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1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文言小短文阅读训练(一) 孙登比丸吴太子孙登,尝乘马出,有弹圆过。
左右求之,适见一人,操弹佩圆,咸以为是。
辞对不服。
从者欲捶之,登不听。
使求过圆,比之非类,乃见释。
人之负冤,多因疑似,听者不能审谨,忿然作威,遂至枉滥。
【词句】 1.适见一人 2.咸以为是 3.登不听 4.乃见释(二)柳庆问饮后周柳庆,初士后魏,为雍州别驾。
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交易,寄人居止。
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
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
谓是主人所窃。
郡县讯问,主人遂自诬服。
庆问而疑之,乃召问贾人曰:“卿钥常置何处?”对曰:“常自带之。
”庆曰:“颇与人同宿乎?”对曰:“无。
”曰:“与同饮乎?”曰:“向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
”庆曰:“主人特以痛自诬,非盗也。
彼沙门乃真盗耳。
”即遣吏逮捕沙门,乃怀金逃匿。
后捕得,尽获所失之金。
注释:别驾,官名。
后魏于诸州置别驾从事史,掌总理众务。
【词句】(1)诣京师交易(2)主人特以痛自诬服(三)蒋常留妪唐贞观中,衛州版桥店主张逖妻归宁。
有魏州三衛杨正等三人投店宿,五更早发。
是夜,有人取其刀杀逖,却纳鞘中,正等不觉。
至晚店人追及,刀血狼籍,收禁考掠,遂自诬服。
太宗疑之差御史蒋常复推。
常至,追店人十五以上皆集,人数不足,因俱放散,独留一妪,年八十余,晚乃令出,密遣狱典觇之,曰:“有人共语,即记姓名。
”果有一人问妪:“使人作何推勘?”前后三日,并是此人。
捕获诘问,具服:与逖妻奸杀逖,有实迹。
正等乃释。
注释:追,传诏。
狱典,狱吏。
使人,使者。
推勘,审查核对。
【词句】(1)收禁拷掠(2)密遣狱典觇之(四)刘崇龟换刀唐刘崇龟,镇南海。
有富商子泊船江岸,见一高门中有美姬,殊不避人。
因戏语之曰:“夜当诣宅矣。
”亦无难色,启扉待之。
忽有盗入其室,姬即欣然往就。
盗谓见擒,以刃割之,逃去。
富商子继至,践其血,污而仆,闻颈血声未已,觉有人卧地,径走至船,夜解维遁。
其家踪迹,讼于公府。
遣人追捕,械击考讯,具吐情实,惟不招杀人。
悲剧寓言故事文言文练习
寓言故事:鹰与乌鸦
从前,有一只鹰和一只乌鸦住在同一个森林中。
鹰自视甚高,
总是飞得很高很远,为此骄傲自满。
乌鸦则嘲笑鹰的自大,并总是
喜欢挑衅和讽刺。
有一天,鹰和乌鸦在一棵大树的栖息地上发生了争执。
乌鸦对
鹰说:“你虽然能飞得很高很远,但你却无法像我一样灵活地在树
枝间跳跃,你真是个笨鸟!”鹰感到非常愤怒,于是对乌鸦说:“小鸟,你虽然能在树枝之间跳跃,但你永远无法像我一样触摸蓝天。
你只是一个终身被封锁在树枝上的普通鸟。
”争吵越来越激烈,最
终他们决定通过一场比赛来证明谁才是最好的鸟。
比赛的规则是,在一条河上,谁能从一个岸边飞到另一个岸边,并在那里找到一颗金苹果,谁就是最好的鸟。
鹰和乌鸦都迫不及待
地开始了比赛。
鹰飞得非常高,几分钟后就到达了另一个岸边。
他在那里找到了一颗金苹果,非常得意地叼走回来。
乌鸦看到鹰的成功,感到非常沮丧,因为他知道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达到鹰的高度。
在比赛结束后,乌鸦找到了一颗普通的苹果,他感叹道:“我不是如此高飞的鸟,但我仍然有我的优势。
我可以找到其他适合我的方式来获得满足和成功。
”
从此以后,乌鸦放下了对高度的嫉妒和挑衅,开始专注于自己的特长和长处。
他学会了用智慧和聪明才智来解决问题,并发现了许多新的方式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这个寓言故事提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关键在于发现和运用这些优势。
与其嫉妒别人的成功,我们应该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1黔之驴柳宗元黔①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②,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③,以为且噬④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⑤,荡倚冲冒⑥,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⑦大?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①黔(qián):地名。
②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③遁(dùn):逃走。
④噬(shì):咬。
⑤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
⑥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
⑦跳踉(liàng):跳跃。
⑧?(hǎn):虎怒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异:__________________(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加粗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B.驴不胜怒,蹄之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蔽林间窥之3.翻译下列句子。
技止此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异,特殊、特别。
只要是特殊的近义词即可。
(2)去,离开。
2.C3.本领不过这样罢了。
意思接近即可。
4.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
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2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农夫殴宦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选自韩愈《顺宗实录·宫市》)【阅读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1)才与绢数尺(2)农夫涕泣(3)不取直而归(4)遂殴宦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刀劈狼首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 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卖柴农夫与卖炭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二、教学相长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选自《礼记·学记》)【阅读训练】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不知其旨也(2)虽有至道(3)知困(4)教学相长也2.翻译(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3.《教学相长》集中论证了____和___的关系,说明了___ 的道理。
三、樊重树木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
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
此种植之不可已也。
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此之谓也。
(《齐民要术》序)【注释】樊重:人名。
梓漆:梓树和漆树。
【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然积以岁月(2)向之笑者(3)咸来求假焉2.翻译(1) 时人嗤之。
(2)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3.“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四、王充博览王充少孤,乡里称孝。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生动的寓言故事,完成下面小题。
玄鹤①献珠哙参②,养母至孝。
曾有玄鹤,为③弋人④所射,穷⑤而归参。
参收养,疗治其疮⑥,愈而放之⑦。
后鹤夜到门外,参执烛视之,见鹤雌雄双至,各衔明珠,以报参焉。
(注释)①玄鹤:黑鹤。
玄:这里指黑色。
②哙参(kuài shēn):人名。
③为wéi:被④弋(yì)人:射手。
弋:用带绳的箭射鸟。
⑤穷:困窘。
⑥疮:伤口。
⑦之:代词,它,指鹤。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养母至孝(孝顺)B.参执烛视之(拿着)C.各衔明珠(衔接)D.以报参焉(报答)[2]下列内容不符合原文表达的一项是()A.哙参是一个非常孝顺母亲的人。
B.有一只玄鹤被射伤向哙参求助,哙参收留并治好了它,可见他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C.在一个夜晚,哙参拿着烛火看门外,只见一只玄鹤衔着明珠,来报答他的救命之恩。
D.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
[3]短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事情的起因是:黑鹤被射手射伤;经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要概括)结果是黑鹤们送给哙参夜明珠做为报答。
2.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那个卖盾与矛的人说的自相矛盾的话是哪些?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B.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C.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D.他说的盾没有那么坚固,矛也没有那么锐利[3]对于那个人不能回答的表情,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A.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好之后再夸大其词。
小学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题一一、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2.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与群儿戏于庭.()(2)众皆.弃去()(3)光持.石击瓮破之()3.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足跌没水中。
()A.没有B.埋没C.淹没(2)光持石击瓮破之()A.代词,指群儿B.代词,指瓮C.代词,指石头(3)众皆弃去。
()A.离开B.距离C.除掉4.下列停顿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群儿/戏于庭B.一儿/登瓮C.光持/石/击瓮/破之D.足跌/没水中5.根据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司马光的特点,并说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三、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称象曹操得巨象。
欲知其轻重,不能称。
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
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
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④调:谐调.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一。
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
术未尽也()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1。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三。
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掘:挖。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
春往而冬反( )2。
迷惑失道() 3.遂得水()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文言文寓言故事(一)1.《列子学射》原文及翻译(原文)列子①学射,中矣,请②于关尹子。
尹子曰:“子③知子之所以④中者乎?”对⑤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
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译文列子学射箭,射中了,于是(列子)向关尹子请教(射箭)。
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不知道。
”关尹子说:“还不可以。
”(列子)回去后再去练习,三年之后,又向关尹子请教。
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弃。
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
”注释①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子:写在姓氏后,对人的尊称。
②请:请教。
③子:您。
④所以:……的原因。
⑤对:回答。
⑥顷岁:近年来。
⑦乘间:乘机,乘着间隙。
⑧工:精,妙。
列子学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办事情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掌握它的规律,明白了为什么能做到,以后才能做的更好。
2、刻舟求剑[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
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牌坚不可摧,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穿透它。
同时,他也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无比,可以穿透任何东西。
但当有人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发生什么时,他无法回答。
因此,一个不可穿透的盾牌和一个可以穿透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他养了一只狗,叫做“的尾”,每次都会跟随在他身边。
有一次,XXX到了江边,被一条大蛇围住了。
狗咬死了蛇,但XXX已经晕倒在地,毫不知情。
狗在路上哀嚎,徘徊不定,家人觉得奇怪,跟着狗走了过去。
XXX已经窒息,被家人送回家,两天后才苏醒过来。
在XXX还没有XXX的时候,狗始终没有吃东西。
从此,XXX对狗格外珍惜,就像对待亲戚一样。
2.家人觉得奇怪,于是跟着狗一起走。
3.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危急时刻保护主人,二是在主人生病时不离不弃,表现出忠诚和爱心。
XXX而学,夜以继日,是为求学的最高境界。
这句话出自《左传》,形容古代学子为了求学而在夜晚点燃灯烛,不眠不休地研究。
这种精神也被称为“夜以继日”。
现在,这种精神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只有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1.这句话的出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3.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左传》。
2.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3.在各个领域中,只有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职业地位。
1.(1)度:测量尺寸的工具。
(2)操之:带着测量好的尺码。
(3)尺码:测量脚的尺寸。
(4)宁信度,无自信也:宁可相信测量好的尺码,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2.“宁信度,无自信也。
”的意思是“宁可相信测量好的尺码,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1)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以下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乙)刘羽冲,沧州人。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说②于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节)【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列说]到处劝说。
③[沟洫(xù)]沟渠。
(1)根据文段意思填空。
①《说文解字》中“竟”是会意字,意思是“乐曲终尽”。
由此推断,甲文“竟不可得”一句中“竟”的意思应为 ________②《说文解字》中“角”是象形字,本义是“兽角也,与刀相似”。
由本义引申出以下义项:①像角一样的古代量器和盛酒器具;②较量,竞争;③演员,或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的人物。
乙文中“练乡兵与之角”中“角”的义项应为________。
(填序号)(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
1.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虎也。
——《战国策》注释:1.假:借。
2.长百兽:做百兽的首领。
长,担任首领。
3.走:跑,逃跑。
4.然:对的。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虎求百兽而食之()(2)天帝使我长百兽()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A .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B.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C.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D.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3.“兽见之皆走”,是因为:(用自己的话回答)4.这个故事包含的一个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2.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注释:1.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
2.柜:盒子。
3.桂椒:肉桂及山椒,这里指高级香料。
4.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5.辑:通“缉”。
6.椟:盒子。
7. 鬻:卖。
阅读训练:1.《韩非子》是时期的(人名)所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为木兰之柜()(2)此可谓善卖椟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4.“买椟还珠”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3.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注释:1.履:鞋。
2.度(duo)用尺子量。
3.置:放置,搁在。
4.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那个农民便放下他的犁耙,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野兔没有再获得,而他自己也成了宋国人的笑柄。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兔走.触株()(2)因释.其耒而守株()(3)冀.复得兔()(4)而身.为宋国笑()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宋人为什么不会再得到兔子?走,属于会意字。
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像人脚。
合起来表示人在跑。
本义:跑。
趋也。
释名曰: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释义:1、逃跑。
2、往。
3、泄漏。
4、丧失,失去。
5、步行。
6、遵循;沿着。
7、拜访,访问。
8、死亡、逝世。
“走”、“行”、“跑”改变了名称?从汉语史的角度来看,表“行走”.义原先是用“行”,表“奔跑”义用:“走”,后来,在表“行走”义上“走”替换了“行”,在表“奔跑”义上新产生的词“跑”替换了“走”。
换句话说:“走”卸去了“奔跑”义以后,承担了“走路”义。
一毛不拔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
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
”即唤夜叉拔之。
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
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译文:一猴子死了,被带到地府见到了冥王,求冥王让他转世为人。
冥王说:“想要做人,就必须把你身上的毛拔干净。
”说完就叫夜叉动手拔猴子身上的毛,只拔了一根,猴子就忍受不了拔毛之痛,冥王笑着说:“畜生,看你连把根毛都受不了了,要怎么做人!”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方.拔一根()(2)既.欲做人()(3)拔之.()(4)不胜..痛叫()2.翻译画线句子。
3.文中有一成语是,它的意思是:既(会意。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欧阳修习字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多诵古人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唯读书是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5、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6、《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二)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②,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①媪[ǎo]年老的妇女。
②铁杵[chǔ]:棒槌③卒业:完成学业1.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去:_________ 方:__________ 欲: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适合六七年级的课外⽂⾔⽂寓⾔类故事(含答案)能⾔之鸭陆龟蒙①才名播海内,居吴中,然性浮薄。
时有内官②,经长洲,于⽔滨见⼀花鸭,弹之⽽毙。
守者告之,乃乘⼩⾈,修表章,告内官⽈:“某养此鸭,能⼈⾔;⽅欲上进,君何杀之?”乃将表⽰之。
内官惊⽽且惭,酬之银盏。
临⾏询之,竟解何⾔语。
陆⽈“教来数载,能⾃呼其名尔!”【注释】①陆龟蒙:晚唐诗⼈。
②内官:宦官。
23.《古汉语词典》中“修”字有以下⼏个义项。
根据上下⽂,“乃乘⼩⾈,修表章”中的“修”最恰当的解释是【】(2分)A.修饰B.整治C.书写D.学习24.⽂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项是【】(2分)A.就做了这样的表⽰。
B.于是拿表章给内官看。
C.就表⽰⼀下态度。
D.于是表⽰要上告。
25.“内官惊⽽且惭”,其中“惊”“惭”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内官是怎样的⼈?(4分)23.C 24.B 25.“惊惭”的原因是打死的鸭⼦是能⾔之鸭,进贡之鸭,名⼈之鸭。
内官是个惧上欺下的⼈。
昔有长者⼦①,⼊海取沉⽔②。
积有年载,⽅得⼀车,持来归家。
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买者。
经历多⽇,不能得售⑧。
⼼⽣疲厌,以为苦恼。
见⼈卖炭,时得速售。
便⽣念⾔: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世间愚⼈亦复如是。
(选⾃《百喻经》)【注释】①长者⼦:年长有声望之⼈的⼉⼦。
②沉⽔:即沉⾹⽊,因⽊质坚硬,能沉于⽔,故名。
③售:卖出去。
④直:通“值”。
2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 分)①⽅得⼀车②以其贵故③世间愚⼈亦复如是21 .⽤现代汉语写出下⾯句⼦的意思。
(2 分)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22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 3 分)20 . ( 3 分)①才②因为③这样21 . ( 2 分)他⽴即把所有的沉⾹⽊烧成了炭,再运到集市上去卖,结果还不能卖到半车炭的价钱。
22 . ( 3 分)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要有恒⼼和耐⼼初,霍⽒奢侈,茂陵徐⽣⽈:“霍⽒必亡。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这说明既不能被穿透的盾与可以穿透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其人XXX”的原因是他夸大了矛和盾的功力,使自己的话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如果我是楚国商人,我会比较自己的矛和盾与其他同类产品,展示它们的优点和质量,让顾客看到它们的价值,从而促进销售。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和做事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相矛盾,产生矛盾。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饲养了一只狗,名叫“的尾”,每次都跟随在他身边。
有一次,XXX到了江边,被一条大蛇围绕。
狗咬死了蛇,但XXX却晕倒在地,一无所知。
狗彷徨地嗥叫着,来回在路上奔跑。
家人感到奇怪,跟着狗走。
XXX窒息而死,被人们带回家,两天后才苏醒过来。
在XXX还没有醒来的时候,狗始终不吃东西。
从此,XXX对狗十分珍爱,视为亲人。
1.解释加点的字。
1)XXX喜欢打猎(弋:射)(2)狗咬死了蛇(咋:咬)(3)两天后才苏醒过来(乃:才)(4)XXX窒息而死(闷绝:窒息)2.他的家人感到奇怪,就跟着狗走。
3.狗表现出了对主人的忠诚和义气,它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保护主人,即使主人已经死亡,它也始终不离不弃,表现出了对主人的深厚感情。
XXX而学,夜以继日,这是形容人刻苦研究,勤奋不懈的样子。
这个成语的来源是《史记·孔子世家》中的故事。
XXX的学生XXX曾经夜以继日地研究,甚至点燃了蜡烛。
XXX听说后,称赞他“X XX学”,并将他推荐给齐国的国君。
XXX后来成为了齐国的宰相。
改写:形容人在研究上非常刻苦,不断地用夜晚来增加研究时间。
这个成语的来源是《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一个故事。
文言文阅读训练1.君子①志道②孟子③曰:孔子登.东山④而小.鲁⑤,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⑥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选自(战国)孟轲《孟子》〔注释〕①君子:古指品德高尚的人。
②志道:立志于大道。
③孟子:(约公元前372 —前289)名轲,自子舆。
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④东山:即蒙山。
⑤鲁:古代诸侯小国鲁国。
⑥科:沟坎。
〔文言知识〕说“于”:“于”是介词,和它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补语。
上文如“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解释为“看见过大海的人,很难再被水吸引。
”“在圣人门下游学的人,很难再被其他的言论所动。
”又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于此树之下”意为“庞涓死在这棵树的下面”。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登②小③为④故⑤澜⑥明⑦容光⑧盈⑨行2、翻译: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3、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2、晋人伐刑①(xíng)晋人伐.刑,齐桓公将救之。
鲍叔②曰:“太蚤.。
刑不亡.,晋不敝.;晋不敝,齐不重。
且夫持危之功,不如存亡之德大。
君不如晚救之以敝晋△,齐实利.。
待刑亡而复存之,其名实美。
”桓公乃弗救。
选自(战国)韩非《韩非子》〔注释〕①刑:指古代诸侯刑国。
②鲍叔:即鲍叔牙。
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信任的大臣。
〔文言知识〕释“使动”:使动用法一般翻译成“使……”、“让……”;如,上文中“敝晋”的意思为“使晋国衰败”。
又如,朱熹的《熟读精思》中“正身体”意为“使身体端正”;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意为“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
(一)掩耳盗铃范氏①之亡②也,百姓有得钟③者。
欲负而走,则④钟大不可负,以椎⑤毁之,钟况然⑥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⑦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也! (选自《吕氏春秋·自知》)【注释】①范氏: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晋国的智氏、韩氏、魏氏等贵族联合攻灭,逃往齐国。
②亡:逃亡。
③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④则:但是。
⑤椎(chuí) 槌子或棒子。
⑥况(kuàng)然:拟声词,形容钟声。
⑦逮(jù):急速地。
⑧悖:违背道理,错误。
【阅读指津】“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愚蠢可笑的行为。
他的可笑之处就在于以为自己听不到钟声,别人也就听不到了,其实这是徒劳的!文章的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暗示国君,不要害怕听到别人对自己过错的批评,因为过错是客观存在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欲负而走.( ) (2)则钟大不可负( )(3)以.椎毁之( ) (4) 恶.人闻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3.“掩耳盗铃”的做法可笑在什么地方?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二)呆如木鸡纪渻子①为王养斗鸡②。
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
曰:“未也,犹应响影③”。
十日又问。
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④。
”十日又问。
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选自《庄子·外篇·达生》)【注释】①纪渻子:人名。
姓纪,名渻,子是对其的尊称。
②斗鸡:是一种比赛,供人们娱乐。
中国是世界上驯养斗鸡的古老国家之一。
③响影(yǐng):响,声响。
影,影子。
这句话是说鸡听到声响,看到影子就回应。
④疾视而盛气: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阅读指津】“呆如木鸡”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呆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是一个贬义词。
文言文练习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长:做首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子无.敢食我也:(2)兽见之皆走.:
(3)吾为子.先行:(4)故.遂与之行:
2.翻译下列句子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
3.根据故事内容给题目写出相应的成语(写在文前横线上)。
4.请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未穷.青之技()(2)秦青弗.止。
()
(3)响遏.行云。
()(4)薛谭乃射.求反()
2.翻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3.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一毛不拔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
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
”即唤夜叉拔之。
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
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方.拔一根()(2)既.欲做人()
(3)拔之.()(4)不胜
..痛叫()
2.翻译画线句子。
3.文中有一成语是,它的意思是:
东施①效颦
西施②病心③而颦④其里⑤。
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注释】①东施:越国的丑女。
②西施:越国的美女。
③病心:心口疼。
④颦:皱眉。
⑤里:乡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②挈妻子而去之走.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译文:
3.阅读上文及链接材料,请针对东施失败的原因,给提一点建议。
我想对你说:
4、和“东施效颦”意思相近的一个故事是:()
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自己就以为学完了,于是便告辞离开。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
那歌声使树木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停住了。
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回来(继续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敢再说回去的事了
译文:一猴子死了,被带到地府见到了冥王,求冥王让他转世为人。
冥王说:“想要做人,就必须把你身上的毛拔干净。
”说完就叫夜叉动手拔猴子身上的毛,只拔了一根,猴子就忍受不了拔毛之痛,冥王笑着说:“畜生,看你连把根毛都受不了了,要怎么做人!”
1.①认为……美②离开
2. 她(丑女)只知道(西施)皱眉很美,却不知道(西施)皱眉显得美的原因。
3.提示:建议对方从实际出发,取人之长,不可盲目效仿;语言中肯。
(如有其他建议,言之有理也可)
狐假虎威
1.(1)不(2)跑(3)你(4)因此
2.(1)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
(2)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
3.狐假虎威
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的权威,招摇撞骗的人,也说明做事如果不加以分析,往往被假象迷惑。
)郑人买履
1.(1)坐-座(2)反-返 2.D
3.(1)尺码(2)履(3)到、往;尺码
4.(1)(你)怎么不用其所长脚试试它呢?
(2)(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呀。
5.因为他是因循守旧的教条主义者。
(言之成理即可)
列子学射
1.(1)向(2)告诉
2.你知道你射中的缘故吗?
3.说明了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守株待兔
1.(1)跑(2)放下(3)希望(4)自己
2. A 3、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4.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薛谭学讴
1.(1)尽(2)不,没有(3)阻止(4)道歉
2.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再也不敢说要回家。
3.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八)一毛不拔1.(1)才,刚;(2)已经;(3)代词,代“猴毛”;(4)忍不住2.看你一毛不拔,又怎么能做得人?
3.一毛不拔;原意是一根毫毛都不肯拔出来,形容十分吝啬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