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外交 课件(共16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17
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智慧(1)——新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外交一、教材分析《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岳麓版)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27课。
本课第一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介绍了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时代背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应用和历史意义。
第二目“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重点是恢复的原因。
第三目“历史性的握手”,介绍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改善,重点是背景和意义。
第四目“国际交流与合作”,介绍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现外交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五目“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这些内容较为繁杂,需要重新整理线索,方便学生记忆。
故在本课教学中,我将本课知识点以年代为线索划分,分成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外交四个部分。
本课既涵盖了国民党政府屈辱外交的终结,也标志着新中国独立和平外交的开始,因此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不同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及主要的外交活动与成就,同时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过程,因此本课的学习对更好地把握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正确理解目前紧张的中美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一内容在2016年高考中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今年的高考中也极有可能会出现。
二、学情分析高三(14)班在我校属于文科次重点班,但是基础还是普遍较为薄弱,且学生在复习阶段学习热情已有所降低。
班里学生经历了高一高二两年多的时间的历史学习后,已经对知识框架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点,部分学生仍旧存在时空架构和历史解释方面的问题,对于答题正确率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因此,我将在导学案中以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排查基础知识,并对难以理解的概念进行归纳,最后挑选了适量的优质题目以供学生训练。
在本课讲授过程中会适当插入一些当前中美、中印外交时事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图片材料,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外交【课标要求】(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的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预习检测】1、选择题(1)《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C.“一边倒” D.“求同存异”(2)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求异的。
”为此,他代表中国政府阐述了A.亚非国家的革命策略 B.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C.第三世界的南南合作 D.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3)1971年10月25日,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这里“击败美国”的事件是指A.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B.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在APEC会议上取得外交胜利(4)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
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
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
”这段咨文反映出美国对华政策的新动向是A.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 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2、新中国外交政策及外交成就【深化拓展】(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形成原因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1)阶段特征:中美关系处于对抗状态(2)主要原因:美国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全球霸权政策,采取敌视,威胁中国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