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工程学第5章 色彩环境
- 格式:ppt
- 大小:3.41 MB
- 文档页数:67
第5章 人因系统中的环境因素(二)第5章 人因系统中的环境因素(二)• 识记:名词术语;照度、亮度等的计算公 式;色彩的基本特性; • 理解:环境照明设计方法;照明方式及光 源类型的选择;色彩的表示方法;色彩对 人体的影响;空气污染的评价计算及处理 方法; • 能力:照度的计算;照明方案设计;根据 场合进行色彩的选择光谱相对视见函数 讨论:警示牌应采用什么颜色?• 5.1 环境照明与色彩调节 • 5.1.1 环境照明 • 5.1.2 色彩调节 • 5.2 空气污染 • 5.2.1 空气中的污染物来源及危害 • 5.2.2 空气调节 • 5.3 特殊作业环境 • 5.3.1 高、低温作业 • 5.3.2 异常气压 • 5.3.3 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 眼 睛 敏 感 性• 507nm 555nm暗明• 波长1、光的度量• 1)光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光辐射 能,单位流明(lm),用符号∮表示,考虑视觉特性 (幅射通量与视见函数的乘积) • 2)发光强度:单位立体角内的光通量,单位为坎 [德拉](cd),用I表示 • 3)照度:单位表面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勒[克 斯](lx),用E表示。
E=I *cosа/r2 • 4)亮度:对于非点光源,单位面积上的发光强 度,单位为坎[德拉]/米(cd/m2),用L表示1各种环境条件下的照度• 环境条件 照度(Lx) 黑夜 0.01-0.1 月夜 0.02-0.2 阴天室内 5-50 阴天室外 50-500 晴天室内 100-1000 晴天室外 2000-100000 夜晚室内照明 50-500 读书所需照明 50-300讨论:照度的计算• 1、距离点光源2米处的照度为500lx,请问 距离4米处的照度值是多少? • 2、总结点光源中照度与距离的关系2、环境照明对工作的影响• 1)照明与疲劳• 1,适应范围:10-3至105 lx • 2,照明条件差时,易产生视觉疲劳 • 讨论:什么情况算是照明条件差?• 2)照明与工作效率• 1、照度值过高或过低,不均匀,显色性差使工作 效率降低 • 2、照度与视力的关系(约1800-2000最好)• 3)照明与事故• 适当照明,自然光照明降低事故率照度与桌面颜色对阅读疲劳程度的 影响实验• 1、研究对象 • 大学二、三年级在校学生18名,男、女生各9 名,年龄为21~24岁,身体健康,经光学校正后 视力不低于5.0。
第一章人因工程学的定义。
答: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科学。
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纵的机器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也可以简称为人一机系统。
为了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人因工程学把人的工作优化问题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
其标志是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和生活。
人因工程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1)研究人的生理与心理特性。
(2)研究人机系统总体设计。
(3)研究人机界面设计。
(4)研究工作场所设计和改善。
(5)研究工作环境及其改善。
(6)研究作业方法及其改善。
(7)研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8)研究组织与管理的效率。
社么是效度?什么事信度?人因工程研究方法为什么要保证效度和信度要求?答:1.效度。
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真实的反映所评价的内容。
可从不同角度研究效度,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1)内部效度。
是指研究中各变量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2)外部效度。
外部效度是指某一研究的结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推广和普及到其他的人和背景中去。
2.信度。
信度指的是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量的结果保持一致性的程度。
实际研究中通常用一致性系数法、等值性系数法、内部一致性系数法来估计信度。
第二章。
1.人的心理因素:5各方面:一性格、二能力、三动机、四情绪、五意志。
2.补充ATP的方法有三种:一磷酸原(ATP-CP)系统;二乳酸能系统;三有氧氧化系统。
3、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4、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可以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第三章微气候1、简述微气候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答:微气候是指生产、生活过程中现场所处的局部环境中的气候状况,包括下列4个最重要的参数:空气气温、空气湿度、气流速度(风速)、热辐射条件。
第一章人因工程学概述人因工程学,起源于欧洲,形成于美国。
(英国是人因工程研究最早的国家)美国:人类工程学;西欧:人类工效学;日本:人间工学人因工程学的起源与发展人因工程学的萌芽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第一次世界初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至20世纪60年代;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至20世纪60年代;人因工程学的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开设了工业心理学课程人因工程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人的心理和生理的特征(2)研究人机系统总体设计(3)研究人机界面设计(4)研究工作场所设计和改善(5)研究工作环境及其改善(6)研究作业方法及其改善(7)研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8)研究组织与管理的效率主要研究方法:(1)调查法(2)观测法(3)实验法(4)心理测量法(5)心理测验法(6)图示模型法人因工程学的相关学科:人体生理学、心理学、人体测量学、解剖学、生物力学、医学等人因工程学与工程学科的关系:人因工程学的研究目的体现了本学科是人体科学和环境科学不断向工程科学渗透和交叉的产物;工程科学包括工程设计、安全工程、系统工以及管理工程等学科第三章微气候环境空气温度:我国法定采用摄氏温度(°C),而美国则常采用华氏温度(°F)t(°F)=9/5 t(°C)+32空气湿度分为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两种人体对微气候环境的主观感受1.舒适温度及其影响因素舒适温度一般是(21±3°C),影响舒适温度的因素有:(1)季节(2)劳动条件(3)衣服(4)地域(5)性别、年龄等2.舒适湿度3.舒适的风速微气候环境综合评价方法不舒适指数、有效温度、三球温度指数(WBGT)、卡他度三球温度指数也称为湿球黑球温度,是综合考虑了干球温度、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和风速四个环境因素的综合温标高温作业环境对人的影响高温作业环境有三种基本类型:(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2)高温、高湿作业(3)夏季露天作业长期接触高温的工人,其血压比一般高温作业及非高温作业的工人高高温作业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对消化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人的水分和盐分大量丧失、高温及噪声联合作用损伤人的听力高温作业环境下不仅引起人体不适,影响身体健康,而且还使生产率降低低温作业环境对人的影响低温作业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影响低温时皮肤血管收缩,体表温度降低;低温会导致神经兴奋性与传导能力减弱,出现痛觉迟钝和嗜睡状态低温作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影响人体四肢的灵活性,最常见的是肢体麻木。
目录第一章人因工程学概述 (1)第二章人的因素 (6)第三章微气候环境 (12)第四章环境照明 (17)第五章色彩环境 (23)第六章噪声及振动环境 (27)第七章空气环境 (35)第八章体力工作负荷 (42)第九章人的信息处理系统 (54)第十章脑力工作负荷 (65)第十一章人体测量 (69)第十二章作业空间设计 (75)第十三章人机系统 (81)第十四章人机界面设计 (100)第十五章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 (107)第一章人因工程学概述一、要点与要求本章的内容主要是了解学习人因工程学,以及应用人因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一些共性知识。
1.了解人因工程学的命名、起源与发展。
虽非本章的重点,但应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本学科的学习。
2.掌握人因工程学的定义。
这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在众多定义中,要求能认知和表述《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中的人因工程学定义。
3.了解人因工程学的研究任务。
了解它有助于理解人因工程学的定义,所以了解人因工程学的研究任务是必要的。
4.了解人因工程学的内容与应用领域。
了解它将有助于了解学习的目的。
5.掌握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掌握人因工程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步骤,是应用本学科的基础。
6.人因工程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这是本章的又一个重点。
希望能学会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7.了解人因工程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
这将有助于拓展相关学科的学习。
本章主要是基本概念,考核将以单项选择题、判断改正题和名词概念解释为主,其次是少量的简答题。
二、重点与难点分析1.人因工程学的命名。
由于世界各国人因工程学的发展存在差异,以及研究的侧重点也存在差异,故导致学科名称的使用亦不相同。
如,该学科在美国称为“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人的因素工程学)或“Human Engineering”(人类工程学),西欧国家称为“Ergonomics”(人类工效学),“Ergonomics”是希腊文,意为“工作法则”。
一1.人因工程的定义:1)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
2)研究人和机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合理结合,使设计的机器和环境系统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等特征,达到在生产中提高效率、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目的.2。
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机-环境系统的科学。
人—机-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作的机器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简称人——-机系统.人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决策者,也是操纵者或使用者;机是指人所操纵或使用的一切物的总称,它可以是机器,也可以是设施、工具或用具等;环境是人、机所处的物质和社会环境。
人、机、环境在其构成的综合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完成特定的工作过程。
3。
发展过程:1) 20世纪初:泰勒最早提出,特点:以机器为中心,让人去适应机器.2)一战初至二战前:主要研究如何减轻疲劳及人对机器的适应问题。
霍桑试验3)二战到20世纪60年代:从人适应机器转入到机器适应人的新阶段。
4)20世纪60年代后: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高技术领域发挥特殊作用.4。
人因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机———环境系统。
在研究中特别注意客观性和系统性。
客观性是指研究者在工作中应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根据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去揭示事物的内在的规律性,不能以个人主观臆断解释客观事实。
5。
主要研究方法:1)调查法:是获取有关研究对象资料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
包括:(1)访谈法。
通过询问交谈来收集资料.(2)考察法。
实地考察,发现系统的问题,为开展分析、实验和模拟提供资料.(3)问卷法。
根据研究目的,以问卷或量表的形式收集答案。
2)观测法:研究者通过观察、测定和记录自然情境下发生的现象来认识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
观测者不介入研究对象的活动中3)实验法: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系统地改变一定变量的因素,以引起研究对象相应变化来进行因果推论和变化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色彩的心理效应色彩是人的视觉器官对可见光的感觉。
任何一种设计都离不开色彩,设计者和观者对设计产品色彩视知有丰富内容,日本有些学者将人色彩感受概括为七种,即冷暖感,轻重感,软硬感,强弱感,明暗感,宁静兴奋感和质朴华美感,这些,有些取决于色彩本身维度,明度、纯度和浓度,而有些联系到色彩情感效应和色彩形成待征。
下面我以图片来进行分析:这是一幅以红色和黄色为主的室内效果图总的来说是以暖色调为主的。
大一时我学过色彩分为暖色系、冷色系、中性色系,而一般我们把红、橙、黄称为暖色,蓝绿、蓝紫、为冷,黑、白、灰、绿为中性色。
色彩冷暖给人视觉感受是不同的,暖色调有迫近感或膨大感,让人看起来从实际位置向前比实际面积大一些,冷色调有后退感或收缩感。
上图是以暖色为主给人以亲近感,而对于一个家来说暖色系为它代表着温馨、温暖的感觉。
而红色又象征着热情,黄色代表活泼、明快与温暖的颜色。
通过一个颜色可以知道人的心理和性格。
这是一幅以蓝、蓝紫为主的色调,从画面来看让人产生一种冷的感觉,而蓝色和紫色给人以沉默、冷静、神秘、浪漫的感觉。
我们见到蓝、蓝紫、蓝绿等色后,则很易联想到太空、冰雪、海洋等物像,产生寒冷、理智、平静等感觉。
上面图的色彩有红色、紫色、绿色、粉绿等。
从上图还可以看到色彩不仅有冷暖之分还有明度和厚度轻重感。
首先1、色彩的轻重感,冷暖相关的色彩轻重感形成与色彩生理影响和观者生活经验有关,一般说暖色给人感觉偏重,密度大,冷色给人感觉偏轻,密度小。
2、色彩的明暗感:至于色彩明暗感主要因为白色,黄,橙等色彩给人以心理上明亮感觉,而紫,青黑等重色,(冷色)给人以心理上的灰暗感觉,主要人们生活与联想相关,看到白,黄色,橙色想到白天,黄色灯,橙红色火等给人以心理上明亮感觉;而看到青,紫,黑联想到黑夜,丧礼礼服,给人以暗感觉等上图的色彩有不同的轻重感,让人在视觉有一种跳越感,但是颜色过多就太过杂乱了。
设计色彩功能及象征以是我通过对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的一些分析:(一)红色功能它容易引起注意、兴奋、激动、紧张。
第六章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第一节色彩环境▪教学目的:▪色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色彩不仅是生存的手段,还是思考和丰富生活的工具。
▪生产生活中的环境色彩变化和刺激有助于操作者保持感情和心理平衡以及正常的知觉和意识,而对于生产中的机器、实体设备、各类工具和操作对象的恰当的色彩设计则能使之外观美化,让操作者心情舒畅、愉快,视觉良好,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若色彩不恰当,则可能破坏机器设备的造型形象,引起操作者的视觉疲劳,心理上的反感、压抑,从而降低工作效率。
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充分地研究和认识色彩规律和色彩功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色彩的含义和构成▪教学重点:色彩混合与色彩表示方法▪教学重点:色彩对人的影响▪教学难点:色彩调节与应用▪教学全内容:▪一:色彩的含义▪色彩与人的视觉生理机能有着密切关系。
▪光线是形成色彩的条件。
▪色彩是光与视觉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眼睛的生理结构图——牛顿光的色散实验示意图——牛顿光的色散实验示意图注意:前面讲到的只是一个完全的漫反射表面才能真正表现出该物质所固有的光学特性而呈现出的固有色。
另外物体表面色彩还受其加工特性的影响。
一件打磨光亮如镜的物体表面或电镀表面几乎是全部反射光源投射光,所以物体几乎丧失其固有色。
而对于一般物体的表面总是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在高光的部分更多的出现镜面反射的成分,更多的反射出光源色;中间灰的部分则更多反映出物体的固有色。
影响物体表面色彩的还有一个与物体本身无关的因素,这就是光源色。
在有色光源的照射下,物体表面便在一定程度上染上该光源的色彩,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光源染色性。
二:色彩的构成⏹色光是电磁波的一种,是具有一定质量、能量和动量的粒子组成的粒子流。
⏹颜色则是各种有机或无机物质的色光反映,对有机颜料来说(颜料、染料、涂料等),颜料是由固态微粒在水或溶剂中的光反射形成的。
⏹色光和颜色在构成形式与物理现象上不同。
⏹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它们的混合是愈混合愈亮,其三原色等量相加得到白色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