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性粒细胞吞噬检测
- 格式:ppt
- 大小:974.50 KB
- 文档页数:18
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报告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报告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它们在体内发挥着各种重要的功能。
其中,中性粒细胞是一类重要的白细胞,它们在机体的免疫防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我们进行了一项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中性粒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过程,探究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以及其在免疫防御中的作用。
实验材料:1. 中性粒细胞培养液2. 细菌培养液3. 显微镜4. 培养皿5. 移液器6. 培养箱实验步骤:1. 准备中性粒细胞培养液和细菌培养液。
2. 取一块无菌培养皿,使用移液器将中性粒细胞培养液滴在培养皿中。
3. 添加适量的细菌培养液到培养皿中,使细菌均匀分布。
4. 将培养皿放入预热的培养箱中,以37摄氏度恒温培养。
5. 在各个时间点,取出培养皿,用显微镜观察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情况。
6. 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经过观察,我们发现中性粒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能力非常强大。
在实验开始的几分钟内,中性粒细胞迅速聚集到细菌附近,并开始将细菌吞入细胞内部。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细菌被吞噬,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也逐渐增加。
在实验结束时,几乎所有的细菌都被中性粒细胞吞噬。
实验分析: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是机体免疫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吞噬细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中性粒细胞能够清除体内的病原体,维护机体的健康。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中性粒细胞对细菌的迅速吞噬过程,这证实了中性粒细胞在免疫防御中的重要作用。
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中涉及到多种细胞因子和信号分子的调控。
这些因子和分子能够引导中性粒细胞朝向病原体,并促使细胞对其进行吞噬。
在实验中,我们没有对这些调控因子进行深入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在中性粒细胞吞噬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的激活可以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
而某些疾病和病理状态则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下降。
2.吞噬和杀菌功能测定1)原理中性粒细胞可吞噬颗粒性物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根据吞噬率(phagocytic rate) 和吞噬指数(phagocytic index)可判断该细胞的吞噬功能,根据被吞噬的细菌是否着色测定杀菌率。
2)技术要点(1)显微镜检查法将白细胞与葡萄球菌或白色念珠菌悬液混合、温育后,涂片用碱性美兰液染色。
在油镜下计数吞噬细菌和未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数。
对有吞噬作用的白细胞,应同时记录所吞噬的细菌数。
按下式计算吞噬率和吞噬指数。
还可根据被吞噬的细菌是否着色测定杀菌率(%)。
吞噬百分率(%)=吞噬指数=杀菌率(%)=(2)溶菌法将白细胞悬液与经新鲜人血清调理过的细菌(大肠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置37℃。
每隔一定时间取定量培养物,稀释后接种固体平板培养基。
37℃培养18h后,计数生长菌落数,以了解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
杀菌率(%)=3.硝基蓝四氮唑还原能力测定1)原理中性粒细胞在杀菌过程中,能量消耗剧增,耗氧量也随之增相应增加,磷酸己糖旁路的代谢活性增强,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使葡萄糖的中间代谢产物6-磷酸葡萄糖氧化脱氢转变为戊糖。
如加入硝基蓝四氮唑(nitroblue tetrazolium,NBT),可被吞噬或渗透到中性粒细胞胞浆中,接受所脱的氢,使原来呈淡黄色的NBT还原成点状或块状的蓝黑色甲月替颗粒,沉积于中性粒细胞胞浆中,称NBT阳性细胞。
NBT阳性细胞百分率可反映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2)技术要点将肝素抗凝血加入等量的NBT应用液,孵育。
取1滴推片,染色,计数NBT阳性细胞,计算NBT阳性细胞百分率。
3)方法评价此法主要用于检测02的产生能力。
正常值为40%~50%,一般以阳性细胞数超过10% 判定为NBT试验阳性。
4.化学发光测定法中性粒细胞在吞噬经调理的葡萄球菌过程中,出现呼吸爆发,产生的活性氧化代谢产物(如O2-、OH-、H2O2等)可激活化学发光剂鲁米诺(luminol)类物质,并使之产生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发光量与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相关。
项目十九吞噬细胞功能检测一、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测定(Neutrophil phagocytosis assay)(一)吞噬试验【实验原理】中性粒细胞具有吞噬功能,当与颗粒物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混合孵育一定时间后,颗粒物质被吞噬。
根据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可反映该细胞的吞噬功能。
【试剂和器材】1.试剂20%FCS RPMI-1640培养液、pH6.4 0.015mol/L PBS、Wright染液、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物、抗凝剂(4g/L柠檬酸钠溶液)。
2.器材37℃温箱、显微镜、滴管、一次性采血针、微量细胞培养板、无菌干棉球、酒精棉球、碘酒棉球、接种环等。
【步骤和方法】1.热灭活葡萄球菌悬液配制取金葡菌24h琼脂斜面培养物,用无菌生理盐水洗下菌苔,用PBS洗涤2次,100℃加热15min灭活。
取热灭活金黄色葡萄球菌混悬于20% FCS RPMI-1640培养液中, 用比浊法调整浓度至6×107/ml。
4℃保存,备用。
2.于微量细胞培养板孔内加1滴(约50μl)抗凝剂,无菌采人末梢血2滴(约100μl)与抗凝剂混匀。
3.向孔内加6×107/ml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2滴(约100μl),混匀。
4.置37℃烛缸或5% CO2孵箱内培养30min。
5.取1滴培养液推片,自然干燥,Wright染色,水洗,干燥,油镜镜检。
【结果判定】计数200个中性粒细胞,并分别记下吞噬细菌的细胞数和各个细胞吞入的细菌数。
计算吞噬率和吞噬指数:200个中性粒细胞中吞噬细菌的中性粒细胞数? 100%200200个中性粒细胞吞噬的细菌总数200【注意事项】1.所用器材要洁净。
2.越接近片子末梢细胞数越多,计数时应取片子前、中、后三段计数,以提高准确性。
3.抗凝剂用量要适当,过高则抑制吞噬功能,过低使血液凝固。
【方法评价】此法易操作、不需特殊设备,省时,费用低廉。
结果直观,可用于评价其他方法获得的结果,但是光学显微镜分辨率低,有时难以计数吞入的细菌颗粒。
小吞噬实验报告实验二一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实验【原理】巨噬细胞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主要细胞,局域活跃的吞噬功能。
吞噬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可使吞噬功能明显增强。
在小鼠体内诱导腹腔巨噬细胞产生后,再给小鼠腹腔注射鸡血红细胞,30min后处死小鼠,取出腹腔液,以冷亚甲蓝染色,显微镜下计数吞噬红细胞的百分数,及观察吞噬细胞内鸡红细胞的数目,以判断吞噬细胞的杀伤能力,由此间接地测定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水平。
【方法】体内法:实验前3小时,小鼠腹腔注射6%无菌淀粉液1ml,诱导巨噬细胞渗出至腹腔中。
实验时,每只小鼠注射鸡红细胞1ml,轻柔腹部,使其在腹腔中分布均匀,利于吞噬。
30min后,将小鼠拉颈处死,固定,打开腹腔暴露肠管,用载玻片轻擦腹腔,使腹腔液均匀涂于载玻片过,再滴一滴0.03%冷亚甲蓝溶液,盖上盖玻片。
高倍镜下进行观察,计数。
【结果】【分析】在小鼠体内诱导腹腔巨噬细胞产生后,再给小鼠注射鸡红细胞后镜检腹腔液,可观察到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现象,并且可看到部分鸡红细胞聚集到吞噬细胞附近。
二沉淀反应双向琼脂扩散实验【原理】将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分别加入琼脂板上的孔内,二者均可发生扩散,并且随扩散距离的增大浓度降低,在抗原抗体比例适宜处形成可见的沉淀线。
本实验是定性实验,常用于分析抗原抗体的纯度关系以及相互关系。
【方法】制板:将熔化的1%琼脂加在载玻片上约5ml打孔:待琼脂凝固后,将载玻片置于打孔样板上,用打孔器打孔加样:在中央孔内加抗体,上下两孔加抗原1,左右加抗原二,每孔加10μl结果观察:将琼脂板置于湿盒,37℃一天后观察结果。
【结果】在中央孔与添加抗原1的孔之间出现沉淀线,有抗原抗体反应,为阳性反应,说明抗原1与抗体相对应。
中央孔与添加抗原2的孔之间没有沉淀线,说明抗原2与抗体之间不相对应。
【分析】抗体与抗原发生扩散时,随扩散距离的增大浓度降低,在抗原抗体比例适宜处形成可见的沉淀线。
当有沉淀线出现时,说明有抗原抗体反应。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吞噬和杀灭病原体的功能。
小吞噬实验是研究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中性粒细胞对特定颗粒的吞噬情况,可以评估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活性及其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探讨中性粒细胞对小吞噬体的吞噬能力,并分析影响吞噬效果的因素。
二、实验目的1. 熟悉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观察中性粒细胞对荧光标记小吞噬体的吞噬情况。
3. 分析影响中性粒细胞吞噬效果的因素,如温度、pH值、细胞浓度等。
4. 评估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 中性粒细胞来源:人外周血- 荧光标记小吞噬体:直径约为1μm的聚苯乙烯颗粒- 细胞培养液:RPMI-1640培养基- 其他:细胞计数板、离心机、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2. 实验试剂:- 胰蛋白酶:用于消化外周血中的红细胞- 胰蛋白抑制剂:用于抑制胰蛋白酶活性- 荧光标记剂:用于标记小吞噬体- pH缓冲液:用于调节细胞培养液的pH值- 温度调节装置:用于维持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四、实验方法1. 细胞制备:- 收集人外周血,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去除红细胞。
- 加入胰蛋白酶和胰蛋白抑制剂,消化细胞,制成中性粒细胞悬液。
- 用细胞计数板计数,调整细胞浓度至1×10^6 cells/ml。
2. 实验分组:- 设定对照组:细胞培养液+未标记小吞噬体。
- 设定实验组:细胞培养液+荧光标记小吞噬体。
- 设定不同条件组:不同温度、pH值、细胞浓度等。
3. 实验操作:- 将细胞悬液和荧光标记小吞噬体按比例混合,加入细胞培养板。
- 将细胞培养板放入37℃、pH7.4的细胞培养箱中培养1小时。
- 取出细胞培养板,用磷酸盐缓冲盐溶液(PBS)洗涤细胞3次。
- 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中性粒细胞对荧光标记小吞噬体的吞噬情况。
4. 数据分析:- 计算不同条件下中性粒细胞对荧光标记小吞噬体的吞噬率。
中性粒细胞杀菌试验中性粒细胞杀菌试验(neutrophil killing assay)是一种直接观察中性粒细胞对细菌杀灭活性的实验方法。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免疫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吞噬和消化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中性粒细胞杀菌试验通过体外模拟中性粒细胞杀菌过程,评估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能够为研究细菌感染机制、评估抗菌药物的疗效以及检测免疫功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中性粒细胞杀菌试验的基本步骤如下:第一步,收集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可以从人体外周血或骨髓中获取。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可以通过离心分离方法获得,骨髓中性粒细胞则需要进行骨髓穿刺或骨髓活检。
获取的中性粒细胞要经过纯化和活化处理,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第二步,培养细菌。
需要选择一种具有一定病原性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细菌需要在适宜的培养基中生长和繁殖,通常在试验中使用的是含有大肠杆菌和牛血的富营养培养基。
第三步,准备中性粒细胞和细菌的混合物。
将培养好的细菌收获,重新悬浮于无血清的缓冲液中,浓度一般在10^5-10^6 CFU/ml之间。
然后将中性粒细胞和细菌以适当比例混合,通常为1:10或1:100。
混合后的细菌和中性粒细胞需要在37℃的恒温培养箱中孵育一段时间,一般为1-2小时,以模拟体内中性粒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和杀灭过程。
第四步,评估中性粒细胞的抗菌能力。
通常通过测定试验结束时的细菌存活率来评估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
可以使用平板计数法或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来测定细菌的数量。
中性粒细胞杀菌试验的优点是能够直接反映中性粒细胞对细菌的杀灭能力,更接近真实的生理条件。
它能够评估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从而间接反映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
中性粒细胞杀菌试验还具有灵敏度高、结果可靠、操作简便等优点。
然而,中性粒细胞杀菌试验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试验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细菌品种、细菌浓度、中性粒细胞密度等。
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的检测一全血化学发光测定【基本原理】过氧化物生成系统在杀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中性粒细胞被激活时,其NADPH氧化酶亦被活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过氧化离子,随后通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将其转变为H2O2,参入细胞内杀菌。
H2O2在过氧化物酶作用下,形成次氯酸和卤化物是另一种杀菌机理。
过氧化离子不稳定,在其分解过程中可激活鲁米诺(氨基苯二酰脱)类物质,并使之发生荧光,通过生成荧光的强度可直接或者间接地测知过氧化离子生成的状况,即中性粒细胞细胞内杀菌力量。
本法是氧化爆发检测中最为敏感,并可直接定量的方法。
【试剂及材料】(1)肝素抗凝血标本(2)鲁米诺发光剂:先用DMSO溶解鲁米诺,再用无菌的生理盐水配制成10-2mol∕L的贮存液,盛于棕色瓶内(或外包黑纸),4。
C保存,可使用1月左右。
(3)酵母多糖:将酵母多糖用生理盐水配成10mg∕ml的混悬液,置水浴煮沸20min,1500r∕min离心IOmin,沉淀物重新悬于EM-H液中(5mg∕ml),4℃保存。
(4)含0.05molHEPES的Eagle簸培育液(EM-H液),pH7.4°(5)发光测定仪(6)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操作方法】(1)取一只小鼠,抽取静脉血0.5ml,加入肝素抗凝。
在聚苯乙烯小管内加入肝素抗凝血(Mml及EM-H液0.8ml,混合后放入37°C 水浴保温20min;(2)加入鲁米诺发光剂20μl(终浓度为10∙5∏1ol∕L),混匀后置于仪器的测定室内,37°C平衡IOmin,连续测本地5次,每次IOs;(3)加入酵母多糖液0.1ml,启动吞噬发光。
每间隔3-5min,测6s 或10s的化学发光一次,直至测动身光峰值;(4)给小鼠腹腔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0.6ml后一段时间用上述方法测发光值及发光强度。
前后比较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菌力量和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
【结果分析】以发光强度(cps)为纵坐标,测定时间(s)为横坐标,绘制化学发光反应曲线。
篇一:巨噬细胞吞噬实验&沉淀实验实验报告实验二一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实验【原理】巨噬细胞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主要细胞,局域活跃的吞噬功能。
吞噬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可使吞噬功能明显增强。
在小鼠体内诱导腹腔巨噬细胞产生后,再给小鼠腹腔注射鸡血红细胞,30min后处死小鼠,取出腹腔液,以冷亚甲蓝染色,显微镜下计数吞噬红细胞的百分数,及观察吞噬细胞内鸡红细胞的数目,以判断吞噬细胞的杀伤能力,由此间接地测定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水平。
【方法】体内法:(1)实验前3小时,小鼠腹腔注射6%无菌淀粉液1ml,诱导巨噬细胞渗出至腹腔中。
(2)实验时,每只小鼠注射鸡红细胞1ml,轻柔腹部,使其在腹腔中分布均匀,利于吞噬。
(3)30min后,将小鼠拉颈处死,固定,打开腹腔暴露肠管,用载玻片轻擦腹腔,使腹腔液均匀涂于载玻片过,再滴一滴%冷亚甲蓝溶液,盖上盖玻片。
(4)高倍镜下进行观察,计数。
【结果】【分析】在小鼠体内诱导腹腔巨噬细胞产生后,再给小鼠注射鸡红细胞后镜检腹腔液,可观察到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现象,并且可看到部分鸡红细胞聚集到吞噬细胞附近。
二沉淀反应双向琼脂扩散实验【原理】将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分别加入琼脂板上的孔内,二者均可发生扩散,并且随扩散距离的增大浓度降低,在抗原抗体比例适宜处形成可见的沉淀线。
本实验是定性实验,常用于分析抗原抗体的纯度关系以及相互关系。
【方法】(1)制板:将熔化的1%琼脂加在载玻片上约5ml(2)打孔:待琼脂凝固后,将载玻片置于打孔样板上,用打孔器打孔(3)加样:在中央孔内加抗体,上下两孔加抗原1,左右加抗原二,每孔加10μl(4)结果观察:将琼脂板置于湿盒,37℃一天后观察结果。
【结果】在中央孔与添加抗原1的孔之间出现沉淀线,有抗原抗体反应,为阳性反应,说明抗原1与抗体相对应。
中央孔与添加抗原2的孔之间没有沉淀线,说明抗原2与抗体之间不相对应。
【分析】抗体与抗原发生扩散时,随扩散距离的增大浓度降低,在抗原抗体比例适宜处形成可见的沉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