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发展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17.11 MB
- 文档页数:160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及现状装配式建筑是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
装配式建筑结构是国内外建筑工业化最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它具有提高建筑质量、缩短工期、节约能源、减少消耗、清洁生产等诸多优点。
目前,我国的建筑也借鉴国外经验采用装配整体式的方式,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等,因为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代表。
1.1 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1.1.1 装配式木结构从年代而言,装配式木结构发展最早,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装配式钢结构起步较迟。
后两者的起步和发展基本上处于同时期,起步于现代,发展于当代。
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汉代,我国的木结构体系就有了初步发展,结构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主。
从隋代开始,经历唐代到宋代,木结构逐步发展为标准化、程式化和模数化。
特别是宋代的《营造法式》一书,总结出木结构设计原则、加工标准、施工规范等,使木结构建造技艺上了一个较大的台阶。
木结构技术不断发展,在元代出现了“减柱法”,工匠大胆地抽去若干柱子,并用弯曲的木料作梁架构件。
明代、清代为了进一步节省木材,木结构建造技艺又有了新发展,明代的《鲁班营造正式》和清代工部的《工程做法则例》是对新的木结构建造技艺的总结。
西欧在5世纪开始使用木结构屋架。
15世纪英国改进原有的木屋架及桁架结构,加强了构架的刚性,大大增加了其使用跨度。
16世纪,德国和英国中产阶级的住宅以木结构为主。
17世纪,法国的古典宫殿大多采用木结构。
19世纪,木材丰富的国家(如芬兰)大量营造各类木结构建筑物。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木结构在世界各国发展较快,特别是在欧洲、北美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木结构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技术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是目前建设领域中备受关注的新型技术之一。
这种技术基于混凝土的使用和再利用,旨在提高结构的可持续性和效率,在建筑业,特别是高层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技术,包括其定义、发展历程、构件组成、施工方法、特点和优势等方面。
一、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定义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先制作,再装配的结构技术。
它包括将混凝土、钢筋和预制构件在工厂生产,并以不同的方式组装来构建建筑的技术。
该技术最常用于大型居住建筑、公寓楼、办公楼和商业建筑等高层建筑的建造中。
二、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发展历程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源自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试图开发一种新型建造技术,以解决由于战争损毁而导致的住房短缺问题。
这一技术发展迅速,并在1960年代迅速传播到欧洲,德国成为最早采用该技术的欧洲国家之一。
从那时起,这种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
三、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构件组成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主要构件包括外围墙、内部非承重墙、楼板和支柱。
这些构件是在工厂中预制好的。
其中,外围墙和内部非承重墙是由混凝土面板和金属框架组成,其中混凝土面板可以注入膨胀抗裂剂以提高其强度。
楼板和支柱由混凝土预制构件组成,支柱通常是空心小方柱。
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方法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方法都是在工厂中进行的。
首先,钢筋在组合成形后,将放入混凝土模板中。
混凝土在搅拌机中混合,并使用注射泵将混凝土注入构件中,待混凝土凝固即可从模板中取出。
之后,预制好的构件被运到现场进行拼装和安装。
与传统建筑相比,这种方法不需要现场打砂浆、水泥或混凝土,因此不会对当地环境产生过多影响。
五、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特点和优势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多种特点和优势,其中最重要的是:1. 提高施工效率——预制构件在工厂中生产,并在施工现场进行组装,可以显著减少现场施工时间。
EMC系列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EMC系列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技术体系,其深度和广度的应用正在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1. EMC系列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概述EMC系列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是一种采用装配式构件和现浇混凝土相结合的新型建筑技术。
它不仅继承了传统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还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可控、适应性强等特点。
它由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构件、钢结构及其他辅助构件组成,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建筑的需求。
2. EMC系列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的优势EMC系列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它的施工速度快,能够大大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进度。
质量可控,可以通过标准化生产和检验来确保建筑质量。
该技术体系还具有环保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等优点,能够满足现代建筑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它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
3. EMC系列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的应用EMC系列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在建筑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用于住宅、商业、工业建筑等多种类型的建筑中,适用性强。
在城市更新改造、地铁车站、桥梁隧道等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着我们对这种技术体系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相信它会在未来的建筑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EMC系列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建筑技术体系。
其融合了传统混凝土结构和现代化施工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建筑质量、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我对这种技术体系充满信心,相信它将为建筑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总结回顾EMC系列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技术,其具有快速施工、质量可控、环保节能等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未来的建筑领域,它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希望通过对这一技术体系的深入研究和应用,能够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详解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一种集工程设计、制作、运输和安装于一体的先进建筑技术。
它通过将钢筋预埋在模板中,然后将混凝土浇注到模板内,最后形成整体的预制构件,并在现场进行拼装安装。
这种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并具有绿色环保、品质可控等优点。
一.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优势1. 提高施工效率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采用模块化设计,大部分施工工作在工厂完成。
这样可以避免现场因天气等原因造成的延误,同时也能够大幅缩短项目的建设周期。
相对于传统的现浇混凝土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约了很多时间。
2. 降低劳动力成本传统的现浇混凝土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完成各项施工任务,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则利用了机械化设备,如龙门架、塔吊等,在生产环节替代了人力,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3. 构件品质可控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构件在工厂内生产,因此可以进行精确的质量控制。
模板和钢筋的预埋可以使混凝土结构更加均匀和牢固,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
4. 环保节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采用了预制技术,在模块化设计过程中可以精确计算材料使用量,并进行优化设计。
这样既能够减少材料浪费,又能够降低对环境资源的消耗。
另外,由于大部分施工工作在工厂内完成,现场施工噪音和粉尘污染也相应降低。
二.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步骤1. 设计和预制首先,需要进行整体建筑设计,并根据设计图纸制作相应的模板、钢筋等施工材料。
这些材料将在工厂内进行预制加工,确保质量可控。
2. 运输和拼装当所有预制构件完成后,将它们运送到施工现场。
在现场进行吊装和拼装,安装到预先设计好的位置上。
在进行吊装和拼装时,需要使用适当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如龙门架、塔吊等。
3. 浇筑混凝土在完成构件的拼接之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
这个过程与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类似,需要确保混凝土均匀浇注,并及时进行养护。
4. 施工验收最后,对施工质量进行验收。
包括检查构件连接是否牢固、混凝土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等。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主要采用现场施工的方式,即从搭设脚手架、支设模板、绑扎钢筋到混凝土的浇筑,大部分工作都在施工现场由人工来完成。
这种方式劳动强度大,施工现场混乱,建筑材料消耗量大,现场产生的建筑垃圾较多,对周围的环境有较大影响。
而且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为基础的现场施工生产方式正日益受到挑战,而近年来装配式建筑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
与普通现浇结构的现场施工相比,装配式建筑的装配化施工具有施工方便、工程进度快、对周围环境影响小且构件的质量容易得到保证等优点。
装配式过去主要在工业建筑中应用较多,但近年来开始在民用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中采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装配式建筑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14.1 装配式建筑14.1.1 装配式建筑的定义装配式建筑的基本概念一般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不同角度来理解或定义。
从狭义上理解和定义,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部品、部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
在通常情况下,建筑技术角度的装配式建筑,一般都按照狭义上来理解和定义。
从广义上理解和定义,装配式建筑是指用工业化建造方式建造的建筑。
工业化建造方式主要是指在房屋建造全过程中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建造方式。
工业化建造方式应具有鲜明的工业化特征,各生产要素(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力生产技术、组织管理、信息资源等)在生产方式上都能充分体现专业化、集约化和社会化。
14.1.2 装配式建筑的系统构成按照系统工程理论,可将装配式建筑看作一个由若干子系统集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主体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内装修系统、机电设备系统四大系统,如图14.1所示。
图14.1 装配式建筑系统构成与分类图框1)主体结构系统主体结构系统按照建筑材料的不同,可分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结构、木结构建筑和各种组合结构。
其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装配式建筑中应用量最大、涉及建筑类型最多的结构体系,包括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装配式框架-现浇剪力墙(核心筒)结构体系等。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核心技术及其发展方向随着马年两会的召开,对于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呼声日益高涨。
备受行业关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应天时、择地利、顺人和,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适逢《装配式商品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行业标准JGJ1-2014即将出台,众多企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住宅产业化革命的前夜,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纷纷抛出橄榄枝。
一些先行先试的住宅产业化企业则纷纷拿出压箱底的“核心技术”,以便得到市场的青睐。
山高水长,百花齐放。
然而究竟什么是装配式商品混凝土结构的核心技术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从结构工程本身来寻求答案了。
结构工程者,不外乎水平结构体系和竖向结构体系。
水平结构体系简单说就是楼盖。
竖向结构体系就是柱子和墙组成的竖向承重体系。
装配式商品混凝土结构的核心技术就包括这两个方面。
目前的楼盖体系多采用由叠合梁和叠合板组成的叠合楼盖。
叠合梁有预应力叠合梁和非预应力叠合梁两种。
在住宅结构中多采用非预应力叠合梁,这种叠合梁技术相对成熟,故而不能称之为核心技术。
预应力叠合梁适宜于较大跨度,在公共建筑中有较大优势,目前宁波华汇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和南京大地建设新型建筑材料公司在这方面有着领先优势。
再说量大面广的叠合板技术。
叠合板目前主要分三类:钢筋桁架楼承板、桁架钢筋商品混凝土叠合板和PK叠合板。
钢筋桁架楼承板的代表企业为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适用规范为《钢筋桁架楼承板》(JG/T 368-2012)。
桁架钢筋商品混凝土叠合板技术来自德国,代表企业为西伟德宝业商品混凝土预制件(合肥)有限公司,适用规范为《装配式商品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
PK叠合板诞生于湖南大学,在山东开花结果,代表企业为山东万斯达集团有限公司,适用规范为《预制带肋底板商品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规程》(JGJ/T 258-2011),目前是厚度最薄的商品混凝土叠合板。
在装配式商品混凝土结构中,对于竖向结构体系中的柱子和剪力墙而言,钢筋的连接方式是其核心技术。
万科新里程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介绍一、设计研究背景20世纪5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为解决房荒问题,掀起住宅建筑工业化高潮,到60年代,扩展到美国、加拿大、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之后,住宅工业化从数量的发展向质量提高方向过渡。
1989年,在国际建筑研究与文献委员会(CIB)第11届大会上,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被列为世界建筑技术的八大发展趋势之一。
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囿于当时标准化、工厂化生产的要求,预制混凝土产品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有预制梁柱、预制楼板、预制叠合楼板及预制混凝土墙板等。
在80年代中达到鼎盛时期。
但在进入90年代后,由于预制构件技术自身原因及现浇混凝土技术的突飞猛进,预制梁、柱、墙板逐步被取代。
到90年代中急转直下持续滑坡。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技术上的,首先是设计原因,缺乏对预制拼装房屋结构的认知。
例如大板多层和高层公寓建筑,就由于开间太小,承重墙过多,加之预制构件间连结困难,用钢量大等原因,缺乏经济竞争力;其次是加工制作和装配技术的原因,当时预制构件加工精度和生产工艺的落后直接影响了建筑质量。
而今由于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创新,特别是现代预制混凝土加工精度与质量与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施工技术早已不是障碍,关键在于社会认知和设计理念的更新。
已经过调研和研究,总结1980~90年代的预制构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预制装配式住宅工程的设计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以下几方面的处理:(1)预制墙板功能设计,包括墙板的围护和防雨功能、隔声功能及保温隔热功能等是否能达到相关要求;(2)连接采用的形式,是采用柔性连接还是刚性连接;(3)节点防水,包括材料密封防水、空腔构造防水、空腔内排水、空心橡胶密封防水等;(4)预制墙板在各种工况的受力分析及配筋设计;(5)预制叠合楼板和阳台板的设计。
二、“万科新里程”的设计介绍1.工程概况作为试点工程的上海“万科新里程”20#楼为14层,地下1层,标准层层高2.920m,框架-剪力墙结构,柱、梁、剪力墙采用现浇,楼板、悬挑阳台采用预制叠合板,外墙及女儿墙采用预制墙板,楼梯梯段板亦为预制(图1、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探索1. 引言在当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对于高品质住宅和商业建筑的需求不断增加。
同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技术,因其高效、节能、环保等优势,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分析其应用前景。
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概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将预制混凝土构件进行预先加工和制造,然后在现场组合安装形成整体结构的技术。
相比传统施工方式,这种技术可以大幅度缩短建筑周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并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3.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研究进展3.1 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的核心要素之一。
通过合理的模具设计和制造,可以确保预制构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
目前,研究人员通过优化设计和采用先进的数字化制造技术,实现了模具的高效、精确制造,提高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效率和质量。
3.2 混凝土材料与配合比研究为了满足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对强度、耐久性和节能性能的要求,关键是合理选择混凝土材料并确定最优配合比。
研究人员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并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参数优化分析,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能。
3.3 施工工艺与管理创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需要解决各种技术难题,如槽口连接、防水处理、抗渗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工艺,并加强了施工管理,从而有效地提升了结构质量。
4.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应用案例分析4.1 住宅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住宅建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以现代化公寓为例,通过预制混凝土构件的装配组合,可以大幅度降低施工周期,并且提供了更安全、舒适、环保的居住空间。
4.2 商业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还在商业建筑领域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例如,商场和办公楼等大型建筑物使用这种技术,可以迅速完成施工,提前投入使用,并且满足多样化的功能需求。
浅谈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发展1. 引言1.1 什么是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是一种建筑施工技术,通过在工厂生产混凝土构件,然后将构件运输到现场进行组装和安装的建筑形式。
这种建筑方式相比传统的现场浇筑混凝土建筑具有许多优势,如施工速度快、质量可控、工程的可重复性强等。
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混凝土构件在工厂内进行预制,可以通过模具生产各种形状和规格的构件,从而满足不同建筑设计的需求。
这种工艺可以提高建筑质量,减少施工中的人为失误,降低工程质量隐患,并且可以减少现场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还可以提高施工效率,节约人力和时间成本。
由于构件在工厂内预制完成,可以在现场快速、准确地进行装配,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了工程的进度和效率。
这种建筑方式也可以减少现场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干扰,减少施工噪音和粉尘,更加环保。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是一种现代化的建筑施工技术,具有诸多优势,是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之一。
通过运用先进的预制技术和工厂化生产,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建筑项目对质量、时间和成本的要求。
1.2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特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具有高度标准化和工厂化生产的特点。
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模板、钢筋等材料进行精确加工,保证每个构件的尺寸和质量一致性。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还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建筑质量的影响。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具有施工速度快、工期短的优势。
由于构件在工厂中提前制作完成,并且可以同时进行多个工序,因此可以大大缩短建筑工程的周期,节约施工时间和人力成本。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还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预应力技术或其他加固方式,增强构件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从而提高建筑的整体安全性。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
由于材料利用率高、施工过程中的污染少,且可以实现建筑的拆装和再利用,因此符合现代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一种具有良好环保效益的建筑方式。
2. 正文2.1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发展历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开始出现。
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核心技术解析一、混凝土装配式建筑的概述现代社会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施工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快速、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混凝土装配式建筑应运而生。
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是通过在工厂预制构件,并在现场进行组装安装的一种建筑方式。
其核心技术涉及多个方面,本文将为您解析并讨论。
二、预制构件设计与生产混凝土装配式建筑的关键是预制构件的设计与生产。
预制构件设计需要考虑到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承载能力以及外观效果等因素。
同时,由于模具固定规格化,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预制构件生产过程包括原材料选取、模具制造、混凝土浇注等环节。
正确选择原材料和合理控制生产过程可以确保最终产品达到预期要求。
三、运输与储存混凝土装配式建筑中,预制构件需要被运输至施工现场并临时储存,以待后续安装使用。
因此,在运输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构件不受损坏。
通常,采用专门运输设备如吊车或卡车,并配备相应的牵引、固定装置,确保构件稳固地运送。
另外,在临时储存期间,需要做好防水、防晒、防尘等工作,以确保预制构件的质量和使用性能。
四、现场安装混凝土装配式建筑在现场安装是整个过程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首先需要确定好施工顺序和每个构件的精确位置。
在安装过程中,要合理运用起重设备、连接件以及辅助支撑系统,确保构件的准确对齐与连接。
同时,在连接处要进行充分的密封处理和加固措施,以提高建筑整体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
五、质量控制在混凝土装配式建筑中,质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严格监督控制每个环节的施工质量,并进行必要的检测与验证,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材料或工艺问题导致成品出现质量缺陷,并确保建筑物符合设计要求。
质量控制还包括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安全操作等方面,以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六、优势与应用混凝土装配式建筑相比传统建筑有许多优势。
首先,它可以提高施工速度,减少现场作业时间,缩短工期。
其次,由于预制构件经过工厂集中生产,可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