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_经济_空间视角下山东省城镇化时空演变_高宝棣
- 格式:pdf
- 大小:3.20 MB
- 文档页数:6
基于GIS的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东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了解和分析山东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探索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人口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等。
通过对山东省人口总量、人口密度、人口年龄结构等指标的研究分析,可以揭示不同地区人口的空间分布差异和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关人口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山东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影响山东省人口分布的因素,旨在为山东省人口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战略建议。
【字数:223】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基于GIS技术的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深入探讨山东省人口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山东省人口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通过对山东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揭示山东省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了解山东省各地区人口数量、密度、分布情况,为制定人口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
通过分析影响山东省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探讨这些因素对人口数量和分布的影响程度,揭示人口分布和各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为深化人口管理和调控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研究山东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可以为未来山东省人口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山东省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合理流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3 研究意义人口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人口分布又直接影响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
山东省作为我国人口大省之一,人口总量庞大,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对该省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基于GIS的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基本的资源,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状况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山东省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山东省人口不断增长,城乡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人口流动带来的影响也愈发显著。
深入研究山东省人口的分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对于指导相关政策制定和提升人口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GIS在人口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利用GIS技术,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获取和分析人口数据,揭示人口分布的规律和特点。
本文将基于GIS技术,对山东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对山东省人口分布的不同因素进行分析,可以为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人口增长趋势的分析,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山东省人口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研究背景】1.2 研究意义人口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因和动力,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
山东省作为我国人口大省之一,人口数量庞大,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人口结构不合理,这些问题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给予了诸多不利影响。
对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有利于把握山东省人口发展的规律,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地区的人口政策制定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还可以为其他人口大省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人口地理学领域的研究视野,为地理信息系统在人口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文研究的重要部分,通过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探究山东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我们通过收集各地区人口统计数据,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数据的空间分析,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等指标的计算和地理可视化展示,从而揭示各地区人口分布的时空规律。
山东省人口城镇化发展问题探讨嵇境科陈迪桂城镇化或者城市化,是指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活动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包括城镇人口和数量的增加,也包括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集约化和现代化。
正确认识和分析我省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与变化,对于研究制定城镇发展战略和对策,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省人口城镇化发展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化稳步发展,1998年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36.8%,比1978年提高约2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约1.2个百分点。
人口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由于受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我省在推动城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世界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的城镇化进程是与这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相一致的,而且就一般而言,城镇化要超过工业化的发展速度。
1990年我省工业化水平(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6%,人口城镇化水平只有27.34%;1998年我省工业化水平达到42.6%,而城镇化水平也仅为36.8%。
城镇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既制约了工业的发展,也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据抽样调查推算,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自1988年达到244.29万人的最高峰后,转移规模逐年缩减,到1997年已减至158.87万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的持续下降,虽然原因很多,但城镇化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城镇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过低则是主要原因。
二是城镇化发展不平衡。
1998年我省东部青岛、烟台、威海和潍坊四市的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而西部的德州、聊城、东营、临沂、滨州、菏泽六市地平均不到30%。
从城市分布看,东部四市土地面积占全省的29.3%,人口占全省的27.36%,设市城市占全省总数的52.1%;而西部六市地的土地面积占全省的42%,人口占全省的38.56%,设市城市只占全省总数的18.8%。
摘 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强调,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以人地关系三大子系统为依据构建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山东省2006-2014年人口城镇化质量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山东省人地系统的协调性也趋于良好的方向发展。
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在空间演变方面,将山东省17地市划分为五个等级,即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区、较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区、一般人口城镇化质量区、较低人口城镇化质量区和低人口城镇化质量区。
济南、青岛、东营与威海为山东省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区,烟台、淄博、临沂为山东省较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区,;德州、济宁与枣庄划分为较低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区;聊城与菏泽划分为山东省低人口城镇化质量区。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质量;人地协调性;等级分布;山东省Abstract :National Plan on New Urbanization 2014-2020 pointed out emphatically that the plan should close center arou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at will see people-oriented as an essential value and gradually settle the former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who have migrated to the cities. According to the three sub-systems of man-earth relationship, this article established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quality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Deeply analyzing the quality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from 2006-2014 in Shandong Province with entropy weight method, it turned out that the quality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showed a obvious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quality of population作者简介马红卫,山东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硕士。
基于GIS的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口分布格局逐渐发生了变化。
作为人口数量较多的省份之一,山东省的人口分布格局也受到了影响。
本文将基于GIS技术,对山东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人口分布格局的因素。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使用的人口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局2019年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
在数据处理方面,首先对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清洗,筛选出有效数据,然后根据行政区域划分将数据进行分类并统计出每个区域的人口数量。
二、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分析1.人口数量分布根据山东省普查数据,山东省的总人口数量为10086.36万人。
从人口数量分布情况来看,济南市和青岛市是人口最多的城市,人口数量分别为766.91万人和927.40万人,占到了总人口数量的34.70%。
考虑到山东省各地区土地面积大小差异较大,人口密度反映了各地区实际的人口分布情况。
从人口密度分布情况来看,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为潍坊市潍城区,为每平方公里26090人。
而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为青岛市胶南市,为每平方公里377人。
其中,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多集中于济南市、青岛市和烟台市等城市中心区域。
3.人口增长趋势从人口增长趋势角度分析,山东省的总人口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尤其是自2015年以来,山东省的人口数量增速明显加快。
从城市人口增长情况来看,济南、青岛和烟台等城市的人口增长幅度较大。
三、影响人口分布格局的因素1.经济因素山东省地处国家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具有较为显著的经济优势。
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会对人口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
较为发达的经济区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居,如济南、青岛和烟台等城市。
2.人口流动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口流动更加频繁。
旅游、就业和教育等因素都会影响人口流动情况,从而影响人口分布格局。
像青岛等滨海城市,受到旅游业和海洋产业的带动,人口规模增长迅速。
同时,城乡间的人口流动也是影响人口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
1964年以来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动态闫庆武【摘要】采用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指数、集中指数、再分布指数、人口分布重心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基于第二-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山东省人口分布演化的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人口分布总体上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格局,人口密度密集的区域在空间上表现为“X”型;人口再分布先后经历了先弱后强的趋势,1990年后人口分布活跃性增加;人口分布重心在东北-西南方向往返移动;人口分布总体上表现为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性在降低.【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5页(P7-11)【关键词】人口分布;时空动态;山东省;人口普查【作者】闫庆武【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221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08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研究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及其发展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性,对于制订区域人口政策、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
许多学者在人口地域分布的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究,研究的方法主要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通过计算人口地理学中人口地域分布度量的一些指标如人口密度[2-4]、人口重心[3-6]、不均衡指数[2,3,7,8]、集中指数[3,8,9]等,或者采用偏移-分享分析方法[2,3]来分析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形成机制;运用地统计学的方法或核函数模型建立较优的人口密度表面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相关与变异分析 [8,10,11];采用空间统计学的方法中的Moran's I、Geary C、G统计和LISA分析研究人口地域分布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性[12-15];采用人口数据空间化的方法拟合人口分布,研究人口地域分布的细部特征[5,16,17]。
山东省是中国的人口大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举行过6次全国人口普查[18],山东省的总人口在其中的5次普查均居全国第2位(1990年四普居第3位)。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空间分异研究
王炀堃;王铁
【期刊名称】《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3)004
【摘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大转型.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出发,建立了由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城乡协调5个子系统构成的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重的方法对山东省17地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测度.研究表明:山东省市域间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分布形态上呈现出"两高两低",即东部高西部低,北部高南部低.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总页数】6页(P353-358)
【作者】王炀堃;王铁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日照 276826;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日照 2768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1
【相关文献】
1.陕西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 [J], 冯煜雯;杨洁;王建康;王长寿
2.山东省城市脆弱性空间格局分异研究 [J], 仲施雅;孙剑锋;秦伟山;谭红敏
3.山东省县域人口—经济空间分异与动态变化研究 [J], 张玉;任建兰
4.山东省乡村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异研究 [J], 于健; 吴孟泉; 孙丰华; 袁雪
5.新型城镇化战略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影响研究 [J], 陈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20年来山东省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分析董立峰;王林林;邵金花;李德一【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年(卷),期】2012(000)003【摘要】运用空间自相关、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及人口重心和偏移份额法,对1990年以来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人口分布总体较均衡,人口密度自西南向东北递减,人口向主要交通干线和城市地区集中;(2)山东省各地区人口密度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人口密度高高集聚的分布出现在鲁西南地区;低低聚集的区域出现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及其周边;(3) 1990~2000年间人口偏移增长为正值的地区出现在鲁西南地区,为负值的地区出现在山东半岛地区;而2000~2009年间人口偏移增长格局与前一时段正好相反;(4)人口政策、行政区划的改变和经济因素是山东省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总页数】3页(P11-13)【作者】董立峰;王林林;邵金花;李德一【作者单位】滨州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系,山东滨州256603;滨州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系,山东滨州256603;滨州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系,山东滨州256603;滨州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系,山东滨州2566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85.25【相关文献】1.浙江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变 [J], 杨剑;蒲英霞;秦贤宏;何一鸣2.山西省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变及成因分析 [J], 马艳红;刘海龙;牛娟3.1993-2010年山东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J], 黄福伟;崔树强4.2000年以来重庆市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 [J], 孙秋兰; 闰记影5.武汉市人口分布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J], 丁逸尘;伍雄昌;黄美玲;杨子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研究摘要:为了探究山东省城镇化的发展情况,提升各地市城镇化发展水平。
本文建立了符合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对2017年山东省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从生态环境、城乡协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镇化效率、人口发展6个系统层为起点,利用熵值法计算原理,对山东省17地市的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探究。
结果表明:山东省东部地区与内陆城市差别很大,以济南为中心以及鲁东地区城镇化质量水平较高,其他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为中等或较低。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山东省各地市发展的优劣势,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熵值法;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山东省1 引言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众多学者开始对城镇化开展了细致化的研究,涉及到城镇化标准、城镇化目标,城镇化质量、城镇化可持续性等方面[1-3],并以此为依据再细分成各城镇化指标。
中国对于城镇化的研究,早期主要盲目追求城镇化速度,寻求国家城镇化的人口数量上,对于如何提升速度不断进行研究[4-7]。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的城镇化质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情况,更高质量的城镇化是人民的生活要求。
本文以山东省为例,选取了大小31个综合评价指标,采用熵值法对山东省17地市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了系统评价,从而根据计算结果对各地市城镇化质量进行了有效的分析。
2 研究区概况山东省地处华北平原,属于东部沿海地区,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提高明显。
此外,城镇化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近几年城镇化提升率超过1.5%。
城镇化发展质量提高明显,从原来的一味追求城镇化速度,到现在更快更稳的城镇化发展,高质量高水平的城镇化正在慢慢走来。
3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3.1 数据来源本文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2018山东统计年鉴》[8]及《2018中国城市统计年鉴》[9],并通过相关计算得出。
基于GIS的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山东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大省之一,也是中国人口大省之一,人口规模庞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山东省的人口分布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其时空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对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于深入了解山东省人口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形起伏较大,自然资源丰富,同时也是中国的农业大省之一。
山东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主要呈现出东部人口密集、西部人口稀疏的特点。
以县级行政单位为例,山东省东部的沿海地区、济南市、地处济南市西北的淄博市、青岛市等城市人口密集,而西部的滨州市、菏泽市、潍坊市等地人口相对较少。
在时间上,山东省人口分布的特点也在发生着变化。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山东省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农村人口逐渐减少。
这使得山东省的人口分布呈现出城市“吸纳”农村人口的现象。
大城市周边的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也引领了人口的集聚。
二、山东省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山东省,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发展相对滞后的乡村之间人口自然会有所差异。
城市人口数量多是因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2.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也对山东省人口分布产生较大影响。
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人口的集聚。
而西部山区、盆地等地形复杂的地方人口数量就相对较少。
3. 政策因素政策的影响也对山东省的人口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
政府出台的城市化发展政策、农村转移就业政策等都会引导人口向城市集聚。
4.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人口的分布。
山东省地处黄河流域,水资源相对较少,同时气候条件以及自然灾害对人口分布也产生了影响。
地理信息系统(GIS)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地理学原理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山东2023年高考地理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
完成下面小题。
1. 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A. 光照B. 热量C. 水分D. 土壤2. 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A. 生长季较长B. 有机物积累多C. 土壤肥力高D. 物种多样性高【答案】1. B 2. B【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原因是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
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因此适合分布的物种较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
综上所述,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热量,而不是光照、水分和土壤。
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生长季较短,A错误;因温度低,微生物活性弱,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土壤有机物积累多,因此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B正确;土壤肥力高是碳储量高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C错误;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不高,D错误。
故选B。
【点睛】亚寒带针叶林,主要是耐寒的落叶松、云杉等。
生长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带,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纬50°以北至北极圈左右的地区。
主要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东欧平原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北美洲北部(加拿大大部分地区),占世界针叶林的95%。
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
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
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完成下面小题。
3. 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4. 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A. 老年人口比重大B. 老年人口数量大C. 劳动人口比重大D. 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5. 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A. 经济规模B. 经济发展趋势C. 人口规模D. 人口职业构成【答案】3. A 4. C 5. B【解析】【3题详解】读图对比2020年和2010年的市辖区人口和其他县级行政区常住人口数量,可知市辖区人口增加,但增幅较小,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减少,减幅较大,总人口明显减少。
收稿日期:2014-01-13;修订日期:2014-05-03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Y2007E04)和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08BJGJ05)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赵明华(1966-),男,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人地系统机理与调控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E-mail :zmhsd@.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4.04.012赵明华,包维虎,等.近10年来山东省城镇化水平时空差异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4,23(4):97-106ZHAO M H,BAO W H,et,al.Analysis on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s of urbaniz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J].World Regional Studies,2014,23(4):97-106近10年来山东省城镇化水平时空差异分析赵明华,包维虎,韩荣青(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济南250014)摘要:运用泰尔指数和标准差系数,测度2000年~2012年山东省城镇化水平的总体和省内东中西三大区域及其内部差异。
结果表明:(1)山东省城镇化水平总体差异在2009年之前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2009年之后差异开始减小;(2)东、中、西部之间的差异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中部内部的差异相比东部和西部更明显;(3)2010年之前三大区域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占主导,2010年之后三大区域之间差异对总体的贡献率占据主导地位;(4)通过分析近十年影响山东省城镇化水平差异变动的因素得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区位条件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因此,山东省城镇化未来的发展应该着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次促进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坚持“一圈一区一带”的发展战略,促进各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的协调发展,缩小差异,最终实现区域城镇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城市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作者:陈继涛于清涛肖烨李玉江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09年第01期摘要: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变动特征和空间演进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人口流动、行政力量等城市化推动因素探讨了山东省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城市化;时空演变;动力机制;山东1 山东省城市化时空演变特征1.1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进入快速稳步增长阶段。
从建国初期到现在,山东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
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9~1978年为缓慢发展增长阶段。
1949~1957年城市化水平从6.6%上升到8.4%,提高了1.8个百分点。
1958~197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等政治因素影响,山东省城市化呈现波动增长的局面。
1978~2000年,为城市化恢复和加速增长阶段。
1982~1990年8年间山东城镇人口增加了888.65万,年均增长率为6.27%。
1990年,山东城镇人口比重达到27.34%,接近30%,城镇化开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2000年至今为城市化快速平稳发展阶段[1]。
2006年,山东省城镇人口增长到4291.45万,城市化率为46.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在城市化速度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城市化发展的稳定性、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山东城市化发展的新特征。
1.2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明显。
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政策观念等因素影响,山东省城市化水平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2],呈现出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自东向西城市化水平梯度递减的趋势。
2007年,东部8市城市化水平高出西部四个城市21.34个百分点。
就17城市而言,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青岛市为63.9%,最低的菏泽市城市化仅为29.56%,仍然低于30%。
目前山东省17个地市除了菏泽处于城市化初始阶段外,其他城市都处在加速发展阶段,其中青岛、济南和淄博三市的城市化水平已经高于60%,处于由加速发展阶段向成熟阶段转变阶段。
基于GIS的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密集的省份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山东省人口数量庞大,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明显,欠发达地区人口迁出现象严重。
深入研究山东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对于科学合理的人口管理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通过GIS技术,结合统计分析和模拟方法,对山东省人口分布进行深入剖析,探讨人口密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各种因素,为未来的人口预测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山东省人口分布的现状和趋势,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基于GIS技术的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深入探讨山东省人口现状和未来趋势。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分析山东省人口的空间格局特征,揭示不同地区人口密度分布的差异性和规律性;二是研究山东省人口密度分布的时空变化情况,探讨人口数量的增长趋势和分布变化的趋势;三是探讨影响山东省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等,分析这些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程度和机制;四是探讨基于GIS技术的人口分布模拟方法,为未来人口管理和规划提供参考;五是对山东省未来人口分布进行预测,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文研究,旨在为山东省人口分布管理和规划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推动山东省人口变化与地区发展的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对于制定科学的人口规划、实施人口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而基于GIS技术的人口分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山东省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规律,为地方政府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山东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掌握山东省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规律,为进一步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和规划提供依据。
基于GIS的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基本的资源,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
了解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对于制定人口规划和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选取山东省为案例,利用GIS技术分析其人口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采用山东省的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数据以及空间数据,并利用ArcGIS软件对数据进行加工。
首先,将人口普查数据和统计数据进行清洗和合并,得到人口数量和相关指标的明细表。
其次,将行政区划边界、海岸线、水系等空间数据导入到ArcGIS中,构建山东省的GIS数据库。
最后,基于GIS平台,对人口数量、密度等指标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二、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1、总体分布按照山东省的地理区域划分,本文将山东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据统计,截至2019年末,山东省总人口为10074.87万人,其中东部地区占比为42.81%,中部地区占比为30.58%,西部地区占比为26.61%。
东部地区人口数量最多,达到4312.48万人,西部地区最少,只有2680.67万人。
2、城乡分布山东省共有17个地级市,其中济南市是省会,其他16个地级市均为地区中心城市。
2019年末,山东省城市人口为7629.36万人,占总人口的75.76%。
其中,济南市人口最多,达到978.18万人,东营市最少,只有142.86万人。
4、区域分布按照县级行政单位划分,山东共有142个县级行政单位,包括地级市、市辖区、县、自治县和特区。
从人口分布来看,地级市人口最多,占比为69.01%,县级行政单位人口占比为30.99%。
在地级市中,济南市、青岛市、烟台市和潍坊市人口数量较多,超过100万人;在县级行政单位中,安丘市、平度市和莱山区人口数量较多,超过50万人。
三、影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山东省地形较为平坦,海岸线较长,有利于发展农业、港口经济和旅游业。
山东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分异研究
林凡元;刘新芳;李玉江
【期刊名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3)003
【摘要】区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一直是很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山东省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分异明显,内部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分布不尽合理,成为制约山东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不利因素.
【总页数】4页(P85-88)
【作者】林凡元;刘新芳;李玉江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250014,济南;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250014,济南;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250014,济南【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C922
【相关文献】
1.山东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区域评估及对策研究 [J], 林凡元;董俊丽
2.基于ESDA-GIS山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差异特征研究 [J], 刘广亮;吴宗杰;董会忠;万里洋
3.人口控制——欠发达地区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山东省菏泽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形势简析 [J], 王秀银
4.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水平时空分异研究 [J], 于志超;李贻学;李进涛
5.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水平时空分异研究 [J], 于志超;李贻学;李进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38卷第2期2024年3月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Vol.38No.2Mar.2024收稿日期:20230321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1JJ50057)第一作者:穆聪,女,921639700@文章编号:1672-6197(2024)02-0027-08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山东省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穆聪(湖南工业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湖南株洲412007)摘要:以山东省县域为研究尺度,基于山东省136区县人口普查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㊂结果表明:(1)2000 2020年,山东省人口空间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格局;人口重心始终位于潍坊市临朐县,并向东北方向缓慢移动㊂(2)山东省人口分布集中指数与不均衡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人口分布总体向集中与不均衡分布发展㊂(3)山东省人口密度莫兰指数>0,呈现出显著空间正相关;人口分布在空间上呈显著的高-高集聚㊁低-低集聚特征,且有增强趋势㊂(4)不同影响因素对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力不同,其由大到小依次为平均房价㊁城镇化率㊁人均可支配收入㊁人均GDP ㊁气温㊁降水㊁高程㊁地形起伏度㊂人口空间格局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任意两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大于单因子单独作用的影响力㊂关键词: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K901文献标志码:AStudy on the evolu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population spatial patternin Shandong Province based on geographic detectorMU Cong(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412007,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population census data of 136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by using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ethod and geographic detector model.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s:(1)The spatial pattern of popul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remained unchanged from 2000to 2020,showing a pattern of higher population in the southwest and lower population in the north-east.The population center is always located in Linqu County,Weifang City and slowly moving to the northeast.(2)Both the concentration index and the imbalance index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demonstrating that the overal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grew to-wards concentration and imbalance.(3)The Moranᶄs I value of population dens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was bigger than 0,showing a significant spatial positive correlation;The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showed a significant and increasing trend of high -high agglomeration and low -low agglomeration.(4)Different influencing factors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s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which in descending order are average housing price,urbanization rate,per capita disposableincome,per capita GDP,temperature,precipitation,elevation and topographic fluctuation.The spatial㊀pattern of popula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prehensive action of multiple factors,and the interaction of any two factors outweighs any single factor.Keywords:evolution of population spatial pattern;spatial autocorrelation;geographic detector; influence factor㊀㊀人口空间分布是指人口数量和规模的地域分布,是一个地区的人口与其社会㊁经济㊁资源以及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1]㊂新型城镇化是我国重大发展战略,突出强调 人的城镇化 ,摸清区域人口分布是促进人的城镇化的重要前提[2]㊂我国为适应国情不断调整生育政策,生育政策的放松必将对人口规模和结构的走势产生重要影响[3]㊂因此,研究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形成机制,有利于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对实现人口的合理再分布和人口与资源㊁环境㊁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㊂人口空间分布的研究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从研究对象上,针对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5]㊁少数民族[6]㊁宗教信仰人群[7]等不同群体研究其空间分布;从研究尺度上,针对全国[8]㊁跨省区域[9]㊁省域[10]㊁重大城市[11],从省㊁市㊁县逐步精化到乡镇街道[12-14];从研究方法上,利用空间自相关[15]㊁人口集中指数与不均衡指数[16]㊁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6]㊁洛伦兹曲线[17]㊁地理加权回归[18]㊁地理探测器[12]等方法研究人口空间格局演变㊂在影响因素方面,学者们通常将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划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类,自然因素有高程㊁坡度[19]等,社会因素有人均GDP㊁公共服务设施㊁交通可达性[20]等㊂山东省地处华东平原㊁黄河下游,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省份之一㊂对于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王静等[21]从市㊁县㊁1km3个不同尺度上对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张慧[22]采用人口密度㊁人口集疏度和人口稳定度等指标来研究建国以来山东省人口分布地域格局及集疏程度的时空变化情况㊂本研究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以区县为研究单元,选取2000 2020年山东省人口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㊁人口重心㊁人口分布结构指数㊁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山东省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以期为山东省人口规划管理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㊂1㊀研究区概况山东省位于东经114ʎ47.5ᶄ~122ʎ42.3ᶄ㊁北纬34ʎ22.9ᶄ~38ʎ24.01ᶄ之间,陆域面积15.58万km2,地形复杂,中南部为山地丘陵,东部为半岛,西部及北部属平原且地势较低(图1)㊂山东省下辖地市16个,县级行政区136个(58个下辖区㊁26个县级市㊁52个县),省会设于济南,截至2020年12月底,常住人口10165万人,人口密度为643人/km2㊂图1㊀研究区概况图82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㊀2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2.1㊀数据来源本文的人口数据来源于山东省及各地市统计局公布的第五㊁六㊁七次人口普查数据㊂行政区划数据来源于阿里云数据可视化平台(http://datav./portal/school/atlas/area_selector),由于山东省行政区划在2000 2020年期间经过区县拆分合并等相应调整,文中以2021年5月的行政区划为准,研究单元为136个区县㊂数字高程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https://www.gscloud. cn/),分辨率为30mˑ30m,地形起伏度由ArcGIS10.4软件通过DEM数据计算所得㊂气温㊁降水㊁人均GDP㊁城镇化率㊁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来源于各区县统计年鉴及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㊂平均房价数据来源于58同城网站(https://tj./)㊂2.2㊀研究方法2.2.1㊀人口分布结构指数人口分布结构指数[23]是指不均衡指数(U)和集中指数(C),用来模拟人口集中或分散的趋势,计算公式分别为:U=ðn i=122x i-y i()éëêêùûúú2n,(1) C=12ðn i=1x i-y i,(2)式中:n为地域个数,x i为i行政单元人口占研究区总人口的比重,y i为i行政单元土地面积占研究区总土地面积的比重㊂U的数值越大,表明区域人口的空间分布越不均衡;C的数值越大,表明区域人口的空间分布越集中㊂2.2.2㊀标准差椭圆标准差椭圆可以反映要素的分布中心㊁离散趋势以及扩散方向等空间特征㊂平均中心表示地理要素的空间重心及迁移方向,椭圆的长半轴反映了离散程度较大的方向,短半轴反映了聚集程度较高的方向㊂长短半轴的值差距越大即椭圆扁率越大,表示数据的方向性越明显;反之,表示方向性越不明显㊂2.2.3㊀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包括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常用来检验某一现象与其相邻空间单元的现象关联性是否显著㊂全局莫兰指数衡量的是全部空间数据的依赖性和关联性㊂莫兰指数的值域为-1~1,越接近于-1,负相关性就越大;反之,越接近于1,正相关性就越大㊂若莫兰指数为0,则表示研究单元随机分布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㊂局部莫兰指数衡量的是相邻空间单元之间属性的相似性及显著性水平㊂LISA集聚图将区域间的空间联系形态分为高-高集聚㊁低-低集聚㊁高-低集聚和低-高集聚4种类型㊂2.2.4㊀地理探测器研究采用地理探测器[24]的因子探测与交互探测对山东省县域的人口空间格局与8个影响因子(表1)的关系进行分析㊂表1㊀人口分布影响因素㊀㊀因子探测是探测某因子多大程度上解释变量的空间分异,可用q值度量,q值的值域为0~1,值越大说明影响因子对该区域人口密度的因子解释力越强㊂交互作用探测用于探测因子A㊁B相互作用后是否会强化或弱化人口密度的影响,主要有非线性减弱㊁单线性减弱㊁双线性增强㊁相互独立㊁非线性增强5种类型㊂3㊀结果与分析3.1㊀人口空间格局特征3.1.1㊀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指数1)人口密度分析㊂山东省人口密度20年来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图2),2000年人口密度为574人/km2,92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穆聪: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山东省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a)2000年(b)2010年(c)2020年图2㊀山东省人口密度分布图2010年增长到610人/km 2,2020年为643人/km 2㊂从总体上看,人口密度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各地级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较大㊂县级范围内山东省人口分布差异性明显,2000年㊁2010年与2020年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县均位于青岛市,分别为市南区14918人/km 2㊁市南区18162人/km 2㊁市北区17411人/km 2;人口密度最小的区县均位于东营市,分别为河口区97人/km 2㊁垦利区104人/km 2㊁河口区108人/km 2㊂2)人口分布结构指数分析㊂一个地域的人口分布均衡程度需要采用不均衡指数(U )和集中指数(C )来体现㊂根据式(1)和式(2)对山东省16地市的人口与面积进行计算,得到山东省2000㊁2010㊁2020年的不均衡指数和集中指数(表2)㊂由表2可知,山东省人口分布集中指数与不均衡指数数值较小,表明人口总体分布较均衡,但集中指数与不均衡指数均呈上升趋势,表明2000 2020年,山东省人口分布总体向集中与不均衡发展㊂表2㊀山东省人口分布结构指数年份集中指数(C )不均衡指数(U )20000.09130.009720100.09770.010220200.10270.01123.1.2㊀人口重心迁移特征根据图3可知,山东省人口重心位于淄博市博山区东南部,2000㊁2010年和2020年人口密度重心均位于潍坊市临朐县㊂2000 2010年人口重心向东北迁移,迁移距离为7723m;2010年 2020年人口重心向西北迁移,迁移距离为1799m,较前10年迁移距离变短㊁迁移速度放缓,说明山东省人口分布格局趋向一定的稳定性㊂总体上看,山东省人口空间格局呈现西南 东北方向分布(表3),标准差椭圆面积不断减小,说明山东省人口分布进一步集聚㊂长半轴和短半轴均呈现减小趋势,说明了山东省人口的向心集聚特征,扁率先增加后减少,说明人口分布由西南 东北方向向西北 东南方向集聚程度增强㊂旋转角度增大,标准差椭圆呈现顺时针旋转,说明山东省人口有向东㊁北方向移动的趋势㊂3.1.3㊀人口空间集聚分析1)全局空间自相关㊂在GeoDa 软件的支持下,计算山东省县级尺度下人口分布的全局莫兰指数㊂根据表4可知,山东省2000年㊁2010年与2020年人口密度的莫兰指数分别为0.4393㊁0.4496㊁0.4680,即山东省136个研究单元人口密度空间分布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呈现出显著空间正向自相关;从演化趋势来看,山东省人口密度莫兰指数逐渐增大,表明山东省人口密度集聚趋势加大㊂2)局部空间自相关㊂利用GeoDa 软件绘制山东省2000年㊁2010年和2020年LISA 集聚图(图4)㊂由图4可知,山东省人口整体聚集方位不大,聚集区域发生少量变化㊂人口密度的局部空间自相关不显著的县(区)较多,2000年为131个,2010年和2020年均为130个,2000 2020年均为高-低集聚模式㊂2000年,人口密度的高-高集聚区有1个,在山东省东部沿海,为青岛市市北区;低-低集聚区有3个,分布在山东省北部,为河口区㊁沾化区和利津县;低-高集聚区有1个,为崂山区㊂2010年,人口密度的高-高集聚区仍然为青岛市市北区;低-低集聚区有4个,均分布在山东省北部,为河口区㊁沾化区㊁滨城区和东营区;低-高集聚区仍然为崂山区㊂2020年,山东省人口密度仅有高-高和低-低两种集聚区,高-高集聚区有3个,均分布在青岛市内,有市北区㊁市南区和崂山区;低-低集聚区有3个,为河口区㊁东营区和海阳市㊂3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㊀图3㊀山东省人口重心分布及标准差椭圆分布表3㊀山东省人口密度标准差椭圆参数变化年份平均重心东经北纬迁移方向长半轴/km 短半轴/km 旋转角/(ʎ)面积/km 22000118ʎ33ᶄ33ᵡ36ʎ17ᶄ26"282.447139.92380.88124147.482010118ʎ37ᶄ34"36ʎ18ᶄ20"东北280.774137.09581.66120917.302020118ʎ37ᶄ03"36ʎ19ᶄ01"西北278.626136.68081.78119629.32表4㊀山东省人口分布空间自相关系数年份Moranᶄs I P -value Z -value 20000.43930.00110.579220100.44960.00110.611320200.46800.00110.38633.2㊀人口分布与影响因素的关系3.2.1㊀因子探测分析选取2020年各影响因子数据与人口数(图5)对山东省人口分布做因子探测分析,地理探测器的探测结果表明,各影响因子对山东省人口密度的作用强度不同(表5),各因子对人口密度的作用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平均房价(0.5843)㊁城镇化率(0.2782)㊁人均可支配收入(0.1711)㊁人均GDP (0.0655)㊁气温(0.0584)㊁降水(0.0372)㊁高程(0.0165)㊁地形起伏度(0.0161)㊂在县域尺度研究下,社会因素对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作用明显强于自然因素㊂㊀㊀㊀㊀㊀㊀(a)2000年(b)2010年(c)2020年图4㊀山东省人口密度LISA 集聚图13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穆聪: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山东省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图5㊀山东省人口密度与影响因素空间分布图表5 因子探测结果项目X 1X 2X 3X 4X 5X 6X 7X 8q 0.01650.01610.05840.03720.06550.58430.27820.1711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3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㊀3.2.2㊀交互探测人口分布并不是某单个影响因子决定的,而是多个影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㊂因子探测只能检验单个影响因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力,需利用交互探测分析两影响因子对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的交互影响作用㊂由表6可知,交互作用探测结果显示两类影响因素对山东省人口分布的影响存在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两种作用类型,表明任意两因子交互作用影响力强于单因子㊂平均房价与城镇化率㊁平均房价与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两类交互作用类型为双因子增强,其余因子交互作用为非线性增强;其中,平均房价与城镇化率交互作用对人口分布影响力最大为0.7836,高程与地形起伏度交互作用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力最弱㊂平均房价在单因子探测中对人口分布的解释度较高,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也具有较高解释度㊂高程与地形起伏度在单因子探测中对人口分布的解释度较低,但在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时均呈现非线性增强效果㊂气温与降水两因子在单因子作用于人口分布时解释度较低,但在与人均GDP㊁平均房价㊁城镇化率㊁人均可支配收入4个社会因子的交互作用下对人口分布均呈现较高的影响力㊂4个社会因子的交互作用也均呈现较高的影响力㊂表6㊀交互探测结果4㊀结论1)2000 2020年山东省人口空间格局基本保持不变,整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态势,各地级市中心区人口密度显著高于周边区县,人口分布呈现多中心发展㊂2)山东省人口总体分布较均衡,但集中指数与不均衡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人口分布向集中与不均衡分布缓慢发展㊂3)山东省的人口重心向东北方向缓慢移动,表明人口分布向山东半岛凝聚,与半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相契合㊂4)2000 2020年20年间山东省人口密度分布均呈现出显著空间正向自相关,莫兰指数逐渐增大,进一步表明人口分布集聚趋势增强;山东省人口分布低-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区,高-高集聚区则位于青岛市中心区,与黄河三角洲人口分布稀疏㊁青岛市中心区人口分布稠密的格局相契合㊂5)各影响因子对山东省人口密度的作用强度不同,社会因素显著高于自然因素,表明山东省人口分布更多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作用不大㊂任意两因子交互作用强度都大于单因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力,表明山东省人口分布格局是受多个因子共同作用形成的㊂参考文献:[1]刘乃全,耿文才.上海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33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穆聪: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山东省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5,41 (2):99-110.[2]陈明星,郭莎莎,陆大道.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京津冀城市群流动人口特征与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3):363-372. [3]郑录军,韩庆潇.生育政策㊁人口流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中国人口㊃资源与环境,2022,32(8):163-173.[4]贾占华,谷国锋.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6,36(12):60-68.[5]吕晨,蓝修婷,孙威.地理探测器方法下北京市人口空间格局变化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7,32(8):1385 -1397.[6]曾丽波,张加龙,李亚娟,等.1990 2010年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空间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2):167-171.[7]王新贤,高向东.中国穆斯林人口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J].世界地理研究,2021,30(6):1297-1307.[8]杨强,李丽,王运动,等.1935 2010年中国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J].地理研究,2016,35(8):1547-1560. [9]刘杰,杨青山,徐一鸣,等.中国东南半壁南北方地区人口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2,42(1):12-20. [10]马颖忆,陆玉麒,张莉.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2):167-175.[11]周春山,边艳.1982 2010年广州市人口增长与空间分布演变研究[J].地理科学,2014,34(9):1085-1092.[12]张泽,丘海红,胡宝清.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人口空间格局与自然因子关系研究:以桂西南喀斯特 北部湾海岸带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4(2):39-47. [13]车冰清,沈正平,陆玉麒,等.江苏省流动人口分布的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基于城乡建设用地的探讨[J].人文地理,2017,32(6):80-86.[14]卢磊,叶长盛,李辉丹.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南昌市人口空间格局与自然因素关系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46(6):105-114.[15]杨成凤,韩会然,李伟,等.四川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7):12-19.[16]蒋丽,吴缚龙.2000 2010年广州外来人口空间分布变动与对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4(5):15 -21.[17]于婷婷,宋玉祥,浩飞龙,等.东北三省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17,37(5):709-717. [18]沈思连,王春伟,汤静.基于GWR模型的河南省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4,44(3):165-174. [19]汪思言,杨传国,庞华,等.珠江流域人口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㊃资源与环境,2014,24(S2):447-450. [20]张耀军,任正委.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山区人口分布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J].人口研究,2012,36(4): 53-63.[21]王静,杨小唤,石瑞香.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多尺度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2):176-182.[22]张慧.建国以来山东省人口分布地域格局及集疏变化分析[J].经济地理,2012,32(10):28-35.[23]张善余.人口地理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265-323.[24]王劲峰,徐成东.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J].地理学报,2017, 72(1):116-134.(编辑:郝秀清)43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㊀。
收稿时间:2015-11-05;修回时间:2016-03-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37117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KS031)作者简介:高宝棣(1991—),男,山东无棣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学。
E-mail:1210305671@ 。
※通讯作者:王成新(1971—),男,山东新泰人,博士,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
E-mail:404122665@ 。
中国城镇化已进入转型发展时期,正以其独特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各级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1-3]。
按照城镇化发展规律,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己处于中后期(城镇化率在50%~70%),城镇化的内涵早已突破了“由于工业化而引起的人口向城镇的集中”的原有概念,而变为一个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空间优化的系统过程。
在这一时期,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人口—经济—空间视角下山东省城镇化时空演变高宝棣,王成新※,崔学刚(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中国山东济南250014)摘要:分别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三个维度及其相关关系出发,构建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选取山东省2006、2013年截面数据,运用均方差赋权法、耦合度分析法、Jenks 自然最佳断裂点分级法,比较分析了人口、经济、空间城镇化程度及其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
结果表明:山东省近年来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快提高,但当前仍是以人口城镇化为主导的初级阶段,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
城镇化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增大,但整体耦合水平仍然不高,处于中水平耦合阶段,趋于协调发展。
各地市之间存在较大发展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发展程度较高,且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程度比较高,多数地市处在中高水平耦合阶段;鲁西南各地市的发展水平、子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与东部各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关键词:人口—经济—空间;城镇化;时空演变;耦合协调;山东省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6)05-0079-06DOI :10.15957/ki.jjdl.2016.05.011Population-Economy-Space Perspective of Space-Time Evolution of Urbanization inShandong ProvinceGAO Bao -di ,WANG Cheng -xin ,CUI Xue -gang(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Shandong ,China )Abstract:Urbanization is a "population-economy-space"3d integration process,and its internal coordination or not isthe key to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about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the urbanization,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each subsystem,on the basis of related research,from the economic urbanization,population urbanization,space urbanization three dimensions and its related relation,establishes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urbanization.This article selects 2006,2012,two years of data,using the mean square error method and coupling analysis method,studies the Shandong Provinc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population,economy,urbanization an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urbanization level of Shandong province has rapidly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but the current is still in town into a dominant population,in the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Urbanization degree of coupling in urban systems,but the coupling level is not high.It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antagonism,and gradually tend to b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However,in the west of Shandong Liaocheng,Heze,development level,degree of coupling between subsystems there is still a large gap compared with the eastern cities.Finally,from the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population development,economic development,urban space in Shandong Province using four aspects proposed "the population-economy-space"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ed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the population-economy-space;urbanization;the evolution of time and space;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Shandong Province第36卷第5期经济地理Vol.36,No.52016年5月ECONOMIC GEOGRAPHY May ,2016年)》,城镇发展重心将开始从外延扩张转变至内涵发展,在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土地规模扩大的同时,更应关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从人口、经济、空间等多维度视角研究城镇化发展也得到多数专家的认同[4-7]。
目前,国内外对于城镇化的研究比较系统全面,涉及到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耦合协调及其定量测度、健康城镇化、城镇化发展质量等方面[8-13]。
但是,从人口—经济—空间多维度视角研究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成果较少。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城镇化保持了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作为拥有9733万人口(2013年)的沿海经济大省,正经历着城镇规模快速扩张、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快速城镇化阶段。
2001年全省城镇化率为39.2%,2011年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0.59%,2013年达到了53.75%。
不过,与全国城镇化进程相似,山东省在城镇化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不相协调、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等。
本论文分别从人口、经济、空间三个维度出发,利用均方差赋权法和耦合分析法,构建“人口—经济—空间”城镇化综合测度指标,系统分析评价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分异格局,以期为山东新型城镇化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1山东省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演变1.1评价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1.1.1人口—经济—空间的城镇化评价体系构建城市化是一个基于“人口—经济—空间”三维一体的复合过程,其中人是行为主体,经济是驱动力,空间是载体[10]。
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山东省省情,遵循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三个方面选取13项指标,构建山东省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表1)。
1.1.2指标权重确定1.1.2.1数据标准化。
为了消除指标量纲、量级及正负项的影响,文中指标首先采用极差法进行标准化处理。
1.1.2.2指标权系数求解。
基于均方差求解多指标决策权系数法——均方差决策法,一般用均方差反映各随机变量的离散程度。
该方法是以各个评价指标(y ij)为随机变量,以各方案Pij在指标Sj下无量纲处理后的属性值为随机变量的取值,然后在计算各个指标随机变量均方差的基础上进行归一化处理,其结果即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14]。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①随机变量均值:E(S i)=1n∑i=1n y ij②S i均方差:σ()S i=∑i=1n()yij-E(S i)2③指标S j权系数:ωj=σ(S i)∑j=1mσ(S i)④多指标决策与排序:D i(ω)=∑j=1m y ijωi1.1.3数据选取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及统计口径的一致性,研究选取了2006年、2013年的统计数据。
统计数据取自《山东省统计年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省城市规划统计年报》《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报告》以及《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
80经济地理第36卷表1山东省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Tab.1Index System of urbanization evaluation system of Shandong Province目标层城镇化水平测度体系准则层P人口城镇化E经济城镇化S空间城镇化要素层X1城镇人口比重X2非农产业就业人口比重X3建成区人口密度X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5人均GDPX6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X7万元GDP能耗X8二三产业GDP密度X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X10建成区面积比重X11人均建成区面积X1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113人均道路面积单位%%人/m2元元/人元/人t标准煤/万元万元/km2%%m2/人m2/人m2/人权重0.33360.35140.31490.22840.14130.19240.13080.16830.13890.26400.24040.24080.2549注:万元GDP能耗为负向指标,其他要素层指标为正向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