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记录(1)
- 格式:docx
- 大小:24.15 KB
- 文档页数:6
郁南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记录本科室年份使用说明1、本手册内容作为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考核依据,必须按时如实填写.2、记录本由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成员填写,注意保管,人员变更时及时移交.3、记录本按年度编制,每年一册,已填写的记录本由科室妥善保存备查,保存期限3年。
4、治疗用药使用附表1、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使用附表2进行自查,每月抽查5份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按表格要求内容进行评定,并于次月5~10日将记录本上报医务科审査。
5、如遇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特殊情况需记录,可另加附页。
目录1、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2、年月抗菌药物应用自查情况分析3、年上半年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科室半年总结4、年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科室年度总结5、附表1: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评价表6、附表2: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评价标准7、附件3: 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评价表8、附件4:围手术期病人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标准9、附件5: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表10、附件6:抗菌药物应用检查反馈表11、附件7:药物应用填写情况检查反馈表12、附件8: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持续跟踪检查反馈表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职责:1、负责贯彻落实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各项规章制度。
2、负责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与监测,定期对本科室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检查督导.3、负责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学习及考核工作。
4、检查落实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执行情况,关注监控指标达标情况,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与医师绩效考核挂钩。
5、上报有关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6、每月抽查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进行合理性评价,定期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年 1 月抗菌药物应用自查情况分析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科室半年总结检查内容存在问题原因分析整改措施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科室年度总结检查内容存在问题原因分析整改措施附件一:郁南县人民医院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评价表填表人:填表说明病房(区)医嘱单的抽样率(按出院病历数计)不应少于1%,且每月点评出院病历绝对数不应少于30份,每科室至少两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培训会议记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培训会议记录日期:XXXX年XX月XX日地点:医院会议室出席人员:1、李医生,内科主任2、王医生,外科主任3、张护士,护士长4、赵药师,药剂科主任5、孙院长,医院院长会议主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培训会议记录:1、孙院长开场致辞,强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以及降低滥用抗菌药物的风险。
他指出,本次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医务人员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和技能。
2、李医生发表讲话,指出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的关键药物,但滥用会造成细菌耐药性的增加,降低抗菌药物的有效性。
他强调了根据病情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
3、王医生分享了他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案例,并阐述了针对不同感染类型选用不同种类和剂量的抗菌药物的原则。
4、张护士介绍了护理人员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的作用,包括正确给药、观察不良反应、协同医生做好患者教育等方面。
她强调了护士在防止抗菌药物滥用中的关键作用。
5、赵药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原则、药物相互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他特别强调了药师在临床用药中的指导作用。
6、会议最后,孙院长对本次培训进行了总结,强调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的重要性。
他要求全体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规范和原则。
结论:本次培训会议让全体医务人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和原则。
大家一致认为,通过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以及在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循用药规范,可以有效降低抗菌药物的滥用风险,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
建议:医院应定期组织此类培训,以更新医务人员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提高他们对新的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了解。
此外,医院应建立监督机制,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进行干预和纠正。
备注:会议记录已发送至医院内部邮箱,以便与会人员查阅和学习。
医院将组织相关培训和实践操作,以确保医务人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学习记录时间:地点:主持人:演讲人:记录人:参与人员:内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五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六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具体划分标准如下: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3.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3.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3.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3.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报卫生部备案。
总结:通过此次培训学习,科室全体医生对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等内容有了更加深层次的认识。
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抗菌药物管理方案、抗菌药物用法等,加深对抗生素使用的理解,防止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会议记录会议日期:XXXX年XX月XX日会议地点:医院会议室与会人员: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成员会议议程:1.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2. 抗菌药物处方审核标准3. 抗菌药物使用监测与评估4.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通报与改进措施5. 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培训会议记录:一、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1. 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基于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病原菌的种类。
2. 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尽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3.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剂量、用法和疗程使用。
4. 遵循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原则,避免不合理的配伍。
5. 重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预防用药要有明确的指征。
二、抗菌药物处方审核标准1. 处方开具的抗菌药物必须是本院目录内的品种。
2. 处方开具的抗菌药物必须符合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3. 抗菌药物处方必须由具有相应处方权的医师开具。
4. 处方审核人员必须对处方进行认真审核,确保用药的合理性。
5. 对不符合规定的抗菌药物处方,审核人员有权拒绝调配。
三、抗菌药物使用监测与评估1. 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量进行监测,确保用药量的合理性。
2. 对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情况进行监测,避免不合理的配伍。
3. 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监测,确保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问题。
5. 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四、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通报与改进措施1. 每季度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通报,包括各科室的用药量、用药比例、联合用药等情况。
2. 对存在问题的科室和医生进行提醒和督促整改。
3. 对改进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确保整改措施的有效性。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记录抗菌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类药物,它能够有效地抑制和杀灭细菌的生长繁殖,对治疗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过度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出现和增加,威胁到了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成为临床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首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需要建立严格的入库审批制度,通过对各类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审查和管理,确保滥用和乱用的情况得到合理管理。
对于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应根据病原学和药敏学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并结合临床症状、病情和患者的基本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应合理确定抗菌药物的用药时间和剂量。
对于不同类型的感染,应根据感染分级和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用药的时间和剂量。
一般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应控制在7-14天,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另外,应尽量避免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增加细菌耐药的风险,因此,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尽量选择单一药物进行治疗。
只有在临床上有明确的证据支持和需要时,才可以考虑使用联合抗菌药物。
使用联合抗菌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的风险,并根据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合适的联合方案。
此外,在使用抗菌药物时还应注意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性。
不同的抗菌药物有不同的给药途径、吸收、分布和排泄特点。
因此,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浓度能够到达感染部位并保持足够长的时间。
最后,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还需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教育宣传。
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知识和应用技巧的培训,提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和能力。
患者也需要加强对抗菌药物的正确理解和使用,避免擅自停药或过量使用,以免对自身健康造成危害。
总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保护患者利益,防止抗菌药物耐药性增加的重要措施。
通过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注意用药时间和剂量、避免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关注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性以及加强医患教育,可以提高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乱用,进一步推动细菌耐药性的控制和治疗的有效性。
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活动记录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滥用的增加,耐药菌的出现频率逐渐增高,抗菌药物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加强抗菌药物管理,本医院成立了一支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下面是该小组最近的一次活动记录。
1. 会议第一部分:介绍抗菌药物管理的重要性(字数:400字)在会议开始时,主任医师王医生首先详细介绍了抗菌药物管理的重要性。
他强调,抗菌药物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杀菌作用,又有潜在的副作用,因此正确使用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他提到了当前耐药菌的严峻形势,以及一些导致抗菌药物滥用的原因,如患者的不合理要求、医生的经验不足等。
他同时明确了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的任务,即制定和执行抗菌药物使用指南,监测和评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提供培训和教育,以及推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科普知识。
2. 会议第二部分: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和指南(字数:600字)接下来,小组成员们开始查阅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指南,为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做准备。
他们仔细阅读了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近期的研究成果,了解不同类型的感染疾病以及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原则。
同时,他们还翻看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抗菌药物管理指南,以及其他类似指南,从中汲取经验和借鉴。
3. 会议第三部分:讨论案例分析(字数:600字)为了更好地了解医院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为制定指南提供依据,小组成员们对一些典型病例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他们回顾了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患者病历,总结了近期经常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区和科室,并对这些情况进行了初步评估。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成员们发现一些严重的滥用行为,如给患者过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未按照临床治疗指南进行药物选择等。
他们在讨论中深入研究了这些案例,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同时,成员们还通过讨论案例,挖掘出了一些抗菌药物使用中的共性问题,将这些问题罗列出来,作为下一步工作中要解决的重点。
4. 会议第四部分: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字数:400字)在经过上述的案例分析以及对相关研究成果和指南的查阅后,小组成员们开始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抗菌药物培训目录CONTENTS •抗菌药物基本概念与分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原则与方法•院内感染控制与抗菌药物应用•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理方法•患者教育与沟通技巧培训•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01抗菌药物基本概念与分类抗菌药物定义及作用机制抗菌药物定义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
作用机制抗菌药物通过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化代谢过程,影响其结构和功能,从而达到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目的。
大环内酯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具有12-16碳内酯环的抗菌药物的总称,主要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青霉素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具有抗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等优点。
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从头孢菌素的母核下氨基头孢烷酸接上不同侧链而制成的半合成高效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等优点。
喹诺酮类喹诺酮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基本结构的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口服吸收好、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常见抗菌药物种类与特点抗菌谱及适应症范围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是指该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的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的抗菌谱。
适应症范围抗菌药物的适应症范围是指该药物适用于治疗哪些感染性疾病。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耐药性及预防措施耐药性耐药性是指病原微生物对某种抗菌药物产生的耐受性,即该药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杀菌或抑菌作用减弱或消失。
预防措施预防耐药性的产生,需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误用;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及时掌握细菌耐药动态;推广使用新型抗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培训会议记录会议日期:X年月日会议地点:医院会议室参会人员:医院全体医护人员、药剂科负责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会议主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培训会议背景:为了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提高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使用水平,保障患者安全和健康,医院特此组织了这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培训会议。
会议内容:1、主持人开场致辞,介绍本次培训的目的和意义。
2、药剂科负责人介绍抗菌药物的基本知识、分类、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等。
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分享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经验和做法,包括抗菌药物的临床评估、使用原则、预防性使用等方面的内容。
4、医护人员提问环节,就抗菌药物使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和讨论。
5、主持人总结发言,强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呼吁医护人员积极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会议总结:通过本次培训会议,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抗菌药物的分类、适应症和注意事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会议也指出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医院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医院将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患者安全和健康。
参会人员名单:(医院全体医护人员、药剂科负责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记录员:(记录员签名)审核员:(审核员签名)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记录一、引言在医疗领域,抗菌药物的应用对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组织了这次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以提高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二、培训目标本次培训的主要目标是:1、增强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重要性的认识;2、学习和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最新知识;3、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能力;4、培养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
三、培训内容1、抗菌药物的基本知识:包括抗菌药物的种类、作用机制、适应症和禁忌症等;2、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强调根据感染类型、病情严重程度、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避免滥用;3、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介绍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提高安全性意识;4、抗菌药物的临床试验与评价:分享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和评价标准,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记录本科室神经内科年份2015使用说明1.本记录册内容作为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考核依据,必须按时如实填写。
2.记录本由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成员填写,注意保管,人员变更时及时移交。
3.记录本按年度编制,每年一册,已填写的记录本由科室妥善保存备查,保存期限3年。
4.每月使用抗菌药物应用自查情况分析表进行自查,每月抽查5份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按表格要求内容进行评定,并于次月初日将记录本上报医务科审査。
5.如遇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特殊情况需记录,可另加附页。
神经内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组长:吴彦忠副组长: 梁先领成员: 陈红琴王建东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职责:1.负责贯彻落实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各项规章制度。
2.负责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与监测,定期对本科室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检查督导。
3.负责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学习及考核工作。
4.检查落实《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执行情况,关注监控指标达标情况,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与医师绩效考核挂钩。
5.上报有关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6.每月抽查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进行合理性评价,定期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2015年上半年内一科抗生素使用情况总结为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不合理用药及细菌耐药性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临床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现将内一科2015年上半年度抗生素使用情况总结如下一.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上半年度住院患者5月份抗生素使用率超标,使用率达58.33%。
其他月份均未超过医院限定的35%使用率,1-5月份抗生素使用强度超标,其中2、3月份使用强度超标严重,达使用强调达74.16DDDS,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强度均未超标。
2015年1-6月份内一科抗生素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比率二.存在主要问题1.注射剂抗生素使用比例较高;2.抗生素使用率1-4月份未超标;3.但5月份使用率明显超标。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检查记录一、背景及目的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的一类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然而,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和不当使用,导致了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不断上升和细菌感染治疗的难度加大。
为了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对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进行了严格的监管。
本次检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
二、检查方法本次检查采用现场查看、查阅病历、访谈医护人员等方式进行。
检查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抗菌药物采购和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权和用药指征、抗菌药物监测和评估等方面。
三、检查结果1.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我院已制定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包括抗菌药物采购、使用、培训、监测等方面内容。
制度中明确了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规定,但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力度不足,需进一步加强。
2.抗菌药物采购和使用:我院抗菌药物品种较多,采购渠道规范,但部分抗菌药物使用量较大,存在过度使用现象。
此外,部分抗菌药物使用频率较高,但疗效不佳,需进一步优化用药方案。
3.抗菌药物处方权和用药指征:我院抗菌药物处方权管理制度较为完善,但对医生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不足,导致部分医生对抗菌药物使用指征掌握不准确,存在滥用现象。
4.抗菌药物监测和评估:我院已开展抗菌药物监测工作,但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此外,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机制不完善,需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效果的评估。
四、检查结论及整改措施1.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建设,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力度。
2.合理调整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对过度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限制,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3.加强医生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生对抗菌药物使用指征的掌握程度,减少滥用现象。
4.完善抗菌药物监测和评估机制,加强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5.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计算机统计功能实现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动态监测、评估、预警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一)记录时间:4月6日地点:会议室主持人:人员:全体医师、护士、药剂人员内容:一、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与要求(一)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个别也可局部应用)的各种抗生素以及喹诺酮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药。
抗菌药物用于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诉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1、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3、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原则(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三)给药途径:1、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
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2、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
(四)给药次数:青霉素类、头孢类和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
(五)疗程: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特殊情况,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骨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
(六)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1、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下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年医疗质量与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完整版)资料
(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
2021年大塘卫生院医疗质量与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一月份医疗质量与安全教育培训记录
二月份医疗质量与安全教育培训记录
三月份医疗质量与安全教育培训记录
四月份医疗质量与安全教育培训记录
五月份医疗质量与安全教育培训记录
六月份医疗质量与安全教育/培训记录
七月份医疗质量与安全教育培训记录
八月份医疗质量与安全教育培训记录
九月份医疗质量与安全教育培训记录
十月份医疗质量与安全教育培训记录
十一月份医疗质量与安全教育培训记录
十二月份医疗质量与安全教育培训记录。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讲义
耳。
物。
(二)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适应症: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作用是肯定的,但并非所有手
术都需要。
一般的I类即清洁切口,应注意严格的无菌技术及细致的手术操作,大多无
需使用抗生素。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具体适应症有:
(1)U类(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川类(污染)切口手术,主要是进入消化道(从口咽部开始)、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等的手术;
(2)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如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等;(3)清洁大
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或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者,
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
(4)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
2、围手
术期预防用药的方法
围手术期用药必须根据各类手术术中污染程度、手术创伤程度、最易引起手术部位感染
(SSI )的病原菌、手术持续时间等因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给药方法:术
前半小时(通常在麻醉诱导期)使用抗菌药物一次,静
脉推注或快速滴注(20-30min内滴完),以保证在发生污染前血清和组织中的抗生素达到有效药物浓度(>MIC90),如手术超过4小时,术中追加一次(长半衰期抗生素头抱曲松不需追加剂量)。
术后可不再使用或仅使用24-72小时,原则上最多不超过72小时,延长用药不能进一步降低SSI发生率。
(2)预防用抗生素的选择:根据各种手术发生SSI的常见病原菌(表5)、手术切口类别、病人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杀菌、廉价、安全性高的药物,尽可能避免多药联合使用。
通常选择头抱菌素,以第一、二代头抱为主,个别情况下可选用头抱曲松等第三代头抱,避免选用超广谱抗菌药物及喹诺酮类药物。
三、
特殊情况下抗菌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一)肾功能不全患者选择抗菌药物时的注意事项
1、肾功能不全患者选择抗菌药物时除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抗菌药物对肾脏毒性的大小,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肾功能减退对抗菌药物代动力学的影像,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对药物清除的影像等。
(二)肝功能不全患者选用抗菌药物时的
注意事项
肝功能不全患者选用抗菌药物时除应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肝功能不
(—)限制使用:对中、重度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困只对限制使用抗菌
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三)特殊使用:应严格控制。
对危重、紧急情况或病原菌只对特殊使用使用抗菌药物
敏感时,可选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
(四)氟喹诺酮类药物:应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加强管理。
1、除泌尿系统外,
不得作为其他系统的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2、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
3、其他感染性疾病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或医院细菌耐药监测结果。
(五)围手术期: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加强围手术期抗
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纠正当前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
1、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常见手术,须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选择抗菌药物。
若选用其他抗菌药物,病历中应做好记录。
2、I类切口手术一般不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应于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培训总结及评价:通过此次培训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规范了医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今后加强抗菌药物监管工作,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存档资料附后
□培训计划□培训方案□培训通知□培训签到
□培训资料□培训影像资料□培训试卷□考试成
绩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