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转折
- 格式:ppt
- 大小:3.44 MB
- 文档页数:27
一、选择题1.某农户墙上刷有一条“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标语。
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是下列哪一时期刷写的?(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2.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与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B.坚持走革命的道路C.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D.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3.“经济特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为中国政府提供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 ”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A.建立的原因 B.建立的目的C.发展的过程 D.发挥的作用4.邓小平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这次会议是A.中共七大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5.新华社电文曾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又将开启……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决择……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
”改革大幕开启的标志性会议上所做的战略决策是A. 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D.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6.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这一格局中,第二步开放的是( )A.沿海经济开放区 B.沿海开放城市C.经济特区 D.内地7.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标志是下列哪一次会议的召开( )A.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七大”C.中共“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8.农业政策的调整关乎国计民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哪一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A、土地改革B、人民公社化运动C、农业合作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9.1980年,我国在广东和福建率先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其中不包括()A、深圳B、珠海C、厦门D、海南10.中国共产党首次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把我们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五大11.在历史知识竞赛中,当主持人说出“拓荒牛、一夜崛起之城、经济特区的代表”时,小红同学抢先说出正确答案,她的答案应该是( )A.珠海B.汕头C.海南D.深圳12.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社会发展的灵魂。
第7课伟大的转折一、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关于真理问题大讨论的内容及结果。
2、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时间、历史意义。
3、理解十一届三中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召开的内在联系。
三、教材要点解析1、“十年动乱”结束后,党和国家面临着全面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
但由于长期受到“左”的错误的影响和束缚,特别是当时的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使党和国家的工作总体上处于徘徊的局面。
2、纠正“左”的错误,冲破“两个凡是”的藩篱,成为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前提。
3、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4、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冲破了“两个凡是”设置的禁区,打碎了个人崇拜和林彪、“四人帮”强加于人民的精神枷锁,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5、1978 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讨论关系党和国家前途的许多问题,作出了一系列决策,取得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开创性成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6、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
7、从此,中国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8、1979年3月,邓小平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作了进一步阐述,并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四、同步练习1、文革结束后,导致我国在前进道路上出现徘徊局面的原因是()A.修正主义的影响B.自由主义的泛滥C.“两个凡是”的束缚D.没有坚持社会主义2、1978年在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的错误观点是()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论B.“以阶级斗争为纲”论C.“打倒一切,全面内战”论D.“两个凡是”论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大讨论的意义在于()①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②解放了人民的思想③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④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四大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A.华国锋B.邓小平C.叶剑英D.刘伯承6、1980年,党中央为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伟大的转折》观后感(精选15篇)《伟大的转折》观后感《伟大的转折》观后感(精选15篇)《伟大的转折》是由李伟执导,侯京健、许敏、王韦智、马晓伟等主演的革命历史剧。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伟大的转折》观后感(精选1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伟大的转折》观后感 1“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炎夏已过,金秋将至,红色战争史诗大剧《伟大的转折》8月26日起在央视一套播出。
而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活动的首部电视剧,再现当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贵州省文艺界也收获硕果,可喜可贺。
观看中,颇多感触,为之一吐为快。
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发生过许多次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而其中之最为波谲云诡、惊心动魄莫过于长征:中央红军历经被国民党大军层层围堵,遭受湘江惨败,被迫在通道转兵后于1934年12月进入贵州,直至1935年5月出贵州这6个月里,真正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诸多事件在贵州这片西南高原逐一展开:历经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突破乌江、遵义会议、土城战役、四渡赤水、扎西会议、遵义战役、苟坝会议、南渡乌江、西进云南、北渡金沙、会理会议等千难万险、艰苦卓绝,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摆脱了敌军的追堵拦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计划而使红军重获生天。
《伟大的转折》就是描写这一系列重大革命史实的影视作品,是一部高度现实主义的优秀红色影视剧,是对当时社会的高度还原,忠诚于历史、忠诚于事实,具有极为深远的社会和历史价值。
这是笔者所认为的第一个“高”。
第二个“高”是高传承。
《伟大的转折》的播映不仅向全国观众展现了贵州壮阔奇丽的自然环境,淳朴敦厚的民风民俗,更展现了贵州革命老区人民对党、对红军的高度支持和忘我奉献;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党我军领导同志面对重重包围之境,带领红军队伍灵活机动、绝处逢生,展现出政治上极为成熟的斗争水平和军事上极为高深的战略、战术能力;充分展现出红军全体指战员高度的革命牺牲精神。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来说。
一、关于教材本课是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第一课时,有着“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文化大革命“,下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文革”结束后,思想理论届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学习去感知教材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能力目标:通过说明为什么“两个凡是”是错误的,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学习深刻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什么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的转折”,培养学生完整、准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敢干正视错误并纠正错误的伟大的党,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中虽曲折,但依然是前进的,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让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党,热爱我们的国家,并下决心为国家建设贡献一份力的决心。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方法1、教法(1)以知识结构为基础,充分运用要素梯度、内容梯度、时间梯度、问题梯度的调控,让学生逐步理解本课的内容,深刻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历史转折”的意义。
(2)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提问、讨论等方法,并利用小组、团队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的智力因素。
(3)以思维训练为中心,组合运用“看、听、讲、想、做、动、静”这几个要素引导学习,使学生运用多种协调合作,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观看?伟大的转折?心得体会范文一翻开中国革命历史,有这样一支英雄队伍,他们舍生忘死,坚守信念,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徘徊在生死存亡的边界,却从未退缩,勇往直前,他们就是中国红军。
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共长沙市委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伟大的转折?于8月26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
该剧讲述了中国红军在遭受湘江惨败后,四渡赤水,粉碎敌人围追堵截,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带着下走向胜利的故事。
该剧一经播出,引起极大反响,历史已随时间渐行渐远,由之产生的情愫却始终无法消隐,在历史这一伟大的课堂面前,所有的经验教训和丰功伟绩都将是永恒的教科书。
影片中,从中国工农红军波浪壮阔的历史斗争中,我看到了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农红军的领导人,是如何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一步又一步地挽救了中国革命,一次次的绝地逢生,一次次的转危为安。
记得在影片的开头,毛泽东这样谈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这看似强大的敌人。
是啊,千人同心,那么得千人之力,正是各路红军的互相策应,相互配合,才形成了“生死相依,同舟共济〞的合力,才使蒋介石围歼红军的方案得以破灭。
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我们的!中国红军的一声声呐喊响遏行云,穿云裂石。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永远也无法想象硝烟弥漫的战场是何等的悲壮,在无数个本该月明风清的日子里,有的却是枪林弹雨,血染天空,背水一战,置死地而后生。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回首风雨来时路,漫漫征途,中国共产党从荆棘载途中走来,为了中国人民的前途,为了中华民族的幸福,筚路蓝缕,一路前行。
为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和凭吊革命先烈,贵州省设立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等多处缅怀革命先烈之地。
红军长征在贵州的这一历史扭转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为后来的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奠定了磐石根底。
艰苦卓绝的长征,留下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留给后世中华儿女的珍贵精神财富。
《伟大的转折》历史故事194l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
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开始了伟大的卫国战争。
一开始,德军来势凶猛,很快占领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地区。
但是在苏联军队的英勇反击下,他们进攻势头逐渐减弱了。
希特勒要在3个月内消灭苏联的计划破产了。
他又决定重点进攻莫斯科。
在斯大林亲自指挥下,莫斯科的军民经过40天的浴血奋战,歼灭了大批德军,取得了胜利,打败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从此,苏军开始了反攻,收复了大片土地。
而德军节节败退,只能防御了。
希特勒气急败坏,决心孤注一掷,全力进攻斯大林格勒(现在的伏尔加格勒)。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原名察里津,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铁路交通的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战前居民约60万人。
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地区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产区,这是德国当时急着要得到的物资。
对苏联来说,在乌克兰被德军占领以后,斯大林格勒是中央地区通往南方经济区域唯一的交通咽喉,关系到莫斯科的安全。
既然斯大林格勒对双方都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这场战役有多么残酷就可想而知了。
从1942年7月中旬开始,德军相继投入了150万大军,向斯大林格勒展开猛攻。
希特勒甚至定下了7月25日以前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
德军集中了将近40个师的精锐部队,每天出动上千架次的飞机,把100多万颗炸弹投向这座城市,城市的建筑几乎全部被毁。
但是,在斯大林“不让敌人前进一步,用一切力量消灭敌人”的号召下,苏联军民誓死抵抗,人人手执武器在废墟中和冲进市区的德军展开搏斗,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冲上来。
为了打败法西斯,他们付出了重大牺牲。
尤其是青少年们,他们怀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投入战斗。
在激烈残酷战斗的日日夜夜里,这里没有前线和后方的界线。
在这里作战的部队中有16万多名党员和24万多名共青团员。
在78名共青团区委书记中,有47名成为前线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