,以及对人类生活经验的反思而形成的哲学系统。
我们在学习和应用《易经》原理时,应理性对待,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以期提高自身的认知和智慧。
《周易》中的阴阳五行理论与生活应用介绍古老的中国文化中,有一部被誉为“易经”的经书,全称为《易经》。
《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总结和归纳。
其中,阴阳五行理论是《易经》一个重要且独特的部分,它是古代哲学家们研究万物变化规律的核心。
本文将介绍《周易》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并探讨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什么是阴阳五行理论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古代哲学家们观察自然界现象的产物,它描述了一切事物都由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元素组成。
阴代表黑暗、阴冷、内敛、收敛等特性,阳代表光明、炎热、外放、扩张等特性。
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五行的概念五行是古代哲学家们关于物质和能量的分类,它描述了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和相互关系。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每个元素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征。
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阴阳五行理论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化都遵循着阴阳相互转化和五行生克的规律。
在阴阳五行理论中,阳是创造、扩张的力量,而阴是保存、收敛的力量。
五行之间有着相互克制和相互生生的关系。
1.阳生阴:阳气盛,阴气生。
2.阴生阳:阴气盛,阳气生。
3.水生木:水能滋养木的生长。
4.木生火:木燃烧会产生火。
5.火生土:火能让土壤更加肥沃。
6.土生金:土能产生金。
7.金生水:金可以凝结成水。
阴阳五行在生活中的应用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国文化中融入了许多方面的生活应用,无论是民俗习惯、饮食健康还是医学等领域,都能找到其身影。
1. 日常生活习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注重阴阳平衡的观念。
例如,在饮食方面,人们会根据季节和体质选择不同的食物,以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在居住环境中,人们也会注意阳光的照射和空气流通,以保持居住环境的阴阳平衡。
2. 饮食养生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饮食注重食物的阴阳属性和五行属性的搭配。
例如,夏天人们多吃一些寒凉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等,来平衡高温天气对身体的影响;冬天人们则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如姜、羊肉等,来保暖身体。
经典常谈周易第二章节概括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经典常谈周易第二章》是《周易》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它包含了很多关于阴阳、五行等基本概念的讨论。
这一章节被认为是周易哲学的精髓,对于理解《周易》的整体意义非常重要。
本文将为您概括《经典常谈周易第二章》的主要内容。
《经典常谈周易第二章》从阴阳之说入手,阐述了阴阳的本质和作用。
阴阳是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本,是宇宙的两大基本要素,阴阳相互对立、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阴阳辩证观念贯穿于整篇文章,为后面讨论五行的理论打下了基础。
接着,文章详细阐述了五行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五行是古代中国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代表了不同的属性和特点。
通过对五行的详细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万物生成变化的规律和规则。
除了阴阳和五行的讨论,《经典常谈周易第二章》还探讨了天地人三才之道。
天地人三才之道是《周易》中关于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重要理论,它强调了宇宙和人类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人类如何根据宇宙规律来做出决策和选择。
《经典常谈周易第二章》总结了阴阳、五行和三才之道的内在联系,强调了它们在宇宙生成变化中的重要性。
文中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实践的建议,告诉读者如何运用阴阳、五行和三才之道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经典常谈周易第二章》是一篇具有深刻哲学内涵的文章,它揭示了宇宙生成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规则,对于理解周易哲学的本质和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这一章节,更好地把握周易的核心思想,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第二篇示例:周易是一部古代经典的书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包含了对人类世界、自然界和宇宙的哲学思考,被视为人类智慧的结晶。
周易一共分为十六卦,每卦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解释方法。
其中第二卦是坤卦,代表地,是八卦中的第二位。
坤卦象征着地,代表着柔顺、顺从、谦虚、宽厚等含义。
坤卦的本质是阴,因此它被称为地、顺、母。
坤卦的主旨在于柔顺地向下运行,包容万物、滋养万物,承载一切。
学习易经入门,周易基础知识研究易经入门,周易基础知识很多易经爱好者研究多年而无所得,主要原因就是不入门,没有真正理解阴阳五行真正的含义,不天干与地支概念把握不准确,以及八卦意义与易理的应用。
易经研究方法与顺序是这样的:一、阴阳道理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
XXX、宇为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热为阳、冷为阴散为阳、聚为阴南为阳、北为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表为阳、里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南为阳、北为阴时间为阳、空间为阴二、五行道理四季变化为五行根源五行与自然对应干系:XXX、XXX、长夏土、XXX、冬水五行与人体对于关系:木:肝胆;火:心与小肠;土:脾胃;金:肺与大肠;水:肾与膀胱五行与社会干系对应木:社会发展火:精神文明土:物质文化金:法制科技水:道德知识五行与儒家思想对应木:仁爱火:教化土:诚信金:义气水:智慧五行与释教对应木:杀戒火:淫欲土:妄语金:盗戒水:酒戒五行与道家五缘木:君火:天土:亲XXX:师水:地五行与人体与情志对应五行五脏六腑季骨气候五感五官五色五味形体五音方位木肝胆东风瞋目青酸筋角东火心小肠夏热喜舌赤苦脉徵南土脾胃长夏湿思口黄甘肉宫中金肺大肠秋燥悲鼻白辛外相商西水肾膀胱冬冷恐耳黑咸骨羽北三、五行感化干系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十天干按次:甲木、乙木、丙火、XXX、戊土、己土、XXX、XXX、壬水、癸水十二地支五行:子水、丑土、寅木、卯木、辰土、巳火、午火、未土、XXX、酉金、戌土、亥水天干五合甲与己合化土乙与庚合化金丙与辛合化水XXX合化木戊与癸合化火地支三合局XXXXXX巳酉丑三合金局XXX三合水局地支六合子与丑合化土寅与亥合化木卯与戌合化火辰与酉合化金巳与申合化水午与未合化土地支六冲子与午冲丑与未冲寅与XXX卯与XXXXXX巳与亥冲地支三刑丑未戌三刑寅巳申三刑XXX三刑XXX自刑四、地支十二月建XXX: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气与十二个节,十二个气是太阳运行,十二个节是地球变化;月建就是十二个节。
周易卜筮解析周易卜筮是中国古代卜筮术之一,它以《周易》为基础,通过投掷筛子或者牌来进行卜筮,以求得对未来的预测与解析。
周易卜筮被广泛应用于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并且至今仍在一些人群中保留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周易卜筮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常见解析进行探讨。
一、基本原理周易卜筮的基本原理是以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为基础,通过卜筮的方式揭示世间万物的变化和规律。
在周易卜筮中,万物被分为阴阳两极,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
同时,根据五行学说的观点,万物又可以分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阴阳和五行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周易卜筮的解析体系。
二、卜筮方法周易卜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投掷筛子,另一种是使用卜筮牌。
投掷筛子法是通过将三颗筛子同时投掷,并根据投掷结果的阴阳情况来进行解析。
卜筮牌法是将卜筮牌分成两堆,然后选取牌进行解析。
不论是哪种方法,卜筮者都需要根据自身的问题或者预测需求进行意念的调整,并且按照特定的规则进行操作。
三、常见解析1. 天人合一:周易卜筮认为人与天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人的行为与思维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同时也受到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卜筮解析时,常常会将人的行为与外部环境进行综合考察,以达到预测的效果。
2. 卜爻解卦:卜爻解卦是周易卜筮中最为核心的一环,通过投掷筛子或者选择卜筮牌,生成六个爻位的情况,然后根据《易经》中对应的卦辞与卦象进行解析。
每个卦位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相互组合又会有着更为细致的解读。
3. 变卦解析:变卦是周易卜筮中常见的一种情况,它指的是在卜问过程中,上下两次所占的爻位不同,从而造成卦象的变化。
变卦的出现表明了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卜筮者需要结合变卦以及卜问者的个人情况进行综合解读。
4. 六爻互动:在六爻卜筮中,每个爻位都有着特定的含义和象征,不同爻位之间的关系也会对解析结果产生影响。
卜筮者需要将六个爻位进行互动分析,从而得出综合的结论。
综上所述,周易卜筮作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卜筮术,通过对阴阳、五行等理论的运用,对未来的预测与解析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法。
阴阳五行辩证的书籍
《周易》:这本书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内容广泛,涵盖了古人的世界观、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对于生命的认识等等。
它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是理解阴阳五行的重要著作。
《尚书洪范篇》:这本书是《尚书》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应用。
《春秋繁露》:这本书是汉代董仲舒所著,主要讲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被誉为“五行阴阳之大论”。
《白虎通议》:这本书是东汉时期的白虎观会议的记录,主要讲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政治、礼仪、道德等方面的应用。
《五行》:这本书是《周易》的一个分支,主要讲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应用。
《测字》:这本书是《周易》的一个分支,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阴阳五行来预测字形、字义和字音等。
关于阴阳五行辩证的书籍,以下是一些经典和权威的著作:
《黄帝内经》: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中有关阴阳五行的理论在其中有详细的阐述。
《素问》:这本书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阴阳五行辩证的内容,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
《灵枢》:这本书是《黄帝内经》的另一部分,也包含了丰富的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阴阳五行辩证学》(作者:刘冀云):这本书是对阴阳五行辩证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和总结的著作,较为全面地介绍了阴阳五行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辩证临床实用》(作者:李克复):这本书结合临床实际,对阴阳五行辩证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有助于医务工作者理解和应用阴阳五行理论。
周易的科学理论是什么?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
它是一部关于宇宙、人生、道德、哲学、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综合性书籍,被誉为“万物之始,阴阳之母”。
在周易中,有一种叫做“易学”的学说,它是一种关于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理论体系,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易的科学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阴阳五行理论阴阳五行理论是周易科学理论的核心。
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而又互相依存的力量和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所构成的。
阴阳是宇宙最基本的两种力量,阴代表负面、消极、内向、柔软、阴冷等特点,阳则代表正面、积极、外向、刚硬、阳热等特点。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生相克,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二、易卦理论易卦理论是周易科学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易卦是由八个卦爻组成的一种符号,它代表了宇宙中各种变化的状态和规律。
易卦的变化是由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而这种相互作用又受到五行相生相克的影响。
易卦理论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易卦的变化所构成的,通过研究易卦的变化规律,可以了解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天人合一理论天人合一理论是周易科学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认为人类和宇宙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人类的行为和思想会对宇宙产生影响,而宇宙的变化也会对人类产生影响。
人类应该遵循宇宙的规律,与宇宙相互协调,才能够获得和谐和平的生活。
以上是周易科学理论的三个重要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深刻地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规律,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易科学理论是中国古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阴阳五行理论、易卦理论和天人合一理论等多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通过研究周易科学理论,我们可以了解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及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些理论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讲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基础知识的书
一本讲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基础知识的书是《周易》。
《周易》是中国
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基础知识的重要来源。
《周易》主要讲述的是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和事物的发展转化,其中
大量运用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概念。
阴阳是指万物相反相成、
相间相生的两个对立面,如日与月、阴与阳等。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在自然界中相生相克,构成了世界的基本要素。
天干地支是中国传统的纪年纪月的方法,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
在《周易》中,阴阳、五行和天干地支是紧密连接的,它们相互作用、相生相克,共同构成了世界中万物的变化和演化。
通过对这些基础知
识的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然规律,同时也可以为应对生活
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一种参考。
不仅如此,《周易》还有着深刻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智慧。
其中最著名
的就是《易传》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论断,也成为了
后来的伦理道德的重要依据之一。
总之,学习《周易》中的基础知识,不仅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更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和处理人生问题。
当然,对于这样一部古籍,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来阅读和理解,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文
化背景和基础知识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其中的精华。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一、阴阳五行概述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中医学术体系的核心。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产物,是对自然界和人体生命现象进行系统概括和总结的理论。
阴阳五行包括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以及阴阳两极。
二、阴阳概念1. 阴阳的起源阴阳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最早见于《易经》。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阴阳之分,而且这两种相反的力量互相依存互相制约。
2. 阴阳的含义(1)阴:指事物内部向心聚集、凝聚、收缩和消耗的性质。
(2)阳:指事物外部向外扩散、扩张、生长和创造的性质。
(3)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等关系。
3. 阳盛则衰,阴盛则生中医认为,在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之分。
如果一个人体内的阴气过盛,则会导致身体出现寒凉症状;如果一个人体内的阳气过盛,则会导致身体出现热症状。
因此,中医强调阴阳平衡十分重要。
三、五行概念1. 五行的起源五行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最早见于《周易》。
《周易》认为天地万物都由五种元素构成,这五种元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2. 五行的含义(1)木:代表生长、扩张和创造。
(2)火:代表热情、活力和光明。
(3)土:代表稳定、厚重和安全。
(4)金:代表坚固、收敛和精华。
(5)水:代表流动、渗透和润泽。
3. 五行的相互关系(1)生克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之则为克。
(2)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反之则为生。
(3)相合关系:木合土,土合水,水合木,火合金,金合火。
四、阴阳五行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1. 望诊法中医望诊法主要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判断患者体内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
2. 闻诊法中医闻诊法主要通过听取患者声音、腹部肠鸣音等声音,判断患者体内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
3. 问诊法中医问诊法主要通过询问患者身体症状、疾病史等信息,综合判断患者体内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
4. 切诊法中医切诊法主要通过触摸患者脉搏、肌肉等部位,判断患者体内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
五行学说最早产生是哪个朝代盛行又是哪个朝代楼下讲的来不对周代才出来的盛自行于春秋战国《尚书·洪范》记述的是周武王与箕子的对话,其中谈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传统认为《尚书·洪范》、《尚书·甘誓》是西周作品。
疑古派因为战国前著作中“五行”出现的很少,就认定战国前出现“五行”的作品必是后人伪作。
这种论证是不妥当的。
聂文涛指出,《左传》所说“五材”是五行思想的应用或延伸,而不是“五行”理论的发端。
“材”在春秋时期没有“行”的含义。
《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表明“五行”理论已经具有很大影响。
可以肯定,至少在战国晚期存在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矛盾、统一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整体把握的思想。
因为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行学说从什么时期出现的?中国古代金丹来家还早在汉代就源将五行学说bai移植到金丹du术的理论中。
《周易参同zhi契》说:“五行错dao王,相据以生,火性销金,金伐木荣”,“五行相克,更为父母”,“推演五行数,较约而不烦。
举水以激火,奄然灭光荣。
”这表明魏伯阳在其理论中已容纳了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起源?关于五行学说的起源,一直有很多观点。
最流行的观点出自《尚书·洪范》,其中认为人们将自然界中具有类似属性的事物抽象概括,归入五行,再用五行解释事物的变化,最终发展为—种学说即五行学说。
关于五行学说的起源另一种观点认为五行与《易经》的阴阳学说有关。
也有观点认为五行源自河图、洛书中的天地生成数口诀:“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中国哲学史的开端(第八讲—《易经》与阴阳思想)本文为大家谈《易经》与阴阳思想。
原始的阴阳思想大约也发端于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前夕。
中华民族很早的就开始了自己的农业生产活动,从而人们自然而然的就注意观察太阳光的向背,这就是“阴”与“阳”概念的来源,同时“阴阳”也作为整体出现。
《诗》中有“既景乃冈,相其阴阳。
”说明“阴阳”概念来源于阳光的观测。
但要注意的是这里仅仅说的是“阴阳”的概念,只有在商周之际所著的《周易》中,“阴阳”也开始有了哲学的观念,形成了原始的阴阳思想。
下面为大家分俩个方面来谈一下,一、《易经》的简介《易经》是一本占筮之书。
对它的成书时间以及作者来言,今天仍然没有确切的定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成书时间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且绝不仅仅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成书。
应该商周之际的占卜世家传承,整理,集合各种资料逐渐加工而成。
同时,在后人也在历史中进一步的补充。
关于《易经》产生的时代背景,战国后期的《易经·系辞下》中有过这样的描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邪?“等等,这些都表明,《易经》成书于商周之际,从思想上反映了”小邦周“取代”大国纣“的社会变革。
所以《易经》也被称之为《周易》。
战国后,出现了解释《易经》的《易传》,人们就把《易经》,《易传》合称为《周易》,今天的人们更多的是在后一层意义上来使用《周易》一名。
在《易经》中,并没有直接出现“阴”和“阳”这一对范畴,代之而言的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的俩个符号“- -”和“——”,这俩个符号称为“爻(yao)”。
今天考古学证明,这俩个符号是由数字“︿(六)”和“一”演变而来,这反映了我们远古先祖对数的迷信和崇拜。
这俩个数字符号意味着相反相成的关系(一为偶数,一为奇数)。
在此基础上,《易经》建立了一套图像符号系统(六十四卦)和语言文字解释系统(标题,卦辞,爻辞)。
《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所组成,六十四卦也就是图像符号系统;文字解释系统各位读者有兴趣的话可由《乾》了解,由下到上,《易经》用了标题,卦辞,爻辞来说明。
《周易》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赵辉贤;邓云鹰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7(021)001
【摘要】《周易》是对华夏文化影响最大的一部书,被世人称为千古奇书,东方瑰宝。
文章从1阴阳学产出血《周易》,2.五行怀八卦同出一源等方面阐述了《周易》与呀知阴阳,五行学说的关系。
提出作为华夏后裔,不可不读《周易》,岐黄子弟,更不可不知《易》理。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赵辉贤;邓云鹰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学院基础部;浙江中医学院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6
【相关文献】
1.浅谈《周易》与阴阳五行学说之关系 [J], 陈耀忠;王哲学
2.中医科学学:中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一) [J], 张维耀
3.中医科学学:中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二) [J], 张维耀
4.《周易》与阴阳五行学说新探 [J], 王进明
5.再论先齐文化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关系──《周易》中的萨满文化因素 [J], 于嘉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易经 |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概念,是古人认识自然的一种朴素的唯物观点。
古代汉族人民言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相互生发和以及互相克制的关系:后引申为物质之间辩证关系,一物降一物。
(出处《归藏易》关于五行相生记载。
)五行作为古代汉族人民朴素的辩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多用于哲学、中医学阵法等方面,五行学说是汉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则是对世界万物更为细致的分析,古人认为,世界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并且更进一步认为,这五种元素之间是互相转化,互相制约的,由此转化和制约,从而构成了天地万物千姿百态的架构和趋向,对于五行转化的规律可分为相生和相克两种: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反生反克原理五行反生原理:水能生木,水多木漂,木多水漂;木能生火,木多火塞,火多木焚;火能生土,火多土焦,土多火晦;土能生金,土多金埋;金能生水,金多水浊,水多金沉;反克原理:金能克木,木多金缺;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荡;水能克火,火多水干;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八卦的由来和演变伏羲借着观看日月星宿的分布,俯瞰地球的自然环境创立先天八卦,讲究的是宇宙、空间和天地。
周文王根据先天八卦创立后天八卦,是先天八卦的演变和发展,是时空观念、讲的是天、地、人(包括生物)。
先天八卦是后天八卦之体,后天八卦是先天八卦之用;到了宋朝时期,宋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易学家邵康节,根据自己所学,把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综合而成,也就是先天八卦数和后天八卦图,合二为一,人们称之为实用八卦图。
小知识既简易又不易,而且可变易。
《周易·系辞传》说,《易》是由远古圣王伏羲创造的:“古者包�奘现�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八卦”就是《易》,但是是初期的、法则和内容都还比较简单的《易》。
《周易》和阴阳五行的关系
《周易》一书记载着大量的关于五行的知识,它与营养五行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的关系有什么呢?店铺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五行关系知识,供大家学习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周易》和阴阳的关系
《周易》中的图象是由阴阳两种符号所构成,没了这种阴阳符号,也就没有了《周易》的内容。
至于阴阳的产生,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见万物皆有类似人间男女两性的现象,于是就以阳来象征男性,以阴来象征女性,这就产生了早期的阴阳概念。
进而用两性生殖器的图像来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这就产生了《易》学中的阴阳符号。
由这阴阳符号形成的八种图形,象征了八种事物,这就产生出了最早的八卦的卦象图。
每一个八卦的卦象图完成成双配对之后,这就又产生出了《周易》中的六十四卦的卦象图。
人们再根据这卦象图,用简明的文字点明图像各部的阴阳矛盾所体现出来的内容,这就产生了卦辞和爻辞,成了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
在《周易》中,全书没一处提到“神”字,有三处提到“鬼”字,其中两处是以名词出现,如“高宗伐鬼方”,“震用伐鬼方”,一处用在贬意的比喻上,如“载鬼一车”,这种用法,像毛泽东著作中把反动派比作“牛鬼蛇神”一样,并非毛泽东信奉神鬼。
总之,《周易》中并不倡导神鬼思想。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阴阳家,他们“舍人事而任鬼神”,这才使阴阳有了鬼神的概念。
术数家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吸收了阴阳家的这部分内容,并塞进《周易》中,就这样,《周易》中的阴阳概念才变了质,才含了鬼神的色彩。
《周易》和五行的关系
首先来看一下五行产生的时代,关于这个问题,大体有以下四种说法:
其一,产生于周武王之时。
因为水、火、木、金、土最早见于《尚书.洪范》。
相传《洪范》是商末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
这说明五行最早也只能是产生于商末周初的周武王伐纣的时代。
这已
是周文王著《周易》之后的事了。
其二,认为五行的产生可能和阴阳之说的产生是同时起步的,但是并没有什么根据。
若是同时起步,就说明在产生八卦的阴阳概念时,也同时产生了五行之说,八卦产生在《周易》之前,也就说明五行的产生也一定在《周易》之前,既是这样,在后来产生《周易》的内容中就应该有五行内容的反映,但事实上《周易》原文中并无这方面的内容。
这也就说明五行的产生只能在《周易》之后,不会在《周易》之前。
其三,认为是战国时代孟子所创。
也有人认为《洪范》也是战国时代的作品,若真是这样的话,五行之说就不是出于商末周初的箕子之手,而是出于战国人之手。
其四,认为是汉代董仲书所创,这就更在后了。
从以上四种说法可以看出,五行产生的时间只能比《周易》晚,不可能比《周易》早。
因此《周易》的产生及其内容都不可能和五行有关。
至于后人把五行和《周易》勾连起来,也只能说明这是后人的事。
如同后来的诸子百家受到《周易》的影响,产生了自己的学说,这并不等于这些学说就是《周易》,也不能说《周易》就是诸子百家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