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涂药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审批稿
- 格式:docx
- 大小:29.02 KB
- 文档页数:2
中药涂药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一、适用范围 (2)二、评估 (2)三、告知 (2)四、物品准备 (2)五、基本操作方法 (2)六、注意事项 (3)附: (5)中药涂药技术操作流程图 (5)中药涂药技术是将中药制成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剂型,涂抹于患处或涂抹于纱布外敷于患处,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跌打损伤、烫伤、烧伤、疖痈、静脉炎等。
二、评估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是否妊娠。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三、告知1.涂药后如出现痛、痒、胀等不适,应及时告知护士,勿擅自触碰或抓挠局部皮肤。
2.涂药后若敷料脱落或包扎松紧不适宜,应及时告知护士。
3.涂药后可能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的情况。
4.中药可致皮肤着色,数日后可自行消退。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中药制剂、治疗碗、弯盘、涂药板(棉签)、镊子、盐水棉球、纱布或棉纸、胶布或弹力绷带、治疗巾等,必要时备中单、屏风、大毛巾。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调节病室温度。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
3.患处铺治疗巾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皮肤并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4.将中药制剂均匀涂抹于患处或涂抹于纱布外敷于患处,范围超出患处1~2cm为宜。
5.各类剂型用法(1)混悬液先摇匀后再用棉签涂抹。
(2)水、酊剂类药物用镊子夹棉球蘸取药物涂擦,干湿度适宜,以不滴水为度,涂药均匀。
(3)膏状类药物用棉签或涂药板取药涂擦,涂药厚薄均匀,以2~3mm为宜。
(4)霜剂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
(5)对初起有脓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脓头部位不宜涂药。
(6)乳痈涂药时,在敷料上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利于乳汁的排空。
6.根据涂药的位置、药物的性质,必要时选择适当的敷料覆盖并固定。
7.涂药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中药涂药技术操作流程
中药涂药技术操作流程如下:
1.患者准备:患者停止抓挠皮肤,停止使用药物。
清洗待涂擦的皮肤,并用干毛巾擦拭干净。
2.涂擦中药:将待涂擦的药物混合均匀。
用棉签蘸取适量药物,以患处为中心,自内而外进行涂擦。
药物
涂抹要均匀,厚薄要得当。
3.操作后处理:观察皮肤有无红肿、瘙痒等不良反应。
必要时遮挡患处,用纱布等覆盖固定。
将药物封存
好,以便下次使用,放在阴凉处保存。
结束之后清洗双手以及患处周围多余的药物。
中药涂擦是外用中药的一种方法,主要针对皮肤损害的治疗,能够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增强药物效果。
患者使用中药涂擦时,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用药。
若自觉症状没有明显缓解,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1。
中药涂药操作流程一、涂药过程1. 准备:准备好中药,涂药用的容器(纸袋、玻璃瓶等),涂药工具(涂药棒、叉子、搅拌器等),涂药用药(主药、着色剂等),涂药用器具(涂药桶、炉子等)。
2. 投料:将中药投入涂药用容器中,投料量要按照涂药工艺要求来定。
3. 熬药:将投料进行加水熬药,温度和时间要按照涂药工艺要求来定。
4. 搅拌:熬药完毕后,要按时间和搅拌方式给熬药物进行搅拌,以保证涂药物质的均匀性。
5. 加入药:加入涂药药物(主药、着色剂等),加入量要按照涂药工艺要求来定。
6. 热处理:将加入涂药药物的涂药物品置于涂药桶中,按时间进行热处理,以保证涂药物质的附着性和粘着性。
7. 搅拌均匀:将涂药物均匀搅拌均匀,以保证涂药物质均匀。
8. 冷却:将涂药物放置于涂药桶中,按时间冷却,以保证涂药物质的附着性和粘着性。
9. 滤液:将涂药物滤液,以保证涂药物质的稳定性。
10. 包装:将滤液装入纸袋或玻璃瓶中,密封,以保证涂药物的安全性。
11. 标记:将涂药物标记贴上,以便于区分。
二、涂药过程的注意事项1. 投料要按照涂药工艺要求,不可投料过多或过少,以免影响涂药质量。
2. 熬药时要控制温度和时间,以保证涂药物质的质量。
3. 搅拌要按时间和搅拌方式给熬药物进行搅拌,以保证涂药物质的均匀性。
4. 加入药物时要按照涂药工艺要求,不可加入过多或过少,以免影响涂药质量。
5. 热处理时要按时间给涂药物进行热处理,以保证涂药物质的附着性和粘着性。
6. 搅拌均匀要将涂药物均匀搅拌均匀,以保证涂药物质均匀。
7. 冷却时要按时间给涂药物进行冷却,以保证涂药物质的附着性和粘着性。
8. 滤液时要将涂药物滤液,以保证涂药物质的稳定性。
9. 包装时要将滤液装入纸袋或玻璃瓶中,密封,以保证涂药物的安全性。
10. 标记时要将涂药物标记贴上,以便于区分。
中药涂擦的操作流程
中药涂擦是中医药学中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将中药熬煮制成药液,然后涂抹在患处,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涂擦适用于各种皮肤病、疼痛等症状。
以下是中药涂擦的操作流程。
1.材料准备:首先需要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料,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
适合的中药材料,例如治疗湿热疮疮可选择石膏、黄连、土槿皮等中药材。
此外,还需要准备炉灶、锅、研钵、滤网、纱布或棉签等工具。
2.炮制中药:将选好的中药材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用文火慢炖煮沸,保持药液的温度约在50-70℃之间。
持续煮制一段时间(一般30-60分钟),直到药液颜色浓厚为止。
3.过滤药液:将煮制好的药液倒入滤网中,再使用纱布或棉签过滤,
去除杂质,得到纯净的药液。
4.温湿敷涂:用温水将患处清洗干净,并用干净毛巾或纱布将患处擦干。
然后将药液涂抹于患处,可以使用棉签蘸取药液均匀涂抹,也可以用
纱布浸湿药液后敷在患处。
温敷的目的是促使药效更好地渗透。
5.注意事项:涂擦的时候,避免用力过猛,以免引起患处疼痛或局部
皮肤损伤。
对于一些病症,如痈疽破溃、溃疡面等应避免直接涂擦,避免
交叉感染,可以间接敷药或使用纱布包裹等方式。
6.涂擦频率和时间:涂擦的频率和时间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和病情不同
而变化。
一般情况下,每天涂擦2-3次,每次15-30分钟。
8.卫生措施:涂擦中药后,应洗净双手、清洗工具,并做好清洁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9.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中药涂擦作为中医治疗方式的一种,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病情的康复。
中药敷药法技术操作规程中药敷药法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
应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末(新鲜中草药则洗净处理后置乳钵内捣烂)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敷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4、心理状况。
二、目标1、遵医嘱协助治疗,缓解因各种疮疡、跌打损伤等病症所引起的局部肿胀、红、热、疼痛,以及慢性咳喘、腹泻等病症。
2、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目的。
三、禁忌证皮肤过敏者慎用。
四、告知局部可能出现丘疹、水疱等,油膏类或新鲜中草药捣烂敷至局部者,有污染衣物的可能.五、物品准备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物、生理盐水棉球、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绵纸、胶布或绷带。
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注意保暖3、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疮面情况及敷药效果.4、遵医嘱使用已配制的药物并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5、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出而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松解适宜。
6、敷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7、清理物品,做好记录并签字。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敷药摊制的厚薄要均匀,固定松解适宜.2、对初起有脓头或脓阶段的肿疡,宜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3、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及衣破。
4、敷药面积应大于患处且保持一定的湿度.如药物较干时,应用所需的药汁、酒、醋、水等进行湿润.5、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敷药后,或出现红疹、瘙痒、水疱等过敏现象时,及时停止使用,并告知医师配合处理。
中药敷药法操作流程图遵医嘱使用已配制的药物并根据敷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中药涂擦治疗操作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中药涂擦治疗操作
该评分标准适用于中药涂擦治疗操作的护理人员。
操作人员应保持整洁的服装和鞋帽,并遵照医嘱要求,对患者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估。
准备工作:
在操作前,操作人员应核对床号、姓名、诊断、部位和方法。
同时,应向患者解释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并确保患者理解和配合。
操作人员应确保患者的舒适和保暖,并遵守无菌操作,正确使用镊子和清洗方法。
操作流程:
操作人员应根据涂药方法和部位的要求,正确涂药并确保皮肤清洁。
涂药后,应包扎松紧适宜、美观。
操作人员应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能够回答相关理论问题。
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涂药方法和部位的准确性、皮肤清洁情况、患者感受以及达到的治疗目标程度。
操作人员应按要求记录和签名,并确保操作正确、熟练、轻巧。
清理:
操作完成后,操作人员应清理用物并归还原处,洗手。
同时,应协助患者穿好衣裤,整理床单位,并合理安排体位。
操作人员应观察伤口情况,准备药物正确,并确保涂药正确、薄厚均匀且不污染衣物。
要求:
操作人员应保持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
操作人员应清洁揭去原来下敷料,方法正确,不增加患者痛苦。
皮肤用盐水棉球擦去原来药迹。
操作人员应洗手,戴口罩。
得分:
该评分标准总分为100分,包括服装、鞋帽整洁(5分)、准备工作(15分)、操作流程(35分)、评价(8分)、清
理(2分)、要求(5分)和技能熟练(15分)、理论提问
(10分)。
操作人员应根据表现得到相应的得分,扣分情况
也应相应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