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270.00 KB
- 文档页数:16
《哲学与人生》期末练习卷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C )A理论和实际的关系问题 B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唯物和唯心的关系问题2.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A )。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3.以爱因斯坦的观点看来:支配着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是( C)。
A.物质 B.意识C.社会 D.精神4.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C)。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5、(B)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A联系B运动C静止D发展6.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B )A自觉性 B 能动性 C意识性 D 主动性7.规律是客观的,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意味着(A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被动无为的C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是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D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程度和范围,变不利为有利8.“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B )。
A. 客观实际B. 客观规律C. 主观愿望D. 正确观点9.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
这说明( A )。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10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它体现了( C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11.“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这是用(B )A.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联系的观点看问题C.孤立的观点看问题D.规律客观性看问题12.下列关于顺境或逆境的论述中,能够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的是( A )A顺境、逆境都只是一种外力,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B逆境对青年人的成长最有利C顺境绝不能造就强者D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与人的成长都无关13.下列对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D )A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片面的、多变的,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所以二者是根本对立的B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本质离不开现象,现象也离不开本质,所以二者是完全统一的C现象能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所以二者是毫不相干的D现象与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二者既对立又统一14.哲学上讲的矛盾是指(D )A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B事物之间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关系C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D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15.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到处抱怨老师、班风、校风。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某地区从本地区的情况出发,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说明我们行动的依据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发展的观点C、认识的无限性D、矛盾的观点2.“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寓意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指()A.“现象”和“本质” B.“本质”和“现象”C.“实践”和“理论”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3.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直接现实性D、社会历史性4.学校根据市场需要开设了幼师、数控、机电、电子商务、高铁乘务等专业,并且依据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调整专业规模,这样做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联系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5.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的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A 物质世界是客观的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 世界是变化发展的6.科学的本质是( )A.创新B.发明C.思维D.创造7.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
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害交织的局面。
这一事例说明()A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 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 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8.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
”例如一根直的木棍,半截插入水中,看上去就像是弯曲的。
这说明()A 本质离不开现象B 现象离不开本质C 假象否定了事物的本质D 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9.一只蝴蝶在茧子中苦苦挣扎,想要冲破茧子,出来飞翔,可是它努力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没有成功。
《哲学与人生》期末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成语中能够表现从客观本质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D)A.自轻自贱B.自知之明C.自不量力D.量力而为2.新事物的出现不必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必定都是(A)A.切合事物发展规律的B.强盛和完美的C.汲取了往事物的精髓D.有新的名称和旗帜3.目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馆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时机,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相关专家指出,这顺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丛林!专家们的见解表现的真理是( C )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 B.意识是物质的反应C.事物是广泛联系的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4.“只需你对着飞奔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梦想就能实现。
”这类说法(D)A.必定了联系的广泛性和多样性B.揭露了意识能够正确反应客观规律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忽略了联系的客观性5.人们常说“行家看门道,外行看喧闹。
”这里的“门道”和“喧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A)A.“本质”和“现象”B.“现象”和“本质”C.“客观”和“主观” D 、“主观”和“客观”6.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 A ﹚A.指宇宙间全部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B.天体运动C.自然变化D.人类活动7.人生发展相同是行进性与波折性的一致,这句话是说( B )A.人的发展有时是行进的,有时是倒退的B.人生发展不是直线上涨的,而是一个顺序渐进的波折发展过程C.人生发展只有上涨,没有降落D.人生发展复杂多变,只有成功不可以失败。
8.人生发展中不行防止的两种境遇是:(B)A.行进新与波折性B.顺境和窘境C.行进与落伍D.进步与退后9.“揠苗滋长”的寓言故事劝告我们,想问题、做事情(A)A.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定以尊敬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B.要不停地发现、揭露规律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D.只需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行的事情10.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指:﹙ A ﹚A.事物自己包括既对峙又一致的关系B.事物之间存在的对峙关系C.事物之间或许事物内部相互依存关系D.事物之间相互排挤的关系11. 一些大学生在招聘中遭受“姓氏鄙视”。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班级: 姓名:分数: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1.客观实际是一个人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那么人生的客观实际包括哪些方面?(10分)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体现在两个方面,请简单阐述。
(10分)3.成功的人生行动包括哪些因素?(10分)4.简单阐述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0分)5.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哪些特征?(10分)6.运动、变化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0分)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的打×,每小题4分,共40分)7.规律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8.人生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可能性()9.有的物质是不运动的()10.物质运动是没有规律的()11.发展是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上升的运动()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的来源()13.成功和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而存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4.理想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1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16.新事物就是后来出现的事物()答案:1.1)具体的客观历史条件2)个人主客观条件3)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2.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1)成功的行动目的2)恰当的行动方法3)行动的条件4.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另一方面,发挥自觉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5.平等相处;宽松的人际环境;相互真诚信任;友善和关爱6.不能把任何变化都看成是发展,变化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后退的运动;而在这些变化当中,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才是发展。
并且变化还可能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如果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事物质的变化也不能称之为发展。
因此,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的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小题)1、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人生发展不能好高骛远(√)3、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从主观愿望出发(X)4、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5、敢于行动不等于成功行动(√)6、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X)7、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8、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9、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10、人们可以创造规律(X)二、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小题)1、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也带来了许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社会道德的信息,这启示我们(A)A、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B、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C、要重视事物的变化D、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2、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B)A、“现象”和“本质”B、“本质”和“现象”C、“客观”和“主观”D、“主观”和“客观”3、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B)A、比较分析法B、矛盾分析法C、分析综合法D、类比法4、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
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
这一事实说明( B)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 ,直到变害为利B、人们能够自觉地认识事物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C、规律隐藏在事物内部,人类智慧不很难企及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5、下列不属于的是益友表现的是(D)A、正直的人B、诚信的人C、见闻广博的人D、好背后诋毁人得人6、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关系特征(D)①平等互处②宽松的人际环境③友善和关爱④相互真诚信任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7、“拔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D)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8、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宋诗蕴含的哲理有(D)A、普遍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B、联系是普遍的,孤立存在不和周围事物相联系的事物是没有的C、联系是多种多样的D、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局部没有的新的整体的功能9、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C)。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这句话说明() [单选题] * A学会哲学,生活就一定会更美好B哲学是艺术的一个种类C哲学与生活相互作用,相互决定D哲学对人们的生活有指导作用(正确答案)2、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分别是() [单选题] *A、有神论和无神论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正确答案)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3、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单选题] *A.对自身而言,只有付出,没有收获B.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正确答案)C.对社会有益,对己无利D.给别人带来幸福,给自己带来不便4、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单选题] * A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正确答案)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5、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说明() [单选题]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正确答案)B、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C、按规律办事常常是事半功倍D、人们办事有无成效,取决于主观能够性发挥的程度6、农历丁家年60年一遇的“金猪年”,不少青年夫妇把孩子的出生时间锁定在这年,认为这一年出生的“金猪宝宝”有福气。
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生肖属相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 [单选题] *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正确答案)B.联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际交往关系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D.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7.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强调了() [单选题]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B.人际和谐的重要性(正确答案)C.物质世界的多样性D.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8、专家指出,人们随手扔的一次性卫生筷,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 [单选题] *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世界是变化发展的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正确答案)9."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水”,说明人际交往要() [单选题] *A.适度(正确答案)B.互惠互利C.因人而异D.主动热情10、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这个观点表明() [单选题] *A、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正确答案)B、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自身条件的地位C、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D、只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发展11、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 [单选题] *A、能够改变环境B、有心理活动C、具有自觉能动性(正确答案)D、能反映外部事物12、规律是可观的,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够() [单选题] *A、能动地改选规律B、能动地创造规律C、能动地认识和利用规律(正确答案)D、能动地消灭规律13、根据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基本出发点是() [单选题] *A、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B、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正确答案)C、一切从领导的决策出发D、一切从书本出发14、从整个物质世界来看,一切都处在运动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 [单选题] *A、普遍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正确答案)B、普遍的、有条件的、相对的C、普遍的、无条件的、相对的D、普遍的、有条件的、绝对的15、下列运动变化中,属于发展的是() [单选题] *A.日有所思,夜有所梦B.用电子计算机算命质量发展阶段C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阶段(正确答案)D.江山易改,本性难移16.人们的通信工具从跑马送信、电报电话到手三机网络;手材机的体积越来越越小,但功能却越来越多。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A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C.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D. 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答案:A2. 以下哪位哲学家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普罗泰戈拉答案:D3.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精神B. 物质C. 理念D. 意志答案:B4.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实践性B. 科学性C. 阶级性D. 绝对性答案:D5. “存在即合理”是哪位哲学家的名言?A. 黑格尔B. 康德C. 尼采D. 笛卡尔答案:A6. 以下哪项不属于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A. 劳动B. 创造C. 享受D. 奉献答案:C7. 人生哲学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A. 物质享受B. 精神追求C. 个人主义D. 集体主义答案:B8. 以下哪项不是人生态度的表现形式?A. 乐观B. 悲观C. 消极D. 客观答案:D9. 人生哲学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A. 个人成功B. 社会贡献C. 财富积累D. 名利双收答案:B10. 以下哪项不是人生目标的合理设定?A. 符合个人兴趣B. 符合社会需要C. 符合自然规律D. 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是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A. 宇宙的起源B. 人类社会的发展C. 个人心理活动D.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答案:ABD2. 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实践性B. 科学性C. 阶级性D. 绝对性答案:ABC3. 以下哪些是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A. 劳动B. 创造C. 享受D. 奉献答案:ABD4. 以下哪些是人生态度的表现形式?A. 乐观B. 悲观C. 消极D. 客观答案:ABC5. 以下哪些是人生目标的合理设定?A. 符合个人兴趣B. 符合社会需要C. 符合自然规律D. 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2023至2024学年第一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答案(一)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0分。
共25小题,每小题2分)1. 古希腊文“哲学”一词由“爱”和“智慧”组成;在古汉语中,“哲”具有“智慧”“贤明”等含义。
下列说法没有揭示出哲学本义的是() [单选题]A.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本质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智慧之学B.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C.哲学都是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答案)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单选题]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正确答案)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单选题]A.科学的(正确答案)B.落后的C. 过时的D. 错误的4.歌德的名言:“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这句话说() [单选题]A.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矛盾的B.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C.创造社会价值是为了交换自我价值D.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正确答案)5.生物的长期进化产生了古猿,古猿又进化成人类。
这一事实充分说明() [单选题]A.社会活动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B.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C.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正确答案)D.人类社会的发展完全是自发进行的6.如果你无法成为山顶的青松,那就做山谷的小树吧;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成为一颗星星吧。
这段话给我们选择人生道路的启示是() [单选题]A.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高于一切B.要从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出发C.要全面认识和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正确答案)D.要从自己的爱好兴趣出发7.《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的话反映的是() [单选题]A.唯物主义的运动观B.唯心主义的运动观(正确答案)C.正确的运动观D.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8.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C.对世界观的看法问题D.物质决定意识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A.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物质决定意识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①人类智慧的结晶,伟大的认识工具②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③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④对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彻底否定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①树产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②掌握理论,能系统的给别人讲③有助于正确认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④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5.物质不是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个物质定义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①物质决定意识②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③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④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6.近代科学产生之后,科学幻想层出不穷。
这种科学幻想是()A.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歪曲的虚幻的反映B.根据已知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进行的想象C.人脑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反映D.产生正确意识的源泉7.下列属于意识的是①生产力②生产关系③邓小平理论④宪法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⑥山川河流A.②③④B.③④⑤C.①②⑤D.③⑤⑥8.“拔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B.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9.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这句话说明()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B.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C.按规律办事常常是事半功倍D.人们办事有无成效,取决于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10.“神五”、“神六”、“神七”载人航天飞船的陆续发射成功,说明()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C.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定胜天”D.人是可以创造规律的11.下列说法蕴涵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有( )①量力而行,尽力而为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③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2.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序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D.改造自然必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13.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体现了()A.物质和意识的统一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统一C.矛盾普遍和特殊性的统一 D.理想和现实的统一14.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具体化在中国的土壤上”,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B.从科学理论出发的表现C.重视矛盾普遍性的表现D.善于抓重点的体现15.不少农民“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品种走俏,今年就种什么品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A. 柏拉图B. 柏罗丁C. 普罗泰戈拉斯D. 赫拉克利特答案:C2. 以下哪个流派主张“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自然哲学D. 存在主义答案:C3.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A. 培根B. 笛卡尔C. 休谟D. 康德答案:A4. 以下哪个流派认为人生是一场悲剧,主张悲观主义?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存在主义D. 人文主义答案:C5. 以下哪位哲学家主张“存在先于本质”?A. 海德格尔B. 萨特C. 尼采D. 卡尔·马克思答案:B6. 以下哪个流派主张“道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A. 伦理学B. 道德哲学C. 相对主义D. 绝对主义答案:C7.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社会契约论”?A. 洛克B. 霍布斯C. 卢梭D. 孟德斯鸠答案:C8. 以下哪个流派主张“意识决定物质”?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自然哲学D. 实证主义答案:B9.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理性是最高贵的品质”?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柏罗丁D. 普罗泰戈拉斯答案:B10. 以下哪个流派主张“人是自由的,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A. 存在主义B. 人文主义C. 唯物主义D. 唯心主义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答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即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它关系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是各种哲学流派和思想体系的基础。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潮阳建筑中专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中专2010级政治试题(考试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答案写在第二卷的答题卡上)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它体现了(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2.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
A.量力而行B.自知之明C.不自量力D. 妄自菲薄3“拔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B.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4.漫画《钱眼钻不得》警示我们()①金钱是一切人间罪恶的根源②必须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③应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地认识和处理金钱与人生的关系④应正确对待贡献与索取的关系,只讲奉献,不要索取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5.在高速运行的宇宙飞船中,宇航员的身体对于飞船舱来说,其位置是不变的。
这说明()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静止状态。
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不一定是无条件的。
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
6.《坛经》载:“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的观点①是唯物主义观点②是唯心主义观点③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④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7.“两军对垒勇者胜”表明( )A.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条件的制约B.客观规律性受主观因素的制约C.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决定胜负的最终因素D.在同样条件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不同,其效果会大相径庭8.关于条件、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条件不具备,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条件,具备了一定条件,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B.条件具备了,人们就能按客观规律办事,不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C.人们按规律办事,要受到条件的限制,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无用的D .规律的存在并且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而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有条件的,是受物质条件制约的9.下列不能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成语典故的有()A.唇亡齿寒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刻舟求剑10.2010年2月14日至2011年2月2日为农历的“庚寅年”,俗称“虎年”。
由于立春节气在每年的2月4日,因此,即将到来的庚寅虎年没有立春。
于是,有人借此大做文章,认为“无春年”不吉利,不宜进行结婚、乔迁、建房、创业等喜庆之事。
更有好事者在网上发帖,提醒青年男女“2010年是‘寡妇年’,要抓紧在2009年年底前结婚”。
“2010年是‘寡妇年’”的说法( )A.属于腐朽文化的表现B.表明意识不一定是客观事物的反映C.否认了客观事物固有的联系D.主观臆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11.新事物所以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最根本的原因是()A.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比旧事物后出现B.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C.新事物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D.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12.从蒸汽机、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磁悬浮列车,动力越来越大,运力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
这表明:( )A.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B.新事物是旧事物矛盾演变的结果C.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D.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13.“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其中包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A.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B.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取得成功14.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体现了()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C.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D.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15.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到处抱怨老师、班风、校风。
该同学()。
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C.客观总结了教训D.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16.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这段话说明( )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独立于实践之外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7.号称中国股市散户第一人的杨百万说,股市是没有围墙的社会财经大学,只有留级和重读,永远没有毕业生。
这告诉我们 ( )A.真理是客观的B.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D.有些事情是人们不能认识的18.“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寓意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指()A.“现象”和“本质” B.“本质”和“现象”C.“实践”和“理论”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19.“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在其背后隐藏着一个共同的东西——万有引力。
这表明()A.同一现象只能表现同一本质 B.同一本质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现象C.现象、本质都隐藏在事物的内部 D.同一现象可以表现不同的本质20.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而心慢者,有外谦谨而内无至诚者。
”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A.凡温良恭谦者为假仁假义之徒B.真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假象不是事物的本质的表现C.真象和假象混为一谈,无法辨认D.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21.科学的本质是( )A.创新B.发明C.思维D.创造22.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 )A.比较分析法B. 矛盾分析法C. 分析综合法D. 类比法23.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24.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这说明(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25.理想之所以能激发人们去追求、奋斗,能指导现实的发展,能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是因为( )A.理想属于人的意识 B.理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C.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D.理想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26.理想信念是一种()A.精神现象B.物质现象C.经济现象D.逻辑现象27.社会性作为人的属性,它是人类()属性A.最根本的、特有的B.一般的、非特有的C.特殊的、短暂的D.比较常见的28.歌德的名言:“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A.人只有首先实现了自我价值,才能去实现社会价值B.人只有首先实现了社会价值,才能考虑实现自我价值C.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D.自我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29.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的是()的发展。
A.个别人B.大部分人C.杰出人物D.全体社会成员30.漫画《趁年轻……》深刻揭示了( )A.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制约B.思想观念不同,人们努力的方向、行为方式也就不同C.立场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各不相同D.人们的主观认识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符合潮阳建筑中专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中专2010级政治试题答题卡(考试时间:90 分钟)班级姓名座号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1.矛盾可以被消灭。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3. 互联网是新事物。
()4. 顺境、逆境都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5.“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中,兔子撞树而死是必然现象。
()6. 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8. 联系是普遍的,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9.现象相同本质就相同,本质相同现象就相同。
()10.电脑算命是新事物。
()三、连一连:(7分)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本质联系唇亡齿寒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时势造英雄因果联系无风不起浪间接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联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四简答题(16分)1.发散性思维是从不同方向、不同途径和不同角度去探寻多种可能性的解决方案,最终获得对问题的圆满解决。
请你运用发散性思维,思考报纸用途有哪些?(列举出至少5种用途)(10分)(1)(2)(3)(4)(5)2.“拔苗助长”是不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2分)为什么达不到预期的目的?(4分)五、分析说明题(14分)1.欣赏漫画并回答: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 (6分)2.材料一:淮河流域一次次的污水事故让下游的众多养殖户血本无归,倾家荡产;因造纸厂排污的影响,河南新乡三王庄村地下水污染严重,数千名村民饮水困难……近年来,因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指标导致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社会矛盾正不断加剧。
材料二:由于治理污染可能影响GDP的的增长,进而可能影响政绩考核,一些地方宁要经济“畸形繁荣”,不要健康发展,造成环境监管失控。
在地方保护主义的作用下,许多环保问题久拖不决。
材料三:随着群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一些污染企业开始转移。
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基于强烈的发展愿望,仍在重蹈覆辙,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甚至不惜出台种种优惠政策,吸引“三高”(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企业。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污染项目的转移埋下了环保冲突的隐患,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将在新的地方重新爆发。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观点,说明应如何认识环保冲突事件的频发。
(8分)六、论述题:(23分)两个推销员到一个岛上去推销鞋。
第一个推销员发现这个岛上的人们没有穿鞋的习惯,都打赤脚。
没有穿鞋,怎么推销鞋?他气馁了,马上发电报回去说:“鞋不要运来了,它在这个岛上没有销路。
”第二个推销员来了,高兴得几乎晕过去。
因为,他觉得这个岛上的鞋的销售市场太大了:每个人都不穿鞋,要是一个人穿一双鞋,销量就不得了了。
于是,他马上发电报回去:“空运鞋来,赶快空运鞋。
请回答:(1)这两个推销员分别采用什么思维方式?(4分)(2)第二个推销员能获得成功吗?(1分)为什么?(6分)(3)假如你是第二个推销员,你将如何推销你的鞋子,举出3种推销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