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高师)
- 格式:ppt
- 大小:846.00 KB
- 文档页数:38
这是2010年网友根据新的教材和教育学院培训划记的重点自己打印的文档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史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是对学习者、学习,教育者及教学的系统研究,他包括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学生作为学习中的个体与主体,存在着群里差异,即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存在着个体差异,已有知识经验、智力、学习风格、兴趣爱好。
学校教育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教师是其中关键。
教学内容一方面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也表现为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他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课堂教育学的信息量、教师、学生在教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环境实际是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分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学习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及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的知识、技能、态度,实现学习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了解问题、为教育学实践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教育心理学创建18世纪末19世纪初。
20世纪20年代懂到50年代是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走向成熟,20年代后完善。
捷克夸美纽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学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依照人的本性组织教育。
瑞士裴斯泰洛《论教学方法》提出教育要心理学化。
1877俄国卡普捷列夫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书。
创建教育心理突出贡献学美国桑代克1903出版《教育新路学》从人是一个生物的角度《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
公认最早的科学教育心理学创始人。
1908年我国房东岳翻译《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成著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70年代奥苏伯尔以认知心理学观点来研究课堂学习,加涅尔系统总结了已有研究结果。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doc《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引言《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领域中个体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态度、学习动机、个性特征以及教师的教学心理等多个方面。
本文档旨在总结《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知识点,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参考。
第一部分: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1.1 定义与研究对象定义: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原理于高等教育领域,研究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研究对象:学生的认知、情感、动机;教师的教学策略、师生互动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教育评估、教学设计等。
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案例研究等。
第二部分:学生心理发展2.1 认知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近侧发展区、指导性学习。
2.2 情感与社会性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愧等八个阶段。
同伴关系、友谊、恋爱关系的发展。
2.3 个性与人格发展特质理论:五大人格特质。
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第三部分:学习理论与策略3.1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认知结构。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知识构建、社会互动。
3.2 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复述、精加工、组织。
元认知策略:计划、监控、调节。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环境管理、求助策略。
第四部分:动机与情感4.1 学习动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能力、关联性、自主性。
成就动机理论。
4.2 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对学习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第五部分:教学设计与评估5.1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择。
5.2 教育评估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
标准化测试与表现性评估。
反馈的提供与利用。
第六部分:教师心理与专业发展6.1 教师心理教师的信念、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教与学的基本心理的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构成要素:学生 , 教师(关键 ,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课程,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学习内容相互之间的作用, 获得知识技能态度的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 通过设计教学情景,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等 ,评价反思过程。
(教学之前,对教学效果的预测与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与分析;教学之后, 对教学的检验与反思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为实际教学提高科学的理论指导。
提高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5:行为学习理论研究表明:当某种行为出现时,如果跟随有某种评价,无论是(奖励或惩罚 ,实际都是在强化该行为。
群体约定即学生参与规则制定,有助于让每个学生确信。
6: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要心理学化” 。
赫尔巴特提出“适当教学法” 。
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教育心理学专著,后又扩充为《教育心理学大纲》分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
1877年,俄国教育家卡普捷列夫出版第一部以教育学命名的书。
1908年,出版了《教育实用心理学》 ,由房东岳翻译。
1924年,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部《教育心理学》7:60年初,布鲁纳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的内容,探讨教育过程, (学生心理 ,重视教材, 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研究社会心里因素。
8: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的成果,表现为: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9:心里发展的含义: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里变化过程。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在教育心理学看来,(C)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A.教学内容B.教学媒体C.教学环境D.评价,反思过程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D)A.教学方法B.教师C.学生D.学习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B)A.华生B.桑代克C.布鲁纳D.加涅4.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A)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5.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D)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6.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足(C)A.学习的心理规律B.教学的心理规律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D.学与教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7.教育心理学足(D)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A.理论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C.自然学科D.应用心理学8.心理学是研究(A)的科学。
A.心理现象B.人的行为C.人的心理过程D.思维过程9.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是(B)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桑代克D.裴斯泰洛奇10.1924年,我国学者(C)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把西方的教育心理学引进到我国。
A.潘菽B.房东岳C.廖世承D.小原11.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C)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B.20世纪80年代以后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束D.20世纪90年代起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ABC)A.学习与教学要素B.学习与教学过程C.学生心理过程D.教育与社会发展过程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是(ABCD)A.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理论指导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3.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ABCD)A.主动性研究B.反思性研究C.合作性研究D.社会文化研究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由下列哪些活动交织在一起?(ABC)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与反思过程D.互动过程5.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ABCD)A.学生和教师B.教学内容C.教学媒体D.教学环境6.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涉及(ABCD)A.敬业精神B.专业知识C.专业技能D.教学风格7.在学习与教学要素中,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哪些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BD) A.年龄差异B.群体差异C.智力水平D.个体差异8.教学环境包括(BD)A.课堂自然条件B.物质环境C.教学设施D.社会环境9.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ABCD)的作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基本内涵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学与教相互作用形成系统。
该系统包括:五种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种活动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学习过程。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学习心理。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1968年乌申斯基出版《人事教育的对象》,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此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学习心理。
行为主义占主要地位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60年代掀起一股人本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第三节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发展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普遍)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测验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概述1.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2.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斯金纳;认知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正式诞生;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概述种可能的发展水平,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教育目的,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
主要揭示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大学生阶段的主要心理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发第一、男性的主要特质是阳刚、负责、稳重、成熟和高大,女性的主要特质是温柔、善良、优雅、细心和漂亮;第二,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观仍趋向于传统,男生和女生对男性、女性主要特质的看法基本一致,性别差异不显著,但是性别对于男性、女性的一些次要特质存在一定影响;第三,地区和教育程度两种因素对大学生性别角色观中男性、女性的一些主要特质和次要特质存在影响。
1.消费方式适应时代,网络消费突出3.消费态度不理性,攀比消费明显4.消费结构多样,旅游享乐消费上升二、生活方式的变化 1.学习方式越来越自主化 2.交往方式更加社会化和便捷化 3.休闲方式越来越网络化 4.消费方式多元化】第三节大学生的心理特征1、感知的目的性更加明确3、逻辑性知觉水平不断提高】【二、大学生的记忆特征:1.意义识记占优势2.记忆的敏捷性和准备性迅速增强3.记忆的持久性和准确性显著提高 4.有效记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更熟练】【三、大学生的思维特征:1.形式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占主导地位 2.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不断交往内容的多样性;交往目的的自我认知逐步清晰;独立自主性逐步发展;个性在实践中第三章高校教师心理教师的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1.具有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2.具有渊博的3.具有端庄的仪表、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习惯4.具有正确的学生观5.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关爱学生,尊重友善;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期望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2、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
3、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4、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主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5、简述教学效能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学习。
(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6、简述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构成。
(1)计划性和准备性(2)课堂教学的组织性(3)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4)沟通性(5)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6)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7)职业发展性7、试述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1)角色改变技术(2)教学反馈技术(3)现场指导技术第二章大学生的心理差异与教育1、心理差异—是指心理的个别差异或个体心理的差别性,即一个人在其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起来的不同与他人的、相对稳定的个体心理特点。
气质—是指个体内存的、不依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稳定持久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使用全部心理活动染上个人独特的色彩。
2、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个体性格特征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
3、能力—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种。
一般能力是指完成某些活动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智力)和实践能力。
特殊能力是个人完成特殊活动所要求人具备的能力。
4、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5、认知风格—是指个人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概述本章主要介绍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
还介绍了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重要意义。
第二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本章主要介绍高等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理论,包括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
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本章主要介绍高等教育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观察研究等。
第四章:学生的心理特点本章主要介绍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包括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发展的特点和人格特点等。
第五章: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心理过程本章主要介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学习动机的类型、学习行为的调节和学习策略的培养等。
第六章:学生的情感与心理健康本章主要介绍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学生的情感特点、心理压力与压力管理等。
第七章:学生的成就动机与成就评价本章主要介绍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成就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成就目标和成绩评定等。
第八章: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本章主要介绍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包括自尊、自我效能和自我概念等。
第九章: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本章主要介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职业兴趣、职业决策和职业发展等。
第十章:学生的人际关系与人格发展本章主要介绍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发展,包括人际关系的类型、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等。
第十一章: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本章主要介绍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等。
第十二章:高等教育的有效教师和学生支持本章主要介绍高等教育的有效教师和学生支持,包括教师的角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支持的策略等。
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既包括人的心理和行为,也包括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但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主。
2、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个方面。
3、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活动三个方面。
4、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5、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他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6、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冯特,意识结构为研究对象,基本的心理元素,研究构成要素。
7、行为主义心理学: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其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S-R)公式来表示,这是早期的行为主义,也称为“古典行为主义”。
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被称为“新行为主义”。
8、格式塔式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9、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注重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和动机、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他提出了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10、认知心理学: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特指信息加工心理学。
11、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强调人的善性自我实现及个性差异。
12、进化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受达尔文关于自然选择进化论的影响。
13、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对心理和行为作出科学的描述(知其然)、解释(知其所以然)、预测(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会出现某种反应)和控制(指导)。
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作出描述,最高目标是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控制。
14、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与教育心理学既具有共性,又具有独特性。
15、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16、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高等专业性教育,它具有“高”和“专”的特点。
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2.教师:是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4.教学效能感:教师在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5.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6.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有助于认识学与教的心理活动规律,做到教学育人;有助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由于主提高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有助于高校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7.教师角色的构成: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榜样和模范公民;学生灵活的塑造者;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8.教师角色的影响作用:领导方式影响班级社会风气、课堂气氛、学生的社会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个性发展以及师生关系;教学风格影响,有学生中心和教师中心;教师期望的影响;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
9.教学效能感对教师的影响: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工作中经验总结和进一步学习;工作中的情绪; 10.教学监控能力的构成:计划性与准备性。
明确课程内容学生兴趣和需要,学生发展水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及教学方法手段;课堂教学组织性;教材呈现的水平和意识;沟通性;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对教学成果的反省性;职业发展性。
11.如何提高教学监控能力:角色改变技术,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其参与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自觉的实现较色的改变;教学反馈技术:使教师对自己教学环节有一个准确而客观的认识;现场指导技术,帮助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情景,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是教师达到对自己课堂教学有效调节和校正。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逐章逐节梳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和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8、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9、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10、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12、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