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临床路径应用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371.39 KB
- 文档页数:4
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路径护理管理应用效果评价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实施效果及应用价值。
方法:将本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护理管理方法。
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住院时间、患者满意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模式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观察组自第7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2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脑梗死临床路径护理管理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以及改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标签:急性脑梗死;临床路径;护理管理;效果评价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且多发的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这是一种缺血缺氧、局部脑组织急骤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急性脑部病变,其具体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若不及时采取合理措施进行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存质量,且加重其家庭压力与负担[1]。
临床路径护理是在对患者的常规治疗过程中,给予合理化,流程化,制定最佳护理方案,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及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可降低患者治疗费用。
临床护理路径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主要运用于特殊病患的护理中。
本研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率及致死率均较高。
本文对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入院治疗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89例,女31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62.3±8.1)岁;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且通过头颅CT或MRI证实。
选取的患者发病年龄均不超过80岁,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精神痴呆等疾病,无大面积脑梗死及前列地尔药物禁忌。
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62.2±7.9)岁;对照组患者60例,男44例,女16例,年龄42~75岁。
急性脑梗死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12月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基于常规护理行临床护理路径。
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之后的康复知识掌握程度、康复功能锻炼情况、情绪平稳率与护理满意度。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护理之后的康复知识掌握程度、康复功能锻炼情况、情绪平稳率明显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护理之后的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脑梗死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显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康复功能锻炼情况,提升其康复知识完全掌握率、情绪平稳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运用。
关键词:脑梗塞;临床护理路径;应用脑梗死是临床上经常发生的一种神经内科疾病,其发生机理主要为局部组织血液供给障碍造成脑组织变性坏死,具有发病急、进展迅速、致残率高、致死率高以及复发率高等多个特点,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因此,应当充分重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合理治疗与护理[1]。
本文主要选取我院2016年1月-12月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急性脑梗死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12月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或者MRI检查确诊;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
研究组32例脑梗塞患者中,18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年龄在46-72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60.35±3.82)岁。
对照组32例脑梗塞患者中,19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年龄在47-73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60.46±4.87)岁。
脑梗死临床路径应用价值西安市中心医院(陕西西安710003)目的评价脑梗死临床路径管理方法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比较未实施临床路径(传统组)与实施临床路径(路径组)患者的主要相关评价指标情况。
主要评价指标包括:(1)住院时间;(2)住院费用;(3)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住院病死率、治疗90 d再住院率及病死率。
结果两组相比,路径组患者的住院天数缩短,传统组(2138±58)d vs路径组(1668±4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降低不明显,传统组(10 00476±835423元vs路径组(893050±873298)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住院病死率、治疗90 d 再住院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0 d后,路径组日常生活能力康复程度较传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梗死临床路径能够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医疗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a clinical pathway for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was applied to compare the status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group,in which the clinical pathway was not implemented,and the clinical pathway group,in which the clinical pathway was implemented.The main criteria for evaluation were:(1)mean length of stay in hospital;(2)costs of hospitalization;(3)therapeutic efficacy including the degree of neurological impairment,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Barthel Index),hospital fatality rate,readmission rates after 90-day therapy,and fatality rate after 90-day treatment.ResultsCompare with two groups,length of stay in hospital was shortened in clinical pathway group(2138±58 vs 1668±43,P<005);the hospitalizationcosts slightly decreased from RMB 10 00476±835423 vs 893050±873298,P>005;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ed in the improvement of neurological impairment after 14-day therapy,the hospital fatality rate,90 -day readmission rate,and 90-day fatality rate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group and the clinical pathway group(P>005);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Barthel Index,which demonstrated the ability of daily living of patients,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90-daytreatment with clinical pathway(P<005).ConclusionBy the clinical pathway for cerebral infarction,length of stay in hospital was shortened significantly,and to increase utiliz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the ability of daily living of patien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it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therefore it deserves to be used more widely.[Key words]Cerebral infarction;Clinical pathway;Application value;Prospective cohort study;Criteria for evaluation急性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费高的特点,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临床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脑梗死是指因脑部缺血缺氧造成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临床路径是一种新型护理管理模式,临床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具有更加细化,更突出时间性与标准性护理管理的特征,故可减少患者医疗支出、减轻患者负担、缩短住院时长、提升工作效率,其在国内外临床医学中应用相当广泛。
本文主要归纳临床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应用的各类问题,对其内涵进行分析,病在此基础上对临床路径的应用进行探讨。
标签:临床路径;脑梗死;应用研究【Abstract】Cerebral infarction is caused by cerebral ischemia and hypoxia caused by ischemic necros.. Clinical pathway is a new type of nursing management model,The clinical pathway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has more detailed,More prominent time and standard of nursing management features,it can reduce the medical expense... Reduce the burden of patients,shorten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improve work efficiency,It is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medicine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is paper,the clinical pathway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And its connotation is analyzed,and the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pathway is discussed.【Key words】Clinical pathway;Cerebral infarction;Application Research传统脑梗死患者护理模式主要包含个案护理、小组制护理等,但由于该类型模式对护理人员工作技能等具有高要求,因此,其临床实施存在相应困难,临床路径是一种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其主要是针对医疗费用上涨迅速、资源浪费日益严重且医疗干预过度或不足而提出的诊治护理流程,临床路径在护理过程中可为患者提供整体持续的医疗护理服务[1-2]。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总结脑梗死患者护理工作中对临床护理路径项目进行合理利用的意义。
方法:遵循随机抽选原则,从本院2014年01月—2016年01月接收治疗的脑梗死病例中选取30例作为干预对象,均施以临床护理路径专业措施,评定所选对象对于本次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以及康复指标等,并与干预前客观对照。
结果:30例入选对象完成临床护理路径项目后,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93.33%(28/30),且其康复指标较之干预前已有显著改善(P<0.05)。
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展开救护工作时,选取临床护理路径专业措施效果突出,应用价值较高,能够减低患者的并发症,获得较高的护理满意度,有推广意义。
【关键词】康复指标;临床护理路径;满意度;脑梗死【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1-0201-02脑梗死属临床高发病中的一种,其发病死亡率与致残率较高,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临床护理路径属于跨学科的综合性护理模式,其工作以患者为重心,并以机体诊断情况以及手术情况作为干预依据,通过有效增强护理质量,最大限度地减低医疗资源的浪费,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救护工作,以达到良好的治疗与护理效果[1]。
本文主要总结脑梗死患者护理工作中对临床护理路径项目进行合理利用的意义,并于2014年01月—2016年01月接收治疗的脑梗死病例中选取30例作为干预对象,期待进一步提升脑梗死患者疾病转归质量。
1.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此次研究所选取的30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4年01月—2016年01月期间收治并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年龄范围50岁至80岁,平均年龄(66.5±3.1)岁;男性20例,女性10例。
已排除:智力低下者、精神异常者、交流障碍者、神志不清者、有严重的肾、肝、肺、心功能不全者等。
1.2 护理方法(1)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
在患者入院后,按照临床护理路径,以时间为横轴对患者进行入院指导、身体检查、心理指导、饮食指导等护理,并以此为纵轴,制定出护理日程计划表,由专门的护理人员对结合路径上的指示对患者进行护理,并在已执行的表格上进行打钩与签名,确保每一护理工作都落实到位。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处理中的效果观察及应用评价目的:观察和评价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处理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72例急性脑梗死者且按照门诊就诊顺序,按1∶1比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护理方法,同时对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护理满意度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复发率情况进行观察和数据的处理分析。
结果:出院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达100%,高于对照组的80.56%,同时观察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费用较对照组减少且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处理中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and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72 cases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selected,according to 1∶1 proportion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36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raditional clinical nursing path,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methods,Barthel index,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hospital expenses and the recurrence rat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fter discharge,the Barthel index score improvemen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00%,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recurrenc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The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treatment effect is satisfactory,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急性脑梗死作为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常见神经内科疾病,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影响[1],尤其是近年来,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日益受到重视;除了临床积极治疗外,规范化、标准化及流程化的护理手段是提高临床疗效和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2]。
临床路径在脑梗死介入治疗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发表时间:2017-06-02T10:41:08.680Z 来源:《中医杂志》2016年12月作者:朱向香余玲萍[导读] 脑梗死介入治疗过程中对病患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改善患者健康知识水平与依从性,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浙江省台州市恩泽医疗中心(集团)台州医院浙江台州 317000)【摘要】目的:探讨在脑梗死介入治疗患者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按照统一的临床护理路径落实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治疗时间、治疗效果、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与依从性。
结果:观察组转诊时间(41.45±5.82min)、住院时间(13.73±1.83d)短于对照组(70.73±6.82min,17.64±2.56d)(P<0.05);观察组健康知识认知情况评分(91.46±3.25分)、依从性评分(93.24±2.84分)高于对照组(80.76±4.14分,82.52±5.24分)(P<0.05);观察组治疗后Barthel 指数(44.67±3.75)、Fugl-Meyer评分(58.86±5.26)高于对照组(38.95±3.54,49.76±5.83)(P<0.05)。
结论:在脑梗死介入治疗患者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改善患者健康知识水平与依从性,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临床路径;护理;脑梗死;介入手术脑梗死发病急骤,可导致严重的生理、心理损害,治疗预后差,病死率与致残率高[1],是心脑血管病领域临床治疗的难点。
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脑梗死的主要手段,但其应用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且术后并发症较多,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条件[2]。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锻炼中的应用分析
临床护理路径通过明确的治疗目标、规定的时间节点和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可以指导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护理管理。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需要进行康复功能锻炼以促进恢复,而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锻炼中的应用可以提供科学、规范、个体化的护理流程,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提供明确的治疗目标。
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锻炼的目标是恢复或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身体功能,促进患者恢复到最佳状态。
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需求,明确具体的治疗目标,如恢复肌力、改善平衡能力、增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
护理人员可以根据这些明确的目标进行康复功能锻炼,确保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临床护理路径可以规定时间节点。
康复功能锻炼需要连续、系统的进行,需要一定时间来取得明显的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可以规定康复功能锻炼的时间节点,如每天的锻炼时间、每周的锻炼频次等。
通过规定时间节点,可以保证患者能够定期进行康复功能锻炼,避免治疗间断或缺乏连贯性,提高康复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可以个体化护理计划。
脑梗塞患者的病情不尽相同,康复需求也存在差异。
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康复需求,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
护理人员可以根据路径中规定的康复内容和要求,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康复功能锻炼。
个体化的护理计划有利于提高康复效果,满足患者的个体化需求。
脑梗死介入溶栓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摘要】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疾病,介入溶栓治疗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对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脑梗死介入溶栓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
研究发现,该路径制定需综合考虑病情特点、患者需求和医疗资源,以提高治疗效率和质量。
路径的内容和特点包括标准化、个性化护理,路径实施过程需要多学科协作,评价指标涵盖临床指标和患者满意度等多方面。
通过路径的应用,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和生存率,降低院内感染和并发症发生率。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路径内容和实施过程,以提高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介入溶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脑梗死、介入溶栓、临床护理路径、制定、内容、特点、实施过程、评价指标、效果分析、应用价值、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脑血流受阻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介入溶栓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导管技术将血栓溶解剂直接输送到血栓部位,以恢复脑血流。
针对脑梗死介入溶栓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变得尤为重要。
护理路径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治疗需求,制定出一套标准化的护理流程和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资源浪费、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通过制定脑梗死介入溶栓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可以加强对患者的全程管理,规范化护理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脑梗死介入溶栓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脑梗死介入溶栓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情况,探讨该路径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和作用,为提高对该群体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脑梗死介入溶栓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对护理工作的影响和作用,探讨路径的使用是否能够改善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方法:选取8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在常规的治疗之外,实验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日常生活能力、運动功能、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实验组的满意度高达92.5%,对照组满意度为67.5%。
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提高护理效率和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标签:脑梗死临床护理路径【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2-0433-02脑梗死患者多伴有脑神经症状和躯体症状,故有效的护理能极大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住院期间针对特定疾病患者群体的护理模式,通过制成一个科学、实用、表格化的护理计划表,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标准化护理工作。
CNP是一种深化整体护理和整体医疗的新模式,其综合性较强,横跨多个学科[1]。
CNP不仅提高医护人员的主动性和工作效率,同时增强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促使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模式,对提高患者满意度、生活质量和减少资源浪费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本文主要针对我院脑梗死住院患者,在CNP指导下,制定一系列措施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评估CNP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及护理满意度调查。
现将具体的研究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80例脑梗死住院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
患者年龄在49-89岁,平均年龄(62.1±1.6)岁,患者的发病时间为10-46h,平均时间(22.6±7.3)h。
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对照组40 例,所有患者均满足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病情等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临床路径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52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6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路径进行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经比较,观察组患者入院15天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
结论:临床路径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临床路径;脑梗死;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3-0049-02The application of nursing clinical pathway in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Xing Ximei.PanShuangshuang.The Central Hospital of BinzhouCity, Shandong Province, Binzhou 256600, China【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pathway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care effect. Methods Selection from June 2014 to June 2015 in our hospital treatment of 152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76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conventional care.Observation group using clinical pathway to care.Results For 15days after admission Fugl - Meyer movement function score and Barthel index, observation grou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For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hospital cos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e the results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s The applicationof clinical pathway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care effect is good, is worth promoting.【Key words】The clinical path; Cerebral infarction; Nursing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其发病率随老年人口的增长而上升。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临床护理路径是指在特定疾病的护理过程中,根据循证医学的指导,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描述。
它是一种以固定时间周期为单位,透过多个临床路径进行患者护理的有效方法。
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可以帮助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医疗事故等。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的阻塞性病变导致局部脑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脑组织病变。
它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也是导致成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脑梗死患者需要经历急诊、住院、康复等多个阶段的护理,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规范化护理。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诊断和评估阶段:在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可以帮助护士和医生快速进行初步诊断和评估,确定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可能存在的并发症以及治疗方法和方案。
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提供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指导,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2. 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规范化:临床护理路径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脑梗死的治疗过程和护理计划,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和措施。
它可以规范化护理操作和医疗行为,确保每个患者都能够得到标准化、规范化的护理服务。
3. 护理措施的标准化和个性化: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提供适用于大部分脑梗死患者的基本护理措施和治疗方法,同时也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护理规划。
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护士可以根据临床护理路径的指导,制定符合患者特点的个性化护理方案,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4. 管理和协调:临床护理路径可以协调多学科之间的合作和配合,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效率,减少误诊、漏诊等医疗事故的发生。
它可以帮助护士和医生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全程关怀和连续的护理。
5. 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临床护理路径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
临床护理路径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是指根据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制定的在特定疾病或情况下,促进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标准化治疗计划。
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治疗效果,减轻医疗负担,达到降低医疗成本的目的。
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具有以下特点:1.标准化治疗方案。
制定标准化的护理路径,包括早期诊断、预防并发症、药物治疗、康复等内容,使患者的治疗方案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严格按照护理路径执行,使患者的诊疗过程更加清晰、简单和明确,减少治疗误差,提高治疗效果。
2.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制定护理路径使临床工作更加规范化,透明化和科学化,患者在接受治疗时,能够得到规范化的治疗服务、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合理的医疗支持。
同时,还能够通过统一管理,控制医疗风险,提高医疗效果。
3.减轻医疗负担。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治疗需要耗费大量的医疗资源和时间,同时所需的医疗费用也很高。
通过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对治疗过程进行优化和规范化,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和时间成本,降低医患双方的负担。
临床护理路径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护理路径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
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需要依据科学研究数据和大量实践经验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不能操之过急。
2.追求个性化治疗。
尽管治疗方案需要标准化和规范化,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注重患者的个性化需求,针对疾病不同阶段和不同病情,进行针对性的修改和调整。
3.护理路径需要动态调整。
临床护理路径制定后,不可能涵盖所有情况,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进程和方案,以及更新治疗手段和技术。
综上所述,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规范化治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减轻医疗负担,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临床路径在脑梗塞介入治疗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分析[摘要]目的探究临床路径在脑梗塞介入治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行介入治疗的脑梗塞患者80例,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40例(常规护理),乙组40例(临床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乙组护理满意度(92.50%)高于甲组(75.00%),具有显著差异(X2=4.501,P=0.034);乙组并发症发生率(5.00%)明显低于甲组(22.50%),(X2=5.165,P=0.023)。
结论在脑梗塞介入治疗护理中应用临床路径护理,护理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梗塞;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护理;护理满意度前言:脑梗塞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病,其病因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同时饮食不当、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也会增大患病风险,患者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将可能致残或致死。
介入治疗是一种治疗脑梗塞的有效方法,可以恢复脑部血液供应,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了进一步保障治疗效果,还应结合优质、高效的护理措施来促进患者身体康复[1]。
本研究将对我院患者进行分组护理,分析临床路径对患者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诊治80例脑梗塞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0例。
其中甲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6~73岁,平均(59.22±3.58)岁。
乙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5~76岁,平均(59.48±3.32)岁。
对比两组基本资料,不具有差异性(P>0.05)。
1.2方法甲组应用常规护理,开展健康教育,协助患者进行身体检查,指导患者饮食、用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等。
乙组采用临床路径护理,具体护理过程如下:1.总结脑梗塞介入治疗中护理问题,发现其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调查患者对于护理的需求,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