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85.36 KB
- 文档页数:2
皮肤炭疽3例临床报道摘要】炭疽为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动物传染病。
通过接触受染的动物及污染的畜产品和从外周污染环境吸入而传染人类。
经接触、食入、吸入等方式发生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
近三十年未发生的皮肤炭疽出现。
【关键词】炭疽炭疽芽孢杆菌【病例】患者:女性,52岁,农民。
主因“手部皮肤肿胀发黑5天”于5月22日入院,患者入院前5天出现左手小指严重肿胀,继之顶端发黑,于当地卫生所静点头孢菌素、甲硝唑2天,肿胀明显减轻。
因家中其余两人亦出现类似症状,拟为传染病而就医于我院。
查体,体温37.5℃,神清,精神可,左手小指第一、二指节有2*2cm2黑斑、周围皮肤发红,顶端破溃。
左中指顶端可见一疱疹,内容物清亮,周围组织明显肿胀。
左肘关节可扪及花生粒大小淋巴结,压痛阳性,活动度好。
心肺(-),腹软,双下肢无浮肿。
NS(-)。
急查血常规提示: WBC:6.5*109/L,GR%:64.6%,胸部正侧位片提示心膈肺未见异常。
手部局部病灶分泌物涂片镜检可见炭疽芽孢杆菌。
明确诊断:“皮肤炭疽”。
流行病学史:患者饲养羊26只,25天前相继死亡12只,同时发现羊有口腔溃疡,4月30日至5月7日一家三口自行清理羊口腔(儿还徒手)诊疗者左手为惯用手,其父及子均有类似表现。
入院后给予青霉素、多西环素等抗感染治疗,辅以补液及皮肤炭疽的局部处理。
治疗十天后临床治愈。
【讨论】炭疽杆菌为粗大的革兰染色阳性杆菌,镜下形状呈竹节状,在体外环境下形成芽孢,一般消毒方法均不能将其杀死。
炭疽杆菌具有毒力很强的外毒素,可引起组织水肿和出血,亦可导致全身毒血症。
皮肤炭疽预后较好,及时适当治疗死亡率小于1%,但肺炭疽及肠炭疽病死率高达70%以上。
炭疽的预防应首先做好对疫区草食动物的疫苗接种、动物检疫、病畜治疗和焚烧深埋等处理。
减少传染源。
发现炭疽患者及时隔离治疗,以降低病死率及阻止扩散传播。
参考文献[1]赵英仁,炭疽,杨绍基主编.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7-179.[2]Meyerhoff A,Albrecht R,Meycr JM,et al.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approval of ciprofloxacin hydrochloride for management of postexposure inhalational anthrax.Clin infect Dis,2004,39(3):303-308.。
炭疽毒素致病机制及其预防和治疗的研究炭疽是一种由芽孢杆菌属(Bacillus anthracis)这种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在人和动物中,对炭疽芽孢的暴露主要通过三种途径:皮肤接触、呼吸道接触和食物污染。
在人类中,炭疽的死亡率非常高,尤其是在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的情况下。
芽孢杆菌属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细菌,由于它的种子(即芽孢)可以长时间存活在病原菌的自然环境中,因此很容易被用作生物恐怖袭击的武器。
炭疽毒素,即Bacillus anthracis毒素,是炭疽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炭疽毒素有三种类型:保护因子(PA),致病因子(EF)和水杨酸合酶因子(LF)。
这三种因子中,PA是能够与EF或LF结合并打开细胞内途径的孵化物。
PA的结合和激活触发了一系列的细胞信号转导事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和组织病变。
PA是炭疽毒素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预防和治疗炭疽的主要药物靶点。
炭疽毒素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主要包括疫苗和抗体疗法。
炭疽疫苗是一种针对PA的免疫疫苗。
这种疫苗的原理是利用人体的免疫系统来产生针对PA的抗体,从而保护人体免受PA的伤害。
炭疽疫苗的主要缺点是需要多次接种才能产生充足的保护效果,并且可能会引起副作用。
抗体疗法是一种使用与PA结合的单克隆抗体来治疗炭疽毒素中毒的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的优点是有效性快速,副作用少,并且能够在病变已经存在的情况下进行治疗。
尽管抗体疗法具有很多优点,但是高昂的成本和制备难度限制了它的广泛使用。
在防治炭疽和炭疽毒素中毒方面,充足的认识和了解炭疽毒素的致病机制至关重要。
未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提高疫苗和抗体疗法的效果,以及寻找更多的治疗方法,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炭疽。
炭疽:一个需要全球关注的传染病炭疽是一种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急性、致命性传染病。
这种病菌可以通过空气、食物和皮肤接触传播,对人类和动物都有很高的致病性。
炭疽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和畜牧业发达的国家。
我曾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亲眼目睹了炭疽病的爆发,其破坏力令人震惊。
炭疽病不仅导致人类死亡,还对畜牧业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炭疽芽孢杆菌还可以被用作生物武器,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炭疽病的症状因感染途径不同而有所差异。
吸入感染时,患者会出现高热、咳嗽、胸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食入感染时,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肠穿孔。
皮肤接触感染时,患者会出现皮肤损伤、溃疡、肿胀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败血症。
炭疽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在实验室检查中,可以通过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等方法确诊。
治疗炭疽病主要采用抗生素,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愈率。
然而,炭疽病的防控并非易事。
炭疽芽孢杆菌具有很强的抵抗力,能够在环境中存活数十年。
这使得炭疽病难以根除,一旦爆发,防控难度极大。
炭疽病症状相似,容易与其它疾病混淆,导致误诊。
炭疽病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一定的误报和漏报现象,使得真实疫情难以掌握。
在我国,炭疽病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政府高度重视炭疽病的防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强了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
同时,我国积极开展炭疽病防治研究,提高了防治水平。
然而,炭疽病仍然是我国农村地区的一项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防控。
炭疽病是一个需要全球关注的传染病。
为实现全球炭疽病防控目标,各国政府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这一挑战。
全球科研机构应加大研究力度,开发更有效的防治方法。
只有全球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炭疽病的传播,保障人类健康和国家安全。
炭疽是一种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急性、致命性传染病。
这种病菌可以通过空气、食物和皮肤接触传播,对人类和动物都有很高的致病性。
炭疽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和畜牧业发达的国家。
炭疽流行病学史引言炭疽是一种由芽孢杆菌属(Bacillus)细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影响人类和许多动物。
该病在历史上造成了许多重大的流行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探讨炭疽的流行病学史,包括其起源、传播途径、流行规律以及防控措施等方面。
1. 起源与发现1.1 起源炭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被认为是人类最早遭遇的传染性疾病之一。
它最初被发现在埃及尼罗河流域地区,而后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1.2 发现与命名对于这种致命的感染性疾病,直到19世纪中期才有更多科学的认识。
法国医生贝尔纳·卡西米尔·雅克·布鲁耶尔首次描述了该病,并将其命名为“皮肤炭疽”(anthrax cutané)。
2. 流行病学特征2.1 病原体与传播途径炭疽的主要病原体是芽孢杆菌属的一种细菌,主要包括人畜共患型和家畜型。
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接触感染、空气飞沫传播和食物污染等。
2.2 流行规律炭疽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呈现出不同的流行规律。
一般来说,它更常见于农牧业发达地区和人口密集地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改善了卫生条件和动物防控措施,炭疽的发生率有所下降。
3. 炭疽的历史流行事件3.1 古代流行事件在古代,特别是中世纪时期,由于卫生条件差、医学知识匮乏等因素,炭疽经常爆发并造成大规模的流行。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1347年至1351年间爆发的黑死病(Black Death),这次大流行造成了欧洲约1/3的人口死亡。
3.2 近代流行事件近代炭疽的流行事件相对较少,但仍有一些重大的爆发。
例如,20世纪初,美国曾发生过一次严重的炭疽爆发,导致许多牲畜死亡,并对当地农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4. 防控措施与进展4.1 疫苗研发与使用为了应对炭疽的威胁,科学家们积极开展了炭疽疫苗的研发工作。
目前已经有多种有效的人畜共患型和家畜型炭疽疫苗问世,并在一些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炭疽芽孢杆菌1.形态及染色特性革兰阳性大杆菌,芽孢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心。
在动物组织和血液中,菌体单在或呈2〜5个相连的短链,相连的菌端平截而呈竹节状,围绕以丰厚的荚膜。
在牛、绵羊体内形成的荚膜,经染色后镜检最明显,马、骡次之,猪则史次,往往轮廊不淸。
荚膜具有较强的抗腐败能力,当菌体因腐败而消失后,仍有残留荚膜显示,称为菌蜕。
动物体内的炭疽杆菌只有当露接触空气中的氧气之后,方能形成芽胞。
2.培养特性本菌为需氧菌,i但在厌氧条件下也可生长。
可生长温度范围为15〜4℃,最适生长温度30〜37℃。
最适PH为7.2〜7.6。
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中即能生长良好。
培养24h 后,强毒菌株形成灰白色、表面干燥、边缘呈卷发状的粗糙(R)型菌落),无毒或弱毒菌株形成稍小而隆起、表面较为光滑湿润、边缘比较整齐的光滑(S)型菌落。
在培养基中常形成长链,并于培养I8〜24h后开始形成芽胞。
在普通培养基中不形成荚膜,但若在血液,血清琼脂或碳酸氢钠琼脂上,于10%〜20% CQh中培养,则形成荚膜。
在明胶穿剌培养中,细菌沿穿刺线生长,形成倒立的雪松状。
培养2〜3d后,明胶上部逐渐液化呈漏斗状。
在含青霉索0.5IU/ ml的培养基中,由于细胞壁的肽聚糖合成受到抑制,原生质体相互链接成串,若培养基中青霉索含量加至lOIU/ml,则可能完全不生长。
此特点可与其他需氧需氧芽孢杆菌鉴别。
3.生化特性发酵葡萄糖产酸而不产气,不发酵阿拉伯糖、木糖和甘露醇。
水解淀粉、明胶和酪蛋白。
VP试验阳性,不产生吲哚和H2S,还原硝酸盐。
牛乳经2—4h凝固,然后缓慢胨化。
卵磷脂酶阳性或弱反应,笨丙氨酸脱氧酶和磷酸酶阴性,触媒阳性。
不能活微弱还原美兰。
4.细菌菌落形态5.炭疽杆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
·综述·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Infectious Diseases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摘 要:随着抗生素对越来越多的细菌病原体失去效力,开发替代抗生素的抗菌剂已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炭疽芽孢杆菌被认为是生物战剂之一,在生物恐怖袭击中存在潜在的威胁,然而对于它的“天敌”——炭疽芽孢杆菌噬菌体的相关研究却很少,本文就炭疽的危害、炭疽噬菌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以期对炭疽芽孢杆菌噬菌体有一定了解。
关键词:炭疽;炭疽芽孢杆菌噬菌体;生态防控中图分类号: S852.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6422(2022)06-0194-08Research Progress of Bacillus anthracis Bacteriophages收稿日期:2022-04-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60043);云南省高层次卫生健康技术人才培养专项经费(L-2019001,H-2019003)作者简介:李论,女,硕士,主要从事炭疽病原学和噬菌体研究通信作者:钟佑宏,E-mail:*****************炭疽芽孢杆菌噬菌体的研究进展李 论1,2,王 鹏2,李 伟3,钟佑宏2(1.大理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大理671000;2.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 云南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技术重点实验室,大理671000;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06)2022,30(6):194-201Abstract: With antibiotics losing their effectiveness to more and more bacterial pathogen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timicrobials to replace the commonly used antibiotics has increasingly attracted research attention. Bacillus anthracis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biological warfare agents and there is a potential threat in biological terrorist attacks.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its "natural enemy"-B. anthracis bacteriophage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updates at home and abroad regarding the harm of anthrax and B.anthracis bacteriophages.Key words: Anthrax; Bacillus anthracis bacteriophages; ecologic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LI Lun 1,2, WANG Peng 2, LI Wei 3, ZHONG Youhong 2(1.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Dali University, Dali 671000, China; 2. Yun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Natur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Yunnan Institute of Endemic Diseases Control & Prevention, Dali 671000, China; 3.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DiseasesPrevention and Control,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2206, China)20世纪初,一类感染细菌的病毒(后称噬菌体)被Frederick Twort等[1-2]发现。
炭疽芽孢杆菌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评价[摘要]炭疽是一种烈性传染病,17世纪欧洲曾发生过一次炭疽大流行,导致约6万人丧生。
2001年炭疽首次被真正作为生化武器用于恐怖袭击。
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体系对于炭疽诊断是十分必要的。
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快速鉴别炭疽芽孢杆菌的PCR体系,用相关菌种进行了特异性评价,并用模拟粪便标本对该体系开展了临床应用价值的评价。
目的建立高敏感高特异性的PCR反应体系,并将该体系应用于模拟标本的检测,探索其实际应用价值。
方法设计引物和探针,构建质粒标准品进行PCR 反应,建立检测体系,评价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用不同标本的基因组DNA对其进行应用价值的评价。
结果该体系在三种标本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敏感度;在检测其他蜡样杆菌群细菌时未出现非特异性扩增。
整个反应时间1h内,适宜快速检测。
结论本研究建立的PCR反应体系可作为炭疽的快速检测手段。
关键词炭疽芽孢杆菌;PCR反应;模拟标本炭疽是一种多见于在动物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其传染源为炭疽芽孢杆菌的芽孢。
1823年炭疽的传染性首次被发现;1849年炭疽芽孢杆菌被发现。
本研究中我们对炭疽芽孢杆菌全基因序列进行了序列分析,获得了主基因组特异性序列片段 (GS),同时结合国内外以毒力岛基因序列为基础建立炭疽杆菌基因检测体系的经验,选择毒力岛pagA基因序列为靶基因,开发了一种可快速检测炭疽芽孢杆菌的定量PCR检测体系,对其进行了敏感度特异性的评价;并将其应用于模拟标本的检测中。
材料和方法引物和探针设计首先选择2个靶序列,一个是炭疽芽孢杆菌pXO1质粒上毒力岛中的pagA基因[1,2];另一个是经Blast分析后,在主基因组上发现的一段特异的保守区域,将其称为GS序列。
根据两个靶序列设计了引物及探针序列。
PCR反应体系通过对探针、引物的浓度以及PCR条件等进行系统化优化,建立了炭疽芽孢杆菌基因双重PCR检测体系。
结果1、检测炭疽芽孢杆菌质粒标准品利用制备的1.0×1010~10-1copies/ul 浓度的pagA和GS质粒双重标准品,进行PCR检测。
㊀收稿日期:2023-11-24㊀基金项目: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2023346)ꎻ黔南州科技计划(黔南科合[2022]09号)ꎻ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质量提升工程(2021xjg018ꎻ2022xjg038)ꎻ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专项(2021qnsyrc07)ꎻ贵州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S202210670020ꎬS202210670028ꎬS202310670065)ꎮ㊀作者简介:王兴娥(1982-)ꎬ女ꎬ硕士学历ꎬ讲师ꎬ研究方向:园艺病虫害防治ꎮE-mail:honey1215@163.com∗通讯作者:赵永田(1982-)ꎬ男ꎬ博士学历ꎬ副教授ꎬ研究方向: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ꎮE-mail:zyttian@163.com茶炭疽病的研究进展王兴娥ꎬ刘㊀荣ꎬ杨㊀欣ꎬ帅富毫ꎬ牟㊀鹏ꎬ严有弟ꎬ何佳美ꎬ管㊀爽ꎬ赵永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农学院ꎬ贵州都匀558000)㊀㊀摘要:炭疽病是危害茶树最严重的病害之一ꎬ导致茶叶品质和产量下降ꎬ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ꎮ本文对茶炭疽病的发病症状㊁流行规律㊁病原鉴定和防治措施的研究概况及进展进行了概述ꎬ分析了茶炭疽病研究和防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ꎬ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ꎬ旨在为茶炭疽病科学防治及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ꎮ关键词:茶树ꎻ炭疽病ꎻ流行规律ꎻ病原鉴定ꎻ防治措施㊀㊀中图分类号:S435.711㊀文献识别码:A㊀文献编号:1005 ̄6114(2024)02 ̄013 ̄05㊀㊀炭疽菌(Colletotrichum)是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十大植物致病真菌之一ꎬ位列第8名[1]ꎮ炭疽菌属真菌可导致茶树发生炭疽病ꎬ成为全球茶树病害中较难防治的病害之一ꎬ给全球茶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ꎬ3]ꎮ我国茶种植面积约333.5万hm2ꎬ产茶超过300万tꎬ是全球茶种植面积最大㊁产量最多的国家ꎮ茶炭疽病常导致茶叶减产5%~30%ꎬ在温暖湿润的热带茶区ꎬ发病面积可高达70%ꎬ影响茶树光合作用㊁生理代谢ꎬ导致植株生长弱ꎬ严重的造成落叶ꎬ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3 ̄5]ꎮ由于茶炭疽病的巨大危害ꎬ因此茶炭疽病一直是茶领域研究的热点ꎮ国内外学者在茶炭疽病的发病特征㊁致病机理㊁流行规律㊁病原鉴定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ꎬ取得了良好的进展ꎮ近年来ꎬ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ꎬ茶炭疽病有加重趋势ꎬ急需总结梳理近年学者对茶炭疽病的研究ꎬ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ꎮ因此ꎬ本文在梳理茶炭疽病发病症状和发生流行规律的基础上ꎬ对茶炭疽病病原的鉴定及其防控技术进展进行了综述ꎬ以期助力茶产业健康绿色发展ꎮ1 发病症状在田间自然状态下ꎬ茶炭疽菌多侵染嫩芽以下的成叶ꎬ以3叶和4叶发病居多ꎬ嫩叶和老叶也可被侵染ꎬ但发病较少[6]ꎮ茶炭疽菌习惯在茶叶边缘或叶尖侵染ꎬ初期会在茶叶上形成水渍状病斑ꎬ病斑呈暗绿色ꎬ并沿着叶脉逐渐扩大病斑ꎬ形成褐色乃至红褐色的枯斑ꎬ后期严重的会导致叶片完全枯死ꎬ此时病斑多为灰白色[7]ꎮ茶炭疽病病斑的大小及形状不一ꎬ有的褐色病斑可蔓延至半个叶片大小ꎬ有时可导致病叶扭曲ꎻ此外ꎬ病斑边缘的隆起线多呈黄褐色ꎬ与健康部分有较为明显的分界线[8]ꎮ叶片正面病斑上会散生较多的粒点ꎬ粒点细小呈黑色ꎬ这是茶炭疽病菌的分生孢子盘[9ꎬ10]ꎮ31茶炭疽病侵染危害的叶片容易破碎ꎬ发病严重的可导致落叶ꎮ2㊀流行规律茶炭疽病菌常在茶树上越冬ꎬ或者在修剪时随病叶掉入土壤中存活越冬[11]ꎮ到了来年开春ꎬ气温上升到20ħ左右时ꎬ且环境湿度超过80%时ꎬ病菌的菌丝开始生长ꎬ分生孢子盘在此环境下开始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ꎬ并随雨水或者修剪㊁采摘等人为的农事操作而传播到茶树叶片背面的茸毛基部[12]ꎮ一旦分生孢子侵入叶片茸毛处ꎬ就可发育出菌丝在叶片组织间逐渐蔓延ꎬ经过1~2周的时间开始出现小的病斑ꎬ后逐渐可形成1~2cm的大病斑[13]ꎮ病斑处可继续散生分生孢子ꎬ成为再次侵染的源头ꎮ茶炭疽病属于典型的高温高湿型病害ꎬ全国各地茶区大多有2次高峰期ꎬ因栽培品种㊁环境㊁气候㊁管理㊁初侵染源等条件不同ꎬ各茶区高峰期发生时间有些差异ꎬ第一次高峰期一般在6~9月ꎬ第二次高峰期一般在11~12月[14ꎬ15]ꎮ3㊀病原鉴定炭疽菌属种类繁多ꎬ除危害茶树外ꎬ还可寄生在蔬菜㊁果蔬㊁中药材㊁粮油作物等不同寄主植物ꎬ同一寄主植物上也可能存在较多融合炭疽菌群ꎬ这为炭疽病病原的鉴定和防治带来困难ꎮHassan等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韩国济州岛的茶炭疽病开展病原鉴定ꎬ发现济州岛茶树炭疽病的病原是山茶刺盘孢(Colletotrichumcamelliae)[3]ꎻOrrock等报道了美国茶园炭疽病的病原为山茶刺盘孢[5]ꎻLin等研究表明ꎬ我国台湾新竹县茶园炭疽病的病原为果生刺盘孢菌(C.fructicola)[16]ꎻShi等首次报道了广东蕉岭县茶树炭疽病的病原是果生刺盘孢菌[17]ꎻLi等对浙江龙井43号品种的炭疽病叶进行分离鉴定ꎬ发现了8种炭疽菌ꎬ分别为果生刺盘孢菌㊁山茶刺盘孢㊁隐秘炭疽菌(C.aenigma)㊁暹罗炭疽菌(C.siamense)㊁河南炭疽菌(C.henanense)㊁喀斯特炭疽菌(C.karstii)㊁热带生炭疽菌(C.tropicicola)和长直孢炭疽菌(C.gigasporum)ꎬ其中热带生炭疽菌和长直孢炭疽菌在我国属于首次报道可侵染茶树导致茶炭疽病的病原[18]ꎻZhang等从安徽4个茶园分离出22个菌株ꎬ经鉴定发现21个属于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复合菌群中的山茶刺盘孢㊁果生刺盘孢菌和暹罗炭疽菌ꎬ1个菌株属于博宁炭疽菌(C.boninense)复合菌群中的喀斯特炭疽菌[19]ꎻLu等从浙江省不同地区采集的茶树病叶中分离得到38个分离株ꎬ多基因和形态学分析相结合表明ꎬ这38株菌株属于2个不同的物种ꎬ即山茶刺盘孢和果生刺盘孢菌[20]ꎻWang等从安徽㊁福建㊁重庆等15个省市采集了茶炭疽病病叶ꎬ收集到的病叶经鉴定分属于11种ꎬ包括6种已知物种山茶刺盘孢㊁君子兰刺盘孢(C.cliviae)㊁松针刺盘孢(C.fioriniae)㊁果生刺盘孢菌㊁喀斯特炭疽菌和暹罗炭疽菌ꎬ3种新记录种隐秘炭疽菌㊁内生炭疽菌(C.endophytica)和平头刺盘孢(C.truncatum)ꎬ1个新物种无锡炭疽菌(C.wuxiense)和1个无法区分的物种(Colletotrichumsp.)ꎬ其中山茶刺盘孢和果生刺盘孢菌是优势种群[21]ꎻ贡长怡等对江苏㊁浙江㊁云南等12个省市的茶区炭疽病进行病原鉴定ꎬ结果发现所分离的菌株均为胶孢炭疽复合种(C.gloeosporioidescomplex)ꎬ主要为果生刺盘孢菌㊁山茶刺盘孢菌㊁暹罗炭疽菌和隐秘炭疽菌ꎬ其中分离频率较高的是山茶刺盘孢菌和果生刺盘孢菌ꎮ此外ꎬ研究发现菌种间的致病性差异较大ꎬ山茶刺盘孢菌致病性表现最强ꎬ即使是同种病原菌的不同菌株间也表现出致病性差异[22]ꎮ彭成彬等对福建4个不同地域茶园的炭疽病叶开展病原鉴定ꎬ分离到的12株菌株的优势病原为胶孢炭疽菌[23]ꎻ谢昀烨等采用形态学和ITS测序技术将浙江新昌茶园炭疽病的病原鉴定为胶孢炭疽菌[4]ꎻ刘威等将采自福建福州㊁武夷山㊁永春等地茶叶炭疽病的病原鉴定为胶孢炭疽菌㊁果生刺盘孢菌㊁围小丛壳菌山茶专化型(Gloeosporiumcingulataf.sp.camelliae)㊁暹罗炭疽菌[24-27]ꎻ张莉等将引起贵州遵义福鼎大白茶叶炭疽病的病原鉴定为山茶刺盘孢[13]ꎻ雷娇娇等将引起贵州贵阳花溪区九安茶园炭疽病的病原鉴定为胶孢炭疽菌[28]ꎮ由此可见ꎬ关于茶炭疽病病原的鉴定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ꎬ且围绕不同省份㊁不同茶树品种而开展ꎻ同时ꎬ研究表明引起茶炭疽病的病原较多ꎬ存在地域和品种之间的差异ꎮ414㊀防治措施鉴于茶炭疽病的严重危害ꎬ相关学者在抗性品种评估㊁农业防治㊁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ꎮ4.1㊀培育抗性品种培育抗性品种是治理茶炭疽病最理想的方法ꎮ关于抗性品种ꎬWang等培育出了抗炭疽病新品种ZC108ꎬ抗茶炭疽病的能力比亲本LJ43强ꎬZC108在春季表现出发芽更早以及不同的叶形和植物结构[29]ꎻ王雷刚等通过单株选择法培育出霍黄1号品种ꎬ为中抗茶炭疽病品种[30]ꎻ韦柳花等通过单株选择法培育出抗炭疽病品种桂茗2号[31]ꎻ中茶501是章志芳等选用单株选择法培育出的高抗炭疽病品种[32]ꎻ张兰美等采用单株选择法培育出磐茶1号ꎬ发现其具有较强的抗茶炭疽病品质[33]ꎮ此外ꎬ浙农902㊁中茗66号㊁庐云1号和2号㊁中茶502和603等均发现具有抗炭疽病潜能[34 ̄39]ꎮ4.2㊀农业防治张洪等在茶园间作黄豆与单种茶相比ꎬ茶炭疽病的发病率降低了近75%ꎬ间作玉米的发病率降低了近50%[40]ꎮ因此ꎬ可以采用在茶园间作黄豆㊁玉米等植物以降低茶炭疽病的发生ꎮ唐美君等在春茶后进行重修剪ꎬ可有效降低炭疽病的发生率[41]ꎮ此外ꎬ有研究表明ꎬ增施钾肥㊁沼液肥可以有效减少茶炭疽病的发生[42ꎬ43]ꎮ4.3㊀生物防治因茶食用的特殊性及绿色发展的需要ꎬ近年来在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逐渐兴起ꎮChen等研究表明ꎬ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可显著降低茶树炭疽病对茶苗的危害ꎬ病斑面积较对照减少35.29%[44]ꎻ赵兴丽等从茶树根际中筛选出15株对茶炭疽菌具有较好抑制效果的放线菌ꎬ其中菌株A-dyzsc04-2对炭疽菌的抑菌率为66.71%ꎬ并被鉴定为淀粉酶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diastatochromogenes)ꎬ其发酵液的抑菌率超过90%[45]ꎻ此外ꎬ该课题组还筛选到1株对茶炭疽病菌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木霉菌株LS17110205ꎬ并鉴定为类棘孢木霉(Trichodermaasperelloides)ꎬ进一步研究发现ꎬ其发酵液对炭疽菌的抑菌活性达70.08%ꎬ活体抑菌活性超过75%[46]ꎮ刘诗琪等从茶树根际土壤中分离并筛选到15株对茶炭疽菌具有拮抗活性的放线菌ꎬ其中菌株A-qlqy-2活性最好ꎬ其活体及发酵液的抑菌活性菌超过70%ꎬ并初步鉴定为北里孢菌属(Kitasatosporasp.)[47]ꎮ张玉丹等从茶树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对茶炭疽病病原菌山茶刺盘孢菌具有拮抗活性的菌株JS4-Fꎬ并鉴定为藤黄生孢链霉菌(S.luteos ̄poreus)ꎬ其拮抗效果超过75%ꎬ发酵液的离体叶片防效超过50%ꎬ盆栽防效接近45%[48]ꎮ朱咏珊等从茶树根际土壤中分离出一株对茶炭疽菌具有生防效果的细菌生防菌JT68ꎬ并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ꎬ其发酵液的抑菌率超过80%ꎬ挥发性物质的抑菌率超过50%[49]ꎮ王义勋等研究发现ꎬ解淀粉芽胞杆菌WH1发酵液在72h后对茶炭疽菌的抑菌率达到100%ꎬ第一次用药后的田间防效接近75%[50]ꎮ4.4㊀化学防治关于化学防治ꎬ主要开展了基于生物农药和化学合成农药的相关研究ꎮ在生物农药方面ꎬ冯月玲等发现田间喷施0.2%苯丙烯菌酮微乳剂ꎬ对茶炭疽病的防效接近60%[51]ꎮ梁浩等研究发现ꎬ博落回对茶炭疽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ꎬEC50值为51.674μg/mL[52]ꎮ饶家瑞等研究表明ꎬ百里酚和愈创木酚对茶炭疽菌具有优秀的离体抑菌活性ꎬEC50值分别为18.55μg/mL和25.11μg/mL[53]ꎮ郭迟鸣等发现ꎬ0.5%香菇多糖对茶炭疽病菌抑制作用较好ꎬEC50值为9.40μg/mL[54]ꎮ杨文等研究表明ꎬ柠檬醛和香叶醇在500μg/mL浓度时对炭疽菌的抑菌效果为100%ꎬ进一步发现EC50分别为230.56μg/mL和238.38μg/mL[55]ꎮ向晓龙等研究发现2个香茅醇异构体对茶树炭疽病菌的EC50分别为113.27μg/mL和119.87μg/mL[56]ꎮ孙钦玉等研究表明ꎬ紫苏和薄荷提取物对茶炭疽菌的抑制效果较好ꎬ在40mg/mL浓度下ꎬ提取物的抑菌率均超过75%ꎬ其中紫苏提取物抑菌活性更高ꎬ在48h时其对炭疽菌的抑制率达100%ꎬ对孢子的萌发抑制率接近85%[57]ꎮ张志鹏等研究了小檗碱对5种不同茶炭疽病菌种的抑制效果ꎬ发现小檗碱对山茶刺盘孢菌和重庆炭疽菌(C.chongqinggense)的抑制效果最好ꎬ在浓度为12mg/mL时达到100%[58]ꎮ程庆51华等对5种不同茶炭疽病菌种采用苦参碱开展抑菌活性测试ꎬ结果发现苦参碱对5种炭疽菌的EC50为3.038~7.963mg/mLꎬ在22mg/mL浓度时ꎬ对5种炭疽菌的抑制率均超过了95%[59]ꎮ在化学合成杀菌剂方面ꎬ石媛等试验表明ꎬ吡唑醚菌酯㊁苯醚甲环唑和啶氧菌酯等药剂对茶炭疽病具有良好的田间防效ꎬ施药7~14d后的防效在76.8%~83.5%[6]ꎮ饶家瑞等测试了14种农药对茶炭疽菌的体外实验ꎬ发现氟啶胺㊁咪鲜胺和氟硅唑的抑菌率较好ꎬEC50为0.14~1.78μg/mL[60]ꎮ唐美君等研究发现ꎬ啶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在药后21d的防效超过了98%ꎬ可以作为田间用药推荐药剂[2ꎬ61ꎬ62]ꎮ5 结语茶炭疽病的发生㊁流行及严重程度与栽培品种㊁环境㊁管理等关系密切ꎬ不同品种与地域的病原菌差异较大ꎬ且抗性和致病性存在差异ꎬ导致同一药剂在不同地域茶园防效不同ꎮ因此ꎬ需要继续开展不同地域茶园炭疽病病原的鉴定工作ꎬ尤其是地方品种炭疽病病原的鉴定工作ꎬ以期为药剂防治及抗性品种培育提供依据ꎮ同时ꎬ目前针对茶炭疽病登记的农药品种较少ꎬ其中植物诱抗剂仅有0.5%的几丁聚糖水剂ꎬ化学杀菌剂也仅有吡唑醚菌酯㊁啶氧菌酯㊁苯醚甲环唑㊁百菌清㊁氢氧化铜㊁代森锌6种ꎬ未发现植物源农药㊁微生物农药等生物农药的登记ꎮ因此ꎬ开展高效低毒绿色农药的筛选及复配解决可选药剂少这一问题ꎬ依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ꎮ参考文献[1]㊀DEANRꎬVanKANJAꎬPRETORIUSZAꎬetal.Thetop10fungalpathogensinmolecularplantpathology[J].MolecularPlantPathologyꎬ2012ꎬ13(4):414 ̄430.[2]㊀唐美君ꎬ郭华伟ꎬ姚惠明ꎬ等.茶炭疽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及其示范应用[J].中国茶叶ꎬ2019ꎬ41(9):32 ̄35.[3]㊀HASSANOꎬKIMSHꎬKIMKMꎬetal.Firstreportofleafanthrac ̄nosecausedbyColletotrichumcamelliaeonteaplants(Camelliasinensis)inSouthKorea[J].PlantDiseaseꎬ2023ꎬ107(9):2881.[4]㊀谢昀烨ꎬ曾思锦ꎬ袁月ꎬ等.浙江省新昌县茶叶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药剂敏感性测定[J].浙江农业学报ꎬ2018ꎬ30(7):1188 ̄1193.[5]㊀ORROCKJMꎬRATHINASABAPATHIBꎬSPAKESRB.Anthrac ̄noseinU.S.tea:pathogencharacterizationandsusceptibilityamongsixteaaccessions[J].PlantDiseaseꎬ2020ꎬ104(4):1055 ̄1059.[6]㊀石媛ꎬ王昆ꎬ田家顺.茶树炭疽病防治田间药效试验[J].湖南农业科学ꎬ2023(4):73 ̄75.[7]㊀刘荣ꎬ姚玉仙ꎬ周爽爽ꎬ等.茶炭疽病的症状识别与防治研究[J].福建茶叶ꎬ2022ꎬ44(2):24 ̄26.[8]㊀唐志刚ꎬ杨满平ꎬ刘鑫.镇巴县茶炭疽病的发生现状与防治技术[J].蚕桑茶叶通讯ꎬ2023(4):30 ̄31.[9]㊀SHIYLꎬSHENGYYꎬCAIZYꎬetal.Involvementofsalicylicacidinanthracnoseinfectioninteaplantsrevealedbytranscriptomeprofiling[J].InternationalJournalofMolecularSci ̄encesꎬ2019ꎬ20(10):2439.[10]㊀唐美君.茶炭疽病的识别与防治[J].中国茶叶ꎬ2019(4):6 ̄8. [11]㊀凌光汉ꎬ陈小媛.新昌县茶树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J].中国茶叶ꎬ2015ꎬ37(12):19.[12]㊀马姣姣.硒与褪黑素调控茶树炭疽病与叶片衰老的机理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ꎬ2022.[13]㊀张莉ꎬ赵兴丽ꎬ张金峰ꎬ等.茶树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贵州农业科学ꎬ2018ꎬ46(11):36 ̄39.[14]㊀赵永田ꎬ马悦ꎬSUJITRAJSHETHꎬ等.我国茶树叶部主要真菌病害绿色防控现状与展望[J].植物保护ꎬ2023ꎬ49(5):133 ̄144.[15]㊀唐美君ꎬ郭华伟ꎬ姚惠明ꎬ等.龙井茶区茶炭疽病的发生规律[J].浙江农业科学ꎬ2019ꎬ60(10):1763 ̄1765.[16]㊀LINSRꎬYUSYꎬCHANGTDꎬetal.FirstreportofanthracnosecausedbyColletotrichumfructicolaonteainTaiwan[J].PlantDiseaseꎬ2020ꎬ105(3):710.[17]㊀SHINNꎬDUYXꎬRUANHCꎬetal.FirstreportofColletotrichumfructicolacausinganthracnoseonCamelliasinensisinGuangdongProvinceꎬChina[J].PlantDiseaseꎬ2017ꎬ102(1):241.[18]㊀LIQꎬZHUJꎬRENNꎬetal.CharacteristicsandpathogenicityofDisculatheae ̄sinensisisolatedfromteaplant(Camelliasinensis)andinteractionwithColletotrichumspp.[J].Plantsꎬ2023ꎬ12(19):3427.[19]㊀ZHANGLꎬLIXꎬZHOUYꎬetal.Identific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ColletotrichumSpeciesassociatedwithCamelliasinensisanthracnoseinAnhuiProvinceꎬChina[J].PlantDiseaseꎬ2021ꎬ105(9):2649 ̄2657.[20]㊀LUQꎬWANGYꎬLINꎬetal.DifferencesinthecharacteristicsandpathogenicityofColletotrichumcamelliaeandC.fructicolai ̄solatedfromtheteaplant[Camelliasinensis(L.)O.Kuntze][J].FrontiersinMicrobiologyꎬ2018ꎬ9:3060.[21]㊀WANGYCꎬHAOXYꎬWANGLꎬetal.DiverseColletotrichumspeciescauseanthracnoseofteaplants[Camelliasinensis(L.)O.Kuntze]inChina[J].ScientificReportsꎬ2016ꎬ6:35287. [22]㊀贡长怡ꎬ刘姣姣ꎬ邓强ꎬ等.茶树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J].园艺学报ꎬ2022ꎬ49(5):1092 ̄1101.[23]㊀彭成彬ꎬ陈美霞ꎬ魏日凤ꎬ等.茶树炭疽菌分离鉴定与遗传转化体系建立[J].西南农业学报ꎬ2021ꎬ34(10):2167 ̄2173.61[24]㊀刘威ꎬ陈玉森ꎬ刘伟ꎬ等.茶树炭疽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13ꎬ25(1):1 ̄5ꎬ20.[25]㊀刘威ꎬ叶乃兴ꎬ陈玉森ꎬ等.茶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fructicola的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J].茶叶科学ꎬ2014(1):95 ̄104.[26]㊀刘威ꎬ叶乃兴ꎬ刘伟ꎬ等.茶树炭疽菌的鉴定及致病力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15ꎬ44(6):581 ̄586.[27]㊀刘威ꎬ袁丁ꎬ郭桂义ꎬ等.茶树炭疽病病原鉴定[J].南方农业学报ꎬ2017ꎬ48(3):448 ̄453.[28]㊀雷娇娇ꎬ田力ꎬ袁伟ꎬ等.贵阳花溪久安茶树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J].江苏农业科学ꎬ2020ꎬ48(11):100 ̄105.[29]㊀WANGLꎬWANGYꎬCAOHꎬetal.Transcriptomeanalysisofananthracnose ̄resistantteaplantcultivarrevealsgenesassociatedwithresistancetoColletotrichumcamelliae[J].PLoSOneꎬ2016ꎬ11(2):e148535.[30]㊀王雷刚ꎬ焦小雨ꎬ刘丹丹ꎬ等.黄化茶树新品种 霍黄1号 [J].园艺学报ꎬ2023ꎬ50(S1):203 ̄204.[31]㊀韦柳花ꎬ苏敏ꎬ罗小梅.优质茶树新品种 桂茗2号 选育报告[J].茶叶通讯ꎬ2023ꎬ50(1):38 ̄45.[32]㊀章志芳ꎬ李小恋ꎬ曾建明ꎬ等.适宜机采绿茶新品种 中茶501[J].中国茶叶ꎬ2022ꎬ44(3):56 ̄61.[33]㊀张兰美ꎬ郑旭霞ꎬ陈荣仁ꎬ等.优质茶树新品种 磐茶1号[J].中国茶叶ꎬ2022ꎬ44(1):56 ̄61.[34]㊀梁月荣ꎬ陆建良ꎬ赵东ꎬ等.早生优质茶树新品种 浙农902[J].中国茶叶ꎬ2021ꎬ43(7):35 ̄39.[35]㊀韦康ꎬ成浩ꎬ王丽鸳ꎬ等.早生高香优质绿茶新品种 中茗66号[J].中国茶叶ꎬ2021ꎬ43(5):26 ̄28.[36]㊀陈艳ꎬ刘爽ꎬ韦红飞ꎬ等.庐山云雾茶新品种 庐云2号[J].中国茶叶ꎬ2021ꎬ43(4):25 ̄27.[37]㊀王新超ꎬ郝心愿ꎬ王璐ꎬ等.红绿兼制型早生优质茶树新品种 中茶603[J].中国茶叶ꎬ2021ꎬ43(3):18 ̄21.[38]㊀章志芳ꎬ杨亚军ꎬ李小恋ꎬ等.适宜机采的绿茶新品种 中茶502[J].中国茶叶ꎬ2020ꎬ42(12):21 ̄26.[39]㊀黄纪刚ꎬ刘爽ꎬ陈建华ꎬ等.庐山云雾茶新品种庐云1号[J].中国茶叶ꎬ2020ꎬ42(10):14 ̄17.[40]㊀张洪ꎬ张孟婷ꎬ王福楷ꎬ等.4种间作作物对夏秋季茶园主要叶部病害发生的影响[J].茶叶科学ꎬ2019ꎬ39(3):318 ̄324.[41]㊀唐美君ꎬ郭华伟ꎬ石碧鹏ꎬ等.新昌雪溪茶场茶炭疽病发生动态与绿色防控示范[J].中国茶叶ꎬ2022ꎬ44(12):29 ̄33.[42]㊀姚雍静ꎬ牟春林ꎬ赵志清ꎬ等.施用沼液对茶饼病和炭疽病田间发生的影响[J].中国茶叶ꎬ2011ꎬ33(6):14 ̄15.[43]㊀RUANJꎬWUXꎬHÄRDTERR.Balancedplantnutritionmayhelpreducepesticideusebyimprovingteaplants'resistancetofungaldiseases[J].Industryandenvironmentꎬ2000ꎬ23:89 ̄90.[44]㊀CHENWꎬYETꎬSUNQꎬetal.Arbuscularmycorrhizalfungusal ̄leviatesanthracnosediseaseinteaseedlings[J].FrontiersinPlantScienceꎬ2022ꎬ13:1058092.[45]㊀赵兴丽ꎬ刘诗琪ꎬ张金峰ꎬ等.一株抗茶树炭疽菌和魔芋镰刀菌的淀粉酶产色链霉菌的分离㊁鉴定及生防潜能[J].微生物学通报ꎬ2024ꎬ51(2):517 ̄533.[46]㊀赵兴丽ꎬ张金峰ꎬ周玉锋ꎬ等.一株拮抗茶炭疽病菌的木霉菌的分离㊁筛选及鉴定[J].茶叶科学ꎬ2019ꎬ39(4):431 ̄439.[47]㊀刘诗琪ꎬ张金峰ꎬ孟泽洪ꎬ等.一株拮抗茶炭疽病菌(Colletotri ̄chumcamelliae)的放线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J].分子植物育种ꎬ2023ꎬ[2023 ̄08 ̄22].[48]㊀张玉丹ꎬ谭琳ꎬ任佐华ꎬ等.茶炭疽病拮抗链霉菌的筛选鉴定与拮抗能力测定[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ꎬ2023ꎬ39(3):646 ̄656.[49]㊀朱咏珊ꎬ罗晓欣ꎬ梁浩然ꎬ等.一株茶树根际细菌的鉴定与生防效果研究[J].茶叶科学ꎬ2022ꎬ42(1):87 ̄100.[50]㊀王义勋ꎬ陈京元ꎬ祁髙富ꎬ等.解淀粉芽胞杆菌WH1菌液防治油茶炭疽病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ꎬ2011ꎬ50(18):3720 ̄3721.[51]㊀冯月玲ꎬ朱英ꎬ毛堂芬ꎬ等.6%抗坏血酸水剂与0.2%苯丙烯菌酮微乳剂在茶树上的应用效果[J].农药ꎬ2023ꎬ62(9):675 ̄679.[52]㊀梁浩ꎬ杜晓静ꎬ钱玺丞ꎬ等.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对2种茶叶病原菌的联合毒力测定[J].天津农业科学ꎬ2023ꎬ29(4):47 ̄51.[53]㊀饶家瑞ꎬ雷志伟ꎬ周玉锋ꎬ等.9种天然产物对茶炭疽病的抑制效果[J].贵州农业科学ꎬ2021ꎬ49(7):39 ̄45.[54]㊀郭迟鸣ꎬ林文珍ꎬ汪文华ꎬ等.不同生物药剂对茶炭疽病菌和茶轮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现代农业科技ꎬ2020(12):116 ̄117ꎬ119.[55]㊀杨文ꎬ刘惠芳ꎬ陈瑶ꎬ等.香茅草挥发物及其主要成分对3种茶树病原真菌的抑制性研究[J].茶叶科学ꎬ2020ꎬ40(2):269 ̄278.[56]㊀向晓龙ꎬ杨文ꎬ刘惠芳ꎬ等.香茅醇不同旋光异构体对抑制茶炭疽病病菌活性的比较及其协同作用[J].茶叶科学ꎬ2019ꎬ39(4):425 ̄430.[57]㊀孙钦玉ꎬ张家侠ꎬ杨云ꎬ等.紫苏和薄荷提取物对茶炭疽病病菌(Gloeosporiumtheae ̄sinesis)的抑制作用[J].中国植保导刊ꎬ2017ꎬ37(5):18 ̄22.[58]㊀张志鹏ꎬ程庆华ꎬ谢靖康ꎬ等.小檗碱对不同茶树炭疽菌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J].茶叶科学ꎬ2022ꎬ42(3):367 ̄375.[59]㊀程庆华ꎬ张志鹏ꎬ吴艳萍ꎬ等.苦参碱对茶树炭疽菌的抑菌作用研究[J].园艺学报ꎬ2023ꎬ50(2):432 ̄440.[60]㊀饶家瑞ꎬ孟泽洪ꎬ李帅ꎬ等.14种农药对茶炭疽病病原Colleto ̄trichumcamelliae的抑制活性[J].贵茶ꎬ2022(3):37 ̄43.[61]㊀唐美君ꎬ郭华伟ꎬ姚惠明ꎬ等.啶氧菌酯对茶炭疽病的田间防效[J].浙江农业科学ꎬ2017ꎬ58(8):1418 ̄1419.[62]㊀唐美君ꎬ郭华伟ꎬ姚惠明ꎬ等.吡唑醚菌酯乳油对茶炭疽病的防治效果[J].中国茶叶ꎬ2016ꎬ38(2):17 ̄18.71。
实验报告炭痘杆菌前言炭疽杆菌(Anthrax bacillus)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芽孢形成、革兰特色、非运动的细菌,属于芽孢杆菌科。
它是引起炭疽病(anthrax)的致病菌,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包括人类。
本实验旨在通过纯化和鉴定炭疽杆菌,并探究它的基本特性。
实验过程实验材料- 炭疽杆菌菌液- 营养琼脂培养基- 碘酒- 无菌培养皿- 培养箱- 实验手套- 实验口罩- 实验面罩- 消毒液- 显微镜实验步骤1. 准备无菌培养皿:将无菌培养皿置于无菌操作台上,用碘酒擦拭培养皿内外表面,并晾干。
2. 无菌操作:在无菌操作台上穿好实验手套、实验口罩和实验面罩,并使用消毒液消毒双手和工作台面。
3. 培养炭疽杆菌:使用无菌的试管从炭疽杆菌培养基中取出适量菌液,均匀地划线于无菌培养皿表面。
用不同的无菌培养皿分别接种不同的培养基,如血寒牛血琼脂、山地土时的营养琼脂培养基等。
4. 封闭培养皿:将接种好菌液的无菌培养皿口朝下盖好,贴上标签,封闭好后放入培养箱中。
5. 培养:将盖好的培养皿连同培养箱一起放入预设好的培养箱中,控制好温度、湿度和通气情况,保持适宜的培养环境。
培养时间为24-48小时。
6. 观察:在培养箱内恰当的环境下取出培养皿,使用显微镜观察盖膜、菌落和细菌的形态特征,并进行图像记录。
实验结果经过培养和观察,我们在不同的培养基中成功地分离出了炭疽杆菌。
观察结果显示,炭疽杆菌形成了典型的菌落,具有以下特征:1. 形态:炭疽杆菌是芽孢形成菌,其形态特征是短肥的杆状细胞,两端微尖,单个细胞呈链状排列。
2. 盖膜:在培养皿表面形成了乳白色、光滑、微扁平的菌落,触摸时有一定的黏性。
3. 培养特性:炭疽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无需氧气即可生长,可在适宜的环境中迅速繁殖。
4. 培养基选择:炭疽杆菌可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但最适合的是寒牛血琼脂培养基和山地土时的营养琼脂培养基。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纯化和鉴定了炭疽杆菌,并了解了它的基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