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现代诗歌的格式现代诗歌的格式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现代诗歌的格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现代诗歌的格式一、什么是诗?假如现在有人问起我什么是诗?也许我只有这样回答:“我知道什么样的文字可以算得上是诗,也知道什么样的文字不是诗,但我却不知道什么是诗。
”现代诗歌是没有定义的。
但起码得有个大概吧!是的,其实现代诗歌也并不神秘,凡有情而美的东西便是诗。
简单地说,心象(情)+物象(美)=诗。
如:细细的枝条,像一根根电线;小小的黄花,像一盏盏发亮的电灯;大地,像一个春天的发电厂。
(张诗筠《迎春花》)这首诗中,“枝条”、“黄花”、“大地”是心象,而“电线”、“电灯”、“发电厂”是物象,这样美妙的诗句,是因为看到了春天里绿色的枝条和黄色的花儿后心里产生对大地之春的喜爱之情,然后通过想象,把心象比喻为物象,使情与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产生的。
当然这不是诗固定的模式,诗是自由的,诗也是多样的。
而要真正地认识和了解诗,仍需我们在长期的阅读和创作中去领会。
二、现代诗的基本特点对于现代诗的创作,首先必须了解一下现代诗的特点,这对于我们学习创作现代诗显得异常重要,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现代诗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而成的语句群体。
所以,现代诗是写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感受,并且是用现代的语言(即是现代汉语,而不是文言)来写的——这是现代诗最基本的特点。
此外,相对于初中生来说,现代诗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1、内容上:美丽的想象,平凡中看到不平凡;2、思想上:要写出动人的情意。
就是说,要加入个人的情感和体会;3、格式上:要分行,可以依句分行,也可以依内容分行。
通过对现代诗的基本特点的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尝试创作了,那么在创作中我们又必须注意些什么?三、怎样写诗?现代诗歌是美的,要让平凡的事物放发出美的光彩,就要通过想象。
初中现代诗歌教学模式罗山县教研室竹竿初中语文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诗歌的课程目标有: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第四学段中,《标准》未对现代诗歌的教学做出明确表述。
根据以上要求和现代诗歌的文体特点,朗读应是现代诗歌教学的核心。
在朗读中感知、欣赏、积累,因此设计了贯穿朗读的课堂环节。
一、课堂基本环节:(一)诵读,感音韵;(二)研读,明主旨;(三)品读,知精妙;(四)背读,广积累;(五)联读,赏美文。
二、课堂环节说明(一)诵读,感音韵:这一环节,学生先自由尝试读,能读懂字音、感知节奏,然后再听读。
用播放朗诵录音或教师范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达到朗读的第一个层次:读准字音、读出音律、节奏和重音。
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
朗读形式可以多样化,可自由读、试读、范读、听读、指导读,也可以分小组朗读,男女分读、齐读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指导。
(二)研读,明主旨: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诗句,让学生通过联想或想象,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可用“诗美在哪里?”“诗人想表达什么?”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以学生思考、表达为主,教师适当补充。
培养学生的思考、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品读,知精妙: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知精妙。
让学生能尝试指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说出其表达的意境;能指出诗歌使用的修辞方法及表现手法,说出它的好处;能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品味关键词语的精妙;并能了解诗歌结构上的主要特点。
这是现代诗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难点。
教师给予指导,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品味,各抒己见,充分表达。
这个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诗歌鉴赏模式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情感型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
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
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
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
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3)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4)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5)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就是指寄托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景物(物象、意象、生活图景)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诗词的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现代诗歌的创作模式和市场状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文化的演变,现代诗歌的创作模式和市场状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诗歌创作模式,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中显得越发不够灵活和适应需求。
本文将探讨现代诗歌的创作模式和市场状况,包括其如何适应新时代以及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现代诗歌的创作模式传统意义上的诗歌创作都是以诗人的个人经历、情感为主要创作素材,创作风格也更偏向于抒情、感伤和思考。
而现代诗歌的创作却更为多元,除了仍然延续传统的情感抒发外,更多的是关注当下社会现象和时事热点,以及借助科技手段和表现形式来创作诗歌。
现代诗歌的创作模式,首先需要关注社会时事和文化热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我们进一步地了解了当前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热点事件、新型事物、话题事件成了现代诗歌创作的常用素材。
其次,现代诗歌更注重语言的表现力,借助诗歌特有的表现形式,在时间上、音韵上实现出更高的艺术表现,充分展现出语言的魔力。
此外,现代诗歌还更注重板块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创作手段,即通过网络技术、影像技术、音频技术等手段实现创作内容的分类、专业化和信息化。
二、现代诗歌的市场状况现代诗歌市场并不是一个大规模的市场,相对于其他文艺品类,其受众群体相对狭窄。
但是,诗歌依然具有独立的发展模式和市场特征。
首先,诗歌市场的市场特征。
由于其受众群体较小,作品的出版和售卖情况都要面对一些业内的制约。
同时,市场竞争也较小,即使是小众作品也没有那么大的市场压力,创作者们可以更为自由地创作,创作内容更多样化、更具特色。
其次是诗歌市场的发展模式。
诗歌市场的发展更为平稳,小步快跑地不断拓展市场空间。
从书店销售、文学期刊发表到网络诗歌,现代诗歌的传媒形态更加丰富,无论是对于阅读者还是创作者,都有不同层次的选择和参与方式,也助力于诗歌市场的不断发展。
最后是诗歌市场的融合特征。
现代诗歌的市场融合已经初见端倪,例如和音乐、绘画、影像甚至科技相结合,通过不同领域的交叉营销,诗歌市场也获得了更多的机遇。
诗歌的表达技巧之结构手法结构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结构模式。
一、层层渲染、铺垫(一)渲染渲染是用各种表现手法着重描写,以加强气氛,突出人物,深化主题,是描写技法之一。
1、渲染的对象: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
2、渲染的手法:反复、排比、层递、摹写。
3、渲染原则:应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铺陈,不应过度追求浓词艳藻。
4、渲染种类:景物渲染、环境渲染、气氛渲染、细节渲染、情绪渲染、行为渲染、语言渲染。
5、渲染方式:正面直接摹绘及侧面间接烘托。
(二)铺垫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描写手法之一。
1、铺垫特点: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2、铺垫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3、铺垫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4、铺垫种类:(1)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铺、反铺之别。
正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正面铺垫。
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铺垫。
(2)从铺垫手法来分,又有伏笔铺垫、悬念铺垫、衬托铺垫、铺陈铺垫(用铺陈事物的方法,渲染气氛,制造声势)之别。
宝玉挨打是伏笔铺垫,《红楼梦曲》就是一种悬念铺垫。
,二、伏笔、照应(一)伏笔。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
戏剧、曲艺创作称为“抖包袱”。
伏笔,是文章峰回路转、达到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
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二)照应。
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
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
诗歌的两种基本模式诗歌,这一人类文明中的璀璨明珠,拥有着千变万化的形式,但其基本模式主要可归纳为两种: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
一、古典诗歌古典诗歌,源自古代文明,以古希腊、古罗马、中国古代诗歌为代表,讲究格律、音韵、意境,强调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它通常有固定的韵脚、平仄和行数,通过精炼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深入的描绘,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古典诗歌的魅力在于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像一座座山峰,矗立在人类文明的巅峰,让后人望尘莫及。
二、现代诗歌现代诗歌,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是对古典诗歌的一种反叛和创新。
它打破了古典诗歌的格律和形式,更加注重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现代诗歌的语言更加自由、奔放,不受传统诗歌的束缚,可以自由地抒发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现代诗歌的主题也更加广泛,可以涉及社会、人性、自然等多个领域,它像一条条河流,汇聚成人类情感的海洋。
在形式上,现代诗歌可以是长诗、短诗、散文诗等,不拘一格。
它更多地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通过具象或抽象的方式来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现代诗歌的创作手法和形式多种多样,不断地进行着创新和尝试,使得这一文学形式始终保持着活力和生命力。
总结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是诗歌的两种基本模式,它们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古典诗歌以其严谨的格律、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其恒久的魅力;而现代诗歌则以其自由奔放的语言、广泛的主题和新颖的创作手法,展现出其无限的活力和创新性。
这两种模式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在诗歌的发展历程中,古典诗歌为现代诗歌提供了基础和借鉴,而现代诗歌则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
艾米·洛威尔的诗歌《模式》浅析艾米·洛威尔不仅是美国著名的女诗人,还是著名的批评家。
她从小出生在美国一个贵族家庭,受过很好的教育,后来和庞德大力倡导意象派运动,两人都以严厉和果断的作风著称。
她的诗歌《模式》描写了一个贵族女人虽然过着富足的生活,但内心经历着异化,人性受到压抑。
作品反映了當时整个社会的生活现状。
标签:艾米·洛威尔;异化;人性艾米·洛威尔是美国女诗人和批评家,也是著名作家罗素的旁系后代。
她和庞德齐名,都是倡导意象派运动并举足轻重的领导人物。
庞德离去后,她成为该运动的领导人,在她的主持下意象派的创作范围比以前更为广泛,创作题材也更为多样,但不少批评家认为,她的倡导,实际上标志着意象派诗歌的衰落。
洛威尔对中国古诗有浓厚兴趣,翻译并介绍中国的古诗,与中国古典文学有甚深的渊源,她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很多文学营养,并且对弘扬中国古典文化作出了贡献。
洛威尔有一首很著名的诗叫《模式》。
这首诗的背景是18世纪,但处在20世纪看来,这个作品又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女主人公是一位上流社会的女子住在豪华的家里,穿着华贵的衣服,但是这并不是她幸福的根源,并不能展现她心灵世界的美好,反而成为非人性模式的象征。
这就是现代文明的可怜之处。
在追求物质文明的时候,人们忽略了内心世界,就会受到灵魂的惩罚,人性受到摧残。
现代物质享受成了她人性自由发展的障碍,是造成她内心痛苦和异化的根源。
作为女性诗人,她以女性独特的触觉,探测到了女性内心深处的思想变化,其实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作者内心的一种体验。
这位贵族女性身上折射出整个社会的一个现象,就连有着优越生活的贵族都难免,普通大众的心灵痛苦可想而知。
从“I walk down the garden paths,and all the daffodils are blowing,and the bright blue squills. I walk down the atterned garden paths In my stiff,brocaded gown.”第一句中我们好像看见一位生动而高贵的女子款款而来,婉约、含羞,犹如天仙般,众花伏首只为佳人。
诗歌的结构
诗歌的结构实质上是诗歌的组成部分,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情感,以及诗歌主题的表现方式。
诗歌最常被认为是一种文学形式,但它具有完全不同于一般文学形式的结构特征,是以其特定的结构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情感。
早期诗歌的结构是简单而不统一的,它表达诗人所描绘的形象和思维模式。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汉藏语系语言有关的诗歌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下面将对古典汉语诗歌的结构进行详细讨论。
首先,是内容类型。
在古典汉语诗歌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内容,如叙述、描写、哲学、抒情和抽象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结构特征。
其次,是诗歌的形式特点。
古代汉语诗歌一般以诗句的形式出现,每个诗句具有五言或七言的格式,其间还包括一些韵脚的设置,并有一定的文字节奏和诗歌情调。
另外,有些诗歌还采用一定的美学概念作为结构框架,如皇家章程、宫调、吴越、五音归类等;有的则采用横排、竖排、边铺、七言律诗、胆固朗顿、小令等节奏结构。
此外,诗歌的结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还有更多内容上的特点,如思想内容上的阐释、情感表达和诗歌抒情写作方式。
有的诗歌还利用暗喻、象征、反讽、拟人等修辞手法,为诗歌增添更多色彩。
最后,诗歌的结构还受到不同的文化礼仪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不同国家的文化和社会经验是诗歌的结构所依据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
它的创作的基础。
总之,诗歌的结构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仅包含形式上的特点,还有更为深刻的内容特征,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很难模仿到其他文学形式的结构中去。
诗歌的基本范式
诗歌的基本范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五言绝句: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形式,通常由四句五言组成,韵律相对固定。
五言绝句的标准格律范式有两种,一种是平起首句押韵,另一种是平起首句不押韵。
2. 七言绝句: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形式,通常由四句七言组成,韵律相对固定。
七言绝句的标准格律范式也有两种,一种是仄起首句押韵,另一种是仄起首句不押韵。
3. 自由体:自由体是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诗歌形式,不受严格的格律限制,注重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自由体在诗歌创作中应用广泛,尤其是在现代诗歌中。
总的来说,这些范式都有一定的规律和规则,对于诗人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诗歌创作并不局限于这些范式,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风格进行创新和变化。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六看: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看意象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规范答题技巧:(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示例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
(什么形象)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
(形象的特征)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形象的意义)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步骤一)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
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
(步骤二)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步骤三)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诗歌的模式
【象征模式】
这一模式可以说是诗歌的传家宝,又称多层式:在文字符号的视觉层面上给人以形像,同时在联想的深层给人以意义(某一实体事物或精神内容) 尽可能无限的概括和包涵。
象征体是表层的、明晰的,甚至可能是被传统理性所规定的,如梅兰松竹、长城等。
而被象征的本体却是隐蔽的、模糊的。
两者关系要有任意性,便于发挥创造性。
天才诗人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外意象通过类似联想起来,形成令人称奇的构思。
关键是抓住两者之间共同点,而其它属性相距越远越好。
中心方法是选择形象,形成象征意象。
意象,又称艺术形象,可以说是构成文学艺术大系统的细胞。
意——人的意识(包括情感。
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审美需要和认识需要),最终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为作者个体生命的投射和表现。
象——客观事物,外在于作者,但最终为作者生命本质所对象化。
两者结合为意象,而两者成分的多少及关系的隐显疏密等造成了两种基本上的文艺创作方法,即重意的浪漫主义和重象的现实主义,也成为表现论和反映论的渊源。
象征意象比一般意象来说,有特定的要求:成为全诗的中心形象。
最佳象征意象,其涵义是无限的,尽可能表现作者内心世界,成为一个艺术个性的宇宙。
一般来说,这类诗歌标题就写出了象征体(甚至是人物)。
但是,内层的本体即作者个体生命的感受才是诗歌真正要写的。
【横断模式】
这类诗歌截取一个生活片断或者意识片断,描写一系列形像,或者使用一系列比喻,以抒发作者感情,表现作者的意识。
许多写景诗正是这样。
要尽可能创造意境。
如杜甫的《春望》。
【纵贯模式】
这类诗歌以作者观察点的推进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空间的展开,把所见所闻所感触融成一体。
如贺敬之的《回延安》。
这类诗歌一般较长,多是叙事诗。
【升华模式】
这类诗歌一般分为两部分,前边是较平缓的铺垫,后边翻出新意,造成引人注目的突进,使情思与意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言志”的旧体诗词大都采用这种模式,前边写景,情景交融,后边写“志”,志中有情。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串珠模式】
这类诗歌由几个并列的相同结构并有部分相同诗句的部分组成。
反复咏叹。
《诗经》较多这类诗歌。
【自白模式】
直接抒发感情,使用论断式的议论,又称议论模式。
渊源流长,浪漫主义大都采用抒情化议论,即自白。
政治诗、哲理诗许多属于这种“传统自白”。
这种自白不容易写好,首先作者必须达到一个时代最高层次的认识及体验的水平。
在西方现代派中,惠特曼的《草叶集》承前启后,大量使用自白,以至于美国诗歌自50年代后以艾伦·金斯堡的《嚎叫》为代表,形成了自白派,占据主流地位。
我国80年代“第三代”诗歌大部分都属于“自白”诗。
与前期浪漫主义自白不一样,当代诗歌中的自白可以称为“反传统的自白”:有意摆出反传统——反对文化、审美、个性、理性乃至诗歌自身的架式,其实不过将题材限定在个人生活体验主要是本我感受的圈子里。
多用第一人称,不拘格律,以日常口语袒陈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甚至隐私,有时触及社会,进行某种程度的批判。
“自白”诗歌对语言、形式和意味更加强调,甚至写娱乐性的记录性的诗歌,自称为“玩”诗歌。
作为诗歌整体的一种探索,“自白诗”可以说有从社会批判意义转为个体生命肯定意义的历史作用。
【象形模式】
诗行排列成中心形象的形状,成为象形图案。
如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被刺杀的和平鸽》。
又如台湾诗人白荻的诗歌,犹如一幅山水画(诗行从右到左,字词从上到下),比喻流浪者如远离山林湖水的一株丝杉。
【现代模式】
从西方现代派诗歌移植而来的。
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传统诗歌明显不同,而且认为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因此更加重视形式创新。
写的是个人与社会、自然、他人甚至自我的分裂和荒诞,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精神危机、**心理、悲观绝望和虚无主义。
强调表现内心——实际上只是变幻多端,高深莫测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欲) 和下意识。
采用的方法主要有:①思想知觉化,即抽象的肉感。
把抽象观念和具体形象直接结合,“象你闻到玫瑰香味那样地感知思想(艾略特)”。
如诗中的“力之舞”、“意志昏眩”、“潮湿的灵魂在发芽”。
②自由联想。
这种联想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而是凭个人的直觉和幻觉写出来的联想。
如“阳光是从太阳里踢出的足球”。
③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变化,用于暗示某一瞬间的感觉、想象和精神状态。
【会意模式】
这类诗歌的一些诗行排列成抽象的图形,显示某种意义趋向。
如《太阳下山》后半首的诗行排列,暗示钟声在大风中高低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