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矛盾与《水浒传》的生成与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9
水浒传江湖正邪的斗争与矛盾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家施耐庵根据明代话本整理而成。
小说以宋江等108位好汉起义于江湖为主线,通过描述他们与宋朝政府、恶势力的斗争,展现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与矛盾。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水浒传中江湖正邪斗争的矛盾性。
一、江湖正邪斗争的背景水浒传背景设定在北宋末年,社会动荡,朝廷腐败,民不聊生。
正义人士受到压迫和排挤,被迫走上江湖。
这些人包括宋江、林冲、鲁智深等,他们天性正直,热血仗义,秉持着为民除害的信念。
然而,江湖上也滋生着邪恶势力,如高俅、梁山泊等,他们贪婪残忍,欺压百姓,毫不顾忌社会伦理规范。
二、正邪斗争的表现形式1. 正义与邪恶的对立水浒传中,正义与邪恶的对立是主要的矛盾之一。
好汉们为了正义而起义,对抗朝廷和各种恶势力,努力维护江湖中的秩序和公平。
而邪恶势力则通过残暴、贪婪等手段压迫百姓,破坏社会和平。
正义与邪恶的对立不断激化矛盾,推动故事的发展。
2. 好汉与官府的冲突水浒传中,好汉们与官府展开了激烈的正邪斗争。
官府代表了朝廷的权力与体系,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秩序。
而好汉们则通过起义和抗争,试图推翻朝廷的腐败,为民众谋求福利。
好汉与官府的冲突不断升级,使得故事更加紧张和激烈。
3. 好汉内部的矛盾与斗争尽管好汉们有着共同的目标,但他们在实践中也面临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对待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如宋江和晁盖的冲突,林冲与李逵的矛盾等,加深和丰富了水浒传的情节。
三、正邪斗争的意义与影响1. 表现社会矛盾与问题通过江湖正邪斗争的描写,水浒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与问题。
朝廷的腐败,官员的贪污,使得民间正义无法得到维护,好汉们通过起义和抗争试图改变这一现状。
小说呈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2. 弘扬正义精神和人性关怀水浒传通过描述好汉们为民除害、堪当反贼的事迹,批判腐败和邪恶势力,弘扬了正义精神与人性关怀。
水浒传中的正义与反抗——人性的复杂性与社会动荡概述《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刻画细致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而闻名于世。
作品描绘了宋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时期出现的一系列反抗现象,展现了正义与反抗力量对抗邪恶势力的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能够看到人性的复杂性以及社会动荡时期带来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水浒传》中所呈现出来的正义与反抗主题,并探究其中所体现的人性复杂性和社会动荡。
正义与反抗在《水浒传》中,正义被赋予了很高的价值观。
故事反映了那些因为受到不公待遇、冤枉或压迫而被逼迫走上“强盗”道路的英雄们如何通过反抗邪恶势力来维护自己和其他弱者的利益。
他们组成了一个拥有正义感的团队,共同为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而奋斗。
例如,宋江等主要人物在面对官府的不公和贪污时,选择了组织起来反抗这种不合理的现象。
同时,《水浒传》也展示了一些反抗力量背后的阴暗面。
一方面,当英雄们在正义与邪恶之间摇摆不定时,他们可能会做出不道德或者伤害无辜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另一方面,某些反抗势力可能陷入权力纷争、内部矛盾和背叛等问题中。
这些描绘了人性复杂性以及反抗运动所带来的社会动荡。
人性的复杂性《水浒传》通过丰富多彩的角色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每个英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观。
他们既有坚定信念、勇敢无畏之人,也有因诱惑而改变、背叛道义之徒。
即使那些最初以正义感为基础加入抗争行列的人,在逐渐接触到权力和利益的诱惑下,也逐渐背离了最初的原则。
《水浒传》还通过人物关系和互动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历下,人们之间的友谊、信任以及背叛都发生频繁,反映了人性中善良与邪恶、正直与欺诈等戏剧性对立面。
社会动荡《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宋朝末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
官场腐败、地主压迫农民和贫富悬殊等问题导致了社会秩序的崩溃,并促使一些被冤枉和逼迫的英雄们走上了抗争之路。
作品通过描绘这个时期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向读者展示了社会动荡如何影响人们的选择并推动正义与反抗运动的兴起。
冲突与和谐的巨轮:《水浒传》中的义盗江湖与世道人心概述《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绘了108位共同反抗压迫者的英雄形象。
这部作品充满了冲突和和谐的要素,展示了那个时代社会的世道人心以及义盗江湖之间的复杂关系。
义盗江湖的冲突与结构瞎子武松与西门庆之间的仇恨瞎子武松是《水浒传》中重要的主角之一,他与西门庆之间产生了深刻的仇恨。
这场冲突展示了权力、欲望和家族荣誉观念在江湖上不断碰撞、对抗的局面。
方腊与晁盖团伙之间的矛盾方腊是一个有品德原则并希望通过正当手段为民除害的人物,而晁盖团伙则借助暴力手段来对抗压迫者。
这种不同立场和方法导致了两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梁山泊与各路英雄的争斗梁山泊是水浒中的义盗集结地,各种英雄人物汇聚在此。
然而,由于背景、经历和动机不同,他们之间经常发生内部冲突。
这种冲突进一步展现了江湖世界的复杂性。
世道人心的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水浒传》通过描绘贫苦百姓受压迫和欺辱的情景,揭示了那个时代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义盗江湖可以被视为底层人民对抗权贵阶级的力量象征。
道德观念与法治之间的冲突《水浒传》中涉及到大量有矛盾性的行为,包括杀戮、劫富济贫等。
这引发了关于道德观念和法治原则之间关系的讨论,在江湖中严峻对立。
义盗江湖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水浒传》中展示了义盗江湖对当时社会秩序产生影响。
虽然他们在某些方面违背法律,但他们也通过伸张正义和曝光腐败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
结论《水浒传》呈现了一个冲突与和谐交织的江湖世界。
通过揭示江湖义盗之间的冲突,以及反映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贫困,作品展示了那个时代世道人心的复杂性。
同时,它也引发了对道德观念与法治关系以及义盗江湖对社会秩序影响的思考。
《水浒传》在整体结构上巧妙地展示了冲突与和谐之间的关系,并且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人类道德、权力和社会正义等主题的平台。
水浒传社会阶级冲突的反思《水浒传》社会阶级冲突的反思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水浒传》以其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和激烈而复杂的社会阶级冲突而闻名。
这部作品生动地展示了北宋末年社会的种种问题,并对社会阶级冲突进行了深入反思。
本文将从准确描述《水浒传》中的社会阶级冲突、探索其深层原因、分析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互动,以及思考这些冲突对当今社会的启示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水浒传》中的社会阶级冲突《水浒传》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书中描述了宋江等梁山好汉的抗争历程。
这些农民出身的英雄们受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他们因受到不公平待遇而选择反抗。
而与之相对的是统治者一方,他们代表着封建社会的利益,通过不公正的权力运作和残酷的制度剥削农民。
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贯穿了整个《水浒传》,为故事赋予了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
二、社会阶级冲突的深层原因社会阶级冲突的深层原因在于社会不公平和制度性问题。
《水浒传》中的社会阶级冲突既有个别冲突,也有整个社会结构对立的冲突。
个别冲突主要体现在农民与地主、官员之间的矛盾,而社会结构对立主要体现在梁山好汉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冲突。
这些矛盾的背后,则是封建社会的不公平制度和封建统治者对底层农民的剥削。
三、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与互动《水浒传》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互动是十分复杂的。
农民与地主、官员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地租问题、苛捐杂税等剥削方式上的冲突。
而梁山好汉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则更深层次,表现为对统治者不公正政策的抵抗与反抗。
这些矛盾与互动形成了小说故事的主线,也展示了不同阶级之间的严重斗争和对抗。
四、社会阶级冲突的启示《水浒传》中的社会阶级冲突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特殊环境和现实问题,但其对当代社会也有启示。
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不公平和剥削是导致阶级冲突的根源,应当通过社会制度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社会阶级冲突的爆发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动荡和不稳定,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确保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水浒传矛盾与冲突的较量水浒传:矛盾与冲突的较量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描写宋朝末年的群雄起义为主线,展现了一幅真实而壮观的社会画卷。
在这个作品中,矛盾与冲突是主要推动剧情发展的力量,各种矛盾纠葛和冲突较量使得故事更加激烈和引人入胜。
一、水浒英雄的内部矛盾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各具特色的英雄人物,在外面他们团结一致,协力抗敌,但在内部,他们之间却时常发生矛盾和冲突。
例如,宋江是水泊梁山的领袖,他拥有深厚的武艺和聪明的头脑,但他常常面临权谋和忠诚的两难选择。
一方面,他想领导梁山好汉实现大义,另一方面,他不得不忍受一些好汉的私心和野心。
这种内外矛盾与冲突使得宋江的领导地位不稳固,梁山好汉也时常发生明争暗斗。
同样,梁山好汉中的其他英雄角色也存在内部矛盾。
例如,林冲是个性豪放的英雄,但他常常因为过分鲁莽而引发纷争。
他和花荣,乐和等角色之间也经常因为争夺利益而发生冲突。
这些内部矛盾和冲突让梁山好汉的团结不断受到考验。
二、水浒传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水浒传以普通百姓的反抗与抗争为主要题材,揭示了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腐败、剥削、压迫的黑暗一面,以及农民群众的怨憎和反抗。
其中,最大的矛盾和冲突体现在梁山好汉与官府之间。
宋朝政府贪污腐败,百姓生活困苦。
梁山好汉因被迫落草江湖,成为了普通百姓们的代表。
他们发起了对官府的抵抗,试图以武力手段改变当时社会的不公。
梁山好汉与官府的矛盾和冲突体现在多次大大小小的战斗中。
梁山好汉们身负盗匪之名,被官府通缉和追捕,两者之间展开了一场场紧张刺激的对决。
同时,水浒传也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不同的好汉因个性、利益等各种原因而产生摩擦和纠纷。
他们之间的关系既有友情、亲情,也有误会和矛盾。
这些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和冲突丰富了整个故事情节,并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三、矛盾与冲突的解决水浒传中的矛盾和冲突并非一味地激化和升级,而是通过一系列发展和转变得到解决。
首先,梁山好汉通过了解彼此的个性和价值观,逐渐增强了团队合作的意识。
水浒传矛盾与冲突的社会写照《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丰富多样的角色形象和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而闻名。
这部作品以揭示明清社会矛盾与冲突为主题,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阶级对立、政治斗争和人性的悲喜交加。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进一步了解《水浒传》中矛盾与冲突的社会写照。
一、阶级矛盾的集中体现《水浒传》的故事背景是北宋末年,社会矛盾极为尖锐。
其中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天下百姓与压迫阶级之间的矛盾。
大梁压迫百姓,导致无数民众浸泡在苦难之中。
而悲愤之下,108位英雄豪杰纷纷走上了革命反抗的道路。
他们不甘受压迫,选择脱离封建统治,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政治集团。
这部作品中的矛盾与冲突,不仅仅是个人的斗争,更是阶级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
二、政治斗争的背后《水浒传》塑造了大量不同性格和背景的角色,他们团结在一起,致力于反抗封建统治。
这其中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政治斗争,不同的人物之间有着各种明争暗斗。
例如,林冲与宋江之间的权谋斗争,高俅与晁盖的明争暗斗等等。
通过这些斗争,作品展示了封建社会政治斗争的无情性和世态炎凉。
同时,这些斗争也揭示了社会中权力与利益的倾斜问题,从而使得阶级矛盾更加深刻和尖锐。
三、人性的善恶较量《水浒传》中存在许多矛盾冲突的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善恶较量。
作品中的角色都有着各自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准则。
有些人物凭借着正义、仁爱、勇敢的行动成为了英雄,而另一些人则背离了自己的本性变得残忍和贪婪。
例如,晁盖始终坚守正义,对弱小者给予援助,而高俅则利用权势欺凌百姓。
这些对比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封建社会中的一些矛盾冲突源于个人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四、现实意义与反思《水浒传》作为一部反映社会矛盾与冲突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历史的重构,更是对当时社会的现实进行的一种反思。
通过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一面,作品警示人们要警惕权力的滥用和社会的不公正。
同时,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也激励了后来的人们,坚定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追求正义的决心。
从水浒好汉与法度的矛盾看学界论《水浒传》的新倾向摘要:水浒好汉冒犯国家法度有出于对正义的追求,但也有只顾私情的成分,而当时的国家法度为权奸所利用,因此对法度本身有是否应该完全遵从的疑问。
从特定时代的政治或社会形势出发对水浒事业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不恰当的,是没有看到《水浒传》反映的人情与法度的永恒矛盾意义的。
关键词:水浒好汉;法度;矛盾《水浒传》主题思想的研究目前有农民起义说、为市民写心说、忠义说、游民说等,虽未有定论,但农民起义说的巨大影响至今仍在,目前发行量相当大的文学史教科书就认为不能否定这种观点。
[1](P43)“农民起义说”的特点是对水浒好汉的行为给予全盘的肯定,认为他们具有正义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水浒传》研究中出现了否定水浒文化的倾向,很多论者痛骂水浒好汉“歧视女性”、“残忍、滥杀无辜、盗贼恶霸行径、有悖侠义及不合情理”、“仇富”、“流氓气”等等。
吴越干脆说:《水浒传》中宋江等人本质上就是强盗土匪。
[2](P276)还有人写文章,认为《水浒传》宣扬的“造反有理”的思想是有害的。
这些观点虽然没涉及水浒主题的研究,但大体来说,已经和“农民起义说”站在了对立面,本文意图从《水浒传》反映的情义与法的矛盾,探讨其超越时代的意义。
笔者认为,《水浒传》的内容可以用现代社会所谓的“情义与法”的冲突来概括。
这一内容有两个相反的方面:一方面,小说反映了权力缺乏监督而被奸人所利用时,水浒好汉为追求生存与正义而与国家法度抗争的现实。
但另一方面,小说也描绘了“江湖”情义与法度的矛盾,涉及现在所谓黑道、黑社会的情形。
对二者的全面把握是客观看待《水浒传》反映的矛盾的超越时代价值的基础。
一、水浒好汉的为情义而犯法与为正义而犯法小说开始写到史进被高俅所逼,远走边关,遇到了史进;史进本有意和少华山强盗头目做对头,可是被他们的情谊所感动,于是和他们来往,被官府发觉、捉拿而后逃走,这里就初次展示了民间义气与法制的冲突,这时我们无法判断其正义与否,但史进交结强盗显然是违反法制的。
水浒传中的社会革命意识与阶级矛盾分析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的作品,它以描绘宋朝末年的盗匪起义为主线,展现了社会革命意识与阶级矛盾的复杂关系。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水浒传中的社会革命意识与阶级矛盾进行分析。
一、水浒传中的社会革命意识水浒传以宋朝末年为背景,描绘了一群被逼上梁山的盗匪们的英勇抗争与反抗。
这些盗匪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农民、士兵、官员等,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而被迫走上了盗匪之路。
他们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对统治者的腐败和不公进行了强烈的谴责,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革命意识。
在水浒传中,宋江等人通过起义的方式来反抗当时的社会制度,他们希望能够改变社会的不公和腐败现象。
他们建立了梁山泊,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通过自己的力量来维护正义和公平。
这种社会革命意识在水浒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水浒传中的阶级矛盾水浒传中的阶级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二是盗匪与普通百姓之间的矛盾。
首先,水浒传中描绘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不公现象。
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不惜以贪污受贿、欺压百姓等手段来获取利益。
这种不公和腐败使得普通百姓生活困苦,无法得到应有的权益。
这种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在水浒传中得到了充分的描绘。
其次,在水浒传中,盗匪与普通百姓之间也存在矛盾。
虽然盗匪们起义的初衷是为了反抗社会的不公和腐败,但在实际行动中,他们也不可避免地对普通百姓进行了掠夺和压迫。
这种盗匪与普通百姓之间的矛盾在水浒传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
三、水浒传中的社会革命意识与阶级矛盾的关系水浒传中的社会革命意识与阶级矛盾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一方面,水浒传通过描绘盗匪们的起义行动,表现了他们对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的强烈不满,展现了他们的社会革命意识。
另一方面,水浒传也揭示了盗匪们在实际行动中对普通百姓进行掠夺和压迫的事实,暴露了他们与普通百姓之间的矛盾。
水浒传中的社会革命意识与阶级矛盾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革命的复杂性。
对外矛盾与《水浒传》的生成与演变作者:董国炎来源:《求是学刊》2014年第04期摘要:对《水浒传》主旨的理解,长期围绕国家民族内部矛盾展开,出现过农民起义说、市民斗争说等著名说法。
然而《水浒传》内涵厚重复杂,从它的生成和演变、阐释和传播、续书和改编来看,此书与对外矛盾激烈、民族危难深重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宋辽金元和明末清初的民族矛盾、明代倭寇长期在我国沿海杀掠,是《水浒传》生成与演变的特殊背景和内在推动力。
《水浒传》在传播接受与改编续写活动中,不断培养民族忧患意识和朴素的统一战线情怀,弘扬民族“忠义”精神。
这部文学经典的民族立场和民族忠义倾向,是其重要题旨。
关键词:民族危难;《水浒传》;龚开;陈忱;忠义内涵作者简介:董国炎,男,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元明清文学和俗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平民文学两次兴起——评话小说研究”,项目编号:05BZW035中图分类号:I20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4)04-0122-07《水浒传》的主旨是什么,长期以来,我们的眼光集中于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并概括出“农民起义说”、“市民斗争说”等说法。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若讲农民起义,自古以来,农民起义声势浩大者很多,有些甚至曾经夺取天下,陈胜吴广、赤眉绿林、黄巾之乱、黄巢之乱,李自成、张献忠,哪一个规模气势都远远超过水泊梁山。
但是,很多大型农民起义根本得不到古代文学的反映;少数作品有所反映,但基本是否定态度,如《三国演义》写黄巾军、《三遂平妖传》写王则起义,乃至《水浒传》写方腊起义,甚至后来的《剿闯小说》写李自成。
总体上可以说,古代文学对农民起义基本采取否定态度。
以此看来,《水浒传》非常独特,小说对梁山的肯定,另有良苦用心。
《水浒传》的独特和深刻之处在于,它着力描写我们民族对待家国矛盾的大局观。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明显矛盾,当矛盾激烈碰撞之际,人们应当秉持何种态度?这部作品努力作出回答。
梁山故事之所以不断获得传播与发展,作品人物的思想行为之所以打动人心,实际与外敌欺凌、民族危难深重紧密相关。
外敌欺凌和民族危难造成《水浒传》题旨的深刻性,激活人们的心理活动,激发人们的创作动力和审美激情,这是理解《水浒传》内涵的关键所在。
《水浒传》从产生到成熟,是南宋到明末这段历史时期。
这是对外矛盾非常尖锐的时期。
南宋和元代残酷的国家民族危难、明代倭寇长期杀掠我国沿海,及明朝在辽东受到满族政权严重威胁,乃是《水浒传》生成和演变的特殊背景,是传播接受的推动力量,是《水浒传》形成民族文学经典的特殊条件。
需要指出,用当今中华民族的观念分析,汉族政权与契丹、女真、蒙古、满族政权的斗争,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矛盾。
而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考察,宋朝和明朝政权受到辽金元和后金侵略攻打,当时属于外敌欺凌。
至于倭寇长期横行我国沿海,甚至深入内地,疯狂杀掠,从来就是中国民众的深仇大恨,是热血男儿的切齿之痛。
《水浒传》发展历程与这段历史节拍相合、呼吸相通,独特的国家情结与民族精神贯注于作品的深层意蕴和改编续写过程中,贯注于作品的解读和传播过程中,成为无法抹去、无法忽略的民族特色。
认识民族危难对《水浒传》的深刻影响,才能深刻理解这部作品的内在特色。
围绕《水浒传》出现的诸多文学现象,折射了我们民族走过的心路历程。
本文选择成书过程中龚开等民族英烈的推动作用,征辽故事体现的利益碰撞和根本选择,传播接受过程中增加的抗金故事和抗倭故事进行分析,也关注民族危难深重时出现的诠释倾向以及《英雄谱》等书籍的刊刻。
《水浒传》描写对外矛盾所体现的民族大义,通过传播和接受、通过文学作品和文化生活陶冶而逐渐显现和加强。
认识对外矛盾和民族危难是理解《水浒传》发展道路和经典化内涵的关键所在。
一、“绿林激赏寄阳秋”:水浒故事的生成动因“水浒”故事在南宋和元代逐渐形成,作品的思想倾向、审美情趣与时代社会生活和民众好恶直接相关。
南宋临安平话听众的构成与东京汴梁大为不同,汴梁时期的听众以各类商人和工匠仆役为主;南宋则由于北方失陷,大批百姓南迁且漂泊流离,社会上流民增多,城市中游民增多,是南宋尤其是临安城的特点。
临安游民流连书场的概率大,而且书场中军人很多。
两宋时代一直以大批禁军拱卫京师,南宋初年驻守临安的军队主要是北方南下的部队。
军人家眷都在北方,将士离乡日久,思乡情切,士气受到影响。
朝廷为安抚军队,在临安修建很多勾栏瓦肆供士兵娱乐消遣。
勾栏瓦肆的数量和繁盛程度很快超过汴京。
以上情况使平话听众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书场中游民、流民和军人很多,给书场带来一股质朴粗豪的尚武之气。
国家残破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伤痛,收复失地的渴望、粗豪尚武的精神,都改变通俗娱乐特别是平话故事的审美倾向。
这种心理影响之下,人们对草莽武装会抱有特殊的期许,会作出新的描绘和评价,出现前所未有的赞扬态度与肯定态度。
《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东都事略》诸书反映,在民族危难严重的南北宋之交,颇有一些农民军接受朝廷招安,积极抵抗外敌。
关于宋江受招安之事见于下文。
这类文献还记载山右“巨寇”杨志被招安,杨志所部还成为山西地区抗金军队的先锋。
这类记载与“水浒传”故事中宋江和杨志走上“忠义”道路是一致的。
南宋初年长江沿岸曾有农民军邵青部队。
这支部队曾接受朝廷招安,随后又叛离,但是抗金始终坚决。
宋高宗赵构的御前说书人中,有人曾在这支农民军中栖身过,宋高宗听平话的时候曾询问邵青部队情况,特别关注几位主要将领的性情和能力。
他的这类举动,可能联系着招安活动的思考。
宋朝皇帝对绘画有特殊爱好,朝廷专门设立“画院”,当时地位颇高。
而南宋画院画师、待诏李嵩的行为令人感到惊奇。
他对早期的“水浒传”故事很感兴趣,居然为宋江等三十六人一一画像。
李嵩绘画这些人物是受到上司指派,还是纯属个人行为,已经无法考察。
但他为早期“水浒”故事人物配画像的行为,反映这个故事在南宋已经有较大影响,而且显然是受到肯定和欢迎的。
李嵩的行为当然进一步扩大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影响,推动“水浒”故事继续发展。
元代初年的遗民文人中,有一些特殊的有心人,他们对“水浒”故事的发展做出极大推动。
这方面最值得铭记的就是龚开及其《宋江三十六赞》。
袁世硕和阿部晋一郎对龚开做过专门研究,合撰《解识龚开》一文(《文学遗产》2003年第5期),使我们得以全面了解龚开其人。
龚开,字圣予,淮阴人,南宋后期江北抗敌中枢扬州帅府的重要官员。
龚开在扬州帅府先后入赵葵幕和李庭芝幕,资历老而且管理盐茶税收要务,地位很重要。
他的家乡淮阴是南宋边防前线,宋军隔淮水与金兵或蒙古军对峙,龚开生长此地容易培养民族观念和抗战意识。
淮南统帅李庭芝是南宋末期最重要的将领,其幕府中多是坚定的抗元志士。
龚开后来所作《宋陆君实传》中说:“淮南幕府号小朝廷,人物如林。
”[1](卷十)南宋灭亡之际,扬州军队作为宋军主力边战边退。
龚开随军转战南下,部队在福建泉州遭到叛军袭击,损失惨重,很多人与部队失散。
龚开年龄较大,与部队失散后只好辗转返回江浙。
南宋军队继续转战至广东,在崖山受到元军围攻,已经担任丞相的陆秀夫毅然背负小皇帝跳海自杀,成为历代亡国悲剧中最为悲壮的一幕。
返回江浙的龚开行踪和交游都很广,他交结韩世忠、张浚等抗金名将的后人,交结各种遗民,常有秘密色彩。
他还写文章缅怀颂扬文天祥、陆秀夫,以气节激励人心,影响很大。
他所作《宋陆君实传》全面记载陆秀夫的言行作为,后来《宋史·陆秀夫传》主要依据龚开这篇文章写成。
这个时期龚开把眼光投向绿林武装。
龚开经历过苦苦支撑抗战危局之艰难,体会过军队数量不足、战斗力不强之无奈,经历了国破家亡、地位陡降等巨变,这些经历使他摒弃对绿林人物的偏见,代之以肯定和特殊期待。
对早期“水浒”故事,龚开其实留心已久。
在他的家乡淮南,宋江故事广为传播而且受到民众赞许。
龚开在《宋江三十六赞》序中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余年少时壮其人。
”[2](P21)序言特别说明,自己少年时因为民间舆论而敬佩宋江,这还可能属于少不更事;而成年后考证史籍并深思熟虑,才明确肯定宋江诸人,为三十六人画像,一一作出诗赞,这反映他对水浒人物故事内涵的肯定和重视。
这段小序虽然简短,但是针对一般文人的习惯看法而发,堪称合理又有力的正面回答。
这等于有预见地阻止保守派攻击宋江故事,对早期“水浒”故事的发展传播,是一种推动。
李嵩所作画像毕竟只是各自独立的视觉形象,即使绘画技巧神妙,仍难以全面了解当时“水浒”故事中人物的事迹和各自特点。
龚开的诗赞则分别对人物特点作出概括,经常包括人物身份和基本经历,包括人物的绰号、性情、本领乃至重要事迹,还有一些赞美或者感叹评价。
龚开在画赞中高度肯定宋江的才干,特别强调宋江的称号“呼保义”。
这是保义郎的简称。
宋江自比保义郎,其实可以反映他没有不臣之心。
保义郎是宋徽宗时代才设定的武职官阶名称,级别非常低。
不过保义郎是由右班殿直改名而来,等于是皇帝的近卫侍从,实际也有一些宦官封作保义郎。
这批人官职虽然不高,却可以看作皇帝亲信之人。
宋江愿意做保义郎,反映了忠于皇帝的态度。
对宋江诸人的特点,龚开概括为:“一归于正,义勇不相戾。
”[2](P21)这是很有针对性的说法,针对人们怀疑农民军勇猛有余但是对国家和朝廷缺少忠义的观念。
龚开这种评价,反映元代遗民对绿林武装的肯定态度,肯定绿林武装忠勇兼备。
这种评价态度推动“水浒”故事按照“忠义”的方向发展。
“水浒”故事在元代不断发展,龚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设计了故事的发展方向。
然而在《水浒传》研究乃至元代文化研究中,龚开的贡献未受到应有重视。
实际上除《解识龚开》这篇文章之外,一直缺少有关龚开的整体研究。
常见的有关元代文化的描述,很少涉及龚开。
其实龚开在当时有很大影响,他具有独特的综合优势。
他的非凡经历、神秘交游、遗民品德、文艺水平都非同凡响。
仅以绘画而言,宋元时期是中国画史上一个高峰,元代几大家之说影响很大。
其实龚开在绘画方面地位很高,而且很独特,这当然也扩大其“画赞”的影响。
尽管龚开的绘画散佚很多,但元明两代重要文人题咏龚开画作的诗歌不少,画史类笔记资料也颇有记载。
从现今收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和日本大阪美术馆的龚开绘画作品来看,他的绘画与众不同。
他以画马、画钟馗为特色,这与人们熟知的元代四家迥然不同。
元代四家均以山水见长,富春山居也好,秋江渔隐也好,总是传达孤寂幽远的避世之情。
龚开的绘画则完全不同,他画马迥然不同于画史名家唐朝曹霸、韩干,宋朝李公麟的那种膘肥体壮之马,龚开的马以瘦硬苍凉为特点,瘦骨嶙峋,甚至可以看出肋骨,但是别具铁骨铮铮、伟岸悲壮之感,元代文人题咏者不下十数家。
著名文人倪瓒题《瘦马图》诗云:淮阴老人气忠义,短褐雪髯当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