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上语文综合复习之《马说》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6
14《马说》1.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 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2.在作者笔下,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有哪些?[答案] 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作者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答案]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文章开头将“伯乐”和“千里马”对举,说明了两者之间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开头,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没有伯乐那样善于相马的人,千里马往往不可能被发掘出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二者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一个“常有”,一个“不常有”。
这两种关系必然导致这样一个结论: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1.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也”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①“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②“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③“不知马也”,抒发作者的痛切之感,以及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2.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只有遇到伯乐,才能才会施展出来。
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答案]示例1: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
你如果有才能,总会有机会施展,得到别人的肯定。
正如“是金子,不论在哪儿都会发光”。
示例2:千里马遇到伯乐,其才能才有机会施展出来。
如果你很有才能,但身边没有慧眼识才的人,你也只能被埋没。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①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①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①策.之不以其道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伯乐不常有/德彝惭而.退B.虽有千里之.能/上诘之.C.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可诬一世之人D.弗食,不知其.旨也/其.真无马邪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①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4.(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5.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宗举荐谁?请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说出举荐理由。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8课《马说》课文复习内容预览:28.马说【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祗:只是。
一食:吃一顿。
虽:即使。
且:尚且,况且。
等:等同,一样。
道:规律,方法。
安:哪里。
材:才华,现在写作“才”。
通:通晓。
外见:表现在外面。
策之:鞭打它。
策,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
贞元八年(七九二)进士。
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
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他是唐代着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
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
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
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
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
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韩文分论说、杂文、传记、抒情四类。
他的论说文多以明儒道反佛教为主要内容,逻辑性强、观点鲜明、锋芒毕露,能体现他的文风。
《师说》、《原毁》、《争臣记》是代表作。
他的小品文笔锋犀利、形式活泼,《杂说四·马说》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特点。
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
《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
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3.背景链接《马说》大约作于贞元11~16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马说》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韩愈青年时代就颇有抱负和才干。
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闲居京城,得不到官职。
只得“奔走伺候公卿”,“日求于人,以度时月”(《与李翱书》)。
直到十年后,他35岁时,才被召回朝廷正式任职。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
“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这种坎坷遭遇正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思想基础。
他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昏暗,体会到统治者对待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公,也深刻了解了下层知识分子遭受的冤屈和折磨。
于是,作者在“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的思想指导下,联系当时统治集团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身大材小用、屈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来源:学+科+网Z+X+X+K] “说”,古代一种文体,与现代杂文相似。
本篇选自《昌黎先生集》中的《杂说》。
《杂说》共四篇,这是第四篇,题目是后人所加。
1 / 1。
九年级上册必考文言文梳理主笔人:和一丹崔萌一、《马说》(说,古代一种议论体裁)<一>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河南焦作孟州),…唐宋八大家‟之首,推崇儒学,著有《昌黎先生集》。
<二>字词而:但是故:所以祗(zhī):通“祇”,只是辱:屈辱、埋没骈(pián)死:并列而死槽枥(cáo lì):喂马的马厩称:称呼一食(shi):吃一顿虽:即使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外见(xiàn):通“现”表现在外面常:普通等:等同,一样安:怎么策(câ):马鞭道:规律,方法材:通“才”,才能通:通晓,理解执策:拿着马鞭临:面邪(yã):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知:识别<三>、句子翻译〔1〕故虽有名马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翻译: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好屈辱在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等,安求其能千里也翻译: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可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翻译: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正确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嘶叫又不懂它的意图<四> 、中心思想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二、《鱼我所欲也》<一>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有…“亚圣”之称,思想由…仁‟转换成…仁政‟,观点是民贵君轻<二>字词:所+动词:…的事物,…的人甚:重要,厉害甚于:比…重要,厉害为:做苟:苟且如使:如果,假使辟:通“避”躲避由是:由于这个原因心:思想丧:丧失箪:竹篮豆:古代的石器,高足,上呈圆盘形呼尔:盛气凌人的样子与:给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万钟:丰厚的俸禄辩:通…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穷乏者:穷困的人得:通…德‟,恩惠感:激动乡:通…向‟,从前,往时已:停止本心:天性,天良<三>通假字:“辟”通“避”躲避“与”通“欤” “辩”通“辨”辨别“得”通“德”感激“乡”通“向”从前,往时<四>翻译句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等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翻译:生命是我想要得到的,正义,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得到正义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翻译:生命是我想要得到的,然而我要得到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会去干苟且偷生的事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翻译: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之翻译:由于这个原因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有不用的,由于这个原因避免祸患的方法有不做的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一、马说一、课内阅读突破(一)词语解释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一食或...尽栗一石()( )食.马者()才美..不外见.()()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其.真不知马也()(二)一词多义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其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临执策而临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三)翻译下列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根据课文内容回答1、文章借有伯乐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作()而以伯乐喻指()2、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3、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政治主张?5、文章结尾处为什么直接引用食马者所说的天下无马这句话?6、第三段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而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7、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8、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9、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应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二、比较阅读训练(一)【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伯乐相马的故事1.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原文)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
谈卒,春申君大说(同“悦”)之。
……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
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
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
骥于是(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四》)2.伯乐为楚王相马的故事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来源:学科网]第一个被称做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
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备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
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
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
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来源:学,科,网]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
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
”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
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28 马说名校讲坛1.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郡望昌黎,人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散文创作成绩斐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2.文言知识归纳(1)古今异义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或者)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人之手(古义:仆役;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③祗辱于奴隶..(2)一词多义【食】①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②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现在写作“饲”)【能】①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②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能力)【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3)词类活用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③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鞭打)④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耗尽,竭尽)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3.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11至16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4.主题解说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埋没和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5.重点突破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九年级语文综合复习之《马说》一、给加点字注音戏谑.( ) 冗.长( ) 伶仃.( ) 虐.杀( ) 揶.揄( ) 憧.憬( )蓦.地( ) 濡.湿( ) 发窘.( ) 颀.长( ) 横亘.( ) 熹.微( )二、下列词语有四个书写错误,请改正过来。
猝不急防兴致勃勃寥寥可数人情事故滔滔不决赅人听闻头晕目眩名符其实改改改改三、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A.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B.昨天下午的活动中,来自各班的同学推波助澜....,使毕业联欢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C.刚建成的三峡大坝真令人叹为观止....。
D.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四、下面的语段有两处语病,请直接在原文上修改。
①1954年,巴西足球队在世界杯上意外地输给法国队,与冠军失之交臂。
②足球是巴西的国魂,输球的意外使得球员们分外沮丧、懊悔,他们准备承受球迷的嘲笑、辱骂。
③可是,当飞机降落时,眼前却是另一种景象。
④总统和两万名球迷默默地站在机场,人群中打着一条醒目的横幅:“这也会过去!” ⑤球员们顿时泪流满面。
⑥4年后,巴西队耿耿于怀,终于赢得了世界冠军。
⑦在宏大而激动人心的欢迎场面上,人群中依然打着那条格外醒目的横幅:“这也会过去!”五、请将下列语句正确排序(只写序号)①“江津号”停泊时,天已微明。
②朦胧中听见广播说,到了奉节。
③启碇续行,我来到休息室里。
④起来看了一下,峰峦刚刚从黑夜里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
⑤只见前边四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窄的江面,船已进入瞿塘峡了。
正确语序六、仿照下面两个例句,用恰当的词语完成句子,要求前后语意关联。
例句: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坎坷。
选择了宁静,你也就选择了孤单。
仿句:选择了_______,你也就选择了___________。
七、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选自冰心的《春水》。
这首诗把对母爱的歌颂、对童真的呼唤、对自然的咏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感情诚挚深沉,语言清新典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启迪。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作者王勃,唐代诗人。
汉族,字子安。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C.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D.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有《刘梦得集》。
八、完成下列名著试题1.《西游记》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小说家。
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写__ _ ___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8----12回写_________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回-----100回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__________.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___________。
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____________。
4.猪八戒又叫_________,原为管理天河水兵的__________,获罪下凡,误投猪胎,曾占_________为妖,后经菩萨点化,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_________。
5.沙僧法名________,人称_______ ,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被贬下界,在_________为妖,后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______________。
6.白龙马原是___________之三太子小白龙,因违逆父命被囚鹰愁涧,后化作白马驮负唐僧取经,被封为___________。
后在化龙池中得复原身,盘绕在大雷音寺的柱子上。
7.冰心原名________,诗集《繁星》、《春水》是人们公认的小诗最高成就,被茅盾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8.《繁星》、《春水》诗集表现了:_________、童真、_________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构筑了冰心思想内核“__________”。
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西游记的主要内容。
九、文言诗文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一联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真理。
2. ,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表达了诗人对未来憧憬的句子,。
(《夜雨寄北》)4.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寓豁达于心中,寄希望于未来的哲理性诗句是:“”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宽慰友人,表达送别情感的千古名句是)6.,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7.千里马被埋没、摧残的根本原因是,才美不外见的原因是。
(《马说》)8.人恒过,然后能改;,,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口语交际某报“视听阅读”版开设了一个新栏目“读书访谈录”。
首期活动围绕“读名著”展开,将邀请诗人、作家作为嘉宾。
假如你作为中学生代表主持本次访谈,请你围绕这个话题设计两个问题向嘉宾提问。
要求紧扣话题,表述简明扼要。
十一、综合性学习桅子飘香,榴花明艳……在充满生机的初夏时节,为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增添人文气息,学校将开展“书香满校园”的主题活动。
(1)请你为这一活动拟一条标语。
(2)按下面要求策划一个班级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活动目的(紧扣班级活动主题):活动方式:(3)学校的文化长廊里有以下几位文化名人的雕像,请你选择其中一位,用一句简练的话对他作介绍。
(不能只引用名人的原话)孔子屈原李白苏轼曹雪芹安徒生高尔基人物:介绍:十二、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答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
悲乎宝玉而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卞和泣玉》) [注释] ①选自《韩非子·和氏》②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③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④奚:何,为什么。
⑤薨:读hōng哄。
周代诸侯死叫薨。
⑥理:加工雕琢玉石。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祇.:②骈.死③一食.④或.尽粟一石⑤食.马者⑥外见..⑦常马等.不可得⑧策.之不以.其道.⑨尽其材.⑩厉王使玉人相.之。
①泣.尽。
②奉.而献。
③诳.:④题.之。
⑤故.: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⑤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⑥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4.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5.《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参考答案:一、xuè rǒng dīng nüèyé chōngmòrújiǒng qígèn xī二、骇人听闻人情世故滔滔不绝猝不及防三、B四、②中“输球的意外”调整为“意外的输球”;⑥“耿耿于怀”使用不当,可以改为“不负众望”或“一鼓作气”、“一路过关斩将”等。
五、解析:按时间先后变化,应是:朦胧呻微明斗露出阳光;,桉我的活动先后,应是:起来看斗来到休息室;按船的航行,应是:停泊斗启碇斗进入瞿塘峡。
运用线索法,轻易排出语序为②①④③⑤。
六、略七、C八、1、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
大闹天宫、唐僧、僧师徒取经途中历经81难和师徒终成正果,带经回东土大唐2、浪漫主义、“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3、五指山孙行者斗战胜佛4、猪悟能天篷元帅高老庄净坛使者5、悟净,沙和尚,流沙河金身罗汉。
6、西海龙王八部天龙。
7、谢婉莹、繁星格、春水体、8、、母爱、自然、爱的哲学9、内容简介:孙悟空与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取经。
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九、1、深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我寄愁心与明月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无为在歧路7、千里马被埋没、摧残的根本原因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才美不外见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8、困于心,衡于虑十、示例:⑴哪些名著最适合中学生阅读?⑵中学生没有时间阅读名著怎么办?⑶如果请你们为中学生推荐名著,你们会推荐哪些书目?十一、(1)①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②让花香伴着书香,让名家走进心灵(可引用名言,也可自拟,符合活动主题)(2)阅读名著,陶冶情操通过阅读名著,提高文化品位。
①请作家到班上举办主题讲座。
②举行“我爱文学”主题班会。
③举办“阅读名著”手抄报比赛。
(3)能抓住名人特点,与名人生平事迹相吻合,语言简练即可。
十二、第一题:1、同“祗”,只是2、两马并驾3、吃4、有时5、喂,现在写作“饲”6、表现在外面7、等同,一样8、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按照规律、方法9、才华现在写作“才”10、鉴别11、眼泪12、读pěng,同“捧”13、欺骗。
14、品评,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