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教案7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4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唐诗、宋词的基本意思及诗歌结构。
2.能够背诵5首唐诗,5首宋词。
3.能够运用诗歌知识,创作出一首自己的诗歌。
4.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1.唐诗、宋词的基本意思及诗歌结构。
2.背诵经典的唐诗、宋词。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深层含义。
2.如何运用古诗词知识创作自己的诗歌。
教学方法1.借助诵读、解析和翻译三个步骤,让学生理解唐诗宋词。
2.让学生背诵经典诗歌,锻炼记忆能力。
3.集体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词创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唐诗选读知识点1.「静夜思」的诗歌结构2.「静夜思」的深层含义教学步骤1.教师朗读「静夜思」。
学生跟读,同时教师讲解每个词语的含义。
2.让学生自己阅读「静夜思」,发现其中的诗歌结构。
3.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诗歌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诗歌的结构理解较好,但是对于深层含义掌握不够。
第二课:唐诗选读知识点1.「登鹳雀楼」的诗歌结构2.「登鹳雀楼」的深层含义教学步骤1.教师朗读「登鹳雀楼」。
学生跟读,同时教师讲解每个词语的含义。
2.让学生自己阅读「登鹳雀楼」,发现其中的诗歌结构。
3.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诗歌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诗歌的结构和深层含义均有了一定的理解。
第三课:宋词选读知识点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歌结构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深层含义教学步骤1.教师朗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学生跟读,同时教师讲解每个词语的含义。
2.让学生自己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发现其中的词歌结构。
3.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词歌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词歌的结构和深层含义均有了一定的理解。
第四课:宋词选读知识点1.「卜算子·咏梅」的词歌结构2.「卜算子·咏梅」的深层含义教学步骤1.教师朗读「卜算子·咏梅」。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设计: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份《唐诗宋词选读的教案设计。
这份教案是为了帮助中小学教师更好地教授中国古典文学而设计的,需要注意的是,教案中的内容是经过几位中文教育专家反复审阅和修改后得出的。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国文化和历史背景;2.理解诗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感受和心情,并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3.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诗词鉴赏,开阔审美视野。
二、教学内容:1.唐诗宋词的文学特点概述;2.几首代表性唐诗宋词的欣赏和鉴别;3.课堂小组阅读和诠释;4.自由创作、朗读和讨论等活动。
三、教学过程:1.主题课堂概述:要听一段音乐欣赏来铺垫氛围,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古代诗人和现代人的生活区别,引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写作方法:介绍唐诗宋词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代表人物,了解其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紧密联系;了解唐诗的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宋词的格律和韵律;学习唐诗宋词的写作方法。
3.品读代表性诗词:在教学课堂中由教师选择几首经典代表性唐诗宋词作为阅读素材,带领学生朗读,理解其内涵以及与时空背景的联系。
4.进行小组阅读和诠释: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阅读或欣赏诗歌,然后讨论自己的收获和理解,促使学生充分交流和学习。
5.自由创作,朗读和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让他们尝试写一首自己的唐诗宋词,若有条件可组织进行作品展示和讨论,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重点:1.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功能;2.代表性诗词的欣赏和解读;3.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诗词创作。
五、教学方法:1.情境式教学2.合作式学习3.讨论式教学4.创新式教学6.教学参考资料:1.《文学理论与批评》孙猛摘编2.《中国文学史》段保中撰写3.《唐宋诗词鉴赏辞典》中国文化出版社4.《唐诗宋词精选500例》沈令书等编总结: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设计的内容,希望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有所帮助。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背景。
分析并欣赏唐诗宋词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解析经典唐诗宋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唐诗宋词之间的异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诗宋词中的美感和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2.1 唐诗选读王之涣《登鹳雀楼》李白《静夜思》杜甫《春望》2.2 宋词选读李清照《如梦令》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背景。
解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3.2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唐诗宋词之间的异同,深入理解其艺术特点。
3.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让学生讨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互动交流。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唐诗宋词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讲解与解析讲解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背景。
逐句解析教材中的唐诗宋词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其意境和情感。
4.3 比较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唐诗宋词之间的异同。
分享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4 诗歌欣赏与创作引导学生欣赏唐诗宋词的美感,分享个人的感悟和体会。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文学创造力。
五、教学评估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创作等。
5.2 诗歌解析测试设计一份关于唐诗宋词的解析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5.3 创作展示评估学生诗歌创作的创意、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等方面。
六、教学资源6.1 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教材,用于提供学习材料和参考。
6.2 多媒体资源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展示唐诗宋词的作品和背景。
6.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诗歌网站、文学鉴赏博客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料。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案标题: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选读唐诗宋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选读经典的唐诗宋词作品,包括但不限于《静夜思》、《登鹳雀楼》、《水调歌头》等。
2. 学习诗词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
3. 学习诗词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4. 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并进行诗词鉴赏。
教学步骤:第一课:《静夜思》的诵读和理解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夜晚的画作,引起学生对夜晚的思考。
2. 学习诗词:诵读《静夜思》,解释生词和短语,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3. 分析诗词:讨论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运用的手法和效果。
第二课:《登鹳雀楼》的诵读和理解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高楼的画作,引起学生对高楼的思考。
2. 学习诗词:诵读《登鹳雀楼》,解释生词和短语,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3. 分析诗词:讨论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运用的手法和效果。
第三课:《水调歌头》的诵读和理解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江河的画作,引起学生对江河的思考。
2. 学习诗词:诵读《水调歌头》,解释生词和短语,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3. 分析诗词:讨论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运用的手法和效果。
第四课:诗词创作1. 导入: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 创作诗词:引导学生选择一个主题,自行创作一首唐诗宋词。
3. 分享和讨论: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诗词鉴赏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发表意见等。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教案1《唐诗宋词选读春夜别友人等》教案 1教学目标:1、对一篇《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篇,尽管是一首和诗,但写得别有情致。
诗人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奇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感伤,有满腹牢骚寄于言外。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该诗在使用“虚”字上的妙处的同时,体悟诗人这种独特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由《登幽州台歌》导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参考《学习与评价》2、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
〔引出作者陈子昂的介绍。
〕二〕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
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
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
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
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妨碍。
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表达。
〔三〕朗读《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四〕诗歌鉴赏1、依照注释,初探诗意2、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时间”、“空间”的语句。
银烛――“夜”;离堂――“别”。
3、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么样的情感?离情别意。
4、具体分析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
《唐诗宋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掌握唐诗宋词的特点。
2. 通过学习唐诗宋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能够背诵一定数量的唐诗宋词,并能运用其中的诗句进行创作。
二、教学内容1. 唐诗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2. 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艺术价值3. 选取代表性的唐诗宋词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4. 诗歌创作方法的指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及其特点。
2. 示例法:选取经典唐诗宋词作品进行示范性解读。
3. 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背诵和创作活动。
4.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唐诗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2. 讲解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3. 选取代表性的唐诗宋词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
4.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背诵活动。
5. 讲解诗歌创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选取的唐诗宋词作品的欣赏能力。
3. 学生的诗歌背诵数量及准确性。
4. 学生诗歌创作的质量和创新性。
教学资源:唐诗宋词选集、诗歌创作指导书籍、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及其历史背景。
2. 掌握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3. 欣赏和分析代表性唐诗宋词作品。
难点:1. 理解唐诗宋词的深层含义及其时代背景。
2. 诗歌创作方法的运用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导入新课,讲解唐诗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第2周:讲解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第3-4周:选取代表性的唐诗宋词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
第5-6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背诵活动。
第7-8周:讲解诗歌创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八、教学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包括学生的发言、讨论、朗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诗歌背诵、创作等。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教案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唐诗宋词选读春夜别友人》教案一、走近作者。
1、杨炯。
参考注释。
2、陈子昂。
参考注释,补充:陈子昂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都有积极影响。
《登幽州台歌》为其代表作。
二、知识积累。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作背景:公元六九六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
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诗歌意译: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效法古贤的后人,我真是生不逢时啊。
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三、读《从军行》,引诗评,品诗歌。
“四才子才力既大,风气复还,故虽律体未成,绮靡未革,而中多雄伟之语,唐人气象风格始见。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1、请问哪些字眼或句子是雄伟之语,表达了唐人气象。
明确:“辞”、“绕”、“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等。
2、赏析《从军行》颈联。
思考:描写了什么?以景物描写写战争有什么好处?描写战斗中的景物。
以“雪暗、风多”烘托战士的英勇。
3、最能表达诗人建功立业情怀的句子是什么?此句运用何种抒情方式?明确: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对比选择。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唐诗宋词的背景知识和韵律特点;2. 掌握若干经典的唐诗宋词,理解其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唐诗宋词的背景知识和韵律特点;2. 经典唐诗宋词的解读和欣赏。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以一首经典的唐诗或宋词作为导入,通过对诗句的欣赏和解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背景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唐诗宋词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文化氛围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和诗歌的特点。
3.韵律特点探究(15分钟)通过分析唐诗宋词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让学生了解并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
4.经典选读(30分钟)选择数首经典的唐诗宋词,以诗词展示的形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教师可依次展示每首诗词,进行解读,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欣赏。
5.合作学习(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他们喜欢的唐诗宋词,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班内分享和交流。
6.个人总结(10分钟)请学生简单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自己的收获,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四、课堂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每人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或宋词,并在下节课前准备一份简短的朗诵或演讲稿。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唐诗宋词的背景和韵律特点有所了解,对经典诗词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人总结,也提升了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下节课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欣赏更多的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宋时期的文学特点及代表作品;2. 学习并欣赏唐诗宋词的优秀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3. 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唐代诗歌特点及选读:杜甫、李白的代表作品选读;2. 宋代词特点及选读:苏轼、辛弃疾的代表作品选读;3. 学习古文阅读技巧,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4. 学习并分析诗词中的典故和文化背景。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杜甫的诗歌1. 导入- 通过播放杜甫的诗歌朗读录音,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 - 引入杜甫的生平背景和特点,为后续诗歌的学习做铺垫。
2. 杜甫的代表作欣赏- 选择杜甫的经典作品,如《月夜忆舍弟》、《登高》等;- 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意境描绘和思想感情的表达;- 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义,提问诗句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
3. 唐代诗歌特点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唐代诗歌的特点,如自然写实、情感真挚、意境丰富等;- 学生互动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第二课时:李白的诗歌1. 回顾杜甫的诗歌- 让学生展示对杜甫诗歌的理解,互相交流和解读;- 引导学生对比杜甫和李白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2. 李白的代表作欣赏- 选用李白的经典作品,如《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描绘、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 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唐诗的比较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杜甫和李白的诗歌创作,分析其异同之处;- 学生互动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第三课时:宋词的特点1. 导入- 通过播放苏轼的词曲音乐,激发学生对宋词的兴趣;- 引入苏轼的生平背景和特点,为后续词曲的学习做铺垫。
2. 苏轼的代表作欣赏- 选择苏轼的经典作品,如《水调歌头》、《定风波》等;- 分析词曲中的意境描绘、音韵运用和词牌选用;- 引导学生理解词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3. 辛弃疾的代表作欣赏- 选用辛弃疾的经典作品,如《青玉案·元夕》、《琵琶行》等;- 分析词曲中的修辞手法、音韵运用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理解词曲所蕴含的情感和时代背景。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从军行等)最新教案7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唐诗宋词选读从军行等》教案7教学内容:《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从军行》《塞下曲》教学目标:1、学习边塞诗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理解浪漫主义的风格。
2、理解联想和夸张的表达技巧。
3、学习边塞诗中借用典故抒情言志的方法。
4、学习边塞诗描绘边塞风光和抒发战场杀敌、保家卫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浪漫主义诗风。
边塞诗描绘边塞风光和抒发战场杀敌、保家卫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联想、夸张及用典等表达技巧。
【一】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移居江陵(今属湖北)。
天宝三载(744),中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749),入安西都护高仙芝幕,任掌书记。
天宝十三载(754),入安西都护封常清幕,以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节度判官、支度副使。
至德二载(757),至灵武肃宗处,迁右补阙,后历任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
永泰元年,出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
有《岑嘉州集》。
《全唐诗》编诗四卷。
热海,即今伊塞克湖,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国,此湖乃是玄奘法师取经中途停留之地,是世界上第二大之高山湖,面积达6230平方公里。
伊塞克(ISSYK)意为温暖之意,中国古书称之为热海或大清池,它跨吉尔吉斯与哈萨克之间,四周天山环绕,汇集天山山脉流下的雪水,却终年不结冰,故有热海之称。
2、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光。
“侧闻阴山胡儿语”一句作引子,以当地胡人之语说明下文七句所说为真。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一章:唐诗与宋词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与宋词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
2. 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诗与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2. 唐诗与宋词的文学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3.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诗与宋词的背景知识及文学特点。
2. 比较法: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经典唐诗宋词作品。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唐诗与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2. 讲解唐诗与宋词的文学特点:举例说明唐诗的语言、意象、韵律等特点。
3. 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对比举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鉴赏经典作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唐诗宋词,让学生欣赏、品味。
五、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唐诗与宋词的背景知识。
2.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或宋词,分析其文学特点,写一篇短文分享。
第二章:唐诗的语言与意象一、教学目标1. 掌握唐诗语言的基本特点,如韵律、对仗等。
2. 理解唐诗意象的创造与表达,感受唐诗的美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诗语言的特点:韵律、对仗、用词等。
2. 唐诗意象的创造与表达:自然意象、人物意象等。
3. 经典唐诗作品的语言与意象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诗语言的特点及意象的创造与表达。
2. 鉴赏法:分析经典唐诗作品的语言与意象。
3. 创作法:引导学生创作具有唐诗特点的小诗。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唐诗语言的基本特点。
2. 分析唐诗意象的创造与表达:举例说明唐诗中的自然意象、人物意象等。
3. 鉴赏经典唐诗作品:分析作品中的语言与意象特点。
4. 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具有唐诗特点的小诗。
五、课后作业1. 总结唐诗语言的特点,写一篇短文分享。
2. 选取一首唐诗,分析其意象的创造与表达,写一篇短文分享。
第三章:唐诗的韵律与对仗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韵律的基本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通用10篇)《宋词选读》篇1“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2.能够通过对各专题中意象的梳理、总结,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作用。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言词者必言宋词,宋词成于北宋,精于南宋,到了南宋,宋词的风格就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力图突破北宋的框架而“极其工”、“极其变”了。
二.鉴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1.学生简介李清照2.教师补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
《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
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
《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
《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
元霄佳节,词人远离那些香车宝马之邀,独自品尝战火后的凄清,这首词中,她已从自怜漂零之苦进而担忧现实的隐患了。
到了《渔家傲》一词,虽然还有无所归处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调已表达了词人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⑴善于抒情造境。
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
⑵造语浅显新奇。
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
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
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教案2《唐诗宋词选读春夜别友人等》教案 2【教学目标】一了解陈子昂的生平。
二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是如何通过空间、景色的转换表达离情别意的。
【教学流程】一资料链接:作者简介:陈子昂,24岁举进士,他屡上书言事,辞多真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
后因忤上被降职,解职还乡后,被县令诬陷,下狱死。
陈子昂的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妨碍。
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
代表作还有《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诵读品味。
1、自读诗歌2、个别小组展示3、个人朗读,齐读。
三品读理解1、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银烛,名月,长河〔银河〕,晓天2、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别”?金樽,绮筵〔饯别之宴〕,离堂,别路3、诗歌在时间上有何变化?夜晓——拂晓4、诗歌中的场景,在空间上有何变化?室内——室外四品读探讨1、诗人施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空间上从离堂华筵到别路山川,作者遥想到洛阳古道。
景色上从银烛青烟,金樽绮筵到明月高树、长河晓天,作者想到悠悠道远。
情感上从室内的相对无言的离情缠绵到室外的时光催人难舍难分,作者想到悠悠离情相会在何年。
总之,景色随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物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变化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渲染:对环境、景物的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渲染出人物的离情之悲切。
衬托:以景衬情,如“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明写时间和景物,暗写离人的难舍难分,即通过写景物来烘托深化人物的感情。
【学习总结】本诗写惯见的离情别绪,却无惯用的吁叹哀伤之词,而是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
【学习巩固】归自南阳李昌祺去日犹秋暑,归日已冷霜。
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
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1〕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概括。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教案课题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春夜别友人二首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杜审言,陈子昂的生平。
2、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
学习重点1、意象到画面的转换,关键词的赏析。
2、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
学习过程【一】前置性补偿:〔一〕了解作者1、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
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2、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
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
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
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
【二】解读《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1、串解诗文:诗的大意说:唯独那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对自然界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感到新奇。
清晨的太阳从东边海上升起,云气在朝阳的照耀下,霞光灿烂,绚丽多彩;早春的江南,梅花在枝头绽放。
这春意由江南慢慢移到江北,杨柳差不多吐出了新芽;清新和暖的空气逗得黄莺儿婉转鸣叫,晴日的阳光把萍草(生在浅水中的蕨类植物)映照得变成了绿色。
突然听到吟咏您格调高古的诗句,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禁不住要泪流沾湿了佩巾。
2、别致的开头:结合背景材料说一说:作者触什么景,伤什么情?诗的首联点题,十分精妙。
远离家乡在外当官的人(宦游人),关于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动物的迁徙、冬眠等特别敏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时伤怀,在“独有”“偏惊”的强调与呼应中,揭示出宦游人独有的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心态。
3、重点意象分析:朝霞、梅柳、黄鸟、绿萍,四个要紧的意象组合成一幅漂亮的画面,是一幅怎么样的意境?面对此画面,作者的感情是怎么样的?1〕、中间两联诗人紧扣“物候新”,具体地描写了诗人对“物候”的感受:清晨的太阳从东边海上升起,云气在朝阳的照耀下,霞光灿烂,绚丽多彩;早春的江南,梅花在枝头绽放。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一章:唐诗宋词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宋词的定义、背景和特点。
2. 掌握唐诗宋词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培养对唐诗宋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诗宋词的定义和背景2. 唐诗宋词的特点3. 唐诗宋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唐诗宋词的定义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唐诗宋词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
3. 举例:分析唐诗宋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让学生感受其魅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唐诗宋词的代表作品。
第二章:唐诗宋词的审美特征一、教学目标1. 掌握唐诗宋词的审美特征。
2. 学会欣赏和评价唐诗宋词作品。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唐诗宋词的审美特征2. 欣赏和评价唐诗宋词的方法3. 分析唐诗宋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唐诗宋词的审美特征,让学生理解。
3. 实践:分析唐诗宋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唐诗宋词作品,体会其审美特征。
第三章:唐诗宋词的文学技巧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宋词的文学技巧。
2. 学会分析和运用唐诗宋词的文学技巧。
3. 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诗宋词的文学技巧2. 分析和运用唐诗宋词的文学技巧3. 练习创作唐诗宋词作品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前两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唐诗宋词的文学技巧,让学生理解。
3. 实践:分析和运用唐诗宋词的文学技巧,进行创作练习。
四、课后作业1. 学习和掌握唐诗宋词的文学技巧。
2. 创作一首唐诗宋词作品,展示所学成果。
第四章:唐代诗人及其代表作品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的生平事迹。
2. 掌握唐代诗人的代表作品。
3. 分析唐代诗人的创作风格。
二、教学内容1. 唐代诗人的生平事迹2. 唐代诗人的代表作品3. 分析唐代诗人的创作风格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前几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7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教案7教学目的: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
4、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义项,“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5、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
2、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义项,“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1、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义项,“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2、文中的语言和大量的典故。
3、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第一节【一】导入: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鹳雀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你能列举几个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就的《滕王阁序》。
【二】作者简介:1、学生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作者简介: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代诗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通,向朝廷表荐,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从军行等)最新教案1《唐诗宋词选读从军行等》教案 1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要紧特点,学习边塞诗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理解浪漫主义的风格。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3、学习边塞诗描绘边塞风光和抒发战场杀敌、保家卫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情景交融的手法。
浪漫主义诗风教学难点:曲笔的运用、联想、夸张及用典等表达技巧。
如何鉴赏边塞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因此说边塞诗是唐代那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表达国运兴衰的作品。
诗人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能够从多个角度,体会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二】推进新课:1、边塞诗的要紧内容:1〕、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
2〕、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
3〕、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边塞风光。
2、边塞诗的鉴赏要点: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3、在创作风格上: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所以,我们今天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从军行(其一)》1、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一说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一、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二、章节名称:唐诗基础知识及代表诗人三、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及艺术特点。
2. 掌握几位代表唐诗风格的诗人及其代表作。
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内容:1. 唐诗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
2. 几位代表唐诗风格的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
3. 诗人代表作品的精讲和赏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唐诗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
2. 讲解几位代表唐诗风格的诗人及其生平事迹。
3. 对诗人代表作品进行精讲和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4. 课堂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唐诗及感悟。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背诵本节课讲解的唐诗作品。
2. 写一篇关于唐诗感悟的短文。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唐诗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唐诗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3.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八、教学资源:1. 唐诗宋词选读教材或相关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九、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课堂参与度。
2. 注重诗歌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
3. 适当拓展相关唐诗宋词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十、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注意: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调整。
六、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七、章节名称:宋代词的兴起与主要词人八、教学目标:1. 理解宋词的兴起背景及其与唐诗的区别。
2. 掌握几位代表宋词风格的词人及其代表作。
3.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能力和情感理解。
九、教学内容:1. 宋词的兴起背景及其与唐诗的区别。
2. 几位代表宋词风格的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3. 词人代表作品的精讲和赏析。
十、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宋词的兴起背景。
2. 讲解宋词与唐诗的区别,让学生理解两种文学形式的各自特点。
3. 讲解几位代表宋词风格的词人及其生平事迹。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教案7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唐诗宋词选读春夜别友人等》教案7教学过程及内容:【一】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由《登幽州台歌》导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参考《学习与评价》2、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
〔引出作者陈子昂的介绍。
〕〔二〕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
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
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
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
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
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表达。
〔三〕朗读《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四〕诗歌鉴赏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2、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时间”、“空间”的语句。
银烛――“夜”;离堂――“别”。
3、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离情别意。
4、具体分析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
“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
“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
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
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说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
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
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
“火”那么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那么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
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5、探讨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与景物的描绘中写离情别意的?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
可以用下表来显示:空间:离堂华筵(室内)别路山川(户外)洛阳古道(遥想)景色:银烛青烟明月高树悠悠远道金樽绮筵长河晓天情感:相对无言时光催人悠悠离情离情缠绵难舍难分此会何年〔五〕总结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
〔六〕陈子昂与徐陵诗的简单比较〔“风神初振”总结〕附:徐陵的《长相思》长相思,望归难。
传闻奉诏戍皋兰。
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
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1、徐诗有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陈诗无。
2、二诗写离情别绪,徐诗作哀声而无风骨,陈诗无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诗作已远离南朝时期的绮靡婉媚之风,已具风骨兴寄。
这就叫“风神初振”!【二】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朗诵诗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二〕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
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三〕诗歌赏析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①和〔Hè〕:奉和,即别人先做了一首,自己也依韵作一首。
晋陵,今江苏常州。
陆丞,姓陆的县丞。
县丞是县令的辅佐官。
《早春原望》是陆丞原诗的题目。
②宦〔HUàN〕游:离家到各地作官的人。
这里指作者自己。
③偏:偏偏、特别。
物候新:由四季景物的不同反映出季节的变化,这里指春天来临。
④曙:黎明。
⑤梅柳渡江春:意思是江南的梅柳先开,然后才把春天从江南带到江北。
⑥淑〔SHū〕气:温暖的气候。
催黄鸟:催动黄莺鸣叫。
⑦晴光:晴朗的春光。
转绿萍:使萍草变绿。
萍:一种水草。
⑧古调:这里指陆丞的诗。
⑨归思:回家的念头。
襟:衣服的前襟。
2、请结合你对本诗的理解圈出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关键词,并说说它的妙处。
“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只有远离家乡、宦游在外的游子才对异乡的新春节物气候感到既惊且怪。
3、具体分析这是一首和诗。
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
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
大约武那么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
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
陆某原唱已不可知。
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
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
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象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
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
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那么习见而不怪。
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
中间二联即写“惊新”。
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
“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
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
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
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
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象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
“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
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诗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所以这句说梅柳渡过江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
接着,写春鸟。
“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
“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
仲春二月“仓庚鸣”〔《礼记•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
西晋诗人陆机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
”〔《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
然后,写水草。
“晴光”即谓春光。
“绿蘋”是浮萍。
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记•月令》〕;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蘋。
”〔《咏美人春游》〕这句说“晴光转绿苹”,便是化用江诗,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月。
总之,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
惊新由于怀旧,思乡情切,更觉异乡新奇。
这两联写眼中所见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末联。
“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
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
反过来看,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
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
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
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独创的。
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采处,恰在中间二联。
【三】布置作业1、熟读这两首诗。
2、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的1-5小题。
3、预习后面两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