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第14课 花季莫种相思树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设计课题名称:花季中的相思树学科:心理学授课班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授课时数:1课时(45分钟)教学内容分析:(1)选用教材:《心理健康》第四单元 14课(主编:俞国良高等教育出版社)(2)教材共分为5个教育专题(篇),即知识篇、成长篇、生活篇、学习篇和职业篇,10个教育主题模块(单元),36个具体的学习课目(课)。
每个学习课目包括心灵故事、心海导航、心理体验、成长工作坊、拓展性训练等内容。
本节课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位于“生活篇”,单元题目原为“花季莫种相思树”,前面已经学习过“知识篇”和“成长篇”,后面还有“学习篇”和“职业篇”。
心理健康涉及方方面面,这样的安排顺序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本单元的前一单元名为“愿友谊地久天长”,后一单元名为“师爱,温暖一生”。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每天接触的主要就是老师和同学,因此,学生需要处理好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
中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5、16至17、18岁之间,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方面,可能出现爱情的萌芽,对友情和爱情难以区分,造成内心迷茫。
前一单元主要学习了如何处理友情,本单元很自然地过渡到爱情,让学生不会有突兀之感。
而下一单元的内容是师生关系,老师是学生的朋友,不仅仅教授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是他们人生上的导师。
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都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因此,和后一单元也联系紧密。
(3)根据新大纲的“三贴近”原则,将课文题目稍作了修改,由“花季莫种相思树”改为“花季中的相思树”,因为学生谈不谈恋爱,既不是课本说的算,也不是老师说的算,而是学生自己的选择。
希望在课堂上能保持价值中立,带领学生认识友情与爱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出理智的选择,而不是被动的强迫。
依据课程标准:根据新大纲教学总目标要求,本堂课着重培养学生责任感与自律能力,对待中职生恋爱学会自尊、自爱、自护、自制。
本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俞国良教授主编《心理健康》第四单元第14课花季莫种相思树一、教学设计理念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步入人生发展的关键期,生理上发生巨大的变化,心理上也出现前所未有的新特点、新体验。
他们对异性充满好奇和好感,相互欣赏吸引,渴望接近,这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合理的需要及走向成熟的表现。
然而,由于青春期学生过于敏感和富于想象,把握不好友谊与爱情的界限,对爱情的内涵缺乏成熟的认知。
他们在异性交往中出现潜藏的、朦胧的、困惑的、跃跃欲试的、正在亲密交往的、经受伤害的等心理困扰,甚至是心理创伤。
因此,本课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如训斥、急堵、说教、讲道理等,创设真诚宽松的氛围,设计实效的心理活动对学生进行异性交往的辅导,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感悟、内化和改变,走进学生心灵,帮助其实现健康的人际交往,顺利度过人生的花季。
二、教学目标总目标:让学生学会区分爱情和友情,树立健康的异性交往的认知,掌握适度的异性交往原则和方法,学会理智应对异性交往中的情感问题,健康地进行异性交往。
具体目标如下:(一)认知目标:1、让学生明确爱情和友情的界限。
2、深刻理解爱情的内涵。
3、掌握异性交往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二)行为目标:1、能正确分析异性交往的困惑。
2、能运用恰当的方式与异性同学交往。
3、能理智控制情感,并正确处理异性交往所出现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正确辨别把握青春期对异性爱慕的情感。
2、增强与异性坦诚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珍爱自己,尊重异性,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明确区分爱情与友情的界限。
2、掌握与异性交往的原则和方法,能解决异性交往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
(二)教学难点:1、能正确认识并控制自己对异性的情感。
2、学会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异性交往。
四、授课类型团体心理辅导课五、教学形式(一)教法:心理游戏法、心灵激荡法、讨论分享法、行为训练法等。
(二)学法:探究学习法、体验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
花季莫种相思树花季不种相思树高中二年级第20课长春师范学院分院李艳丽主题:正确对待异性交往背景分析1.学生情况: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高中生在生理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心理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新体验,高中阶段进入了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少男少女之间互相欣赏,互相吸引,这是走向成熟的表现。
但这一阶段,由于年龄、知识和社会经验等原因,对社会、情感、伦理、人生真正的涵义还理解不深,如果不好好地把握自己,发展自己,容易影响学习,给精神造成很大压力,一不小心会造成终生遗憾。
2.教材分析:《花季不种相思树》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二年级第二十课的内容,属于怎样进行异性间交往,避免早恋倾向方面的指导。
本课在“心情档案”里先讲了一个“不该发生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过度的异性交往所带来的危害。
然后在“心灵体操”中让学生自测一下自己在与异性交往中的心态,学会正确区分爱情与友情,对自己进行正确决择。
最后在“心海罗盘”中掌握早恋倾向的自我调适。
3.理论分析:(1)高二的学生正从异性疏远期(11.12—13.14岁)向异性亲近期(14.15—16.17岁)发展,有了解对方、接近对方的欲望,希望异性同学注意自己、喜欢自己。
(2)过度异性交往会带来危害,异性交往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如果处理不好彼此间产生的朦胧“好感”则会给学习及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早恋的危害,学会把握异性间交往的尺度,让学生对异性交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树立健康的异性交往观念,形成正确的异性交往态度。
2.过程与方法:第一部分:引入主题。
心理剧“赵雪的交往观”,内容贴近学生,引发学生共鸣,以心理剧引入,开宗明义,切入主题。
学生讨论异性之间的交往是否正当。
通过学生讨论达成一致观点:异性同学交往,不仅可以,而且是正当的、健康的。
第二部分:以第一部分(即异性同学交往是可以的)作为前提,那么异性间该如何交往呢?出示案例1,学生分小组讨论,异性交往应注意的地方,让学生体会怎样成为一个为异性同学喜欢的人。
第14课花季莫种相思树【课题】花季莫种相思树【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爱情与友情的界限,了解正常异性交往的意义及异性交往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2、能力目标:能对异性交往中的困惑进行分析,认识并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把握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原则,学会以恰当的方式与异性同学交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并接受青春期开始出现的对异性的爱慕的情感,主动反思并正确把握情感问题,增强与异性同学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异性同学,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重点难点】1、重点:青春期与异性交往的利和弊。
2、难点:青春期的男女生之间如何正常的交往。
【教学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阅读《绿鹅的故事》意大利弗洛伦萨城有个叫腓力·巴杜奇的,他贤德的妻子不幸去世。
他哀痛欲绝,万念俱灰,于是带着2岁的儿子,前往阿西那奥山修行,侍奉天主。
儿子长到18岁,要求出去见见世面。
腓力便带儿子下山。
一路上看到儿子从没见过的皇宫、教堂、牛马等,腓力一一作了介绍。
后来见到一群衣着华丽的漂亮姑娘,儿子就又问:“这是什么?”腓力连忙说:“孩子,快低下头,眼睛看地面,不要看她们,这是害人的东西!”可是儿子依然追问:“他们究竟是什么名堂呢?”腓力告诉他:“这叫绿鹅,全都是祸水。
”儿子竟然要求带一只“绿鹅”回去,哀求不已,还这样说:“我不懂得为什么她们是祸水,我只觉得,我还没有看见过这样美丽、这样逗人喜爱的东西呢。
她们比你时常让我看的天使的画像还要好看呢。
看在老天的份上,你要是疼我的话,就想法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
”解读:该故事说明对异性的追求是自然现象,不可压抑的,异性交往是必要的、正常的。
中职生现在所处时期正是青春期发展的关键期和过渡期,喜欢接近异性,被异性所吸引,想开始恋爱,这都是合理的需要。
虽然异性交往是正常现象,但也要认识恋爱的实质,要分清爱情和友情的区别。
《花季莫种相思树》教学设计教案定州市职教中心张月琴2016年9月授课班级:商务旅游15-2专业:商务旅游专业学生数:48名女同学授课时间:45分钟授课类型: 讲授新课使用教材:《心理健康教育》主编:俞国良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多媒体课件资料,学生准备讨论、辩论资料教学内容:花季莫种相思树教学目的:1.认知(1)理解什么是正确的异性交往。
(2)把握异性交往的原则和方法2.情感态度观念使学生学会调整心态,学会控制,正确对待成长道路上的青春期异性交往,区分友谊与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运用帮助学生正确解决异性交往的心理困扰,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异性交往。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联系实际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重点:树立健康的异性交往理念,准确把握异性交往的“度”和原则,初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青春期男女生交往的心理困扰。
很多孩子进入青春期渴望与异性交往,这是一种正常心理状态,但由于我们国家青春期教育的滞后性,家长、老师、社会缺乏正确的引导,而是一味的横加干涉、指责,导致很多孩子内心苦恼。
本节课联系职业学校学生实际,采用案例分析、自主探讨等教学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讲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创境激趣】1.散文诗《走进春天,请勿打扰》配乐朗诵。
(本班学生朗诵)2.图片展示: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的少女春意盎然、春风满面的春天设计理念:通过诗朗诵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从内心体会青春花季的美好幸福,为下一步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珍惜美好青春的教学做铺垫。
【名言转承】多媒体展示:名人名言苏霍姆林斯基曾对进入青春期的女儿说:-------‘走进春天,你进入一个很幸福的阶段,但只有你做一个明智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如何做明智的人------花季莫种相思树(二)讲授新课(35分钟)正确对待异性交往【设疑引思】学生思考:问题一:从小学、初中到职业高中你有几个异性朋友?问题二:你与这些异性朋友的交往程度如何?问题三:你与这些异性朋友交往对你有什么影响?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引入异性交往的利与弊(一)异性交往的利与弊【自主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选派两名学生代表参与辩论,正反双方各自陈辞。
第十四课青春期心理大不同教学目标和设计依据(一)教学目标1.了解青春期心理的基本特点。
2.认识自己进人青春期后的心理变化,认识到从发展的鱼度来看,绝大部分变化都是正常的。
3.认识到独立意识的增强是青春期心理的重要特征。
4.正确面对自己的青春期心理变化,学会调控青春期心理。
(二)设计依据“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具《由小学心理储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初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初中学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又称为“心理性断乳期”。
他们有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情感偏激、易激动暴躁、情绪两极波动、凭感情行事的特征,但又具有可塑性强、乐于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
帮助学生主动探索自我成长的有关问题、培养积极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的宗旨。
这一课是青春期内容的引入,教师方面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心理变化的存在及其必然性,一方面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些矛盾和冲击,对自己的青春期负责。
本课属于“自我”模块。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认识青春期心理的基本特点(二)教学难点接纳和调控青春期心理。
教学建议触动我心张明觉得自己上了初中,已经是大人了。
他的个子快跟爸爸一样高了,在和爸爸掰手腕的时候常常赢·……★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进入青春期后,自身在想法、感受和与父母的关系上有很多的变化。
★问题故事中的张明遇到了什么苦恼?你也遇到过和他类似的问题吗?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书本中的故事,讨论文后问题。
2.教师请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并将小组内成员的答案汇总在全班分享。
3.教师总结:“进入青春期后,我们会发现很多同学都有一些困惑,这些困惑和我们自身的生理特点有关。
这些困惑不是我们独有的,大多数进入青春期的同学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
”◎问题回应学生会回答:“张明遇到的苦恼是爸爸妈妈总是管着他,但是他希望能自己做主。
”大多数学生都会遇到和张明类似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遇到的类似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可以由一位学生负责记录,然后代表小组在全班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花季中的相思树》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心理健康》——“花季中的相思树”,相思树是一棵美丽的爱情之树,在中职校园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对异性充满渴望与好奇,并开始形成自己的异性价值观,此时最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与帮助。
接下来我从五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说我是如何帮助学生认识青春期。
一、教材分析1、分析教材地位及相关知识我校使用的教材是高教社出版愈国良教授主编的《心理健康》,本课在教材第四单元14课,根据新大纲的“三贴近”原则,我把课文题目稍作修改,由“花季莫种相思树”改为“花季中的相思树”,我认为学生谈不谈恋爱,既不是课本说的算,也不是老师说的算,而是学生自己的选择。
我希望在课堂上能保持价值中立,带领学生认识友情与爱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出理智的选择,而不是被动的强迫。
2、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⑴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分为:认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
认识目标:认识青春期自己的心理特点,了解友情与爱情的联系与区别;能力目标:初步了解爱情,探索与异性的相处之道;情感目标:能客观辨析中职生恋爱利弊,做出理智选择,树立正确的两性观;⑵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友情与爱情的区别;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辨析中职恋爱利弊,能主动控制与拒绝;⑶教学难点与突破让学生能初步认识爱情,同时引导学生认识现在还无法承受爱情的责任,需要等待自己成熟;这时需要老师循序渐进的诱导,不可用填鸭强迫式,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在授课过程中,对恋爱既不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与好奇,出现尝试的冲动;也别让学生产生过分畏惧抵触心理,老师需要把握好分寸,抓好“度”。
⑷培养良好品德与行为根据新大纲教学总目标要求,本堂课着重培养学生责任感与自律能力,对待中职生恋爱学会自尊、自爱、自护、自制。
二、教法分析本堂课的教学思想采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策略,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搭设学习阶梯,引导学生一步步向上攀登,最后撤去阶梯,使学生达到独立发展的地位。
14课学习笔记教学目的:1. 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爱的圣洁、无私和伟大。
2. 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以实际的行动报答父母。
课前准备:1、体现父爱母爱的图片。
2、主持人串联词。
活动过程:(1)活动开始:1、老师:观看体现父爱母爱的图片(配乐:让爱住我家)主持人出场:A:父亲,你是一米阳光,丝丝缕缕地包裹着我,温暖着我!B:母亲,你是一缕春风,时时刻刻地抚慰着我,呵护着我!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二(1)班孝敬父母主题班会现在开始!(2)A:背诵《游子吟》B:人世间最崇高的、最圣洁的、最勇敢的就是母爱。
A:父爱是路,无论你有多大的困难,他都会护你一路走好。
下面请欣赏:诗歌《父爱、母爱》(3)B:请听孝敬父母十条:①、自己的事情自己办,不给父母添麻烦;②、家务劳动帮着干,多为父母减负担;③、对待父母有礼貌,早晚起居要问安;④、探亲访友离家前,禀告父母莫牵挂;⑤、衣食住行牢牢记,尊长敬老想在前;⑥、艰苦朴素少花钱,不与别人比吃穿;⑦、思想学习勤汇报,恳求父母多指点;⑧、批评教育不顶撞,感谢父母要求严;⑨、养育之恩重如山,儿女责任勇承担;⑩、为人在世品行高,孝敬父母最当先。
(4)话说父母爱:B:父爱如山,她沉默无语;A:母爱似海,无时无刻不在包容着你……就让我们一同背诵弟子规当中的一段:《入则孝出则悌》(5)A:拥有父爱,我们的在冬天里不再寒冷.B:拥有母爱,我们的枝叶常绿常青。
在这激动的时刻,我想对你说:既然我们都有这份真诚的孝心,就让我们为父母做点什么吧!(配乐:感恩的心)(6)请家长对孩子提出希望A:就让我们带着父母殷切的期待,带着自己的梦想,乘上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B :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配乐:明天会更好)(7)老师总结(8)活动结束。
第14课花季莫种相思树教育目标:1.让学生区分爱情和友情,让他们树立健康的异性交往观念掌握适度的异性交往原则和方法,能够理智调控与异性同学交往中的情感问题,正确地进行异性交往。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区分爱情和友情的界限;掌握与异性交往的原则和方法,能够解决异性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
2.教学难点:能认识并控制自己对异性的情感,正确有分寸地进行异性交往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设计:1.教学时间:1课时2.教学准备:课前播放歌曲《那些花儿》;一首青春期朦胧诗《喜欢这样的感觉》3.教学过程:(1)由诗来引入话题,说明青少年对异性表示好奇与兴趣是正常的心理现象。
对异性的追求,是自然现象,不可压抑的,异性交往是必要的、正常的。
但也要认识恋爱实质和分清爱情和友情的区别。
(2)阅读教材中的心灵故事,引导学生一起讨论;故事中的主人公对建飞到底是好感还是爱情?为什么?自己身边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跟同学一起分享。
(3)板书:友情和爱情的区别,联系。
(4)讨论如何与异性正确交往。
交往建议:①在交往方式上保持公开性,不要偷偷摸摸、羞羞答答。
因为事情越保密,别人越好奇,越容易引起误会。
大大方方的正常交往,不使对方或旁人产生误解的机会。
②在交往形式上要坚持群体性,多参加有男女同时参加的群体活动。
③在交往范围上保持一定的广泛性,避免与某一位异性“一对一”亲密交往。
否则不仅容易引起他人误会,也容易引起当事人想入非。
④在情感上要坚持适度。
为防患于未然,需要避免热度过高、分秒不舍等情况出现。
(5)布置课后作业,完成“拓展性训练”。
第15课师爱,温暖一生教育目标:1.认识到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个人学习、成长的作用;2.了解师生关系中存在矛盾与冲动的原因,能正确处理与老师发生矛盾与冲突,学会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交往,促进师生相互理解和尊重,增强师生间的感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认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与老师的矛盾与冲突;掌握与老师交往的方式。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设计课题名称:花季中的相思树学科:心理学授课班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授课时数:1课时(45分钟)教学内容分析:(1)选用教材:《心理健康》第四单元 14课(主编:俞国良高等教育出版社)(2)教材共分为5个教育专题(篇),即知识篇、成长篇、生活篇、学习篇和职业篇,10个教育主题模块(单元),36个具体的学习课目(课)。
每个学习课目包括心灵故事、心海导航、心理体验、成长工作坊、拓展性训练等内容.本节课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位于“生活篇”,单元题目原为“花季莫种相思树",前面已经学习过“知识篇”和“成长篇”,后面还有“学习篇”和“职业篇”。
心理健康涉及方方面面,这样的安排顺序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本单元的前一单元名为“愿友谊地久天长”,后一单元名为“师爱,温暖一生”。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每天接触的主要就是老师和同学,因此,学生需要处理好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
中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5、16至17、18岁之间,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方面,可能出现爱情的萌芽,对友情和爱情难以区分,造成内心迷茫.前一单元主要学习了如何处理友情,本单元很自然地过渡到爱情,让学生不会有突兀之感。
而下一单元的内容是师生关系,老师是学生的朋友,不仅仅教授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是他们人生上的导师。
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都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因此,和后一单元也联系紧密。
(3)根据新大纲的“三贴近"原则,将课文题目稍作了修改,由“花季莫种相思树”改为“花季中的相思树",因为学生谈不谈恋爱,既不是课本说的算,也不是老师说的算,而是学生自己的选择。
希望在课堂上能保持价值中立,带领学生认识友情与爱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出理智的选择,而不是被动的强迫。
依据课程标准:根据新大纲教学总目标要求,本堂课着重培养学生责任感与自律能力,对待中职生恋爱学会自尊、自爱、自护、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