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锵三人行PPT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14
1996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群体现场交谈的谈话类节目——《实话实说》。
节目中,嘉宾、主持人、观众一起就热点话题各抒己见。
有学者认为,《实话实说》催生了现代电视谈话观念。
之后,《艺术人生》、《面对面》、《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非常静距离》等定位于不同类型受众的谈话节目纷纷开播,占据着在各大电视台。
1998年3月,凤凰卫视中文台开播了日间谈话节目《锵锵三人行》,现已成为凤凰卫视的王牌节目。
14年来,主持人窦文涛会在每期节目中与亲自选来的两位不同领域的文化精英谈论社会热点话题。
话题虽然较为专业、严肃,但是三人之间却经常开玩笑,民间流传的笑话、短故事(也称“段子”)的穿插其中,极大地淡化了“访”的严肃色彩。
2004年,窦文涛获得中国年度新锐榜之优化生活特别贡献奖。
评审组给他的评价是:“有效地令电视与生活中的知识分子们交换着谈资和学识,并使各种官方消息和民间话语找到了一个相得益彰的表达出口。
”主持人的个人特色也深深烙印在《锵锵三人行》的节目中:行业精英们不仅分析热门话题深层原因,朋友之间的插科打诨也起到了娱乐的效果。
本文拟从思想性与趣味性的双重社会价值的角度,结合2012年11月13日至15日刘欢做客节目为例,分析《锵锵三人行》中值得其他电视谈话节目以及传媒产品的可借鉴之处。
在轻松的氛围中传递知识与见解在媒介消费时代的今天,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与低俗化倾向不仅让广电总局颁布了《限娱令》,也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锵锵三人行》的题名取自“凤凰于飞,和鸣锵锵”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两句中国古语,也由此奠定了其文化品格。
节目中的三人谈话虽然类似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的闲聊,但是又不流于肤浅,常常在思维的交流中闪现出的新颖独到的见解,因而受到很多观众的欢迎。
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客厅中的功夫茶”,《锵锵三人行》的文化性还体现在多个方面。
从节目的场景布置来看,《锵锵三人行》与同为凤凰卫视的另外两档谈话节目——《一虎一席谈》与《鲁豫有约》有着很大的不同。
凤凰卫视中文台锵锵三人行分析。
1.凤凰卫视中文台方向分析:凤凰卫视中文台是是凤凰卫视的综合频道,集中了资讯、深度访谈、深度报道、谈话、娱乐、时尚、文化、军事、连续剧等节目内容。
从各个方面进行对社会、文化、经济的报道、分析与描述。
2.目标受众特征分析:《锵锵三人行》的目标受众瞄准关注社会、文化、经济热点的群体。
受众群年龄在20岁以上,一般具有较高知识文化水平。
因为节目内容比较广泛,只要社会、文化、经济的话题都会有所涉及,受众的职业群也会很宽泛。
话题的轻松幽默和内容广泛,男女观众都会很多,没有特定的性别观众。
受众群希望从节目中得到对社会话题的不同思考,但又不求深度,而是倾向于轻松愉悦、调侃式的内容。
3.受众需求分析:《锵锵三人行》栏目以社会热点为话题,内容设置不求深入,邀请文化、学术、经济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作为嘉宾进行轻松幽默的谈话,这种独特的节目形式受众范围有限,基本能够满足受众需求。
4.媒介供给分析:在中国大陆的媒体市场中,《锵锵三人行》这样的节目类型只有其一家,市场竞争并不激烈。
5.凤凰卫视中文台节目的总体设置分析:从午夜12点到中午12点,中文台除资讯类节目和《鲁豫有约》等几档节目外几乎全部安排前一天节目的重播。
中午会首播《有报天天读》,其他也是重播,下午直到5点也基本是重播,主要节目从5点的《开卷8分钟》以后开始。
从节目设置上可以看出整个频道是避开睡觉和上班这些一天中收视率很少的时间档,把主要节目放在下班后和晚上睡觉前播出。
节目深度从下午的文化娱乐类节目到每天黄金档的深度访谈和报道,晚上11点半开始的《锵锵三人行》延续深度话题,但是内容上以轻松谈话为主。
在19点的《新闻联播》时间段,频道会安排连续剧播放,午夜1点30分还会进行重播。
很多档节目是每个星期一播,会在一周内的不同特定时间段播出。
周四晚会有曾子墨主持的《社会能见度》,周六会有胡一虎主持的《一虎一席谈》,其他还有《军情观察室》、《文涛拍案》、《小莉看世界》等节目,这些节目定位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都是以深度观察与分析性为其节目方针。
锵锵三人行年来岁往,大人对孩子的口语考试从来都无甚新意——“像妈妈还是像爸爸?”“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在家爸爸妈妈谁做饭?谁做得好吃?”这些别无二致卡到某个特定的节点,像走固定程式的老派钟表。
当年的我往往说一句“都像”“都喜欢”“都做,都好吃”,如此一来,发难的长辈大多失去了进一步“挑拨”的兴致,我则乐得耳根清净。
彼时还是我勇敢地把“纤维”读作“干推”、“4mm”读成“四摸摸”的年纪,这大概是我最早迷蒙地运用中庸之道的例证。
三人锵锵同行多年之后,我想应当由我来为他们“正名”,结论仍是“都”,不过这次不是敷衍,而是心甘情愿。
“锵锵”只是“状行走貌”,并不是说有多了不起多吓人,我家过的就是小门小户的日子,但魏文帝曹丕说:“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一小时候见到妈妈的人都说我长得像她,但看到爸爸之后又会改口说还是更像他。
我们父女俩很明显的共同点就是大眼睛双眼皮儿,父亲家的长辈对他的爱称便是“大眼睛”。
前阵子听到某位爷爷给他发了条微信语音,上来头一句就是“大眼睛啊”,他还喜滋滋地拿着手机献宝似的让我又听了一遍。
爸爸帮我洗手时,三岁的我说:“爸爸,你的手好大呀。
”我们一起唱“大手牵小手,走路不怕滑”,然后真的在雪地里拉紧了对方的手。
雪天他骑自行车送我去幼儿园,开锁挪车的时候他的车座上落了雪,我本来还不停地把上面的雪花拂去,后来雪越下越大,我索性直接趴在车座上,用自己的身体把它保护起来。
爸爸发明一种唤我起床的特殊办法,就是每天早上打开音乐播放器,然后故意唱错歌词,这样一向较真的我就会第一时间跑到他面前纠错。
爸爸给我讲《两个朋友》的故事,讲到其中一个人看到熊来了的第一反应是撇下同伴独自爬到树上逃命,那时我说“他可真像一只小猫咪”,于是他就讲不下去了。
彼时的我还不懂,这个故事到底在讲些什么。
我在幼儿园和小学的音乐课上学过很多古怪的歌,那些歌词和调儿我早都忘了,他却记得,直到今天还动不动拿出来唱上一两回。
某几年的我算是个标准的假小子,总是和爸爸一起去发廊剃平头,跟在他后面大叫“老兄,等等我”;还看开头是“机器人准备好”的科技类节目,以及老虎狮子威猛地把猎物撕成碎片的《动物世界》;不玩女生的小游戏,只喜欢端着枪随时准备把游戏里出现的敌人一枪爆头……我俩一起看体育频道的nba比赛,对球星们品头论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