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导学案一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隆中对》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通过勾画课下注释以及同学合作交流识记并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并流畅翻译句子。
2、通过疏通文意,能准确概括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通过理解文意,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二、预习检测1.陈寿著《三国志》,与、、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
古代臣子。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7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疏通文意:第一、二段:1、解释字词躬耕好为《梁父吟》莫之许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先主器之君与俱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2、翻译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第三段:1、解释词语遂诣亮凡三往因屏人度德量力信大义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计将安出2、翻译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
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四、作业:熟读1-3段课文,识记注释,会翻译句子。
第二课时一、读懂课文第四段,疏通文句。
1、解释重点词语豪杰并起不可胜数遂能克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此诚不可与争锋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利尽南海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将军既帝室之胄总揽英雄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2、翻译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
《隆中对教案》隆中对教案(一):[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学习古人按必须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述与侧面描述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透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诸葛亮怎样提出自己的策略2.诸葛亮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策略(解说:语文学习的目的,不应仅仅停留在知的基础上,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提高潜力,学以致用。
透过本文学习,指导说理方法,提高思维潜力。
);[自读程序]一、备读,内引激趣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初读,感知课文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透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资料。
3.师生同读,透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诵读,思考问题1.根据课后习题一,明确自读要求。
2.学生诵读,全面理解文章资料,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四、品读,探究交流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透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设置问题,进一步交流:你如何评价诸葛亮,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读,比较延伸参考问题: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透过说理提出策略的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能够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
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述,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
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发自由发表看法。
4.鼓励课后透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文中涉及人物进行了解;阅读《三国演义》,研究三步走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解说:若想到达缩小距离,贴近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则务必充分调动学生对三国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务必充分尊重学生在诵读认知、体会感悟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务必充分引导学生在自我解读、产生认同感基础上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掌握。
隆中对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3.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好.为()因屏.人()猖蹶.()屯.新野()诣.亮()倾颓.()陇.亩()不可胜.数()乐毅.()欲信.大义()汉沔.()胄.()2、积累文言词汇。
(1)一词多义:①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曰②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③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④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⑤用遂用猖獗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2)古今异义。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②凡.三往③孤.不度德量力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⑤于是与亮情好日.密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⑦利尽南海..⑧此殆天所以..资将军3、作者链接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4、文体链接“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三国志》是历史散文,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
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画,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文学价值很高。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
5、背景链接时代背景:《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群雄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汉室后裔刘备想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但苦于势单力薄,无力与曹操、孙权抗衡。
22.隆中对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题目是后加的,这部书共六十五卷,记载了___时期__ 、 __、 _ _三国的历史,这是一部____ 体史书,并把它与《______ 》《_______》《_______》合称为“前四史”。
作者是_____,字___,____朝人,______, _______家。
“对”的意思是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陇.亩()梁父吟.()颍.川()枉.驾()屏.人()倾颓.()度.德()帝室之胄.()挟.天子()汉沔.()吴会.()殆.天()箪.食()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先主器.之_____ 不可屈致.也____ 枉.驾______民殷.国富______ 先主遂诣.亮______ 度.德量力 ______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于信大义于天下 __通____(2)自董卓以来 ___通____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
(1)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2)凡.三往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3)孤.不度德量力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5)遂用猖獗..古义: 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6)抑.亦人谋也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7)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义:____ 今义:______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许.:时人莫之许.也()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然.操遂能克绍()遂.:由是先主遂.诣亮()然操.遂能克绍()因.:因.屏人曰()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诚.:此诚.不可与之争锋()诚.如是,则霸业可成()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隆中对》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积累文言词,疏通文意。
2、结合地图理解诸葛亮的天下大计,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分析诸葛亮、刘备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难点结合地图理解诸葛亮的天下大计,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我们已经学过《出师表》这篇文章,6自然段诸葛亮叙述自己平生经历时有这样一段话,大家一起背:“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这涉及到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大家一起说。
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件事的具体情节?那我们就把书翻到第10课,看预习过的课文《隆中对》,读懂了这篇课文,我们的问题也就弄清了。
介绍文章背景公元199年,刘备起兵徐州攻打曹操而败,依附袁绍,不久袁绍在官渡一战中又败给了曹军,刘备去荆州投奔刘表却被疑忌,走投无路之际,刘备竭力搜求人才,为建功立业作准备。
207年经徐庶介绍,刘备去请隐居在隆中草舍的诸葛亮出来运筹划策。
二、检查预习展示一记字我最棒指名几个组选一个组员,读屏幕上文中红色的字,看哪组的准确率最高。
展示二快乐朗读者放《寒鸦戏水》音乐,各组组员先每人读几句,然后选出读的好的到讲台配乐朗诵。
展示三翻译擂台赛七组各选一个人,到讲台翻译课文。
三、我们看故事播放《隆中对》视频四、合作探究1.每个同学扮演诸葛亮,看地图讲清天下大计。
指着地图说清楚对曹操、孙权、荆州、益州、西南的少数民族分别采取什么策略,为什么采取这样的策略。
教师归纳总结。
2.思考诸葛亮的谋略中最终目标是什么?3.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4.思考:本文3 4自然段已经写清楚三顾茅庐的事,那1、2、5、6是不是多余呢?为什么?5.分析刘备的人物形象。
6.梳理全文结构五、当堂检测想一想做一做的练习题。
练习册4、6、9题。
23、《隆中对》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学习说理的一些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教学重点: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知识链接:1、背景:东汉末年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曹操、孙权势力强大。
长江中游的荆州地区属于刘表的势力范围,上游的益州地区属于刘璋的势力范围,这两个集团内部矛盾重重。
刘备是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但是他的兵少,而且又没有地盘,在当时算不上割据势力。
他虽有才略,然而志不得伸,开始他投靠中郎将公孙瓒,后来又相继投靠陶谦和曹操,一度任豫州刺史。
建安四年(199),他起兵攻打曹操,失败后又去依附袁绍。
第二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击败,他又逃到荆州去依附刘表,刘备受外戚势力排挤,被送到新野这个偏僻小县去屯兵。
二十余年间他一直过着流亡的生活。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决定从寻求谋士入手。
经徐庶推荐,他三顾茅庐,请求诸葛亮出山帮助他。
2、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
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共65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历史。
《隆中对》中的“对”的意思是回答、应对。
《隆中对》导学案第一课时主备人:梁英平审核人:金雪峰包科领导:于元天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3、掌握本课相关文言字词,了解《三国志》及其作者陈寿一、资料助读(1)题解:对-----回答,是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隆中-----当时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因而后人称它为隆中对(2)作家作品:选自西晋史学家陈寿(字承祚)所著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3)背景: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
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为他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做分析。
二、交流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2、明确下列汉字的读音:乐()毅诣()猖獗()沔()吴会() 殆()民殷()存恤()胄()箪()食度()德陇亩()倾颓()夷越()殆()4、掌握第一段重点字词)耕陇(lǒng)亩,好(hào )《梁父(fǔ)吟》。
身)自比于管仲、乐(yuè)))))。
三、研读共品1.翻译句子(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2)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3)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2.提问理解:第一段主要讲述。
四.互助质疑五、拓展提高解词:对:躬:为:每:之:许:谓:为:信然:六、总结《隆中对》导学案第二课时主备人:梁英平审核人:金雪峰包科领导:于元天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3.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
一、交流感知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每.自此于管仲、乐毅( )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谓为信然..( ) ⑥此人可就.见( )二、研读共品1、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第六单元第二十三课隆中对(一)【学习目标】1、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1——3自然段大意并积累文言词语。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1、大声朗读课文,疏通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乐.毅()颍.川()徐庶.()诣.()屏.人()倾颓.()度.德量力()猖獗..()()不可胜.数()挟.天子以令诸侯()汉沔.()殆.()刘璋.()存恤.()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2、再次朗读课文,梳理1——3自然段大意,口头翻译这三个自然段,并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陇亩....:..:好.为《梁父吟》:莫之许.:谓为信然先主器.之:与俱来..:...:就.见:屈致枉驾..顾之:诣.亮:凡.三往:乃.见: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于天下:遂用猖蹶..:然.志犹未已:新知探究1、梳理1——3自然段文意,重点把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以枉驾顾之。
(4)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2、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1)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通,(2)一词多义。
然:然志犹未已谓为信然谓:谓为信然君谓计将安出谓先主曰综合提升1、第一自然段中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是否太狂?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当堂检测】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陈寿,字,朝人,家。
诸葛亮,字,曾隐居隆中,后做丞相。
2、翻译句子: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学后反思】收获了:不足的方面:【知识链接】“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义务教育九年级语文 (人教版 )上册 主备人:葛振平 审核: 年级主任: 使用时间: 2013年 9 月 27日 编号:06励志名言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题: 23·隆中对姓名 班级 小组 编号 评价【自研课导学】预习课(晚自习30分钟)自读自悟:《隆中对》30分钟内完成如下任务: 资料准备:了解陈寿、《三国志》和故事发生的背景。
自主积累: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及重点文言词汇。
自我感悟:读通文章,理清故事情节,感受诸葛亮的形象。
预习步骤:第一步:查阅资料,了解陈寿、《三国志》、故事背景及相关知识。
第二步:初读文本 ,结合课下注释,读通、读懂文章,识记本课出现的生字词音形及重点文言字词的用法和意义。
第三步:再读文本,理解文章内容:1、边读边总结每个自然段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资料助读】1、文体知识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本文是人物传记节选 ,但它的核心部分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又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隐居的隆中,所以便称之为“隆中对”。
作者: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安汉人,历史学家,著《三国志》。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三国志》共65 卷,记载三国时期魏 、蜀、吴的历史。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相。
现在,“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
2、作品背景:本文的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当时混战虽然尚未停息,但曹操和孙权独霸一方的大势已定。
念念不忘“兴复汉室”的刘备没有固定的地盘,他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等人,积极搜罗人才,以期共图大事。
徐庶走马见诸葛,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助,才得以成就大业。
【展示课导学】 学习目标1、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相关知识,扎实掌握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
《隆中对》导学案编著人:赵子山班级:姓名:组别: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文学常识,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通读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赏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3.认识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培养报效祖国之志。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中实词“为、图、利、信、将、国、遂、好”等文言实词,虚词“之、以、”等的用法。
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倒装等语言现象。
(重点、难点)2.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重点)3.赏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难点)【学法指导和使用说明】文言文的学习要加强诵读,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这个过程可以采用同伴互助的互教、互读、互评、互议等方式实现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推动学生形成合作学习习惯,指导多种方式的互助学习。
合作性学习时,可由学习小组内的组长安排进度,边讨论边动手,在共同完成翻译的基础上,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其中小组内A、B级学生完成学案中所有题目,C级学生学案中带有★的题目可以不做。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文学常识,,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疏通文意。
2.积累文中实词“为、图、利、信、将、国、遂、好”等文言实词,虚词“之、以、”等的用法。
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倒装等语言现象。
预习学案【预习目标】1.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文学常识2.课前认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预习内容】一、搜集资料,了解整理有关作者、作品知识陈寿,字,朝安汉人,家。
《三国志》是记载、、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并称为“前四史”。
二、给加点字注音好.《梁父吟》()因屏.人()猖蹶..()()屯.新野()主遂诣.亮()倾颓.()陇.亩()不可胜数.()乐.毅()欲信.大义()存恤.()帝室之胄.()颍.川()殆.()【我的疑惑】课内探究学案一、自主学习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完成下列题目: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2)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4)欲信.大义于天下( ) 谓为信然..( )(5)孤不度.德量力( ) (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2.翻译下列句子(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导学案年级:九年级学科:语文主备:审核:课题:《隆中对》课型:新课授课时间:2013—2014(一)第一周【学习目标】1、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2、积累文言实虚词。
3、体会历史人物传记的特殊写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1、体会历史人物传记的特殊写法。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学法提示】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是一个难点,应结合课文,并联系过去学过的文言文加以理解。
学习本文还应注意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导学】1.了解当时的政治形势:2.读文、解题:隆中,地名。
对,回答、应对。
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3.默读。
在一定时间内,借助工具书、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陇.亩( ) 倾颓.()猖獗..( )存恤.( ) 夷.越( ) 欲信.大义于天下( )4.结合注释,及自己对文言词语的积累翻译课文,并标出难理解的地方。
5.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第二部分(第2段):第三部分(第3、4、5段):第四部分(第6段):【问题解决】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3.思考:“凡三往,乃见。
”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4.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政治军事力量,为刘备作出除奸兴汉的决策的?【课堂总结】《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题目是后加的。
虽是节选,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洞察时势和远见卓识,表现他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建国方针,以统一天下。
《隆中对》第一课时导学案(定稿)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三国志》,2、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3、了解文章内容。
重点、难点: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了解文章内容。
资料链接:1.作者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陈寿(233—297)字承祚,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是记载魏(30卷)、蜀(15卷)、吴(20卷)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2.时代背景简介: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
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
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
《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
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
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3、本文写作背景。
(详见多媒体)预习案自主学习指导: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后朗读课文,然后进行朗读训练,读熟为止。
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
1.、给下列划加点的字注音。
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存恤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民殷国富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汉沔2、文学常识填空:陈寿,字__________ ,_________ 朝人,_________ 家。
诸葛亮,字__________ ,曾隐居隆中,后做_________ 丞相。
探究案3、解释词语(1)、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意思是)自董卓已来已,(已,通“”,意思是)(2)、一词多义:①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日②用遂用猖獗此用武之国贤能为之用③信谓为信然欲信大义于天下信义著于四海④国此用武之国国险而民附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去国怀乡⑤诚此诚不可与争锋诚如是⑥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⑦因因屏人曰因之以成帝业(3)、古今异义①遂用猖獗古义:失败今义:凶猛而放肆②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义:可以把今义:表可能,能够③北据汉、沔,利尽南海古义:南方近海地方今义:中国南海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用来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4、重点语句翻译(1)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翻译:(2)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隆中对》教案《隆中对》精品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隆中对》精品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隆中对》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体会和学习“记言”的史家笔法。
2.巩固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1.本文“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值得体会与学习。
2.在学习中,除继续巩固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以外,还可选取不同版本进行比较阅读,更为深入地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把握人物形象,领略人物魅力。
3.进一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启发感悟思考。
在疏通文意,理清思路,积累文言词汇,背诵精彩段落等方面放手组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同时鼓励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鼓励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观赏视频,导入新课学习。
1.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片断。
2.请同学们说一说,电视剧讲的是什么内容?明确:三国时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3.看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刘备三顾茅庐真正的收获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吗?明确:是诸葛亮在隆中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
4.老师评价,导入新课学习。
正所谓“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
让我们走进陈寿的《三国志》,去重温那一次伟大的会谈吧!二、走进课文,合作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大家共同解答。
2.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准确断句如:长句“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等。
《隆中对》导学案目标导航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学习重点难点: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课时:共3课时板书设计:教学反思:4.一词多义信:【谓为信然】:确实【信义著于四海】:诚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因:【因屏人曰】:于是【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遂:【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就【然操遂能克绍】:终于、最终诚:【此诚不可与争锋】:加强肯定语气,的确、实在。
【诚如是】:如果,果真。
已:【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表时间。
【已历三世】:已经。
谓:【谓为信然】:说【谓先主曰】:对……说,告诉【君谓计将安出】:认为然:【谓为信然】:这样【然志犹未已】:然而,但是用:【遂用猖蹶】:因此【贤能为之用】:利用【此用武之国】:任用以:【以弱为强者】:凭【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用【以迎将军者乎】:来为:【好为《梁父吟》】:唱【谓为信然】:是【以弱为强者】:成为【贤能为之用】:被【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作为身:【身长八尺】:身体【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亲自好:【好为《梁父吟》】:喜欢【外结好孙权】:友好于:【欲信大义于天下】:为【比于管仲】:跟.....【至于今日】:到【曹操比于袁绍】:跟.....【于秦川】:打出。
将:【则命一上将】:将军【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带领5.文言句式①判断句 例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②省略句A省略主语 例句:因屏人曰省略了句子的主语:先主 B 省略宾语 例句:君与俱来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即“他”,指诸葛亮。
③倒装句A宾语前置 例句:时人莫之许也B 状语后置 例句:欲信大义于天下④被动句 句:贤能为之用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1.C2.D 3A《隆中对》导学案第3课时目标导航: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学习重点】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难点】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知识链接】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自主学习】(一)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整体感知:1、听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通假字的音、形、义。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意思是)自董卓已来已,(已,通“”)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
(三)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陇亩好每时莫之许友善信然屯器谓……曰与俱来就见屈致枉驾顾由是遂诣凡乃见因屏汉室倾颓窃命孤度德量力信用猖獗已计安已来不可胜数众寡非临…,抑亦谋挟令诸侯争锋国险而民附援囹利尽此用武之国殆资险塞天府之土因暗弱殷存恤胃信义著总揽岩阻戎夷越修政理身箪食壶浆诚如是日【合作探究】1、一词多义: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日()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用遂用猖獗()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2、词性活用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3、句式(翻译出来)(1)判断句。
《隆中对》教案优秀9篇《隆中对》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教学过程】《隆中对》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2、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好《梁父吟》()因屏人()猖蹶()()屯新野先()主遂诣亮()倾颓()陇亩()不可胜数()乐毅()欲信大义()存恤()帝室之胄()颍川()殆()刘璋()北据汉沔()二、整体感知1、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着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着《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23、《隆中对》导学案(学生稿)主备:金云审核:班级: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
2、积累字词,归纳文言知识。
3、理解诸葛亮的政治蓝图、远见卓识,分析刘备、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任务:一、【自主学习】1、作者、作品介绍(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2、当时的政治形势东汉末年朝廷政治日趋黑暗,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时,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其中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
公元207年,刘备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自由诵读课文,同桌互相听朗读,相互纠正字音、重音、语调。
颍.川()猖蹶..()汉沔.()挟.天子()存恤.()戎.越()胄.()殆.()欲信.大义()吴会.()蠡.( )2、小组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
3、默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大概文意。
三、【点评小结】与课文有关的成语俗语:①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②初出茅庐:比喻刚到新手缺乏经验。
③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大家商量,就能想出好办法。
四、【达标检测】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描写了他哪些具体事件吗?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九年语文上册《出师表》导学案(第一课时)课型:新授主备人:刘玉芳审核人:刘玉芳时间:班级:姓名:课时数:5 领导签字:刘玉芳一、学习目标:1、了解《出师表》及相关文学常识2、反复诵读课文,领会文章大意。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二、重点、难点:1、重点:反复诵读课文,领会文章大意。
2、难点: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三、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品读法。
四、导入新课(3分)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
写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诸葛亮。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五、自主先学(7分)1、掌握下面字词崩殂()懈()陛下()菲.薄()陟()昭()祎()裨.补()缺.漏()猥()倾覆.()夙.夜()泸()驽钝..()攘除()斟酌()咎()咨诹()2、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方面可以看出来?(2)作者既然按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3)诸葛亮的对策是怎样得出的?六、展示交流(7分)在预习的基础上,各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其余同学参与评比,比一比,哪组同学的语言流畅,敢于直言,回答恰当,感情真挚。
七、精讲释疑(15分)1、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又什么样的态度和心情?2、为什么要分析曹操?摆出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3、对刘备来说,占据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4、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八、当堂小结(3分)这节课我们更加对诸葛亮有了深刻的认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九、当堂检测(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