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关庇护和引渡的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1、国际河流与多国河流多国河流是流经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领土的河流。
多国河流流经各国的河段分别属于各国领土,各国分别对位于其领土的一段拥有主权。
但多国河流的使用一般涉及流经各国的利益,因此,对多国河流的航行、使用、臂理等事项,一般都应由有关国家协议解决。
每一沿岸国在对该河流行使权利时,都应顾及其他沿岸国的利益。
各国不得有害地利用该河流,不得使河流改道或堵塞河流。
国际实践中,多国河流一般地对所有沿岸国开放,而非沿岸国船舶未经许可不得航行。
通过条约规定对所有国家开放航行的多国河流被称为国际河流。
通常,国际河流的法律地位和制度是由国际条约规定的,不同的国际河流可能有所不同。
国际河流流经各国领土的河段仍然是该国主权下的领土。
国际河流一般允许所有国家的船舶特别是商船无害航行。
国际河流的管理一般由条约成立的专门机构进行。
2、过境通行与无害通过的比较相同点:1.都要求继续不停和迅速通过,不得对沿岸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
2.都必须遵守沿岸国的法律法规。
不同点:1.适用的范围不同a)过境通行适用于公海与专属经济区的一部分与公海和专属经济区的另一部分之间的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b)无害通过适用于领海。
2.航行的主体不同a)过境通行制度适用于所有船舶,不论商船或军舰;而无害通过基本适用于商船,关于军舰的无害通过在国际上有争议b)过境通行既适用于船舶也适用于飞机,而无害通过仅适用于船舶,飞机没有无害通过的权利c)潜水艇在行使无害通过权时,必须露出水面航行并展示其旗帜,而在过境通行时没有此种限制,即可以在水下航行。
3.是否可以被沿海国终止不同a)特殊情形下,沿海国可以终止外国船舶在本国领海的无害通过b)过境通行权不受沿海国的阻碍或中止。
3、庇护与域外庇护庇护是指国家对于因政治原因被追诉或受迫害而请求避难的外国人,准其入境,居留,并给予保护的行为外交庇护,是指一国在驻外国的本国使馆、领馆中对包括接受国国民在内的外国人给予庇护,或在位于外国领域内的本国军舰、军用飞机或军事基地内对外国人给予其他形式的庇护。
3.★★★庇护——热点案例:斯诺登机场申请庇护;阿桑奇阳台讲话【判断】提出引渡一般应以双方存在引渡条约为依据,如果双方之间无引渡条约,则被请求国在国际法上并无必须予以引渡的义务。
()【判断】根据我国《引渡法》的规定,如果被请求引渡的对象为中国国民,则我国应拒绝引渡。
()【判断】被请求国就准予向中国引渡附加条件的,对于限制追诉的承诺,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对于量刑的承诺,由最高人民法院决定。
()【例题】甲国人亨利持假护照入境乙国,并以政治避难为名进入丙国驻乙国的使馆。
甲、乙、丙三国都是《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缔约国,此外彼此间没有相关的其他协议。
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则,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亨利目前位于乙国领土上,其身份为非法入境者B.亨利目前位于丙国领土内,丙国有权对其提供庇护C.丙国有义务将亨利引渡给甲国D.丙国使馆有义务将亨利交由乙国依法处理【答案】AD第四部分 外交及领事特权与豁免★★★★★一、★★★★★外交及领事特权与豁免1.外交关系国家为了实现对外政策,通过外交活动而与其他国际法主体交往而形成的关系2.外交机关3.使馆及其人员的职务、义务、人员的派遣与驱逐★★★(2)使馆及其人员的职务、义务(3)哪些使馆人员的派遣须经接受国同意馆长、武官、派遣非派遣国国籍者担任外交官 (4)使馆人员的驱逐外交机关 a .中央外交机关 b .外交代表机关 国家元首:完全的特权与豁免、无须出示外交全权证书政府:一国最高行政机关、首脑无须全权证书外交部门:处理日常外交事务、外交部长无须全权证书常驻外交代表机关临时外交代表机关:特别使团 使馆 大使级公使级 代办级 驻国际组织的常驻代表事务性使团礼节性使团(1)使馆人员 馆长 一般外交人员 大使:元首向元首派遣的最高一级使节,享有最高礼遇公使:元首向元首派遣的第二级使节,礼遇稍逊于大使代办:外交部长向外交部长派遣的使节,与“临时代办”不同参赞:协助馆长处理外交事务的高级别外交官武官:作为武装力量代表,处理军事合作事务的外交官外交秘书:分一、二、三等,按指示办理外交事务和文书随员:最低一级的外交官说明:横线以上人员及其构成同一户口之家属享有完全的特权与豁免行政技术人员:译员、工程师、行政主管、会计等,不是外交官服务人员:司机、清洁工、修理工等,不是外交官使馆人员如被接受国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或“不能接受的人”,就应当召回该员或终止其职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引渡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以下称双方),在相互尊重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促进两国在打击犯罪方面的有效合作,达成协议如下:第一条引渡义务双方同意根据本条约的规定,应对方请求,相互引渡在一方境内发现的被另一方通缉的人员,以便对其进行刑事诉讼或者执行刑罚。
第二条可引渡的犯罪一、只有在引渡请求所针对的行为根据双方法律均构成犯罪,并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才能准予引渡:(一)为进行刑事诉讼而请求引渡的,根据双方法律,对于该犯罪均可判处1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更重的刑罚;(二)为执行刑罚而请求引渡的,在提出引渡请求时,被请求引渡人尚未服完的刑期至少为6个月。
二、根据本条第一款确定某一行为是否根据双方法律均构成犯罪时,不应考虑双方法律是否将该行为归入同一犯罪种类或者使用同一罪名。
三、如果引渡请求涉及两个以上根据双方法律均构成犯罪的行为,只要其中有一项行为符合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被请求方即可以针对上述各项行为准予引渡。
第三条应当拒绝引渡的理由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拒绝引渡:(一)被请求方认为,引渡请求所针对的犯罪是政治犯罪,或者被请求方已经给予被请求引渡人受庇护的权利,但恐怖主义犯罪和双方均为缔约国的国际公约不认为是政治犯罪的不应视为政治犯罪;(二)被请求方有充分理由认为,请求引渡的目的是基于被请求引渡人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或者政治见解而对该人进行起诉或者处罚,或者该人在司法程序中的地位将会因为上述任何原因受到损害;(三)引渡请求所针对的犯罪仅构成军事犯罪;(四)被请求引渡人是被请求国国民;(五)根据任何一方的法律,由于时效已过或者赦免等原因,被请求引渡人已经被免予追诉或者免予执行刑罚;(六)被请求方已经对被请求引渡人就引渡请求所针对的犯罪作出生效判决或者终止刑事诉讼程序;(七)被请求引渡人在请求方曾经遭受或者可能遭受酷刑或者其他残忍、不人道或者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者处罚。
第一章测试1.第一部有完整体系的国际法著作是《战争与和平法》,其作者是()A:格老秀斯B:孟德斯鸠C:苏文D:边沁答案:A2.国际法在西方文献中曾先后使用过“万国法”“国家间的法”等名称,首次使用“国际法”的学者是()A:边沁B:惠顿C:苏文D:格老秀斯答案:A3.下列关于国际法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A:国际法是通过特定的权威机关强制各国执行国际法的B:国际法是有拘束力的,对国家或其他国际人格者是有强制性的C: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D:国际法的制定者主要是国家答案:A4.由于对国际法效力根据的不同认识,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国际法学派,主要有()A:前苏联法学派B:自然法学派C:实在法学派D:格老秀斯法学派答案:BCD5.国际法直接调整的法律关系包括()A:国家与外国人的关系B:国家间的关系C:国家与跨国公司的关系D: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关系答案:BD6.现代国际法形成的标志是()A:俄国十月革命B:1789年法国大革命C: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D:资产阶级革命答案:A7.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侯国之间的交往规则是()A:中国国际法的起源B:世界最早的国际法C:中国国内法涉外的因素D:一些国际法因素的萌芽,与现代国际法没有直接的联系答案:D8.以下关于国际法效力根据的表述中正确的是哪一项?A:国际法效力的根据是自然人和国家意志的合一B:国际法效力的根据是社会连带关系的事实,并由统治阶级把这种连带关系的事实制定成条约或法律的形式。
C:国际法效力的根据是体现各国的协调意志的协议D:国际法效力的根据是现实的国家意志。
答案:C9.关于国际法的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A:国际法可可以称为“不可裁判的法”、“外交法”B:国际法的主体包括国家、准国家和国际组织C:国际法以平等协助为基础D:国际法独立于国际政治并不明显受国际政治的影响答案:D10.国际法的阶级性体现为()A:各国统治者的一致理想B:各国政府的共同意志C:各国统治阶级的意志D:各国统治阶级之间的协议意志答案:D第二章测试1.国际法渊源是指_______。
国际法中的外交庇护分析作者:李晶晶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06期摘要:外交庇护制度是庇护制度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派遣国在接受国的使馆,领事馆,军营,军舰,军用航空器内给政治犯以庇护,即是庇护国在外国领土上庇护外国人。
此做法依托于治外法权理论,但该理论并不为当前国际法所承认。
且外交庇护亦有侵犯他国主权,干涉他国内政之嫌。
以“阿桑奇”案为切入点,分析国际法中的外交庇护。
关键词:外交庇护;治外法权;阿桑奇中图分类号:D9 ; ; 文献标识码:A ; ; ;doi:10.19311/ki.1672-3198.2020.06.0651 “阿桑奇”案简述2016年12月,阿桑奇创建“维基解密”,该网站发布许多关于美国政府有关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军事秘密视频及文件,使美国政府的国际形象遭受重创。
2010年11月,瑞典检方指控阿桑奇性侵两名瑞典女子,后身处英国的阿桑奇被英国逮捕,但一周后即被保释。
2012年,英国表示愿意将阿桑奇引渡至瑞典接受审判,但在6月19日,仍在保释期的阿桑奇进入厄瓜多尔驻英使馆,直至2019年4月11日,阿桑奇被厄瓜多尔驻英使馆撤销庇护,结束了自己长达七年的庇护生涯。
2 外交庇护的依据外交庇护的本质是庇护国在外国领土上庇护外国人,这也是它与保护本国国民的外交保护的不同之处。
其主要依据为使馆馆舍的不可侵犯性和治外法权说。
具体如下:第一,外交庇护实践上源于使馆馆舍的不可侵犯性。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二十二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使馆馆舍不可侵犯。
接受国官吏非经使馆馆长许可,不得进入使馆馆舍。
”因此,拥有使馆领土主权的接受国在实践中因使馆馆舍的特殊性而不能行使其权利,而使馆派遣国却可以以使馆的不可侵犯性为据,利用接受国的领土来庇护犯人。
本案中厄瓜多爾驻英使馆正是利用使馆不可侵犯性为阿桑奇提供了七年的外交庇护,避开了英国的合法管辖。
第二,外交庇护所依据的学说为治外法权说(Theory of Exterritoriality)。
向警予,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宋岳林的出卖,法租界巡捕房逮捕匿居于法租界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妇女运动领袖向警予。
武汉卫戍司令胡宗铎立即派人向法领事陆公德(G.E.1ecomte)交涉引渡。
陆公德在逮捕向警予前,本已允逮捕后引渡,因有关方面以重金营救向警予,遂改变态度,拒绝引渡。
胡宗铎通电全国,指责陆公德“庇护共产党”,同时还在武汉及湖北全省掀起一个所谓“收回法租界运动”。
陆公德将停泊在九江的两艘法舰调到汉口,又在法租界实行戒严。
不久法国新领事吕尔庚来汉,与胡宗铎达成协议:法领事向胡宗铎道歉,同意将向警予引渡;胡宗铎不再提收回法租界。
向警予4月12日被引渡后,于5月1日遭胡宗铎杀害。
简介2012年12月19日,在由法国驻华大使馆和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武汉法国历史建筑保护研讨会上,来自法国国立科研中心东亚学院的学者尹冬茗(中文名)博士公布了一批武汉老照片。
尹冬茗女士公布的这批老照片,记录了法租界内法国志愿兵列队,为抵御日军修筑的战壕、铁丝网,以及日军在租界外耀武扬威、在大智门火车站前巡逻的身影。
其中,最珍贵的是一组反映难民涌入法租界大栅栏门的镜头,有一张照片清晰地显示,因人满为患,法租界的大栅栏门被强行关上,大批难民被阻隔于租界之外的情景。
1938年10月武汉被日军占领,法国作为“中立国”,其租界成为沦陷区“孤岛”,成千上万的难民为躲避日军暴行,涌入法租界。
据统计,这一时期法租界曾庇护了十余万市民及各国侨民。
管理工部局巡捕房市政道路福煦大将军街--蔡锷路德托美领事街--胜利街巴黎街和新巴黎街--黄兴路霞飞将军街--岳飞街克勒满沙街玛领事街--车站路大智门老车站至中山大道上大法总理街--车站路中山大道口至洞庭街口威尔逊总统路--车站路洞庭街口至沿江大道吕钦使街--洞庭街黎黄陂路下首至一元路口马尔纳街--友益街下段即车站路口至一元路口亚尔萨罗南尼街、西贡街--中山大道黎黄陂路口下首今中山大道l277号至一段河街--沿江大道交通经济贸易东方汇理银行零售商业房地产娱乐业文化学校医院饭店德明饭店(今江汉饭店)位于汉口蔡鄂路口、胜利街与中山大道交接的半岛形地段,是武汉最早的由洋人开办的旅店。
求实2004.11法律研究引渡制度溯源马德才,唐彩声(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江西南昌330013)引渡,是一国把在其境内而被他国指控为犯罪或已被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以便审判或处罚的一种司法活动。
它是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国际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改善,罪犯在一国犯罪后较易潜逃至另一国,特别是现代走私、贩毒、恐怖主义等跨国犯罪、集团犯罪、国际性犯罪日益猖獗,给国际社会造成了危害。
为了惩罚犯罪,维护国际法律秩序,引渡制度便应运而生。
最早的引渡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80年,埃及国王拉麦赛二世和赫梯族国王哈杜西里三世在叙利亚战争结束后所签订的5和平条约6,该条约规定有相互遣返逃到对方境内的罪犯的内容。
不过,当时所遣返的对象基本上是政治逃犯、异教徒、阴谋叛乱者、逃兵等,引渡普通罪犯的情形几乎没有发生过,并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十八世纪以前。
国际间的这种引渡实践,不但没有遭到十六、十七世纪的国际法学者们的反对,相反他们却通常持赞同态度。
可见,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引渡活动是和政治犯引渡紧密相连的。
这种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引渡,完全是封建君主们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因为,政治逃犯、阴谋叛乱者和异教徒对封建统治者们的政治和宗教上的统治地位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逃兵常常流落为打家劫舍、占山为王的土匪,他们直接危及到封建统治者的统治秩序。
为了维护其政治、宗教上的统治地位以及统治秩序,封建君主们只得将他们相互予以引渡,并处之以残酷的刑罚来达到其统治的目的,而且对后来者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
相比之下,那些普通刑事罪犯由于其社会危害性要小得多,因而很少诉诸引渡甚至仅仅处以流放刑了结。
所以,旧的引渡制度只能是为君主政治目的服务的工具。
相应地,当时的引渡客体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各国君主进行政治交易的对象,他们的个人人权也就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
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君主们掌握着引渡的裁量权,并不存在按照有关引渡的国内法规审查引渡案件的情况,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不受任何限制地决定是否引渡。
⼀、引渡是指⼀国应外国的请求,将在其境内被外国指控为犯罪或判刑的外国⼈,移交给请求国审理或处罚的国际司法协助⾏为。
(⼀) 引渡的主体 1.在国际法上,⼀国没有引渡罪犯的义务。
2.引渡需要根据有关的引渡条约进⾏。
3.当他国在没有引渡条约的情况下提出引渡时,⼀国可以⾃由裁量。
4.可以提出引渡请求的主体有:罪犯本⼈所属国、犯罪⾏为发⽣地国、受害国。
(⼆) 引渡的对象 引渡的对象是被请求国指控为犯罪或被其判刑的⼈,可能是请求国⼈、被请求国⼈和第三国⼈。
在实践中,国家基于维护本国的属⼈优越权,不允许向外国引渡本国国民。
(三) 可引渡的罪⾏ 可引渡的罪⾏⼀般在引渡条约和国内法中列举和规定。
国际上关于引渡的原则有: 1.政治犯不引渡原则。
该原则已成为⼀项公认的国际法原则。
以下罪⾏不应视为政治罪⾏:战争罪、反和平罪、*罪,种族******或种族隔离罪,⾮法劫持航空器罪,侵害包括外交代表在内的受国际法保护⼈员的罪⾏。
2.双重犯罪原则。
指被请求引渡⼈的⾏为必须是请求引渡国和被请求引渡国双⽅的法律都认为是犯罪并可以起诉的⾏为。
(四) 引渡的程序 引渡的程序⼀般根据引渡条约和有关国家的国内法进⾏。
包括:引渡请求的提出和答复、负责引渡的机构、引渡的⽂件材料的传送、移交被引渡⼈的条件⽅式等。
(五) 引渡的效果 请求国将被引渡对象引渡回国后,只能依请求引渡时所指控的罪名进⾏审判或处罚,这就是所谓的“罪名特定原则”,也称“同⼀原则”。
[特别提⽰]引渡的主体、对象、罪⾏及效果是主要内容。
例题:(2004/⼀/89)甲国⼈艾某在甲国打⼯时因不满雇主詹某,炸毁了詹某的⼚房和住所,逃⾄⼄国。
艾某的⾏为根据甲国刑法,有可能被判处死刑。
甲、⼄两国之间没有任何涉及刑事司法协助⽅⾯的双边或多边条约。
基于以上情况,根据国际法,下列判断何者为正确? A.如甲国向⼄国提出引渡请求,则⼄国有义务将艾某引渡给甲国 B.如艾某向⼄国提出庇护请求,则⼄国有义务对艾某进⾏庇护 C.⼄国可以既不对艾某进⾏庇护,也不将其引渡给甲国 D.甲国可以在⼄国法院对艾某提起刑事诉讼 ——答案:C.引渡的主体是国家,引渡是国家之间进⾏的。
三国法练习题国际公法(多选)1、甲国和乙国就两国边境的划界问题发生纠纷,多年以来经常因此问题发生武装冲突。
在联合国秘书长的斡旋下,双方于2009年达成协议,将边界争端提交给联合国国际法院。
根据国际法的相关规则和实践,下列哪些可以成为国际法院判决此案的法律依据?()A、甲乙两国于1948年签定的边界条约B、著名国际法学家瓦特尔关于边境制度的学说C、有关领土主权取得方式的国际习惯D、国际法院在1980年对类似案例作出的判决答案:AC(单选)2、国际习惯是国际公法中最古老、最原始的法律渊源,关于国际习惯,下列哪项表述是错误的?()A、国际习惯具有客观要素,即存在各国反复一致的从事某种行为的实践B、国家间的各种文书和外交实践,可以成为国际习惯存在的证明C、国际习惯具有任意性,只有经国际法主体的明确选择适用,才对特定的主体具有法律约束力D、国际习惯作为国际法渊源,对国际法主体具有普遍的法律约束力答案:C(单选)3、中国于1986年核准加入了《联合国国际货物合同销售公约》,1993年加入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此外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WTO的多边协议对我国具有约束力。
关于上述条约或协议在中国的适用,根据我国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A、在处理涉外货物买卖合同纠纷时,中国法院可以直接适用《联合国国际货物合同销售公约》B、在处理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时,中国法院应当优先适用《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C、我国法院可以直接适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来处理涉外知识产权侵权纠纷D、北京市高院在处理一起反倾销行政诉讼案件时,应优先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但当条例与WTO《反倾销协议》发生冲突时,则应适用《反倾销协议》的相关规定答案:A(单选)4、国际法基本原则是国际法庞大规则体系中最核心和基础的规范,其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不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民族自决和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六大原则。
国际法中的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王庆海Ξ 国际法中的引渡是指一国应外国的请求,把在该国境内受到外国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移交给该外国审判或处罚的行为。
引渡在现代国际反犯罪斗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许多双边条约、多边条约及国际公约都规定了政治犯不引渡原则。
然而,如何正确认识政治犯不引渡原则,什么叫政治犯,如何公正解决在执行政治犯不引渡原则中产生的分歧,这在国际法上并无明确规定。
这种情况造成了法律实践中的许多混乱。
本文试就上述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由来和性质从历史上看,政治犯不引渡原则是18世纪末期形成的国际法原则,首先规定在1793年的法国宪法中。
在此之前,政治犯和其他犯罪没有区别,同样可以被引渡。
1793年的法国宪法第120条规定:“法国给予为了争取自由而从其本国流亡到法国的外国人以庇护。
”〔1〕1833年的比利时引渡法则是第一个明文禁止引渡政治犯的国内立法。
1834年法国和比利时缔结了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承认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双边条约。
10年后,即1843年,法国在和美国签订的条约中,也出现了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内容,但在19世纪,许多君主专制国家像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无论在国内立法或他们之间订立的条约中对政治犯,即对叛国罪或阴谋颠覆王权和合法政府或参加叛乱的人,都规定予以引渡。
现代有些国家都把政治犯不引渡原则规定在宪法中,如巴西宪法第153条、墨西哥宪法第15条、西班牙宪法第1条第3款〔2〕、意大利宪法第10条〔3〕。
我国宪法第32条第2款也规定了政治犯不引渡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因为政治原因要求避难的外国人,可以给予受庇护的权利。
”另外,不少国家在专门的引渡法中规定了政治犯不引渡原则。
如1964年的《日本逃亡罪犯引渡法修正令》〔4〕、1870年制定的现行《英国引渡法令》第3条第1款〔5〕、以色列1954年的《引渡法》第10条〔6〕、荷兰1967年Ξ〔1〕〔2〕〔3〕〔4〕〔5〕〔6〕同〔2〕引书,第15卷,第250页。
第⼋条外国向中华⼈民共和国提出的引渡请求,有下列情形之⼀的,应当拒绝引渡: (⼀)根据中华⼈民共和国法律,被请求引渡⼈具有中华⼈民共和国国籍的; (⼆)在收到引渡请求时,中华⼈民共和国的司法机关对于引渡请求所指的犯罪已经作出⽣效判决,或者已经终⽌刑事诉讼程序的; (三)因政治犯罪⽽请求引渡的,或者中华⼈民共和国已经给予被请求引渡⼈受庇护权利的; (四)被请求引渡⼈可能因其种族、宗教、国籍、性别、政治见解或者⾝份等⽅⾯的原因⽽被提起刑事诉讼或者执⾏刑罚,或者被请求引渡⼈在司法程序中可能由于上述原因受到不公正待遇的; (五)根据中华⼈民共和国或者请求国法律,引渡请求所指的犯罪纯属军事犯罪的; (六)根据中华⼈民共和国或者请求国法律,在收到引渡请求时,由于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或者被请求引渡⼈已被赦免等原因,不应当追究被请求引渡⼈的刑事责任的; (七)被请求引渡⼈在请求国曾经遭受或者可能遭受酷刑或者其他残忍、不⼈道或者有辱⼈格的待遇或者处罚的; (⼋)请求国根据缺席判决提出引渡请求的。
但请求国在引渡后对被请求引渡⼈给予在其出庭的情况下进⾏重新审判机会的除外。
【释义】本条是关于应当拒绝引渡的情形的规定。
拒绝引渡的情形包括应当拒绝引渡的情形和可以拒绝引渡的情形。
规定拒绝引渡的情形,主要体现了国家的主权原则、政治主张和⼈道主义等。
本条是关于应当拒绝引渡的情形的规定。
根据本条的规定,外国向中华⼈民共和国提出的引渡请求,具有本条规定的情形之⼀的,应当拒绝引渡。
也就是说,凡具有本条规定的应当拒绝引渡的情形之⼀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引渡。
因此,应当拒绝引渡的情形有时也被称为“绝对不引渡”的条件或者“拒绝引渡的强制性理由”。
根据本条规定,应当拒绝引渡的情形包括以下⼋项情形: (⼀)根据中华⼈民共和国法律,被请求引渡⼈具有中华⼈民共和国国籍的,应当拒绝引渡。
这⼀规定也被称为“本国国民不引渡”原则。
规定不引渡中国公民,即具有中华⼈民共和国国籍的⼈,主要基于两点考虑:⼀是为了更有利于维护我国刑法规定的属⼈管辖权。
政治庇护,指国家对因政治原因受到其本国的通缉或追诉,而请求政治避难的外国人,允许其入境、居留并予以保护,并拒绝其本国政府引渡要求的行为。
(李洪志)(在过去十年里,只要中国人说自己练过法什么功,信天主教,或者生二胎,就立马可以得到美国的政治庇护。
2012年圣诞节纽约上百名**出动,搜捕查封几十家涉嫌造假的庇护律师楼,抓捕多人。
据说几十万庇护案例中,90%全是假的。
那就是说,美国关于中国的人权记录报告,90%全是TM瞎编的。
完了,这回完了,政治庇护的漏洞也被堵上了)那么政治庇护今年随着一个人再一次被我们关注。
爱德华·约瑟夫·斯诺登,前中情局雇员,亦担任安全局的技术承包人。
负责一个秘密项目。
这个项目,是美国在监视自己的公民,包括所有的日常通信和上网都被美国政府监视了,(跟中国的网警差不多)而且这个秘密计划还涉及了很多美国很有名的大公司,比如我们都知道的苹果、谷歌、雅虎facebook这些公司都参与了这个监视计划。
还,说美国政府连续几年都在攻击其他国家的网络,还入侵中国的网络,窃取各种情报。
现在斯诺登作为这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主动把这个绝密计划曝光给媒体,也就是把美国政府最机密的东西都曝光了。
香港,俄罗斯在斯诺登事件上美国为什么会震怒?要去避难的国家为什么如此对待斯诺登?斯诺登是英雄还是瘟神呢?你能对国家的概念作出自己的解释吗?以上这些理论能说明国家的本质吗?(提示: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回答(略)结论1:国家的含义1、从产生上看: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历史性)2、从本质上看: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阶级性)3、从基本要素上看: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注意:其中主权:一个国家处理国内和国际事务的统一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具有对内最高性和对外独立性的特征。
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
政权:国家机构,国家存在的标志。
结论2: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中国有关庇护和引渡的实践:
(1)政治原因要求避难。尽管中国对
遭受迫害的外国人进行领土庇护,但很长时
期在国内立法中并没有使用“庇护”这一概
念。例如,1978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
国对于任何拥护正义事业、参加革命运动、
进行科学工作而受到迫害的外国人,给以居
留的权利。1982年宪法对庇护权予以明确规
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因为政治原因要
求避难的外国人,可以给予受庇护的权利。”
(2)引渡条约。中国自1993年8月26
日和泰国缔结引渡的双边条约以来,已相继
和俄罗斯、白俄罗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
哈萨克斯坦等国缔结了引渡的双边条约。
中国在未缔结引渡的双边条约之前,已
参加了一系列含有引渡条款的多边公约。例
如:
1980年加入《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
的公约》和《关于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
非法行为的公约》;
1988年12月20日签署《联合国禁止非
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1989年
9月4日批准该公约,并于1989年10月25
日交存批准书。
在缺乏条约的情况下,中国通常是通过
外交途径进行引渡。例如,1989年8月10
日,中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在菲律宾移民
局等有关方面的合作下,将在中国犯罪后潜
逃至菲律宾马尼拉的中国公民张振忠从菲
律宾引渡回国交付审判。在有条约的情况
下,中国则按照条约规定,处理有关引渡问
题。1989年12月16日,中国公民张振海以
暴力劫持一架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客机到
日本。尽管中日之间没有双边引渡条约,但
上述公约可以作为引渡张振海的法律根据。
日本于1990年4月28日同意中国的请求将
张振海引渡给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