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晋之好的历史典故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秦晋之好背信弃义的历史典故在中国历史上,秦晋之好背信弃义的历史典故有很多。
其中著名的一则故事是关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和晋国之间的联姻。
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秦昭襄王欲联姻晋国,以巩固两国之间的关系。
于是,秦昭襄王派遣使者前往晋国,提亲给晋献公之女为妻。
晋献公欣然答应了秦国的联姻请求。
然而,当秦昭襄王派使者前往晋国迎亲时,晋献公却改变了主意。
他告诉秦国使者,他的女儿已经许配给了别人,无法嫁给秦国的国君。
秦使者非常愤怒,认为晋献公背信弃义,违背了之前的承诺。
秦使者返回秦国后,秦昭襄王听到了这个消息,感到非常愤怒和失望。
他决定用武力来惩罚背信弃义的晋献公,以彰显秦国的威严。
于是,秦昭襄王派遣大将白起率军进攻晋国。
白起率领的秦军如火如荼地攻打晋国,很快就攻破了晋国的城池。
晋献公看到形势不妙,只好派使者前往秦国,请求秦昭襄王的宽恕。
秦昭襄王并不打算放过晋献公,他要晋献公付出代价。
最终,秦昭襄王决定让晋献公献出自己的国土,并成为秦国的附庸国。
晋献公只能无奈地接受了这个条件。
从此以后,晋国成为了秦国的附属国,失去了独立性和尊严。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秦晋之好最终以背信弃义的方式结束。
晋献公不顾之前的承诺,背弃了秦国的联姻请求,导致了秦国对晋国的征伐。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氛围。
背信弃义的行为不仅会导致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也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坚持诚信,遵守承诺,不得背信弃义。
只有通过真诚和信任,才能建立稳定的友谊和合作关系,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秦晋之好背信弃义的历史典故警示我们,背信弃义的行为不仅会导致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也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只有坚持诚信,遵守承诺,才能建立稳定的友谊和合作关系,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个典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为我们今天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秦晋之好秦晋之好意思是: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
现泛指两家联姻。
公元前676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承君位,即晋献公。
献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齐桓公女儿齐姜,齐姜则与当太子的姬诡诸有私情。
姬诡诸继位后,把庶母齐姜娶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
伯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秦晋之好”的开端。
在此后二十年间,又有过两度“秦晋之好”。
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
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
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
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
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国灭亡,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跑回晋国。
秦穆公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机打败已经成为中原的霸主的晋国,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2]。
秦晋之好概括
秦晋之好的原义:
春秋时,秦、晋二国世代联姻;后遂以秦晋之好代指两姓联姻的关系;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含褒义。
秦晋之好概括:
春秋时期,晋献公为了同实力相当的邻国一一秦国加强友好关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来年老的晋献公宠信妃子骊姫,逼死太子申生。
骊姬还想加害于公子夷吾和重耳,他们只好逃出晋国。
晋献公去世后,骊姫的儿子被立为国君,但不久就被忠于夷吾的两个大夫杀死。
他们又派人去迎接流亡在梁国的夷吾回国即:位。
夷吾便在秦穆公派兵支援的情况下回到晋国。
几年后,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求援,秦穆公又向晋国提供了许多粮食。
但晋国却屡次做了对不起秦国的事,背信弃义,秦穆公都宽恕了晋国,并于晋国结盟。
晋国公子重耳流亡于各诸候国,最终来到秦国。
秦穆公对他十分赏识,还把女儿怀赢嫁与他为妻。
秦穆公派人护送重耳回晋国去。
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国君,重耳让太子也娶秦国的宗女做夫人,父子两代都与秦国联姻。
秦晋之好成语故事
[成语拼音]qínjìnzhīhǎo
[成语解释]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
泛指两家联姻。
[典故出处]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
成语故事
我国在春秋时期,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
共河上下,大江南北,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互相征伐,争夺霸权,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各自的利益。
他们彼此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对抗,甚至发生战争。
当时的秦国地处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四川的一部分地区,晋国地处今天的山西南部,是两个相邻的强国。
两国既相争夺,又相利用。
在那个时期,两个诸侯国或者两个大家族通婚联姻是表示友好联合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婚姻是带有政治性质的。
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
后来,“秦晋之好”逐渐发展为成语。
但仅指两家结亲,不一定包含什么政治内容了。
1。
2023年秦晋之好成语故事2023年秦晋之好成语故事1[成语拼音]qínjìnzhīhǎo[成语解释]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
泛指两家联姻。
[典故出处]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成语故事我国在春秋时期,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
共河上下,大江南北,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互相征伐,争夺霸权,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各自的利益。
他们彼此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对抗,甚至发生战争。
当时的秦国地处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四川的一部分地区,晋国地处今天的山西南部,是两个相邻的强国。
两国既相争夺,又相利用。
在那个时期,两个诸侯国或者两个大家族通婚联姻是表示友好联合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婚姻是带有政治性质的。
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
后来,“秦晋之好”逐渐发展为成语。
但仅指两家结亲,不一定包含什么政治内容了。
2023年秦晋之好成语故事2秦晋之好:原指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两国家世代联姻。
后泛指两性之间的联姻或婚配关系。
[释义]原指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两国家世代联姻。
后泛指两性之间的联姻或婚配关系。
[语出]元·乔梦符《两世姻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正音]好;不能读作“hào”。
[辨形]秦;不能写作“奏”。
[近义]秦晋之缘天作之合[反义]反目成仇[用法]用作褒义。
多用于联姻。
一般作宾语。
[拼音]:qínjìnzhīhǎo[成语故事]: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
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
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还叫儿子公子圉(yǔ)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晋之好的典故解释是什么秦晋之好的意思是指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你们知道秦晋之好的典故吗?下面是网小编带来的秦晋之好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秦晋之好的典故公元前676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承君位,即晋献公。
献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齐桓公女儿齐姜,齐姜则与当太子的姬诡诸有私情。
姬诡诸继位后,把庶母齐姜娶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
伯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
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
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
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
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国灭亡,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跑回晋国。
秦穆公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机打败已经成为中原的霸主的晋国,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元·乔孟符《玉箫女》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秦晋之好的解释【释义】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
泛指两家联姻。
用秦晋之好造句1) 他们两人情投意合愿结为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的历史典故
导语:春秋时,秦国和晋国两国国君间长期互相通婚,后世称此为秦晋之好。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秦晋之好的历史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秦晋之好的历史典故
周末分封诸侯时,诸侯国的大小强弱,本来是不好分清的,只是选择好地方分封下去就是了。
后来周平王东迁,周王室衰落下去,一些诸侯国才利用这个机会强大起来,直到公元前六百六七十年,以绛(今山西翼城)为都城的晋强大了起来,其国君晋献公迅速扩展疆域,把原来的“百里之封”扩张到方圆数千里。
山西大部分与河北、河南及陕西的一部分都被他占据了。
与此同时,已把国都迁到雍(今陕西凤翔)的秦国在秦穆公努力下招贤纳士,也大大地扩展了疆域。
所谓“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就是指的这件事。
秦与晋两国是邻居,又都强大了起来,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加上不是同姓(晋是周室同宗,姓姬,秦是西戎边野,姓嬴),就通起婚来,晋献公把他的女儿嫁给了秦穆公,因此,后来人们就叫她“穆姬”(古人没有姓,都是以封地或官职、职业为姓,有的也没有名字,女*更是如此)。
秦穆公的大儿子,后来即穆公位的弘就是穆姬生的,继位后称秦康公。
几年以后,晋国的骊姬设计害死太子申生,申生有两个向来有贤名的弟弟一个是重耳(即后来继齐桓公成为霸主的晋文公)、另一个是夷吾,夷吾(即后来的晋惠公)。
他们以及夷吾的儿子子圉(yǔ即后来的晋怀公)都分别先后到秦国住过,也都娶了秦国宗室之女。
以后,尽管有时免不了打仗,可仍是不断地通婚。
秦晋之好成语故事秦晋之好成语故事1[成语拼音]qínjìnzhīhǎo[成语解释]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
泛指两家联姻。
[典故出处]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成语故事我国在春秋时期,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
共河上下,大江南北,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互相征伐,争夺霸权,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各自的利益。
他们彼此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对抗,甚至发生战争。
当时的秦国地处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四川的一部分地区,晋国地处今天的山西南部,是两个相邻的强国。
两国既相争夺,又相利用。
在那个时期,两个诸侯国或者两个大家族通婚联姻是表示友好联合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婚姻是带有政治性质的。
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
后来,“秦晋之好”逐渐发展为成语。
但仅指两家结亲,不一定包含什么政治内容了。
秦晋之好成语故事2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意思:秦、晋两国国君世代通婚,后指两姓联姻。
春秋时,秦国(今陕西一带)和晋国(今山西和河北南部一带),是相邻的两个强国。
两国统治集团之间勾心斗角,争夺霸权,矛盾很尖锐,有时还出兵对阵,打起仗来。
但另一方面,他们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励志演讲,有时却又互相联合,互相利用,甚至彼此通婚,结成关系密切的亲家。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夫人文嬴,便是秦穆公的女儿。
所以,秦、晋两国尽管互有矛盾,而彼此一再联姻这一点,在各国关系中也还是比较突出的。
由于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人称两家联姻,就叫“互结秦晋”,或称为“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成语故事3【注音】qínjìnzhīhǎo【成语故事】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为争夺霸主地位经常兵戎相见,但又彼此通婚联姻。
晋献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秦穆公,秦穆公把女儿文赢嫁给晋献公的儿子重耳(晋文公)。
让知识带有温度。
秦晋之好成语接龙及意思整理秦晋之好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qín jìn zhī hǎo,泛指两家联姻。
出自元·乔孟符《玉箫女》第三折。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秦晋之好的(成语接龙),供大家参考。
一、秦晋之好成语解析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相互婚嫁。
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二、秦晋之好(成语(典故))公元前676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承君位,即晋献公。
献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齐桓公女儿齐姜,齐姜则与当太子的姬诡诸有私情。
姬诡诸继位后,把庶母齐姜娶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
伯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气强大的晋国联姻,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
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关心,做了晋国国君。
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他。
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当是很稳固的了。
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国灭亡,可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跑回晋国。
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秦穆公马上打算要关心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嬴改嫁给他,其次年,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成为晋怀公,跟秦国不相往来。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关心下,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出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
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慢慢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三、秦晋之好成语接龙秦晋之好--好高骛远--远亲不如近邻--邻女詈人--人命危浅--浅尝辄止--止暴禁非--非同寻常--常年累月--月晕而风--风风雨雨--雨打风吹--吹糠见米--米粒之珠--珠联璧合--合二为一--一锤定音--音容宛在--在所不惜--惜玉怜香--香草美人--人命危浅--浅尝辄止--止暴禁非--非同寻常--常年累月--月晕而风--风风雨雨--雨打风吹--吹灰之力--力倍功半--半筹莫展--展眼舒眉--眉飞眼笑--笑面虎--虎斗龙争--争长论短--短吃少穿--穿红着绿--绿暗红稀--稀奇奇怪--怪声怪气--气宇轩昂--昂昂自若--若隐若现--现身说法--法不阿贵--贵在知心--心惊胆战--战无不胜--胜任开心--快意当前--前仰后合--合二为一--一锤定音--音容宛在--在所不惜--惜玉怜香--香草美人--人命危浅--浅尝辄止--止暴禁非--非同寻常--常年累月--月章星句--句斟字酌--酌盈剂虚--虚构无端--端人正士--士饱马腾--腾蛟起凤--凤表龙姿--姿意妄为--为民除害--害人不浅--浅尝辄止--止暴禁非--非同寻常--常年累月--月晕而风--风风雨雨--雨打风吹--吹灰之力--力倍功半--半筹莫展--展翅高飞--飞蛾扑火秦晋之好成语接龙及意思第2页/共3页让知识带有温度。
秦晋之好的历史典故
秦晋之好,又称“春秋穷且益”,是关于秦国和楚国之间友谊的
历史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徐州府志》:秦国君主刘安遣使者拜访楚国,楚国君主项羽待他极其热情,受以极大尊重。
后来,秦国君主刘
安死后,楚国君主项羽朝发誓:“今日受秦恩,明日断其情”,意思
是说,他会力保秦国不受侵犯。
到了楚秦争霸的时候,这句话又被讽刺地加以引用。
两国兵戎相见,楚军口中发出一声“春秋穷且益!”,意思是说,到了这种地步,友谊就已经不能遗漏了!
事实上,这句话还代表着一种看法:无论处境如何拮据,友谊是
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
友谊是一种价值,任何外部介入都无法阻挡它,因此,友谊才能穿越时间流传下来。
秦晋之好,是对友谊的深切缅怀,也是对永恒、平等、和谐的希望。
秦晋之好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秦晋之好的典故:公元前676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承君位,即晋献公。
献公之父武公晚年娶了齐桓公的女儿齐姜为妻。
但是齐姜却与当太子的姬诡诸有私情。
等到晋武公去世以后,姬诡诸继位,他不顾礼仪人伦和大臣们的反对,把庶母齐姜娶为夫人。
晋献公和齐姜生了一个女儿名叫伯姬,后来还生了一个儿子叫做申生。
伯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
秦穆公主动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
这件事导致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了避难,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
再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
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他准备发兵攻打秦国。
由于晋国军队的实力不如秦国强悍,最后遭到惨败。
作为战败国,夷吾没有办法只有叫儿子公子圉(yǔ)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觉得现在秦国的整体实力还不足以和晋国匹敌,为了做到万无一失,他准备笼络公子圉,于是决定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他。
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这样的结亲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所以秦晋两国的关系按理说应该是更稳固了。
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国所灭,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便私自跑回了晋国。
秦穆公一怒之下,决定要帮助晋献公的另一个儿子重耳当上晋国国君。
于是秦穆公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到秦国来,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了他。
第二年,夷吾一死,跑回晋国的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
因为他曾在秦国做过质子,所以在国事上决定跟秦国不相往来。
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与公子圉争夺政权,公子圉势单力薄当然不是重耳和秦国的对手,最后被杀。
就这样,重耳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也就是“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
而最后秦穆公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机打败已经成为中原霸主的晋国,顺利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秦晋之好的意思和典故秦晋之好,指的是秦国和晋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秦国和晋国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两国之间的交往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秦晋之好不仅是两国王室的联姻,更是两国之间的互利合作与亲密交往。
秦晋之好的典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晋国的国君重耳被楚国逐出国境,流亡到秦国。
秦穆公得知重耳的遭遇后,非常同情他,决定帮助他恢复晋国的王位。
于是,秦穆公派遣大将穰侯率军协助重耳,最终帮助他成功夺回晋国的王位。
此后,秦国和晋国建立了深厚的友好关系,成为了彼此的盟友。
秦晋之好的意义在于对于两个国家来说,它们之间的友好关系是互利共赢的。
秦国通过帮助晋国恢复王位,不仅巩固了自身在战国时期的地位,还得到了晋国的感激和支持。
而晋国则通过与秦国结盟,获得了一支强大的助力,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秦晋之好不仅在政治上有着重要意义,也在文化、经济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
在政治方面,秦晋之好为两国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秦国通过帮助晋国恢复王位,增强了自身的影响力,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晋国则通过与秦国结盟,保障了自身的独立和安全,为晋国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秦晋之好为两国提供了一个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两国的繁荣与稳定。
在文化方面,秦晋之好也对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秦国和晋国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文化中心,两国之间的交往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例如,晋国的乐府诗在秦国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了秦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秦国的法家思想也对晋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晋之好为两国的文化繁荣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和条件。
在经济方面,秦晋之好为两国的贸易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
秦国和晋国都是农业大国,两国之间的互通有无促进了农产品、手工艺品等的交流与流通。
同时,秦晋之好也为两国的商业活动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和保障。
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秦晋之好是秦国和晋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意义。
秦晋之好的意思和典故(实用版)目录1.秦晋之好的含义2.秦晋之好的典故3.秦晋之好的历史背景4.秦晋之好的影响5.结论正文秦晋之好是指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之间的联姻关系,后来泛指两家联姻。
这个成语背后的典故源于秦晋两国的政治联姻。
在春秋时期,秦晋两国是相邻的大国,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两国采取了联姻的政策。
当时,晋献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秦穆公,这个联姻关系被称为“秦晋之好”。
在秦晋之好的历史背景下,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得到了加强。
秦穆公在位期间,秦国迅速扩展疆域,晋国也逐渐强大起来。
两国的联姻不仅巩固了当时的政治稳定,还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据史书记载,秦穆公为了招纳贤士,大力发展国家,把秦国从一个小国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而晋国则在晋献公的领导下,通过联姻政策,扩大了自己的疆土和影响力。
秦晋之好对两国的影响深远。
在两国联姻期间,秦晋两国的统治者相互支持,共同对抗其他诸侯国。
这种联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同时,秦晋之好也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促进了两国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然而,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秦晋之好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由于两国的联姻,晋国的统治者往往在面临政治危机时依赖于秦国的支持,这使得晋国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独立性。
而秦国则利用这种联姻关系,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对晋国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总的来说,秦晋之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
这种联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但也可能导致国家丧失独立性,甚至受到其他国家的操控。
成语秦晋之好的故事成语秦晋之好的故事春秋初期,晋国吞并了附近一些小国,成为一个大的诸侯国。
为了加强与邻近实力相当的秦国的友好关系,晋献公把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了秦穆公,历史上称她为秦穆夫人。
年老的晋献公非常宠爱妃子骊姬。
听了她的谗言,竟逼死太子申生。
骊姬还准备陷害公子夷吾和重耳,以便自己的儿子奚齐将来继任国君。
夷吾和重耳只好逃离晋国。
公元前六五一年,晋献公去世,骊姬如愿以偿,儿子奚齐被立为国君。
但不久就被忠于夷吾的两个大夫杀死。
他们随即派人去迎接流亡在梁国的夷吾回晋国继位。
夷吾生怕回国后控制不住局势,便请秦穆公派兵护送并支持他,并允诺割五座城池给秦国作为报答。
但他继位(史称晋惠公)后食言,使秦穆公非常恼火。
过了四年,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求援。
秦穆公不计旧恨,还是运送许多粮食到晋国去,帮助晋国度过了饥荒。
可是次年秦国发生了饥荒,晋惠公却不肯支援秦国粮食。
过了一年,秦穆公率军攻伐晋国,活捉了惠公。
后在秦穆夫人的帮助下,秦穆公不仅宽恕了惠公,而且与他缔结了盟约。
惠公经过这次劫难后,加强了对秦国的`友好关系,把太子子圉送到秦国去当人质,秦穆公也将宗女怀嬴嫁给子圉。
不料,子圉后来背着秦穆公逃回晋国,次年惠公死了,他继位当了国君,即晋怀公。
怀公生性刻薄,乱杀老臣,引起朝中百官对他的强烈不满。
在各诸侯国流亡了十九年之久的晋公子重耳,最后来到了秦国。
他才华出众,为人忠厚,秦穆公很欣赏他,把五个宗女嫁给他,其中一个即是怀嬴。
一天,怀嬴捧着水盆给重耳浇水洗手。
重耳洗完后,很轻视地挥手叫她走开。
怀嬴生气说:“秦国与晋国是对等的国家。
你为什么欺侮我?”重耳知道自己做错了,马上向她认错。
后来,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去,重耳派人刺杀了怀公,群臣都拥戴他当国君。
之后,他让太子也娶秦国的宗女做夫人,从而父子两代都和秦国联姻,结成了“秦晋之好。
”。
秦晋之好的意思和典故秦晋之好,是指秦国和晋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这一典故源自于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和晋国之间的互助关系。
下面将从历史背景、典故来源和寓意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并符合标题要求进行扩展描述。
一、历史背景秦晋之好的典故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的领土分裂成了众多诸侯国,其中秦国和晋国都是强大的势力。
秦国位于中国的中部,晋国位于中国的北部,两国相隔较远。
然而,尽管地理上相距遥远,但秦国和晋国之间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关系,成为春秋时期两个重要国家之间的合作典范。
二、典故来源秦晋之好的典故主要源自《左传》中的记载。
根据《左传》记载,在公元前632年,秦国的君主穆公因为受到晋国的攻击而被迫逃亡。
穆公逃亡期间,受到晋国君主文公的帮助和庇护,晋国为秦国提供了食物、军队和庇护所,帮助秦国渡过了难关。
穆公在晋国的庇护下,成功恢复了秦国的势力,并向晋国表示了感激之情。
后来,秦国和晋国之间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关系,成为春秋时期两国之间的互助和合作的范例。
三、寓意和意义1. 友好互助:秦晋之好体现了友好互助的精神。
在穆公逃亡期间,晋国的君主文公不仅提供了食物和军队,还为穆公提供了庇护所。
这种友好互助的精神体现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互助关系,也成为后来国与国之间友好关系的楷模。
2. 国家合作:秦晋之好也展示了国家间合作的重要性。
秦国和晋国通过互助合作,共同渡过了难关,并最终恢复和发展了各自的势力。
这一典故告诉我们,在国与国之间,只有通过合作和互助,才能实现共同的发展和繁荣。
3. 地理因素的克服:秦国和晋国地理上相距较远,但秦晋之好典故告诉我们,地理因素并不是阻碍两国友好关系的障碍。
只要双方愿意合作,就能够克服地理上的隔阂,建立起长期的友好关系。
4. 历史传承:秦晋之好典故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历史传承。
秦国和晋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影响了后来的各个朝代,也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友好合作的典范。
这一历史传承不仅在政治上,也在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秦晋之好的来历
当时,秦国和晋国是两个相邻的大国。
秦国地处今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地区经过不懈努力,秦国势力比较强大,而当时的晋国已经是中原的强国。
秦穆公为了实现霸业,主动与晋国结好。
晋献公于公元前654年将其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他国避难。
晋献公死后,夷吾许以割让河东五城作为条件,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顺利继承了王位,称为晋惠公。
但他不仅不履行与秦国的献城承诺,而且三番五次挑衅秦国边境。
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派人向秦国求救,秦国不计前嫌提供援助。
可是事后晋惠公并未感恩图报,反而在两年后趁秦国发生旱灾之际,发动大军进攻秦国。
秦穆公派军与晋战于韩原,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
晋国被迫割让河东五城归秦,同时晋惠公以太子圉入秦为人质才得以脱身回国。
太子圉到秦国后,秦穆公为了笼络他,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由此两国亲上加亲,秦国归还了晋国河东五城。
秦晋两国以黄河为界重修旧好。
按理两国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
可是当太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晋惠公病重时,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于是就扔下妻子怀赢,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
第二年,晋惠公死后,太子圉就成为晋国君主,这就是晋怀公。
从此晋国跟秦国不相往来。
秦穆公闻知此事后大怒,立即决定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公子重耳就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秦晋两国遂和好如初。
秦晋之好历史典故简介
秦晋之好历史典故,是源于战国时期,秦国和晋国之间的一段佳话。
据传,当时两国相继派出使者,想要通过交流建立友好关系。
可
是两国使者又都非常骄傲,谁也不肯先行示好。
这时,有一位机智的
晋国使者提出了一种方法,他在横店之上建立了一堵墙,于是他向秦
国的使者说:“这堵墙是晋国的,如果你们能够跳过去,在我们晋国
人看来,就是你们胜利了;而如果你们不能跳过去,那么在我们晋国
人看来,我们晋国就是胜利的。
”
秦国的使者们当然不肯示弱,于是他们纷纷上前跳过了这堵墙。
可是当他们想要回去的时候,这面墙却又变成了秦国的,晋国的使者
们也不肯示弱,于是他们也纷纷上前跳过了这面墙。
这段历史典故告诉我们:尊重对方,开放思维,勇于突破,才能
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和平等的合作关系。
它也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创新、有策略,只有不平凡的方法才能取得不平凡的成果。
在当今的社会里,秦晋之好历史典故仍然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在处理关系中学会倾听和尊重对方,开放思维
和勇于创新,就能够在人际交往、商业往来以及国际关系等领域中发
挥自己更大的作用。
让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汲取秦晋之好的精神,为创造一个和谐、繁荣、美好的社会而共同努力。
关于秦晋之好的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各民族处于迅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时代。
在这期间,我国各民族以华夏族各诸侯国为中心,经过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争斗和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
“秦晋之好”就是这种融合的典型代表,它不仅仅是华夏族内部联姻,更反映了当时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尤其是戎狄民族的广泛交流与融合。
当时,秦国和晋国是两个相邻的大国。
秦国地处今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地区,在戎狄中发展壮大。
因秦人在和戎狄的交往中融合了戎狄的习俗,因而受到华夏诸国的歧视,被称之为“秦戎”、“狄秦”等。
但经过不懈努力,秦国势力比较强大,而当时的晋国已经是中原的强国。
秦穆公为了实现霸业,主动与晋国结好。
晋献公于公元前654年将其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他国避难。
晋献公死后,夷吾许以割让河东五城作为条件,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顺利继承了王位,称为晋惠公。
但他不仅不履行与秦国的献城承诺,而且三番五次挑衅秦国边境。
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派人向秦国求救,秦国不计前嫌提供援助。
可是事后晋惠公并未感恩图报,反而在两年后趁秦国发生旱灾之际,发动大军进攻秦国。
秦穆公派军与晋战于韩原,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
晋国被迫割让河东五城归秦,同时晋惠公以太子圉入秦为人质才得以脱身回国。
太子圉到秦国后,秦穆公为了笼络他,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由此两国亲上加亲,秦国归还了晋国河东五城。
秦晋两国以黄河为界重修旧好。
按理两国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
可是当太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晋惠公病重时,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于是就扔下妻子怀赢,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
第二年,晋惠公死后,太子圉就成为晋国君主,这就是晋怀公。
从此晋国跟秦国不相往来。
秦穆公闻知此事后大怒,立即决定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当时公子重耳尚在国外避难。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东渡黄河,占领狐。
秦国和重耳的代表在郇会盟和谈。
晋国同意立重耳为国君,遂入都城绛,公子重耳就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秦晋两国遂和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