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化生活(基础版)
- 格式:ppt
- 大小:14.10 MB
- 文档页数:117
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特色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饮食结构与商周一样,仍然是以谷物为主食,以蔬菜、肉类、水产、果类为副食。
主食总的来说,商周时期的粮食作物仍是战国秦汉时期的主食,但是比重有所变化,如商周时期文献中经常提到黍稷,到春秋战国时期则更多的是粟菽并重。
如: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
(《管子重令》)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聚粟菽,是以粟菽多而民足乎食。
(《墨子尚贤中》)贤人治天下,使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尽心章句上》)粟是小米,自春秋战国以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在汉代还成为口粮的代称,如《盐铁论散不足》:十五斗粟,当丁男半月之食。
菽就是大豆,在粮食中的地位也比过去提高,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石磨的发明,改变了大豆的食用方式。
过去是直接将大豆煮成豆饭吃,而大豆又是很难煮烂的,食用就很不方便。
有了石磨,就可将大豆磨成粉和豆浆,食用起来就很方便。
同时,大豆又是一种耐瘠保收的作物,青黄不接之时可以救急充饥,此外,大豆的根部有丰富的根瘤菌,可以肥田,有利于下茬作物的生长,所以大豆的种植就日益广泛。
同样的道理,过去食用麦子也是采用粒食方法,直接煮成麦饭食用,不易消化。
用石磨将麦子磨成面粉,粒食就改为粉食,可以蒸煮成各种各样的面食,既可口又易于消化,极受民众的欢迎。
小麦又是一种越冬作物,可以和粟等粮食作物轮作,提高复种指数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也是解决青黄不接之时的重要口粮,于是在汉代就得到政府的重视,大力推广种植。
《汉书食货志》记载董仲舒上书汉武帝说: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
建议汉武帝令大司农使关中益种宿麦,令毋后时。
其后,轻车都尉、农学家汜胜之又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穰。
(1)东汉安帝时也诏长吏案行在所,皆令种宿麦蔬食,务尽地力,其贫者给种饷。
(2)于是,自汉以后小麦就与粟成为黄河流域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作为南方主粮的水稻,虽然早在商周时期的黄河流域已有种植,但面积不大,在粮食作物中的比重很小,一直到春秋时期还是珍贵的食物,《论语阳货》说:食乎稻,衣乎锦,于汝安乎可见只有上层贵族才能食用稻米,其种植自然不广。
汉代饮食文化如何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
汉代饮食文化如何?汉代饮食文化有哪些特点?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汉代饮食文化,希望对你有用!汉代饮食文化简介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莲(即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
东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汉墓有大画像石,其中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
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
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
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
粮食有稻、小麦、黍,粟,大豆,赤豆,麻子等:蔬菜瓜果有芥菜,葵、芋、姜、笋、藕、菱角以及梅、杨梅、梨、柿,枣、橙、枇杷、甜瓜等;肉食品属于兽类的有黄牛、绵羊、狗、猪、马、兔,梅花鹿;属于禽类的有鸡、野鸡、野鸭、雁、鹧鸪、鹌鹑、鹤、天鹅、斑鸠、鹬、鸳鸯、竹鸡、火斑鸡、鸮、喜鹊、麻雀等;属于鱼类的有鲤、鲫、鳡、刺鳊、银鲴、鳜等。
此外,随葬的食品和饮料还有鸡蛋、各种饼食和酒。
烹调时使用的调味品有盐、酱、豆豉、糖、蜜、曲、醋等。
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有菜肴二十余种。
‘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这告诉我们,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
汉代文化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汉代文化承袭了先秦时期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代文化。
一、汉代文学1. 诗歌汉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
代表着汉代诗歌水平的作品主要有《楚辞》和《汉乐府诗集》等。
《楚辞》是汉代文学的一大成就,其通过对人生苦痛的抒发,表现出深沉的思想和情感。
2. 散文汉代散文主要包括传记类、文论类、游记类等。
《史记》、《汉书》等史学著作在书面语汉代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汉代艺术1. 绘画汉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特点是以写实为主,兼顾传统笔墨。
代表作品有《千里江山图》、《五马图》等。
2. 建筑汉代建筑取材丰富多样,飞檐翘角、彩绘装饰等是汉代建筑的特色。
典型建筑有长安城、洛阳城等。
三、汉代思想1. 儒家思想汉代是儒家思想的全盛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崇。
《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在汉代也有一定影响,如《道德经》等。
其强调“道法自然”,对后世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汉代生活1. 衣食住行汉代人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世代相传的节日、娱乐活动等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服饰、饮食等也具有独特文化特色。
2. 社会习俗汉代社会的习俗多种多样,如成人礼、婚俗、丧葬习俗等。
这些习俗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五、汉代传统文化对当代的影响汉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汉代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传承发扬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结语汉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影响仍在当今社会中得以体现。
我们应当珍惜和传承汉代文化,让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力量。
以上是关于汉代文化的一些概述,希望这些内容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珍视汉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愿我们一起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汉代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文化艺术 |简析汉代的书文化□王强/文汉代的书文化,汉代书之形态、著述、收藏整理、管理及传播流通,给当时的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现代图书事业具有借鉴意义。
书作为反映人们全部社会行为的载体,也是人们加深情感,获得知识,丰富社会经验的途径,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古今中外的人们对于书,给予很高的赞誉。
本文拟就书在汉代的形态、发展、搜集、整理及传播流通等进行简析。
1 汉代书之形态在汉代当时书写原料之一是简牍。
人们把竹子、木材砍成狭长的小片,再用工具将其表面削制成平面,进而就可用笔墨在其表面上书写,写在竹简上的叫做简策,写在木板上的成为版椟,统称为简牍。
汉简长度不一,据所写文字的内容、篇幅选用不同尺寸的竹简,如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又称为“三尺法”,儒家经书所写简一般为二尺四寸,而用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函牍”。
在当时,从事写作、创立学说、传抄经卷用竹简,因此简册成为册本的统称,版牍多用以公函、书札等。
帛书也叫缣帛,帛即丝织品。
作为当时另一种书写文字材料与简牍并举。
它柔韧光洁,容易着墨;舒卷自如,利于阅读;重量较轻,易于收藏。
但缣帛成本很高,价格昂贵,很难在图书市场的书写材料中占据主导地位。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1]2513”随着社会生活、经济及文化快速发展,亟需新的材质来满足人们的需求,纸质材料便在西汉应运而生。
据史载,成帝皇后赵飞燕曾用“赫蹏”裹药作书应劭注:“薄小纸也”[2]3992。
当时纸张因制作原料原因,制作费用高,工艺较为粗糙,产量较低,不能普及,而不能取代竹简与帛书,三者而是并用。
于是,到了东汉蔡伦总结了西汉以前的造纸技术,加以改进,制作成轻便、成本低的纸,从而改进了了书写工具。
使纸成为人们日常普遍的书写材料,这不但提高了书写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大大方便了书写者的操作过程,简化了手续,减轻了负担。
有力地推进了书文化事业的发展。
也促使书籍的出版进一步便利了。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材分析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本单元深入文化现象的内部,从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三个角度,对文化本体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使学生把握文化本体特征,了解传播、继承与创新三者的关系:文化传播是多渠道多方式的,这根源于其本身的多样性,传播的主要方式是在交流中进行的。
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合称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文化运作机制的重要内容,否则文化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与创新。
文化的继承应该在发展中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淘汰,有所发扬。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过程都渗透着文化创新的精神。
因此,在本单元中所谈到的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是三位一体,紧密联系的。
本单元与第一单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了对文化的全面理解。
在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中,学习的是文化与生活的关系,探讨了作为社会生活三大领域的文化与其他两大领域经济、政治的关系,并且集中讨论了文化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和塑造,从而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其他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
此单元中谈到的文化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关系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文化内在特征为推动力的。
文化的继承、传播、创新必然影响到它和经济、政治的关系,同时文化对人也有全面影响,所以自然与人的性格塑造关系密切。
本单元中介绍的文化本体特征为第三单元理解文化核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奠定了基础。
第三单元谈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特点,以及民族精神弘扬的重要性,提倡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应该看到,要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必须采取第二单元所讲到的正确的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的态度与方法。
本单元介绍的文化的传播、传承、创新也是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
第四单元通过讨论选择文化生活、发展先进文化、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重点介绍了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怎样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等核心问题,呼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汉朝的百姓的日常汉朝的百姓过着简单而勤劳的生活。
在清晨,当太阳初升时,他们便起床开始新的一天。
他们住在石砌的房屋里,每天都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劳动。
早饭后,男人们会去田地里耕种。
他们用锄头翻土,撒下种子,然后小心地浇水,期待着丰收的季节。
有时候,他们还要去山里砍柴,为冬天的火炉准备好燃料。
而女人们则忙于家务。
她们会洗衣服、做饭、照顾孩子。
她们手巧而勤劳,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为家人提供一个温馨的环境。
汉朝的百姓生活简朴,很少有娱乐活动。
然而,偶尔也会有一些节日和庆典。
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穿上盛装,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幸福。
他们会跳舞、唱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夜晚,百姓们回到家中,围坐在一起,分享一天的辛勤劳动。
他们互相交流,讲述着各自的经历和见闻。
有时候,他们也会讨论政治和社会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在冬夜里,人们聚在一起取暖。
他们围坐在火炉旁,煮茶、聊天,享受着温暖和亲情的陪伴。
有时候,他们还会讲故事,传承着汉朝的文化和历史。
然而,汉朝的百姓并不都过着安逸的生活。
有些人贫困潦倒,生活艰辛。
他们每天为了温饱而辛勤劳作,但仍然难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这些人们时常感到疲倦和无助,但他们依然坚持着,努力奋斗。
汉朝的百姓不仅仅是生活的过客,他们也是时代的见证者。
他们努力工作,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他们的勤劳和智慧,成就了汉朝的辉煌。
汉朝的百姓虽然生活简朴,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他们的生活或许平凡,但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铭记。
两汉时期的文化一、史学官府撰修本朝历史的传统,在秦汉时期被继承下来了。
汉武帝时政治、经济和学术文化的发展,提出了“通古今之变”的要求,这就需要整理古今历史,用以说明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
太史令司马谈次第旧闻,裁剪论著,开始了这一项繁重的工作,但是没有完成。
司马迁是司马谈之子,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生于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或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死年不详。
司马迁幼年从孔安国受《古文尚书》,二十岁后遍游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各地,还曾出使巴、蜀、邛、筰、昆明,并随汉武帝四出巡幸,有很广泛的社会见识。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为太史令。
他继承父业,遍阅国家藏书,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于太初元年(前104)开始撰修《史记》。
天汉二年(前99)李陵败降匈奴,司马迁在朝廷为李陵辩护,被武帝处以腐刑。
他效法古代一些著名人物在困厄中发愤著书的先例,完成了不朽的著作《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卷。
它是一部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期的中国通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结构周密的历史著作。
《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以表、书为辅,合编年、记事等体之长,创造了历史书籍的纪传体新体裁,成为此后两千年中编写王朝历史的规范。
《史记》作为一种不朽的名著,可贵之处首先是在当时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如实地和多方面地勾画社会历史。
《史记》一方面把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天文历法、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制度与大事,同政治制度、政治大事并于一书,广泛地反映了历史面貌;另一方面,它又把医生、学者、商贾、游侠、农民领袖等人物的传记,与帝王将相并于一书,反映了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历史动态。
《史记》把许多少数民族的杜会历史写成列传,更增加了历史的完整性。
《史记》在记载某些人物时所持的态度,表现了这一著作的杰出的思想价值。
它把项羽同秦始皇、汉高祖刘邦一起列入本纪,把农民领袖陈涉(胜)同诸侯一起列入世家。
汉代的贵族生活与文化汉代是我国历史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之一。
贵族作为封建社会的精英阶层,在汉代贵族生活和文化也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
一、贵族生活在汉代,贵族的生活可谓是奢华富裕。
他们住在高大的宅院里,拥有大量的仆役和家奴服侍他们生活,吃的是珍馐美味的美食,穿着华贵的锦衣轻袍。
此外,贵族还会参加各种宴会、赛马等活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汉武帝时期的“长安一日千里马”的盛况。
另外,汉代贵族的家族关系也非常重要。
贵族之间会联姻,以互相联络和加强自身实力,例如,霍光和何氏,张良和萧何,钱婕和王莽等。
同时,汉代贵族之间的官职和地位也关系着家族的荣誉和利益,这也是贵族之间互相攀比、互相协调的表现。
二、文化汉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文化方面,汉代贵族也有着卓越的表现。
首先,汉代贵族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独到的成就。
例如,汉武帝时期的“九章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其中包括《离骚》、《天问》等名篇。
另外,在汉代,还出现了一大批散文名家,如西汉著名的散文家枚乘、东汉著名的散文家班固、班昭等。
其次,汉代贵族在科学技术方面也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例如,汉武帝时期的张衡就是一位很有名的科学家,他发明了“地动仪”和“浑天仪”等仪器,并对地震的发生作出了正确的解释。
同时,还有一些著名的医学家,如《黄帝内经》的作者黄帝、医学家扁鹊等。
最后,在哲学方面,汉代也出现了一些杰出的贵族学者,例如东汉著名贵族学者王充,他以“天人合一”、“刚柔相济”等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学派。
总结汉代的贵族生活和文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遗产,这些遗产不仅反映着封建社会的一些重要特征,也对我们今天的现代社会有着非常深刻的启示。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汉代贵族的生活和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汉朝的物质文化与生活方式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繁荣的朝代,其物质文化与生活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汉朝的物质文化与生活方式展开论述,从建筑、服饰、饮食、娱乐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建筑汉代的建筑风格秉承了先秦的传统,延续了周朝的宫殿式建筑风格。
皇宫建筑规模宏大,讲究布局合理,建筑构件丰富多样。
历史上著名的建筑之一就是洛阳的洛阳宫,其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汉朝的民居多采用木结构,以瓦片覆盖,大致可分为单座小楼和多座合院两类。
宫殿式建筑和民居的建设标志着汉代建筑在规模和技术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二、服饰汉朝的服饰注重丰富多样,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人在服饰上有所不同。
汉代妇女的传统服饰是长袍,上面绣有各种花纹,裙子多为腰裙,用绳带系起。
男性则以衣裳的颜色和款式来彰显身份地位,贵族阶层喜好喇叭袖和蟒带,表现出高贵的气质。
此外,汉朝人还喜欢佩戴各种饰品,如发饰、耳饰、项链等,以点缀装扮。
三、饮食汉代人的饮食以谷类粮食、猪肉、鱼类、禽类为主,富含蔬菜和水果。
在饮食方面,汉代人注重调理饮食营养的合理搭配,提倡饮食清淡,并且讲究烹饪技法和饭菜的色香味。
从出土的各类器皿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饭菜的烹饪和盛装也有一套独特的经验和想法。
四、娱乐汉朝人对于娱乐活动有着丰富多样的追求。
其中,音乐是汉代重要的娱乐形式,宫廷中音乐家众多,制作乐器的技术也相当发达。
此外,汉代人还喜欢观看戏剧演出,舞台上的角色扮演和音乐伴奏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音乐与戏剧,汉朝人还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如射箭、驰骋、宴饮等。
这些娱乐活动丰富了汉代人的生活,也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
总之,汉朝的物质文化与生活方式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建筑风格与结构、服饰的款式与饰品搭配、饮食的调理与制作、娱乐活动的多样与丰富,无不展示了汉代人民的智慧与文化造诣。
这些文化遗产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汉朝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物质文化与生活方式。
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秦汉时期的人们在饮食上有着什么样的特色呢?具体有哪些饮食文化呢?下面就不妨和一起来了解下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希望对各位有帮助!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特色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饮食结构与商周一样,仍然是以谷物为主食,以蔬菜、肉类、水产、果类为副食。
主食总的来说,商周时期的粮食作物仍是战国秦汉时期的主食,但是比重有所变化,如商周时期文献中经常提到黍稷,到春秋战国时期则更多的是“粟菽”并重。
如:“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
”(《管子;重令》) “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聚粟菽,是以粟菽多而民足乎食。
”(《墨子;尚贤中》)“贤人治天下,使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尽心章句上》)粟是小米,自春秋战国以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在汉代还成为口粮的代称,如《盐铁论;散不足》:“十五斗粟,当丁男半月之食。
”菽就是大豆,在粮食中的地位也比过去提高,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石磨的发明,改变了大豆的食用方式。
过去是直接将大豆煮成豆饭吃,而大豆又是很难煮烂的,食用就很不方便。
有了石磨,就可将大豆磨成粉和豆浆,食用起来就很方便。
同时,大豆又是一种耐瘠保收的作物,青黄不接之时可以救急充饥,此外,大豆的根部有丰富的根瘤菌,可以肥田,有利于下茬作物的生长,所以大豆的种植就日益广泛。
同样的道理,过去食用麦子也是采用粒食方法,直接煮成麦饭食用,不易消化。
用石磨将麦子磨成面粉,粒食就改为粉食,可以蒸煮成各种各样的面食,既可口又易于消化,极受民众的欢迎。
小麦又是一种越冬作物,可以和粟等粮食作物轮作,提高复种指数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也是解决青黄不接之时的重要口粮,于是在汉代就得到政府的重视,大力推广种植。
《汉书;食货志》记载董仲舒上书汉武帝说:“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
”建议汉武帝令大司农“使关中益种宿麦,令毋后时。
”其后,轻车都尉、农学家汜胜之又“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穰。
第七节中国古代日常生活文化一、衣食住行:1.衣:衣裳——一般是交领大袖,衣领直接连着左右襟,汉民族一般是左襟压右襟。
裳的结构类似裙子,上玄下黄的衣裳制,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也是最高级别的礼服形式。
上衣——古代穿的短上衣叫“襦”,冬天穿的有裘、袍等。
平民只能穿褐或布衣。
上古没有棉花,布也是毛或麻制成的,但比褐要细一些,所以成为读书而未做官的人的常服。
因此,“布衣”也就成了这些人的代称。
下衣——古人穿的下衣主要有裳、绔、裈等。
裳就是裙子,古代男子也穿裙子。
绔也写作“袴”,与今天的裤子并不一样。
与现在裤子差不多的是裈。
深衣——又叫袍服,是官员及士大夫的常服,也可用作礼服。
不分男女,不论尊卑都能穿。
鞋——有履、屦、屐、屣等,无非是草木皮丝质的,都比现代的要粗糙。
衣料——除了毛、麻、皮等,还有总称为“帛”的各种丝织品,但那都是达官贵人才能穿的,一般人是穿不起的。
褐衣是粗布衣服。
主要的佩饰——古人最重要的佩饰是玉。
璧是古代贵重的瑞玉,它和圭、璋合称“三玉”,自夏商开始,就作为礼器使用,至春秋战国时盛行,秦汉以后渐改作装饰品。
除此之外,还有瑗、环、玦等。
环常作为妇女的佩饰。
这些圆玉在礼仪中都有特殊用途,如国事访问时以璧为凭信,诸侯召见卿、大夫、士时以瑗为凭信,断绝君臣关系以玦表示,重新召回绝交的人以环表示等。
冠礼——古代举行冠礼,一共加冠三次。
第一次加的冠叫缁冠,意味着占有统治权;第二次加的冠叫皮弁,意味着有军事权,所以加皮弁的同时往往佩剑;第三次加爵弁,意味着有了祭祀权。
古代冠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古人戴的帽子——古代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叫“冠”,后代“冠”又泛指一般的帽子。
“冕”是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戴的。
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这样的冕,所以后代称皇帝即位为“加冕”。
“胄”是打仗时戴的,在秦汉以后又叫“兜鍪”,后代又叫“盔”。
古代平民不能戴冠,只能戴类似以后的头巾之类的东西,称为“帩头”等。
比平民地位更低的奴仆,则仅能以青布束头,所以奴仆又称为“苍头”。
汉朝的文化艺术与日常生活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的王朝之一。
汉朝文化艺术与日常生活相辅相成,交相辉映,成为中国人民最为骄傲的文化遗产之一。
一、文学艺术汉代文学艺术繁荣,不仅出现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还有班固的《汉书》、班昭的《女诫》以及《乐府诗集》等一批经典之作。
其中,《乐府诗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高峰之作。
它包括了汉代至隋唐时期300余首的乐府诗,内容涉及生活、爱情、宴乐、感怀、军旅、婚姻等各个领域。
作为古代中国音乐文化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乐府诗集》影响了诗歌、音乐、戏曲等艺术领域的发展。
除了文学艺术外,汉代还出现了盛行的剪纸艺术。
剪纸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时期,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汉代的剪纸是用竹刀和竹剪在玻璃纸上剪制而成的,其作品构图讲究,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民间风格和浓郁的文化底蕴。
二、建筑艺术汉朝的建筑艺术也十分发达,最为出名的就是陵墓建筑。
从西汉时期开始,汉代开始有皇帝兴建陵墓的风气,每位皇帝都会选择一块适合的土地进行修建陵墓。
汉代陵墓大多是地下宫殿式建筑,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例如西汉高祖刘邦的陵墓——高陵,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高陵占地面积达1200余亩,建筑群规模恢宏,有“地下宫殿”之称。
除了陵墓,汉代还出现了一批风格独特、造型奇特的建筑作品,例如月季园、琉璃塔等。
这些建筑作品无论在造型、构造、装饰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水平,彰显了汉代建筑艺术的巨大成就。
三、日常生活汉代的日常生活相对丰富多彩。
饮食方面,人们喜欢吃鱼肉,米酒、黄酒、啤酒等各种酒类酿造技术日趋成熟。
人们还喜欢在公园、湖畔、温泉等好玩的景点游玩,赏花、钓鱼、垂钓、放风筝、玩橹艇等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市民前来参与。
此外,汉代人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创新的习俗和文化活动。
例如,舌战群儒和学官制度就为当时的文化教育提供了一种特有的制度,为中国古代文化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汉朝的文化艺术与日常生活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汉代思想文化总结汉代(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思想文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为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对汉代思想文化的总结,共1000字:一、思想倾向的多样化在汉代,思想倾向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儒家思想一直是主流,但同时与之相对立的还有法家、道家、墨家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提出了治国安邦的理念,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倡导严刑峻法,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者的权威。
道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强调个体的修养和自由解脱。
墨家则主张兼爱和无为而治,对减轻社会矛盾和促进公平正义起到了一定作用。
这些不同思想倾向的交流与碰撞,促进了汉代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儒学的发展汉代是儒学的鼎盛时期,儒学不仅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还对社会普遍产生影响。
在儒学的发展过程中,以汉武帝时期的经学、古文献整理为代表,儒学开始了大规模的复兴和整理工作,形成了完整的经典体系。
儒学家开始进行文字学、史学的研究,兴起了经学、史学争鸣的时期。
经学家追求经典原始的纯粹和真实,史学家致力于重建历史真相,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儒学家还注重实践,提倡明君治国,以求社会和谐和人民安乐。
三、文化繁荣的出现在汉代还出现了一系列文化繁荣的现象,这与当时社会的相对稳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汉代文化的繁荣体现在诗歌、文学、艺术、音乐等多个方面。
《楚辞》、《乐府诗集》等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体现了汉代人民的丰富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画家顾恺之、张浩等以写实主义的方法及人物作品使绘画艺术进一步发展。
音乐方面,宫商角徵羽五音制成熟,乐府歌辞的创作和演唱也取得了高度成就。
这些文化繁荣的现象,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四、与西域文化的交流汉代是中国与中亚、西域交往最为密切的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发生了广泛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