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办管”“院办院管”和“市场办管”三种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比较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4
申论热点——中国医改不同观点分析与比较中国新一轮卫生医疗体制改革不仅是要解决当前人民群众呼声很高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更重要的,它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进行的一场涉及卫生服务体系再造、健康干预模式转变和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的深层次改革。
在医改进程中,理论和政策取向的论争主要围绕十个方面。
中国医改的理论探索充满争议,创新在渐进中前行。
(一)关于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的问题政府和市场谁来主导,实质是如何定位政府管理方式,非公经济能否和怎样介入卫生医疗领域,以及如何利用市场机制的问题。
这个选择最终将影响政府投入的效率、政府的责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围绕这一焦点,有学者提出,中国应由政府拨款,建立以“广覆盖、低成本”为原则的全民健康保障体系[1].还有人强调,卫生医疗领域要强化政府责任,包括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功能以及政府全面干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的功能[2].与之相对立,一些学者主张以市场为主导,认为医疗改革的最佳模式应是由政府负责筹措基金,而医疗服务的提供则应尽量由管理有序的市场竞争来完成[3].笔者认为,关于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的争论多是站在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医改问题的。
如果应用公共管理的理论来分析,则会发现一个新视野,即政府可以用公共治理的价值理念来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和政策组合框架。
中国医改按范畴可分为四个领域: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生产流通以及医疗保障。
考试大网站收集应该按照不同领域所提供服务的性质及各自发展的规律,合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科学确定不同领域的政策导向。
在不同领域,政府和市场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应是不同的:在公共卫生领域,政府理所当然要承担主要责任,应该采取公共体制,由财政来筹集资金,由政府来主导;在医疗领域,不管从现实条件来看(我们有国有医院,也有非国有医院),还是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外也分营利医院和非营利医院),都应该采取混合体制,既要有政府筹资兴办的医疗机构,也要有非政府筹资的医疗机构;在药品生产流通领域,药品的生产和流通应该主要交由市场来解决,而政府主要对准入资格、价格和质量标准等进行监管;在医疗保障领域,可区分不同层次,医疗救助、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分别由政府承担、国家集体个人分担、个人承担市场运作[4].(二)关于补需方还是补供方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没有哪个国家会用财政资金单纯补助医疗机构或者补助参保者,这是一个常识。
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分工还要有协作(开展医院:湖北省新华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的分工协作,是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
那么,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应该如何分工协作?哪种模式最有利于分工协作?目前各地在探索中还存在哪些障碍?7月14日,在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研讨会上,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与会专家。
现状:四类模式渐成气候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据了解,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通过大中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大中型医院的优势医疗资源辐射广大社区,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结合当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际需求,鼓励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
”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技术指导组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教授陶红兵介绍,目前各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分工协作中探索了4类模式——医院支援社区模式。
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政府主办和管理,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签订协议进行分工协作。
院办院管模式。
即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属一个医疗集团或者医院直接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医院的领导,统一调配相关资源,双向转诊比较顺畅。
托管模式。
即在坚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益性质、隶属关系、人员身份、职责、政府财政投入政策等不变的前提下,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行政、人事调配权和经营决策权委托给医院。
松散式模式。
即以短期利益为导向,分工协作工作缺乏相关政策和制度支持,工作随意性较强。
例如派一名专家出诊给多少钱,转诊一名病人给多少钱等。
据武汉市卫生局副局长李滔介绍,作为卫生部选定的公立医院和社区机构协作试点之一,武汉市的探索已经初见成效。
2009年1月~5月,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门诊量为297.6万人次,比2008年同期增长了21.9%,占该市同期总门诊量的1/3多。
市场和政府在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角色定位作者:石磊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08期摘要:政府与市场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两大主体,两者的角色定位一直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
目前在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政府角色存在缺位、越位等问题,而市场的作用并不明显,这就导致医疗卫生事业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失衡。
有效率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应当是由市场和政府共同完成的,市场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政府只有在市场无法发挥作用或者能发挥作用但效率较低、存在严重弊端时才是必要的,比如公共卫生服务领域。
关键词:医疗卫生资源市场政府公平效率一、引言2015年末,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83528个,比上年增加2096个。
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701.5万张,比上年增加41.4万张,其中医院533.1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41.4万张。
卫生人员总数达1069.4万人,比上年增加46.0万人,其中医院613.3万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60.3万人。
虽然医疗卫生资源在总量上有所增长,但结构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城乡之间在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基本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
其次,资源短缺和浪费并存,很多农村地区的卫生资源十分缺乏,而在一些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却存在着资源配置过度的现象。
最后,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都没有实现,卫生资源流动受阻,民营医院发展缓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市场和政府定位偏差有关。
自2006年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最大的争论在于由政府还是市场来主导医疗卫生资源分配。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以政府为主导,市场的作用并不明显。
如何根据医疗卫生资源的特点来理清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摘要:从公共管理的角度考察,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只有在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之间建立一个有效互动网络,使三者的优越性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逐步形成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协调统一的局面,才能高效增进并合理分配社会利益。
文章从理论上阐述了目前公共管理中政府、市场以及第三部门的协调合作问题,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为例,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现状,针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弊端,从理顺政府管理体系、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三方面提出了改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管理;政府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管理体系在公共管理领域中,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属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般意义上讲,政府是公共管理活动的重要主体,其目的不是营利,而是有效地增进、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
市场是通过价格的变动和供求的变化,自发配置资源的过程。
政府不是万能的,市场也不可能是全能的,把市场泛化会带来很多弊端。
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第三部门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部门与政府都能克服市场的某些不足,也都具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
第三部门不同于政府,虽然不具备政府职能,但是它能起到政府起不到、政府也不应当起的作用。
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单独依靠政府或者市场的力量来发展经济显然行不通的。
例如,在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由于只靠政府的力量去进行管理,忽视了市场和第三部门的作用,导致管理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在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之间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互动网络,逐步形成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协调统一的局面,使三者的优越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高效增进并合理分配社会利益。
一、政府、市场、第三部门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效治理是公共管理发展的目标,协调好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在公共管理中的关系,已成为当今公共管理改革的主要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