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案设计思想本节课应是第二节的第一课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陆地生活环境与水生生活环境的区别,以及陆生动物对这些环境特点的适应方式。
本节课首先涉及到很多种陆地生活的动物,但是很多是学生不能经常见到或根本在生活中不能见到的,所以准备一些反映这些生物生活的视频剪辑,可以在引入时减少抽象的感觉。
在引导学生探究陆地生活环境的特点时,可以引导学生与水中环境的环境做对比,同时对照常见的陆生动物探究陆生动物对这些环境特点的适应方式。
二、教案目标知识目标1.能识别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特征。
3.能够列举一些陆生动物类群、懂得一些简单的分类学知识。
能力目标1.通过比较水、陆环境的不同,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倡导向人们宣传“保护环境、关爱生命”活动,能应用生物学知识尝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各类陆生动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彩缤纷的自然界生机盎然、千姿百态,确立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
2.通过对大熊猫等稀有、珍贵动物的学习,使学生对野生珍贵稀有动物产生关注之情,知道有些动物已经濒临灭绝,形成保护动物的思想。
3.通过对大熊猫等珍贵稀有动物栖息地学习,关注动物栖息范围正在缩小的问题,使学生确立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紧迫意识,形成随时宣传保护自然、关注珍稀动物的观念,并要与不法行为作斗争。
三、重点难点重点1.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难点通过比较各类陆生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征,阐明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四、教案方法演示法、归纳总结法、启发式教案法、谈话法。
五、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1)多种陆生动物生活片断的光盘或影像资料或教案软件。
(2)不同类群代表动物的干制标本或净制标本。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一、教学目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二、教学策略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注意到教材的编写特点,要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典型动物的介绍,得出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特点,重点关注运动、呼吸等方面。
本节强调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也知道这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
建议教师前要亲自对“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对兔的“观察与思考”等栏目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实践并结合当地的实际作出相应的处理,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活动。
同时明确要求学生一定要动手参与实践活动,如制作观虫器、饲养蚯蚓等。
教师应充分注意“陆地生活的动物”既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在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也包括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
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并概括出它们适于在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共性;同时完成新程标准所要求的对环节动物和哺乳动物特征的概括。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丰富,建议用3时完成。
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并注重实效。
建议每节前都布置学生下进行观察、调查和搜集材料;上再进一步认真观察、对比、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然后进行总结概括。
第1时,建议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
如湿度、温度、缺少水中的浮力、气态氧的环境等;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教科书提供的图片资料或当地常见陆地生活动物的情况,通过讨论、交流、填写记录表等教学活动,总结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初二年级生物科学案主备:时间月日学习内容: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设计3、4、(三)家兔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16—17页插图及资料,小组内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家兔体表的毛作用。
2、家兔的牙齿有什么特点?3、了解家兔的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
4、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动物栖息地的保护阅读教材18页,思考:为什么动物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动物的灭绝是什么原因教学目标: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特征重点和难点:本节的重点是总结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通过对蚯蚓的实验、观察、讨论、交流,描述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并概括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本节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说出陆生动物与陆地干燥环境相适应的一系列的特点。
2、描述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3、介绍家兔的形态特点。
二、导入新课前面我们通过对水生动物的学习,知道了水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那么,陆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它们又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呢?三、合作探究(一)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请同学们观察分析教材第12-13页图片资料,讨论交流,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1、2、四、拓展创新1、在一些地方,大雨后蚯蚓常爬到地面上来,这是为什么?2、结合生活常识,想一下兔上坡跑得快还是下坡跑得快?3、根据所学的有关家兔的知识,你能否总结出家兔消化系统方面适于吃草的特点。
4、体温恒定对动物适应多变环境有何意义?五、达标测试一、选择题1、蜥蜴的皮肤干燥而又粗糙,表面覆盖着角质鳞片,这样的皮肤可以()A.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B.辅助呼吸C.吸收营养D.利于游泳2、蝗虫的呼吸器官是()A.鳃B.气管C.肺D.皮肤3、完全用肺呼吸的动物是()A.蜥蜴和蟾蜍B.壁虎和蜥蜴C.龟和大鲵D.蛇和青蛙4、雨后,常见到地面上有一些蚯蚓,这是因为()A蚯蚓爬出地面呼吸B蚯蚓爬出地面饮水C蚯蚓喜欢在潮湿的地面上爬行D借助潮湿的地面,蚯蚓可以迅速改变生活环境5、属于环节动物的是()A沙蚕和蚯蚓B水蛭和蚕C蚯蚓和海葵D水蛭和珊瑚虫6、兔、牛、羊是食草动物,请选择与它们食草习性相适应的特点()①门齿像凿子②犬齿锐利③臼齿宽阔④消化道长⑤消化道短⑥盲肠发达A.①②④⑥B.②③④⑥C.①③④⑥D.②③⑤⑥7、鲸是哺乳动物的最重要特征是()A.用肺呼吸B.心脏四腔C.体温恒定D.胎生哺乳二.非选择题1、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___ ____;昆虫有___ ___。
教学过程:【导】:[组织教学,分组观察,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如下:首先要求学生给自己小组的小动物量体温,测量体温时间约需15分钟,并提醒学生要注意在观察小型哺乳动物要小心,别被动物咬伤、抓伤。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复习上节课内容,进而设问导入新课。
如教师可做如下设问:兔有哪些特点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呢?哺乳动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通过观察与分析,得出兔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是我们这节课的难点。
【学】:[分组讨论、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本组所备小型哺乳动物并汇报本组观察及讨论的情况,教师及时给予激励评价,并及时纠正学生汇报时的不妥之处和不妥说法,培养学生应该用科学的语言,准确的观点来阐明兔与其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养成对待每一个知识点的科学态度。
教师:现在,首先请大家把体温表取出,看一下你们组的动物的体温,然后把体温表放好,各小组要将本组的小动物看护好或放入笼中。
咱们哪个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观察结论呢?好,第5组先说。
第5组:我们看到兔子的体表被满了毛;耳朵长、尾巴短;后腿长、前腿短;身体一直是温乎乎的感觉。
教师:噢!你们看到耳朵长、尾巴短,那倒真应了一句歇后语,大家说这是——?全体学生:兔子的尾巴——长不了!教师:对了,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那么,咱们再来问一下第5组,说说你们组观察到的现象和兔子的哪些行为特征或生理特征有关呢?第5组:我们发现兔子在注意听的时候就会马上把长耳朵直竖起来,听觉很灵敏,我们还发现兔子总是蹦着走的,后腿又长又大,后腿上肌肉也很发达。
教师:你们组发现了它的两个很重要的特征。
第一点: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就是听觉,听觉包括在感觉里,好,我们这样总结这一点:第一:感觉器官发达,对外刺激反映灵敏(板书);第二:兔子的后腿长、前腿短,前、后腿合起来,我们把它叫四肢;受到惊吓会跑得很快。
那我又要问了:兔子要是不跑,它的四肢又有什么作用呢?第5组:还有支撑身体的作用。
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课后反思本节课无论从我自身的教学状态,还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氛围,总体上来说基本上达到了原先的教学设想以及新课程课改的要求。
下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体会。
(1)培养学生质疑,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做“饲养和观察蚯蚓”实验时,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思考实验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疑问?应注意什么问题?通过自学学生产生许多问题: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一个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可让另一个学生来回答,这样经过学生自己讨论产生的结论,学生容易接受。
(2)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陆地环境与水环境相比有哪些不同点,以及对比观察蚯蚓在粗糙的纸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运动的情况,不仅有针对性,容易解决问题,而且也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
课前安排学生调查,搜集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现状及措施等资料,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4)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在讲到重要内容的时候,如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等,安排时间让学生阅读,这样就可以让全班同学都有动口的机会,这也是新课改的需要。
(5)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在讲到陆地动物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时候,我安排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然后加以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而且效果很好。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课堂上虽然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如何兼顾到这部分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进步,这是今后应注意的地方。
总的来说,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每一节课上完之后,我们不妨扪心自问自己,我们的目的达到了没有?如果达到了,这节课也就成功了。
关于陆地生活的动物优秀教学教案第一章:陆生动物的特点教学目标:1. 了解陆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2. 掌握陆生动物的呼吸方式、繁殖方式和其他生理特征。
教学内容:1. 陆生动物的定义和分类。
2. 陆生动物的适应性特征:体表覆盖、支持运动、呼吸方式、繁殖方式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陆地动物,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分析它们的适应性特征。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陆生动物如何适应陆地环境,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第二章:哺乳动物的特点与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类。
2. 掌握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哺乳习性。
教学内容:1.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温恒定、哺乳和胎生、毛发覆盖等。
2. 哺乳动物的分类:肉食性、草食性和杂食性哺乳动物。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和识别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
的观察和发现。
第三章:鸟类的特点与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鸟类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类。
2. 掌握鸟类的飞行适应性和筑巢习性。
教学内容:1. 鸟类的主要特征:羽毛、飞行器官、空心骨、消化系统等。
2. 鸟类的分类:猛禽、鸣禽、水禽等。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和识别不同种类的鸟类。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鸟类的飞行适应性和筑巢习性,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第四章:爬行动物的特点与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类。
2. 掌握爬行动物的生殖方式和体温调节。
教学内容:1.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鳞片、四肢、肺呼吸、冷血等。
2. 爬行动物的分类:蜥蜴、蛇、龟、鳄等。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和识别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
的观察和发现。
第五章:陆地动物的生态与保护教学目标:1. 了解陆地动物的生态角色和环境适应性。
2. 掌握保护陆地动物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1. 陆地动物的生态角色:食物链、生态平衡等。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设计柏树柏树九年制学校李景堂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能识别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特征。
3.使学生能够列举一些陆生动物类群、懂得一些简单的分类学知识。
能力目标1.通过比较水、陆环境的不同,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倡导学生向人们宣传“保护环境、关爱生命”活动,使学生能应用生物学知识尝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各类陆生动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彩缤纷的自然界生机盎然、千姿百态,使学生能确立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
2.通过对大熊猫等稀有、珍贵动物的学习,使学生对野生珍贵稀有动物产生关注之情,让学生知道有些动物已经濒临灭绝,唤醒学生保护稀有动物的意识。
3.通过对大熊猫等珍贵稀有动物栖息地学习,使学生关注动物栖息范围正在缩小,确立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紧迫意识,形成随时宣传保护自然、关注珍稀动物的观念,并要与不法行为作斗争。
二、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教科书提供的图片,总结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学生分为六组,以小组为单位。
2、教学器材:动物标本和模型,有关动物的录象。
3、教学课件:CAI课件。
五、教学过程学习内容教师导学学生主体探究意图点评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大家回忆上节课内容,鱼类是怎样适应水中环境的?2、鱼儿能不能离开水? 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得知识,说出: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窒息死亡。
引导学生回忆水中的动物。
有水中动物到陆地动物,引出课题。
二、学习新课1、陆地动物与它们生活的环境。
2、与水域环境相比较,陆地环境要复杂的多.三、课堂小结四、达标检测启发学生观察课本14页中的动物图片,让学生自己说出图片中动物栖息的环境以及它们的运动方式?演示课件:可以在找几组图片,让学生一起说。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3八年级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二、教学策略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注意到教材的编写特点,要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典型动物的介绍,得出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特点,重点关注运动、呼吸等方面。
本节强调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也知道这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
建议教师课前要亲自对"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对兔的"观察与思考"等栏目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实践并结合当地的实际作出相应的处理,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活动。
同时明确要求学生一定要动手参与实践活动,如制作观虫器、饲养蚯蚓等。
教师应充分注意"陆地生活的动物"既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在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也包括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
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并概括出它们适于在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共性;同时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对环节动物和哺乳动物特征的概括。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丰富,建议用3课时完成。
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并注重实效。
建议每节课前都布置学生课下进行观察、调查和搜集材料;课上再进一步认真观察、对比、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然后进行总结概括。
第1课时,建议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着不同。
如湿度(干燥)、温度(昼夜温差大)、缺少水中的浮力、气态氧的环境等;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教科书提供的图片资料或当地常见陆地生活动物的情况(注意包括能在空中飞行的动物),通过讨论、交流、填写记录表等教学活动,总结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八年级生物《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2【教学目标】: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3、强化"生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 ,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课前准备】:教师: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
学生:制作观虫器,并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搜集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课时分配】:三课时【教学过程】:师:善于观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是我们学好生物学的重要方法,接下来请你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录像(教师出示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看到了哪些动物?描述一下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及运动方式。
生1:金丝猴攀援在树上,袋鼠在草原上跳跃,蚯蚓在土壤中穴居,白熊在雪地上行走。
生2:丹顸鹤在引吭高歌,猎豹在奔跑,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老虎在行走……师:你们还能说出陆地上其他动物及其生活环境吗?生1:两栖动物青蛙垢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成体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生2:沙漠中行走的骆驼;草原上的绵羊……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它们都是陆地生活的动物,都是与各自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那么你们知道陆地环境与水环境相比有哪些不同点吗?(学生分组讨论质疑)生1:陆地环境比较干燥,湿度较小;生2:陆地环境的昼夜温差比较大;生3:缺少水中的浮力;生4:陆地环境中有气态的氧;生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师:那么陆地生活的动物有哪些结构特点与这样的环境相适应呢?(分小组观察讨论) 生1:陆地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一般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等。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设计《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设计本文由理综学习网生物网为您整理提供:教学目标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他们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课前准备学生:观察蚯蚓、小白兔的生活习性;调查、搜集当地陆生动物的种类、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并了解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教师: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
课时分配:三课时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蚯蚓实验:观察和饲养蚯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兔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栖息地的保护1、观察并说出当地陆地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以及它们的运动方式。
2、观察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片,并进行描述。
3、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干燥、昼夜温差大、缺少水中的浮力、气态氧充足,以及环境复杂多变等)。
4、概括出当地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1、各小组描述采集蚯蚓的环境,2、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身体的分节情况、触摸感觉其腹面的刚毛及体表是否有黏液、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端等)。
3、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分别将蚯蚓放在粗糙纸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对比观察其运动情况及身体的变化)。
4、归纳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并进一步概括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1、观察有关兔的生活的录像片,描述兔的外部特征(思考兔毛的作用、推测对维持恒定的体温有关的器官系统)。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水中生活的动物”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它主要是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典型动物的介绍,得出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以及生理功能特点,重点关注运动和呼吸等方面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认识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2、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3、通过对蚯蚓的饲养与观察,使学生能阐明蚯蚓适应陆生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4、使学生能够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水、陆环境的不同,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饲养蚯蚓、兔使学生模仿蚯蚓、兔饲养方法养殖其他小动物,具有一定实验操作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饲养蚯蚓使学生认识到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提高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意识2、通过对动物栖息地保护的学习,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三、学习重难点重、难点: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3、阐明蚯蚓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教学过程】:师:善于观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是我们学好生物学的重要方法,接下来请你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录像( 教师出示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 ,看到了哪些动物?描述一下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及运动方式。
生1 :金丝猴攀援在树上,袋鼠在草原上跳跃,蚯蚓在土壤中穴居,白熊在雪地上行走。
生2 :丹顸鹤在引吭高歌,猎豹在奔跑,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老虎在行走……师:你们还能说出陆地上其他动物及其生活环境吗?生1 :两栖动物青蛙垢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成体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生2 :沙漠中行走的骆驼;草原上的绵羊……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它们都是陆地生活的动物,都是与各自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陆地生活的动物》生物教学反思 《陆地生活的动物》生物教学反思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接触生物两个年级的新教材,在摸索新教法、新学法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不少新课程的转变,新教材给我们带来的是全方位的改变:教材、教法、学法、师生关系等,经历三个多星期的适应,我深深的感到生物教学任重而道远。 这段时间经常在我脑海里浮现的一节课是《陆地生活的动物》,这堂课我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了“资源利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模式,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教学,通过学生调查、资料收集、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实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养成教育。 围绕“陆地生活的动物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这同一主题,我确立不同学习小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图书馆、报刊、杂志以及网络资源,寻找与主题相关的信息与资源。同时,各个小组还配合超市、动物园等本土资源的社会调查,分别制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小组间互相进行展示、比较和评比,最后,所有的学生对所有的成果进行一定的讨论和分析,发表意见,互相交流。这个过程不仅使得部分同学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得以训练,而且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通过部分同学的展示,都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在这个过程的学习中,学生也不再是只有单纯的听、看,没有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他们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各种媒介提供的资源环境,开阔思路,极大的扩充了知识量。 表面上看这节课很成功,但是在其中一个班上课时却出现了意外,当时我正在讲白熊只生活在北极,而南极却没有时,立刻有学生问我“那南极为什么没有熊?”一下把我问住了,这个问题在备课时并未涉及和考虑,于是我又发动学生二次行动课下收集资料,到了第二节课,学生热情高涨,纷纷主动将答案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而我作为一个教师也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获得新知:原来北极跟其他大陆之间彼此相连,部分熊迁移到了北极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生活而进化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北极熊,南极洲却四面环海,很早就脱离了与其他大陆的联系,当然也就不存在熊能迁移到南极生活了,着实给我好好上了一课。 课后学生们都非常激动,许多同学跟我交流说:“这样的生物课真的很有趣”,听了学生们真诚的话语,我也很兴奋。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学习即生活”,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学生们在整个学习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参与调查、收集资料、讨论交流,相互学习,汲取并互补了各自的经验,从被动的“知识容器”变成了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学习资源的开拓者,合作的意识、自主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在学习体验中生成新的问题,在争论中解决问题,这让他们感到了学习的快乐。 这节课也是我第一次在学生面前“出丑”,但是我想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跟上的话,以后“出丑”的机会会更打大,这是新课程对所以教师提出的考验,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需要提高。此外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继续贯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传授学生常用的生物学学习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力争每位学生学有所获。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
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
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 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二、 重点和难点
1、 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与思考等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
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 课前准备
学生:制作观虫器,并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搜集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
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
教师: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
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所实验。
四、 课时分配
三课时
五、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二、蚯蚓 实验:观察和饲养蚯蚓 环节动物的主要持征: 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兔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1、 观察并说出陆地各种环中的动物以及它们的运动方式并进行想像。 2、 观察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片,并进行描述。 3、 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 4、 观察分析课本上的图片资料,讨论交流,概括出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1、 各小组描述采集蚯蚓的环境,介绍并展示蚯蚓。 2、 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 3、 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 4、 归纳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并进一步概括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1、 观察有关免的生活的录像片,描述免的外部特征。 2、 观察兔的运动并测量其前后肢的长度。 3、 观察比较兔和狼的牙齿。 4、 观察兔的内部结构。 归纳出陆地动物适应环境的主要特点,并概括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各小组汇报调查和搜集的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结合课本大熊猫的有关资料分析出保护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5、 提示、补充、引导学生观察
各种图片。
6、 出示录像资料及观察的问题。
7、 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进行
推测和概括。
8、 鼓励学生列举实例,分析讨
论,归纳概括。
1、 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描述蚯
蚓的运动情况并分析原因。
2、 引导学生结合水蛭和沙蚕对
环节动物的特征进行归纳概括。
1、 引导学生回忆结合前面所学
的知识进行观察,分析出体温恒
定的原因。
2、 鼓励学生推测想像兔的前后
肢与运动方式的关系。
3、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兔和狼的
牙齿的不同之处,分析原因。
4、 提出观察探究的问题。
补充、引导。
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保护环境
的情感 教育。
教学反思
兔是在陆地生活的比较高等的动物,它的繁殖和哺育后代的方式与人类相
似。学生通过对兔和人的有关特征的对比,来理解兔在呼吸、循环、神经
系统等方面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进而概括出哺乳动物的特征。通过对兔和
狼牙齿的比较,来理解兔与食草性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有关动物栖息地的
保护,学生通过调查、采访等方式,认识当地动物栖息地的破坏现状,分
析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的危害,形成保护动物栖息地、保护动物、热爱动物
的正确生态 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