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的哲学
- 格式:pdf
- 大小:3.73 MB
- 文档页数:14
论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中的哲学观点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体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雷默是国际著名的音乐教育理论家,他的《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中阐述了许多关于音乐教育的哲学观点,这些观点对于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而在中国,音乐教育也有着自己的一套标准,即《音乐课程标准》,这些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也融合了雷默的哲学观点。
本文将以《音乐教育的哲学》中的哲学观点为基础,探讨《音乐课程标准》中这些观点的体现。
雷默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感。
他强调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并认为音乐是培养整个人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了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即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感。
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应当关注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和音乐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从音乐中感知美、表达美、欣赏美的能力。
可以看出,《音乐课程标准》中体现了雷默对于音乐教育目的的哲学观点。
雷默强调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和表现性。
他认为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应该通过创造性活动来表现自己,而不仅仅是机械地学习一些乐理知识。
《音乐课程标准》中也体现了这一观点,标准明确要求音乐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性。
标准中规定,学生应当通过参与音乐创作、演奏、表演等活动来培养自己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性。
《音乐课程标准》中也体现了雷默对于音乐教育中创造性和表现性的哲学观点。
雷默还强调音乐教育应该贯彻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他认为音乐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音乐课程标准》中也体现了这一观点,标准明确规定音乐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可以看出,《音乐课程标准》中也体现了雷默对于音乐教育中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哲学观点。
第二篇示例:《音乐教育的哲学》是英国教育家雷默(Keith Swanwick)所著的一部音乐教育理论著作,他在书中探讨了音乐教育的哲学观点以及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的哲学一、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哲学是对音乐教育本质和价值的研究,是对一切音乐教育和教学现象的高度概括。
它反映了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对各类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音乐哲学是教育哲学的一个分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音乐教育哲学观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和社会生产背景下产生的,因此,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产背景就会有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这些哲学观对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有不同的理解,对实践中的音乐教育目标有不同的指向。
学校音乐教师了解音乐教育哲学观,有助于建立自身对音乐教育的价值认识和信仰,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音乐教育哲学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实用主义是音乐教育哲学的基础,但这时候的主要倡导者还不是音乐教育工,而是一些思想家或社会领袖,也并没有形成系统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审美论作为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占据了统治地位;20世纪80年代,为了响应社会的需求,实用主义哲学在音乐教育领域重新抬头,出现了音乐教育功能主义哲学;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音乐教育哲学的“实践范式”,针对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范式提出批判j目前对我国音乐教育影响较大且争议较多的,主要集中于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和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
二、几种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一)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20世纪50年代末,贝内特·雷默等美国音乐教育理论家提出音乐教育的审美哲学观念,其中以贝内特·雷默及其著作《音乐教育的哲学》为代表。
其主要观点:1.音乐教育的本质。
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认为音乐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在一切与艺术交互作用的教学中,都应当谋求审美意义”。
贝内特·雷默认为:“尽管音乐有很多重要的非音乐性或者非艺术性功能,但对全人类来说,它的音乐的或艺术的本质才是它独特而珍贵的禀赋。
音乐教育的作用,首先是要开发每一个人对音乐的艺术力量与生俱有的反应能力。
论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中的哲学观点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体现《音乐教育的哲学》是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Bennett Reimer)的经典之作,他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音乐教育哲学的观点和理论。
而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雷默的影响,特别是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到雷默哲学观点的体现。
本文将从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中的哲学观点出发,探讨其在中国《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提出了音乐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身心灵的全面发展。
他强调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来促进学生的情感、认知、社交和身体的健康发展。
这一观点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感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情感表达和音乐情感体验能力。
音乐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全面地发展身心灵。
雷默认为音乐教育的过程应该是积极参与的、探究性的。
他提出音乐教育不应该是一种被动的灌输式教育,而应该是一种积极参与、探究性的学习过程。
在音乐学习中,学生应该具有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
这一观点也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应该是一种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音乐鉴赏、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等多种方式来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和音乐技能。
雷默强调音乐教育应该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
他认为音乐教育不应该是一种与生活脱节的学科,而应该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
《音乐课程标准》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音乐教育的哲学》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在书中通过对音乐教育的哲
学性质、目标、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使我对音乐教育有了更加全面
的理解。
首先,我深刻体会到了音乐教育的哲学性质。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哲
学性质,它能够传达情感、表达思想、唤起人们的共鸣。
音乐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
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让他们在音乐中获得思想的启发和情感的熏陶。
其次,音乐教育的目标也是我个人非常赞同的。
作者指出,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
生的审美能力、音乐创造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这些能力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
也能够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音乐教育的方法。
作者认为,在音乐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
表现力和鉴赏力,要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全面接触音乐,提高他们的参与性和
表现力。
我深有体会,因为我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也发现了通过实践和互动的方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乐。
综上所述,这本书让我对音乐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学习音乐的哲学
性质、目标和方法,我认识到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更加坚定了我将来从事音乐
教育工作的决心。
我相信,通过音乐教育,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有艺术素养和人文精
神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引言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承载着培养人类审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传承文化等多重使命。
在我国,音乐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实践论作为研究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体系,其哲学观对音乐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哲学角度探讨音乐教育实践论的哲学观,以期为我国音乐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音乐教育实践论的哲学观内涵1. 实践观音乐教育实践论的哲学观首先体现在实践观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音乐教育实践论强调音乐教育活动的实践性。
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通过实践活动,将音乐知识、技能、情感、审美等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受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提高自身音乐素养。
2. 教育观音乐教育实践论的哲学观还体现在教育观上。
教育观是关于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等问题的基本观点。
音乐教育实践论主张:(1)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传承文化。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传授音乐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2)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音乐教育的内容应丰富多样,包括音乐理论、音乐技能、音乐欣赏、音乐创作等。
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认知水平,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4)音乐教育的方法应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者应采用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3. 人本观音乐教育实践论的哲学观还体现在人本观上。
人本观强调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育实践论主张:(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音乐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音乐教育哲学理论音乐教育哲学则是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认为音乐是审美,是实践,是文化交流与传播,也是具有社会功能。
笔者认为,中学音乐教师的职后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续,同属于音乐教育的范畴,唯一不同的是授课对象由在校学生变成了在职中学教师。
因此,音乐教育哲学是中学音乐教师职后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中学音乐教师职后教育应坚持注重多学科渗透的音乐课程综合观、注重西方多元文化与国内民族文化相结合、注重中学音乐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音乐教育哲学的主要观点(一)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观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就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它是从音乐本体的角度提出来的,突出了音乐学科的特殊性。
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代表人物就是美国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Bennett Reimer)。
这位美国音乐审美教育哲学观的重要人物,分别于1970年、1989年和2003年出版了三个版本《音乐教育的哲学》(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其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不仅成为美国音乐教育哲学的主流,而且深深影响了美国乃至北美的音乐教育实践。
雷默认为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在于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
“绝对表现主义最有利于维持音乐的审美经验、审美意义以及审美价值。
艺术的经验必须是审美的经验。
它“在最深层的意义上与人的生命体验相关联”,所以“如果艺术的经验对人的生命有意义,那么,这种经验必须是审美的。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体验。
(二)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观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是从实用主义哲学和过程哲学的视角提出来的。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雷默的学生、美国的音乐教育哲学家大卫·埃里奥特(David J-Elliott)。
埃里奥特在多年的音乐教育研究当中,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实践哲学观。
读后感《音乐教育的哲学》《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作者 Johannes C. G. Schiller 在书中将音乐教育视为一种哲学问题,并探讨了音乐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这本书对于理解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者在书中指出,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创造和表达自己的音乐才能。
他认为,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人类情感和精神的表达。
通过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能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讨论了音乐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他认为,音乐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音乐才能。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一些实践方法,包括教授音乐理论和技巧,以及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和演奏。
作者还强调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社交能力,同时也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和认知发展。
通过音乐教育,学生可以学会理解和欣赏不同的音乐形式,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自我表达能力。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对音乐教育的探讨,向人们展示了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他认为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人类情感和精神的表达。
通过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能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这种理解让我对音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提出了一些实践方法。
他认为,音乐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音乐才能。
通过教授音乐理论和技巧,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和演奏,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我表达能力。
此外,作者也强调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音乐教育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社交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的智力和认知发展。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音乐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探讨音乐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并提出实践方法,作者向人们展示了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
音乐教育哲学理论是一种利用音乐来表达人们对抽象思想的追求,其本质要求结合文化背景、传统特性和审美价值观,从而实现健全的音乐教育理念。
近年来,以创造性的音乐说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出现了,它要求在音乐教育中充分考虑创造性音乐教学的质量,也就是将学习者通过创造性音乐学习体验实现全面发展,有针对性地实现个性特色,从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新型综合文化素养和音乐语言能力的文化人才。
实施创造性音乐教育要建立在参与感和质量关注之上。
向学习者提供参与,使他们能够在音乐中获得真正的体验,建立起创造性的信心,从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实现创造。
其次,要及时追踪分析学习者的表现,及时调整和补充学习计划,使其具有质量保障,从而大大提高音乐教育的积极性和质量。
另外,要以发现学习者的内在潜力为目标。
要在音乐活动中教会学习者思考,开启他们的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促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思维者。
此外,应尊重学习者自身的意愿,倾听学习者的声音,让他们参与到音乐教育过程中,让他们在自身经历中激发本质的创造力。
总之,以创造性的音乐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会带给音乐教育活动的多样性的活跃,鼓励学习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实践创造,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文化人才。
只有唤醒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理解他们参与意愿,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将其内在潜力完全释放出来,才能真正将音乐教育推向高端。
第二章许欣叶
几种不同观点和对融合的建议:基于体验的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的哲学
目录C
O
N
T
E
N
T
S
02
04
06
08
立场
•音乐体验是“内在”(人们创造和分享的实际音乐和“描述” (我们作为有连带关系的个体从邪种音乐中所感悟的)的混合。
•音乐体验是多尺度的。
在其核心,将它与其他体验区分开来的是它对声音的利用,以只有声音能做到的方式“制造特殊”。
•
• 要获得这种特殊性.人们必须创造并分享它;也就是切身进行音乐体验。
•说明音乐教育的目的的一个方式,是说它的存在是为了音乐体验,以其所有的各种表现,尽可能广泛.尽可能按每个人所能达到的深刻。
02
我们往往就是“为了它本来的那个样子”欣赏它.但是那个样子是什么?
形式主义者并不否认,许多艺术作品包含着对作品以外的参照。
但是他们坚持认为,所有这样的参照,都与艺术作品的意义完全没有关系.
•据极端形式主义者认为,对形式关系的沉思所提供的那种独特、专门、深奥的体验,很少有人能够享受到。
04
音乐,追根溯源,就是一种人的活动——大卫艾略特
音乐的要旨,或者价值,或者实质,在于它的行。
因此,当我们走近音乐的时候,我们应当关注行的方面——音乐家的行动,把它作为首要的兴趣。
而当我们教音乐的时候,我们也应当这样做;注重帮助人们按音乐家的行为方式行事,因为那些行,那些“实践",才是音乐的价值所在。
认为音乐并不单纯是一个产品或物体的合
成。
06
08
依靠对一种根本性行为倾向的承认,我认为,这种倾向就在不相同的表现,它可以导致人们的人工制品和活动,而无须表达出来的“审美”动机,也可以导致最高度自觉的当代艺术创作。
在任何可以被称为艺术的东西中,关键的方面是创造它的人.无论那个人想的是什么,感觉的是什么,或者相信的是什么这个人都会把这一切吸纳到所用的材料中,吸纳到它们的模样、它们的声音、它们对互相作用的力量错综复杂而有意义的体现中,使得结果的体验特殊,或者有重大意义,这是那种体现的一个作用。
每一个艺术体验无论创造还是分享,都是只有艺术可以完成的方式。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