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 格式:pdf
- 大小:124.34 KB
- 文档页数:2
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林业病虫害对林木生长有着极大的影响,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于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一、林业病虫害概述林业病虫害是指林木生长过程中受到有害生物的侵袭,导致林木生长受阻、产量下降、品质变差,甚至死亡。
这些有害生物包括各种病原菌、害虫、鼠类等。
林业病虫害具有传播快、危害大、防治难等特点,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
二、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1、加强植物检疫植物检疫是防止有害生物入侵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对林木种苗、木材等林业产品的检疫,可以有效地防止有害生物的传播。
同时,对于已经发现的有害生物,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封锁和消灭,防止其扩散和蔓延。
2、营林技术措施营林技术措施是预防林业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选择适宜的树种、改善林木生长环境、加强抚育管理等措施,可以提高林木的抗病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同时,合理密植、修枝整形等营林技术措施也可以改善林木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3、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是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手段来控制林业病虫害的方法。
通过保护和利用天敌,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减少其对林木的危害。
同时,利用微生物等生物制剂也可以对病原菌进行防治,减少其对林木的危害。
4、化学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是一种快捷、有效的防治方法。
通过使用化学药剂可以对病虫害进行迅速的控制和消灭。
但是,化学药剂的使用也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在使用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药剂、使用方法、使用量等。
5、加强监测预警监测预警是预防林业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加强对林业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可以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建立健全监测网络体系,加强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为预防和控制林业病虫害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三、结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加强植物检疫、营林技术措施、生物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以及加强监测预警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必要性及措施森林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不仅为人类提供氧气和木材资源,还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食物链的基础。
随着人类的持续开发和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森林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必要性不言而喻,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成为当务之急。
一、森林病虫害的危害森林病虫害是指对森林植物造成危害的各种病原体和害虫。
它们可通过危害树干、树叶、树根等部位,引起森林树木的枯萎、发霉、龟裂等现象,严重时可导致森林大面积衰弱乃至死亡,造成森林资源丧失和生态环境恶化。
一些虫害还直接危害人畜,如毒蛇、猛虎等对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而一些病害还会对人类的健康、生产活动产生影响。
由此可见,森林病虫害对人类生存、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1. 保护生态环境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和环境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森林病虫害的危害会导致森林生态环境恶化,破坏生态平衡,影响空气质量,损害水土保持功能,导致生态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生态环境的稳定。
2. 保护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森林病虫害的危害会导致森林资源的丧失,影响木材、药材、水果等森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3. 保障人民群众生活森林病虫害的危害不仅对森林资源造成损失,还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安全和生活,导致灾害频发、社会稳定受到影响。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必要性十分重大,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保护好我国珍贵的森林资源。
三、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措施1. 加强监测预警加强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工作,通过定期对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演变过程进行监测,对潜在的病虫害危害进行预警,及时发现和控制病虫害发生的危害。
2. 增强生物多样性通过采取措施,增加森林生物的多样性,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3. 加强保护和修复工作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森林,加强保护和修复工作,对于发生病虫害之前的及时处理和加以预防,对于已经发生的病虫害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治理。
浅谈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森林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提供着宝贵的木材、食物和环境资源。
然而,森林的病虫害问题一直困扰着森林经营者和科学家。
病虫害的出现不仅会影响森林的生态环境,还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有效地防治森林病虫害是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一、森林病害防治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首先要了解不同的病害类型及其发展规律,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此基础上,森林病害主要的防治措施有:(一)病害防治前期1、选好优良品种。
选用抗病性强的树种,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2、注意营养管理。
保障森林植物的充分营养,使其身体健康,减少病害的发生。
3、合理修剪。
定期对森林林木进行修剪,防止树枝病害向其他部分传染。
4、采取药物防治。
在病害初期,及时采用药物进行治疗,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害的发生。
1、修剪枯枝。
对于已经感染了病害的枯枝,及时将其修剪,避免病害扩散。
2、撤除病株。
将已经感染了病害的树木及时撤除,防止病害扩散。
3、使用农药。
在病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采用农药进行治疗,并保持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
1、做好清洁卫生。
定期对森林区域进行清理和消毒,防止病害再次发生。
2、加强病害监测。
定期对森林进行病害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害,避免病害扩散。
3、保持生态平衡。
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维护,使其健康发展,从根本上预防和防治森林病害。
森林虫害是森林病虫害中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它会直接危害森林的生态系统,甚至会对人类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针对森林虫害的防治,也需要采用一系列综合性的手段。
其中,主要防治措施有:(一)传统防治方法1、人工捕杀。
使用手动或机械方法捕捉各种害虫,减少害虫数量。
2、物理防治。
采用光线、声音、气味或冷却等物理手段,对害虫进行防治,阻止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3、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药剂对害虫进行杀灭和控制,避免害虫的蔓延。
1、天敌调制。
浅谈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与方法林业病虫害是指森林、林木和林木种苗因生态环境变化或人为因素而引起的各种有害生物的群体现象。
它是一个涉及林业生产的重要问题,对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维护林业生产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何防治林业病虫害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就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与方法进行探讨。
一、防治策略(一) 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是指从根本上治理病害、虫害,中心思想是扶持生态系统建设,通过调节破坏平衡的因素,使它们重新建立动态平衡,从而减轻和遏制发病、虫的发生。
它的主要措施包括指导宜林为林,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发挥林业生态系统保护作用。
(二) 防治重点对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应该采取防治重点的策略。
其中,防治病害的重点是预防病害的发生。
要加强气象灾害、土地利用类型、环境污染等因素与病害发生的关系研究。
对于虫害的防治,重点是提高物理干扰和生态调控能力。
二、防治技术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不同类别。
不同的防治技术在实践操作中,应根据具体的病虫害种类和危害程度来选择。
物理防治技术是指采用机械、物理、农艺等力量对病虫害进行控制的方法,其优点是无毒害、高效、环境友好等。
主要措施包括:1.采用陷阱、粘虫板、蓝色光源等捕捉虫害;2.人工观察,及时发现并清除病虫;3.选择合适基地、风向和土壤等,降低虫害的侵染率;4.优化种植密度、配套耐病品种,提高林木的抗病虫害的能力等。
化学防治技术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防治措施,它利用化学药品,将其喷施、洒布以达到杀灭和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此类化学药品有机磷、卡菊类、杀菌剂等。
但在使用化学药品时,要注意下列几点:1.选择安全无毒的药品,并务必避免过量使用;2.在使用前要先进行适宜的试验,按照使用要求遵守规定,并注意产品的质量;3.正确配制,严格控制使用量和使用时间;4.注意水源防污染,保护周围的人员和环境安全。
(三)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昆虫、真菌等天然生物源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引言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森林病虫害成为世界各地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森林病虫害不仅会给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还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森林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预防措施预防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加强森林监测:建立完善的森林病虫害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分布范围,为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2. 优化森林结构:合理布局森林植被,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少单一林种的种植面积,降低病虫害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
3. 保持生态平衡: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相互作用,例如引入天敌来控制害虫数量,防止害虫暴发。
4. 严格检疫措施:加强对森林种苗、采伐工具和运输车辆等的检疫工作,防止外来病虫害的传入和扩散。
防治措施当森林病虫害发生的时候,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虫等自然方式控制害虫数量,例如引入蜂类寄生虫来控制松毛虫的数量。
2. 化学防治:使用杀虫剂、杀菌剂等化学药剂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但需要注意使用剂量和方法,以避免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不良影响。
3. 物理防治:采用物理手段来控制病虫害,例如人工清除受害树木,利用陷阱捕捉害虫等。
4. 研究和创新: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研究工作,开发新的防治技术和方法,提高防治效果和可持续性。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作,需要广大科研人员、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预防措施、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措施森林病虫害是指发生在自然森林、人工林及林下植被中的一类病虫危害,其对森林资源的形成、更新、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森林病虫害规模逐渐扩大,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本文将就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一、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原因1.气候因素。
气候是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林区气温、降雨量等气候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病虫害的发生。
例如,雨量缺乏会导致树木水分不足,使之失去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2.土壤因素。
土壤是森林病虫害的重要因素,其中重金属、土壤酸度、养分含量等都会影响树木生长和病虫害的发生。
因此,必须对森林中的土壤进行合理调节,来减少病虫害产生的影响。
3.病菌和病原体。
病菌和病原体对森林病虫害的产生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病菌和病原体的传播,森林病虫害也随之增加。
而对于某些虫害,它们通过与病菌协同作用来造成病害的。
二、森林病虫害的危害1.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病虫害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非常严重,它们破坏了森林生态平衡,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变化。
2.对森林资源的损失。
病虫害对森林资源造成的损失可能会导致永久失去这些资源,造成经济损失,从而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危及生物多样性。
森林病虫害对森林中的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威胁。
如无节制的砍伐、野火和病虫害的流行,容易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得森林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遭受到了严重威胁。
因此,为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有效减少经济损失,需要采取重要的措施来控制森林病虫害。
三、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措施用来引入天敌以阻断病虫害的传播,从而降低其对森林的危害。
2.机械控制。
机械控制是通过使用机械设备来控制森林病虫害,如树干清修和清洗林道。
3.化学防治。
对于森林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是控制害虫和病菌流行的一种方法,可以利用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品来杀灭害虫和病菌,以达到控制其传播的目的。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措施林业病虫害是指对林木造成危害的病害和害虫的总称。
这些病虫害会严重影响森林的生长和发展,甚至导致森林的死亡。
为了保护森林和维护生态平衡,必须采取生物防治措施来控制和预防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1. 生态调控:通过合理的林地结构设计和调整,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度和多样性,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稳定性。
增加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种植,增加树种的多样性,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吸引天敌和天然控制者来控制害虫数量。
2. 天敌引入:通过引入捕食性昆虫和益虫,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通过人工放养或释放天敌昆虫,如寄生蜂、捕食性甲虫等,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这些天敌能够吃掉害虫的幼虫或卵,从而控制害虫的繁殖和传播。
3. 草本植物控制:有些草本植物具有杀虫和控制害虫的效果。
通过选择适合的草本植物种类,进行种植和管理,可以减少害虫的数量和影响。
种植芸苔、洋甘菊等草本植物,可以有效地控制某些害虫的数量。
4. 病虫害预警:通过建立病虫害监测体系,实时了解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情况。
通过采集和分析病虫害样本数据,提前预警和预测病虫害的爆发,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这可以帮助林农合理调整措施,并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病虫害的蔓延。
5. 化学防治: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化学药剂来控制林业病虫害。
化学防治应谨慎使用,避免对生态环境和人畜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
使用化学药剂前,需要进行严格的药剂筛选和安全评估,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措施是重要的森林保护策略。
通过生态调控、天敌引入、草本植物控制、病虫害预警和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预防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需要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不断改进生物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和可持续性,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前言:搞好森林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做好这项工作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又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屏障。
从目前来看,要想搞好这项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性工作,就必须弄清楚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从这些关键得层面入手,不断探寻这些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一、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众所周知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各地各部门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与监测,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根治,切实避免平时不调查,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
从当前发展看,要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以省、市重点测报点为骨干,以县级测报点为基础,尽快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国的、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
不仅仅要能够及时掌握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还要能够结合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进行全省主要森林病虫害的长期预报,为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于此同时,还要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性资料,建立起数据库,要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
目前,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省市重点测报点的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手段的提高和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要切实达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目的。
二、加大森防科技防治手段的创新森防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有效支撑。
针对我区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情况,防治手段急需要大力改进。
第一,要坚持搞生态林业。
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前提下,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应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全过程,切实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真正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森林病虫害对我们的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帮助我们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
1. 合理森林经营管理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是预防和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基础。
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这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多样性种植:推广森林多样性种植,减少单一树种的种植数量,增加不同树种的比例。
这样可以降低病虫害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提高森林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 合理林分布局:根据森林地形、土壤条件和植物生长需求,科学规划林分布局,合理调整森林结构。
这样可以优化森林生态环境,增强森林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 防治技术的应用为了防止病虫害的蔓延和繁殖,合理运用防治技术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虫或病原体等对病虫害进行生物控制,降低它们的数量和繁殖能力。
例如,引进益虫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 化学防治:运用农药进行喷洒或熏蒸来控制病虫害。
但是,应合理使用农药,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以免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 监测和预警体系建立监测和预警体系对于及时发现和防治森林病虫害至关重要。
通过各种手段,如航空遥感、定点观测和虫情调查等,提前预测和发现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趋势,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 航空遥感技术:利用航空遥感技术对大面积森林进行监测,通过对遥感图像的解译,可以发现森林植被的变化和异常情况,从而提前预警病虫害的发生。
- 定点观测和虫情调查:通过在重点森林区域设置观测点,定期进行观察和虫情调查,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4. 教育宣传和培训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是提高防治能力的重要途径。
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和从业人员的意识和认知,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森林病虫害的严重性和防治方法,从而积极参与到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
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控森林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其健康状况关系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
然而,由于众多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森林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我们必须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防控措施,以减轻病虫害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
本文将介绍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控方法。
一、森林病虫害的监测森林病虫害的监测是指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观察和数据收集,及时了解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蔓延趋势,为进一步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森林病虫害的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通过对森林周围环境的观测和分析来判断病虫害的发生风险和蔓延速度。
这包括对气象条件、土壤状况、植被类型等的监测,并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推测病虫害可能发生的区域和时间。
2. 传感器技术监测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森林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因素,通过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提前发现病虫害的蔓延趋势,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3. 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是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中动物和植物的观察和统计,了解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种类。
例如,通过对树木的叶片、果实和树皮的调查,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病虫害的危害。
4. 遥感技术监测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遥感数据,通过对森林地区的影像和地形等信息进行分析,来判断病虫害的分布和程度。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对大范围森林区域的快速监测,为病虫害的防控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数据。
二、森林病虫害的防控森林病虫害的防控是指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来减轻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和危害。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森林病虫害防控方法: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例如,可以引入捕食性昆虫和益寄生菌来控制森林中的害虫数量,以减少害虫对森林的危害。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农药等化学物质来控制和杀灭森林中的病虫害。
但是,在使用化学农药时需要注意使用的剂量和方法,以免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必要性及措施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越来越重要。
森林病虫害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问题,它们不仅会直接威胁森林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还会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福利。
因此,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一、森林病虫害对森林的危害森林病虫害是指各种真菌、细菌、病毒、真虫、半翅目昆虫等微生物和昆虫类在森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引起的害虫和疾病,它们会对森林带来严重的损害。
1、破坏森林生态系统森林内的病虫害会影响森林内的生态系统,如食草动物的死亡会导致原本丰富的生态系统界限并不明确的猎物减少,其它食物链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大气质量和气温的稳定,释放出陆地碳存量。
2、降低经济效益森林是社会经济中不可忽视的资源,其被病虫害所破坏会有极大的经济影响。
对于森林经济作物,病害将导致生产量减少,甚至死亡。
如天然橡胶树,在棕暴病的破坏下长不出实心花,不能产生橡胶乳。
3、影响社会安全大量森林病虫害时会破坏公路、水电站等基础设施、无数家庭将深陷在洪水泥石流中,影响交通和交通供应能力。
为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且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相应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1、提高森林观察和监测能力病虫害防治的第一步是提高森林观察和监测能力。
要制定监测方案和方法,建立监测网络,加强现场调查和采样,及时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和可能的发展趋势。
2、合理进行病虫害防治防治森林病虫害,既要避免过度使用农药,还要注重优势物种和天敌的情况。
在防止谷盗入侵时,培养益虫的同时制定降低谷盗化裘的政策。
同时,必须进行合理使用防治药剂等防治方法,防止欠费药材食用和药品过量使用等不当措施,以确保环境安全。
3、加强科学研究只有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解决新发现的问题,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科研的要点还包括:(1)了解病虫害,正确评估。
(2)破解病防的难题,加强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和税度学的基础研究。
简议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一直是森林管理领域的重点工作之一,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技术水平不够,防治措施不够科学,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效果。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 技术水平不够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防治效果,但目前仍然存在技术水平不够的问题。
一方面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相关技术知识掌握不够充分,导致在防治过程中难以做到科学防治;另一方面是由于技术装备水平不够,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解决。
2. 防治措施不够科学目前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着防治措施不够科学的问题。
一些地方存在盲目投药、滥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需要采取更加科学的防治措施,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不足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目前仍然存在着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
一些工作人员对于森林病虫害的认识不够深入,难以及时准确地判断病虫害的类型和程度,这就影响了防治工作的效果。
二、解决对策1. 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技术水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可以通过开展培训、组织学习交流等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还可以适当增加技术装备投入,提高防治工作的技术装备水平,以充分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2. 采取科学防治措施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需要采取更加科学的防治措施。
可以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可以加强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的扩散。
3. 加强专业知识培训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可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可以通过举办专业知识培训班、开展信息交流等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从而更好地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工作现状及建议森林病虫害是森林保护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如何进行有效的生物防治工作,已成为森林保护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介绍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工作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
目前,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生态修复与恢复、科学普及与宣传推广。
病虫害的监测与预警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基础工作。
通过建立监测网点、使用传感器和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可以实时获取森林病虫害的分布状况和危害程度,从而为生物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一定的森林病虫害监测网络,并且开展了病虫害预警工作。
监测设备的更新换代和监测网点的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山区,监测系统不够完善,预警水平有待提高。
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是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一环。
传统的化学防治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容易导致病虫害的抗药性产生。
生物防治技术采用天敌、寄生虫和病原菌等生物因子来控制病虫害,不仅能够保护环境,还能够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目前,我国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如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天敌和寄生虫,但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天敌和寄生虫的筛选与培育,提高其控制效果。
生态修复与恢复也是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在病虫害发生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森林恢复和修复,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当前,我国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生态修复与恢复技术体系,包括人工复绿、天然恢复和植物防治等。
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生态修复成本高、效果不稳定等。
需要继续加强技术研发,提高生态修复与恢复的效果。
科学普及与宣传推广是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开展病虫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可以提高公众对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一些科普活动和宣传工作,但覆盖面和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1.种植抗病虫害品种:选择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林木品种进行种植,提高林木的抵抗力。
2.合理布局和密度控制:合理安排林分的密度和布局,避免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
3.土壤改良和肥料施用:通过改良土壤质量,增加养分供应和营养平衡,提高林木的生长能力和抵抗力。
4.剪伐病虫害林木:及时剪伐病虫害林木,减少病虫害的传播风险。
5.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加森林的生态功能,提高林木的生态环境适应能力。
二、植保技术防治除了预防为主的措施外,采用适当的植保技术也能够有效地防治林业病虫害。
常见的植保技术措施包括:1.化学防治:主要通过喷洒农药或杀虫剂的方式,对林木进行防治。
不过使用化学药剂应谨慎,避免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进行病虫害防治。
例如引进捕食性昆虫来控制害虫的数量,或者利用能抑制病菌生长的微生物进行病菌的防治。
3.物理防治:通过物理方式对病虫害进行控制。
例如利用粘胶纸或白色板块捕捉害虫,或使用陷阱捕捉害虫。
4.结构防治:通过改变林木的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例如修建栅栏,控制害虫进入林区。
三、加强监测和预警为了及时掌握病虫害的情况,能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需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监测和预警的措施包括:1.林木状况调查:定期对林木进行状况调查,了解其生长状况和是否存在病虫害。
2.害虫生物学观察:对害虫进行生物学观察,了解其生命周期、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案。
3.病害检测:对林木进行病害检测,及时发现并确定病虫害类型,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4.病虫害预警系统:建立病虫害预警系统,利用气象、环境等信息,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趋势,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综上所述,林业病虫害的防治需要从预防为主的原则出发,采取综合治理、植保技术防治、加强监测和预警等一系列措施。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才能保护和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益。
简议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森林病虫害是指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由于病原微生物或害虫的侵害而引起的森林树木生长发育异常、植株死亡的现象。
森林病虫害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对策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1. 缺乏科学技术支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缺乏科学技术支持是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方面,现有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受到制约,难以达到对抗新型病虫害和抵御极端天气等复杂环境条件的需求。
对病虫害防治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力度不够,导致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在技术手段上相对滞后,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2. 缺乏专业人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缺乏专业人才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从事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实践经验,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无法有效应对各种病虫害的侵袭,无法有效地开展病虫害的监测、预测和防治工作,影响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效果和成效。
3. 缺乏监测预警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还存在着缺乏及时监测和预警的问题。
由于森林病虫害的侵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及时准确地进行监测和预警,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但是由于监测手段和技术不够完善,导致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无法得到保障,影响了对森林病虫害的有效防治。
二、对策建议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缺乏科学技术支持的问题,可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加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和应对能力。
可以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建立科技支撑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效益。
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缺乏专业人才的问题,可以加大对从事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可以通过建立相关专业培训课程和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出更多的森林病虫害防治专业人才,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与保护措施森林作为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美丽的景观价值,还在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森林病虫害的频繁出现给森林健康带来了不小的威胁。
为了保护森林,防治森林病虫害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与保护措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关注这一领域。
一、疫情监测与早期预警一项有效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是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与早期预警系统。
通过定期巡查和监测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早期预警系统的建立可通过安装监测设备、利用遥感技术以及培训和提高森林管理者的观察技巧来实现。
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及促进维护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对于防治森林病虫害至关重要。
生物多样性能够提高森林生态的稳定性和抵抗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为了维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合理规划林木组成、增加森林中的天然敌虫种群、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
三、合理的森林管理合理的森林管理是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关键。
这包括密度适宜的树木间距、定期修剪枯死的树枝、及时清除病虫害源等措施。
合理管理可有效减少森林病虫害的传播和发生。
四、化学防治手段的应用化学防治是一种常见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手段。
通过使用杀虫剂或杀菌剂,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然而,化学防治的应用需要谨慎,不仅要选择适当的药剂,还要遵循正确的施药方法,以免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其他负面影响。
五、推广科学防治技术科学防治技术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
例如,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干扰技术控制虫害的繁殖和扩散,利用真菌或细菌对抗病原体等。
推广和应用科学防治技术有助于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负面影响。
六、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森林病虫害不分国界,需要进行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
各国可以共享疫情监测数据、防治技术等信息,促进合作与发展。
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可以改善防治措施和提高防治效果,共同保护全球森林的健康。
综上所述,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与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
森林病虫害的发病原因及主要预防治理措施随着森林资源的不断减少,森林病虫害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森林病虫害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环境、生物和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森林病虫害的发病原因和主要预防治理措施。
一、森林病虫害的发病原因1.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导致森林病虫害发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例如,气候变化、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湿度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
气候变化是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之一,气候的变化会导致温度、降雨量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从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最终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2. 生物因素:除环境因素之外,生物因素也是导致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都是导致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其中,生物的密度、种类、繁殖和死亡等都会对森林健康状况产生影响。
3. 人为因素:人类活动也是导致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之一。
例如,乱砍滥伐、过度利用森林资源、雨林开垦等人为活动都会严重影响森林生态平衡和稳定性,加速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二、森林病虫害的主要预防治理措施1. 生态管护:生态管护是森林病虫害预防和治理的核心措施。
生态管护包括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调整人类活动的方式等方面。
这些措施可以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从而保障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2. 技术防治:技术防治是森林病虫害预防和治理的重要手段。
技术防治包括检疫、监测、防治和灭治等方面。
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及时预防、控制和消灭病虫害,减少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损害。
3. 营造健康森林环境:营造健康森林环境是预防和治理病虫害的另一重要手段。
营造健康森林环境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林区护林员巡逻监管等方式促进森林健康状况,增强其抗病虫害能力,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 加强科研攻关:加强科研攻关也是预防和治理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
科研攻关可以深入了解和分析病虫害的发生机理、治理方法等方面,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预防和治理措施,为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提升提供支持。
森林病虫害的概念及其防治方法森林病虫害是指在森林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真菌、昆虫以及其他生物的侵害而引起的树木健康状况下降的现象。
这些病虫害不仅对森林的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还对森林产业和生态环境带来重大威胁。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森林病虫害的概念,并提出几种常见的防治方法。
概念部分:森林病虫害是指森林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真菌、昆虫等生物侵害引起的树木健康状况下降的现象。
这些生物侵害森林的根系、茎干、叶片或果实等部分,导致树木生长受限甚至死亡。
森林病虫害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气候、树种、土壤、生物多样性和人为因素等。
病虫害的严重程度可以因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而异。
防治方法部分: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其他有益生物作为天敌来控制害虫数量的方法。
例如,可以引入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或寄生蜂等,使它们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
这种方法对于特定的害虫来说十分有效,且对环境友好,不会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使用化学农药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迅速有效地杀死害虫,但也容易对其他无害生物造成危害,并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应遵循合理用药原则,确保安全使用,并选择对目标害虫有特异性的农药。
3.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手段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这包括了人工捕捉害虫、利用陷阱捕捉昆虫或设置屏障等。
物理防治方法对环境影响较小,但操作成本较高,尤其在大面积的森林中。
4. 遗传控制遗传控制是通过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来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这种方法通过育种或选择适应性更强的树种来提高森林植物的抗性。
遗传控制方法需要长期研究和实践来改良森林植物的品种。
5. 森林管理森林管理是综合运用各种措施来控制森林病虫害的方法。
这包括合理规划森林结构,及时清理森林底层草木,加强森林监测和早期预警系统建设等。
森林管理对森林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语:森林病虫害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利益具有重要影响。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防治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性及建议1. 引言1.1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林业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森林不仅是重要的生态屏障,还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调节气候、净化水质和保水,有利于土壤保护和防止水土流失。
通过合理经营和保护,森林的生产、生态、社会、文化功能得以全面发挥,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也可以有效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森林病虫害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森林病虫害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是极大的,它们会影响林木的健康生长,导致林木死亡和枯萎。
病虫害一旦蔓延,会造成林地生态系统的失衡,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林木的生长速度和产量,甚至导致整个林地生态环境的崩溃。
病虫害还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的保育功能和水土保持能力,加速土地退化的进程。
病虫害在林区之间的传播也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对整个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损害。
防治森林病虫害对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只有有效防治各种病虫害,才能确保林业生态环境的健康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森林病虫害的危害性分析森林病虫害是指各种病原体和害虫对林木造成的危害。
它们可以直接危害树木的生长,造成落叶、落果和凋萎,甚至导致树木死亡。
森林病虫害还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森林病虫害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一些病原体和害虫会以林木为食物或寄生主体,大量繁殖,导致林木数量减少,种类减少,甚至灭绝。
这将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破坏原有的生物多样性,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森林病虫害还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林木是重要的资源,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2009年第3期总第144期林区教学Teach i n g of Forestry R egi o nNo .32009General No .144谈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张晓明(八面通林业局护林经营所,黑龙江穆棱157500)摘 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及主要对策措施。
必须加强森林病虫害的治理和检疫工作,以保护生态安全。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图分类号:S7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09)03-0116-02收稿日期:2008-10-10作者简介:张晓明(1983-),男,黑龙江穆棱人,从事森林资源研究。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森防战线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森防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目标管理责任制得到完善落实,防治技术手段和防治成效不断提高,整体抗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
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森防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一、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1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
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
目前,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从未发现过的。
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1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由于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
国际性检疫害虫松材线虫病和国内检疫对象日本松干蚧这两种害虫随时都有可能侵入,特别是松材线虫病,一旦侵入,很可能使大面积的油松林在短期内毁灭。
31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
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
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二、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一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发布预报和指导防治。
二是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
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
三是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四是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
五是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病虫害的防治率低,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三、主要对策措施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11加强重视和领导。
一是从加速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是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
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116)和社会协调发展。
三是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识。
森林病虫害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21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
各地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
从发展看,要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以省、市重点测报点为骨干,以县级测报点为基础,尽快建立起一个覆盖全省的、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
不仅要能够及时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而且能够结合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进行主要森林病虫害的长期预报,为我省和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要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
当前,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省市重点测报点的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手段的提高和管理制度的健全,要达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
31加大森防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
森防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针对我省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进。
一是坚持搞生态林业。
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过程),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
二是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逐步禁止使用甲胺磷、水胺硫磷、对硫磷、久效磷、氧化乐果、福美砷、林丹、三氯杀螨醇、甲拌磷、乙拌磷、杀虫脒、除草醚、草枯醚等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B T乳剂和病毒等)、仿生农药(灭幼脲)、动物源农药(昆虫信息素等)、植物性农药(苦楝素、茴蒿素、烟碱等)、矿物性农药(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矿物油乳剂等),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
三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
环境保护具有特殊的意义,生物防治技术和规模都应有一个大的突破。
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双条杉天牛和青杨天牛,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利用周氏啮小蜂控制美国白蛾,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控制落叶松尺蛾,人工招引啄木鸟控制天牛以及利用B T、病毒和仿生农药灭幼脲等防治美国白蛾、松毛虫等都有广阔的前景,应加大推广普及力度。
四是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研究和探讨新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积极推广利用飞机防治食叶害虫技术和3WF)3S喷雾喷粉机、6H Z)2020A手压树干注射器、6HY)25系列喷烟机等新药械及引诱剂、诱虫灯、遥感对松毛虫、美国白蛾、小蠹虫类等监测技术。
41加强林木检疫,严防危险性病虫传入。
森林植物检疫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0方针的预防性工作。
根据检疫工作政策性强、技术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当前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5植物检疫条例6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
二是在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分布区外围及相关的干线公路路口增建检疫检查站,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严防带疫进出省界。
三是加强源头管理。
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难以设站检查和其他公路又缺乏检疫检查站的情况下,产地检疫必须加强。
要加强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
四是严禁从松材线虫病、日本松干蚧、美国白蛾、苹果绵蚜、红脂大小蠹等疫区调运森林植物及其产品。
对来自国外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虽经口岸检疫机构检疫,但运至目的地后,当地森检部门仍要认真复检,做到万无一失。
51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防治需要。
加大资金投入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基础。
针对因经费投入不足,每年大约有100万亩森林病虫害得不到有效防治的现状,今后应继续加大投入。
一是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0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谁防治0的责任制度,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以筹集更多的资金。
二是各级政府要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特别是市县两级财政,应加大投入。
三是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山区大面积森林多属于公益性的防护林及水源涵养林,其产品是一种不能进入市场而只能服务于社会的特殊/商品0,长期没有经济收益,拿不出钱防治病虫害。
据此,应按/谁受益,谁补偿0的原则,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适当安排防治经费。
森林病虫害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的危害性和损失性,而且具有生物灾害的特点及防治上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为此,林业要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和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必须加强森林病虫害的治理和检疫工作,以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
1特约编辑:林晔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