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诊疗指南共5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5.04 MB
- 文档页数:50
产科产后出血的诊疗常规产科产后出血的诊疗常规产后出血的定义: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500m1或产后2小时内出血量≥400mL 者。
一、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且严重的并发症,危及到产妇的生命。
产科出血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
产后出血预防措施:(一)产前:通过系统围产保健、高危筛查,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疾病进行预防性治疗。
1、纠正贫血,提高对失血的耐受性。
2、及时发现和积极治疗子痫前期。
3、积极治疗患有肝病及凝血机能障碍的孕妇。
4、及时发现羊水过多、双胎、巨大胎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多次刮宫史、肝病、血液病、子宫肌瘤等有出血倾向的产妇,并提前入院待产,制定合理的分娩计划。
(二)产时:正确处理第三产程1、产程时间:第三产程如无出血可等待20分钟,如有出血应随时徒手剥取胎盘。
剖宫产时应尽量避免手取胎盘,等待自然宫缩,促使胎盘剥离后娩出。
如超过5分钟仍未剥离时再手取。
2、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孕妇在产程延长、宫缩乏力时,脐带外露部延长时为胎盘剥离征象。
助手在腹部轻压宫底使胎盘进入子宫下段,再在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向上推子宫使胎盘进入阴道,此时助产者轻牵脐带使胎盘娩出。
切忌在无宫缩时搓揉子宫或牵拉脐带。
胎盘娩出后助手稍用力按摩子宫,接产者以旋转法娩出胎膜,防止断裂。
4、胎儿娩出后,台下应作好预防性静脉注射宫缩剂催产素10u+10%葡萄糖20m1或卡孕栓1mg肛门内,以促宫缩及胎盘的剥离。
5、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6、提高接产技术,熟悉分娩机转,正确保护会阴。
7、正确处理产程,防止滞产、急产,宫缩乏力应除外头盆不称后加强宫缩。
(三)产后1、正确测量出血量:为防治产后出血的首要条件。
可用实量法、称重法、面积法等相结合。
(1)阴道分娩者当胎儿娩出后即用接血器垫于产妇臀下。
有会阴伤口者以浸湿的纱布块数估计失血量,再估计血染布单的面积算出失血总量;(2)剖宫产时对失血估计往往偏低,要求将羊水量排除后实测吸引瓶中血量再估量纱布、纱垫、布单的血量。
产后出血诊疗常规【概述】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失血量超过500ml,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
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由于分娩时收集和测量失血量有一定难度,估计失血量偏少,实际发病率更高。
【病因】. 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及凝血功能障碍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这些原因可共存、互为因果或相互影响。
1.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影响子宫肌收缩和缩复功能的因素,均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
最常见因素有:(1)全身因素:产妇精神过度紧,对分娩恐惧;体质虚弱或合并慢性全身性疾病等。
(2)产科因素:产程延长使体力消耗过多;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宫腔感染等可引起子宫肌水肿或渗血,影响收缩功能。
(3)子宫因素:①子宫肌纤维过分伸展(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巨大胎儿);②子宫肌壁损伤(剖宫产史、肌瘤剔除术后、产次过多、急产等);③子宫病变(子宫肌瘤、子宫畸形、子宫肌纤维变性等)。
(4)药物因素:临产后过多使用镇静剂、麻醉剂或子宫收缩抑制剂。
2.胎盘因素(1)胎盘滞留:胎盘多在胎儿娩出后15分钟娩出,若30分钟后胎盘仍不排出,胎盘剥离面血窦不能关闭而导致产后出血。
常见原因有:①膀胱充盈:使已剥离胎盘滞留宫腔;②胎盘嵌顿:子宫收缩药物应用不当,宫颈口附近子宫肌出现环形收缩,使已剥离的胎盘嵌顿于宫腔;③胎盘剥离不全:第三产程过早牵拉脐带或按压子宫,影响胎盘正常剥离,剥离不全部位血窦开放而出血。
(2)胎盘粘连或胎盘植入:胎盘绒毛仅穿入子宫壁表层为胎盘粘连;胎盘绒毛穿人子宫壁肌层为胎盘植入。
均可分为部分性或完全性。
部分性胎盘粘连或植入表现为胎盘部分剥离,部分未剥离,导致子宫收缩不良,已剥离面血窦开放发生致命性出血。
完全性胎盘粘连与植入因胎盘未剥离而无出血。
常见原因有多时部分胎膜残留宫腔亦可引起出血。
(3)胎盘部分残留:指部分胎盘小叶和副胎盘残留于宫腔,影响子宫收缩而出血。
产后出血诊疗常规早期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豪升者为早期产后出知。
(一)、预防1、妊娠合并贫血及出血性疾病,产前应积极治疗,临产时应酌情配合。
2、分娩时对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第二产程应开放静脉,在胎儿娩肩时预防性注射宫缩剂。
3、手术助产、急产或活跃期以后进展快的产妇,产后应认真检查软产道,包括宫颈,及时主真缝合裂伤。
4、胎盘未剥离前,切勿过早揉挤子宫。
胎盘剥离后,应尽快娩出。
胎盘娩出后,仔细检查,如胎盘可疑不完整或胎盘残留>1/3应及时处理,手取或清宫术。
(二)、诊断及处理: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应立即寻找原因,针对原因及时处理。
1、宫缩乏力:最常见胎儿娩出前无出血或出血不多,胎盘娩出后出血。
特征是宫缩时出血量多,松驰时出血量少。
腹部检查子宫体柔软,轮廊不清。
(1)按摩子宫,刺激子宫收缩。
(2)开放血管,静脉注入宫缩剂催产素或麦角或应用前列腺素。
(3)腹部放冰袋或乙醚纱布刺激阴道穹窿。
2、胎盘因素:(1)胎儿娩出后,阴道出血多,应尽快娩出胎盘。
(2)预防性宫缩剂注射10分钟胎盘仍不能娩出,应消毒外阴换手套,入宫腔手取胎盘。
①胎盘滞留:胎盘已全部剥离,但胎儿娩出后30分钟未排出可压宫底,牵引脐带助娩胎盘。
②胎盘嵌顿:胎盘已剥离,嵌顿于内口处可宫颈注阿托品1mg,或安定10mg静脉慢注,让宫颈松驰有助于娩出胎盘。
③胎盘粘连:部分胎盘已剥离,部分胎盘粘连于宫壁,经人工剥离将胎盘完整取出后认真检查。
若剩余部分多,则再次入宫腔剥离,若残留部分少,则可刮宫,必要时送病理。
④植入性胎盘:徒于剥离胎盘时发现胎盘与宫壁关系紧密,界线不清,难以剥离,应立即停止剥离,考虑行子宫切除术,若出血不多,可保守治疗。
目前用甲氨蝶呤治疗效果甚佳。
3、软产道损伤:胎儿娩出后即有鲜红血流出,排除胎盘因素后,应认真检查宫颈及阴道。
若子宫瘢痕阴道分娩,或宫颈未开全或难产钳术后均应查子宫下段。
宫颈及阴道如有裂伤应及时修补。
contents •产后出血概述•产后出血治疗•产后出血护理•产后出血预防•产后出血并发症处理•产后出血临床案例分析目录产后出血概述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ml或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000ml。
定义分为正常产后出血、晚期产后出血、产褥期出血和慢性产后出血四种类型。
分类定义与分类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产后出血会导致失血性休克、贫血、感染等并发症,严重时危及产妇生命。
病因与病理生理病理生理病因临床表现与诊断产后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过多,同时可伴有面色苍白、头晕、心慌、血压下降等症状。
诊断方法医生会根据产妇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进行诊断,如血常规检查、凝血功能检查、B超检查等。
产后出血治疗缩宫素是治疗产后出血的常用药物,可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量。
缩宫素前列腺素制剂止血药物如卡孕栓、米索前列醇等,同样可以刺激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对于出血较多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血药物进行治疗。
030201药物治疗通过按摩子宫,可以刺激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子宫按摩用纱布条或宫腔气囊填塞宫腔,暂时控制出血,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
宫腔填塞对子宫局部进行压迫缝合,以止血。
压迫缝合保守手术治疗血管栓塞通过介入技术,将出血的血管栓塞住,达到止血的目的。
子宫动脉结扎通过手术将子宫动脉结扎,以减少出血。
介入治疗产后出血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紧张、焦虑的情绪。
心理护理协助医生完成各项术前检查,如血型、凝血功能等。
术前准备保持病房环境清洁,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预防感染配合医生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手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术中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术中出血量、颜色、性质等。
应急处理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应急措施。
术后监测预防感染饮食护理康复指导01020304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术后出血量、颜色、性质等。
保持切口清洁,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