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6
第十章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 10—1溶度积原理教学目的及要求:1. 理解溶度积常数。
2. 掌握溶度积与溶解度的相互换算。
3.掌握溶度积规则。
4. 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教学重点:1. 溶度积常数。
2.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相互换算;溶度积规则。
教学难点:溶度积常数。
一、溶度积常数溶解AgCI(s)? Ag+(aq) + Cl —( aq)沉淀KJ =傀+/芒He')K s;Ag CI称为AgCI的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A mB n( s) ? mA n+( aq) + nB m—( aq)不考虑K®的量纲时,K sp e Bm_注:(1) K sp的大小主要决定于难溶电解质的本性,也与温度有关,而与离子浓度改变无关。
(2)在一定温度下,K sp的大小可以反映物质的溶解能力和生成沉淀的难易。
二、溶度积与溶解度的相互换算溶解度和溶度积都反映了物质的溶解能力,二者之间必然存在着联系,单位统一时以相互换算。
一般地:A m B n(s)? mA n+( aq) + nB m—( aq)设溶解度为Smol/L时,则Ksp = m m n n S m n例25C时,AgBr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33 X10—4g L—1,求该温度下AgBr的溶度积。
—io —12例25C时,AgCI 的K sp为1.8 X10 , Ag2CO3 的K sp为8.1 X10 ,求AgCI 和Ag 2CO3 的溶解度。
溶度积大的难溶电解质其溶解度不一定也大,这与其类型有关。
三、溶度积规则在某难溶电解质的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幕次方的乘积称为离子积,用符号Q j表示,A mB n (s)? mA n+ + nB m —Q j 二c;n . c;m _①Q i v K sp时,为不饱和溶液,若体系中有固体存在,固体将溶解直至饱和为止。
所以Q i vK sp是沉淀溶解的条件。
②Q i=K sp时,是饱和溶液,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第八章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学习要求1.掌握溶度积原理、溶度积规则及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2.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3.了解莫尔法、佛尔哈德法以及吸附指示剂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4.熟悉沉淀滴定法的应用和计算;5.了解重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熟悉重量分析法的应用。
在含有难溶电解质固体的饱和溶液中,存在着固体与其已解离的离子间的平衡,这是一种多相的离子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在科研和生产中,经常需要利用沉淀反应和溶解反应来制备所需要的产品,或进行离子分离、除去杂质,进行定量分析。
怎样判断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如何使沉淀的生成或溶解更加完全,又如何创造条件,在含有几种离子的溶液中使某一种或某几种离子完全沉淀,而其余离子保留在溶液中,这些都是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第一节 沉淀溶解平衡一、溶度积常数与溶解度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习惯上把在水中溶解度极小的物质称为难溶物,而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溶于水后电离生成水合离子的物质称为难溶电解质,例如BaSO 4,CaCO 3,AgCl 等。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是一个可逆过程。
例如在一定温度下,把难溶电解质AgCl 放入水中,一部分Ag +和Cl -离子脱离AgCl 的表面,成为水合离子进入溶液(这一过程称为沉淀的溶解);水合Ag +和Cl -离子不断运动,其中部分碰到AgCl 固体的表面后,又重新形成难溶固体AgCl (这一过程称为沉淀的生成)。
经过一段时间,溶解的速率和生成的速率达到相等,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不再变化,建立了固体和溶液中离子间的沉淀-溶解平衡 ()AgCl s Ag Cl +-+这是一种多相离子平衡,其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K ={c (Ag +)/c }·{c (Cl -)/c }注①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称为溶度积常数(solubility product constant ),简称① 对于难溶电解质,其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活度式,即:K ө=a (Ag +)a (Cl -)在本章,我们讨论难溶电解质溶液,由于溶液通常很稀,离子间牵制作用较弱,浓度与活度间在数值上相差不大,我们用离子的浓度来代替活度进行计算。
第七章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知识导航】沉淀反应是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中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在离子的分离与鉴定、重量分析、材料制备及环境化学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沉淀滴定法是以沉淀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法。
可用于无机卤化物以及能与Ag+和SCN-形成沉淀的离子的测定。
如氯化铵、氯化钾、氯化钠及其制剂、碘酊中碘化钾的含量测定等。
【重难点】1、溶度积规则:温度一定时,若难溶电解质溶液任一条件下离子浓度幂的乘积用离子积Q表示,则Q< K sp,为不饱和溶液,无沉淀析出,加入难溶电解质会继续溶解,可以达到Q=K sp;Q= K sp,为饱和溶液,处于动态平衡;Q> K sp,为过饱和溶液,有沉淀析出,最终使溶液处于Q=K sp饱和状态。
2、K sp与溶解度的换算:溶解度为一定温度下,一定量饱和溶液中溶质的含量。
若单位用mol/L表示,可与K sp 直接换算。
常见有AB型:K sp=s2AB2型或A2B型:K sp=4s3以上换算需满足一定条件(1、难溶电解质溶于水部分全部溶解;2、难溶电解质离子在水溶液中不发生副反应或副反应很小)。
3、利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及溶解:(1)沉淀生成:溶液离子浓度达到Q>K sp,可向溶液加入过量难溶电解质所含离子或改变温度。
(2)沉淀溶解:溶液离子浓度达到Q<K sp,目的是降低离子浓度,方法有a、生成弱电解质(水、弱酸、弱碱);b、生成配离子;c、利用氧化还原反应。
4、分步沉淀:同一溶液中,如两种或两种以上离子都能与同一试剂反应产生沉淀,则离子积先达到溶度积的先沉淀,离子积后达到溶度积的后沉淀。
5、银量法沉淀滴定法是以沉淀反应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
应用于沉淀滴定法最广的是生成难溶性银盐的反应:Ag + + X = AgX↓ (X 代表Cl -、Br -、I -、CN -、SCN -等) 这种以生成难溶性银盐为基础的沉淀滴定法称为银量法。
第十章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
§10-1 溶度积原理教学目的及要求:
1. 理解溶度积常数。
2. 掌握溶度积与溶解度的相互换算。
3. 掌握溶度积规则。
4.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教学重点:
1.溶度积常数。
2.溶度积与溶解度的相互换算;溶度积规则。
教学难点:溶度积常数。
一、溶度积常数
溶解
AgCl (s )⇌ Ag +(aq ) + Cl -(aq )
沉淀
)()(Cl Ag AgCl
sp ΘΘΘc /c c /c K -+⋅=, ΘAgCl
s p,K 称为AgCl 的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A m B n (s )⇌mA n+(aq ) + nB m -(aq )
不考虑Θsp K 的量纲时,n m c c K -
+⋅=m n B A sp 注:(1)K sp 的大小主要决定于难溶电解质的本性,也与温度有关,而与离子浓度改变无关。
(2)在一定温度下,K sp 的大小可以反映物质的溶解能力和生成沉淀的难易。
二、溶度积与溶解度的相互换算
溶解度和溶度积都反映了物质的溶解能力,二者之间必然存在着联系,单位统一时,可以相互换算。
一般地:A m B n (s )⇌mA n+(aq ) + nB m -(aq )
设溶解度为Smol/L 时,则n m n m S n m Ksp +=
例 25℃时,AgBr 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33 × 10-4g·L -1,求该温度下AgBr 的溶度积。
例 25℃时,AgCl 的K sp 为1.8 × 10-10,Ag 2CO 3的K sp 为8.1 × 10-12,求AgCl 和Ag 2CO 3的溶解度。
溶度积大的难溶电解质其溶解度不一定也大,这与其类型有关。
三、溶度积规则
在某难溶电解质的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次方的乘积称为离子积,用符号Q i 表示,
A m
B n (s)⇌mA n+ + nB m - n B m A m n -+⋅=c c Q i
①Q i <K sp 时,为不饱和溶液,若体系中有固体存在,固体将溶解直至饱和为止。
所以Q i <K sp 是沉淀溶解的条件。
②Q i =K sp 时,是饱和溶液,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③Q i >K sp 时,为过饱和溶液,有沉淀析出,直至饱和。
所以Q i >K sp 是沉淀生成的条件。
四、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
1.本性
2.温度
3.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例 计算BaSO 4在0.1mol·L -1Na 2SO 4溶液中的溶解度。
由此可知,同离子效应可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大大降低。
利用这一原理,在分析化学中使用沉淀剂分离溶液中的某种离子,并用含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溶液洗涤所得的沉淀,借以减少因溶解而引起的损失。
盐效应:如果向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不含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将会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有所增大。
§10-2 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教学目的及要求:理解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
教学重点:判断沉淀的生成、溶解。
教学难点:判断沉淀的生成、溶解。
根据溶度积规则,在难溶电解质的溶液中,如果Q i >K sp 就会生成沉淀,这是生成沉淀的必要条件。
1.单一离子的沉淀
例 50mL 含Ba 2+离子浓度为0.01mol·L -1的溶液与30mL 浓度为0.02mol·L -1的Na 2SO 4混合。
(1)是否会产生BaSO 4沉淀?(2)反应后溶液中的Ba 2+浓度为多少?
用沉淀反应来分离溶液中的某种离子时,要使离子沉淀完全,一般应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①选择适当的沉淀剂
②可加入适当过量的沉淀剂,在分析化学中一般沉淀剂过量20%~50%
③对于某些离子沉淀时,还必须控制溶液的pH 值,才能确保沉淀完全。
例 假如溶液中Fe 3+离子的浓度为0.1mol·L -1,求开始生成Fe(OH)3沉淀的pH 值是多少?沉淀完全时的pH 值又是多少?已知3Fe(OH)sp ,K = 1.1 × 10-36。
2.分步沉淀
分步沉淀:这种由于难溶电解质溶度积不同,加入同一种沉淀剂后使混合离子按顺序先后沉淀下来的现象。
分步沉淀的基本原则:当溶液中同时存在几种离子时,离子积Q i 最先达到溶度积K sp (即Q i >K sp )的难溶电解质首先沉淀。
例 计算溶液中的Cl -和CrO 42-(浓度均为0.10mol·L -1)开始沉淀时各自所需Ag +的最低浓度是多少?
二、沉淀的溶解
沉淀溶解的必要条件是使Q i <K sp 。
1.生成弱电解质或微溶气体
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生成配合物
定义:由一种难溶电解质借助于某一试剂的作用,转变为另一难溶电解质的过程叫沉淀转化。
§10-3 沉淀滴定法 *
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银量法终点的确定及银量法的应用。
教学重点:银量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银量法的应用。
一、概述
沉淀滴定法是以沉淀反应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
应用于沉淀滴定法最广的是生成难溶性银盐的反应:
Ag + + X = AgX ↓ (X 代表Cl -、Br -、I -、CN -、SCN -
等) 这种以生成难溶性银盐为基础的沉淀滴定法称为银量法。
根据所选指示剂的不同,银量法可分为莫尔法、佛尔哈德法、法扬司法、碘-淀粉指示剂法等。
二、银量法终点的确定
(一)莫尔法(Mohr )
1.基本原理
莫尔法是以铬酸钾作指示剂的银量法。
计量点前: Ag + + Cl -⇌AgCl ↓(白) AgCl SP,K =1.8 × 10-10
计量点时: 2Ag + + CrO 42-⇌Ag 2CrO 4↓(砖红) 4
2CrO Ag SP,K =1.1 × 10-12 2.滴定条件
①指示剂的用量。
K 2CrO 4的浓度以0.005mol·L -1为宜。
②溶液的pH 值。
莫尔法只适用于中性或弱碱性(pH = 6.5~10.5)条件下进行,因在酸性溶液中Ag 2CrO 4要溶解。
Ag 2CrO 4 + H +⇌2Ag + + HCrO 4-
2HCrO 4-⇌ Cr 2O 72- + H 2O
而在强碱性的溶液中,Ag +离子会生成Ag 2O 沉淀:
Ag + + OH -
⇌AgOH ↓ 2AgOH →Ag 2O ↓+ H 2O 如果待测液碱性太强可加入HNO 3中和,酸性太强可加入硼砂或碳酸氢钠中和。
3.应用范围
莫尔法只适用于测定Cl -和Br -。
(二)佛尔哈德法
1.基本原理
佛尔哈德法(V olhard )法是用铁铵矾(NH 4)Fe(SO 4)2作指示剂,以NH 4SCN 或KSCN 标准溶液滴定含有Ag +离子的试液,反应如下:
Ag + + SCN -⇌AgSCN ↓(白) 12AgSCN SP,1001-⨯=.K
Fe 3+ + SCN -⇌[Fe(SCN)]2+(红) 2f 10381⨯=.K
此法测定Cl -、Br -、I -和SCN -时,先在被测溶液中加入过量的AgNO 3标准溶液,然后加入铁铵矾指示剂,以NH 4SCN 标准溶液滴定剩余量的Ag +。
2.测定条件
①指示剂的用量。
通常Fe 3+的浓度为0.015mol·L -1。
②溶液酸度。
溶液要求酸性,H +离子浓度应控制在0.1~1mol·L -1之间。
否则Fe 3+发生水解,影响测定。
3.应用范围
佛尔哈德法在酸性溶液中滴定,免除了许多离子的干扰,所以它的适用范围广泛。
不仅可以用来测定Ag +、Cl -、Br -、I -、SCN -;还可以用来测定PO 43-和AsO 43-,在农业上也常用此法测定有机氯农药如六六六和滴滴涕等。
凡是能与SCN -作用的铜盐、汞盐以及对Cl -、Br -、I -等测定有干扰的离子应预先除去。
能与Fe 3+发生氧化还原作用的还原剂也应除去。
(三)法扬司(Fajans)法
法扬司法是以吸附指示剂指示终点的银量法。
计量点前AgCl · Cl-+FIn-(黄绿色)
计量点后AgCl · Ag++FIn-−→
−吸附AgCl · Ag · FIn(粉红色)
三、银量法的应用
1.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AgNO3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将优级纯或分析纯的AgNO3在110℃下烘1~2小时,可用直接法配制。
一般纯度的AgNO3采用间接法配制,用基准NaCl标定。
NH4SCN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NH4SCN试剂往往含有杂质,并且容易吸潮,只能用间接法配制,再以AgNO3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2.应用实例
①莫尔法测定可溶性氯化物中氯的含量
②佛尔哈德法测定银合金中银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