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可编程控制器的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2.78 MB
- 文档页数:20
第一章 可编程控制器简介可编程序控制器,英文称Programmable Controller ,简称PC 。
但由于PC 容易和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 )混淆,故人们仍习惯地用PLC 作为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缩写。
它是一个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装置,专为在工业现场应用而设计,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指令,并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输出接口,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
PLC 是微机技术与传统的继电接触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克服了继电接触控制系统中的机械触点的接线复杂、可靠性低、功耗高、通用性和灵活性差的缺点,充分利用了微处理器的优点,又照顾到现场电气操作维修人员的技能与习惯,特别是PLC 的程序编制,不需要专门的计算机编程语言知识,而是采用了一套以继电器梯形图为基础的简单指令形式,使用户程序编制形象、直观、方便易学;调试与查错也都很方便。
用户在购到所需的PLC 后,只需按说明书的提示,做少量的接线和简易的用户程序编制工作,就可灵活方便地将PLC 应用于生产实践。
一、PLC 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PLC 的类型繁多,功能和指令系统也不尽相同,但结构与工作原理则大同小异,通常由主机、输入/输出接口、电源扩展器接口和外部设备接口等几个主要部分组成。
PLC 的硬件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图1—1-1 1、主机主机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 )、系统程序存储器和用户程序及数据存储器.CPU 是PLC 的核心,它用以运行用户程序、监控输入/输出接口状态、作出逻辑判断和进行数据处理,即读取输入变量、完成用户指令规定的各种操作,将结果送到输出端,并响应外部设备(如电脑、打印机等)的请求以及进行各种内部判断等。
PLC 的内部存储器有两类,一类是系统程序存储器,主要存放系统管理和监控程序及对用户程序作编译处理的程序,系统程序已由厂家固定,用户不能更改;另一类是用户程序及数据存储器,主要存放用户编制的应用程序及各种暂存数据和中间结果. 2、输入/输出(I/O )接口I/O 接口是PLC 与输入/输出设备连接的部件。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第一章可编程控制器基础一、PLC的基本原理PLC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输入模块接收来自外部的输入信号,如按钮、传感器等,通过内部的逻辑运算和控制算法进行处理,再通过输出模块控制外部的执行机构,如电动机、气缸等。
1.输入模块:输入模块负责接收来自外部的输入信号,并将其转换为PLC可识别的电信号。
通常使用的输入信号包括开关、传感器、编码器等。
输入模块通过检测输入信号的状态,向PLC发送相应的输入状态信号。
2.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是PLC的核心部件,负责接收输入信号并根据预设的程序进行逻辑运算和控制算法。
它包括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
控制器是PLC的控制中心,采用微处理器技术进行计算和处理。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储器(RAM)。
3.输出模块:输出模块用于控制外部执行机构的状态,如电动机、气缸等。
它将PLC的输出信号转换为外部执行机构可识别的电信号,并向其发送相应的控制信号。
二、PLC的应用PLC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动化生产线:PLC在自动化生产线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控制输入输出设备,实现自动装配、运输、包装和检测等工作。
在汽车制造和电子工业等领域,PLC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线的控制和管理。
2.自动控制系统:PLC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常用于控制温度、压力、流量等工艺参数。
它可以根据预设的逻辑运算和控制算法,实现对工艺参数的精确控制和调节,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机器人:PLC可以与机器人控制系统集成,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和协调。
它可以通过输入输出模块,接收机器人传感器的信号,根据预设的程序实现机器人的动作和操作。
4.电力系统:在电力系统中,PLC被广泛应用于电能负荷控制、配电管理和故障检测等方面。
通过控制输入输出设备,PLC可以实现对电力设备的精确控制和监测。
5.智能楼宇:在智能楼宇系统中,PLC用于控制和管理楼宇中的照明、空调、安防等设备。
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PLC)题库制作人:于琨丁泳第一章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知识一、单项选择题试题:一般公认的PLC发明时间为()A.1945B。
1968C。
1969D。
1970答案:C试题解析:解析试题:PLC是在什么控制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A.继电控制系统B.单片机C.工业电脑D。
机器人答案:A试题解析:解析试题:FX2N系列最多可以有多少个点的PLC? ()A.48B。
128C256D。
1000答案:A试题解析:解析试题:在PLC的输出电路中,常有几种输出方式,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 继电器输出B 晶体管输出C 晶闸管输出D 以上都不对答案:D试题解析:解析试题:在将继电器控制电路转化为PLC控制电路时,常常要将继电器控制电路的一些电器接入PLC中,下列电器设备是输出设备的是()。
A 按钮B 行程开关C 继电器触点D 交流接触器答案:D试题解析:解析试题:在将继电器控制电路转化为PLC控制电路时,常将主令电器接入PLC的输入端,下列是主令电器的是()。
A 按钮B 时间继电器C 直流继电器D 交流接触器答案:A试题解析:解析试题:在FX2N系列PLC中,下列那一个字母用于表示输出继电器()。
A M表示B S表示C Y 表示D C表示答案:C试题解析:解析试题:下述对PLC存储器描述错误的是:()A、存放输入信号B、存放用户程序C、存放数据D、存放系统程序答案:A试题解析:解析试题:一般而言,FX2N系列PLC的AC输入电源电压范围是多少?A.DC24V B。
86-264VACB.220-380VAC D。
24VAC-220VAC答案:B试题解析:解析试题:三菱FX2N型PLC一个晶体管输出点输出电压是多少A.DC12V B。
AC110V C。
AC220V D。
DC24V答案:D试题解析:解析试题:三菱FX2N型PLC一个晶体管输出点输出电流是多少A.1A B。
200 mA C.300 mA D.2A答案:C试题解析:解析试题:三菱FX2N型PLC输出点中,继电器一个点最大的通过电流是多少()A.1A B。
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
以下是一些关于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知识:
结构:可编程控制器由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电源等部分组成。
其中,微处理器是控制器的核心部件,实现各种逻辑运算、算术运算,并对整个控制系统的各个部分的工作进行协调与控制。
存储器用于存放系统程序、用户程序、逻辑变量、输入/输出状态的映像等数据信息。
输入/输出接口是与被控对象设备或周边其他控制器相互联系、交换信息与指令的通道。
电源为整个控制器的电力供给中心,包括内部电源和外部电源,分别用于控制器内部元件的工作用电和传送设备上各传感器信号、驱动设备的各种执行元件。
工作原理:以可编程控制器为核心加入各种辅助器件(传感器、驱动器件等)构成控制系统,以顺序+反馈的方式实现设备的自动化运转。
主要特点: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程序简单易学,系统的设计调试周期短;安装简单,维修方便;采用模块化结构,体积小,重量轻;丰富的I/O接口模块,扩展能力强。
应用范围:可编程控制器在工业控制领域应用广泛,包括顺序控制、计数和定时控制、位置控制、模拟量控制、数据处理、通信联网等方面。
总之,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工业自动化控制器,其基本知识包括结构、工作原理、主要特点和应用范围等方面。
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知识有助于更好地应用可编程控制器进行工业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第1章概述教学目的:1、了解可编程控制器的历史和发展特点2、了解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观看有关现代自动化生产场景的录象并讲解)3、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教学重点:可编程控制器在现代自动化生产上的应用教学难点: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参考课时:讲课2课时、录象2课时第1章概述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er ),简称PLC。
它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集成电路、计算机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工业控制设备。
由于它具有功能强、可靠性高、配置灵活、使用方便以及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国外已广泛应用于自动化控制的各个领域,并已成为实现工业生产自动化的支柱产品。
近年来,国内在PLC技术与产品开发应用方面发展很快,除有许多从国外引进的设备、自动化生产线外,国产的机床设备已越来越快地采用PLC控制系统取代传统的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
国产的小型化PLC性能也基本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技术指标。
因此,作为一名电气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PLC及其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技术,以适应当前电气技术的发展需要。
本章主要介绍可编程控制器的历史和发展、特点与应用、结构与工作原理。
掌握PLC 的入门知识。
一.可编程控制器的历史和发展1、可编程控制器的历史2、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方向随着应用领域日益扩大,PLC技术及其产品仍在继续发展,其结构不断改进,功能日益增强,性能价格比越来越高。
1)PLC在功能和技术指标方面的发展主要是以下方面:(1)向高速、大容量方向发展随着复杂系统控制要求越来越高和微处理器与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编程控制器的信息处理与响应速度要求更高,用户存储容量也越来越大,例如有的PLC产品扫描速度达0.1μs/步,用户程序存储容量最大达几十兆字节。
(2)加强连网和通信能力PLC网络控制是当前控制系统和PLC技术发展的潮流。
PLC与PLC之间的连网通信、PLC与上位计算机的连网通信已得到广泛应用。
可编程控制器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PLC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ble Controller)简称PC或PLC。
它是在电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并逐渐发展成为以微处理器为核心,把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融为一体的新型工业控制装置。
目前,PLC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产机械和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中,成为一种最重要、最普及、应用场合最多的工业控制装置,被公认为现代工业自动化的三大支柱(PLC、机器人、CAD/CAM)之一。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1987年颁布了可编程控制器标准草案第三稿。
在草案中对可编程控制器定义如下:“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
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式和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
可编程控制器及其有关外围设备,都应按易于与工业系统联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设计”。
定义强调了PLC应直接应用于工业环境,必须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广泛的适应能力和广阔的应用范围,这是区别于一般微机控制系统的重要特征。
同时,也强调了PLC用软件方式实现的“可编程”与传统控制装置中通过硬件或硬接线的变更来改变程序的本质区别。
近年来,可编程控制器发展很快,几乎每年都推出不少新系列产品,其功能已远远超出了上述定义的范围。
二、PLC的产生与发展在可编程控制器出现前,在工业电气控制领域中,继电器控制占主导地位,应用广泛。
但是电器控制系统存在体积大、可靠性低、查找和排除故障困难等缺点,特别是其接线复杂、不易更改,对生产工艺变化的适应性差。
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为了适应汽车型号的不断更新,生产工艺不断变化的需要,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希望能有一种新型工业控制器,它能做到尽可能减少重新设计和更换电器控制系统及接线,以降低成本,缩短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