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概念
- 格式:docx
- 大小:120.22 KB
- 文档页数:2
癌前病变名词解释癌前病变是一种疾病状态,指的是细胞在发展为癌症之前的异常变化或病理改变。
这些变化通常可以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到,并且可以预示患者的癌症风险增加。
癌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对于癌症的早期发现和干预非常重要。
癌前病变可发生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和器官中,包括皮肤、内脏器官、乳房、宫颈等。
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癌前病变进行解释。
1.原位癌:原位癌指的是癌细胞仅限于被其发生的正常组织或器官的最上层表皮或粘膜内,未穿透到基底膜以下的组织。
原位癌的特点是癌细胞无侵袭性并且局部生长缓慢,但有可能通过继续发展成为侵袭性癌症。
常见的原位癌有宫颈原位癌和乳腺导管原位癌。
2.非典型增生:非典型增生是指组织中存在细胞增生的异常表现,但尚未达到癌细胞的程度。
它通常可以通过细胞形态学来区分,如细胞的大小、形态、核浆比等特征。
非典型增生可分为轻、中、重度,其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成为癌症。
3.颗粒性鳞状细胞增生:颗粒性鳞状细胞增生是一种与宫颈癌风险相关的癌前病变。
它的特点是宫颈上皮细胞内出现颗粒状的细胞颗粒,且增生程度较轻。
颗粒性鳞状细胞增生可能会发展为宫颈鳞状细胞癌。
4.肠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中的某些区域发生了细胞类型转变,从胃上皮细胞向肠上皮细胞转变。
这种变化在组织学上可被观察到,并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5.肝病变:肝病变是指肝脏组织中发生的异常改变。
常见的肝癌前病变有肝硬化、肝纤维化和肝囊肿等。
这些病变是引发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非常重要。
诊断癌前病变通常需要通过组织活检、细胞学检查等方法来获取患者的组织样本,并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分析。
治疗癌前病变的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免疫疗法等,目的是防止癌前病变的进一步发展成为癌症,或者将其完全清除。
总之,癌前病变是指细胞发展为癌症之前的异常变化或病理改变,包括原位癌、非典型增生、颗粒性鳞状细胞增生、肠上皮化生、肝病变等。
对于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可以降低患者患癌症的风险。
正确认识癌前病变、⾮典型增⽣及原位癌是防⽌肿瘤发⽣发展、利于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环节。
1.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如长期存在即有可能转变为癌。
早期发现与及时治愈癌前病变,对肿瘤的预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临床上常见的癌前病变或疾病有以下⼏种:①粘膜⽩斑(leukoplakia)伴上⽪⾮典型增⽣;②⼦宫颈糜烂(cervical erosion)伴上⽪⾮典型增⽣;③乳腺增⽣性纤维囊性变(proliferative fibrocystic change)伴导管上⽪异型增⽣;④结肠、直肠的息⾁状腺瘤;⑤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and gastric ulcer)伴肠上⽪化⽣及⾮典型增⽣;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chronic ulcerative colitis);⑦⽪肤慢性溃疡(chronic skin ulcer)伴上⽪⾮典型增⽣;⑧肝硬化(cirrhosis of the liver)。
2.⾮典型性增⽣(dysplasia,atypical hyperplasia)是癌前病变的形态学改变。
指增⽣的上⽪细胞形态和结构出现⼀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以诊断为癌。
表现为增⽣的细胞⼤⼩不⼀,核⼤深染,核浆⽐例增⼤,核分裂像增多,但⼀般不见病理性核分裂;细胞层次增多、排列较乱,极性消失。
⾮典型性增⽣多发⽣于鳞状上⽪,也可发⽣于腺上⽪。
鳞状上⽪的⾮典型性增⽣,根据其异型性程度和或累及范围可分为轻、中、重度三级。
轻、中度⾮典型性增⽣(分别累及上⽪层下部的1/3和2/3),在病因消除后可恢复正常。
⽽重度⾮典型性增⽣(累及上⽪层下部超过2/3尚未达全层)则很难逆转,常转变为癌。
上⽪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包括⾮典型增⽣和原位癌。
将轻、中、重度⾮典型性增⽣分别称为上⽪内瘤变Ⅰ、Ⅱ、Ⅲ级,并将原位癌也列⼊上⽪内瘤变Ⅲ级。
病理学原位癌的名词解释
原位癌 (in situ carcinoma) 是一种癌前病变,也称为上皮内上皮癌 (in situ carcinoma of the epidermis),是指癌细胞只出现在上皮层内,还没有破坏基底膜,或侵入其下的间质或真皮组织,没有发生浸润和远处转移的病症。
原位癌通常是由局部刺激或遗传因素引起的,例如长期吸烟、饮酒、接触化学物质或感染等。
原位癌的病理特点包括:肿瘤细胞呈乳头状、栅状或条索状,排列成正常上皮结构,基底膜完整,未见癌组织侵入基底膜下方。
此外,原位癌通常没有明显的炎症反应,但可见淋巴细胞浸润。
在组织学上,原位癌可分为鳞状细胞癌、腺癌和腺鳞癌三种类型。
原位癌是一种高度可逆的癌前病变,如果及时诊断和治疗,通常不会进一步发展为浸润癌。
然而,如果原位癌未及时治疗,它可能会发展为浸润癌,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
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原位癌是非常重要的。
名词解释癌前病变癌前病变又称肿瘤前病变,是指良性病变向恶性病变发展的过程。
它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前期阶段,通常具有一定的组织学特征。
在临床上,通过观察和检测这些病变,可以进行早期诊断和预测患者的肿瘤发生风险。
癌前病变的相关参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癌前病变的基本概念:介绍癌前病变的概念、特点及其与肿瘤发展的关系。
癌前病变是指正常细胞通过一系列遗传和表观遗传改变逐渐发生正常结构和功能的紊乱,但尚未达到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
癌前病变一般较小,表面平滑,未破溃,缺乏肿块形成,可通过组织学检查来发现。
它是恶性肿瘤发生的前期状态,因此对癌前病变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变得十分重要。
2. 癌前病变的类型与分类:介绍常见的癌前病变类型和分类方法。
癌前病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比如黏膜上皮内病变(如宫颈上皮内瘤变)、乳腺癌前病变(如导管原位癌)、消化道癌前病变(如结肠腺瘤)、呼吸道癌前病变(如鳞状细胞上皮原位癌)等。
根据其形态学特征,癌前病变可以分为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和微侵袭等不同程度的病变。
3. 癌前病变的诊断与检测方法:介绍癌前病变的常用诊断和检测方法。
目前,常用的癌前病变诊断和检测方法包括细胞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例如,通过细胞学检查如细胞刮片、活检等来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进而判断是否存在癌前病变。
组织病理学检查则是通过活体组织标本的切片和染色来观察组织结构的变化。
影像学检查如CT、MRI、超声等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影像信息,有助于发现癌前病变的存在。
分子生物学检测则通过检测某些特定分子标志物的表达水平来辅助癌前病变的诊断。
4. 癌前病变的预后与治疗:介绍癌前病变的预后评估和治疗方法。
癌前病变发展为恶性肿瘤的概率不同,有些病变具有高度恶变的趋势,而其他一些病变则恶变的概率较低。
因此,对癌前病变的预后评估十分重要。
治疗方面,对于高度恶变的癌前病变,通常会采取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来防止其进一步发展成恶性肿瘤。
癌前病变的名词解释癌前病变是指在发展成癌症前的病理改变。
在人体内,细胞有一种“细胞分裂控制”机制,这是一种自我检查系统,当细胞发现自身发生某种异常时,它会立即主动停止细胞分裂,以防止异常细胞进一步增多,出现肿瘤。
癌前病变,就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细胞分裂控制机制出现了某种异常,而在癌前的病理变化,就是由于此异常引起的。
癌前病变可以由外部因素,例如放射线、烟雾等,或者内部因素,例如基因缺陷等,导致的。
当外部因素导致的癌前病变,主要发生在外观或结构上,例如发生某些形态学的改变,细胞增生等。
而内部因素导致的癌前病变,则主要发生在细胞内,例如基因变异、突变等,从而使细胞出现某种异常。
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均可导致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的病理形态有多种,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大类:异型增生、肿瘤前病变及病变性肿瘤,其中包括早期癌、具有腺瘤样增生特征的肿瘤、肉芽肿性肿瘤、表皮腔内肿瘤、胃泌素样细胞病变等。
异型增生是癌变成癌前最常见的病变,其特征是细胞分裂较快,但细胞组织结构未发生明显改变,而肿瘤前病变则可以进一步分为早期癌和具有腺瘤样增生特征的肿瘤。
早期癌是一种早期的肿瘤,但肿瘤的分裂速度相比正常细胞要快,由此形成的肿瘤往往较小,没有经历过病变增生的过程,通常可以通过手术治愈。
具有腺瘤样增生特征的肿瘤,是一种比较早期的肿瘤,通常出现在局部,但由于癌前病变长期得不到治疗,最终也会发展成肿瘤。
肿瘤前病变的症状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皮肤改变,包括红斑、疱疹、斑痕、皮疹、色素变化等,也可能伴有瘙痒等症状;另外,还会出现发炎、肿胀等症状,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征兆。
此外,癌前病变还会影响到内脏,包括肝脏、胃肠道、膀胱等等,常常会出现胃痛、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早发现早治疗是最为重要的。
如果人们发现身体出现以上癌前病变症状,应尽快去医院就医,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以防肿瘤发展为肿瘤,损害身体健康。
综上,癌前病变是患癌症的第一步,如果及早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可以有效遏制癌症的发展,提高治疗效果,维护健康。
癌前病变名词解释病理
癌前病变是指发生在正常细胞或组织中的异常变化,这些变化表明细胞可能会发展成为癌症。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的学科。
癌前病变通常由病理学家通过组织学观察和分析来诊断。
在组织学中,癌前病变通常被称为原位病变或非典型增生。
这些变化表现为细胞形态学异常、细胞数量增加、组织结构紊乱等。
癌前病变的发展是癌症进展的一个阶段。
它不同于癌症本身,因为癌前病变还没有侵犯周围组织或扩散到其他部位。
然而,如果癌前病变不加以治疗或监测,它可能会逐渐演变成恶性肿瘤,从而引发实际的癌症。
通过早期发现和诊断癌前病变,可以采取适当的治疗和干预措施,以防止其进一步转化为癌症。
这强调了癌前病变的重要性,因为早期干预可以提高癌症预后和生存率。
总而言之,癌前病变是指在细胞和组织水平上已经出现异常变化,预示着潜在的癌症发展。
病理学是研究这种疾病变化及其性质的学科。
病理专业术语
- 增生:组织细胞增多,常伴细胞肥大,呈现不同程度的肥大。
- 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主要指上皮细胞异常增生,表现为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多样、排列紊乱、极向丧失。
常见的类型有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腺上皮非典型增生。
非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的形态学表现。
- 分化:组织的细胞从胚胎到发育成熟的过程,肿瘤的发生发展也具有相似的分化特征。
一般恶性肿瘤可分为高分化(低度恶性)、中分化(中度恶性)、低或者未分化(高度恶性)。
- 化生:机体的一种组织由于细胞生活环境改变或理化因素刺激,在形态和机能上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是局部组织在病理情况下的一种适应现象;如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
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体可能是有益的,化生的细胞也有可能发生恶性肿瘤。
- 交界性肿瘤:这类情况肿瘤的良恶性难以区分或者恶性潜能未定的肿瘤病变。
- 原位癌:上皮组织癌变,但未突破基底膜。
这是异型增生细胞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 转移:指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者其他途径被带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肿瘤相同类型的肿瘤的过程。
所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癌或者转移瘤。
乳腺癌就是通过淋巴和血液进行转移。
这些术语都是病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病理学的专业术语,请补充相关信息,我将尽力为你解答。
什么是癌前病变宫颈癌前病变是指癌症发生前该部位发生的病变而由此引发癌症的病变。
宫颈癌前病变即宫颈不典型增生。
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时间可以从数年到数十年,一般认为这个演变过程经过这样几个阶段: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润、浸润癌。
宫颈癌前病变症状:1、性生活后出血。
70%-80%的宫颈癌症患者都有这一症状,2、宫颈糜烂。
年轻女性宫颈糜烂经久不治,或是更年期后仍有宫颈糜烂,应该引起重视,3、接触出血,性生活后出血,或是妇科内诊检查后子宫出血,都是宫颈癌前病变的征兆,4、白带混血,除上环引起子宫出血外,女性长期白带混血应及时检查。
宫颈癌前病变诊断方法:1、宫颈细胞学检查(1)宫颈巴氏涂片法:为传统的宫颈细胞学检查,它的广泛应用,已在过去50年里成功地将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了约70%。
但由于巴氏涂片假阴性、漏诊率较高,已不再适应当今医疗服务的需要,逐渐被更先进的检查方法所替代。
(2)TCT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是90年代末发明的一项细胞学新技术,它可以明显提高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是全世界应用最为广泛的宫颈细胞学检查方法。
2、人乳头状病毒HPV检测:以发现高危发病人群并作进一步检查。
3、电子阴道镜检查。
4、宫颈碘试验检查。
5、宫颈和宫颈管活组织检查。
6、宫颈锥切术病检查。
建议:对于宫颈癌前病变饮食这个问题一定要重视。
关于你提到宫颈癌前病变饮食问题,为你解答如下。
1.宫颈癌早期对消化道功能一般影响较小,以增强患者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为主,应尽可能的补给营养物质,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等均可合理食用。
当患者阴道出血多时,应服用些补血、止血、抗癌的食品,如藕、薏苡仁、山楂、黑木耳、乌梅等。
当患者白带多水样时,宜滋补,如甲鱼、鸽蛋、鸡肉等。
当患者带下多粘稠,气味臭时,宜食清淡利湿之品,如薏苡仁,赤小豆,白茅根等。
2.手术后,饮食调养以补气养血,生精填精之膳食,如山药、桂圆、桑椹、枸杞、猪肝、甲鱼、芝麻、驴皮胶等。
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概念1.癌前疾病与病变癌前病变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如长期不治愈,进一步发展即可能转变成癌。
而癌前疾病是指一些独立性疾病,其中某些可发展为癌前病变甚至癌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黏膜白斑病。
常发生在口腔、食管、外阴等处黏膜,病变肉眼观呈白色斑块,镜下见鳞状上皮过度增生和角化,并有一定异型性,病变有可能发展为鳞状细胞癌。
(2)子宫颈糜烂。
指子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被来自子宫颈管的柱状上皮取代。
在糜烂愈合中,储备细胞考试,大网站收集增生并化生为鳞状上皮。
由于慢性炎症过程可导致不完全鳞化和异型增生,少数演变为宫颈鳞状细胞癌。
(3)乳腺增生症。
主要为乳腺小叶导管和腺泡上皮细胞的增生和囊性变,其中伴有导管内乳头状增生者较易发生癌变。
(4)结肠多发性息肉病。
往往有家族史,可恶变为腺癌。
(5)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黏膜腺体可发生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2.非典型增生非典型增生主要指上皮细胞异常增生,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深染,核质比例增大,核形不规则,核分裂相多见,但一般不见病理性核分裂相;细胞排列紊乱,极性消失。
根据病变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
如子宫颈鳞状上皮的非典型增生可分为:异型上皮细胞累及上皮全层的下1/3为轻度(Ⅰ级);累及上皮全层的下2/3为中度(Ⅱ级);累及上皮全层的下2/3以上为重度(Ⅲ级)。
3.原位癌癌变局限于原有腺体内及黏膜上皮层或皮肤表皮层内,尚未表现有浸润(未突破基底膜)的一种早期癌,因上皮内无血管或淋巴管,故原位癌不发生转移。
原位癌是癌的最早期,故又称为0期癌,此时如果手术切除即可完全治愈。
原位癌常见于宫颈、皮肤、支气管、胃、前列腺和乳腺等部位。
病理学: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1.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的潜在可能性的病变,如长期存在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转变为癌。
常见的癌前病变有:(1)粘膜白斑:常见于口腔、外阴等处粘膜。
由于鳞状上皮的过度增生和过度角化并有一定异型性,长期不愈可转变为鳞状细胞癌。
(2)慢性子宫颈炎伴宫颈糜烂:这是妇科常见疾患,是在慢性宫颈炎基础上,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被来自子宫颈管内膜的单层柱状上皮取代,可以转变为宫颈鳞状细胞癌。
(3)直肠、结肠的腺瘤性息肉:单发、多发均可发生癌变,有家族史的多发者,更易发生癌变。
(4)乳腺增生性纤维囊性变:常因内分泌失调引起,伴有导管内乳头状增生者易发生癌变。
(5)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粘膜上皮的肠上皮化生可发生癌变。
慢性胃溃疡长期不愈,也可发生癌变,其癌变率大约为1%。
(6)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在反复溃疡和粘膜增生的基础上可发生结肠腺癌。
(7)皮肤慢性溃疡:经久不愈的皮肤溃疡和瘘管特别是小腿慢性溃疡可发生鳞状上皮增生,易癌变。
(8)肝硬化:慢性病毒性肝炎进展为肝硬化,相当一部分可进一步进展为肝细胞性肝癌。
2.非典型性增生:非典型性增生是上皮细胞异乎常态的增生,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不足以诊断为癌,多发生于皮肤或粘膜表面的鳞状上皮,也可发生于腺上皮。
这种非典型性增生如累及2/3以上尚未达到全层的为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很难逆转而发生癌变。
癌前病变常通过这种形式转变为癌。
3.原位癌:原位癌指粘膜鳞状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内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几乎累及或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称为原位癌。
如子宫颈、食管及皮肤的原位癌。
癌前病变的病理学名词解释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是指在细胞和组织水平上,与癌症相关的异常生物学过程。
这些病变通常是正常细胞发生了不可逆的遗传和表观遗传突变,失去了正常生物学控制的功能,但尚未完全发展成癌症。
癌前病变在肿瘤发展的早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是恶性肿瘤形成的重要前兆。
了解和识别癌前病变对于早期癌症的检测和预防至关重要。
通过对癌前病变的病理学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它们在肿瘤发展中的作用和特点。
1. 组织异常增生(Dysplasia)- 作为癌前病变的第一个阶段,组织异常增生是细胞形态学和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
这种异型增生通常与细胞核增大、核染色质的异常分布以及核-浆比的改变等特征有关。
与正常组织相比,这些细胞显示出更高的增殖能力和异质性。
2. 过度增生(Hyperplasia)- 过度增生是组织细胞的数量在对应正常增殖速率的基础上进行增加。
这种异常增生通常是由于细胞受到激素、细胞因子或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过度刺激引起的。
虽然大多数过度增生是可逆的,但某些特殊类型的过度增生可以进一步发展为癌前病变。
3. 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原位癌是癌前病变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癌细胞已经充满了细胞原位,没有侵入周围的正常组织。
虽然原位癌细胞能够显示出大的异型性和增殖能力,但它们缺乏侵袭和转移的能力。
如果不及时治疗,原位癌将逐渐进展为浸润性癌症。
4. 不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 不典型增生是一种细胞和组织学改变的病态状态。
这种病变通常与不协调的增殖和未成熟的细胞特征有关。
虽然不典型增生本身并不是癌症,但它是癌前病变的一个重要征象。
研究表明,不典型增生的存在是发展为癌症的高危因素。
5. 先天性异常(Congenital abnormality)- 癌前病变的发展不仅与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有关,还与一些遗传性疾病和先天异常有关。
癌前病变定义名词解释(一)癌前病变定义和解释定义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是指一种具有潜在恶变倾向的病理改变。
它表示细胞或组织在形态学上或功能上发生异常,但尚未达到癌症的诊断标准。
相关名词解释•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原位癌是指癌细胞局限于上皮组织表面或内膜表面,未穿透基底膜。
它属于癌前病变的一种,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但尚未侵犯周围组织或转移。
例如:宫颈原位癌是指癌细胞限于宫颈上皮内,未侵犯宫颈基底膜或深层组织。
如果不及时治疗,它有可能进展成为浸润性宫颈癌。
•不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不典型增生是指组织细胞在数量和形态上发生异常增生,但尚未满足癌症的诊断标准。
例如:乳腺不典型增生是指乳腺组织出现细胞增生、核形态异常等变化,但尚未形成浸润性乳腺癌。
•白斑病(Leukoplakia):白斑病是指口腔、喉或其他黏膜表面的病变,表现为白色斑块。
它是一种可逆性癌前病变。
例如:口腔白斑病是指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斑块,如果不及时治疗,白斑病可能演变为癌症。
•结肠息肉(Colon Polyp):结肠息肉是大肠黏膜上突出的肿块,其细胞结构可能发生改变,有一定的恶性潜能。
例如:结肠息肉具有可能发展为结肠癌的风险,因此在发现结肠息肉时,通常会进行切除以预防癌症的发生。
总结癌前病变是一类有潜在恶变倾向的病理改变。
原位癌、不典型增生、白斑病和结肠息肉是癌前病变的几种常见形式。
它们都表示细胞或组织发生了异常的变化,但尚未达到癌症的诊断标准。
了解这些名词的定义和解释对于早期发现和预防癌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原位癌的名词解释
原位癌是一种指癌前疾病或早期癌,具有良性特征,但具有潜在的恶性风险,可能转化为恶性肿瘤。
它经常用于描述和诊断许多类型的良性肿瘤,例如前列腺癌、乳腺癌和宫颈癌。
原位癌是一种罕见的癌前疾病,细胞一直处于原位且不会向其他部位继续扩散,只在原处生长,但是仍然有潜在的恶性变化可能性。
原位癌扩散概率相对较低,但存在恶性癌变的可能性。
原位癌的特点是它具有良性的特征,比如不向其他部位扩散,细胞表现尚未恶化。
原位癌诊断通常需要多种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标本活检和细胞学等。
联合多种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出原位癌,因为它可以准确地显示病变细胞是否具有恶性增殖和扩散的特点。
由于原位癌有一定的恶性风险,治疗也很重要。
一般来说,伴有原位癌的患者需要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恶性变化,以便尽早采取手术治疗以控制病情。
总之,原位癌是指一种癌前疾病或早期癌,具有良性特征,但有可能恶性变化的风险。
原位癌一般需要多种方法检查,以及定期监测和手术治疗才能有效管理,帮助减少恶性癌变的可能性。
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概念
1.癌前疾病与病变
癌前病变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如长期不治愈,进一步发展即可能转变成癌。
而癌前疾病是指一些独立性疾病,其中某些可发展为癌前病变甚至癌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黏膜白斑病。
常发生在口腔、食管、外阴等处黏膜,病变肉眼观呈白色斑块,镜下见鳞状上皮过度增生和角化,并有一定异型性,病变有可能发展为鳞状细胞癌。
(2)子宫颈糜烂。
指子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被来自子宫颈管的柱状上皮取代。
在糜烂愈合中,储备细胞考试,大网站收集增生并化生为鳞状上皮。
由于慢性炎症过程可导致不完全鳞化和异型增生,少数演变为宫颈鳞状细胞癌。
(3)乳腺增生症。
主要为乳腺小叶导管和腺泡上皮细胞的增生和囊性变,其中伴有导管内乳头状增生者较易发生癌变。
(4)结肠多发性息肉病。
往往有家族史,可恶变为腺癌。
(5)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黏膜腺体可发生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2.非典型增生
非典型增生主要指上皮细胞异常增生,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深染,核质比例增大,核形不规则,核分裂相多见,但一般不见病理性核分裂相;细胞排列紊乱,极性消失。
根据病变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
如子宫颈鳞状上皮的非典型增生可分为:异型上皮细胞累及上皮全层的下1/3为轻度(Ⅰ级);累及上皮全层的下2/3为中度(Ⅱ级);累及上皮全层的下2/3以上为重度(Ⅲ级)。
3.原位癌
癌变局限于原有腺体内及黏膜上皮层或皮肤表皮层内,尚未表现有浸润(未突破基底膜)的一种早期癌,因上皮内无血管或淋巴管,故原位癌不发生转移。
原位癌是癌的最早期,故又称为0期癌,此时如果手术切除即可完全治愈。
原位癌常见于宫颈、皮肤、支气管、胃、前列腺和乳腺等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