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诉讼时效过了应该怎么办
- 格式:docx
- 大小:15.17 KB
- 文档页数:3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继承纠纷案件若干疑难问题的解答正文:----------------------------------------------------------------------------------------------------------------------------------------------------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继承纠纷案件若干疑难问题的解答近年来,北京市法院受理的继承纠纷案件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为妥善处理好此类纠纷,经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意见,就相关疑难问题三级法院达成基本共识或主流意见,形成《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继承纠纷案件若干疑难问题的解答》。
现予以发布。
一、继承主体1.以法定继承或遗嘱继承等单一继承类案由提起诉讼,审理中当事人提出包括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遗赠抚养协议等在内的多个继承类请求,如何处理?继承案件审理中,当事人分别提出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遗赠扶养协议等分属不同案由的继承类请求,原则上人民法院应一并予以审理,案由列为继承纠纷。
确因涉及当事人众多且不同种类继承请求一并审理不便于诉讼的,可释明当事人分别提起诉讼。
2.遗产尚未从共有财产中析出如何处理?遗产中有案外人权益时如何处理?继承案件所涉遗产未从共有财产中析出,如共有财产的共有权人均作为继承案件当事人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应释明当事人提出分家析产诉讼请求,在继承案件中一并审理,列为分家析产、继承并列案由。
经释明后当事人不提出分家析产诉讼请求的,仍对全部共有财产提出继承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判决驳回诉讼请求。
确有证据表明继承案件所涉遗产与案外人存在权属争议的,应释明当事人另案先行处理该权属争议。
3.有证据表明可能存在未参加诉讼的其他继承人存在,如何处理?是否应由法院依职权查明?在继承案件中有初步证据表明可能有其他未参加诉讼的继承人存在,人民法院在实体审判中应依职权进行调查核实。
死亡后遗产处理方式
死亡后,个人遗产的继承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法定遗产顺序继承
此法定继承方式一般涉及亲属间的受遗继承,具体顺序如下:
1.配偶:被继承人的配偶有优先受遗权利,除特殊情况而获得更多个人财产。
2.子女:子女可以继承父母的遗产,但是子女中有一方未获受遗产的,其他子女依法应补偿。
3.祖父母:父母去世无子女或子女同时去世,祖父只有父亲一方的,遗产由祖父和母亲继承。
4.兄弟姐妹:父母、祖父母均去世无子女的,或子女去世、兄弟姐妹未继承遗产的,兄弟姐妹有继承权利。
二、遗嘱继承
遗嘱继承是死者事先定义的,也是目前最常见的继承方式。
死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设定继承人,也可以不按法定继承顺序指定继承人,但不能剥夺法定继承人的权利。
三、按立遗嘱继承
按立遗嘱继承是指在死者生前立遗嘱,将个人财产的某部分或全部,由共同遗嘱人代为执行。
在立遗嘱时,可以指定受益人、鉴定人、执行人等,确定相关继承权限。
以上是死亡后遗产处理的三种方式,具体继承有哪些具体权利以及继承人的责任,应该认真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应该尽快建立
遗嘱,以免出现问题。
遗产继承法诉讼的流程遗产继承诉讼时效继承权纠纷提起诉讼的期限为二年,自继承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
但是,自继承开始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不得再提起诉讼。
1、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因不可抗拒的事由致继承人无法主张继承权利的,人民法院可按中止诉讼时效处理。
2、继承人在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之日起的二年之内,其遗产继承权纠纷确在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期间,可按中止诉讼时效处理。
3、继承人因遗产继承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时效即为中断。
4、自继承开始之日起的第十八年至第二十年期间内,继承人才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犯的,其提起诉讼的权利,应当在继承开始之日起的二十年之内行使,超过二十年的,不得再行提起诉讼。
遗产继承诉讼原被告的确定在财产纠纷中,遗产继承的纠纷是比较特殊的一种。
争议的各方都是有亲属关系的人,大部分还是至亲。
所以,即使发生争议,大部分当事人只是不满一个或几个人的行为,很少对所有的争议相关人都要求提起诉讼。
但是,因为继承的财产的同一性,一个继承的案件会对所有的继承人产生影响。
所以,许多当事人在起诉时不知如何确定被告。
针对这个问题,198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第60条规定:“继承诉讼开始后,如继承人、受遗赠人中有既不愿参加诉讼,又不表示放弃实体权利的,应追加为共同原告;已明确表示放弃继承的,不再列为当事人。
”故此,如果起诉时原告只起诉了部分继承人作被告,法院会追加其他继承人作为共同原告,或者其他诉讼当事人也可以申请追加为原告。
继承人不愿做原告又不愿做被告的不能列为第三人,只能选择放弃或做为被追加的原告。
遗产继承诉讼管辖法院的确定对于继承案件,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这就是说,继承遗产的民事官司,当事人要到被继承人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诉,或者到主要遗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诉。
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是刘其律师,欢迎来到《老赖克星:律师追债攻略》。
古希腊有一句谚语,叫: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力上睡觉的人。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间主张权利。
如果你碍于情面长时间不起诉,导致诉讼时效过期,即使你提起诉讼,法律也不会保护你的实体权利,结果就是败诉。
而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个企业都有法律顾问,不是每个自然人都是法律工作者,即使你模模糊糊知道法律有三年诉讼时效的规定,但这三年从何时起算?诉讼时效如何才能有效“延长”(也就是中断或中止)?诉讼时效过期如何弥补?企业与个人如何建立诉讼时效管理制度?这些都是实际操作问题,你不主动了解,没有人会告诉你,真等到诉讼时,吃亏的是自己。
先看第一个问题,诉讼时效从何时起算?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诉讼时效的变化。
2017 年10 月1 日,新民法总则开始实施,把之前两年的诉讼时效,改为了三年,之所以这么改,是因为很多债务人钻了法律的漏洞,有恃无恐,只要死皮赖脸拖上两年,这钱就不用还了。
对于催债来讲,两年的时间太短了,所以为了维护债权人合法利益,诉讼时效这才改成三年。
既然诉讼时效变成了三年,那是不是我们想什么时候开始计算,就能计算呢?答案肯定没有这么简单,法律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这个规定看上去很明确,但对于不了解法律的人来讲,说的比较模糊,现实中什么是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为了方便理解,我举几个最常见的例子,或者即使你不理解,拿过来直接套用也可以。
一、张要债借给王不还100万元,约定2020年1月1 日偿还,还款日那一天,就是张要债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毕竟那一天王不还没有履约,张要债权利肯定受到损害,所以张要债必须在三年内,也就是2023 年1 月1 日前向法院起诉。
二、张要债借给王不还100 万元,没有约定还款日期,对于这种没有约定还款日期的民间借贷,法律规定张要债催款之日,就是权利受到损害之日,如果张要债2020 年1 月1 日开始催款,那么他必须在2023年1月1日前向法院起诉。
民事诉讼法112条
民事诉讼法第112条主要规定了民事诉讼中关于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
诉讼时效是指法定的一定期限,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
侵害之日起计算,超过这个期限,权利人将丧失通过诉讼途径请求保
护其权利的权利。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2条的规定,诉讼时效因以下情形中断:
1. 权利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 权利人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诉。
3. 权利人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4. 权利人向侵害人发出书面催告。
5. 权利人向侵害人提出书面请求。
6. 权利人向侵害人提出口头请求,且有证据证明。
诉讼时效中断后,中断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重新计算。
这意味着一旦诉讼时效中断,之前经过的时间不计入新的诉讼时效期
限内,权利人可以在中断原因消除后,重新计算时效期限内提起诉讼。
此外,该条款还规定了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即中断效力及于所有与
中断原因相同的请求权。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请求权因某种原因中断
了诉讼时效,那么所有基于相同原因产生的请求权都将受到中断效力
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诉讼时效中断是法律赋予权利人的一种保护机制,旨
在防止因时间过长而导致权利人丧失诉讼机会。
然而,权利人应当在
合理期限内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避免因时效问题而丧失法律保护。
法定继承纠纷案件的审理思路和裁判要点一、审理思路法定继承纠纷案件的审理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查清继承人身份在法定继承纠纷案件中,首先要明确继承人的身份。
法律规定了继承人的顺序,一般为配偶、子女、父母等。
审理过程中需要查明被继承人的亲属关系,以确定继承人的身份。
2. 查明遗产状况在处理法定继承纠纷时,需要查明被继承人的遗产状况。
这包括了被继承人的财产种类、数量、价值等。
可以通过调查取证、财产评估等方式来确定被继承人遗产的具体情况。
3. 确定继承份额根据法律规定,继承人在法定继承中享有的继承份额是有限的。
审理过程中需要确定每个继承人的继承份额,确保继承权的平等和公正。
4. 解决争议问题在法定继承纠纷案件中,继承人之间可能存在争议,如对继承份额的分配、遗产的归属等问题。
审理过程中需要倾听各方意见,调查相关证据,并根据法律规定进行判断和裁决,解决争议问题。
二、裁判要点在审理法定继承纠纷案件时,裁判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要点:1. 法定继承权的保护法定继承权是继承人根据法律规定享有的权利,裁判应保护继承人的法定继承权。
根据继承人的身份和遗产状况,裁判应合理确定继承人的继承份额,确保继承权的平等和公正。
2. 亲属关系的查明在处理法定继承纠纷时,裁判需要仔细查明被继承人的亲属关系。
这包括确保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之间的亲属关系符合法律规定,以及确认继承人之间的亲属关系。
3. 遗嘱的效力问题如果被继承人留有有效的遗嘱,裁判需要确认遗嘱的效力。
根据法律规定,遗嘱具有较高的法律效力,裁判应根据遗嘱的内容和形式要求进行评估和判断。
4. 继承财产的归属问题在法定继承纠纷中,可能存在继承财产的归属问题。
裁判需要根据法律规定和相关证据,判断继承财产的归属,确保继承权的实现。
5. 合法权益的保护在审理法定继承纠纷案件时,裁判应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对于不当干涉继承权、损害继承人合法权益等行为,裁判应给予制止和惩罚。
审理法定继承纠纷案件需要明确继承人身份、查明遗产状况、确定继承份额、解决争议问题等。
起诉准备。
原告需要准备起诉状,列明原告、被告,明确诉讼请求。
原告还需要准备主体资格证明,如结婚证、户口本、身份证或公安机关、村委会、居委会等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
此外,原告需要准备被继承人的死亡证明、遗产证明,如房产证或购房合同、交款发票或出资证明等。
其他可能需要的材料包括被继承人生前所立的遗嘱(如果存在)。
管辖法院确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房产继承诉讼的管辖地通常是被继承房产所在地法院。
如果继承人是多人的,一部分继承人作为原告,另一部分继承作为被告参与诉讼。
提交起诉状。
原告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供副本。
如果被告不提交答辩状,不影响审理过程。
法院受理与通知。
法院在收到起诉状后,如果符合条件,会进行受理并通知被告参加诉讼。
审理前的准备。
法院将通知当事人,并安排开庭时间。
原告和被告需要准备证据,包括但不限于身份证明、亲属关系证明、遗嘱、房产证等。
开庭审理。
法院将进行开庭审理,包括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
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
如果存在争议,双方可以进行互相辩论。
判决。
法庭辩论终结后,法院将依法作出判决。
如果存在调解的可能性,法院还可以进行调解。
如果调解不成,应及时判决。
被继承人债务清偿纠纷诉讼时效起算点案例一、引言在继承人接受遗产后,可能会面临被继承人的债务清偿问题。
然而,债务的清偿并非无限期进行,而是受到诉讼时效的限制。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来讨论被继承人债务清偿纠纷诉讼时效起算点的相关问题。
二、案例背景被继承人小明于2010年去世,留下了一笔债务未清偿。
小明的继承人小红直到2015年才接受了遗产,并开始了债务的清偿。
然而,债权人小绿认为小红已经超过了诉讼时效,拒绝接受清偿。
三、诉讼时效的概念诉讼时效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当事人可以通过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债务清偿纠纷的诉讼时效为3年。
四、诉讼时效的起算点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诉讼时效的起算点是从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
在本案例中,债权人小绿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侵害的时间是小红接受遗产并开始清偿债务的时间。
五、案例分析根据案例背景和相关法律规定,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分析结论:1. 小明去世之后的债务小明去世后,其债务并未立即终止,而是转移到了其继承人小红名下。
小红作为继承人有义务清偿小明的债务。
2. 债务清偿的起算点根据诉讼时效的起算点规定,债权人小绿应当在小红接受遗产并开始清偿债务的时间起算计算诉讼时效。
3. 诉讼时效的计算根据《民法典》规定,债务清偿纠纷的诉讼时效为3年。
因此,在小红接受遗产并开始清偿债务后的3年内,小绿可以通过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4. 小红的义务和责任作为继承人,小红有义务清偿小明的债务。
如果小红在诉讼时效内未清偿债务,债权人小绿有权通过诉讼途径要求清偿。
六、结论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被继承人的债务并未随其死亡而终止,而是转移到继承人名下;2.债务清偿纠纷的诉讼时效为3年;3.诉讼时效的起算点是从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4.继承人有义务清偿被继承人的债务,如果未在诉讼时效内清偿,债权人有权通过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1篇一、引言诉讼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该期间届满,其权利受到法律保护的时间限制。
超过诉讼时效的法律后果,是指权利人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未行使权利,而在时效期间届满后,权利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是否支持其诉讼请求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超过诉讼时效的法律后果进行探讨,分析其具体表现、原因以及影响。
二、超过诉讼时效的法律后果1. 法院不予支持诉讼请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债权人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因此,当权利人超过诉讼时效向法院提起诉讼时,法院将不予支持其诉讼请求。
2. 债务人可以提出抗辩当权利人超过诉讼时效提起诉讼时,债务人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提出抗辩。
债务人提出抗辩后,法院将审查债务人的抗辩是否成立,若成立,则不予支持权利人的诉讼请求。
3. 权利丧失法律保护超过诉讼时效后,权利人丧失了法律的保护。
此时,权利人无法通过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权利将无法得到法律的保障。
三、超过诉讼时效的原因1. 权利人自身原因(1)权利人因遗忘、疏忽等原因未及时行使权利。
(2)权利人因疾病、残疾等特殊情况,无法及时行使权利。
2. 债务人原因(1)债务人故意拖延履行义务,使权利人无法及时行使权利。
(2)债务人采取欺诈、隐瞒等手段,使权利人误认为诉讼时效尚未届满。
3. 法律原因(1)法律对诉讼时效的规定不明确,导致权利人误判诉讼时效。
(2)法律对诉讼时效的起算、中止、中断等规定不完善,导致权利人无法准确把握诉讼时效。
四、超过诉讼时效的影响1. 对权利人影响(1)权利人无法通过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权利人可能面临财产损失、精神损害等后果。
2. 对债务人影响(1)债务人可能因权利人无法通过诉讼途径维权,而逃避履行义务。
(2)债务人可能因法律责任的免除,而降低自身的法律风险。
3. 对司法公正影响(1)超过诉讼时效的诉讼案件可能导致司法资源浪费。
诉讼时效中止「发生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1.不可抗力。
包括自然灾害和非出于权利人意思的“人祸”,如,暴乱、瘟疫等。
2.其他障碍(1)无民或限民没有法定代理人或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代理权、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2)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3)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无法主张权利。
(4)夫妻之间或者家庭成员之间的请求权,因夫妻关系或者家庭成员关系不能行使的,时效中止;(5)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主张权利的客观情形。
「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律效果」1.法定事由发生前已经过的时效期间仍为有效,法定事由经过的期间为时效中止期间,不生时效期间的效力,法定事由消除后,时效期间继续进行。
2.法定事由发生在最后6个月内,如法定事由消除后,剩下时效期间不足6个月,应补足6个月。
3.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止的,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同时中止。
【注意】中止事由的影响与诉讼时效的最后6个月,何时结合,何时中止。
中止事由的影响消除后,自诉讼时效中止的时间到诉讼时效期满的时间,为6个月。
诉讼时效中断「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1.权利人向义务人主张权利,请求其履行义务(1)当事人一方直接向对方当事人送交主张权利文书,对方在文书上签字、盖章或者虽未签字、盖章但能够以其他方式证明该文书到达对方当事人的;(2)当事人一方以发送信件或者数据电文方式主张权利,信件或者数据电文到达或者应当到达对方当事人的;(3)当事人一方为金融机构,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从对方当事人账户中扣收前款本息的;(4)当事人一方下落不明,对方当事人在国家级或者下落不明的当事人一方住所地的省级有影响的媒体上刊登具有主张权利内容的公告的,但法律和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注意】作为诉讼时效的中断事由,债权人请求行为为单方行为。
只要债权人实施了请求行为,即可导致诉讼时效的中断。
至于债务人对债权人请求的反应如何,是否承认债务的存在、是否同意履行债务,均不会影响诉讼时效中断的效果。
一、继承诉讼时效过了应该怎么办
1、《继承法》第八条规定:“继承权纠纷提起诉讼的期限为二年,自继承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但是,自继承开始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不得再提起诉讼。
”继承人只有在诉讼时效期间内行使其请求权,法院才保护其权利。
否则,人民法院将不予以保护,继承人即丧失胜诉权。
2、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继承的诉讼时效按继承法的规定执行。
但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未明确表示放弃继承的,视为接受继承。
遗产未分割的,即为共同共有”.
3、如果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均未表示放弃继承,且未进行遗产分割,则各继承人对遗产处于共同共有状态,即使超过了诉讼时效,这种共同共有状态也不会改变。
4、综上所述,继承纠纷的诉讼时效一般为2年,要是当事人超过了诉讼时效才向法院起诉的,那么法院见不予保护,继承人丧失胜诉权。
二、遗产继承诉讼程序
1、立案起诉阶段
诉讼的开始是要先到法院立案,立案通过后书记员才能排期和确定开庭时间。
立案时需要做好相关的准备。
(1)整理资料和证据:立案前需要先准备好相关的材料,包括原被告的个人信息资料和相关的继承诉讼证据,例如遗嘱公证书、与被继承人的关系证明和赠与扶养协议等等。
(2)书写和递交起诉状:起诉状虽然书写很简单,但要注意信息的齐全和合法,也要注意起诉状的格式,注明原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3)诉讼管辖与诉讼时效:无管辖权的法院不能接受该继承纠纷的立案,动产继承的由被继承人所在地法院管辖,不动产继承的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超过诉讼时效的继承案件也不能起诉。
2、庭审阶段
立案通过后,法院会发送传票,传票中会记载开庭的时间以及原告提供的各项起诉材料,供由被告参考并提出质证意见。
在庭审期间,双方可就针对证据的效力、证据的证明能力以及证据是否真实合法等进行法庭辩论。
甚至有和解意愿的,可以当庭在法官的主持下进行和解。
3、诉讼执行阶段
庭审结束后,法院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了判决,在收到判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不提出异议或者是上诉的,该判决生效。
被告在判决生效后仍拒不履行,原告可向法院提出申请强制执行。
三、遗嘱继承诉讼时效为多久
1、继承权纠纷提起诉讼的期限为二年,自继承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
但是,自继承开始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不得再提起诉讼。
2、遗嘱继承,自被继承人死亡时继承同时发生。
当然,应当首先确定遗嘱合法有效,否则不适用继承法规定。
3、合法遗嘱(如公证遗嘱)在立遗嘱人死亡后,继承人对遗嘱有异议的,应当去法院起诉确定遗嘱的法律效力,没有异议的,按照遗嘱执行,遗嘱继承人可以持遗嘱和立遗嘱人的死亡证明比例财产过户。
有的地方则规定先比例遗嘱继承公证书再去过户。
这里,如果没有其他继承人有异议,就没有诉讼时效问题,只有需要过户的财产的过户问题。
4、但,如果遗嘱有效,其他人侵犯遗嘱指定的财产,遗嘱继承人应当自知道侵权行为发生之日起2年内起诉,不知道的,起诉时间最长不超过20年。
这就是诉讼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