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标准作业指导书
- 格式:xls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8
Form D221 Revision 1作 业 指 导 书产品型号2901002181000(LS-16941-ST1) 工作名称 绕线N1(PIN5-2) 工作站别 100-01作 业 动 作 说 明 生 产╱安 全 注 意 事 项1.启动机器,调试好对应程序(详情见机器操作指导书).2.手拿BOBBIN 目视检查BOBBIN 是否有破损、成型不良等,OK 品放入治具,放置位置和方向如下图,按START 键启动或打连续绕线N1(PIN5-2)(绕线9圈*3)(包带2圈)放置位置和方向(PIN6-10面向外) 按START 键 3.绕线完成后取出线圈,检查漆包线结线位置是否正确,不可有偏离,结线处不可松散,BOBBIN 不能有损伤.4.OK 品流入下一工序.1.BOBBIN 是安规部品,投入时要检查BOBBIN 是否有破损、成型不良等,不良品放入红盘中. 2.BOBBIN 边缘ML 不可翻卷翘起,如下图:NG3.注意BOBBIN 放置位置和方向.物 料设备 / 治工具名 称 料 号 规 格 用 量 自动绕线机 纱剪 BOBBIN 0202000640000 BOBBIN-S EE16 PM9820 H 8P 1S 1EA漆包线 349305-4 M-WIRE 0.24 CU 2 MW75 130D YEL 可直焊 9T*3 胶带1101000470003TAPE ML 1mil 8.3 YEL SYMBIO 35660Y 110M粘2T东莞立德电子有限公司 DONG GUAN LEADER LEADER. INC MANUFACTURER &EXPORTERTANG XIA CHINADRAWN BY 制 图CHECK BY 审 查 APPROVED BY 核 准 REV 版本李红姣 2013/11/28-2.1-名称料号规格用量DRAWN BY 制图CHECK BY审查APPROVED BY核准REV版本-2-作业指导书产品型号2901002181000(LS-16941-ST1)工作名称绕铜箔N3(PIN1-)工作站别100-03 作业动作说明生产╱安全注意事项1.已加工OK的铜箔如下图示:2.将线圈以PIN1-5朝外之方向套入铜轴, 铜箔ML搭入线槽,铜箔引线出于PIN1与PIN2之间的凹槽,包带3T.3.OK品流入下一工序. 1.线圈以PIN1-5朝外之方向套入铜轴.2. 铜箔贴于胶带上时须贴平整.3. 剪断外包ML时,需横跨BOBBIN绕线区剪断,不可将剪尖伸入线包内剪断ML. 4.铜箔焊点OK与NG图片:引线出线位置名 称 料 号 规 格用 量绕线机 铜 轴 纱 剪铜箔 972460-B2837 FOIL CU 0.025X7.5XS NO-AD 1T 胶带1101000470003 TAPE ML 1mil 8.3 YEL SYMBIO 35660Y110M 粘3T东莞立德电子有限公司 DONG GUAN LEADER LEADER. INC MANUFACTURER &EXPORTERTANG XIA CHINADRAWN BY 制 图CHECK BY 审 查APPROVED BY 核 准 REV 版本李红姣2013/11/28-2.2-作 业 指 导 书产品型号2901002181000 (LS-16941-ST1) 工作名称 结剪线 工作站别 100-04作 业 动 作 说 明生 产╱安 全 注 意 事 项1.铜箔引线结于PIN1上,结线圈数2-3圈.2.将多余漆包线剪掉.3.OK 品流入下一工序.1. 注意结线圈数2-3圈.2. 注意结线时铜箔线需跨过凸点. NG 图示OK 图示名 称 料 号 规 格用 量 斜口钳胶 盘 剪线罩东莞立德电子有限公司 DONG GUAN LEADER LEADER. INC MANUFACTURER &EXPORTERTANG XIA CHINADRAWN BY 制 图CHECK BY 审 查APPROVED BY 核 准 REV 版本李红姣2014/03/10-2.1-作 业 指 导 书产品型号2901002181000 (LS-16941-ST1) 工作名称 绕线N4(PIN9-10) 工作站别 100-05作 业 动 作 说 明生 产╱安 全 注 意 事 项1.启动机器,调试好对应程序(详情见机器操作指导书).2. 手拿线圈目视检查三层绝缘线结线位置是否正确,不可有偏离,OK 品放入治具,放置位置和方向如下图,按START 键启动或打连续绕线N4(PIN9-10)(绕线10圈/包带6圈).放置位置和方向(PIN6-10面向外) 按START 键 3.绕线完成后取出线圈,检查三层绝缘线结线位置是否正确,不可有偏离,结线处不可松散.4.OK 品流入下一工序.1.检查三层绝缘线结线处不可松散.2.N4绕线时需靠次级侧绕.不良图示:未包外包ML名 称料 号规 格用 量自动绕线机 纱 剪漆包线842613-4TI-WIRE 0.45 130D YEL COSMOLINK TIW-M10T 胶带 1101000470003 TAPE ML 1mil 8.3 YEL SYMBIO 35660Y 110M 粘6T东莞立德电子有限公司 DONG GUAN LEADER LEADER. INC MANUFACTURER &EXPORTERTANG XIA CHINADRAWN BY 制 图CHECK BY 审 查APPROVED BY 核 准 REV 版本陈蒙2013/05/28-2-作 业 指 导 书产品型号2901002181000 (LS-16941-ST1) 工作名称 绕线N5(PIN4-2) 工作站别 100-06作 业 动 作 说 明生 产╱安 全 注 意 事 项1.启动机器,调试好对应程序(详情见机器操作指导书).2. 手拿线圈目视检查漆包线结线位置是否正确,不可有偏离,OK 品放入治具,放置位置和方向如下图,按START 键启动或打连续绕线N5(PIN4-2)(绕线15圈/包带2圈).放置位置和方向(PIN6-10面向外) 按START 键 3.绕线完成后取出线圈,检查漆包线结线位置是否正确,不可有偏离,结线处不可松散.4.OK 品流入下一工序.1. 检查漆包线结线处不可松散.2. N5绕线时需靠初级侧绕.不良图示: 线进错槽孔OK 图示名 称 料 号 规 格 用 量自动绕线机 纱 剪漆包线 349305-4 M-WIRE 0.24 CU 2 MW75 130D YEL 可直焊 15T胶带 1101000470003 TAPE ML 1mil 8.3 YEL SYMBIO 35660Y 110M 粘 2T 东莞立德电子有限公司 DONG GUAN LEADER LEADER. INC MANUFACTURER &EXPORTERTANG XIA CHINADRAWN BY 制 图 CHECK BY 审 查 APPROVED BY 核 准 REV 版本陈蒙 2013/05/28-2-作 业 指 导 书产品型号2901002181000 (LS-16941-ST1) 工作名称 压线 工作站别 100-07作 业 动 作 说 明生 产╱安 全 注 意 事 项1. 拿取线圈垂直插入压线治具板,插满后放入压线治具中启动脚踏板将各PIN 脚结线压至PIN 脚底部.2.自检后OK 品流入下一工序.1.压线时用力适当,不可弄伤PIN 脚。
自动化生产线操作作业指导书第1章绪论 (3)1.1 自动化生产线概述 (4)1.2 操作安全规范 (4)1.3 设备维护与保养 (4)第2章设备组成及功能 (4)2.1 设备整体布局 (4)2.2 主要设备组件及功能 (5)2.2.1 进料区 (5)2.2.2 加工区 (5)2.2.3 检测区 (5)2.2.4 装配区 (5)2.2.5 包装区 (5)2.2.6 出料区 (5)2.3 辅助设备组件及功能 (5)2.3.1 电气控制系统 (5)2.3.2 液压气动系统 (6)2.3.3 传感器及检测系统 (6)2.3.4 物流系统 (6)第3章操作前准备 (6)3.1 操作人员要求 (6)3.1.1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技术资质和操作经验,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有效证书。
63.1.2 操作人员需熟悉自动化生产线的工艺流程、设备功能及操作规程。
(6)3.1.3 操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严格遵守作业纪律,保证生产安全。
(6)3.1.4 操作人员应掌握基本的设备维护保养知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6)3.2 工艺文件准备 (6)3.2.1 根据生产计划,提前准备相关工艺文件,包括但不限于工艺流程图、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等。
(6)3.2.2 保证工艺文件内容准确、完整、清晰,便于操作人员理解和执行。
(7)3.2.3 工艺文件应存放于便于查阅的地方,以便操作人员随时参考。
(7)3.3 设备开机检查 (7)3.3.1 在开机前,操作人员需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保证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7)3.3.2 检查设备的外观,确认无损坏、漏油、漏气等现象。
(7)3.3.3 检查设备的电气系统,确认电缆、插座、开关等电气元件无异常,绝缘功能良好。
(7)3.3.4 检查设备的机械部分,包括传动带、链条、齿轮、轴承等,确认润滑良好,无磨损、松动、异响等情况。
(7)3.3.5 检查设备的传感器、执行器等,确认其工作正常,信号传输准确。
自动化作业指导书一、引言自动化作业指导书是为了帮助员工正确、高效地完成自动化作业任务而编写的指南。
本指导书旨在提供清晰的操作步骤、安全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解答,以确保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二、作业概述1. 作业名称:自动化装配线操作2. 作业目的:通过自动化装配线完成产品组装,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3. 作业地点:生产车间4. 作业时间:每天8小时,包括休息时间。
三、作业准备1. 工具和设备:- 自动化装配线设备- 配套的工装和夹具- 产品零部件- 工作手册和操作说明书2. 安全措施:- 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安全鞋等。
- 了解自动化装配线的紧急停机按钮和紧急撤离路线。
- 遵守操作规程,禁止擅自操作设备。
四、作业步骤1. 开机准备:a. 检查自动化装配线设备和工装的工作状态,确保正常运行。
b. 检查产品零部件的数量和质量,确保充足和符合要求。
2. 操作流程:a. 将产品零部件按照装配顺序摆放在工装上。
b. 将工装放置在自动化装配线上的固定位置。
c. 启动自动化装配线,确保产品零部件按照预定顺序装配。
d. 监控装配过程,确保装配质量和效率。
e. 定期检查设备和工装的工作状态,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f. 根据作业要求完成产品的检测和测试。
g. 将装配完成的产品放置在指定位置,准备下一步工序。
3. 关机步骤:a. 停止自动化装配线的运行。
b. 清理工装和设备,确保无残留物和杂物。
c. 关闭设备和电源,确保安全。
五、常见问题解答1. 为什么自动化装配线停止工作?可能原因包括电源故障、设备故障或传感器故障。
请及时联系维修人员进行检修。
2. 如何处理装配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首先,立即停止自动化装配线的运行。
然后,检查工装和设备是否有杂物或堵塞。
如无异常,联系维修人员进行检修。
3. 如何确保装配质量?在装配过程中,要仔细观察零部件的装配情况,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要求。
如发现质量问题,应立即停止装配并报告质量部门。
4. 如何提高装配效率?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工作流程、优化工装设计、定期维护设备等方式来提高装配效率。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作业指导书第1章机械设计基础 (4)1.1 设计原理 (4)1.1.1 功能需求分析 (4)1.1.2 结构设计 (4)1.1.3 材料选择 (4)1.1.4 力学分析 (4)1.1.5 精度设计 (4)1.2 设计规范与标准 (4)1.2.1 国家和行业标准 (4)1.2.2 企业内部标准 (5)1.2.3 相关法律法规 (5)1.3 设计方法 (5)1.3.1 系统设计 (5)1.3.2 创新设计 (5)1.3.3 优化设计 (5)1.3.4 可靠性设计 (5)1.3.5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5)第2章制造工艺与装备 (5)2.1 机械加工工艺 (5)2.1.1 加工方法选择 (5)2.1.2 工艺参数确定 (5)2.1.3 工艺流程设计 (6)2.1.4 工装夹具设计 (6)2.2 装备选型与布局 (6)2.2.1 装备选型 (6)2.2.2 设备布局 (6)2.2.3 设备自动化程度 (6)2.3 柔性制造系统 (6)2.3.1 系统构成 (6)2.3.2 系统特点 (6)2.3.3 系统应用 (6)2.3.4 管理与维护 (6)第3章自动化设备设计 (7)3.1 自动化设备概述 (7)3.1.1 自动化设备的定义与分类 (7)3.1.2 自动化设备的发展趋势 (7)3.2 常用自动化设备设计方法 (7)3.2.1 需求分析 (7)3.2.2 总体设计 (7)3.2.3 详细设计 (7)3.2.4 设计验证 (7)3.3.1 控制系统概述 (7)3.3.2 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8)3.3.3 控制系统设计注意事项 (8)第4章传感器与执行器 (8)4.1 传感器选型与应用 (8)4.1.1 传感器概述 (8)4.1.2 传感器选型原则 (8)4.1.3 传感器应用实例 (9)4.2 执行器原理与设计 (9)4.2.1 执行器概述 (9)4.2.2 执行器原理 (9)4.2.3 执行器设计要点 (9)4.3 传感器与执行器的接口技术 (9)4.3.1 接口技术概述 (9)4.3.2 接口类型 (10)4.3.3 接口设计要点 (10)第5章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10)5.1 电气控制原理 (10)5.1.1 控制系统概述 (10)5.1.2 控制原理及分类 (10)5.1.3 控制元件及其功能 (10)5.2 控制器选型与配置 (10)5.2.1 控制器类型及特点 (11)5.2.2 控制器选型原则 (11)5.2.3 控制器配置 (11)5.3 电气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11)5.3.1 抗干扰设计概述 (11)5.3.2 抗干扰措施 (11)5.3.3 抗干扰设计实施 (11)第6章 PLC编程与应用 (11)6.1 PLC基础知识 (11)6.1.1 PLC的定义与组成 (12)6.1.2 PLC的工作原理 (12)6.1.3 PLC的分类与选型 (12)6.2 PLC编程语言与技巧 (12)6.2.1 PLC编程语言 (12)6.2.2 PLC编程技巧 (12)6.3 PLC在自动化设备中的应用实例 (12)6.3.1 自动送料装置 (12)6.3.2 自动装配线 (12)6.3.3 恒压供水系统 (12)6.3.4 电梯控制系统 (12)6.3.5 环保设备 (13)第7章技术应用 (13)7.1 概述 (13)7.1.1 定义与分类 (13)7.1.2 发展历程与趋势 (13)7.2 工业设计与选型 (13)7.2.1 设计原则 (13)7.2.2 选型依据 (13)7.3 编程与控制 (13)7.3.1 编程方法 (13)7.3.2 控制技术 (13)7.3.3 编程与控制策略 (14)第8章机器视觉与检测技术 (14)8.1 机器视觉系统设计 (14)8.1.1 机器视觉概述 (14)8.1.2 机器视觉系统组成 (14)8.1.3 机器视觉系统设计流程 (14)8.2 图像处理与分析方法 (14)8.2.1 图像预处理 (14)8.2.2 特征提取与匹配 (14)8.2.3 模式识别与分类 (14)8.3 检测技术及其在自动化中的应用 (14)8.3.1 检测技术概述 (15)8.3.2 传感器检测技术 (15)8.3.3 在线检测技术 (15)8.3.4 检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15)第9章设备调试与故障诊断 (15)9.1 设备调试方法与步骤 (15)9.1.1 设备调试概述 (15)9.1.2 设备调试方法 (15)9.1.3 设备调试步骤 (15)9.2 常用故障诊断技术 (16)9.2.1 故障诊断概述 (16)9.2.2 常用故障诊断技术 (16)9.3 故障诊断与维修案例分析 (16)9.3.1 案例一:某数控机床主轴故障诊断 (16)9.3.2 案例二:某生产线故障诊断 (16)9.3.3 案例三:某注塑机液压系统故障诊断 (16)第10章自动化项目实施与管理 (17)10.1 项目管理与执行 (17)10.1.1 项目启动 (17)10.1.2 项目规划 (17)10.1.3 项目执行 (17)10.1.4 项目监控与调整 (17)10.2 自动化系统评估与优化 (17)10.2.1 系统评估 (17)10.2.2 优化方案制定 (17)10.2.3 优化实施 (17)10.2.4 优化效果评估 (18)10.3 自动化项目的风险与质量控制 (18)10.3.1 风险识别与评估 (18)10.3.2 风险应对措施 (18)10.3.3 质量控制 (18)10.3.4 质量改进 (18)第1章机械设计基础1.1 设计原理机械设计是基于机械工程学、材料科学、力学、电子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创新思维和科学方法,实现特定功能的机械系统或产品的过程。
自动化作业指导书一、引言自动化作业指导书是为了帮助员工正确、高效地完成自动化作业而编写的一份指导文件。
本指导书旨在提供详细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相关数据,以确保作业的质量和安全。
二、作业概述本次自动化作业的目标是实现某产品的生产线自动化生产。
该生产线包括以下主要设备:输送带、机械臂、传感器、PLC控制系统等。
作业的主要步骤包括设备准备、程序配置、生产线调试和运行等。
三、作业准备1. 确保工作区域整洁有序,无杂物和障碍物;2. 检查所需设备是否完好,如输送带是否正常运转,机械臂是否灵活等;3. 检查PLC控制系统是否正常运行,如输入输出模块是否连接正常,程序是否正确加载等;4. 确保所需物料和工具齐全,如产品零件、螺丝刀、电缆等。
四、程序配置1. 连接电脑和PLC控制系统,确保通信正常;2. 打开PLC编程软件,加载相应的程序;3. 配置输入输出模块,确保与设备的连接正确;4. 设置传感器的参数,如灵敏度、触发条件等;5. 编写运行逻辑,包括设备的启动、停止、故障处理等。
五、生产线调试1. 将产品零件放置在输送带上,确保输送带正常运转;2. 启动机械臂,检测其动作是否准确、稳定;3. 触发传感器,检测其是否能正确感知产品的位置和状态;4. 检查PLC控制系统的输出信号,确保设备按照预期运行;5. 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如调整机械臂的抓取力度、传感器的触发条件等。
六、作业运行1. 确保所有设备和程序配置正常;2. 将产品零件放置在输送带上,启动生产线;3. 监控生产线的运行情况,包括设备的工作状态、产品的质量等;4. 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状况,如机械臂的润滑、传感器的清洁等;5. 及时处理设备故障和异常情况,确保作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七、安全注意事项1. 在作业过程中,严禁将手部或其他身体部位靠近运动中的设备;2. 使用工具时,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误伤自己或他人;3. 确保设备和电源的接地良好,避免电击和火灾的发生;4. 在调试和运行过程中,注意观察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5. 遵守相关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作业安全。
电力系统自动化作业指导书第一章:引言
在电力系统运行和维护过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重要。
本指导书旨在提供一份详细的作业指导,以帮助操作人员正确地使用和维护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
本章将介绍本指导书的目的和使用范围。
第二章:电力系统自动化概述
2.1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定义
2.2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优势
2.3 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概览
第三章:电力系统自动化作业要求
3.1 操作人员的资质要求
3.2 作业环境要求
3.3 作业前的准备工作
第四章: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的操作
4.1 开机和关机操作步骤
4.2 监控和控制操作流程
4.3 特殊操作示例:故障处理
第五章: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5.1 日常巡检和保养要点
5.2 设备故障排除和维修方法
5.3 预防性维护措施
第六章:安全保障措施
6.1 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的安全操作规范
6.2 火灾和安全事故应急处理
第七章:常见问题解答
7.1 经常遇到的故障及处理方法
7.2 操作人员常见疑问解答
第八章:参考资料
8.1 相关标准和规范
8.2 相关技术文献和专业书籍
结语:
本作业指导书是操作人员进行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操作和维护的重要参考。
在使用本指导书时,请务必按照操作步骤进行,确保自动化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如果遇到问题,请参考常见问题解答部分或向相关专业人员咨询。
祝您工作顺利!
注:本指导书仅适用于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对于其他设备的操作和维护请参考相应的作业指导书。
工业自动化生产作业指导书第1章工业自动化概述 (4)1.1 自动化发展历程 (4)1.1.1 机械化阶段 (4)1.1.2 电气化阶段 (4)1.1.3 电子化阶段 (5)1.1.4 智能化阶段 (5)1.2 工业自动化系统组成 (5)1.2.1 传感器与执行器 (5)1.2.2 控制器 (5)1.2.3 驱动与传动系统 (5)1.2.4 通信网络 (5)1.2.5 人机界面 (5)1.3 工业自动化发展趋势 (5)1.3.1 智能化 (6)1.3.2 网络化 (6)1.3.3 集成化 (6)1.3.4 绿色化 (6)1.3.5 安全性 (6)第2章自动化设备选型与安装 (6)2.1 设备选型原则 (6)2.1.1 适用性原则 (6)2.1.2 可靠性原则 (6)2.1.3 先进性原则 (6)2.1.4 经济性原则 (6)2.1.5 安全性原则 (6)2.2 设备安装与调试 (7)2.2.1 设备安装 (7)2.2.2 设备调试 (7)2.3 设备维护与保养 (7)2.3.1 日常维护 (7)2.3.2 定期检修 (7)2.3.3 设备改造与升级 (7)第3章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7)3.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7)3.1.1 控制器选型 (7)3.1.2 传感器与执行器 (8)3.1.3 驱动电路设计 (8)3.1.4 电气接口设计 (8)3.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8)3.2.1 控制算法 (8)3.2.2 程序结构设计 (8)3.2.4 通信协议设计 (8)3.3 电气控制系统的实现 (8)3.3.1 硬件安装与接线 (8)3.3.2 软件编程与调试 (8)3.3.3 系统集成与调试 (9)3.3.4 系统优化与维护 (9)第4章 PLC编程与应用 (9)4.1 PLC基础知识 (9)4.1.1 PLC的定义与作用 (9)4.1.2 PLC的组成结构 (9)4.1.3 PLC的工作原理 (9)4.2 PLC编程语言 (9)4.2.1 梯形图(Ladder Diagram,LD) (9)4.2.2 指令列表(Instruction List,IL) (9)4.2.3 功能块图(Function Block Diagram,FBD) (9)4.2.4 结构化文本(Structured Text,ST) (10)4.3 PLC应用案例分析 (10)4.3.1 案例一:PLC在包装生产线中的应用 (10)4.3.2 案例二:PLC在电梯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10)4.3.3 案例三:PLC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10)第5章传感器与执行器 (10)5.1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11)5.1.1 传感器概述 (11)5.1.2 传感器原理 (11)5.1.3 传感器应用 (11)5.2 执行器原理与应用 (11)5.2.1 执行器概述 (11)5.2.2 执行器原理 (11)5.2.3 执行器应用 (11)5.3 传感器与执行器的选型与安装 (12)5.3.1 传感器选型 (12)5.3.2 执行器选型 (12)5.3.3 传感器与执行器的安装 (12)第6章工业通信技术 (12)6.1 通信协议及标准 (12)6.1.1 通信协议概述 (13)6.1.2 常用通信协议 (13)6.1.3 通信协议标准 (13)6.2 现场总线技术 (13)6.2.1 现场总线概述 (13)6.2.2 常用现场总线技术 (13)6.2.3 现场总线技术的优势 (13)6.3 工业以太网技术 (14)6.3.2 常用工业以太网技术 (14)6.3.3 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应用 (14)第7章机器视觉与应用 (14)7.1 机器视觉系统组成 (14)7.1.1 摄像头 (14)7.1.2 光源 (15)7.1.3 图像处理软件 (15)7.1.4 传感器与执行器 (15)7.2 基础知识 (15)7.2.1 类型 (15)7.2.2 结构 (15)7.2.3 功能指标 (15)7.3 编程与控制 (15)7.3.1 编程语言 (15)7.3.2 控制策略 (15)7.3.3 路径规划 (15)7.4 机器视觉与应用案例 (16)7.4.1 汽车零部件装配 (16)7.4.2 电子元器件检测 (16)7.4.3 食品饮料行业 (16)7.4.4 医疗器械组装 (16)第8章自动化生产调度与优化 (16)8.1 生产调度策略 (16)8.1.1 调度策略概述 (16)8.1.2 先来先服务(FCFS)策略 (16)8.1.3 短作业优先(SJF)策略 (16)8.1.4 优先级调度策略 (16)8.1.5 轮询(RoundRobin)调度策略 (17)8.2 生产过程优化方法 (17)8.2.1 优化方法概述 (17)8.2.2 线性规划 (17)8.2.3 整数规划 (17)8.2.4 非线性规划 (17)8.2.5 遗传算法 (17)8.3 自动化生产调度系统设计 (17)8.3.1 系统架构 (17)8.3.2 数据采集与处理 (17)8.3.3 调度算法实现 (18)8.3.4 系统集成与测试 (18)8.3.5 系统运行与维护 (18)第9章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 (18)9.1 设备故障诊断方法 (18)9.1.1 故障树分析法 (18)9.1.3 模糊诊断法 (18)9.1.4 人工智能诊断法 (18)9.2 预防性维护策略 (18)9.2.1 定期维护 (18)9.2.2 预测性维护 (19)9.2.3 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 (19)9.3 设备维护管理系统 (19)9.3.1 设备维护管理系统的功能 (19)9.3.2 设备维护管理系统的构建 (19)9.3.3 设备维护管理系统的应用 (19)9.3.4 设备维护管理系统的优化 (19)第10章自动化生产安全与环保 (19)10.1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19)10.2 自动化生产安全措施 (19)10.2.1 设备安全 (19)10.2.2 人员安全 (20)10.2.3 环境安全 (20)10.3 环保与节能技术 (20)10.3.1 环保技术 (20)10.3.2 节能技术 (20)10.4 环境友好型自动化生产实践 (20)10.4.1 某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
自动化作业指导书
引言概述:
自动化作业是指通过机械、电气、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和操作的一种方式。
自动化作业在现代工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动化作业的概念、原理、应用、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展望。
一、自动化作业的概念
1.1 自动化作业的定义
1.2 自动化作业的基本原理
1.3 自动化作业的分类
二、自动化作业的原理
2.1 传感器技术在自动化作业中的应用
2.2 控制系统在自动化作业中的作用
2.3 人机交互技术在自动化作业中的应用
三、自动化作业的应用
3.1 自动化作业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3.2 自动化作业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
3.3 自动化作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自动化作业的发展趋势
4.1 智能化技术在自动化作业中的应用
4.2 机器学习在自动化作业中的发展
4.3 人工智能在自动化作业中的前景
五、自动化作业的未来展望
5.1 自动化作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5.2 自动化作业的挑战与机遇
5.3 自动化作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结论:
自动化作业是现代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对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和操作。
本文通过介绍自动化作业的概念、原理、应用、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展望,旨在增加读者对自动化作业的了解,并为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自动化作业将在未来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目的为了加强安全管理,确保职工身体健康,减少环境污染,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2 适用范围适用于设备工程部自动化室办公区域内及维护区域内作业活动的管理。
3 作业操作程序3.1作业准备3.1.1作业前,穿戴好劳保用品。
3.1.2检查所用工具、安全防护用品是否完好。
3.1.3岗位人员必须掌握消防工作中的“四懂”(懂火灾的危险性;懂预防措施;懂火灾的扑救方法;懂逃生自救),“四会”会报火警;会使用消防器材;会处理险情事故;会疏散逃生,禁止在禁烟区域吸烟。
3.2作业过程3.2.1办公室作业3.2.1.1室内物品定置摆放整齐规范,定期清扫,保持作业环境整洁,通道畅通。
3.2.1.2使用电气设备前,检查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待处理正常后方能使用。
在用电过程中不要用湿手触摸带电设备设施,避免触电。
3.2.1.3 严禁带电插拔计算机设备,严禁随意移动相关设备。
3.2.1.4 日常清洁卫生,擦窗户等高处作业时,做好安全措施,防止坠落。
3.2.1.5 更换或清扫电器设备时要先停电,确认无电后再作业。
3.2.2现场作业3.2.2.1 进入生产现场注意了解现场环境情况,要走安全通道,做到“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做好安全互保。
不要在吊物下行走或停留,以防吊物坠落伤人。
3.2.2.2上下楼梯及高处作业,防止物品坠落伤人和高处坠落。
3.2.2.3在现场检查或处理故障时必须和现场相关人员联系沟通好,严禁触动维护工作范围外的设备。
3.2.2.4 遵守生产单位的区域安全管理制度,注意观察现场安全标识。
3.2.2.5进入煤气区域,必须两人以上同行并携带完好的煤气报警仪,并留意观察报警仪显示的浓度,及时提醒大家注意。
在煤气区域作业时,CO浓度不超过30mg/m3(24PPm)时,可较长时间工作;CO浓度超过50 mg/m3(40PPm)时,连续作业时间不超过1小时;CO浓度超过100 mg/m3(80PPm)时,连续作业时间不超过半小时;CO浓度超过200 mg/m3(160PPm)时,连续作业时间不超过15分钟;在上述条件下反复作业时,两次作业须间隔2小时以上。
自动化安装作业指导书模板一、引言自动化安装作业指导书是一份用于指导自动化设备安装的文件,旨在提供详细的步骤和指导,确保安装过程顺利进行,并最终实现设备的正常运行。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自动化安装作业指导书模板,以便于您编写一份符合要求的指导书。
二、指导书概述1. 目的:明确指导书的编写目的,例如:提供安装步骤和指导,确保设备安装正确、高效。
2. 范围:详细说明指导书适用的设备类型、安装环境等信息。
3. 目标读者:指导书的预期读者群体,例如:安装工程师、技术人员等。
三、安装前准备1. 材料清单:列出所需安装材料的清单,包括设备、工具、配件等。
2. 安装环境准备:详细描述安装环境的要求,例如: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
3. 安全措施:提供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安装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四、安装步骤1. 设备准备:介绍设备的组装和准备工作,包括拆封、检查、组装等。
2. 连接与布线:详细描述设备的连接方式和布线要求,例如:电源线、信号线、网络线等。
3. 软件安装:说明设备所需的软件安装步骤,例如:驱动程序、配置工具等。
4. 调试与测试:介绍设备的调试和测试步骤,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5. 故障排除:提供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和步骤,帮助读者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五、操作注意事项1. 安全注意事项:列出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例如:避免触电、防止设备受损等。
2. 操作细节:描述安装过程中的具体操作细节,例如:连接插头时的方向、拧紧螺丝的力度等。
3. 常见问题:提供常见问题的解答,帮助读者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快速解决。
六、附录1. 图片和图表:附上安装过程中的图片和图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操作。
2. 术语解释:对于一些专业术语进行解释,以便读者理解。
七、参考文献列出所参考的文献、资料和网站等信息,以便读者深入了解相关知识。
八、总结总结安装作业指导书的主要内容和要点,强调安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上是一份自动化安装作业指导书模板的详细内容,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以满足具体的任务要求。
自动化与控制系统作业指导书第1章自动控制系统概述 (3)1.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3)1.2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3)1.2.1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4)1.2.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4)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功能指标 (4)第2章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5)2.1 线性系统数学模型 (5)2.1.1 连续时间线性系统数学模型 (5)2.1.2 离散时间线性系统数学模型 (5)2.2 非线性系统数学模型 (5)2.2.1 非线性微分方程模型 (5)2.2.2 非线性差分方程模型 (5)2.3 系统的传递函数与状态空间模型 (6)2.3.1 传递函数模型 (6)2.3.2 状态空间模型 (6)第3章控制系统时域分析法 (6)3.1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6)3.1.1 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6)3.1.2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6)3.1.3 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6)3.2 控制系统的动态功能分析 (7)3.2.1 动态功能指标 (7)3.2.2 一阶系统的动态功能分析 (7)3.2.3 高阶系统的动态功能分析 (7)3.3 控制系统的稳态功能分析 (7)3.3.1 稳态误差的定义与计算 (7)3.3.2 线性系统的稳态功能分析 (7)3.3.3 非线性系统的稳态功能分析 (7)3.3.4 改善稳态功能的方法 (7)第4章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 (7)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8)4.2 根轨迹的绘制方法 (8)4.3 根轨迹分析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8)第5章频率域分析法 (9)5.1 频率响应的基本概念 (9)5.1.1 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 (9)5.1.2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9)5.2 幅相频率特性与尼柯尔斯图 (9)5.2.1 幅相频率特性 (9)5.2.2 尼柯尔斯图 (9)5.3.1 截止频率 (10)5.3.2 相位裕度 (10)5.3.3 幅值裕度 (10)5.3.4 交叉频率 (10)第6章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10)6.1 控制系统设计概述 (10)6.1.1 控制系统设计基本概念 (10)6.1.2 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10)6.1.3 控制系统设计流程 (11)6.2 超前补偿与滞后补偿设计 (11)6.2.1 超前补偿设计 (11)6.2.2 滞后补偿设计 (11)6.3 状态反馈与观测器设计 (11)6.3.1 状态反馈设计 (11)6.3.2 观测器设计 (12)第7章数字控制系统 (12)7.1 数字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2)7.1.1 数字控制系统的组成 (12)7.1.2 数字控制系统的特点 (12)7.1.3 数字控制系统的分类 (13)7.2 数字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3)7.2.1 差分方程 (13)7.2.2 状态空间方程 (13)7.2.3 传递函数 (13)7.3 数字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14)7.3.1 劳斯赫尔维茨准则 (14)7.3.2 尼科尔斯准则 (14)7.3.3 频域分析法 (14)第8章模糊控制系统 (14)8.1 模糊控制基本理论 (14)8.1.1 模糊集合与模糊逻辑 (14)8.1.2 模糊控制原理 (14)8.1.3 模糊控制系统的结构 (15)8.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15)8.2.1 模糊控制器设计步骤 (15)8.2.2 隶属度函数的选取与优化 (15)8.2.3 规则库的建立与优化 (15)8.2.4 模糊推理算法 (15)8.2.5 反模糊化方法 (15)8.3 模糊控制系统的应用 (15)8.3.1 工业过程控制 (15)8.3.2 控制 (15)8.3.3 交通控制 (15)8.3.5 医疗诊断与治疗 (16)第9章神经网络控制系统 (16)9.1 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16)9.1.1 神经元模型 (16)9.1.2 神经网络结构 (16)9.1.3 学习算法 (16)9.2 神经网络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16)9.2.1 控制器结构 (16)9.2.2 控制器参数学习 (16)9.2.3 控制器稳定性分析 (16)9.3 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应用 (17)9.3.1 非线性系统控制 (17)9.3.2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17)9.3.3 智能优化控制 (17)9.3.4 路径规划与控制 (17)9.3.5 电力系统控制 (17)9.3.6 医疗设备控制 (17)第10章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与实现 (17)10.1 控制系统仿真方法 (17)10.1.1 离散化仿真方法 (17)10.1.2 连续离散混合仿真方法 (18)10.1.3 仿真参数优化方法 (18)10.2 常用控制系统仿真软件 (18)10.2.1 MATLAB/Simulink (18)10.2.2 LabVIEW (18)10.2.3 ModelSim (18)10.3 控制系统实现与调试方法 (18)10.3.1 控制器设计 (18)10.3.2 控制器实现 (18)10.3.3 控制系统调试 (19)第1章自动控制系统概述1.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是指通过一定的控制策略,利用控制器对被控对象进行自动调节,使被控量满足预定的功能指标的一类系统。
自动化作业指导书一、引言自动化作业是指通过机械设备或者电子设备等自动化技术,实现对工业生产或者其他工作过程的自动化操作。
本指导书旨在为操作人员提供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以确保自动化作业的顺利进行,并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
二、作业准备1. 确认自动化设备的正常运行状态,检查设备是否完好,并清理设备周围的杂物。
2. 检查所需材料和工具是否齐全,并放置在易于取用的位置。
3. 确认操作人员已经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并具备操作自动化设备的技能。
三、操作步骤1. 打开自动化设备的电源,并等待设备启动完成。
2. 在操作面板上设置所需的参数,例如温度、速度等,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3. 将待加工的原料放置在设备的进料口,并确保进料口没有阻塞。
4. 启动设备,观察设备的运行情况,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5. 在加工过程中,及时观察设备运行状态,注意是否有异常情况浮现,如异常噪音、烟雾等,如有异常情况浮现,应即将住手设备并进行检查。
6. 加工完成后,关闭设备电源,并等待设备住手运行。
7. 清理设备内部和周围的杂物,确保设备干净整洁。
四、注意事项1. 在操作设备前,必须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
2. 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更改设备参数或者操作方式。
3. 在操作过程中,严禁将手指或者其他物体伸入设备内部,以免发生意外伤害。
4. 当设备浮现故障或者异常情况时,应即将住手设备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检修。
5. 在清理设备时,应先切断电源,并等待设备住手运行后再进行清理工作。
6. 操作人员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了解自动化设备的操作原理和维护方法,以提高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五、紧急情况处理1. 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操作人员应即将住手设备,并按照紧急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2. 紧急处理程序包括但不限于:疏散人员、通知相关部门、切断电源等。
六、常见故障排除1. 设备无法启动:检查电源是否接通,确认设备是否正常连接。
主机/操作员站施工作业指导书编码:DLZDH-ZW-01目次1 适用范围 (5)2 编写依据 (5)3 作业流程 (6)4 安全风险辨析与预控 (7)5 作业准备 (7)6 作业方法及质量控制措施 (8)7 质量控制点 (10)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南方电网公司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新建和改造项目的安装调试和验收工作,扩建项目和其他电压等级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验收工作可参照执行。
2.编写依据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表2-1 引用标准及规范名称3.作业流程图3-1:验收作业流程4.安全风险辨析与预控4.1 主机/操作员站施工作业前,施工项目部根据该项目作业任务、施工条件,参照《电网建设施工安全基准风险指南》(下简称《指南》)开展针对性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形成该任务的风险分析表。
4.2按《指南》中与主机/操作员站施工相关联的《电网建设安全施工作业票》(编码:DLZDH-ZW-01-01/01),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分析,确定风险等级,现场技术员填写安全施工作业票,安全员审核,施工负责人签发。
4.3施工负责人核对风险控制措施,并在日站班会上对全体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接受交底的作业人员负责将安全措施落实到各作业任务和步骤中。
4.4安全施工作业票由施工负责人现场持有,工作内容、地点不变时可连续使用10天,超过10天须重新办理作业票,在工作完成后上交项目部保存备查。
表4-1 作业任务安全基准风险指南5. 作业准备5.1 人员配备注:作业人数根据具体工程量规模配备。
5.2 主要工器具及仪器仪表配置注:主要工器具及仪器仪表根据具体工程量规模配备。
6作业方法及质量控制措施7 质量控制措施及检验标准7.1质量控制措施7.1.1 严格按照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相关技术要求进行施工。
自动化作业指导书一、引言自动化作业是指通过使用自动化技术和设备来完成工业生产中的各类作业任务。
本指导书旨在为工作人员提供关于自动化作业的详细指导,包括作业流程、操作要点、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以确保作业的顺利进行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二、作业流程1. 准备工作a. 确定作业任务和目标b. 准备所需的自动化设备和工具c. 对作业区域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没有障碍物和危险品2. 操作步骤a. 启动自动化设备并进行自检b. 根据作业需求设置相关参数和程序c. 将待加工的物料或产品放置到设备上d. 启动自动化设备开始作业e. 监控作业过程,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产品质量f. 根据作业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维护g. 完成作业后关闭设备,清理作业区域三、操作要点1. 熟悉自动化设备的操作界面和功能,了解各个按钮和指示灯的含义和作用。
2. 严格按照设备操作手册和相关规程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更改设备参数和程序。
3. 在作业过程中,保持专注并密切注意设备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4.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行状态。
5. 在作业过程中,严禁将手部或其他物体伸入设备运动部位,以免发生意外伤害。
6. 在作业区域内,保持整洁,清除杂物和滑倒、绊倒的隐患。
四、安全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2. 在操作自动化设备前,必须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
3. 在作业区域内,禁止吸烟、喧哗、食品进入,以免引发火灾、噪音污染和卫生问题。
4. 注意设备周围的警示标识和安全标识,遵守相关警告和禁止性标识。
5. 发现设备异常情况或故障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并及时报告维修人员进行处理。
6. 在作业过程中,如发生紧急情况或意外事故,应立即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理,并报告相关负责人。
五、总结本指导书详细介绍了自动化作业的操作流程、要点和安全注意事项。
在进行自动化作业时,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作业的顺利进行和人员的安全。
工厂自动化控制作业指导书第1章自动化控制基础 (4)1.1 自动控制系统的概念 (4)1.2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4)1.2.1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4)1.2.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4)1.3 控制系统的功能指标 (5)第2章常用传感器与执行器 (5)2.1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分类 (5)2.2 常用传感器及其应用 (5)2.3 执行器的分类与工作原理 (6)2.4 常用执行器及其应用 (6)第3章控制器及其算法 (6)3.1 控制器的基本概念 (6)3.2 PID控制算法 (7)3.3 模糊控制算法 (7)3.4 神经网络控制算法 (7)第4章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7)4.1 PLC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7)4.1.1 PLC的基本组成 (7)4.1.2 PLC的工作原理 (7)4.2 PLC编程语言与编程方法 (8)4.2.1 PLC编程语言 (8)4.2.2 PLC编程方法 (8)4.3 PLC的故障诊断与维护 (8)4.3.1 PLC故障诊断 (8)4.3.2 PLC维护 (8)4.4 PLC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9)第5章工业通信网络 (9)5.1 工业通信网络的基本概念 (9)5.1.1 工业通信网络的定义 (9)5.1.2 工业通信网络的特点 (9)5.2 常用工业通信协议 (9)5.2.1 Modbus协议 (10)5.2.2 Profibus协议 (10)5.2.3 CAN协议 (10)5.3 现场总线技术 (10)5.3.1基金会现场总线(Foundation Fieldbus) (10)5.3.2 HART协议 (10)5.4 工业以太网技术 (10)5.4.1 EtherCAT协议 (10)5.4.2 PROFINET协议 (10)5.4.3 OPC UA协议 (11)第6章人机界面与监控组态软件 (11)6.1 人机界面的作用与分类 (11)6.2 常见人机界面产品及其应用 (11)6.3 监控组态软件的功能与特点 (12)6.4 常用监控组态软件及其应用 (12)第7章电机控制与运动控制 (12)7.1 电机控制基础 (12)7.1.1 电机控制概述 (12)7.1.2 电机类型及特点 (13)7.1.3 电机控制器件 (13)7.2 交流电机控制技术 (13)7.2.1 交流电机启动控制 (13)7.2.2 交流电机调速技术 (13)7.2.3 交流电机制动控制 (13)7.3 直流电机控制技术 (13)7.3.1 直流电机启动控制 (13)7.3.2 直流电机调速技术 (13)7.3.3 直流电机制动控制 (13)7.4 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与设计 (13)7.4.1 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14)7.4.2 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14)7.4.3 运动控制系统的实现 (14)第8章工业 (14)8.1 工业的分类与结构 (14)8.1.1 直角坐标型 (14)8.1.2 圆柱坐标型 (14)8.1.3 球坐标型 (14)8.1.4 关节臂型 (14)8.1.5 并联型 (14)8.2 工业的控制系统 (14)8.2.1 控制系统原理 (14)8.2.2 硬件配置 (14)8.2.3 软件设计 (14)8.3 工业的编程与操作 (14)8.3.1 编程方法 (14)8.3.2 编程语言 (15)8.3.3 操作技巧 (15)8.4 工业的应用与维护 (15)8.4.1 应用领域 (15)8.4.2 应用案例 (15)8.4.3 日常维护 (15)8.4.4 故障排除 (15)第9章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 (15)9.1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的原则与步骤 (15)9.1.1 设计原则 (15)9.1.2 设计步骤 (15)9.2 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15)9.2.1 建立数学模型的意义 (16)9.2.2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16)9.3 控制器的设计与参数整定 (16)9.3.1 控制器设计原则 (16)9.3.2 常用控制器设计方法 (16)9.3.3 参数整定方法 (16)9.4 系统仿真与优化 (16)9.4.1 系统仿真 (16)9.4.2 优化方法 (16)9.4.3 仿真与优化软件 (16)第10章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实施与维护 (17)10.1 系统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17)10.1.1 完成系统设计:保证所有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图纸、技术参数和功能要求均已审查无误。
序号作业内容作业要领定员作业时间备注
1班长时刻准备协调各员工的工作,负责在换模前将工艺文件发往现场同时收回上批次工艺文件,并按顺序存放到工艺文件柜的指定位置。多巡视1人上班时间
2设备人员生产时,跟班设备人员必须待在生产线首,保证及时解决设备出现的问题多观察设备1人上班时间
工艺检验人员
3模修人员生产时,跟班模修人员必须待在生产线,保证及时解决模具出现的问题多注意模具状态1人上班时间
4行车人员生产时,行车人员必须待在生产线首,以备班长调遣注意板料的准备和模具的调换1人上班时间
5叉车人员生产时,叉车人员必须待在生产线尾,以备班长调遣注意废料、工位器具的数量1人上班时间
61、当每批次模具开出压机后,班长需要派出一名员工协助行车人员调换模具,主要工作为:A、关闭废料导板;B、拆掉气管并存放好;C、所有下模螺钉,并螺钉整齐存放于螺钉存放架,使用后的扳手按要求存放于扳手架;5个工作台15分钟
72、模具吊走后,该员工负责清洁工作台上的废料和油污;后4个工作台面及周围区域30分钟
自动化线标准作业指导书
拆模辅助工作班长需要派出一名员工
协助行车人员
调换模具
1人
83、当拉延模具吊走后,该员工负责清洁工作台并参照顶杆图装好下批次模具的顶杆,然后找当班班长或工艺员确认无误方可放装拉延模具;然后将下模螺钉按对角线法则进行拧紧;2000T工作台面及周围区域15分钟
94、该员工负责按要求插好下批次模具的气管、数据线,按对角线法则拧紧所有下模螺钉;5个工作台5分钟
10装模辅助备工作1、当行车人员将下批次模具放到工作台上后,该员工主要工作为:A、将下模螺钉按对角线法则进行拧紧;B、按正确方式接通所需的进、出气的气管,接通数据线;C、打开废料导板(如有废料滑落工作台或地面时,必须及时清理)。5个工作台1人20分钟
11
1、生产过程中,如果其中一个拆垛台材料已用完,则线首人员立即开出该拆
垛台并通知行车人员准备吊料;
12
2、与行车人员一起将上批次的托盘吊下并清洁拆垛台,然后放好定位块(必
须是4个);
13
3、将接下来要打的板料吊至拆垛台上,线首人员负责开包并认真填写开包记
录;然后放置好分张器将拆垛台开进到位;
144、上批次零件生产结束时,线首人员及时进行线首机器人抓料调整,
15
5、板料准确到对中台后立即向班长报告“准备好”,然后站在自己的属地定
制线内等待班长命令。
材料准备工
作
1人
作派出一名员工协助行车人员
调换模具
1人
161、在本批次零件生产过程中,班长需派出其中一名端拾器拆换员将上批次拆掉的端拾器从暂存小车上收回并按规定存放到该端拾器的小车上,再将该小车推至指定地点整齐存放;用肩扛,注意取端拾器时相互磕碰7分钟
172、然后将本批次的端拾器小车(空)推至“准备2区”按规定放置;注意小车的存放位置30秒
183、最后将下批次端拾器小车推至“准备1区”,并按规定分发到每个工位的端拾器暂存小车上(放于外侧孔位,吸盘朝向压机,枝干沿生产线方向)。用肩扛,注意取端拾器时相互磕碰7分钟
191、Z-A1拉延模:拆模时,先落下气垫,再将工作高度上调5—10毫米,最后用寸动打至下死点,松开上模夹紧器;压机后面站一人观察模具和夹紧器工作情况并及时报告压机操作者。1分钟
202、将滑块开至上死点,放松工作台,同时生起栅栏;放松工作台和升起栅栏同时进行1分钟
213、松开到位后双向开动工作台;检查导轨上是否有废料等异物1分30秒
224、到位后,在夹紧工作台的同时放下栅栏;注意夹紧状态是否正常1分钟
235、检查上模底部无异物后将滑块开至上模底部,正确设置夹紧器并夹紧;然后用0.1的气垫压力试顶,以此检查模具顶杆是否正常;用0.1的气垫压力试顶1分钟
Z-A1
换模工作
2人1人端拾器准备工作班长派出其中一名端拾器拆换员,准备工作完毕返回生产线向班长汇报。共6分40秒
246、按作业指导书调整工作高度后,确认吨位满足要求,再设定气垫高度、气垫压力、行程次数和平衡缸压力。1分钟
257、换模工作结束后,及时关闭围栏门并向班长报告“准备好”,然后整齐站在属地定制线内;10秒
261、拆模时,先将工作高度上调5—10毫米,然后用寸动打至下死点,松开上模夹紧器;压机后面站一人观察模具和夹紧器工作情况并及时报告压机操作者。1分钟
272、将滑块开至上死点,放松工作台,同时生起栅栏;放松工作台和升起栅栏同时进行1分钟
283、松开到位后双向开动工作台;检查导轨上是否有废料等异物1分
294、到位后,在夹紧工作台的同时放下栅栏;注意夹紧状态是否正常30秒
305、检查上模底部无异物后将滑块开至上模底部,正确设置夹紧器并夹紧;用0.1的气垫压力试顶30秒
316、按作业指导书调整工作高度后,确认吨位满足要求,再设定平衡缸压力和行程次数。1分钟
Z-A2
换模工作
2人换模工作共5分10秒
327、换模工作结束后,及时关闭围栏门并向班长报告“准备好”,然后整齐站在属地定制线内;10秒
331、拆模时,先将工作高度上调5—10毫米,然后用寸动打至下死点,松开上模夹紧器;压机后面站一人观察模具和夹紧器工作情况并及时报告压机操作者。1分钟
342、将滑块开至上死点,放松工作台,同时生起栅栏;放松工作台和升起栅栏同时进行1分钟
353、松开到位后双向开动工作台;检查导轨上是否有废料等异物1分
364、到位后,在夹紧工作台的同时放下栅栏;注意夹紧状态是否正常30秒
375、检查上模底部无异物后将滑块开至上模底部,正确设置夹紧器并夹紧;30秒
386、按作业指导书调整工作高度后,确认吨位满足要求,再设定平衡缸压力和行程次数。1分钟
397、换模工作结束后,及时关闭围栏门并向班长报告“准备好”,然后整齐站在属地定制线内;10秒
2人Z-A3换模工作共5分10秒
401、拆模时,先将工作高度上调5—10毫米,然后用寸动打至下死点,松开上模夹紧器;压机后面站一人观察模具和夹紧器工作情况并及时报告压机操作者。1分钟
412、将滑块开至上死点,放松工作台,同时生起栅栏;放松工作台和升起栅栏同时进行1分钟
423、松开到位后双向开动工作台;检查导轨上是否有废料等异物1分
434、到位后,在夹紧工作台的同时放下栅栏;注意夹紧状态是否正常30秒
445、检查上模底部无异物后将滑块开至上模底部,正确设置夹紧器并夹紧;30秒
456、按作业指导书调整工作高度后,确认吨位满足要求,再设定平衡缸压力和行程次数。1分钟
467、换模工作结束后,及时关闭围栏门并向班长报告“准备好”,然后整齐站在属地定制线内;10秒
471、拆模时,先将工作高度上调5—10毫米,然后用寸动打至下死点,松开上模夹紧器;压机后面站一人观察模具和夹紧器工作情况并及时报告压机操作者。1分钟
Z-A4
换模工作
共5分10秒2人
482、将滑块开至上死点,放松工作台,同时生起栅栏;放松工作台和升起栅栏同时进行1分钟
493、松开到位后双向开动工作台;检查导轨上是否有废料等异物1分
504、到位后,在夹紧工作台的同时放下栅栏;注意夹紧状态是否正常30秒
515、检查上模底部无异物后将滑块开至上模底部,正确设置夹紧器并夹紧;30秒
526、按作业指导书调整工作高度后,确认吨位满足要求,再设定平衡缸压力和行程次数。1分钟
537、换模工作结束后,及时关闭围栏门并向班长报告“准备好”,然后整齐站在属地定制线内;10秒
541、一个端拾器拆换员在机器人回原点时,从RB16开始、从后至前依次打开所有门锁。另外一名拆换员则向2000吨控制台行进,准备将RB11开至预设的拆换状态。防止端拾器与门框、机器人底座、压机立柱等碰撞1分钟
552、两人针对端拾器大小协调作业(小端拾器可分开作业,打端拾器则需两人配合),拆下的端拾器要整齐放置(放于内侧孔位,吸盘朝向压机,枝干沿生产线方向),拆换完毕及时对门锁进行复位并启动循环。防止端拾器与门框、机器人底座、压机立柱等碰撞4分钟
Z-A5
换模工作
2人共5分10秒
端拾器拆换
工作
共6分20秒
563、设备人员及时将拆换后的RB11调回至工作状态;1分钟
574、端拾器拆换工作结束后向班长报告“准备好”,然后整齐站在端拾器拆换员属地定制线内等待班长口令;20秒
端拾器拆换
工作
共6分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