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I创新周讯】纳米靶向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新星
- 格式:docx
- 大小:157.46 KB
- 文档页数:5
纳米药物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纳米药物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靶向性,从而在靶向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纳米药物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一、纳米药物的定义和特点纳米药物是指药物通过纳米技术制备而成的药物载体,其尺寸通常在1-100纳米之间。
纳米药物具有以下特点:1. 较大的比表面积:纳米药物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2. 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纳米药物通常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制备而成,可以减少对机体的毒副作用。
3. 高度可调性:纳米药物的尺寸、形状和表面性质可以通过纳米技术进行调控,从而实现对药物释放和靶向性的控制。
二、纳米药物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1. 靶向药物传递:纳米药物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性质,使其具有特异性地与靶细胞结合,从而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
例如,通过修饰纳米药物表面的抗体或配体,可以使其选择性地与癌细胞结合,从而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积累,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2. 控制释放:纳米药物可以通过调控其结构和组成,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
例如,可以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内部,通过调节纳米粒子的溶解速率或膜的渗透性,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3. 多药联合治疗:纳米药物可以同时携带多种药物,实现多药联合治疗。
通过调控纳米药物的结构和组成,可以实现不同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纳米药物还可以通过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比例,实现药物的序贯释放,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三、纳米药物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前景纳米药物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首先,纳米药物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可以减少对机体的毒副作用。
其次,纳米药物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高度可调性,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靶向性。
此外,纳米药物还可以通过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比例,实现药物的序贯释放,提高治疗效果。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高小玲课题组发表纳米递药系统脑内命运及其调控机制研究的新成果佚名【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24(44)1【摘要】2023年12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高小玲教授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陈红专教授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郑岗教授,在国际权威杂志《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正式发表了题为Intracerebral fate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nanoparticles is dependent on microglial extracellular vesicle function的研究论文。
该杂志同期配发Intracerebral fate of engineered nanoparticles新闻和评述。
该研究通过阐明不同纳米递药系统脑清除差异的原因,揭示小胶质细胞的细胞外囊泡(EVs)对于脑内纳米粒的清除至关重要;发现通过激活ERK1/2通路.【总页数】1页(P97-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相关文献】1.狄文课题组在纳米靶向治疗卵巢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研究人员构建新型纳米载药递送系统2.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高小玲课题组发表多功能仿生纳米结构靶向神经血管单元改善阿尔茨海默病认知障碍的新成果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蒙国宇课题组发表生物被膜形成机制研究成果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高小玲课题组提出“纳米刹车”新策略,阻断线粒体功能障碍级联反应并改善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障碍5.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方超课题组报道基于巨噬细胞的肿瘤靶向递药新技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年众多抗癌新药新技术来袭!细胞疗法成热门,靶向药获新突破2022-10-10 11:43·无癌家园i由于我国的医疗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许多新药新疗法耗资巨大、价格昂贵,癌友们只能望洋兴叹。
但是近两年来我们国家加快了新药的审批,以及新技术的研发。
时至金秋十月,有多款新药新技术强势登陆中国,而且都恰巧在国内有临床招募,尤其以细胞免疫疗法发展最为迅猛!此外,国内研发的众多抗癌新药新技术更是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有的甚至达到国外领先水平,涉及多样癌种。
那么,无癌家园小编今天就迫不及待地给大家介绍这些国际先进前沿新技术新疗法!细胞免疫疗法细胞免疫疗法利用的就是人体免疫系统的自我保护及查杀能力,来实现抗肿瘤的作用。
通过把患者体内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提出体外培养、增殖,通过技术手段让它们拥有攻击肿瘤细胞的能力,然后再输入患者体内,实现自身抗癌。
这种疗法针对免疫细胞,而不是癌细胞,也不像手术、放疗、化疗那样会对患者身体造成巨大危害,对于早期癌症患者可以直接治疗,特别是配合手术后对残留癌细胞的攻击效果最明显。
从近些年在科研和临床上的迅猛发展来看,细胞免疫疗法在精准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等方面更让人寄予厚望,有望迅速崛起成为抗癌疗法的第四大支柱。
尤其是到了2022年,细胞免疫疗法继续延续2021年的强劲势头,发展更为迅猛,而且有多种疗法在国内均在进行临床招募,覆盖多样癌种的患者,让越来越多的中国癌症患者得到临床获益!01CAR-T细胞疗法CAR-T疗法就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T细胞激活,并装上定位导航装置CAR(肿瘤嵌合抗原受体),将T细胞这个普通“战士”改造成“超级战士”,即CAR-T细胞,专门识别体内肿瘤细胞,并高效杀灭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
目前,随着2021年阿基仑赛注射液、瑞基奥仑赛注射液先后在中国获批上市,2022年西达基奥仑赛被美国FDA获批上市,CAR-T疗法已然进入井喷期。
博士生在医学界的创新突破利用纳米机器人治疗心血管疾病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这个领域里,博士生们正积极探索着如何利用纳米机器人来治疗心血管疾病,为患者带来希望。
本文将介绍博士生在医学界的创新突破,重点讨论纳米机器人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1. 纳米机器人的概念及特点纳米机器人是指尺寸在纳米级别的人工机器人。
由于其微小的尺寸,纳米机器人能够在人体内部进行精确的操作,实现精准治疗。
同时,纳米机器人还具有自主导航、智能感知等特点,使得其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具备巨大潜力。
2. 纳米机器人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2.1 心血管疾病的挑战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全球最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疾病。
纳米机器人的引入为心血管疾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2.2 纳米机器人的目标纳米机器人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上有多个目标。
首先,它们可以用于早期诊断,通过内部感知系统检测心血管病变的病理标志物,提供早期预警。
其次,纳米机器人可以直接作用于患者的心血管系统,修复受损组织,促进血管再生。
最后,纳米机器人还可以用于药物输送,将药物精确释放到病变部位,提高疗效。
2.3 纳米机器人的具体应用2.3.1 早期诊断纳米机器人通过内部的传感器和检测器,可以检测和监测人体内的生物标志物,如血压、血流速度等,利用这些信息提供早期诊断和预防措施。
2.3.2 损伤修复纳米机器人能够通过微小手术器械执行治疗,对心血管系统的组织进行精确修复,融合3D打印和基因工程等技术,加速创伤愈合。
2.3.3 药物输送纳米机器人可通过药物输送系统将药物直接送达病变部位,减少对健康组织的影响,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3. 目前的研究和挑战目前,博士生们在纳米机器人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
他们研发出了多种不同种类的纳米机器人,利用纳米材料和工程技术打造出高度精准的治疗工具。
然而,纳米机器人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生物相容性、导航精确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纳米药物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癌症,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肿瘤的生长,但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和有限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纳米药物为肿瘤的靶向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纳米药物是指将药物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制成纳米尺度的粒子或载体,其粒径通常在 1 1000 纳米之间。
这种纳米级的尺寸赋予了纳米药物许多独特的性质和优势。
首先,纳米药物具有增强的渗透性和滞留效应(EPR 效应)。
肿瘤组织的血管结构通常异常,血管内皮间隙较宽,淋巴回流功能障碍。
这使得纳米药物能够更容易地渗透进入肿瘤组织,并在其中滞留和积累,从而提高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度,增强治疗效果。
其次,纳米药物可以实现药物的控释和缓释。
通过选择合适的纳米材料和制备工艺,可以精确地控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度和时间,减少药物的突释现象,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再者,纳米药物能够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
通过在纳米粒子表面修饰特定的靶向分子,如抗体、多肽、适配体等,可以使纳米药物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靶点,实现精准的靶向治疗,减少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纳米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和应用方式。
脂质体纳米药物是研究较为广泛的一种。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封闭囊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将抗肿瘤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部,可以有效地保护药物免受体内环境的影响,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同时,通过在脂质体表面修饰靶向分子,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靶向输送。
例如,阿霉素脂质体就是一种已经应用于临床的纳米药物,用于治疗乳腺癌、卵巢癌等多种肿瘤。
聚合物纳米药物也是常见的一类。
聚合物纳米粒子可以通过自组装或乳化等方法制备,具有良好的载药能力和控释性能。
例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子是一种常用的聚合物纳米载体,其可以通过调节聚合物的组成和分子量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纳米颗粒靶向策略在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张宁;陈婧;宋亚楠;黄浙勇【摘要】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致死率逐年上升.其中,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不稳定和破裂是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纳米医学的进步,借助纳米颗粒(NPs)靶向诊治AS凸显出优势,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年(卷),期】2019(026)001【总页数】4页(P107-110)【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纳米颗粒;靶向治疗【作者】张宁;陈婧;宋亚楠;黄浙勇【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 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动脉粥样硬化(AS)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逐年上升,其不良事件所造成的医疗负担随之加重[1]。
基于纳米医学的靶向技术较其他方法在AS的早期诊治中呈现明显优势。
本文对近期纳米颗粒(NPs)靶向诊治AS的发展作一综述。
1 AS斑块形成过程中的重要靶点AS的形成由一系列细胞、分子等共同参与,导致斑块进展和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持续炎症和脂质沉积。
在这两者中,巨噬细胞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巨噬细胞的增殖、富集、致炎和摄脂过程需要多种分子、酶、基因等的参与,这些都是靶向治疗AS 潜在靶点。
血小板在A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
生物靶向研究证实,斑块特别是不稳定斑块中存在较多血小板;此外,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和失能过程、胶原和纤维蛋白减少也是斑块不稳定和破裂的促成因素[2-4]。
因此,这些细胞和分子均可作为AS的治疗靶点。
2 NPs的种类和组成目前,应用于AS的NPs主要有胶束、脂质体、树枝状分子、聚合物、金属纳米材料、生物纳米材料。
纳米药物在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在现代医学领域,纳米技术的兴起为药物研发和疾病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纳米药物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在靶向治疗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详细探讨纳米药物在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包括其优势、类型、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纳米药物的优势纳米药物之所以在靶向治疗中备受关注,主要归因于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纳米粒子的小尺寸使其能够轻易地穿透生物屏障,如血脑屏障,从而将药物输送到传统药物难以到达的部位。
其次,纳米药物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实现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靶向识别,提高药物在病灶部位的富集,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此外,纳米载体能够保护药物分子免受体内环境的影响,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二、纳米药物的类型1、脂质体纳米药物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囊泡结构,能够包裹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
通过在脂质体表面连接特定的配体,如抗体或多肽,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靶向传递。
2、聚合物纳米药物聚合物纳米粒子通常由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
这些纳米粒子可以通过调节聚合物的组成和结构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3、无机纳米药物无机纳米材料,如金纳米粒子、磁性纳米粒子等,在纳米药物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金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可用于光热治疗;磁性纳米粒子则可以在外部磁场的引导下实现靶向定位。
三、纳米药物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1、肿瘤治疗肿瘤是纳米药物靶向治疗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纳米药物可以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标志物,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等,实现精准的药物投递。
例如,抗体偶联的纳米药物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将细胞毒性药物直接递送到肿瘤内部,发挥高效的杀伤作用。
2、心血管疾病治疗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纳米药物可以靶向作用于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修复和再生。
同时,纳米药物还能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
纳米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王婷婷;于莉莉;沈祥丽;郑峻萌;陈玉善;尚莎莎;王建茹
【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
【年(卷),期】2024(40)1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治疗和预防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热点。
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在AS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就纳米技术在AS疾病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系统地讨论了纳米技术在AS诊疗中的作用,全面分析了基于不同的表面修饰物的纳米药物载体,负载诊断和治疗药物,实现监控AS疾病的进展和靶向治疗AS的作用,旨在为AS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总页数】6页(P53-58)
【作者】王婷婷;于莉莉;沈祥丽;郑峻萌;陈玉善;尚莎莎;王建茹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3.5
【相关文献】
1.纳米技术在肾细胞癌诊断和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2.纳米技术在高分子材料改性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3.纳米技术在肉类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4.纳米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5.纳米技术应用在创面愈合中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纳米科技在医学中的最新进展纳米科技是一门涉及控制和制造极小物质(纳米级别,通常指1到100纳米)的一门科学。
近年来,纳米科技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为疾病的诊断、治疗、药物输送以及医疗成像等方面带来了诸多创新和突破。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纳米科技在医学中的最新进展,包括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纳米诊断技术、纳米材料在医学中的应用等。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纳米粒子载药系统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是利用纳米材料作为载体,将药物有效地运输到目标部位,确保药物能够在病变组织中发挥最佳效果。
目前,已研究出多种类型的纳米粒子,如脂质体、聚合物微粒和无机纳米颗粒等。
这些载药系统具有较小的直径、高比表面积和可调节的表面性质,可以提高药物的水溶性、生物相容性,从而增强其疗效。
通过靶向递送,纳米药物可以专门定位于肿瘤或炎症等病变组织,减少对健康细胞的影响。
研究表明,这种靶向药物释放系统可以显著降低药物剂量,减少副作用,同时提高治疗效果。
纳米抗体与免疫治疗近年来,随着对免疫疗法的重视,纳米抗体(nanobody)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纳米抗体是来源于骆驼及其亲属特有的单域抗体,其分子量小、稳定性高,并且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进行改造。
利用纳米抗体作为治疗剂,可以实现对特定肿瘤相关抗原的靶向识别和攻击。
研究发现,结合纳米抗体与传统化疗或放疗,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并对肿瘤细胞实现更有效的清除。
这为将来癌症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纳米诊断技术纳米传感器纳米传感器是一种基于纳米材料构建的高灵敏度检测装置,它们在临床诊断中具有广泛应用。
利用这种传感器,可以快速检测体液中的生物标志物,从而实现对各种疾病的早期预警。
例如,一些研究小组开发了基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气体传感器,可以用于呼吸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检测,通过分析呼吸气体中的生物biomarkers,可以间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某种疾病。
此外,有机荧光活性材料也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标记,以实现早期癌症筛查。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周碧蓉
申请号:CN201810746549.3
申请日:20180709
公开号:CN110693881A
公开日:
20200117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开了一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组合物,包括重量比为4:1的阿托伐他汀和全反式维甲酸。
本发明将传统型阿托伐他汀以及传统治疗理念升级为降脂、调脂、抗炎、稳定斑块及抗新生血管为一体的阿托伐他汀全反式维甲酸自组装共给药纳米递送系统。
新的药物剂型可以实现靶向精准治疗AS,新的治疗理念可以实现有效缩小稳定AS斑块,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申请人:安徽医科大学
地址: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81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金蓄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陈雷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博士生在医学领域的创新突破利用纳米技术治疗中风后遗症中风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健康问题,它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不断取得创新突破,成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新希望。
本文将介绍博士生在医学领域的创新突破,重点关注纳米技术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的应用。
一、背景介绍中风,或称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突发性破裂或阻塞而引起的脑部血流供应中断的疾病。
它常常导致患者出现半身不遂、言语障碍、认知能力下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交功能。
传统的中风后遗症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等,但效果并不理想。
二、纳米技术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的应用纳米技术是一种能够处理物质和结构的技术,通过改变材料的特性,可以在纳米尺度上实现精确控制。
在医学领域中,纳米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生物成像、组织工程等领域。
近年来,博士生们在纳米技术的帮助下,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实现了创新突破。
首先,纳米技术可以用于改善药物的传递效果。
传统的药物治疗在血液-脑屏障的限制下效果有限,而纳米粒子能够较好地穿过这一屏障,将药物准确地运送到受损的脑部组织。
研究人员制备了一种带有药物载体特性的纳米粒子,能够在血液-脑屏障上快速释放,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其次,纳米技术还可以用于神经再生治疗。
中风后,患者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常常受到严重损伤,而纳米技术可以通过载体材料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研究人员利用纳米纤维结构作为载体,植入到患者的脑部,能够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重塑。
这种治疗方法通过纳米技术的精确控制,有效地改善了中风患者的症状。
此外,纳米技术还可以用于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纳米技术的康复设备,可以实现对受损肌肉的精确刺激和控制。
患者可以通过与康复设备的互动,促进受损肌肉的再生和功能恢复。
这种康复设备的使用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患者重返正常生活提供了可能。
纳米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给患者和医疗系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纳米药物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纳米药物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备的药物,其粒径通常在 1 至 1000 纳米之间。
这种微小的尺寸赋予了纳米药物许多独特的性质和优势。
首先,纳米药物能够增强药物的溶解性。
许多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在水中的溶解性较差,这限制了它们在体内的有效利用。
而通过纳米技术,可以将这些药物包裹在纳米载体中,改善其溶解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其次,纳米药物具有良好的靶向性。
心血管疾病的病变部位往往具有特定的生物标志物,纳米药物可以通过表面修饰等手段,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这些标志物,实现精准的药物输送。
例如,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特定分子,设计的纳米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斑块部位,减少药物对正常组织的副作用。
再者,纳米药物能够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
纳米载体可以避免药物被免疫系统快速清除,使其在血液中保持较高的浓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纳米药物已经在多个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在冠心病的治疗中,纳米药物可以用于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会导致心肌细胞的进一步损伤,而纳米药物能够携带抗氧化剂、抗炎药物等,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和炎症反应,保护心肌细胞。
对于心肌梗死,纳米药物可以促进心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一些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能够为心肌细胞的生长提供支持,同时携带生长因子等药物,促进受损心肌的恢复。
在高血压的治疗中,纳米药物可以实现长效平稳的降压。
通过控制纳米药物的释放速度,使其在体内持续释放降压药物,避免血压的波动,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
纳米药物可以针对性地将降脂药物输送到斑块内,降低斑块内的脂质含量,稳定斑块,减少斑块破裂的风险。
然而,纳米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纳米医学作者:高新雨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9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R-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7-0087-012018年好剧接连不断,其中《我不是药神》不仅票房一律高升,更加引发了人们对民生痛点的关注,李克强总理更是就该电影引起反响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办法。
电影中药物原型为格列卫,格列卫由瑞士诺华制药生产,是专门用来治疗慢粒白血病的特效靶向药。
靶向药隶属于靶向治疗的一种措施,靶向治疗则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病位点,设计靶向药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病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病变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病变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
纳米靶向技术则是以纳米材料作为靶向载体,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高新技术。
将常规治疗药物纳米化,药物颗粒的表面积增大,使药物与组织的接触面积增大,药效提高,副作用降低。
除此之外,纳米化药物更容易透过血管和组织樊篱,易被巨噬细胞吞噬,可加强药物的靶向性。
这种纳米靶向技术已日渐渗透至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中国科学家成功开发出一种直径只有25纳米的广谱速效抗菌颗粒,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微生物有强烈抑制和杀灭作用,性能远远优于现有的抗感染药,将广泛用于人体皮肤和黏膜组织的抗菌治疗,目前以这种抗菌颗粒为原料药的创伤贴、溃疡贴和烧烫伤敷料等纳米医药产品,已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并开始陆续投放市场[1]。
这种利用纳米技术设计及制备具有多种应答或者靶向的药物递送载体,发明新药物统称为生物医药学,这还只是纳米医学的一方面。
纳米医学的第二个主要分支为诊断工具,即基于纳米流体和纳米加工技术,发展基因检验、超灵敏标记与检测、高通量和多重分析等技术。
利用纳米技术,医学研究人员正在设计一种比常规方法更精确、更快速、成本更低、副作用更小的检测、治疗方法,只需利用血液中DNA或蛋白质进行检测,便能诊断出很多早期疾病。
临床应用前沿纳米技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突破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在各个医疗领域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尤其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纳米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治疗的限制,为患者提供了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深入探讨纳米技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前沿应用及其突破。
一、纳米技术的概述纳米技术是一门研究和应用物质在纳米尺度(1-100纳米)下的特性和应用的学科。
通过将原材料加工和调控至纳米级别,纳米技术能够赋予物质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
这使得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纳米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突破1. 纳米探针的应用纳米技术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通过将纳米探针注入患者体内,医生可以利用纳米粒子的特殊物理和化学性质来实现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
例如,纳米探针可以通过对病变组织的高度选择性和灵敏性识别,提供更准确的疾病诊断结果。
2. 纳米成像技术的发展纳米技术为心血管成像提供了突破性的进展。
利用纳米颗粒的磁性、光学或核素标记,可以实现对心血管系统的高分辨率成像,准确评估病变部位和病变程度,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多依据。
三、纳米技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突破1. 靶向治疗的实现纳米技术为心血管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通过将药物封装在纳米颗粒中,可以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并实现对病变部位的精准传递。
这种靶向治疗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疗效。
2. 修复血管功能的研究纳米技术在修复血管功能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纳米材料可以作为载体,将生物活性分子输送至病变部位,促进血管再生和修复。
通过控制纳米颗粒的形态和结构,可以实现对血管生成和新生的精确控制,从而加速血管功能的恢复。
四、纳米技术的挑战与展望尽管纳米技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包括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纳米探针的稳定性和纳米治疗药物的毒副作用等问题。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纳米技术的研究,完善相关的法规和准则,确保其安全有效地运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中。
纳米药物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技术的应用逐渐融入到医学领域。
纳米药物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已经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探讨纳米药物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纳米药物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 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纳米药物可通过靶向递送药物到达病灶,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伤。
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时,纳米药物能够增加药物在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上的穿透性,使药物更容易到达受损区域。
2. 针对中风的治疗: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纳米药物可以通过改善血栓溶解药物的传输,提高其在病灶位置的浓度,从而更好地治疗中风导致的神经功能损害。
此外,纳米药物还可以通过调控免疫反应和抗氧化能力,减轻中风后的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再生。
3. 针对脑肿瘤的治疗:纳米药物在脑肿瘤治疗中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利用纳米粒子,可以将化疗药物精确地运送到肿瘤细胞,减少对健康组织的伤害。
此外,纳米药物还可以通过增强肿瘤细胞的敏感性,提高化疗的疗效。
4. 针对神经性疼痛的治疗:神经性疼痛是一种难以治疗的疾病,纳米药物可以通过靶向递送镇痛药物到达病灶,减轻神经性疼痛的症状。
此外,纳米药物还可以通过控制神经病理途径的信号传导,减少神经性疼痛的发生。
二、纳米药物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发展趋势1. 多功能纳米药物的研究:未来的纳米药物将更加注重功能的多样性。
研究人员致力于设计一种能够同时携带多种药物的纳米粒子,以满足不同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需求。
这种多功能纳米药物的研发将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2. 纳米药物载体的创新:纳米药物载体的创新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
研究人员将继续改进纳米粒子的材料、结构和表面修饰,以提高药物载体的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
【CCI创新周讯】纳米靶向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新星
“纳米技术的终极目标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甚至清除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防止重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从而大幅降低心血管死亡率。
”
纳米医学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拥有巨大潜力,为医生提供了新型、有效、安全的动脉粥样硬化成像和治疗工具。
这些技术成果有望取代传统的医学、介入和外科方法,彻底改变临床实践。
等离子体光热疗法(Plasmonic photothermal therapy,PPTT)是其中最具前景也是最有挑战性的技术,众多基础和临床研究向我们清楚地展示了它的优势和局限性。
PPTT的工作原理
PPTT技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病变准备:通过生物工程载体(如干细胞,微泡或介入导管)将纳米粒子运输到靶病变处。
2. 通过近红外激光激发纳米粒子(金纳米粒子会在靶分子周围簇集,并在短激光脉冲激发时充当热源,从而产生细胞内光热蒸汽泡)。
3. 使病变缩小,斑块负荷减少,管腔面积增大。
4. 促进血管的适应性重塑。
这项技术的关键点之一在于如何成功地将纳米粒子靶向输送到病变斑块组织处。
目前提出了两种以干细胞作为纳米粒子主要载体的两种不同方法。
第一种方式更适用于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在IVUS,OCT或者多层CT的引导下,利用以微导管为基础的平台将纳米粒子和干细胞注射到血管壁或血管周围组织。
第二种方式适用于进行心脏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病人, 通过微创移植生物工程贴片(以牛脱细胞骨架或聚合物为支架, 使用自体或异体干细胞)作为干细胞和纳米微粒的载体,贴附在血管外。
还有研究团队曾经尝试使用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作为纳米微粒的载体,但其选择性低,易引起
广泛组织炎症坏死,使得临床结果不可预测。
心脏芯片简介
等离子体光热疗法:
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
PPTT是由Naomi Halas教授团队于1998-1999年首先发现的,并与2003年对此技术进行了改进,重点研究金的红外光学特性和在磁共振引导下使用贵金属纳米粒子(NPs)对肿瘤进行近红外光热治疗。
2010年,Zahi Fayad教授首先开始尝试使用靶向金纳米粒子和CT技术结合来研究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
2012-2017年,大量通过不同给药途径进行PPTT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转化医学研究展示了PPTT显著的抗粥样硬化能力。
2013年,Stanislav Emelianov教授团队使用采用血管内光声学指引及温度监控,使得PPTT更加安全有效。
更有团队将PPTT与冠脉支架结合,设计制造出一款多功能生物可吸收支架电子支架(Multifunctional bioresorbable electronic stent)。
那时至今日,PPTT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的表现究竟如何?
在临床前实验PLASMONICS study中,101头小型猪被分成3组,分别接受60/15-70/40 nm 硅-金纳米粒子、磁力引导的铁磁性纳米粒子以及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
纳米粒子治疗组被分为4个亚组,采用4中不同给药方式:冠脉内注射循环干/祖细胞(SPCs),超声介导冠脉内注射充气微球,CD73+CD105+SPCs血管外补片, CD73+CD105+SPCs血管外膜注射。
纳米粒子使用低能近红外激光激活(821 nm, 35–44 W/cm2 for 7 min)。
激光激活后即刻和6个月随访时均可见明显斑块体积的下降,分别为-7.54%/-22.92%, -9.7%/-16.84% 和-10.5%/-7.06% (p < 0.01),各亚组斑块体积下降分别为-2.79%/-21.92%,="" -6.26%/-15.24%,="" -4.6%/-31.21%,="" -16.5%/-23.3%="" (p=""><>故PPTT,尤其与干细胞技术相结合,向我们展示了其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有力的效果。
随后开展的First-in-man研究(the NANOM-FIM trial;
NCT01270139)是一个三臂观察性研究,该研究入选了180例病人,旨在评估两种纳米粒子给药方式和PPT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病人被分配到3个组内,分别接受硅-金纳米粒子生物工程血管补片治疗(n=60),运用磁导航系统的硅-金铁磁性纳米粒子结合靶向微球和干细胞治疗(n=60),XIENCE V药物洗脱支架治疗(n=60)。
12个月随访时纳米粒子血管补片组平均血管总斑块体积缩小60.3mm³(标准差39.5,最小值41.9mm³,最大值94.2mm³,p<0.05),平均斑块负荷减少37.8%(95%CI: 31.1%, 51.7%; p < 0.05),而xience="" v组仅为22.7%。
与其他组相比,纳米粒子血管补片组无事件生存率显著提高(91.7="" vs="" 81.7%="" and="" 80%="" ;="" p=""><>硅-金纳米粒子PPTT可显著减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显示了这项技术进入真实临床实践的良好潜力。
▲NANOM-FIM试验分组
近期NANOM-FIM研究的长期随访结果也验证了其短期效果,结果显示,纳米血管补片组心血管死亡(6 vs 9 vs 10 例心源性死亡; p < 0.05),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14.3="" vs="" 20.9="" vs=""
22.9%;="" p="0.04),晚期血栓事件(2" vs="" 4="" vs="" 6例;=""
p="">< 0.05),靶病变血运重建(3.8="" vs="" 4.8="" vs=""
5.7%,;="" p="">
▲铁磁性纳米粒子微球组12个月IVUS、VH-IVUS随访结果
纳米毒性:NANOM-FIM实验中的教训
贵金属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是长久以来困扰研究者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如今依然阻碍着这项技术的发展应用。
虽然在NANOM-FIM研究中,我们未发现任何临床或生物学上细胞毒性的征象,硅-金纳米粒子向我们展示了足够优越的安全性能。
但在NANOM-FIM研究中发现,与纳米粒子血管补片组和支架组相比,铁磁性纳米粒子技术的应用是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
铁磁性纳米粒子对红细胞的毒性作用可能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虽然这种作用是良性和完全可逆的,但也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新材料(如聚吡咯/聚乳酸复合材料等)的发现,有望彻底解决纳米粒子的这一弊端,拓宽纳米可吸收器械的发展空间。
未来展望
等离子体光热疗法未来最有前景的发展方向将在于治疗性纳米粒子与多功能生物可吸收器械的集成,以增强其血流传感、温度检测、数据存储、无线能量/数据传输、炎症抑制、局部给药和高温治疗的能力。
这种器械/支架可以在解决支架内再狭窄及血栓形成的同时,保留了暂时性支架术的所有益处, 并具有潜在的良性血管重塑(包括管腔的增大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Kharlamov A N, Zubarev I V, Shishkina E V, et al. Nanoparticles for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sis: challenges of plasmonic photothermal therapy in translational studies.[J]. Future Cardiology, 2018.
[2] Kharlamov A N, Tyurnina A E, Veselova V S, et al. Silica-gold nanoparticles for atheroprotective management of plaques: results of the NANOM-FIM trial.[J]. Nanoscale, 2015, 7(17):8003-8015.
[3] Kharlamov A N, Feinstein J A, Cramer J A, et al. Plasmonic photothermal therapy of atherosclerosis with nanoparticles: long-term outcomes and safety in NANOM-FIM trial.[J]. Future Cardiology, 2017, 13(4):345-363.
本期策划:沈雳段嘉晟
文章翻译:王瑞
后期制作:张倩倩黄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