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学习科学与技术-第四章
- 格式:ppt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49
《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学习科学进展、信息时代学习方式及历史演变过程,能够更新自己的学习观念。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学习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够加强开展学习研究和发展元认知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在当代信息基础创造的新空间中进行学习和交流的知识,掌握组建学习团队的方法,提升团队合作的能力。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学习的类型与学习者的个性差异,能够反思自己学习的特点和个性,加深对自己的理解和自我意识。
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学习评价与学习绩效基础知识,能够运用相关手段进行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评价。
6.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转识成智的基本要求与方法,能够真正置身于新的学习模式、参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从而提升信息化时代下的学习效率和教学素养。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理论、实验课程填写)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桑新民. 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学习能力的培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 主要参考书
(1)王运武.学习科学与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2)茅育青.学习科学与教学技术.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江丰光.学习科学与技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制订人:
审核人:
2020年6月。
学习科学与技术第一章:理论基础1、1教授主义与建构主义1、1、1教授主义教授主义是细分知识内容以有利于教师系统性、顺序性地将知识传递给学习者,并通过评量、测验学生来确保学习成效的教学方法1、教授主义的特点(1)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2)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将知识传授个学生,学生拥有大量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后,就被认为受到了教育(3)教师应该具备大量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他们的工作是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4)传统的讲授主义先传授简单的陈述性知识,再教复杂的程序性知识,并且将所教授的内容分科,对学习者分学段进行教学(5)对于教育的成功与否,其评价方式是通过测试学生获得了多少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来判断2、学习科学的共识(1)重视深层次理解的重要性(2)学和教并重(3)重视并创建主动的学习环境(4)学习者具备先备知识的重要性、1、1、2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
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构建其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领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是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充足和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改变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括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他主张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提倡“教师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主要包括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
学习者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构起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
1、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有意识的参与到建构的情景中时,学习更容易发生结构主义关注个孤立的知识结构的发展,而建构主义则关注个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教育学三四章知识点总结第三章:学习与发展学习与发展是教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它探讨了学习的本质与过程,以及学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本章主要介绍了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几个重要的学习理论。
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来形成新的行为。
行为主义者关注学习的结果,即学习者的行为变化。
典型的行为主义理论家有巴甫洛夫、华生和斯金纳等。
他们认为,学习是一种机械的、可预测的反应过程,主要通过强化和惩罚来达到。
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强调利用奖惩制度来引导学生的行为。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内部的建构过程。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个体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如感知期、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等。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和思考。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与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认为学习是社会交往和文化活动的产物。
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学习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参与社会实践来实现的。
戈尔茨和维戈茨基等学者是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和社会互动的机会,以促进其学习和发展。
第四章: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学中关于教育目标设置和实现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本章介绍了教育目标的概念、种类和层次,以及教育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1. 教育目标的概念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中追求的具体目标或期望的结果。
教育目标通常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三个方面。
认知目标主要指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感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行为目标则强调学生具体的行为表现和习惯的养成。
2. 教育目标的种类教育目标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进行分类。
按照目标的广度和深度,教育目标可以分为综合目标和专业目标;按照目标的层次和时间跨度,教育目标可以分为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和微观目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教育学概论-第四章知识点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引起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结构的变革,进而就引起各类教育的比例关系以及其中专业设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促进教育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课程门类由少到多;二是学校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和深化;三是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利于教学。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领导权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
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么服务的问题,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在阶级社会,统治阶段总是要采取种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决定和影响受教育权在社会中的分配。
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要培养具有什么样政治方向、社会价值和思想品德的人,以及实现某种教育目的所要传播的政治理论、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都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制约。
不同的政治制度要求培养具有不同政治立场和思想意识的人,自然要求传递不同思想道德的教育内容。
(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文化知识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内容与水平文化知识始终是教育的主要资源,而文化是教育的基础。
《学习科学与技术》教学大纲Lear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课程编码:16A11210 学分:3.0 课程类别:专业课(必修)计划学时:54其中讲课:42 实验或实践:12 上机:0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方向)推荐教材:桑新民主编,《学习科学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目:[1]李林英,李翠白主编,《思维导图与学习:学习科学与技术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茅育青主编,《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尤其是提高大学生在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中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不仅讲授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背景下有关学习的知识、方法,更主要的是通过学习,使每个同学认识和反思自己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经验习惯,了解自己的学习类型、特点与个性,发挥自身的学习优势,克服学习的障碍,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每个同学的学习能力和效率得到较大的提高。
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信息时代的基本特点、学习科学的新进展和大学生必须更新的学习观念,掌握学习方式的基本变革及信息时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信息素养。
在此基础上,掌握学习的基本概念、研究理论与基本类型,了解自身的学习特点与个性差异,掌握学习评价的六项基本技术:测试、档案袋评价、量规、学习契约、反思评价表、概念图评价。
2.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学生课下阅读、思考,使学生在掌握学习科学与技术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在当代信息技术创造的新时空中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3.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学习、尝试和体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真正置于新的学习模式之中,实实在在地参与教学改革,提高学习能力。
课程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参加小组发言、课程讨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期中考查一次,要求学生提交一份课堂作业以及一篇完整的研究论文;论文严禁抄袭、剽窃;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
教育学第四章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教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答案:D2. 下列哪一项不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A. 教育现象B. 教育规律C. 教育政策D. 教育技术答案:D3. 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
A. 培养人才B. 传授知识C. 研究教育规律D. 提高教育质量答案:C4. 教育学研究方法中,最常用的是()。
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文献法答案:C5.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
A. 客观性原则B. 系统性原则C. 创新性原则D. 全部选项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教育学研究的学科基础包括()。
A. 哲学B. 社会学C. 心理学D. 教育学答案:ABC2. 教育学研究的范畴包括()。
A. 教育理论B. 教育实践C. 教育管理D. 教育政策答案:ABCD3. 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包括()。
A. 定性研究B. 定量研究C. 比较研究D. 案例研究答案:ABCD4. 教育学研究的成果可以用于()。
A. 指导教育实践B. 制定教育政策C. 提升教育质量D. 促进教育创新答案:ABCD5. 教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包括()。
A. 跨学科研究B. 信息化研究C. 国际化研究D. 多元化研究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答案: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等。
2.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是什么?答案:教育学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学提供了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和学习过程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这些可以为教育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3. 教育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答案:教育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创新,推动教育发展。
4.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案: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
《学习科学与技术学习总结》学习是每个人每一天都在进行的事情,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样,那么学习究竟是什么?学习效率怎么提高呢?在学完这学期的《学习科学与技术》后我认识到了什么才是学习,并在这堂课中学到了很多新的学习理论和学习策略,这让我自己的学习效率有所提高,接下来就让我来总结一下本学期对着门课的知识吧!----12教技606班33号颜兆邦一、三大学习理论在本学期的《学习科学与技术》课堂中,老师在教授完三大学习理论的知识后,让我们全班分组,进行小组式的学习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仔细查看三大学习理论的知识,对中国知网上一些有关三大学习理论的好的文章,我们组也进行了学习,并组织了自己的语言上台进行了三大学习理论的汇报,在汇报过程中,我们组和其他组的成员互相交流,使得学习理论的知识印象更好的在脑海中加深,接下就三大学习理论的主要知识进行总结与分析:首先进行的是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总结,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巴韦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行为主义与早期心理学中的联想主义和机能主义有较密切的联系,其理论先驱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
桑代克早期主要通过动物的行为来研究动物心理,特别是研究了动物的“学习”行为。
他创造了迷宫圈、迷箱和迷笼等实验工具,在对鱼、鸡、猫等动物的学习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认为,动物通过不断地尝试可以偶然获得成功,不成功的反应全被排除,成功的动作则由于引起的兴奋而被牢记,因此动物的学习就是在刺激和反应直接形成联结。
桑代克后来又进一步研究了人类的学习,并对这些学习定律做了修改和补充,桑代克的行为主义的三大定律随之产生,三大定律分别是: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
在现代心理学派别中树立起行为主义旗帜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他提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人的行为。
以往的心理学家认为思维纯属大脑皮层的活动,这种观点被称为“中枢学” ,华生则提出了“外周学” ,认为思想是整个身体的机能。
学习科学与技术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山东师范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简称。
参考答案:对第一章测试1.“乔布斯之问”的基本命题有()。
参考答案:IT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IT几乎改变了所有领域2.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的三个里程碑分别为()。
参考答案:信息技术的应用;文字的产生;印刷术的产生3.以下属于写作方式的变革的是()。
参考答案: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
;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
;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
;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4.“绿色学习”,翻译成英文就是Green Learning,简称 G-Learning。
参考答案:对5.教学创新的一个核心和五大要素中,一个核心是()。
参考答案:学习创作化第二章测试1.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形成的心理学界流派有()。
参考答案: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构造主义;人本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2.通过动物的行为来研究动物心理,特别是研究了动物的“学习”行为,并创造了迷路圈、迷箱和迷笼等实验工具的心理学家是()。
参考答案:桑代克3.斯金纳把华生刺激——反应的公式发展为()。
参考答案:刺激——反应——强化4.斯金纳对新行为主义的学习定义是()。
参考答案:学习是在有效的强化程序中不断巩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塑造有机体行为的过程。
5.同化是当原有图式容纳或同化不了客体或主体动作经验时,在主体自我调节之下改变原有动作结构产生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参考答案:错第三章测试1.信息从短期记忆到达长期以及,最关键的环节是()。
参考答案:编码2.知觉是对信息的觉察,感觉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及其意义的解释。
参考答案:错3.梅耶(Mayer)基于学习是知识建构的学习观,提出作为知识建构的SOI 模型。
该模型体现有意义学习的三个基本的认知过程是()。
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曲阜师范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基于本章内容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参考答案:null第一章测试1.关于MOOC的说法,下列错误的是()。
参考答案:学习者在学习MOOC课程时完全没有教师的参与2.MOOC的学习者存在很多差异,这就要求MOOC课程的设计至少要保障每个学习者的可访问性,但不包括残疾的学习者。
()参考答案:错3.从教学理念来说,微课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辅助教师教学的多媒体资源。
参考答案:错4.信息时代写作方式的变革有:参考答案: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5.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的3个里程碑是:、和。
参考答案:null第二章测试1.动机强度与效率之间呈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参考答案:对1.下列从情境学习视角下对学习机制解读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学习是个体参与实践与文化适应的过程;学习是社会协商和知识创新;学习根植于情境之中2.元认知,简而言之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参考答案:对3.元认知是由____、____、____3部分组成。
参考答案:null4.元认知和认知的区别表现在哪几方面?参考答案:null5.知识的特征是什么?参考答案:null1.下列属于创建学习型组织的5项技术的是()。
参考答案:团队学习;改善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建立共同愿景;系统思考2.团队虽然是由个体所组成的,但却是以整体的形式存在和出现的。
()参考答案:对3.虚拟学习社群的定义?参考答案:null4.团队学习与个体学习和协作学习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null5.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参考答案:null第五章测试1.动机强度与效率之间呈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参考答案:对2.避免失败倾向主导的学习者,称之为低成就动机者,在选择任务时,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