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最全文体知识梳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
- 格式:docx
- 大小:19.23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一部分文知1、常用修辞方法:比;人;夸;排比;偶;引用;;反;借代;比;屡次;反。
(1)比:形象生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用在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得详尽,使高妙的道理得浅易懂。
例 1:窄窄的木板,是一支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例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房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人 (使事物拥有人的神、作、言、心理等):其作用是形象生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例 1:桃、杏、梨、你不我,我不你,都开了花赶趟儿。
(3)夸:揭穿事物的××本,烘托××气氛,加衬着力,引起者的烈共。
例1:白三千丈,愁似个。
例2:她没有端酒,就醉了。
(4)排比:可增言的气。
用来理,可把道理述得更密、更透;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得舒畅淋漓。
例1:漫漫路,有朝夕相的人,多少叮,多少呵,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5)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构相同、意称的一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或周边意思的修辞方式。
使言工整。
形式上音整平均、奏感,拥有音律美;内容上凝集中,概括力。
例 1:皆秋景,山山唯落。
——王《野望》例2:晴川阳,芳草萋萋洲。
——崔《黄楼》(6)引用:明文、叙文:既增了服力,又使文章充情画意,兴趣盎然。
在文中,作据能够增言服力,使更加充足。
例 1:唐代人李白曾写道“ 家玉笛暗声,散入春洛城。
”(7) :作用:,引起人注意,启人思虑。
用在一段的开或尾,除引起思虑外,有承上启下的渡作用;用在文中,能使深入,脉清楚。
例 1: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8)反——起作用,增必定( 否定 )气。
例 1:毛主席都是这样,我有什么能够傲的呢?例2:“ 道不是我公众造了人世界?”(9)借代:以代繁,以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详尽、生的收效。
例 1:大胡子凶神煞地吼叫着。
例2:不拿公众一一。
例3:黄垂髫(借指老人和少儿),并怡然自。
文体:文章的体裁。
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章:篇幅不很长的作品。
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
可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汇总第一部分记叙文一、常见叙事线索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5、时间线索6、地点变换线索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中考必备:初语文文体知识点整理 (一)中考是小学九年级学生的重要考试,语文是其中的重点科目之一。
语文文体是中考语文中的重要知识点,考生必须要掌握好相关知识,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中考必备的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
1. 议论文议论文是语文考试的重点之一,也是许多同学比较害怕的部分。
议论文在写作时要注意提出问题,逐一阐述事实和原因,进而引出自己的观点,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写作中尽量使用实际的例子和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2. 说明文说明文是一个比较通俗易懂的文体,主要是对事物进行解释说明,说明文通常是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描述、比较、分类等方法,对问题进行全面地解释。
在写作过程中,尽量使用图表、表格、图片等形式来说明问题,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3. 小说小说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和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情节的起承转合、情感的抒发和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
最好选择主旨鲜明、情节紧凑的作品进行阅读,加深对小说写作的理解。
4. 诗歌诗歌是语言表现形式的精华,是民族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音、律、韵”为本,以情感、思想、意境为灵魂。
在学习诗歌时,要注重对节奏、韵律和意境的理解和把握。
可以选择最常用的五言、七言诗进行鉴赏和背诵,同时注意对成语、典故和文学常识的了解。
5. 日记日记是一种常见的实用文体,它记录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同时也是对自己性格和思想的反省和总结。
在写日记时,要注意用词简明扼要,避免空洞无物的语言。
同时也要注意文字的格式和语言的准确性。
6. 读后感读后感通常是在阅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情节、人物、思想、意义等方面进行感受的一种文体。
在写读后感时,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同时也要表达自己的思想理解和感受体验。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名著进行阅读和写作,加深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掌握好语文文体知识点,对于小学九年级的语文考试非常重要。
第一部分语文知识1、常用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对比;反复;反语。
(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例1: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例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例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例2: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1: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5)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使语言简练工整。
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例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例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
——崔颢《黄鹤楼》(6)引用:说明文、记叙文: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例1: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7)设问:作用: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例1: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8)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中考现代文阅读整理大全——文体知识梳理(超详细)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一、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1.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描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具体形式有小说、散文、寓言童话、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记叙文的主要特点: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主旨)蕴含在材料之中,通过人、事、景、物表现出来。
(*所以阅读理解就是在对各文体知识充分掌握的条件下,阅读文本并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对应的作者感情和中心思想;切忌主观臆想,胡乱猜答。
)2.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题型链接:主要作用是概括故事情节和文章主要内容。
3. 记叙顺序及其作用:顺叙、插叙、倒叙。
顺叙(时间顺序、地点转换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使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例《紫藤萝瀑布》《藤野先生》插叙(暂时中断叙述,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另一件事情)作用:交代了......的内容(解释了......的原因)对主要人物和情节起衬托、补充的作用;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完整;使文章结构紧凑且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例《背影》中插入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
倒叙(开头部分将故事的结局或高潮交代)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使文章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增强可读性。
4. 记叙文常见线索(贯穿全文,串起文章内容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物品、事件、人物或情感;其作用是为了掌握全文结构,理解文章大意并把握文章主旨)题型链接:题目的作用(标题作为文章线索);填空链接和填写表格题。
①时间推移线,如《最后一课》②地点转换线,如《藤野先生》“我”的活动地点③人物线《我的叔叔于勒》④事件发展变化(明线)⑤情感发展变化(暗线)如《雪一化就有了路》⑥实物线索《羚羊木雕》5. 记叙文人称及其作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建议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受不同人称的作用)①第一人称作用: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叙述情切自然;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体知识+文学常识汇总重要文体(一)古代重要文体1.说——一种文体,可以记叙,可以议论,也可以抒情,但都是作者为了说理或发表某种观点或看法的一种体裁。
如《爱莲说》《马说》。
2.铭——本是刻在金属器物或石碑上用来警戒自己或颂扬他人的文字,一般都用韵,后来成为一种专门文体。
如《陋室铭》。
3.表——古时臣下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战国时期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可议论,也可以记叙和抒情,“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如《出师表》。
4.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5.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该书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崇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如《送东阳马生序》。
6.诗——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或阐述道理等。
以唐代作为标准,古诗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之分,律诗每首八句,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之分,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将五言、七言律诗截一半就是绝句,故而绝句又叫截句。
7.词——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
从长度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归纳总结文体是文学作品在形式上特定的体裁或类别。
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根据题材、情感、视角等不同要素进行分类。
初中语文学习中,掌握文体知识对于阅读理解和写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对初中语文常见的文体进行归纳总结。
一、散文散文作为一种常见的文体,主要以散漫的方式进行叙述和描写。
它可以真实反映生活、表达情感、传递思想。
散文常见的形式包括记叙文、描写文、议论文等。
1. 记叙文:记叙文主要以叙述事件或故事为主,通过讲述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来传达主题。
记叙文一般有引子、承接、高潮、尾声等部分。
例如:在那个夏天的一天,我独自站在窗前,遥望着远方的大海……2. 描写文:描写文以文字描绘人、物、景等具体事物的外貌特征、情感和细节。
描写文常通过形象的语言和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
例如:夜幕降临,在街道上点亮的路灯下,一位老人佝偻着背,边行走边无助地寻找着方向。
3. 议论文:议论文主要通过陈述观点和提出论据来进行讨论和辩论。
议论文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合理的论证结构和有力的论据支持。
例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认为人应该努力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有人则主张人类可以逐渐征服自然。
二、诗歌诗歌是一种高度压缩和凝练的文体,主要通过韵律、节奏和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诗歌形式多样,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对联等。
1. 绝句:绝句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一种诗歌形式,每首四行,每行五个字或者七个字。
绝句可以独立成篇,也可以组成诗歌篇章。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 对联:对联是指上下两行对仗工整,既完整表达含义又韵律和谐的文字。
对联常常用在节日祝贺、门联等场合。
例如:春风送暖气象新,年年岁岁花相似。
三、戏剧戏剧是一种以对话形式表现人物思想和情感的文体。
戏剧分为话剧、昆曲、京剧等不同形式。
戏剧除了以文字交流外,还包括表演、舞台布景等要素。
例如:《茶馆》是现代中国戏剧的经典之作,通过茶馆老板贾天祥的遭遇,展现了晚清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中考必备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总汇第一部分记叙文一、常见叙事线索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5、时间线索6、地点变换线索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初中语文常见文体知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初中语文常见文体知识识记基本文体常识1、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常见的文章体裁:一般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说明文五大类;按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3、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理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寄情于事。
记叙文一、记叙文体常识1、概念?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描写方法?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剪裁?详写、略写。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一)理解概念1、表达方式?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议论文1. 定义议论文是由作者通过一定的论述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或立场、表达意见的一种文体。
2. 特点- 明确的中心论点- 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论证充分、有力- 立意鲜明、有说服力3. 写作技巧- 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分析问题:剖析问题的本质,并提供相关信息和理论支持- 提出观点: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论证论点:通过列举案例、引用权威资料等方式进行论证- 结论总结:对整篇议论进行总结,强调主题和核心观点二、记叙文1. 定义记叙文是通过叙述事物的来龙去脉、描写人物的外貌和内心活动等方式,来叙述和反映生活中的事情的一种文体。
2. 特点- 故事性强,情节连贯有序- 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语言简洁、贴近生活- 叙述角度独特、视角新颖3. 写作技巧- 确定故事主题:确定写作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设计故事情节:合理安排故事发展的起伏和高潮迭起的情节 - 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和行为来使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运用插叙回顾手法:适当运用回顾手法来调节故事节奏- 注意写作技巧:运用形象、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丰富文章语言表达三、说明文1. 定义说明文是通过对事物或问题的定义、分类、特征、原理、产生过程等进行阐述和解释的一种文体。
2. 特点- 准确阐述事物或问题的相关信息- 逻辑严密、层次清晰- 描述客观、严谨准确- 通俗易懂、简洁明了3. 写作技巧- 确定说明文主题:明确写作的主题和目的- 正确分类:将事物或问题进行划分和分类- 清晰定义:准确阐述事物或问题的定义和特征- 方法步骤:阐述解决问题或实施方法的步骤和顺序- 举例论证:通过具体例子来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四、诗歌1. 定义诗歌是通过对感情、意境、形象的抒发和表达,以及对文字的音韵的严格要求来构成的一种抒情性文学体裁。
2. 特点- 抒发情感,表达主题- 约定俗成的韵律和格式- 修辞手法多样、语言优美- 言犹在色、意境深远3. 写作技巧- 确定诗歌主题:明确写作的情感表达和主题- 选取韵脚和格律:根据诗歌的体裁和要求,选择合适的韵脚和格式- 塑造意象和比喻: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意象来加强诗歌的感染力- 采用修辞手法:灵活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丰富诗歌的表达效果- 注意音韵和押韵: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音韵和押韵的规律,使诗歌更具美感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学习中,理解和掌握不同文体的知识点对提高写作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语文最全文体知识梳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01记叙文六要素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用概括文章内容、归纳故事情节。
举例(统编八上)《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02常见题型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
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多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
其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举例:(统编八上)《藤野先生》就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抒情散文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举例:(统编七上)《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喜爱至深的情怀,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哲理散文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举例:(统编八上)《我为什么而活着》为“总——分——总”结构,作者在第一段直抒胸臆,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接着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加以详细解释;最后一段对自己的一生做出总结,他认为这样活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体裁。
举例:(统编九上)《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我们”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叔叔于勒的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时的不同表现和心理。
小说三要素:① 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② 情节(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背景设置;埋下伏笔);③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03 线索时间线以时间推移为线索。
如:(统编七下)《伟大的悲剧》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及其队员探险南极,从绝望而归到悲壮毁灭的全过程。
地点线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
如:(统编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活动地点为线索,先写“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再写“我”在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
人物线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统编八上)《回忆我的母亲》以回忆“我”的母亲在“我”童年时对“我”的教育为线索。
事件发展变化线(明线)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如:(统编七上)《散步》围绕一家人散步这件事,按开始散步、产生分歧、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安排行文。
情感发展变化线(暗线)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如:(统编七下)《紫藤萝瀑布》以赏花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全文由赏花(喜悦)到忆花(伤感)再到悟花(感悟),层层深入,结构严谨。
实物线以某一件具体(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如:(统编七上)《雨的四季》以春雨、夏雨、秋雨、冬雨为线索,表现了四季的雨的不同形象和特征,描写四季的雨景和给人的感受。
04记叙人称人称作用教材举例第一人称“我”我“们”① 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② 叙述亲切自然;③ 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统编八上)朱自清的《背影》,(统编八下)鲁迅的《社戏》等,都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第二人称“你”你“们”① 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 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
(统编九上)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与第二人称“你”对话,亲切自然,情感真挚。
第三人称“他”他“们① 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②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统编九上)曹文轩的《孤独之旅》,(统编九下)鲁迅的《孔乙己》05叙述顺序插叙定义:是在顺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叙述完接着顺叙中心事件。
插叙的内容是一个片段,它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插叙不在一条线上,至少有2 个故事)作用:① 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② 解释了⋯⋯的原因;③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④ 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⑤ 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⑥ 突出文章主题;⑦ 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 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举例:(统编九上)《故乡》一文,写作者回到故乡见到的闰土,已经不再是他记忆中的少年闰土了,由此而回忆起他与少年闰土在一起的欢乐场景是插叙。
倒叙定义: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
(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1 个故事)作用:① 开篇点题;② 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③ 引出下文;④ 使结构更加紧凑。
举例:(统编八上)《背影》一文,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而文章最后又回到现实。
顺叙定义: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作用:①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 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举例:(统编七下)《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及近,并由此发出人生感悟:面对这一片紫色的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
06修辞手法手法作用及答题规范比喻[统编七上P5]辨析:甲(本体)如、像、似的、若、犹、好像、仿佛(喻词)乙(喻体)。
作用:① 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② 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便于接受;③ 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加深体会。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作用)。
拟人[统编七上P9]辨析: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① 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 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排比[统编七下P40]辨析: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
作用:① 句式整齐,增强气势;② 长于抒情,更有气魄;③ 叙写透彻,条分缕析。
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有力(强烈)地写出(表达)了⋯⋯的特点(感情)。
夸张[统编八上P40] 辨析: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作用:① 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 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
对偶作用:① 句式整齐,结构一致;② 形式优美,音韵和谐;③ 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答题规范: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形式优美,(突出)表现了⋯⋯的感情。
反复辨析: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
作用:① 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使人对⋯⋯印象深刻,(突出)强调了⋯⋯的心情。
反问/ 设问辨析: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设问是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作用:反问:① 态度鲜明;② 加强语气,抒情强烈。
设问:①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② 启发思考。
答题规范: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设问: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07表达方式 记叙作者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环境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是把插叙、倒叙作为考查重点 )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抒情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或看法。
08描写方法分类依据方法类别特点作用 /答题规范根据描写内容人物描写动作描写 又称行动描写,是指通过肢体语言表现人物自身的行动。
作用: ① 反映人物心理; ② 刻画人物性格特征; ③ 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 ④ 推动情节 发展; ⑤ 揭示文章主题。
答题规范:运用了 (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 )描写方法, (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 ⋯⋯的情 形,表现了人物 ⋯⋯的心理,刻画了 ⋯⋯人(物形象 )。
神态描写(中考真题多以记叙为主,尤其 (详见 “8常. 见的描写方法 ”)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详细地刻画。
外貌(肖像)描写描述人的身材、容貌、衣着、打扮以及仪态等。
心理描写对处在一定环境下的人物心理活动(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的)描写。
语言描写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指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的描写。
① 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 渲染环境,营造气氛;③ 烘托人物心情(感情);④ 衬托人物形象;⑤ 为⋯⋯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⑥ 揭示作品主题。
社会环境指对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的描写。
① 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② 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③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④ 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做铺垫;⑤ 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根据描写角度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写出(或表现)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给人直接、真实、具体的感受。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所要描写的对象。
① 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② 使主题更加含蓄、深刻。
09常见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作用/答题规范教材举例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面作对比。
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统编九下)《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刚得知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公正廉洁、执法严明的警察形象呼之欲出。
然而之后的多“变”则是对他极大的讽刺,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衬托(正衬/ 反衬)突出一方的特征。
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作用: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统编八上)《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比较隐蔽,是“隐性”的,即埋下伏笔。
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内容前后照应,情节衔接严丝合缝。
(统编七上)《猫》中,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生病和死亡;写第二只猫生性活泼好动,不怕生人,“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预示它被路人拐走的命运;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老爱凝望鸟笼,为其后来的被冤枉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