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对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50.54 KB
- 文档页数:3
网络出版时间:2020-9-815:56 网络出版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4.1086.R.20200908.1409.040.html枸杞多糖通过TLR2 NF κB/p38调控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张晓羽,兰亚如,张晓娣,杨浩凯,李飞龙,薛晓楠,吴 成,王 琦,苏春霞(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宁夏银川 750004)收稿日期:2020-04-18,修回日期:2020-06-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No31360600,31860695);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项目(宁人社函〔2017〕84号);宁夏高校创新训练项目资助项目(NoNXCX2018119);宁夏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宁夏医科大学西部一流建设学科基础医学)资助项目(NoNXY LXK2017B07)作者简介:张晓羽(1994-),女,硕士生,研究方向:疫苗免疫,E mail:244610230@qq.com;兰亚如,女(1986-),硕士,研究方向:疫苗免疫,共同第一作者,E mail:2643521470@qq.com;王 琦(1963-),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感染与免疫,通讯作者,E mail:wqmxm@126.com;苏春霞(1977-),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宁夏地方优势中草药活性成分,分子病毒学与免疫学研究,通讯作者,E mail:chunxiasu@aliyun.comdoi:10.3969/j.issn.1001-1978.2020.09.0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1978(2020)09-1293-06中国图书分类号:R 332;R284 1;R329 24;R342 22;R392 11;R977 6摘要:目的 探讨枸杞多糖(lyciumbarbarumpolysaccha rides,LBP)促进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marrow deriveddendriticcells,BMDC)成熟的分子机制。
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915:33:00 网络出版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4.1086.R.20230508.1431.042.html香菇多糖对树突状细胞代谢的影响刘 莉1,张宝宸1,李秀运1,吴恩慧1,石忠峰1,邓向亮1,2(广东药科大学1.中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2.中医学院,广东云浮 527300)收稿日期:2022-11-16,修回日期:2023-02-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2004084)作者简介:刘 莉(1994-),女,硕士生,研究方向:中药药理,Email:lily1000xi@163.com;张宝宸(1996-),男,硕士生,研究方向:中药药理,共同第一作者,E mail:1074361212@qq.com;邓向亮(1985-),男,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药(免疫)药理,通信作者,E mail:dxl@gdpu.edu.cndoi:10.12360/CPB2022030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1978(2023)05-0932-07中国图书分类号:R284 1;R329 24;R349 1;R392 12摘要:目的 利用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香菇多糖(lentinan,LNT)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代谢的影响,揭示其调节DC功能的潜在机制。
方法 将DC2 4细胞与LNT共孵育24h,采用MTT比色法检测DC2 4细胞活性;采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白细胞介素 6(interleukin 6,IL 6)、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necrosisfactor α,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12(interleukin 12,IL 12)含量;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 四级杆 飞行时间质谱法(ultra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 qua drupoletime of flightmassspectrometry,UPLC Q TOF/MS)检测DC2 4细胞代谢谱变化,再采用多远协变量与生物信息学、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artialleastsquares discriminantanalysis,PLS DA)分析差异代谢物,最后通过MetaboAnalyst5 0进行代谢通路分析。
doi:10.3969/j.issn.1000-484X.2023.09.010·论著/中医中药与免疫·黄芪多糖对结肠炎小鼠树突状细胞亚群的调节作用①余飞浩王海燕王梦雪康增平钟友宝②赵海梅③周步高④刘端勇④(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昌 330004)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484X(2023)09-1846-06[摘要]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S)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树突状细胞(DCs)分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32只SPF级BALB/c雄性小鼠随机选取8只作为正常组,其余24只采用3%DSS溶液复制结肠炎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均分成3组,分别为模型组、APS组和美沙拉嗪组。
观察各组小鼠体质量、结肠质量、结肠质量指数、结肠长度及单位结肠质量指数等情况;HE染色后进行病理损伤评分;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中总DCs(CD11c+CD103+、CD11c−CD103+、CD11c+CD103−、CD11c−CD103−细胞)、炎症DCs(CD11c+CD103+iNOS+、CD11c+CD103+TNF-α+、CD11c+CD103+E-Cadherin+细胞)、滤泡性DCs(CD11c+CD103+CXCR5+细胞)水平;Western blot法分析结肠组织中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小鼠在给药治疗后体质量明显增加,结肠长度明显增长,结肠质量、结肠质量指数、单位结肠质量指数及病理组织学评分显著下降(P<0.05或P<0.01);同时,经APS治疗后,结肠炎小鼠外周血中炎症DCs数量如CD11c+CD103+INOS+,CD11c+CD103+TNF-α+、CD11c+CD103+ E-cadherin+和滤泡性DCs(CD11c+CXCR5+CD103+,DC-Tfh)数量明显下调(P<0.05或P<0.01)。
树突状细胞是⽬前所知的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树突状细胞是⽬前所知的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最⼤的特点是能够刺激初始T细胞进⾏增殖。
因此,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在免疫应答的诱导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树突细胞在体内充分激活T细胞,促进T细胞对癌细胞的清除,树突状细胞还能促进T细胞富集,增强对T细胞激活。
在这个设想下,研究⼈员们开始了树突细胞疫苗OCDC的实际开发。
他们招募了25名晚期卵巢癌患者,从她们的⾎液⾥挑出了合适的免疫细胞,并在实验室精⼼设计的培养条件下,让这些细胞⽣长成了对免疫反应有关键作⽤的树突状细胞。
随后,研究⼈员们提取了患者的肿瘤样本,“喂给”这些树突状细胞。
这样⼀来,树突状细胞就记住了肿瘤的模样。
最后,研究⼈员们把激活的树突状细胞再注射回患者体内。
理论上说,它们会把癌症所有的突变都告诉给T细胞,让后者按图索骥,攻击肿瘤。
事实也正如研究⼈员的预期。
研究发现,在可被评估的患者体内,针对癌细胞的T细胞数量有显著上升,这表明树突状免疫细胞疗法起作⽤了!在对25名Ⅲ/Ⅳ期卵巢癌患者的治疗中,那些有响应的患者2年总⽣存率为100%。
相⽐之下,没有响应的患者2年总⽣存率只有25%。
更让⼈惊喜的是,树突状免疫细胞疗法让⼀名患者病情得到的逆转。
这名患者53岁,罹患IIIc期卵巢透明细胞癌,⼀般⽽⾔,这类患者的预后⾮常差。
之前,她已经接受了⼿术 6个疗程的化疗(紫杉醇卡铂),但发现了淋巴结转移。
由于患者本⼈期待更⾼的治疗效果,患者接受了树突状免疫治疗。
在治疗期间,患者的癌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肺部转移病灶消失,主动脉淋巴结转移病灶得到控制。
截⽌2017年8⽉,8年来患者肺转移和主动脉淋巴结维持着缩⼩,没有其他复发转移迹象,患者可以正常⽣活。
癌症治疗需要多种治疗⼿段联合治疗,放疗、化疗理论上是⽆法消除最后⼀个癌细胞,因为它永远是对数的杀伤,并且癌细胞具有隐藏性,⼀旦体内隐藏癌细胞被激活,癌症复发转移的速度就会很迅速,因此,靶向药、免疫治疗接连问世,来弥补放、化疗的不⾜。
金线莲苷靶向树突状细胞与CD8~+T细胞的相互作用抗自身免疫性肝炎作用机制研究背景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一种由免疫耐受缺失导致的慢性肝脏疾病,如果不加以治疗控制,最终可能导致肝硬化。
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近年来,国内文献报道的病例数呈明显上升趋势。
80%-90%的AIH病人需要采用终身免疫抑制治疗,这很容易产生副作用和类固醇类药物耐受。
因此,探索研究AIH复杂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并发现潜在的新颖治疗策略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免疫细胞在AIH中有多种作用。
其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是一种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可以诱导效应性T细胞,B细胞产生免疫反应。
它的作用有两面性,DCs趋向于成熟可以启动适应性反应,但未成熟状态下的DCs又能促进免疫耐受。
免疫细胞的静悉或活化常伴随着细胞中代谢的改变,代谢增强可使免疫细胞激活。
DCs和T细胞的存活、激活和成熟常伴随着细胞线粒体功能增强;糖酵解、脂肪酸合成增加;氧化磷酸化下降等。
这些细胞内代谢改变则涉及到一系列受体和受体后信号通路的调控,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x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γ通路、AKT 通路、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通路等。
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A.roxburghii)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传统中草药,由于其降糖、保肝等多种药理活性而受到广泛关注。
金线莲苷(Kinsenoside,KD)是金线莲的一种重要的活性成分。
本实验在此基础上,希望对KD在AIH中发挥的潜在治疗作用及其免疫学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目的本研究旨在确定,在AIH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免疫细胞亚型以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并探索KD对AIH的治疗作用,阐明KD 对AIH疾病过程中免疫内环境和免疫细胞的调控机制及KD可能的作用靶点、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