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预测与决策
- 格式:ppt
- 大小:765.00 KB
- 文档页数:49
第七章市场预测第一节市场预测的含义和作用一、市场预测的含义所谓预测,概括地说,是指对未来不确定事件的一种预计和推测。
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各种各样事物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以及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后果,事先所作的分析和估计。
预测是研究未来的,人们称它为“探索未来之窗”,人们之所以要研究未来,就是为了能更好的指导自己当前的行动。
如果未来的事情变化是确定的,在时间上和数量上可以肯定,那就用不着预测了。
然而,客观世界许多事情的未来变化都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在行动之前,往往又需要知道同目前行动有关的未来事件的演变趋势,以便据此做出正确的决策。
预测的意义在于使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减小,使人们的认识能基本接近未来的客观实际,以减少不确定性对其行为的影响。
所以,预测活动所要解决的就是客观上在未来事件不确定性与主观要求未来事件确定性这个矛盾,整个预测过程就是一个力求解决这对矛盾的分析判断过程。
预测的研究范围很广,几乎涉及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社会发展预测、科学技术预测、经济预测等等。
其中每个领域的预测又可细化为许多分支。
就经济预测为例,则可按部门分成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财政、金融、交通运输等预测。
也可按行业分为机械行业预测、食品行业预测、纺织品行业的预测等等。
对于每一个分支还可再细化为若干专题预测。
如需求预测、资源预测、价格预测等。
各经济专题预测还可以再行细分。
市场预测是经济预测的一个分支。
所谓市场预测就是根据市场调查所获得的信息资料、用科学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对未来市场供求关系的发展趋势及其他相关因素所作出的具有根据性的判断。
市场预测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作为一种追求,总希望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未来能取得成功。
由于未来因素是不确定的,这就需要预测。
预测结果的准确程度,取决于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
人们能否把握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即能否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是预测能否接近未来实际的关键。
第七章行政决策第一节行政决策概述一、行政决策的概念与特点(一)行政决策的概念是行政主体为履行行政职能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它是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在处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
(二)行政决策的特点1、行政主体决策的特定性-拥有行政权力的组织和个人只有具有行政权的组织和个人才能成为行政决策的主体。
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1)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2)国家行政机关内的公务人员(3)依宪法、法律规定或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享有行政权的社会组织2、行政决策主体的广泛性由于行政管理范围和对象的及其广泛,行政决策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它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生活的重大事务。
3、既定行政决策的权威性行政决策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是依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而制定,以国家权力为后盾,以行政方式作用于社会,它具有强制性。
(三)行政决策构成的三个要件1、目标---基于决策问题的需求而产生的一定的目标2、行动方案---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提出的多项行动方案3、结果---不同的行动方案及其具体实施所达到的不同结果二、行政决策的基本类型1、依据行政决策主体地位的不同-----国家决策、地方决策。
2、依据行政决策涉及问题的规模和影响不同----战略决策、战役决策、战术决策3、依据决策问题的性质以及所依据的条件的不同----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4、依据决策使用方法的先进程度---经验决策、科学决策5、依据决策目标的要求不同---最优决策、满意决策6、依照决策主体的人数和决策权力分配的情况---集体决策、个人决策7、按照决策的时间先后顺序:原有决策和追踪决策8、根据决策目标数量的不同: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三、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1、信息原则(1)行政信息是行政决策的基础。
(2)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是和信息成正比的。
信息越及时、准确、全面,决策思维就越具有深度和广度。
(3)信息原则对决策的要求是建立和健全信息通道,并利用外脑来提高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
预测与决策习题统计预测与决策试卷与习题(上财·徐国祥)试卷⼀⼀、单项选择题1 统计预测⽅法中,以逻辑判断为主的⽅法属于()。
A 回归预测法B 定量预测法C 定性预测法D 时间序列预测法2 下列哪⼀项不是统计决策的公理()。
A ⽅案优劣可以⽐较B 效⽤等同性C 效⽤替换性D 效⽤递减性3 根据经验D-W统计量在()之间表⽰回归模型没有显著⾃相关问题。
A 1.0-1.5B 1.5-2.5C 1.5-2.0D 2.5-3.54 当时间序列各期值的⼆阶差分相等或⼤致相等时,可配合( )进⾏预测。
A 线性模型B抛物线模型C指数模型D修正指数模型5 ()是指国民经济活动的绝对⽔平出现上升和下降的交替。
A 经济周期B 景⽓循环C 古典经济周期D 现代经济周期6 灰⾊预测是对含有()的系统进⾏预测的⽅法。
A 完全充分信息B 完全未知信息C 不确定因素D 不可知因素7 状态空间模型的假设条件是动态系统符合()。
A 平稳特性B 随机特性C 马尔可夫特性D 离散性8 不确定性决策中“乐观决策准则”以()作为选择最优⽅案的标准。
A 最⼤损失B 最⼤收益C 后悔值D α系数9 贝叶斯定理实质上是对()的陈述。
A 联合概率B 边际概率C 条件概率D 后验概率10 景⽓预警系统中绿⾊信号代表()。
A 经济过热B 经济稳定C 经济萧条D 经济波动过⼤⼆、多项选择题1 构成统计预测的基本要素有()。
A 经济理论B预测主体C数学模型D实际资料2 统计预测中应遵循的原则是()。
A 经济原则B连贯原则C可⾏原则 D 类推原则3 按预测⽅法的性质,⼤致可分为()预测⽅法。
A 定性预测B 情景预测C时间序列预测D回归预测4 ⼀次指数平滑的初始值可以采⽤以下()⽅法确定。
A 最近⼀期值B第⼀期实际值C最近⼏期的均值D最初⼏期的均值5 常⽤的景⽓指标的分类⽅法有()。
A 马场法B时差相关法 C KL信息量法D峰⾕对应法三、名词解释1 同步指标2 预测精度3 劣势⽅案4 层次分析法(AHP法)四、简答题3 什么是风险决策的敏感性分析?4 ⼀家⾷品公司考虑向市场投放⼀种新⾷品,以增加供应品种。
第七章预测与决策第一节预测一、预测的概念与特征(一)预测的概念预测是面向未来,是对未来事物及其发展变化趋势预先作出的推断。
预测是以过去为基础推测未来,以昨天为依据估计今后,以已知预计未知,这种估计不是凭空捏造的。
预测是一个完整的管理活动过程。
预测的结果是在对所预测的事物进行一系列科学的分析后作出的。
这一系列科学的分析包括:预测目标的确定、预测信息资料的收集、预测方法的选择和应用、预测模型的选定及估计、预测结果的评价等一整套过程。
因此,预测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预测方法,对预测对象在未来的状态及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料推测的过程。
(二)预测的特征1.不确定性。
预测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是未知的,作为预测基础的过去或现在的事物也可能是未知的,具有不确定性或随机性。
未来的不确定性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
预测的目的是尽量减少不确定性的影响,以求得对未来情况的了解,把握其发展趋势。
2.科学性。
预测是在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的基础上推断未来的,是有科学根据的;同时,预测是依赖于科学的预测方法,并经过一定的科学步骤对未来发展状况作出判断,它是一个有根据、有论证、有结果、有建议的一系列活动。
3.近似性。
一方面,预测是在事物发生之前,根据事物过去和现在的发展规律作出的推断;另一方面,预测的结果与将来的实际情况存在着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或前或后的偏差,不可能完全重合,只能大致接近。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人们运用预测技术的日益熟练,这个偏差逐渐缩小,但很难完全消除。
4.局限性。
预测对象的许多因素,因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具有随机性,从而对预测对象的方向和强度的影响出现随机性,加上人们认识上的限制,或者因为资料不齐全、不准确,或者因为预测所涉及的因素过于复杂,在建立预测模型时,不得不舍去一些因素和条件,并拟定某种假设,以致预测不能表达事物发展的全貌,使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经济预测的作用经济预测是预测的一个重要分枝。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 “三分七分”说认为:一个组织的成败,在于“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组织生产经营的好坏,关键在于管理。
2. “两大车轮”:把管理和科学技术看作是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两大车轮。
3. “三大支柱”:管理、科学、技术构成了当代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三大支柱。
4. 管理定义: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行为活动,对组织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必须为有效实现组织目标服务,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管理要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体现和完成,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活动过程;管理的重点在于对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人、财、物、信息等;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5. 管理具有二重性6.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为了组织共同劳动而产生的,它反映了社会协作劳动过程本身的要求,力求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以保证社会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7.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有社会关系决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形态中统治阶层的要求,受到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按统治阶层意志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和完善生产关系。
8. 管理的特征:科学性和艺术性9.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
10. 管理的艺术性:强调管理的实践性,即管理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讲究方式方法,避免机械、呆板的管理。
11. 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1)相互依赖,补充,有机的结合(2)科学性反映管理的共性,艺术性反映管理特殊性个性(3)科学为艺术奠定基础,艺术使科学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转变12. 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管理主体:组织的核心人物,骨干人物管理客体:管理活动的作用对象,是管理的收受者13.组织中的管理者:Top高层.middle中层.first-level基层14.管理中的技能要求: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专业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人际关系技能(human skill)15.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指由于过去的经历、习惯、知识素养、价值观等形式的基本固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行为习惯。
《预测与决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9020070课程中文名称:预测与决策课程英文名称:forecasting and decision课程性质:学科基础理论必修课考核方式:考试开课专业:电子商务、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开课学期:5总学时:48(其中理论40学时,上机8学时)总学分:3二、课程目的和任务预测与决策理论和方法是一门学科基础理论必修课,通过预测与决策理论和方法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预测和决策有明确的基本概念,有必要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有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决策选择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1、对预测与决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有明确的认识。
2、对预测与决策的一般原理和基本原则有明确的认识和掌握。
3、对预测与决策的基本步骤和一般过程能够重点掌握。
4、能熟练掌握回归预测技术、时间序列预测技术,并能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预测。
5、对技术预测和经济预测有关基本原理有明确的认识,并熟练掌握两种进行技术预测和经济预测方法。
6、能熟练掌握确定型、不确定型和风险型三种类型决策方法。
7、对先进的预测和决策方法有初步认识和了解。
8、培养学生树立决策意识、观点,培养决策选择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预测概述(6学时)预测的概念,预测与决策、规划的关系,预测的一般原理和基本原则,预测的内容和作用,预测的分类及常用预测方法,预测的基本步骤。
第二章预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技术(6学时)市场调查的意义及类型,市场调查的程序,市场调查的方案和方法,抽样调查,市场调查的误差分析及样本大小的确定,市场调查的数据处理技术。
第三章回归预测技术(12学时)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法,多元线性回归预测,非线性回归模型、弹性分析。
第四章自适应的回归预测技术(自阅)第五章时间序列预测技术(10学时)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趋势分析与时间回归,成长曲线预测模型,季节周期预测法,B-J模型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