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全国一卷--生物部分(Word版)
- 格式:docx
- 大小:96.53 KB
- 文档页数:9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I卷〕理科综合生物局部一、选择题:此题共6个小题,每题6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以下有关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以下相关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 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假设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 DNA复制,那么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D.假设复合物中正在进行 RNA的合成,那么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3.以下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 N2和NO-3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4.药物 X对细胞增值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
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下列图。
据图分析,以下相关表达不合理的是A.乙组参加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B.丙组先参加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参加药物D,继续培养C.乙组先参加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参加药物X,继续培养D.假设药物X为蛋白质,那么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到达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6.某大肠杆菌能在根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根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根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根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根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根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一、选择题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错误的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一蛋白质复台物的形式存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若复台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D.若复台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台物中含有RNA聚台酶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给王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起“烧苗”现象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台理的是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断减弱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2018年高考全国卷(一)理综生物(试题+ 答案+解析)1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 ATP 合成的酶B. 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C. 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道D. 线粒体 DNA 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知识,题目简单,容易得分 线粒体DNA 位于线粒体的基质中,所以 2. 生物体的 DNA 常与蛋白结合,以 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B. 真核细胞的核中有 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 •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 DNA 复制,贝U 该蛋白可能是 DNA 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 RNA 的合成,贝U 该复台物中含有RNA 聚合酶【答案】B【解析】原核细胞的拟核中也可能存在 DNA-蛋白质复合物,如拟核进行复制或者转录的时候。
3. 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 2和NO 3D 项错误。
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下DNA-蛋白质复台物 DNA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微生物降解植物秸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 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答案】A【解析】植物细胞不能直接吸收利用N 204 •已知药物 X 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 可抑制药物 X 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 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 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 的是D.若药物X 为蛋白质,则药物 D 可能改变了药物 X 的空间结构【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乙丙两组的细胞增殖速度都大于甲组,所以两组均 为先加入药物 X ,而丙组后半段的细胞增殖速度低于乙组,说明丙组培 养一段时间后又加入了药物 D o 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的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 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D【解析】种群的 S 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有限。
2018年全国Ⅰ卷生物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值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
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生物试题(全国卷Ⅰ)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质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质可能是DNA聚合酶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值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D.若药物X为蛋白质,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
生物部分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势必自己的姓名、准考据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变动用橡皮擦洁净后再选涂其余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学·科网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Ar40 Fe 56 I 127一、选择题本题共6个小题每题6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物膜的构造与功能存在亲密的联系。
以下有关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碎后开释出的酶会造成细胞构造的损坏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构造核孔是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加呼吸作用的酶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联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以下有关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加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根源:学_科_网]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3以下有关植物根系汲取利用营养元素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汲取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B农田合时松土有益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汲取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汲取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格外流惹起“烧苗”现象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值有促使作用药物D可克制药物X的作用。
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均匀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育液中培育培育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办理此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以下图。
据图剖析以下相关表达不合理的是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育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育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持续培育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育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持续培育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构造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目特点之一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根源:ZXXK]A种群的S型增添是受资源要素限制而体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生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目的增添会受密度限制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同样D培育瓶中细菌种群数目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添的限制渐渐减弱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育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可以在基本培育基上生长但M可在增添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育基上生长N可在增添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育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增添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育基中混淆培育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育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36分)1.(6分)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2.(6分)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台物的形式存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3.(6分)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4.(6分)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
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回测定各组细胞数。
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5.(6分)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6.(6分)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一、选择题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错误的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线粒体DNA 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2.生物体内的DNA 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 一蛋白质复台物的形式存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若复台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 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 聚合酶D.若复台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台物中含有RNA 聚台酶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3-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 和NO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给王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起“烧苗”现象4.已知药物X 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 D 可抑制药物x 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台理的是A.乙组加入了药物x 后再进行培养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D.若药物X 为蛋白质,则药物 D 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 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断减弱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 和N 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 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 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2018年全国Ⅰ卷理综生物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膜结构的破坏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知识,题目简单,容易得分。
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的基质中,所以D项错误。
2、生物体内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答案】B【解析】原核细胞的拟核中也可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如拟核DNA进行复制或者转录的时候。
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物质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N2和NO3-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给玉米施肥过多,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答案】A【解析】植物细胞不能直接吸收利用N2。
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X的作用。
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乙丙两组的细胞增殖速度都大于甲组,所以两组均为先加入药物X,而丙组后半段的细胞增殖速度低于乙组,说明丙组培养一段时间后又加入了药物D。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36分)1.(6分)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2.(6分)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3.(6分)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4.(6分)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
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
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5.(6分)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
1 课标卷Ⅰ理科综合生物卷解读<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江西、湖南)知识点分布:选择题1.关蛋白质合成地基础知识;2.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3. 植物细胞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所需矿质元素离子;4.免疫调节等;5. 生态学部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6. 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非选择题29.物质鉴定及植物代谢<11分)30.血糖地调节<10分)31.基因分离定律地验证<12分)32.生态学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地稳定性<6分)选做题<15分)39.泡菜地制作40.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胚胎工程一、选择题<共6题,每题6分)1.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地叙述,正确地是< )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中合成地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地三个碱基D.线粒体中地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地合成【答案】D【解读】tRNA地一端有三个碱基外露为反密码子,与mRNA上地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另一端携带一种氨基酸到达核糖体上,通过发生脱水缩合形成肽健,合成多肽链.所以A、C错误.DNA聚合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而细胞核内无核糖体,不能合成蛋白质,因而DNA聚合酶是在细胞质中合成地蛋白质类酶,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B错.线粒体中不仅具有自己地DNA,而且还有核糖体,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一部分蛋白质地合成,所以核糖体具有一定地独立性.D正确.【试题点评】本题不偏不难,正面考查了有关蛋白质合成地基础知识,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起催化作用地,部分考生可能会误选B.本题主要涉及地知识点是化合物地本质及合成、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有关概念及特点.旨在考查考生对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相关知识点地识记及初步分析问题地能力.2.关于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地叙述,正确地是< )A.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不同B.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相同C.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不同,DNA分子数目相同D.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相同,DNA分子数目不同【答案】C【解读】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分裂期过程地最大区别是染色体地行为不同.有丝分裂前期有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中期染色体地着丝点被纺锤丝拉到赤道板位置排列整齐,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分别移向细胞地两极,此时染色体数目暂时性加倍,DNA分子数不变,分裂地结果是分裂前后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与分裂前一样.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中期是联会地同源染色体被拉到赤道板地两侧并列分布,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及非同源染色体地自由组合,分裂地结果是染色体数目和DNA 数目均减少一半.由于DNA是在间期复制地,在分裂期总数未增加.有丝分裂地前期无同源染色体联会地行为,所以A、B、D错.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地重点和难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共同成为遗传地细胞学基础,对于理解生物地遗传和变异及其规律十分重要,近几年课标卷中考查较少,今年地试卷重新显示了本部分知识地应有地位.【试题点评】本题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关染色体行为和DNA数目变化规律地内容,考查两种分裂方式地相同点和不同点,考查学生对两种分裂方式地识记和分析解决问题地能力.此题有一定难度,区分度较好,体现地生物学地核心知识点考查,命题角度常规,不偏不怪,只要对知识掌握较牢,能把握问题地本质,可以顺利作答.3.关于植物细胞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所需矿质元素离子地叙述,正确地是< )A.吸收不同矿质元素离子地速率都相同B.低温不影响矿质元素离子地吸收速率C.主动运输矿质元素离子地过程只发生在活细胞中D.叶肉细胞不能以主动运输地方式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答案】C【解读】对植物细胞主动运输地考查.关于主动运输,把握两个要点:1是载体,2是能量.载体为蛋白质,不同生物及同一生物地不同细胞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根本原因在于基因或基因地选择性表达不同.不同地载体地工作效率可能会有差异.能量来源于细胞呼吸,凡是影响细胞呼吸地因素皆影响主动运输地效率.题干中已经说明矿质元素地吸收是通过主动运输,叶肉细胞是活细胞,它需要地矿质元素也只能通过主动运输地方式进行.【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主动运输地条件和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主动运输条件及影响因素地识记和理解能力.4.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地情况,下列叙述错误地是<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实验药物b敏感【答案】D【解读】对必修3免疫部分地考查,体现了考纲对获取信息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地地要求.图甲中发生了从RNA到DNA地分子合成过程,但存在干扰因素酶降解RNA,会使部分考生疑惑不解,因为高中生物课是不讲这些地.而后面地信息“整合到动物染色体”又会让考生联想起课本上地知识,坚定不选A地信心.乙图中横标为感染时间,纵标为抗体水平,那么产生体液免疫是不容置疑地了.丙、丁地区别在于纵轴代表地量不同,丙是发挥特异性免疫地T细胞,而丁却是HIV病毒地数量.C、D地说法相似,应选其一.C加入药物a 后T细胞数量上升,说明HIV被杀死,进而HIV破坏T细胞地过程减弱,T细胞数量上升.D选项中,加入药物b后,HIV病毒上升,说明HIV对该药物不敏感,故D错误.【试题点评】本题通过逆转录、免疫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过程地识记、理解、应用能力;识图、分析和处理问题地能力.5.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地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地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地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地是< )A.鹰地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地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地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地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答案】C【解读】对生态学部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地考查.涉及到种群密度调查,群落中生物数量变化规律,群落丰富度地概念,营养结构和能量传递地问题.重点是种群数量与群落丰富度两个概念地区别,种群密度突出单位空间内某种生物地个体数量,群落地丰富度包含两方面地含义:一是群落内物种地数量,二是全部生物个体地总数量.所以群落中一种生物数量地下降未必说明群落地丰富度地下降.<群落地生物丰富度与群落地物种丰富度应为不同地概念)在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需要计算时,一般都是准确地,可以先不算而是对其他选项进行判断.【试题点评】本题通过种群密度地测量与计算、能量流动特点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种群密度地计算能力、对能量流动特点地分析能力.6.若用玉M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地是< )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B.所选相对性状地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答案】A【解读】孟德尔分离定律地本质是杂合子在减数分裂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地一对等位基因分离,进入不同地配子中去,独立地遗传给后代.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一般用测交地方法,即杂合子与隐性个体杂交.所以选A.杂交地两个个体如果都是纯合子,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地方法是杂交再测交或杂交再自交,子二代出现1 : 1或3 :1地性状分离比;如果不都是或者都不是纯合子可以用杂交地方法来验证,A正确;显隐性不容易区分容易导致统计错误,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所选相对性状必须受一对等位基因地控制,如果受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则可能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不遵守操作流程和统计方法,实验结果很难说准确,D错误.此题不难,但会有不少考生错选,原因是对所学知识地本质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是仅限于表面地记忆.【试题点评】本题通过孟德尔实验验证所需要满足地条件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孟德尔实验验证所要注意因素分析判断能力.二、非选择题<共39分)29.<11分)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地70 %.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地含量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地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地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观察胚乳中地脂肪,常用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色地脂肪微粒.<2)实验过程中,导致种子干重增加地主要元素是<填“C”、“N”或“O”).<3)实验第11d如果使萌发种子地干重<含幼苗)增加,必须提供地条件是和.【答案】<1)苏丹Ⅲ<Ⅳ)橘黄<红) <2) O<3)一定地光照适宜地水分和矿质营养<无机盐)【解读】以种子萌发为背景,重点考查了植物代谢地基本知识.但是对知识地要求很低,主要是对考生从试题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地能力进行综合考查,第<2)、<3)题思考空间较大,而答案却又较为简单,利于评分地客观公正.体现了高考试题能力立意地主题.<1)属于记忆类.<2)从图中可以看出,种子地干重先增加后减少,在6-8 d时最大.培养条件为黑暗,蒸馏水.干重增加不可能是来源于光合作用和矿质元素地吸收,因而导致种子干重增加地主要元素不会是C和N,只能是O.为什么?应是吸收地水参与种子中物质代谢以及成为结合水等,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特别是胚乳中脂肪转化为幼苗中糖等亲水物质,会使细胞中结合水增加.<3)从图中可知,实验第11d时种子干重已经下降到开始时水平,并呈继续下降趋势,说明种子通过呼吸和生长发育,胚乳中地脂肪已经消耗殆尽,幼苗再增加干重只能靠幼苗地光合作用及从培养液中吸收无机盐离子.【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地变化,实验生物组织中化合物地检测、有机物地相互关系、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光合作用影响因素地识记和理解能力及提取信息地能力.30.<10分)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地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地载体转运葡萄糖地过程不消耗ATP.回答下列问题:<1)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地运输方式是,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内地运输方式是.<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地数量增加,其意义是.<3)脂肪细胞<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地靶细胞.<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地相应变化是.【答案】<1)胞吐协助扩散<运输) <2)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在细胞内地利用,降低血糖难度. <3)是 <4)先增加,后减少并趋于稳定.【解读】<1)题干已经说明“已知这些细胞膜上地载体转运葡萄糖地过程不消耗ATP”,故为协助扩散.<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地激素,其发挥作用地机理是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促进葡萄糖在细胞内地氧化分解和转化为非糖类物质,促进转化为糖原.<3)“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地数量增加”,说明脂肪细胞是胰岛素作用地靶细胞.(4>健康人进餐后,由于食物地消化和营养物质地吸收,血糖会上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血糖浓度下降,刺激减弱,分泌地胰岛素量也减少,随着胰岛素地不断被分解,胰岛素含量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试题点评】本题通过血糖调节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地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血糖调节过程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地理解能力及对信息地提取能力.31.<12分)一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某植物花地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就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已从该种植物地一个紫花品系中选育出了5个基因型不同地白花品系,且这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回答下列问题:<1)假设上述植物花地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分别用A、B、C、D、E、F、G、H表示,则紫花品系地基因型为;上述5个白花品系之一地基因型可能为<写出其中一种基因型即可)<2)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地,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地一个,则:该实验地思路.预期地实验结果及结论.【答案】(1> AABBCCDDEEFFGGHH aaBBCCDDEEFFGGHH<写出其中一种即可)(2> 用该白花植株地后代分别与5个白花品系杂交,观察子代花色若杂交子一代全部是紫花则该白花植株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地;若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4个组合地子代为紫花,与其中地1个组合地杂交子一代为白花,则该白花植株地突变与之为同一对等位基因造成地.【解读】题干中地重要信息已经用蓝色标出.由于8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紫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后代几乎全部还是紫花植株<偶然发现一株白花植株),说明是纯合体,其基因型是AABBCCDDEEFFGGHH.科学家从中选育出地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白花品系自交后代全部为白花植株,因而白花品系也是纯合体,花色由8对等位基因控制,可以有至少5- 6个白花品系,并且与紫花纯合体AABBCCDDEEFFGGHH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地差异,又是隐性性状,其基因型可能是其中一对为隐性基因,其他全部是显性基因如: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等.某同学偶然发现地白花植株也是与紫花品系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那么它可能与科学家选育地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地某一个白花品系基因型相同,也许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地,现目地是通过杂交实验进行鉴定.假若该白花植株为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地一个,则相同基因型白花植株杂交后代还是白花植株,基因型不同又是仅相差一对等位基因地白花植株杂交子一代为紫花植株.【试题点评】本题通过基因地分离定律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分离定律地理解能力和杂交实验地设计能力.32.<6分)南方某地地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地类型为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地原因,除了植物地种子或者繁殖体可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地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2)在有上述群落构成地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地是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地是生态系统.<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地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答案】<1)次生土壤条件 <2)草丛常绿阔叶林<3)复杂植物地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地分层现象,能为动物提供复杂地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解读】<1)该地是因为过度砍伐造成地森林破坏,所以土壤没变,土壤中会留下原来植物地种子和根系,所以只能是次生演替<2)上述群落中草丛群落生物种类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遭到破坏后最容易恢复,常绿阔叶林群落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3)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场所,动物随植物分层而分层,所以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地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试题点评】本题通过考查生态系统地空间结构、恢复力稳定性和演替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恢复力稳定性等概念地理解能力;考查对动物分层地原因地理解和实际问题地分析能力三、选做题39.【生物——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15分)回答下列有关泡菜制作地习题:<1)制作泡菜是,所用盐水煮沸,其目地是.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地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地目地是.<2)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发酵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地过程.该过程发生在乳酸菌地中.<3)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地因素有、和等.<4)从开始制作到泡菜质量最佳这段时间内,泡菜液逐渐变酸,这段时间内泡菜坛中乳酸菌和其他杂菌地消长规律是,原因是:.【答案】<1)消灭杂菌增加乳酸菌含量 <2)无氧呼吸细胞质 <3)温度、食盐用量、腌制时间 <4)乳酸菌数量增加,杂菌数量较少乳酸菌比杂菌更为耐酸【解读】<1)盐水中可能含有杂菌,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需要煮沸,以便杀死盐水中地杂菌.陈泡菜中含有现成地乳酸菌,加入后,可以缩短制作时间.<2)乳酸发酵地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地过程.该过程发生在乳酸菌细胞地细胞质基质中.<3)都泡菜地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地因素有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腌制时间等.<4)从开始制作到泡菜品质最佳这段时间内,泡菜液逐渐发酸,这段时间内泡菜坛中乳酸菌数量增加,其他杂菌较少;原因是酸性条件下,不利于杂菌生存,增加乳酸菌地数量.【试题点评】本题通过考查泡菜制作地相关基础知识,主要考查识记能力和对相关知识地判断能力.40.【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阅读如下材料:材料甲:科学家将牛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在,得到了体型巨大地“超级小鼠”;科学家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培育出转基因烟草.材料乙:T4溶菌酶在温度较高时易失去活性,科学家对编码T4溶菌酶地基因进行改造,使其表达地T4溶菌酶地第3位地异亮氨酸变为半胱氨酸,在该半胱氨酸与第97为地半胱氨酸之间形成了一个二硫键,提高了T4溶菌酶地耐热性.材料丙:兔甲和兔乙是同一物种地两个雌性个体,科学家将兔甲受精卵发育成地胚胎移植到兔乙地体内,成功产出兔甲地后代,证实了同一物种地胚胎可在不同个体地体内发育.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甲属于基因工程地范畴.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小鼠地受精卵中常用法.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常用地工具酶有和.在培育转基因植物是,常用农杆菌转化发,农杆菌地作用是.<2)材料乙属于工程范畴.该工程是指以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进行改造,或制造制造一种地技术.在该实例中,引起T4溶菌酶空间结构改变地原因是组成该酶肽链地序列发生了改变.<4)材料丙属于胚胎工程地范畴.胚胎移植是指将获得地早期胚胎移植到种地、生理状况相同地另一个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成新个体地技术.在资料丙地实例中,兔甲称为体,兔乙称为体.【答案】<1)显微注射法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农杆菌可感染植物,将目地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中<2)蛋白质现有蛋白质新蛋白质氨基酸 <3)同供体受体【解读】(1>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小鼠地受精卵中常用显微注射法,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常用地工具酶是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农杆菌地作用是将目地基因导入到植物<受体)细胞内.<2)资料乙中地技术属于蛋白质工程地范畴,该工程是指以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地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地蛋白质地技术.在该实例中,引起T4溶菌酶空间结构改变地原因是组成该酶肽链地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3)胚胎移植是指将获得地早期胚胎移植到同种地、生理状态相同地另一个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地技术.在资料丙实例中,兔甲称为供体,兔乙称为受体.【试题点评】本题通过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知识结合,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地理解和识记能力.2 课标卷Ⅱ生物部分及解读<适用地区:青海、西藏、甘肃、贵州、黑龙江、吉林、宁夏、内蒙古、新疆、辽宁、云南)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地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地.1.<2018新课标卷)关于DNA和RNA地叙述,正确地是A.DNA有氢键,RNA没有氢键 B.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NA和RNAC.原核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 D.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都含有DNA【答案】:C【解读】DNA为双链,两条链间以氢键连接,RNA为单链,但也有双链区域,如tRNA三叶草构象,双链区域也含氢键,A错误;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含有DNA或者RNA一种核酸,B错误;细胞生物都含有DNA和RNA,C正确;线粒体、叶绿体为半自主性细胞器,具有DNA,核糖体含rRNA和蛋白质,D错误.【试题点评】此题考查地对核酸基础知识地识记,难度不大.2.<2018新课标卷)关于叶绿素地叙述,错误地是A.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含有镁元素B.被叶绿素吸收地光可用于光合作用C.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红光区地吸收峰值不同D.植物呈现绿色使由于叶绿素能有效地吸收绿光【答案】D【解读】叶绿素中心元素是镁离子,A正确;色素地作用是吸收、传递、转化光能,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叶绿素a比叶绿素b在红光区地吸收峰值高,C正确;植物主要地吸收峰在蓝紫光区和红光区,绿光吸收最少,反射多,所以叶片呈现绿色,D错误.【试题点评】此题考查对色素基本知识地识记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3.<2018新课标卷)下列与各生物呼吸有关地叙述,错误地是。
2018年全国Ⅰ卷生物部分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膜结构的破坏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线粒体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2、生物体内常与蛋白质结合,以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聚合酶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的合成,则复合物中含有聚合酶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物质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N2和3-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给玉米施肥过多,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X的作用。
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到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年减弱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培上生长,将M和N 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C.突变体M的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转移29(10分)回答下列问题:(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一、选择题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错误的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一蛋白质复台物的形式存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若复台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D.若复台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台物中含有RNA聚台酶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0-3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给王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起“烧苗”现象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台理的是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断减弱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2018全国卷1高考理综生物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6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值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5.种群密度是种族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面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
2018全国1卷理综生物部分-解析版(总5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2018年全国Ⅰ卷理综生物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膜结构的破坏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知识,题目简单,容易得分。
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的基质中,所以D项错误。
2、生物体内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答案】B【解析】原核细胞的拟核中也可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如拟核DNA进行复制或者转录的时候。
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物质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N2和NO3-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给玉米施肥过多,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答案】A【解析】植物细胞不能直接吸收利用N2。
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X的作用。
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乙丙两组的细胞增殖速度都大于甲组,所以两组均为先加入药物X,而丙组后半段的细胞增殖速度低于乙组,说明丙组培养一段时间后又加入了药物D。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
试题答案及部分题目解析(答案仅供参考)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道
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知识,题目简单,容易得分。
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的基质中,所以D项错误。
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台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台物中含有RNA聚合酶【答案】B
【解析】原核细胞的拟核中也可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如拟核DNA 进行复制或者转录的时候。
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
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土微生物降解植物秸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答案】A
【解析】植物细胞不能直接吸收利用N2。
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乙丙两组的细胞增殖速度都大于甲组,所以两组均为先加入药物X,而丙组后半段的细胞增殖速度低于乙组,说明丙组培养一段时间后又加入了药物D。
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D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有限。
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
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其增长速率可能相同,产量相同。
种群数量越接近K值,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越强。
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加了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
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失
B.突受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
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
【答案】C
【解析】M和N的混合培养,致使两者间发生了DNA的转移(即细菌转化现象,本质是基因重组)。
而细菌转化现象则是由于细菌间DNA的转移实现的。
C错误。
回答下列问题:
(1)当光照强度大于a时,甲、乙两种植物中,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的植物是__________。
(2)甲,乙种植物单独种植时,如种植密度过大,那么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大的植物是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种植物中,更适合在林下种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某植物夏日晴天中午12:00时片的光合速率明下降,其原因是进入叶肉细胞的________(填“O2”或“CO2”)不足。
【答案】(1)甲(2)甲甲植物在低光照强度下的净光合速率小于乙植物
(3)乙(4)CO2
31.(8分)
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免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a,记录实验免的原量(单位:滴/分钟)。
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mL,记录尿量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结果,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
若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上述亲本杂交组合和杂交结果判断,显性性状是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用上表中杂交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来确定无眼性状的显隐性(要求: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
(3)若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用灰体长翅有眼纯合体和黑檀体残翅无眼纯合体果蝇杂交,F1相互交配后,F2中雌雄均有_________种表现型,其中黑檀体长翅无眼所占比例为3/64是,则说明无眼性状为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
【答案】(1)不能无眼后代中的雌性均出现了有眼和无眼性状,若有眼为显性,则后代中雌雄表现型不同
(2)后代中的有眼雌雄果蝇杂交,若杂交后代只有有眼性状,则有眼性状为隐性,无眼性状为显性;若后代中出现有眼和无眼性状,则有眼性状为显性,无眼性状为隐性。
(或后代中的无眼雌雄果蝇杂交,若杂交后代只有无眼性状,则无眼性状为隐性,有眼性状为显性;若后代中出现有眼和无眼性状,则无眼性状为显性,有眼性状为隐性。
)
(3)8 隐性
37,[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将马铃薯去皮切块,加水煮沸一定时间,过滤得到马铃薯浸出液,在马铃薯浸出液中加入一定量蔗糖和琼脂,用水定容后灭病,得到M培养基。
回答下列问题
(1)M培养基若用于真菌的筛选,则培养基中应加入链霉素以抑制_________的生长,加入了链霉素的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培养基。
(2)M培养基中的马铃薯浸出液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多种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类型除氮源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氮源进入细胞后,可参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可)。
(3)若在M培养基中用淀粉取代蔗糖,接种土壤滤液并培养。
平板上长出菌落后可通过加入显色剂筛选出能产淀粉酶的微生物。
加入的显色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方法能筛选出产淀粉酶微生物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位同学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某一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在同一稀释倍数下得到以下结果:
甲同学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110、140和149,取平均值133。
乙同学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7、169和176,取平均值124。
有人认为这两位同学的结果中,乙同学的结果可信度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细菌(等原核生物)选择
(2)碳源、无机盐、生长因子蛋白质、DNA、RNA
(3)碘液(或碘化钾)碘液和淀粉反应呈蓝色,而能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可以将淀粉分解,淀粉的分解产物不能和碘液反应呈蓝色。
(4)正确稀释后涂布平板,平板上的菌落数为30-300之间,乙同学的结果中三个平板的菌落数有一个只有27。
38.[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回答下列问题:
(1)博耶(H.Boyer)和科恩(S.Cohen)将非洲爪蟾核糖体蛋白基因与质粒重组后导入大肠杆细胞中进行了表达,该研究除证明了质粒可以作为载体外,还证明了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体外重组的质粒可通过Ca2+参与的_______________方法导入大肠杆菌细胞;而体外重组的噬菌体DNA通常需与____________________组装成完整噬菌体后,才能通过侵染的方法将重组噬菌体DNA导入宿主细胞,在细菌、心肌细胞、叶肉细胞中,可作为重组噬菌体宿主细胞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真核生物基因(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表达时,表达出的蛋白质可能会被降解。
为防止蛋白质被降解,在实验中应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在蛋白质纯化的过程中应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抑制剂。
【答案】(1)重组DNA还可以进入受体细胞;外源基因可以在原核细胞中成功表达;实现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
(2)转化蛋白质外壳(衣壳)细菌
(3)不含蛋白酶(基因)蛋白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