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先生》写作背景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13.38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整理1.揭题:出示猫的图片,你喜欢图中的小动物吗?说说它的样子。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是——《猫》。
2.介绍作者:这篇课文是老舍爷爷写的,老舍爷爷一生写下了许多好文章,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学习他的文章就是一种享受。
3.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尽职抓痒稿纸咕噜屏息凝视丰富多腔遭殃彼此任凭逐渐无忧无虑贪玩解闷花盆性格古怪粗细各异温柔可亲变化多端枝折花落生气勃勃天真可爱(1)读准字音注意读准平舌音“蹭、遭”,翘舌音“职、折、蛇”。
其中有两个多音字“屏、折”,“屏”在这里读“bǐng”,还有一个读音是“píng”,组词“屏风”;“折”在这里读“shé”,还有一个读音是“zhé”,组词“折断”。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虑遭”。
“虑”半包围结构,注意“虍”的撇写长一些,下面的“心”写得小一些,藏在虎字头的下面。
“遭”半包围结构,注意先写“曹”,再写“辶”。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忧虑和顾虑。
枝折花落:枝断了,花也落了,“萧条”与“破败”的意思。
变化多端:形容变化极多。
也指变化很大。
生气勃勃:形容气势旺盛的样子。
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屏息凝视: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1.自由轻声读课文。
这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范文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但愿对你有参考作用。
一、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说明: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
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
本文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无怪乎,有人说: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说明:语文学习需要沉浸,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达各自见解,不断提升能力。
作者笔下的鲁迅先生对妻子敬重与依赖,对小辈的体恤关怀,乐观幽默,宽容别人,严格要求自己,支持革命进程等,所有这些是需要在阅读中需要细心体会的。
二、理清思路体会情感1、提问: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描写鲁迅先生?2、思考,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3、如果把第二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倒置,你觉得是否可以?三、思考,交流1、有以下生活场景:(1)笑声明朗;(2)、走路轻捷;(3)、品评衣着;(4)、待人饮食;(5)、调侃玩笑;(6)、感染快乐;(7)、接待商人;(8)、回复来信等,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2、这篇怀人散文内容设计多个方面,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有时会形成某种断裂。
这表明:这是一篇情绪化的文章,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3、既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使学生从吃、穿、住、行多侧面了解鲁迅,感受鲁迅的平易近人。
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912年进中学学习。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
朱自清著述近三十种,二百万余言,大部分收入开明书店出版的《朱自清文集》(1953)。
另有《朱自清古典文学专集》,自1981年起陆续出版。
其他选本尚有《朱自清选集》(1951)《朱自清诗文选集》(1955)等。
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 11月22日(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出生于江苏东海(今连云港市海州区),原名朱自华,江苏扬州人。
他是诗人,现代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到清华大学任教。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今扬州中学),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其孙现亦定居于扬州,从事文化工作。
他也曾在浙江省台州中学任教,亲手种下紫藤花,后该花成为台州中学的校花。
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
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
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
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子”,“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的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
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
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诗集《睡吧,小小的人》。
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识字加油站中八个诗人的生平简介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
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等。
孟浩然:唐代着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代表作有《春晓》《宿建德江》等。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代表作有《登高》《春望》《三吏》《三别》等。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师说》《进学解》等。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望洞庭》等。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代表作有《岳阳楼记》等。
龚自珍: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着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鲜生史》观后感假期,我看了部美食纪录片《鲜生史》。
讲述了鲁迅、苏东坡、曹雪芹、白居易四位先生对美食的看法。
看了这部剧,让我胃口大开:里面的美食,个个色香味俱全;里面的人物,个个活泼灵动。
让我感受到什么叫“人间烟火气”。
生长在什么城市,吃到怎样的味道,获得怎样的知识,童年的经历总能影响人的一生,鲁迅亦是如此。
众所周知,鲁先生好甜味。
他看牙医75次,每次看完,总要买点儿甜食奖励自己。
此外,对家乡的醉虾、茴香豆、干菜也是念念不忘。
而对于鱼,鲁先生则爱的痴狂,鱼干、糟鱼、熏鱼、鱼圆……轮换着上鲁先生的餐桌。
苏东坡,著名大吃货。
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文学上的创造,还有美食中的瑰宝。
东坡肉、东坡饼、东坡鱼……想着便让人口水流千尺。
颠沛流离的命运,始终无法阻止“自笑平生为口忙”的苏先生,即使身在贫苦中,生活也能开出花来,这种精神让我十分佩服。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别看写得那么凄苦,事实上曹大人的小日子过得还算舒坦。
堂堂公子哥,竟爱吃鸭舌?别笑,鸭舌亦是一种美味。
“红楼宴”里的美食,让人口水直流:外脆里嫩的晴雯包、鲜嫩爽口的糖蒸酥酪,令人久久不能自拔。
白居易,算是人生赢家,也被贬过。
冬笋的美味让他重整旗鼓,生鱼片的鲜美让他不能自拔。
过着悠闲的生活,吃着简单又可口的饭菜,也是一桩美事。
白先生一生历经沉浮,当朝堂不再是施展抱负的舞台,那就不必囿于升迁的执念。
改造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比一己得失更重千钧。
《鲜生史》把四位先生的人生经历展现的活灵活现,用最有趣的方式让我们懂得许多道理、增加许多见识。
这种传递人间烟火气的方法,温暖了整个冬天!。
周振甫《诗词例话》关于唐诗宋词的古诗词鉴赏书推荐⼏本王⼒《诗词格律》袁枚《随园诗话》王国维《⼈间词话》周振甫《诗词例话》诗词格律(中国古典诗词的形式规范)中国古典诗词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度集合。
在形式上,⽐较注重声韵之美与对仗之美,由此产⽣了诗词格律的规范要求。
它涉及中国⽂体学、⾳韵学、词学、⾳乐学等多⽅⾯的学科,是中国古⼈对形式美⾼度关注后的产物。
《诗词格律》是诗词常识名家谈系列丛书,由王⼒所编著,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发⾏。
书中所讲的诗词格律,⼤部分是前⼈研究的成果,也有⼀些地⽅是著者⾃⼰的意见。
由于它是⼀部基本知识的书,所以书中不详细说明哪些部分是某书上叙述过的,哪些部分是著者⾃⼰的话。
《诗词格律》着重在讲格律,不是诗词选本,所以对于举例的诗词,不加注释。
所引诗词的字句,也有版本的不同;著者对于版本是经过选择的,但是为了节省篇幅并避免烦琐,也不打算在每⼀个地⽅都加上校勘性的说明了。
《诗词格律》有⼀个总的⽬的,就是试图简单扼要地叙述诗词的格律,作为⼀种基本知识来告诉读者。
关于诗,着重在谈律诗,因为从律诗兴起以后,诗才有了严密的格律。
唐代以前的古诗是⾃由体或半⾃由体,还没有形成格律,所以不谈。
⾄于唐代以后的古体诗,虽然表⾯上也是不受格律的限制的,实际上还是有很多讲究,所以不能不谈,只不过可以少谈罢了。
词和律诗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所以先讲诗,后讲词。
有时候,诗和词结合起来讲述。
《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
是⼀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
本书所论及的,从诗⼈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情,到咏物、咏史;从⽴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兴、寄托、⾃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可谓⽆所不包了。
《⼈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师王国维所著的⼀部⽂学批评著作。
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学所作的评论。
老舍《四世同堂》简介及人物关系梳理分析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这部长篇小说译本曾以《黄色风暴》的书名在美国出版社出版,也是同时期美国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下面小编为大家梳理了四世同堂简介及人物关系,一起了解下这部著作吧。
四世同堂简介《四世同堂》是1944年老舍先生在重庆开始创作的,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小说的写作延续了4年,其间经历了抗战胜利以及作者被邀出国讲学,直至1948年,老舍才在美国完成了这部达百万言的长篇巨制。
小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
作品记叙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那一派古老、宁静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惶惑与震撼,狠狠地鞭挞了附敌作恶者的丑恶灵魂,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讴歌、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杰出贡献,气度恢弘,可歌可泣。
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
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小说有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惶惑》、《偷生》和《饥荒》第一部《惶惑》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北平沦陷时期,北平小羊圈胡同里祁老人渴望圆满的度过80大寿,然而日本人突然打进来,使表面本来和睦的胡同变得风云四起。
钱家二少爷与日本人同归于尽,冠家人为取得日本人信任而告发钱家,钱默吟被迫下狱,钱家大少爷和钱夫人伤心过度而死,祁瑞全在大哥的帮助下逃出城外开始抗战。
最新藤野先生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4篇《藤野先生》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一、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抓住物征写人的方法,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二、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三、充分运用课后的练习进行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
(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
教师归纳、明确。
)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
(板书课题)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
“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
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
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
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
关于朝花夕拾的资料简介一、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朝花夕拾”的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
《朝花夕拾》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全书共计十篇散文。
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先生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先生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政府的无耻行径而遭到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尽管生活艰苦,仍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先生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先生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并于1927年出版。
二、朝花夕拾的四个主要人物介绍《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第一位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她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先生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第二位是作者的恩师“藤野先生”,他是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解剖学老师,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平等待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尊重不同文化、没有民族偏见。
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第三位是作者的朋友“范爱农”,他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相知的同学,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
他倔强耿直、愤世嫉俗,对社会现象认识深刻。
第四位是作者的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先生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反映出父亲严厉、有封建传统思想。
九年级语文《华威先生》人教四年制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华威先生》二. 本周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2. 以阅读分析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3. 从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人手,了解作者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三.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华威先生这个艺术形象的特征及其社会意义。
2. 教学难点:简约、洗练的讽刺艺术手法。
四. 知识分析:《华威先生》1. 作者:张天翼(1906~1985),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
原名元定,号一之,笔名还有张无诤、铁池翰。
祖籍湖南湘乡,出生于南京。
读北京大学预科时,接受马列主义,1929年在鲁迅关怀下开始发表新文学作品。
他对社会生活多有接触,厌恶社会的虚伪、庸俗和倾轧,本人又有很强的喜剧悟性和讽刺才能,因此,他的作品富有鲜明的讽刺色彩。
代表作为《包氏父子》、《华威先生》,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等也深受小读者喜爱。
2. 作品时代背景:“七七事变”后,大批文人走向前线,走向大众,投身于抗日洪流中,张天翼也回到湖南,投入抗日救亡的工作。
当时,一般的作者正忙于表现抗战的光明,但张天翼却独具慧眼,以他对中国文化界和官僚阶层的长期观察,加上他在抗战热情的激发下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洞察,看到了抗日运动中的阴暗面,冷然揭露出了抗战中的破坏分子、投机分子和颓废分子。
这三种人的形象分别成文,后收入他的短篇小说集《速写三篇》里。
其中,华威先生就是抗战破坏分子的代表形象。
3.(1)注意下列字(词)读音。
嗳挟撮牵舔瞅(2)解释下列词语。
转弯抹角:形容路弯弯曲曲或走弯弯曲曲的路,引申为以见解的方式做某事或谈论某事。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
稍为:稍微。
救亡:拯救祖国的危亡。
寒噤: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4. 华威先生的形象:在抗战这种严峻的环境中,华威先生整天忙碌,却不做任何实事,华威先生隐藏在假和空背后的实质,是强烈的权力欲,他努力作出谦和、民主的样子,让别人叫他“威弟”“阿威”,但实际上却很霸道,他对人的态度,是有很大区别的。
《藤野先生》说课稿《藤野先生》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藤野先生》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藤野先生》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
《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
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鲁迅原来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风波和电影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
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
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
我们也知道初中的学生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青春叛逆时期,让他们了解名人、伟人的经历,理解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追求。
所以依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2、理清思路,梳理线索,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3、学习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4、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让学生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学法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
教学需要2个课时。
而且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
《四位先生》写作背景简介
老舍的散文《四位先生》,载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日《新民报晚刊》,几十年过去,四位先生的鲜明个性,仍生动活泼的跃然纸上。
风趣幽默的描述,三言两语的勾勒,让人读了禁不住嘴角一直是向上翘起的。
文中没有华丽的修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简短篇幅的描绘出几位先生生活中的一些俗事,却又节奏明快,笔笔传神,让人不得不佩服老舍先生的笔触细腻。
历史上的四位先生,也着实是老舍的四位友人,都是兴趣相投的作家学者。
1、吴组缃先生的猪
(1)文中形象:文友中最为阔绰,养了一口价值600元的小花猪。
特别热爱小花猪,会因小花猪而影响心情。
(2)个人简介:吴组缃(1908-1994),二十世纪著名作家,原名吴祖襄,字仲华,安徽泾县人。
他写的小说、散文大多取材于家乡。
著有《一千八百担》,《鸭嘴涝》,《天下太平》,《樊家铺》等。
2.马宗融
文中形象:没有时间观念,无论约他开会,还是吃饭,他总迟到一个多钟头;很喜欢和人交谈,跟谁都谈得来;喜欢参与到各种事情中,因此经常误了时间。
个人简介:马宗融(1890年-1949年)教授、文学翻译家。
回族,四川成都市人。
早年留学日本,于1919年留学法国里昂大学,毕业
后留校任教。
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回国,先后在上海复旦大学、广西大学任教。
译有俄国屠格涅夫的《春潮》等。
马宗融亦是著名文学家巴金的好友,巴金先生著有《怀念马宗融大哥》一文。
3.姚蓬子先生的砚台
(1)文中形象:生活俭朴,工作勤奋,笔耕不辍。
用着一方“无法形容的石砚”,经常办事办到天亮。
(2)个人简介:姚蓬子(1906年~1969年),原名方仁,字裸人,后改名杉尊,笔名丁爱、小莹、姚梦生、梦业、慕容梓,诸暨姚公埠人。
著有《银铃》、《蓬子诗钞》、《剪影集》等。
4、何容先生的戒烟
(1)文中形象:决心戒烟,却因各种缘由一次次失败。
因此作者调侃道“不知戒了多少次烟了,而指头上始终是黄的。
”
(2)个人简介:何容(1903-1990)原名何兆熊,字子祥,号谈易,笔名老谈。
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早期开拓者,台湾国语运动发起者之一,上世纪中国享誉文坛的散文大家。
著有《何容文集》、《中国文法论》、《简明国语文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