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60例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43.51 KB
- 文档页数:2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目的:观察中药结合穴位注射、点刺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
方法:口服中药“牵正散”,每日量18g,分2-3次服用,连服15天;配合患侧面部三穴位(翳风穴.牵正穴.颊车穴)注射西药;患侧内颊车穴点刺放血,每3天一次,连续3—5次。
15天后统计疗效。
结论:痊愈和显效49例,占81.7%;好转8例,占13.3%;无效3例,占5%,总有效率95%。
标签:周围性面瘫;牵正散;患侧三点面瘫,俗称“吊线风、歪嘴风、口僻、面神经麻痹”,系指由面神经管段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一种急性周围性面瘫[1]。
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该病6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60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
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67岁;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8个月;其中病程在15天内者30例,30天内者25例,30天以上者5例。
临床表现:患者多于晨起发现一侧面部麻木,额纹消失,闭眼、皱眉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嘴歪向健侧,尤以说话、哭笑和示齿动作时明显;鼓气时患侧嘴角漏气,不能发“波”、“坡”等爆破音;吃饭时食物易滞留于患侧颊龈沟内;重症患者会出现患侧耳后乳突区自发性疼痛及压痛、听力减退、舌前2/3感觉障碍等症状。
2 治疗方法中西醫结合疗法。
牵正散:白附子112.5g 白僵蚕112.5g 全蝎去毒22.5g 全蝎生用22.5g,上药共研细末,混合均匀,每日量18g,分2-3次服用,热黄酒送服,连服15天,根据病人的不同症状酌情加减。
西药:曲安奈德注射液(意大利里沙化马大药厂出品)10mg(1ml)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2ml)654-2注射液10mg(1ml)。
选患侧三点(翳风穴、牵正穴、颊车穴)注射,先用5ml 注射器抽吸药物,再换用2ml注射器针头注射,注射深度适度,每点注药1ml ,间隔7天注射一次。
穴位点刺放血:选用患侧内颊车穴(即患侧口腔内侧面,咬颌线的中点),先用碘伏棉球擦拭消毒,后用消毒后的三棱针,在内颊车穴处轻轻点刺一下,让其出血,再用镊子夹消毒后的干棉球擦拭出血点,出血量大体相当于3-5滴后,用棉球压迫止血,每3天一次,连续3-5次。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8 Sep,27(27)• 3027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临床观察朱晓娜1李天浩2,郭珍1,许红1(1.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咸阳712000)[摘要]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
将56例面神经炎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8例。
2组均给予糖皮质激素、扩张血管及营养神经等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 用大风丸。
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尸<0.05)2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肌电图C M A P波幅、R1潜伏期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尸<0.05)。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较单用西医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面神经炎;中西医结合;大风丸doi:10.3969/j.issn.1008 -8849.2018.27.020[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 -8849(2018)27 -3027 -03面神经炎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又 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面瘫,是由于茎乳突孔内发生急性非化脓性非特异性炎症而引起。
面神经炎多 发生于中青年,冬季多发,男性发病较女性多见。
其 发病多是由于患者因局部受寒凉或受风吹引起营养 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面神经组织 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1]。
面神经炎临床上常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多为患者在早晨起床洗漱时发现闭眼困难、口角歪斜、鼓腮漏气、漱口时口角漏水等症状[2]。
多数患者在发病后2个月内不同程度的恢 复,部分患者恢复期更长甚至达1年。
恢复不完全 的患者可遗留面瘫后遗症,还有少部分患者可出现面肌挛缩,表现为患侧鼻唇沟变深,睑裂缩小,口角 反向牵患侧,严重者出现面肌痉挛,患侧面肌发生不 自主的抽动,于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加重[3]。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4~2014年11月收治的面神经炎患者269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135例和对照组134例。
对照组采取西药治疗方案,治疗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面神经炎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标签:面神经炎;中西医结合;疗效面神经炎又称面瘫或面部神经麻痹,是临床上多发的神经系统疾病。
面神经炎患者以出现面部表情肌功能障碍为特征,表现为口舌歪斜、闭眼障碍等症状。
近年来,面神经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据临床资料统计发现,20~40岁的男性为患面神经炎的主要人群。
面神经炎在临床上表现出发病较急、病程长、治疗难度大等特征,临床治疗中采取单纯西药治疗的效果并不佳。
基于此,本院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案治疗面神经炎患者并对其疗效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11月收治的面神经炎患者269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135例和对照组134例。
治疗组男78例,女57例;发病距就诊时间1~6天,平均就诊时间(23±1.4)天;年龄16~77岁,平均年龄(37.2+4.3)岁。
对照组男79例,女55例;发病距就诊时间1~5天,平均就诊时间(2.2±13)天;年龄17~78岁,平均年龄(37.4+4.2)岁。
排除耳源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瘫及其他不符合要求的患者。
两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西药治疗,口服地巴唑片10~20mg/次,3次/d;强的松片10mg/次,3次/d;维生素B12,2500μg/次,1次/d肌注。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药治疗方案,药物组成:僵蚕30g,细辛、天南星各25g,羌活、地龙、制半夏各22g,白芷20g,白附子18g,全蝎、蜈蚣各10g。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临床分析吴永光【期刊名称】《海峡药学》【年(卷),期】2009(21)4【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爽的疗效.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阶段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急性期治疗:对照组20例给予强的松片30mg早晨顿服;维生素B12针0.5mg肌肉注射,1日1次,时间1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服桃红牵正汤(药物组成:桃仁6~12g,红花10~15g,当归10~15g,川芎10~15g,赤芍药10~15g,全蝎5~10g,白附子5~10g,白僵委10~15g,蜈蚣1~3条,钩藤10~30g,荆芥10~15g,黄芪30~60g,甘草5~10g.加减:兼热加金银花30g、连翘10~30g、板蓝根10~30g).每日1荆.水煎服,时间1周;恢复期治疗:两组均给予:TDP照射患侧面部,每日1次,每次20min;维生素B2片20mg,1天3次;局部按摩以加强瘫痪肌肉功能恢复;针灸以头面部穴为主,远道穴配合.时间3周;治疗组加服桃红牵正汤每日1剂,时间3周.结果治疗组在4周后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疗效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总页数】2页(P149-150)【作者】吴永光【作者单位】浙江省缙云县第二人民医院,缙云,3214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4【相关文献】1.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58例临床观察 [J], 黎俐;阿米娜2.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60例 [J], 王耀林3.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疗效观察 [J], 卢红彦;商林;纪幼林;李胜华4.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58例临床观察 [J], 黎俐; 阿米娜5.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临床观察 [J], 全权;符少杨;李滋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面神经炎研究前言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药物、理疗等方式,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且容易出现反复发作。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面神经炎也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将对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面神经炎的研究进行探讨。
病因和症状面神经炎是面神经受损所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多因为长期压力、神经卡压、营养不良或患有风湿性疾病等触发。
患者会出现面部表情障碍、眼睑下垂、口角歪斜、口唇干裂等症状,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危害。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和物理治疗,效果都不太理想,且治疗周期较长;而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是综合运用中西医学理论,结合了中药、针灸、物理治疗和中医理疗等手段,对康复治疗面神经炎有较好的效果。
1.中药治疗中药取材容易、疗效明显、安全性高,所以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面神经炎中被广泛运用。
中药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炎症,从而减轻面神经炎的症状。
2.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经典中的疗法,通过放置针针刺激人体中的穴位,达到调整生理功能、改善疾病状况、提高免疫力等效果。
针灸在治疗面神经炎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需要寻找资质合格的医师。
3.物理治疗物理治疗通常在病初期或慢性复杂性面神经炎中使用。
物理治疗手段包括颇具可塑性和通透性的低频电疗、各类温热疗法、按摩和牵引等,可以改善面部肌肉僵硬、缺血和萎缩等情况,从而缓解面神经炎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物理治疗同样需要在资质合格的医师指导下进行。
4.中医理疗中医理疗主要是以饮食调理、情志调理等手段治疗面神经炎,可以改善营养不良的情况,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缓解面神经炎的症状。
结论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面神经炎是目前治疗面神经炎的有效手段之一,不仅在疗效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且在治疗过程中还可以调节患者身心健康,对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字数:1514】。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疗效观察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方法:将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针刺、中药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3.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满意,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周围性面瘫;中西医结合疗法;针刺周围性面瘫是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耳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系常见病。
面部一侧瘫痪,表现为口眼歪斜之状[1]。
此病可发于任何年龄,常急性起病,若治疗不及时,往往会留下一定的后遗症。
本科自2007年10月~2010年10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均来自本科住院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治疗组60例,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15~69岁,平均年龄45.9岁;病程1~8 d,平均4.1 d。
对照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17~67岁,平均年龄46.2岁;病程1~8 d,平均4.0 d。
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2]制定:(1)起病急骤,病前多有受凉、吹风或咽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期症状;(2)一侧面部肌肉麻木瘫痪口眼歪斜,眼裂增大,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额纹及鼻唇沟变浅或消失,蹙额、皱眉、示齿、鼓颊障碍、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残留齿颊之间;(3)部分患侧可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少数可出现耳部疱疹。
排除脑血管意外、中耳炎、肿瘤、脑膜炎、手术损伤、格林巴利等引起面瘫的疾病。
1.3 治疗方法1.3.1 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予0.9%生理盐水250 mL加病毒唑注射液0.6 g,地塞米松10 mg(地塞米松连用5 d后逐渐减量)静脉滴注10 d后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
林少华;黄东瑾
【期刊名称】《吉林医学》
【年(卷),期】2017(038)012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急性面神经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西医治疗(泼尼松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治疗组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加味牵正散治疗.两周为1个疗程,患者接受2个疗程后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在痊愈率、总有效率[(83.33)%、(91.67)%]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0.41)%、(7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面神经炎的治疗,西药联合加味牵正散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总页数】2页(P2324-2325)
【作者】林少华;黄东瑾
【作者单位】汕头市潮阳区人民医院,广东汕头515100;汕头市中心医院,广东汕头51503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42例观察 [J], 周丰宝;杜翠翠
2.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57例临床疗效观察 [J], 梅江
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32例疗效观察 [J], 陈亚琦
4.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52例疗效观察 [J], 魏保平;柏愫蕙;张华;祝晓会;张逊
5.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 [J], 林少华[1];黄东瑾[2]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面神经炎主要是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水肿所致。
临床主要表现为突然一侧面肌瘫痪,露出白色巩膜,眼睑闭合不全,抬眉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刷牙漏水,吃饭时食物易滞留于齿颊处,嘴角向健侧歪斜,重者人中沟歪斜,舌前2/3味觉消失。
目前病因未明,多因受凉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早期积极规范治疗可避免或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本研究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面神经炎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共64例,均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面神经炎患者,男30例,女34例;年龄18~76岁;病程1~7天。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2]。
纳入标准[3-4]:①符合面神经炎诊断标准;②为单侧发病,且起病突然,发病前2天内有受风史;③起病在2周内;④眼裂大,眼睑不能闭合,迎风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⑤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歪向健侧;⑥患侧乳突部疼痛。
排除标准[3-4]:①大脑实质性病变、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中耳炎并发症等累及面神经的病变;②肿瘤因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③神经损伤所遗留的周围性面瘫;④合并有慢性胃炎、贫血、糖尿病或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身体极度虚弱者;⑤不能按照疗程配合治疗。
2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西医治疗。
①地塞米松10mg加入5℅葡萄糖液150mL静滴,每天1次,3天后地塞米松减半再用2天,2天后再减半使用2天,共用7天。
②口服维生素B1片20mg、每日3次,甲钴胺(弥可保)片0.5mg、每日3次。
③眼部流泪、干涩适当滴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或贝复舒滴眼液。
30天后观察恢复状况。
观察组加用中医治疗。
①加用七叶皂苷钠10~20mg及红花注射液20mL分别加入5℅葡萄糖液或氯化钠液静滴,每天1次,连续7~10天。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研究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面神经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
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及祛风正容饮治疗,共治疗2周。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44%,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标签:面神经炎;中西医结合;祛风正容饮;临床研究面神经炎又可称为“周围性面瘫”、“贝尔麻痹”,属于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病程较长,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多数学者认为其与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有密切关系[1]。
西医治疗本病以扩张血管、营养神经及使用激素等为主,但综合疗效欠佳[2],而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手段较多,且疗效较好。
笔者近年来即结合中医、西医两种方法治疗面神经炎,取得了理想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面神经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
观察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27~48.5岁,平均年龄(36.2±4.1)岁,病程2~22天,平均病程(9.1±0.6)天,面瘫侧别:右侧27例,左侧18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25.5~49岁,平均年龄(36.4±4.0)岁,病程1~20天,平均病程(9.0±0.8)天,面瘫侧别:右侧28例,左侧17例。
诊断标准[3]:①突然起病,有面部受凉史,在几小时、几日内即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患者面部麻痹、口角歪向一侧、口角流涎等。
②有患者额纹消失,眼裂增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等体征,亦可见食物残渣滞留患侧齿隙、患侧眼球闭目向外上方转动等表现,或不能闭目、蹙眉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麻痹60例疗效观察【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6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系2009年以来收集的门诊病例,共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65岁,平均38岁,11~40岁者有43例,40岁以上者17例。
1.2 治疗方法选用5%GS 200ml+地塞米松10mg(3天后改为口服药,并逐渐减量,1周后停药)肌注VitB1 0.1g, 每日2次;VitB12 0.5mg,每日2次肌注;口服维生素B1 20mg,地巴唑10mg, 每日3次。
外敷中药具体方法:大斑蝥3只去足翅,大巴豆3枚去壳,鲜生姜6g 去皮,捣为泥状,均匀摊在4~5cm大小6~8层纱布上,以患侧下关穴外敷,待3~4h去掉,此时出现水泡,按无菌损伤,将水泡下缘消毒抽液。
1.3 疗效标准治愈:面瘫消失;好转:面瘫基本消失;无效:面瘫略有减轻或无变化。
1.4 结果治愈48例,占80%,好转7例,占11.7%,无效5例,占8.3%,总有效率91.7%。
2 讨论[1,2]面神经麻痹是茎乳突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急性周围性面瘫,又称bell麻痹,通常认为本病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内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或因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而产生面神经肿胀、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神经麻痹,VitB族营养面神经,外用药可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如所用中药贴敷根据《本草纲目》风寒袭络,血引不畅的机理,以祛风活血、血活风自灭的配方。
斑蝥辛寒有大毒,外用蚀肌、散结、解毒之功,可使皮肤充血,发泡,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的作用,故以之为主。
巴豆辛热解毒,与斑蝥合用,一则发挥巴豆辛散,破寒滞经络之功能;二则寒热相抵;生姜能温通血行、驱散肌寒、助巴豆之功;三药合用,破血而不伤血,驱风而不伤正,从而达到血活风熄的目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针药中西结合方式在面神经炎临床治疗中的实际操作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3年10月接受住院治疗的96例面神经炎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对比组按照常规用药要求开展治疗,实验组则采用针药结合方式。
结果对比组16例痊愈,10例显效,17例有效,5例无效,总有效率89.58%;实验组28例痊愈,13例显效,6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97.92%;面部表情、眼裂闭合、鼻唇沟变浅、口眼歪斜、额纹消失等各项积分之间差异显著(P <0.05),实验组整体效果优于对比组。
结论针药中西结合方式能够在相同时间内明显改善面神经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获得更为优质的治疗效果。
标签:中西医结合;面神经炎;临床治疗;整体疗效;观察分析面神经炎在临床上出现的机率比较高,轻者会导致面部不对称,情况严重会出现面部瘫痪、功能障碍等现象,给患者身体及心理上造成非常大的压力,由此可知探讨这种疾病有效的临床治疗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1]。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2月~2013年10月接受住院治疗的96例面神经炎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其中男37例,女59例,年龄在18~59岁,病程在2~21d。
患者在发病前有耳内或耳后疼痛或有面部不适等症状,一侧(偶有双侧)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的周围性面神经炎,伴有舌前2/3的味觉障碍,少数出现耳鸣、听觉过敏或耳廓疮疹等症状,排除小脑桥脑角病变、脑干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等影响因素[2]。
任意将96例患者划分为对比及实验两组,组间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等基础资料等无显著差异,可进行比较分析[3]。
1.2方法两组患者都使用以下药物治疗:口服3次/d维生素B1,维生素B1单次剂量为10mg;注射用腺苷钴胺穴位注射,隔天1次,选择风池、翳风、迎香等穴位胶体;第1w口服1次/d强的松,单次剂量为30mg,第2w每隔3d减5mg;静点生理盐水250ml+注射用丹参0.8g,1次/d。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面神经炎(一)【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面神经炎面神经炎是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患侧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其病因目前尚不很清楚。
部分患者可能有头部受凉或受风吹后发病。
其病理改变为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
发病较急,患者往往在早晨洗漱时发现口角歪斜、漱口时口角漏水等一系列症状出现。
此症,祖国医学称之为“口眼歪斜”或称“吊线风”,该病多发生于一侧面部。
在我们观察的50例病人中男女之比无明显差异。
由于患侧面肌瘫痪,导致面部不对称和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痛苦,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50例病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0例病人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在5岁以下的3例,6~20岁9例,21~30岁的13例,31~40岁的12例,41岁以上的13例,其中最大年龄为72岁,最小的3岁。
病变发生在左侧面部29例,右侧21例,其中有1例左侧发病恢复后右侧又发病。
从发病季节看以春秋季节发病者占70%以上。
病史最长的达5个月,最短的1天。
1.2治疗方法本病采用物理疗法和中西药物结合治疗。
对门诊病人根据发病过程及其程度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使其达到有效的康复目的。
1.2.1急性期治疗即病后10~15天之内,局部要避免强刺激,采用高频透热疗法五官超短波治疗。
我们采取的超短波为上海电子仪器厂生产的,将圆形热板分别置于患侧乳突与耳前并置法,电流量50mA,每次15min,每日2次,治疗10天改为日1次,1次20min。
1.2.2恢复期治疗即发病后10~15天后,加用电刺激疗法,即感应电-直流电穴位治疗,取其对感觉和运动神经的刺激作用,采用仪器是广州汕头DL-2直流感应电疗机,电流输出最大量200V,直流输出最大为100mA,治疗将圆型电极的一极置于下关穴,另一极分别置于四白、太阳、地仓、迎香、夹车等穴位。
1.2.3对于较重且病程较长患者的治疗同时服用中药水煎剂治疗,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以牵正散为主方加减治疗,每日1剂,水煎400ml分2次口服,取其养血通络祛风散寒之目的,有利于病人恢复。
电针及牵正散配合西药治疗面神经炎60例陈伟强;粱晶;纪光晰;万晓燕【摘要】目的:对比中西医结合与西医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西医治疗,电针及牵正散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西医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的改变情况及总有效率。
结果:治疗组面神经恢复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面神经恢复总有效率为73.3%。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电针及牵正散配合西药治疗本病有益气养血,疏通经络的功效。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2页(P79-80)【关键词】面神经疾病/针灸疗法;电针;穴 ,阳白;穴 ,四白;牵正散/治疗应用【作者】陈伟强;粱晶;纪光晰;万晓燕【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星元医院神经内二科榆林719000;陕西省肿瘤医院西安710061;西安市唐都医院西安710038;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延安7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5.12面神经炎又称面神经麻痹,是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并因此引起外周神经麻痹。
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部分患者病前有面部受凉或风吹病史,通常认为因病毒感染、感染后免疫反应或局部神经缺血、肿胀、受压、血循环障碍引起。
本病属中医“面瘫”、“口僻”、“呆线风”范畴。
多因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导致经络阻滞,气血瘀阻,经络、筋脉失养而发病。
现将2009年10月~2013年6月期间在本科住院治疗患者60例临床观察资料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60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面神经炎,发病前均有面部受凉或面部吹风史。
按照就诊和住院的先后顺序,以随机数据表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26岁;病程3~22d。
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28岁;病程1~2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