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历史回顾
- 格式:pdf
- 大小:181.70 KB
- 文档页数:2
对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一些认识摘要: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实行,进一步规范了建筑市场的秩序,计价规范有机结合预算定额,但有所区别的原则,由市场竞争形成价格,在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上与国际惯例逐步接轨。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计价传统定额计价计量计价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在建设工程计价依据方面,首次提出了“量”、“价”分离的新思想,改变了国家对定额管理的方式。
同时,提出了“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改革思想。
初步建立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形成造价为主的价格机制,项目法人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负责,充分发挥协会和其他中介组织作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
2003年,建设部推出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03)。
这是建设工程计价依据第一次以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形式出现,同时也进一步确立了建设工程计价依据在法律上的地位,这标志着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
2008年,建设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又发布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08)。
该标准自2008年12月1日起实施。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工程管理与计价体制的发展。
以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融入世界大市场的需求,行业壁垒被打破,建设市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逐步与国际接轨。
工程量清单计价实行“计量”与“计价”分离。
招投标双方各自承担相应的风险。
这种新的计算工程造价的方法,在被应用到工程招投标过程当中。
工程计价必须分为两部分:即“计量”、“计价”。
由招标人或其委托的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根据《计价规范》、设计文件和其他有关资料等进行计算,招标人承担“计量”错误的风险;由投标人根据《计价规范》要求、设计文件、施工组织设计、企业内部定额、市场价格和有关其他资料进行计算,表达出一份参与投标竞争的投标文件,投标人承担“计价”的错误的风险。
而传统的定额计价,招投标双方均要依据拟建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统一计价依据,采用同样的计价方法计算工程造价。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时间表1、1992年,针对工程预算定额编制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建设部提出了“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改革措施,工程造价管理由静态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动态管理模式,以适应建设市场进行改革的要求。
2、2001年11月5日,建设部发布第107号令《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首次提出“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价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由市场竞争形成”,首次规定工程造价计价方法为两种计价模式并存,即工料单价法(定额预算计价法)和综合单价法(工程量清单计价法)。
3、2002年2月24日,按照建设部107号令,提出《计价规范》编制工作初步方案,同年2月28日在北京召开编制工作会议,全面部署《计价规范》编制工作。
4、2002年4月25日,完成《计价规范》初稿。
5、2002年5月13日,完成《计价规范》征求意见稿。
6、2002年9月24日,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在北京召开“计价规范”审查会,同年10月完成报批稿,送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审核,报建设部审批。
7、2003年2月17日,建设部、国家质监总局联合发布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同日,建设部发布第119号公告,本规范自2003年7月1日起实施。
8、2005年2月17日,建设部第313号公告,发布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局部修订,自2005年6月1日起实施。
9、2005年3月19日,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在杭州召开贯彻执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座谈会,全国31个省市区59位代表参会,会议主题:交流各地贯彻执行《计价规范》情况,总结工作经验和存在问题,研究部署进一步推行清单计价改革工作。
10、2006年7月建设部在郑州召开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研讨会,总结贯彻执行《计价规范》经验。
11、2007年4月26日,建设部、国家质监总局联合发布国家标准《水利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1—2007,自2007年7月1日起实施。
论我国近几十年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从2000年到现在我国已完成了许多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和方法的改革,最具代表性的是2003年3月我国推出了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2008年7月又进行了系统修订,2008年新规范从侧重于规范工程招标中的计价行为,上升到涵盖工程施工阶段从招标投标开始到工程竣工结算办理的全过程,这是我国从传统的造价管理范式向全过程造价管理范式转换的集中体现。
以下先通过两部分来了解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状况。
一、2001年前的造价管理在《区分建设项目的性质搞好工程造价管理》一文中提到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基本形成了以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的管理模式。
改变了计划经济年代的管理方法,逐步同国际惯例接轨,有效地控制了工程造价。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管理方法,不可避免产生不适应工程造价管理的情况,不同性质的项目,按同一模式管理,不能真正的地、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可想而知,当时正确区分不同性质项目的管理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2001年于长生就曾呼吁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法律、法规有它的共性和个性,项目的可研、初设等阶段的造价标准和定额等定价依据,也各有其特点,不同性质的建设项目,按不同的造价管理模式,是合理、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也是工程造价管理体铜改革的需要。
2000年国家颁发了关于经济类社会中介机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与政府实行脱钩改制的意见和通知,并排定了日程。
一年后周述发就提倡工程造价管理咨询机构应尽快设立合伙制或有限责任制的组织形式,使之从自主性的管理体制与自律性的运行机制上保证工程造价咨询业形成自主经营、白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平等竞争的格局。
脱钩改制后将带来新的契机,以往挂靠在政府部门,可以说是依附垄断靠权力,脱钩改制“断奶”后则要靠自身的实力。
只有在没有行政色彩、投有部门身影的情况下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才能摆脱和抑制人为干扰因素,理直气壮的办事,客观公正地执业。
我国工程量清单计价历史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历史及现状是怎样的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历史及现状: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6个阶段:1.实行国家计划下的工程预算制度阶段2.建立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概预算制度阶段3.概预算制度被削弱的阶段4.概预算制度遵到严重破坏的阶段5.概预算制度重建和发展阶段6.工程造价管理体制进入改革阶段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也进行了改革,主要表现如下。
(1)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建设工程造价的观点已被普遍接受(2)在编制投资估算、设计概算中考虑影响造价的动态因素。
(3)定额管理机构承担对工程造价进行监督管理的任务。
(4)调整了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使其与国际惯例接轨。
(5)建立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和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资质管理办法。
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发展趋势1.2.1本课题国外研究进展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方法是国际上普遍使用的通行做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也是比较科学合理、实用的。
其配套环境规章制度完善成熟,也有很完整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4]。
国外的专家学者,对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应用研究要先于我们国家对清单计价研究。
英国的学者skinner早在70年代就提出了在施工的整个过程中,承包商利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进行施工管理,同时指出应用工程量清单计价进行施工过程的管理有哪些优点,这些优点中主要包括的有结算和对施工进度管理方面的优点。
近十几年也有很多国外的学者在不断探讨工程量清单的应用问题。
尼日利亚也有两位学者研究了工程量清单在尼日利亚的工程建设领域的应用过程中存存的问题,基于这些实际的问题提出新的方法,使工程量清单的应用更加合理有效。
另外也有学者(1993)论述了随机成本工程系统(SCENS)在工程量清单计价合同下应用的投标问题。
LawC.存(1994)论述了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以及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如何确定合同的价格,以及与其相关的其它问题的研究。
第一章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意义和作用第一节概念一、背景材料19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产生了由估价师编制的工程量清单,以此来进行招投标和价款变更.1922年-—英国开始形成规范化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使工程量计算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促进竞争性投标的发展。
1992—-我国建设部提出“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改革措施,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初期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仍难改变工程预算定额中国家指令性的状态,不能准确反映各企业的实际消耗量。
2000年--建设部先后在广东、吉林、天津等地率先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
进行了三年试点。
2003年2月17日-—发布《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于当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
这是我国推行工程建设市场化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步骤,是工程量计价由定额模式向工程量清单模式的过渡,是国家在工程量计价模式上的一次革命,是我国深化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措施。
使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全面步入“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市场竞争定价,部门动态监管”的良性轨道.然而,由于各方面准备不足,该规范实施五年来暴露了不少问题,严重影响了建筑市场的秩序和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2008年7月9日——发布《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附有该规范电子版】并于当年12月1日起实施。
该规范总结和解决了03规范实施以来的经验和问题,修编了其正文中不尽合理、可操作性不强的条款及表格格式,特别增加了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如何编制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合同价款约定以及工程计量与价款支付、工程价款调整、索赔、竣工结算、工程计价争议处理等内容,并增加了条文说明。
使计价规范与各政策规定在内容、思想认识等方面逐步统一.对清单计价的指导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在“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市场形成价格”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市场监督”的思路,以进一步强化清单计价的执行。
简述建筑经济中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建设工程造价的发展状况及清单计价在建筑经济中的作用。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作用随着建筑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建筑市场日益完善,工程造价不仅是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市场运行的核心内容。
基于此,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成为政府促进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改革的重大措施之一。
一、我国建设工程造价的发展状况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提出了“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改革措施,实行定额中人工、材料、施工机械台时的消耗量和相应的价格相分离,形成了改良的定额计价模式。
当时,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期,这一措施为推进我国建设市场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建筑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已不再适应建筑市场发展的需要,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有序竞争形成工程造价的管理新机制已势在必行。
2003年2月,建设部颁发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以下简称《计价规范》),并于2003年7月1日起实施,正式推行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
这种计价模式是对我国原有定额计价模式的改革,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实行“量价分离”,以市场价格和施工企业内部定额确定招投标价格的一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工程施工招投标方式。
二、清单计价在建筑经济中的作用建筑经济( Construction Economics)是建设领域内关于建设项目的经济方面的预测、决策、实施、分析、评估等活动,建筑经济为一专门学科,其相关问题管理的优劣影响到一项建设进行得顺利与否。
清单计价在建筑经济中的作用如下:1.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有利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采用工程量清单符合我国当前工程造价体制改革“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原则。
这一改革原则的本身就说明必须把工程价格的决定权逐步交给施工企业和建筑市场,直至最后全面放开,并最终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决定工程价格。
在市场经济下,作为市场主体的双方都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建设单位希望少花钱多办事,施工企业希望得到最大的利润空间,但如此一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部分业主单位恶意压价,部分施工单位哄抬造价,造成阴阳合同层出不穷,造价纠纷接连不断,影响了工程的投资效益及工程建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