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的特殊句式类析及备考策略之一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5
高考语文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前面不用“者”停顿,谓语后面“者也”连用,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中的“者也”不用译,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5)“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7)用“是”做判断动词。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8)用“乃、即、则、皆、必、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a.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c.臣本布衣。
(《出师表》)2.被动句(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高中文言文阅读】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特别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须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恩在公子能够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奔卫赵》)译文:“公子能够为别人困难而着急的地方在哪里呢?”(恩:<疑点代词>表中除此,哪里;什么地方)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以当时的人并不赞赏他(这么看看)”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并无我虞(译作:“我不蒙骗你,你不蒙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恩、恶人、矣】+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言》)译文:“问女儿在思索什么?”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④且矣复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置放在哪里?”(矣:<代>则表示疑点,相等于“何”,可以译作“怎么”、“哪里”)(2)宾语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恩、恶人、矣】+次郎+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叩头呢?”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著,(我)凭什么脸面回去汉朝回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
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判断句是用来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又如,“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桃花源记》),这里的“是”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同义。
2.
被动句:表示主语受到动作的影响,但不必明确指出施动者。
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
3.
省略句:在语言表达中,为了避免重复或突出某种语义,有时会省略句子的某些部分。
例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这句话完整的形式应该是“项脊轩是旧南阁子”。
4.
倒装句:在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某一部分的内容,有时会把正常的句子成分顺序颠倒过来。
例如,“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齐策一》),这句话的意思是“难道不是因为考虑到长远之计,希望有子孙能相继为王吗!”。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翻译方法宾语前置文言篇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的格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一)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倒装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二) 1.语言方面:简洁、准确。
2.内容方面:尽量结合语境,整体把握。
3.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古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雅,即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富有文采,要译出原作的意蕴美质。
一、如何达到'信'的要求: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首先要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色彩变化)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⑵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⑴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名做状)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⑵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⑵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⑴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⑵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注意并提句的翻译,要分开表述⑴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二、如何做到“达”的要求古文翻译除了要忠实原文,准确翻译外,还在语言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我们做到意明白易懂,不含糊不费解;语句通顺流利,衔接紧密,过流自然。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得分点详解李雪松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整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倒装等)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些得分点呢?在此将其系统地归纳如下。
一、词类活用要特别关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为动、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
对活用词的翻译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在翻译活用的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1. 名词活用为动词[例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解析]此句中的“亡”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是在连词(连词后一般跟动词)“则”之后,而“王”的位置与后一句的“亡”相同,两句对举,功能也应相同,故“王”是动词“称王”义。
[译文]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 动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用法[例2]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解析]此句中“请出之”的“出”从语法角度推断其肯定为动词,但如果直译成一般动词是不能体现出主语对宾语的主动性的,这时就应当考虑它是否属于使动或意动、为动用法。
[译文](万泉)县有十几个犯了轻罪的囚徒,适逢春末下了应时的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暂且)让他们出狱(耕种),县令不允许。
[例3]奇之,立许字以女。
[解析]此句中“奇之”的“奇”肯定为动词,但如果译成“奇怪”,句子明显讲不通,此时不妨往其它方面想一想。
高考文言文阅读特殊句式的剖析和翻译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句式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困难。
对这些句式进行剖析和翻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特殊句式:
1.倒装句
倒装句是将句子的谓语动词或系动词放在主语的前面,从而使句子的结构发生改变。
倒装句通常用于强调句子的主语,或表示意料之外的情况。
例如:
•在城门之外,见状,起兵迎敌。
(《战国策·齐策四》) •十二门中,唯一未曾降雨的地方便是西门了。
(《红楼梦》)
2.强调句
强调句是用来突出句子中某一部分的重要性的句式。
强调句通常用“是……而不是……”的形式来表示。
例如:
•将帅所在之处,是死亡而不是生存。
(《论语·子罕》) •幸运的是,他是富有的而不是贫穷的。
3.虚拟语气
虚拟语气是指表示假设、愿望、虚构或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的句子。
虚拟语气常常用“如果……就……”的形式来表示。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的特殊句式类析及备考策略之一
近年来,对于文言文特殊句式这一考点,高考一般不单独设题(选择题,往往糅合在句子翻译题中进行考查, 如果我们忽略了特殊句式, 往往会在翻译中出现“黑障”, 进而失分。
下面结合 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出现的特殊句式试作分析,并提出一些备考策略就教方家。
一、特殊句式类析
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出现的特殊句式有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四大类型以及疑问句。
在四大类型中,省略句考查的最多,也最全面, 所有的省略类型都涉及到了,其它三类,虽有涉及,但各种小类型只是部分涉及。
对于疑问句,涉及了部分常见疑问句式、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和固定词组。
(一省略句
文言文句式中,省略句是考试的热点、常考点。
2014年,全国 18套试卷 39道主观翻译题, 1道客观翻译题(北京卷第 8题“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其中,全国ⅱ卷、北京、天津卷、辽宁卷、上海卷、浙江卷、安徽卷、江西卷、山东卷、湖北卷、湖南卷、广东卷、四川卷等 13套试卷考查了省略句,而且有些试卷还考查不止一种类型的。
甚至有些试卷年年都对省略句情有独钟, 如广东卷近四年年年考省略。
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 省略句不可忽视。
例析如下:
1. 省主语
(1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北京卷 8C
“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的主语“是”承上文省略, “译”为“ (各级官吏”。
译文: (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
(2 刘晏初为转运使, 尝以厚直募善走者, 觇报四方物价, 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
(上海卷 19
这个“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句中“远方”不能做主语, 当是承前省略了“远方”的中心语“物价”。
译文: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 曾经用优厚的待遇招募擅长奔跑的人, (让他们察访报告各地物价,即使遥远地方的(物价也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府。
(3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
(浙江卷 20②
这里的“又性颇嗜诱进後生”,主语“常衮”承前省略。
译文:(常衮又生性喜欢提拔后生,在出生寒门的年轻人中选拔,生怕找不到。
(4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安徽卷 7②
这里的“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主语“朱筠”承前省。
译文:在拥有高深资历、显赫声望后, (朱筠就声称读书人要把读书和端正品行作为职责,不能趋炎附势,拜访权势显赫之人。
(5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
(江西卷 13①
这里的“曳而逐出之”主语“众鸡”承前省。
译文:(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
(6又奚为既来而恶所呼者而迫之耶?(江西卷 13②
这里的省略了主语均是“众鸡”,承前省。
译文:(众鸡又为何已经来了却一起憎恶(那只呼叫它们的鸡并且逼走它呢?
(7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山东卷 13①
“奈何从儒生游也”,这一句承前省略了主语“尔”(指代詹鼎。
译文: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 (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8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湖北卷 12①
这里的“弗责也”承前省略了主语“吴德基”, 为承前省。
译文:有的乡民拉着吴德基 (南康丞的衣襟与他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斥责。
(9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
(湖南卷 9①
这里的“既落成”省略了主语“庐”,为承前省。
译文:(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
(10甚径且易,不数目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广东卷 9(1①】
这里的“甚径且易”省略了主语“途”,为承前省。
译文:(路途短而且容易走,用不了几天就可抵达中京,为什么要走这条旧道?
2. 省宾语
省宾语的类型有两种,一是动词的宾语省略,二是介词的宾语省略。
在 2014年文言文翻译中这两种省略句式都出现了。
省略的宾语以代词“之”为主,均是承前省。
(1动词的宾语省略。
如:
? 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天津卷 13①
这里的“览”后省略宾语“之”。
译文:徐君逐条列举了赋税中的弊端呈给巡抚张公, 张公看了(赋税中的弊端打着拍子赞赏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
”
? 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天津卷13?
这里的“足以补朝廷之治”后面省略了动词谓语“补”的宾语“之失”。
这是蒙后省。
译文:所以乡邑中有好的义士,足以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和相关官员的缺失,对老百姓有功劳。
? 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
(江西卷 13①
这里“曳而逐出之”句中两个连动谓语“曳”和“逐”都省略了宾语“之 (指代截冠雄鸡”。
译文:(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
④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广东卷 9(1 ? 】
这里的“甲知能为己直”省略了动词谓语“知”的宾语“刘敞”。
译文:王甲得知 (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以实相告,原来杀人的是富人陈氏。
(3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
(四川卷 10①
在“以为不逮也”这一句中, 省略了谓语动词“不逮”的宾语“之 (指代王筠”译文: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
(2介词宾语的省略。
①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天津卷 7①
这里的“立绝不与通”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 (指代上文的“张敌万” 。
译文: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窟穴,赵立坚决不和(他来往,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
? 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
(江西卷 13?
这里的介词“用”和“以”后面都省宾语“之” (指代上文的“指代截冠雄鸡” 。
将用(它来警示我自己,并且可以把(它作为世人的一面镜子。
(3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
(四川卷 10①
在“以为不逮也”这一句中,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指代沈约”译文:尚书令沈约, 是当时的文坛宗师, 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 赞叹吟诵玩味, 认为 (自己赶不上 (王筠。
4. 省介词
介词在句中常常省略,这样的介词有“以”“于”。
在 2014年翻译题中仅出现省略介词“于”的,仅 1例。
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天津卷 7①
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窟穴”后面省略了介词“于”,表示动作行为(方式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
译文: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窟穴,赵立坚决不和他来往,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
5. 省关联词语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安徽卷 7①
句中“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为省略句, 省略了关联词“于是”。
在
这里“于是”表示前后两件事的承接关系, 也就是表示后一件事的发生是在前者之后, 并且由前者导致的,或者是以前者为条前的。
译文:先生认为经学的根本就在于文字的解释, (便在安徽刻版印行许慎的《说文解字》,用来教授读书人。
6. 省状语
(1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
(福建卷 5②
这里“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句中谓语“添设”之前省略了状语“将”。
译文:恰逢(要增加一位京卫知事,皇帝下令吏部挑选合适的人。
(2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
(江西卷 13①
这里的“已而竞还啄其粟”句中“竞还”省略了状语“又”。
译文:(众鸡拖拽 (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