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布病实施方案附表
- 格式:doc
- 大小:110.50 KB
- 文档页数:9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2015-4-15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
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
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
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
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
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一)一般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
布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布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的传播,制定并实施科学的防治工作方案至关重要。
二、目标与原则。
1. 目标,全面提高人畜布病的防治水平,减少病例发生率,保障人畜健康。
2. 原则,科学防治、综合治理、全民参与、精准施策。
三、工作内容。
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布病防治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防治工作。
2. 加强监测预警。
建立健全的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对疫情高发区域和重点人群进行重点监测,提前发现和阻断疫情传播。
3. 完善防控措施。
加强养殖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和清洁,控制病媒传播;加强畜禽疫苗接种,提高动物免疫力,减少疫情暴发的可能性。
4. 加强医疗救治。
提高医疗机构对布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加强对患者的隔离和治疗,减少病例的传播风险。
5.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邻国的合作交流,共同制定布病防治方案,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共同应对跨国传播的风险。
四、保障措施。
1. 资金保障,加大对布病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2. 政策支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养殖场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提高防控意识。
3. 人才培养,加强对布病防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防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五、总结。
布病的防治工作事关人畜健康,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监测预警、完善防控措施、加强医疗救治和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的传播,保障人畜健康。
希望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为布病防治工作贡献力量。
布病防控实施方案
布病,又称为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氏菌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该病在人类和啮齿动物中均有发生,严重威胁着公共卫生和畜牧业的安全。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的传播,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防控方案至关重要。
一、疫情监测与预警。
建立布病疫情监测系统,加强对鼠类和野生啮齿动物的监测和调查。
及时收集疫情数据,开展疫情预警工作,确保对疫情的早期发现和快速反应。
二、环境治理与卫生防护。
加强对鼠类和野生啮齿动物栖息地的环境治理,清除垃圾、杂草和废弃物,减少啮齿动物的栖息场所。
加强卫生防护,做好饮用水、食品卫生管理,减少人畜接触。
三、免疫接种与个人防护。
对易感人群进行布病疫苗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
加强对从事相关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测和个人防护,做好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暴露风险。
四、应急处置与医疗救治。
建立布病疫情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疫情发生时的处置流程和责任分工。
加强医疗机构的诊断和治疗能力建设,提高对布病患者的救治水平。
五、宣传教育与社会参与。
开展布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布病防控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六、国际合作与信息交流。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邻国的布病防控合作,开展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共同应对跨境传播和疫情蔓延的风险。
在布病防控实施方案的指导下,我们将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的防控体系,有效减少布病的传播和流行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希望广大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共同努力,为构建健康中国做出积极贡献。
布鲁氏菌病创建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其传染性强、病情复杂,对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我国是一个畜牧业大国,而且农村地区人畜共居现象普遍,因此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标和意义。
制定布鲁氏菌病创建实施方案的目标是为了规范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工作,提高人们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促进人畜共患病的预防和控制,减少布鲁氏菌病的发生。
这对于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畜牧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施方案。
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普及布鲁氏菌病的预防知识,引导人们正确对待人畜共患病,减少感染风险。
2. 定期检测。
建立健全的布鲁氏菌病监测体系,对畜禽进行定期检测,及时发现和隔离感染动物,防止疫情扩散。
3. 加强兽医卫生监管。
加大对畜牧养殖场的卫生监管力度,提高兽医卫生监管水平,规范畜牧养殖场的管理,保障畜牧业产品质量和安全。
4. 改善人畜居住环境。
加强农村人畜居住环境卫生管理,改善人畜居住条件,减少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5. 提高兽医技术水平。
加强对兽医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兽医技术水平,提高对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6. 建立疫苗接种制度。
建立畜禽布鲁氏菌病疫苗接种制度,推广疫苗接种,提高动物免疫力,减少疫病传播。
四、预期效果。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的落实,预计可以有效提高人们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减少人畜共患病的发生,降低疫病传播风险,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五、总结。
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希望通过本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能够有效提高人畜共患病的预防和控制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障人畜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范文最新推荐------------------------------------------------------ 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方案为尽快消灭我区畜间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保障畜牧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及公共卫生安全,特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原则属地管理,分区净化,多措并举,各方联动,稳步推进。
二、目标任务从2015年开始,用3年时间,全区达到布病净化标准。
1 / 141.2015年,调查摸底,划分片区。
2.2016年,制定和实施净化方案,分片区细化管理,全面推进监测净化,实现布病稳定控制,种畜场布病检测无阳性。
3.2017年,巩固提升,全面净化。
全区规模场、散养户实现布病检测无阳性;种畜场达到布病净化标准;全区达到布病净化标准。
三、技术路线四、具体措施---------------------------------------------------------------范文最新推荐------------------------------------------------------ (一)监测1.监测方法按照农业部“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或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待检血清进行初筛,以试管凝集试验进行复核。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或elisa试验阳性,确定为疑似阳性;疑似阳性经试管凝集试验复核阳性,确定为阳性;有确定阳性个体的群体确定为阳性群体。
3 / 142.采样要求常规消毒,颈静脉采血,采血量为2ml-5ml。
采血完成后,将注射器活塞外拉预留血清析出空间,倾斜放置放置冷藏箱中析出血清,使用过的棉球、注射器推杆、注射器包装等废弃物应回收集中处理。
全血也可于水浴锅中37℃温浴自然析出,尽可能不采用离心,避免震荡、抖动导致溶血,影响判定。
全国家畜布病、结核病防治规划(2008年~2015年)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心下,我国重大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近年来,全国家畜布病、结核病(以下简称“两病”)等人畜共患传染病又出现了抬头趋势,严重危胁公共卫生安全。
为了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障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保证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进一步加大家畜“两病”防控工作力度,提高防控能力和科学防治水平,控制和消除“两病”对人畜的危害,特制订本规划。
一、规划制订依据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农业部《全国家畜布病、结核病防治“十五”规划》、农业部《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卫生部和农业部《关于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制订。
二、背景及现状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规定为强制报告疫病,我国将其列为重大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B类疫病,我国将其列为重大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
(一)历史流行概况我国家畜“两病”流行已久,危害较大。
建国以来,家畜布病在我国的发生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20世纪50-70年代为高发期,部分省区疫情相当严重,尤其是在牧区,严重地区人畜感染率达到60-70%。
80-90年代为基本控制期,国家增加了一定的投入,采取“免、检、杀、消、处”等综合防治措施,使布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家畜发病率由1987年的0.07%下降到1990年的0.03%,其中:奶牛由1987年的0.40%下降到1990年的0.23%。
1991-2000年为控制期,国家继续加大布病防治力度,使布病疫情得到进一步有效控制,家畜发病率基本控制在0.01%-0.03 %,其中:奶牛控制在0.06%-0.13%。
2001-2007年为反弹回升期,随着市场交易频繁,造成布病疫情反弹,由2001年的0.03%上升到2007年的0.06%,其中:奶牛由2001年的0.11%上升到2007年的0.97%,羊由2001年的0.07%上升到2004年的0.14%。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15年版)为进一步规范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全面落实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实现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 - 202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在对2011年《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总结基础上,更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一)总目标。
为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的母婴传播,降低艾滋病、梅毒和乙肝对妇女儿童的影响,进一步改善妇女儿童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
(二)具体目标。
至2020年底,实现以下目标:1. 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达95%以上,孕期检测率达90%以上,提高孕早期检测比例。
2.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抗艾滋病毒用药率达90%以上,所生婴儿抗艾滋病毒用药率达90%以上。
3. 梅毒感染孕产妇梅毒治疗率达90%以上,所生儿童预防性治疗率达90%以上。
4.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率达95%以上。
5. 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至5%以下。
6. 先天梅毒报告发病率下降至15/10万活产以下。
二、工作内容结合孕产期保健与儿童保健服务,为所有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全面、整合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服务,整合服务流程见附件1。
主要工作内容如下:(一)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
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应当与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发挥部门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和知识宣传。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结合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青少年保健、性病防治、社区卫生服务等常规医疗保健服务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大众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提高育龄妇女及其家庭,特别是孕产妇对预防母婴传播的认知,促进健康行为。
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做好全国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防治工作,有效控制和净化布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计划。
一、防治现状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牛、羊、猪、鹿、犬等哺乳动物和人类共患的一种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报告发生人畜布病疫情。
上世纪50年代布病曾在我国广泛流行,疫情严重地区人畜感染率达50% 。
20世纪80—90年代,由于加大防控力度,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近年来,随着我国家畜饲养量不断增加,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部分地区布病等人畜共患病呈持续上升势头,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也严重危及人民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自2012年《规划》颁布以来,各级畜牧兽医、卫生计生等有关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密切合作,认真落实监测、检疫、消毒、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大力推广布病防治试点经验,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对迅速遏制疫情上升态势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受我国布病疫源广泛存在、防治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基层防疫体系薄弱等因素的影响,人畜间布病疫情仍较严重,防治任务依然艰巨,防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2015年,全国报告人间布病病例56989例,人间病例仍处于历史高位;畜间布病流行严重地区的15个省份,监测阳性率同比上升0.38% 。
据对布病重点地区22个县248个定点场群的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牛羊的个体阳性率分别达到3.1% 和3.3% ,群体阳性率分别达到29% 和34% 。
二、防治原则、目标和策略(一)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机制,采取因地制宜、分区防控、人畜同步、区域联防、统筹推进的防治策略,逐步控制和净化布病。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关于做好2015年全区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15.05.05•【字号】内卫计疾控字〔2015〕281号•【施行日期】2015.05.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正文内蒙古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关于做好2015年全区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内卫计疾控字〔2015〕281号各盟市卫生计生委(卫生局),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卫生计生委(卫生局),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人间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防治项目实施以来,在主动监测,及时发现布病患者,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规范化诊疗布病患者及布病防控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目前,我区布病的疫情形势仍十分严峻,处于较高流行水平,为保持布病防控工作的连续性,进一步做好人间布病防控工作,现提出以下要求。
一、高度重视人间布病防控工作2014年全区12个盟市102个旗县均有布病病例报告,共报告布病病例数10539例,比2013年(9310例)增加了1229例,增长了13.2个百分点,疫情形势依然严峻。
为此,各地要充分认识我区当前人间布病疫情的严峻形势及防控工作紧迫性和重要性,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落实防治工作经费,把布病防控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要认真履行职责,周密安排部署2015年人间布病防控工作,加强对布病的主动监测、及时发现人间布病疫情,做好宣传和行为干预工作。
落实好自治区政府要求的对布病患者诊疗的优惠政策,及时准确诊断布病患者,做好布病者的规范化治疗和追踪管理。
继续加强对布病防控专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专业部门人间布病防控和应对处置重大疫情的能力。
二、继续做好布病防控项目工作内蒙古自治区人间布病防治项目已实施五年,近日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已向自治区政府请示汇报,将人间布病项目再延续五年,具体实施方案正在修改和完善中,工作内容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布病项目工作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布病,又称布鲁氏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对人体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针对布病的防控工作,我公司决定开展布病项目,制定实施方案,全面提升对布病的防治能力。
二、项目目标。
1. 提高布病防控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布病的认识,增强预防意识。
2. 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布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疫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3. 强化防治措施,加强动物疫苗接种,规范屠宰检疫,控制传染源。
4. 提升医疗救治水平,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对布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三、项目实施方案。
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栏、宣传单页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宣传布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知识,提高人们的防控意识。
2. 建立监测体系。
建立布病监测点,对重点地区的人群和动物进行定期监测,收集疫情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3. 加强疫苗接种。
对重点动物进行规范的疫苗接种,确保畜禽免疫率达到一定水平,控制传染源,减少疫情传播。
4. 规范屠宰检疫。
加强对畜禽屠宰场的监管,规范屠宰检疫程序,杜绝患病动物流入市场,保障食品安全。
5. 提高医疗救治水平。
加强对临床医生的培训,提高对布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四、项目实施步骤。
1. 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2. 开展布病防控知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防控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3. 建立布病监测点,开展定期监测工作,及时收集疫情信息。
4. 加强对重点动物的疫苗接种工作,确保免疫率达标。
5. 加强对屠宰检疫工作的监管,确保屠宰场的卫生安全。
6.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对布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五、项目保障措施。
1. 落实专项经费,确保项目实施经费到位。
2.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布病防控工作。
3. 建立健全的督导检查机制,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六、项目预期效果。
1. 提高社会公众对布病的认识,增强预防意识,降低感染风险。
布病行动方案简介布病,又称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该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动物体液或组织而被传播,具有全球范围内流行的特点。
为了控制和预防布病的传播,制定一个科学而有效的布病行动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可行的布病行动方案。
目标布病行动方案的目标是减少和控制布病的传播,并提供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以保护人畜健康。
方案1. 加强监测和报告•建立布病监测和报告系统,确保及时掌握病例发生情况。
•定期对受检动物进行布病筛查,提高早期发现和诊断病例的能力。
•加强疫情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报告,及时发布疫情动态。
2. 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培训兽医人员,提高其对布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建立健全的布病防控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3. 加强预防控制措施•通过免疫接种来预防动物感染布病,制定免疫计划,并确保充足的疫苗供应。
•鼓励饲养者采取健康管理措施,提高畜禽饲养环境卫生状况。
•加强对食品安全和动物产品的监管,确保不通过食物传播布病。
4. 提高公众的认知和宣传•开展布病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向社区和农村地区提供布病防控知识,提供合理的动物饲养和接触建议。
5. 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布病问题。
•参加国际布病监测网络,及时获取国际疫情信息,并与国际同行共享经验。
实施实施布病行动方案需要政府、兽医机构、农民和公众共同努力。
具体的实施步骤包括:1.建立布病行动方案实施的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计划。
2.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包括具体的时间安排和预算。
3.将实施方案与相关部门和机构进行沟通和协调,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
4.开展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相关人员的意识和能力。
5.定期评估和调整方案的实施效果,及时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
结论通过加强监测和报告、兽医队伍建设、预防控制措施、宣传和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努力,布病行动方案将有助于减少布病的传播和危害,保护人畜健康。
2015年吉林省布病防治项目内部资料注意保存吉林省重点地区布鲁氏菌病防治项目吉林省地方病第一防治研究所二○一五年五月目录第一章吉林省重点地区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方案 (2)一、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2)二、目标任务 (2)三、实施步骤和完成时限 (5)四、保障措施 (5)第二章吉林省重点地区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实施细则 (8)一、工作目标 (8)二、组织领导与实施 (8)三、工作内容 (9)四、实施步骤和完成时限 (13)五、保障措施 (13)第三章布鲁氏菌病健康教育工具 (22)第一节针对普通群众/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内容 (22)第二节同伴教育者的培训教材 (39)第三节供基层卫生人员使用的培训教材 (46)第四节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教材 (67)第一章吉林省重点地区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方案吉林省是布病老疫区,80年代末、90年代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1993年全省仅报告3例病人.1996年疫情出现回升,2000年以来,疫情大幅上升。
2009年为历史最高,报告病例3617例,发病率13.23/10万,发病人数是2000年的82倍。
省卫生计生委高度重视布病防控工作,将布病列为我省重点防控传染病之一.2013年全省报告发病2060例,发病率为7.85/10万. 2014年全省报告病例1921例,发病率为6。
98/10万。
我省疫情主要集中在白城和松原地区,占全省报告病例的70%。
虽然我省布病疫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防治经费短缺,专业人员力量不足,有效的防治措施不能充分落实,我省的布病疫情一直处于高位,特别是白城和松原地区职业人群多、疫情重.布病传播性强,对群众身体健康损害大,在畜间传染源大量存在、得不到及时消除的情况下,若不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未来数年内我省可能会出现布病疫情扩散,疾病流行的态势。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布病防治工作,重点落实各项布病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制定此方案.一、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实施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的原则。
布病行动方案1. 引言布病(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畜健康。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的传播,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行动方案尤为重要。
本文档将详细阐述布病行动方案的具体措施和步骤。
2. 背景布病是一种接触传播性疾病,感染来源主要有患者、感染动物和污染的食品等。
人类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带菌动物或其排泄物、分娩产物及其污染物、未消毒的动物产品和食品等途径感染布鲁氏菌。
因此,通过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布病的发生率和传播范围。
3. 目标制定布病行动方案的目标是:•提高人们对布病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强化布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布病的感染风险和传播范围;•提高公众和相关人员的健康意识。
4. 行动方案4.1 布病监测与报告建立布病监测系统,加强对布病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
包括:•提醒医疗机构在出现疑似布病病例时进行及时报告;•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提高布病病例报告率;•建立布病病例数据统计和分析机制,及时发布流行趋势和预警信息。
4.2 布病预防与教育宣传开展布病预防与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宣传材料,面向社区、学校、农村等场所进行布病知识普及;•组织布病防控培训班,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防控意识和技能;•利用媒体、互联网等渠道进行布病宣传,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加强农村卫生宣传,提高养殖户的布病预防意识。
4.3 畜禽管理措施加强畜禽管理,控制布病的传播源。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养殖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理栏舍、消毒、防鼠等;•定期对养殖场进行布鲁氏菌检测,确保养殖场无布病感染动物;•控制养殖区和销售区的交叉污染,加强畜禽运输和销售环节的卫生监管;•引进高抗性品种,提高畜禽的抗病能力。
4.4 食品安全监管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防止因食用布病污染的食品引起人员感染。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对养殖场、批发市场等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追踪布病污染食品来源,并进行召回和处理;•提高食品加工企业的卫生标准,并加强对布病相关食品原料的检测和控制。
附表2.1 巴彦淖尔市人间布病防控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登记表区卫生院村社年月日
附表2.2 巴彦淖尔市人间布病防控入户行为干预开展情况登记表区卫生院村社年月日
附表12015年各乡镇卫生院人间布病防控任务数
附表3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间布病平板筛查调查表
附表4. 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国标码□□□□□□病例编码□□□□□省(区、市)地区(市)县(区)乡(农场、镇、街道)1.基本情况:
1.1患者姓名:
1.2 性别:⑴男⑵女
1.3年龄:
1.4民族:
1.5职业:⑴农民⑵民工⑶牧民⑷渔民⑸学生⑹医务人员⑺散居儿童
⑻干部职员⑼家务及待业⑽畜产品收购、屠宰⑾皮毛加工销售⑿乳肉加工销售⒀兽医⒁育肥羊⒂基础母羊养殖⒃其他⒄不详
1.6发病地址:县(市、区)镇(乡)村(街道)号
1. 7家庭住址:县(市、区)镇(乡)村(街道)号
1.8发病日期:年月日
1.9住院日期:年月日
1.10报告日期:年月日
1.11所住医院名称:
2.临床表现:
2.1症状体征:
2.1.1发热⑴有⑵无
2.1.2发热持续(天)
2.1.3体温最高℃
2.1.4多汗⑴有⑵无
2.1.5肌肉、关节酸痛⑴有⑵无
2.1.6乏力⑴有⑵无
2.1.7肝肿大⑴有⑵无
2.1.8脾肿大⑴有⑵无
2.1.9淋巴结肿⑴有⑵无
2.1.10睾丸肿大⑴有⑵无
2.2实验室检查:
2.2.1玻片凝集反应⑴—⑵+
2.2.2虎红平板凝集反应⑴—⑵+
2.2.3皮肤过敏试验⑴有⑵无
2.2.4病原分离⑴病人血液⑵病人骨髓⑶其它体液⑷病人排泄物⑸无
2.2.5SAT滴度为1:100++ ⑴有⑵无
2.2.6补体结合试验1:10++ ⑴有⑵无
2.2.7coomb`s滴度为1:400++ ⑴有⑵无
2.3临床诊断:
2.4治疗:
2.4.1抗生素治疗⑴有⑵无
2.4.2抗原治疗法⑴有⑵无
2.4.3水解素治疗法⑴有⑵无
2.4.4溶菌素治疗法⑴有⑵无
2.5转归:⑴痊愈⑵好转⑶未愈
⑷死亡(年月日死于)
3.流行病学调查:
3.1与动物接触史:
3.1.1畜别:
3.1.2饲养放牧⑴是⑵否
3.1.3屠宰⑴是⑵否
3.1.4配种员⑴是⑵否
3.1.5兽医⑴是⑵否
3.1.6其他:
3.2保护情况:
3.2.1使用防护衣⑴是⑵否
3.2.2使用消毒液⑴是⑵否
3.3是否人畜共饮一口井⑴是⑵否
3.4幼羔放卧室内饲养⑴有⑵无
3.5既往病史:
3.6布氏菌苗免疫接触史:
3.6.1接种年月:年月日
3.6.2菌苗种类:
3.6.3接种途径:
3.7确诊时间:年月日
3.8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传播因子:
3.9其他:
3.10在本疫点病例发病时间顺序:第例。
4.调查小结:
注:国标码为各监测点国标码;病例编码中前两位为年号(如:04、05),后三位为病例流水号。
调查者单位:调查者:
审查者:调查时间:年月日
附表5 巴彦淖尔市人间布病病例随访记录表
随访人员签字: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