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01稀溶液的依数性
- 格式:ppt
- 大小:3.88 MB
- 文档页数:46
稀溶液依数性1、稀溶液有依数性,浓溶液无此现象。
1、判断依据:在时间相同、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稀溶液总是比浓溶液体积小。
浓溶液无依数性。
稀溶液比浓溶液多的那些物质从哪里来的?浓溶液蒸发掉了吗?都不是。
这种现象我们叫做溶液的稀释,这种变化叫做溶液的稀释。
如果稀溶液和浓溶液同时进行蒸发,结果会怎样呢?没有谁能够肯定地说出它们的体积会同时减少。
这一结论可以由实验证明。
请你做个实验,先用量筒量出5毫升水,然后把它加到50毫升浓盐酸中去,观察到什么情况?第二天早上,用量筒量出浓盐酸的体积是50毫升,而加入稀盐酸后,浓盐酸的体积却变成了35毫升。
两者体积的差异非常明显。
这是因为,浓盐酸稀释时溶质并没有发生质量的变化,溶液仍旧等于原来的溶液,只是溶液的质量变小了。
这就是说,溶液的稀释实际上是溶液的分子之间的引力作用减弱的过程,使溶液的质量变小。
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所以引力也相等。
所以溶液的密度不变,溶液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
所以,浓溶液不存在稀释问题,而稀溶液随着浓度的增大,其密度越来越小,这就说明,稀溶液有稀释问题。
稀释对化学平衡的影响2、概念。
⑴溶质在溶剂中的物质的量浓度,叫做该溶质的溶解度。
⑵在某一温度下,一种溶质的物质的量是一定的,称这种溶质的溶解度。
⑶稀释定义:在时间和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稀释前后溶液的体积之差叫做溶质的稀释度。
⑷溶解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断地通入溶质,直到溶质恰好全部完全地转移到溶液里为止,这时所转移的溶质的物质的量。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但温度较高时,对物质的溶解度影响较大,甚至起决定作用。
⑸溶解度曲线图(稀溶液稀释过程中的):以温度t为横坐标,以浓度为纵坐标,描绘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关系曲线图。
通过对该曲线的分析可知,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溶质的物质的量。
⑹影响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温度溶质的量溶剂的量;溶质和溶剂互相间的影响;环境温度、容器等。
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物质的量,液体物质的溶解度是体积。
稀溶液的依数性:当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后,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及产生渗透压等性质,只与溶质中粒子的数目有关,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由于这类性质的变化,只适用于稀溶液,故称之为稀溶液的依数性。
人工降雨:①根据开尔文公式RTlnPr/P0=2rVm/R’,最初生成的雨滴半径很小,所以其蒸气压很高,此时对平面液体过饱和度达4的水蒸气,对极小的水滴仍未达饱和,所以这个新的液构很难凝聚出来。
②而空气中的灰尘常会作为凝聚中心促使雨滴形成,若在这种水蒸气过饱和度已超过4的云层中,用火箭或撒入干冰提供凝聚中心,使凝聚水滴的曲率半径增大。
由laplace方程,Ps=2Y/R’,其相应的饱和蒸气压变小,蒸汽会还原凝结成冰。
暴沸:①通常在液态有机物中,溶解的空气很少,在蒸馏过程中,液体中形成的蒸汽泡内壁是一个凹液面。
②根据开尔文公式RTlnPr/P0=2rVm/R’可知,凹面上的R’越小,小蒸汽泡内的蒸气压就越低,所以在相同温度下,小蒸汽泡的蒸气压比平面液体的P0低很多;此时液体内部产生气泡所承受的压力P’1=P大气+P平面+Ps,所以当T超过正常沸点时,液体内部的小蒸汽泡无法形成,溶液无法沸腾。
③继续加热,直至小气泡开始形成,气泡一旦形成后便不断变大。
由laplace公式,Ps=2Y/R’,随着R’增大,Ps下降,而P静在气泡上升阶段中不断下降,此时Ti>T正常,故此很容易产生暴沸现象。
盐碱地农作物枯死:①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水分,然而盐碱地中盐碱浓度大,此时化学势UA 较低,农作物的中心浓度较盐碱地低,其化学式势UB>UA。
②由UB>UA,土地中的渗透压>农作物中的渗透压,农作物中的水分通过细胞壁渗透到土壤中,导致细胞枯萎。
分解电压:电解质在电极上分解生成电解产物所需施加的最小电压。
析出电压:当外加电压等于分解电压时两极的电极电位,是开始析出物质时所必须的最小析出电位。
电极极化的意义:电极上有电流通过时,就会有净反应发生,表明电极失去了原有的平衡状态,电极电位将偏离平衡电位。
稀溶液的依数性的核心性质稀溶液的依数性是说溶液的某些性质与溶质的粒子数的多少有关,与溶质本性无关。
依数性分别用拉乌尔定律、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和渗透压公式定量描述。
溶液的依数性所谓“依数性”顾名思义是依赖于数量的性质。
稀溶液中溶剂的蒸气压下降、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及渗透压等的数值均与稀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数量有关,这些性质都称为稀溶液的依数性。
1.蒸气压下降对二组分稀溶液,溶剂的蒸气压下降已如式(2-67)所述Δp=p*A-pA=p*AxB即Δp的数值正比溶质的数量—溶质的摩尔分数xB,比例系数即为纯A的饱和蒸气压p*A。
2.凝固点(析出固态纯溶剂时)降低稀溶液当冷却到凝固点时析出的可能是纯溶剂,也可能是溶剂和溶质一起析出。
当只析出纯溶剂时,即与固态纯溶剂成平衡的稀溶液的凝固点Tf比相同压力下纯溶剂的凝固点T*f低,实验结果表明,凝固点降低的数值与稀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数量成正比,比例系数kf叫凝固点下降系数它与溶剂性质有关而与溶质性质无关。
详细推导3.沸点升高沸点是液体或溶液的蒸气压p等于外压pex时的温度。
若溶质不挥发,则溶液的蒸气压等于溶剂的蒸气压p=pA,对稀溶液pA=p*AxA,pA<p*A,所以在p—T图上稀溶液的蒸气压曲线在纯溶剂蒸气压曲线之下,由图可知,在外压pex时,溶液的沸点Tb必大于纯溶剂羝液的沸点Tb必大于纯溶剂的沸点T*b,即沸点升高。
实验结果表明,含不挥发性溶质的稀溶液的沸点升高亦可用热力学方法推出,kb叫沸点升高系数。
它与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与溶质性质无关。
4.渗透压若在U形管中用一种半透膜把某一稀溶液和溶剂隔开,这种膜允许溶剂但不允许溶质透过。
实验结果表明,大量溶剂将透过膜进入溶液,使溶液的液面不断上升,直到两液面达到相当大的高度差时才能达到平衡。
要使两液面不发生高度差,可在溶液液面上施加额外的压力,假定在一定温度下,当溶液的液面上施加压力为∏时,两液面可持久保持同样水平,即达到渗透平衡,这个∏值叫溶液的渗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