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精选)
- 格式:ppt
- 大小:5.48 MB
- 文档页数:79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5.3.1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位置的选择,应根据下列基本要求,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1 位于水质较好的地带;2 靠近主流,有足够的水深,有稳定的河床及岸边,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3 尽可能不受泥沙、漂浮物、冰凌、冰絮等影响;4 不妨碍航运和排洪,并符合河道、湖泊、水库整治规划的要求;5 尽量靠近主要用水地区;6 供生活饮用水的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位置,应位于城镇和工业企业上游的清洁河段。
5.3.2 在沿海地区的内河水系取水,应避免咸潮影响。
当在感潮河段取水时,应根据咸潮特点对采用避咸蓄淡水库取水或在咸潮影响范围以外的上游河段取水,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避咸蓄淡水库可利用现有河道容积蓄淡,亦可利用沿河滩地筑堤修库蓄淡等,应根据当地具体条件确定。
5.3.3 从江河取水的大型取水构筑物,当河道及水文条件复杂,或取水量占河道的最枯流量比例较大时,在设计前应进行水工模型试验。
5.3.4 取水构筑物的型式,应根据取水量和水质要求,结合河床地形及地质、河床冲淤、水深及水位变幅、泥沙及漂浮物、冰情和航运等因素以及施工条件,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5.3.5 取水构筑物在河床上的布置及其形状的选择,应考虑取水工程建成后,不致因水流情况的改变而影响河床的稳定性。
5.3.6 江河取水构筑物的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城市防洪标准,其设计洪水重现期不得低于100年。
水库取水构筑物的防洪标准应与水库大坝等主要建筑物的防洪标准相同,并应采用设计和校核两级标准。
设计枯水位的保证率,应采用 90%~99%。
5.3.7 设计固定式取水构筑物时,应考虑发展的需要。
5.3.8 取水构筑物应根据水源情况,采取相应保护措施,防止下列情况发生:1 漂浮物、泥沙、冰凌、冰絮和水生物的阻塞;2 洪水冲刷、淤积、冰盖层挤压和雷击的破坏;3 冰凌、木筏和船只的撞击。
在通航河道上,取水构筑物应根据航运部门的要求设置标志。
5.3.9 岸边式取水泵房进口地坪的设计标高,应分别按下列情况确定:1 当泵房在渠道边时,为设计最高水位加 0.5m ;2 当泵房在江河边时,为设计最高水位加浪高再加 0.5m ,必要时尚应增设防止浪爬高的措施;3 泵房在湖泊、水库或海边时,为设计最高水位加浪高再加 0.5m ,并应设防止浪爬高的措施。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5.3.1 关于选择地表水取水构筑物位置的规定。
在选择取水构筑物位置时,应重视和研究取水河段的形态特征,水流特征和河床、岸边的地质状况,如主流是否近岸和稳定,冲淤变化,漂浮物、冰凌等状况及水位和水流变化等,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
此外,还需对河道的整治规划和航道运行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与落实,以保证取水构筑物的安全。
对于生活饮用水的水源,良好的水质是最重要的条件。
因此,在选择取水地点时,必须避开城镇和工业企业的污染地段,到上游清洁河段取水。
5.3.2 沿海地区的内河水系水质,在丰水期由于上游来水量大,原水含盐度较低,但在枯水期上游径流量大减,引起河口外海水倒灌,使内河水含盐度增高,可能超过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为此,可采用在河道、海湾地带筑库,利用丰水期和低潮位时蓄积淡水,以解决就近取水的问题。
避咸蓄淡水库一般有 2 种类型:一种是利用现有河道容积蓄水,即在河口或狭窄的海湾入口处设闸筑坝,以隔绝内河径流与海水的联系,蓄积上游来的淡水径流,达到区域内用水量的年度或多年调节。
近河口段已经上溯的咸水,由于其比重大于淡水而自然分层处于河道底部,待低潮位时通过坝体底部的泄水闸孔排出。
这样一方面上游径流量不断补充淡水,另一方面抓住时机向外排咸。
浙江省大塘港水库和香港的船湾淡水湖就是这种型式的实例。
另一种是在河道沿岸有条件的滩地上筑堤,围成封闭式水库,当河道中原水含盐度低时,及时将淡水提升入厍,蓄积起来,以备枯水期原水含盐度不符合要求时使用。
杭州的珊瑚沙水库、上海宝山钢铁厂的宝山湖水库、上海长江引水工程的陈行水库等,都是采用这种型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3.3 关于大型取水构筑物进行水工模型试验的规定。
据调查,电力系统进行水工模型试验的项目较多。
如泸州电厂长江取水,取水量为 7000m3/ h,因水文条件复杂,通过模型试验确定取水口位置及取水型式;宜宾福溪电厂南渡河取水,取水规模为河水流量的 36.7%,亦通过模型试验确定取水口位置及型式。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从地下含水层取集表层渗透水、潜水、承压水和泉水等地下水的构筑物。
有管井、大口井、辐射井、渗渠、泉室等类型。
管井目前应用最广的形式。
适用于埋藏较深、厚度较大的含水层。
一般用钢管做井壁,在含水层部位设滤水管进水,防止砂砾进入井内。
管井口径通常在500毫米以下,深几十米至百余米,甚至几百米。
单井出水量一般为每日数百至数千立方米。
管井的提水设备一般为深井泵或深井潜水泵。
管井常设在室内。
大口井也称宽井,适用于埋藏较浅的含水层。
井的口径通常为3~10米。
井身用钢筋混凝土、砖、石等材料砌筑。
取水泵房可以和井身合建也可分建。
也有几个大口井用虹吸管相连通后合建一个泵房的。
大口井由井壁进水或与井底共同进水,井壁上的进水孔和井底均应填铺一定级配的砂砾滤层,以防取水时进砂。
单井出水量一般较管井为大。
中国东北地区及铁路供水应用较多。
辐射井适用于厚度较薄、埋深较大、砂粒较粗而不含漂卵石的含水层。
从集水井壁上沿径向设置辐射井管借以取集地下水的构筑物(图1 [辐射井构造示意图])。
辐射管口径一般为100~250毫米,长度为10~30米。
单井出水量大于管井。
渗渠适用于埋深较浅、补给和透水条件较好的含水层。
利用水平集水渠以取集浅层地下水或河床、水库底的渗透水的取水构筑物。
由水平集水渠、集水井和泵站组成(图2 [渗渠示意图])。
集水渠由集水管和反滤层组成。
集水管可以为穿孔的钢筋混凝土管或浆砌块石暗渠。
集水管口径一般为0.5~1.0米,长度为数十米至数百米。
管外设置由砂子和级配砾石组成的反滤层。
出水量一般为20~30米/(日·米)。
泉室取集泉水的构筑物。
对于由下而上涌出地面的自流泉,可用底部进水的泉室,其构造类似大口井。
对于从倾斜的山坡或河谷流出的潜水泉,可用侧面进水的泉室。
泉室可用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应设置溢水管、通气管和放空管,并应防止雨水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