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一历史寒假作业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 格式:doc
- 大小:252.01 KB
- 文档页数:7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晋书》记载:“及黄初二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
”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物物交换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统治者限制商业活动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C.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D.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到破坏,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再加上货币更换频繁,从而造成物物交换成为交易的主要手段,故C项正确。
2.《晋书》记载:“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
”当时王氏家族政令己出,与皇室势均力敌。
可见东晋门阀政治( )A.能够确保国家政权稳固B.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变动C.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D.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可知东晋时期,琅琊王氏与皇室势均力敌,可以说明东晋的门阀政治是在国家分裂的条件下,皇室为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倚靠士族,所以是特殊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一种变异,故选C项;琅琊王氏与皇室势均力敌,不利于国家政权的稳固,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社会阶层的变动,排除B项;王氏与皇室势均力敌不能说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排除D项。
3.《通典》记载:“(氐族)其衣服尚青,俗能织布。
善田种,畜羊豕牛马驴骡。
……由与中国错居故也。
”这一现象表明,氐人当时( )A.已经完全以农耕生活为主B.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C.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D.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其衣服尚青,俗能织布。
善田种,畜羊豕牛马驴骡。
……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可知氐族人能织布,善于种田,畜养羊、豕、牛、马、驴、骡,这表明了氐人当时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4.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A.“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洛阳家家学胡乐”指洛阳家家学习少数民族音乐,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交融情况,A项符合题意;“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与佛教有关,B项不符合题意;“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描述的是抵御少数民族袭扰,C项不符合题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是草原风光,D项不符合题意。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和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政权更迭;2. 掌握各个时期主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3. 理解民族交融对于国家政治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二、作业内容1. 小组讨论:选择一个主要的政权更迭事件,进行讨论和总结。
要求: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收集相关资料,分析事件背景、过程和影响;讨论时注意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的结合。
2. 课堂报告: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报告讨论结果。
要求:报告内容要清晰、有条理,能够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3. 历史小论文:以“民族交融对国家政治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论文内容要结合实际,分析民族交融对当前社会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内容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代写;2. 小组讨论时,要积极参与,认真听取其他成员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3. 课堂报告时,要遵守课堂纪律,尊重其他小组的发言权;4. 历史小论文字数不少于XX字,要认真撰写,符合历史论文的规范和要求。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参与情况、课堂报告表现和历史小论文质量;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以教师评价为主;3. 评价结果将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并及时向学生进行反馈。
五、作业反馈1. 请学生认真阅读教师批改和评语,及时修正和完善自己的作业;2. 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将进行单独辅导和帮助,以提高学习效果;3. 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以便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总之,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希望通过作业反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希望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段复杂的历史时期,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政权更迭,掌握各政权的建立、衰落及被取代的过程。
2. 理解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交融现象,理解民族交融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3. 培养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小组讨论:选择一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析其兴衰原因,并讨论这一政权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每个小组需提交一份分析报告。
2. 查阅资料:收集关于这一时期各民族交融的史料,整理出各民族间的互动、融合及影响。
每个小组需提交一份总结报告。
3. 课堂演讲: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演讲本组的学习成果,时间不超过5分钟。
三、作业要求:1. 小组合作:学生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共同完成作业。
2. 独立思考:学生需独立完成个人作业,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提交作业:作业应按时提交,并确保内容真实、准确、完整。
4. 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四、作业评价:1. 作业完成情况: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质量,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作业目标。
2. 团队协作能力: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团队协作能力。
3. 表达能力:根据学生在课堂演讲中的表现,评价其表达能力。
4. 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作业和课堂演讲,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作业反馈:1. 学生自评:在提交作业后,学生需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评,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2. 小组互评:在小组内部分享会中,其他成员可以给予发言的小组提出建议和意见,共同进步。
3. 教师点评:教师将对所有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价,反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也会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方案,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基础性达标作业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ABCD【答案】B【解析】三国鼎立是指魏、蜀、吴三国各自建立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22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丕称帝,建立魏;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
故选B项。
2.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史称“五胡内迁”。
其中不包括()A.匈奴B.鲜卑C.羌D.越族【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包括匈奴、羯、氐、羌、鲜卑等,不包括越族,故D项。
3.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这种现象说明()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可知,少数民族承认汉族的先辈,认同是中原的一部分,这体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故选D项。
4.史料记载“(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材料突出说明,北魏孝文帝()A.重视汉族文化B.注重学以致用C.锐意改革旧俗D.潜心文学创作【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推崇,故选A项。
5.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
与下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开放的社会D.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等政权分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单选题1.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实用功能,这种特点导致服饰只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穿着需要。
而在汉族的衣冠制度中,在质料、图案花纹、色彩及各种装饰品上有着严格的阶级地位区分。
由此可推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A.加速民族交融B.规范统治秩序C.减少变法阻力D.缓和民族矛盾2.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
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A.深受儒家影响B.借鉴南朝经验C.沿袭鲜卑传统D.意在托古改制3.《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为武昌太守时“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
《梁书·张稷传》亦载:“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
”此类记载所反映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A.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B.市镇兴起维护了时局稳定C.互市交易促进民族交往D.榷场的设立带动民间交流4.西晋灭亡前后,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
他们在南方被称为“侨人”。
据不完全统计,南下的流民约占当时北方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同时又占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
这一时期的人口南迁()A.加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C.导致了南北方都长期四分五裂D.使户籍有主户与客户的区分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大量流民侨居南方,但“至(北魏)孝文帝立而崇经礼士,浸浸华化,于是中原士族向之避难在江左者,又相率慕化来归”。
这一变化()A.有利于南北文化的交流B.得益于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C.加速了南方政权的衰败D.缓解了江南地区的人地矛盾6.晋孝武帝时,贾弼之在朝廷的支持下广收百氏谱记,写成了《姓氏簿状》,建立了正式的士族家谱档案;王僧孺受梁武帝之命改定百家谱,著有《十八州谱》等著作。
这些举措()A.完善了血缘宗法制度B.受到了门阀制度影响C.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D.践行了儒家治国理念7.东晋南朝高门士族的追求是“立言藉于虚无,谓之玄妙;处官不亲所司,谓之雅远”“砥砺之风,弥以陵迟(衰落)”,为官者“恪勤匪懈,终滞鄙俗”。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
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
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
”不同地域交换手段的不同反映了南朝时()A.政治混乱,货币不一B.江南经济发展不平衡C.中国白银大量外流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2.隋文帝的下列措施,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A.建隋朝取代北周B.结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C.在长安、洛阳广设仓库D.定都长安3.隋文帝是隋朝开国国君,下列属于他的功绩的有()①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②开通大运河③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④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度增加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4.武则天当权期间曾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开垦土地),家有余粮”者升官。
这主要体现了武则天()A.重视发展农业生产B.重视人才,扩大科举C.严厉惩治贪官污吏D.妄用佞臣,扰乱朝纲5.北魏建立代国后,被少数民族政权吞并。
该政权是()A.东晋B.前秦C.西晋D.南朝6.关于十六国与北朝的历史状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十六国均由少数民族建立B.淝水之战加剧了民族矛盾的激化C.六朝古都是其重要的政治中心D.政治权力主要由士族掌控7.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带去了手工艺品、技术和医药书籍等②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安西都护府③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④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8.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纷争不断,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如图序号对应人物正确的是()A.①孙权②曹操③刘备B.①孙权②曹丕③刘备C.①孙权②袁绍③曹操D.①孙权②司马炎③刘禅9.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后,有几位同学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你认为其中最为准确的是()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C.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D.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10.隋唐文化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且处在世界发展的前列。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基本情况,掌握重要政权的建立、衰落及替代过程。
2. 了解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趋势和影响,理解民族融合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3. 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水平。
二、作业内容:1. 完成一份关于三国时期主要政权(如曹魏、蜀汉、东吴)的思维导图,包括政权的建立、统治政策、文化特色等。
2. 收集并阅读有关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并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
3. 小组合作,研究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分析其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并以PPT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应独立完成,不得抄袭。
2. 提交思维导图和读后感需注明来源和参考内容,不得完全复制他人作品。
3. 小组合作作业需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分工明确,PPT内容要言之有据,逻辑清晰。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包括作业完成质量、提交时间、学习态度等。
2. 评价方式为教师评分,结合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
3. 对于优秀作业,将在课堂上展示并给予适当奖励。
作业反馈:1. 学生可向教师反馈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寻求帮助。
2. 教师将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典型错误进行集中讲解。
3. 对于优秀作业,教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我们希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相关知识,培养其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水平。
同时,通过独立完成作业、小组合作和教师评价等环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最后,我们还将对作业反馈进行及时处理,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教学质量。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深入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各个政权的兴衰过程。
2. 掌握各民族间的交融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题及答案-统编版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获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南方社会相当安定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D.南方生产技术先进2.西魏文帝大统七年(541年)颁布了由汉族士人苏绰起草的“六条诏书”——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要求官吏对照执行;军事方面以六镇鲜卑人为骨干,收编关陇豪强的乡兵部曲,建立起一套称为“府兵”的军队系统,管理采取早期鲜卑部落兵制的形式。
这些举措()A.强化了官僚机构的行政职能B.明显倚重士人和地方豪强地主C.有利于民族交融和文化传承D.加强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3.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这是因为这次改革()A.结束了分裂状态B.为民主制的发展奠基C.促进了民族融合D.改变了国贫现象4.魏晋以来,源自汉代乐府的清乐发展开来。
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
清乐的发展说明()A.中原文化的消亡B.民族文化的互动C.礼乐制度的强化D.西域文化的发展5.北魏一直盛行公卿集议制,规定每月朔望(初一和十五)两天;中午前公卿自己讨论政事,中午后皇帝与公卿“共议可否”,“参论国治,经纶王道,以为常式”。
该制度()A.体现了权力制衡B.削弱了中央集权C.促进了民族交融D.保障决策合理性6.东晋南朝时,南方的水稻产量有明显提高,三国时上等良田才能达到的亩产十石在此时已成为普遍的产量水平。
这主要得益于()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B.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C.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D.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7.4世纪时,大量汉族人口南迁,但其原先居住的中原地区人口仍增加了两倍有余。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B.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政策C.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民族融合D.西晋统治阶级的开明政策8.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政权更迭,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理解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3. 培养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考。
二、作业内容:1. 阅读教材,完成以下简答题:a.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政权有哪些?它们是如何更迭的?b. 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原因和影响是什么?2. 分组讨论:a. 分组讨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些事件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b. 讨论民族交融的原因和过程,分析其对当时社会、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3. 完成一份课堂笔记,总结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历史人物。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应独立完成,不得抄袭。
2. 讨论时,请注意尊重他人观点,积极交流,共同学习。
3. 提交作业的时间和方式请按照课程要求进行。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包括作业完成质量、讨论表现、提交时间等。
2. 优秀:作业质量高,对历史事件和民族交融有深入的理解,讨论积极,能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3. 良好:作业基本完成,对部分历史事件有一定理解,讨论表现良好,但仍有待提高。
4. 需改进:作业存在明显错误或遗漏,需在规定时间内修改完善。
五、作业反馈:1. 对于作业中的问题和疑惑,我们会进行个别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对于作业完成情况良好的小组或个人,我们将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
3.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我们将整理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式。
通过这个作业设计方案,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和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考。
以下是对作业内容的具体说明:一、简答题(阅读教材后完成)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政权有哪些?它们是如何更迭的?2. 描述民族交融的主要历史背景和影响。
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10分)【答案】(1)流派:“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解析】(1)据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结合所学商鞅为法家代表可知“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由材料“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结合所学周礼是儒家经典得出“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第一小问对象,依据材料“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说明“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从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知“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面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 )A.三国鼎立B.西晋灭亡C.东晋建立D.前秦统一北方2.叶适《旧学纪言》卷十三称:“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
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
”材料反映了鲜卑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 )A.如何缓和阶级矛盾B.如何统治汉人C.如何解决民族问题D.如何发展封建经济3.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室砖画,可以印证当时( )A.民族关系的双向互动B.绘画体裁的多种多样C.边疆经济的繁荣发展D.戍边军民的鱼水之情4.晋史学家习凿齿言:“自今三家鼎足四十有余年关,吴人不能越淮、河(汉水)而进取中国,中国不能陵长江以争利者,力均而智馋,道不足以相倾也。
”这表明三国鼎立的出现( )A.造成政局长期的动荡B.有利于中原经济发展C.削弱了吴蜀两国实力D.具备客观的地理条件5.西晋末年起,江南地区出现由流民领袖率领流民从事农耕的流民农业。
流民多根据所处不同地理条件从事单一或多元化农业开发。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江南地区( )A.偃武修文政局相对稳定B.生产技术明显进步C.经济发展带有时代特点D.粮食产量有所提高6.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图。
这两幅图中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A.反映出南北经济的不平衡B.受政治局势的影响C.表明北方经济结构的优化D.说明中外交流加快7.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明显的进步。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自然资源丰富B.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8.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并且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产业。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能够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权更迭的基本情况,以及民族交融的初步概念,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作业内容1. 预习内容学生需预习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与主要政权更迭过程,包括魏、蜀、吴三国的建立与灭亡,重要战役如赤壁之战等。
同时,了解三国时期的社会状况与文化特点。
2. 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如《三国志》节选、历史学家的相关论述等,要求学生阅读并整理出关键信息。
3. 课堂讨论准备学生需准备关于三国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简要陈述提纲,如刘备、曹操、孙权等人物的政治生涯及对历史的影响。
4. 思维导图制作学生需制作一份关于三国时期政权更迭的思维导图,包括主要政权、重要战役及民族交融的初步表现。
三、作业要求具体内容要求:1. 预习内容要全面,能够概述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与主要事件。
2. 阅读材料需细致,提取出关键历史信息,并能够简要概括材料主旨。
3. 课堂讨论准备要充分,能够清晰表达个人观点并展开讨论。
4. 思维导图要求结构清晰,重点突出,便于理解和记忆。
格式与呈现要求:1. 作业需按时提交,并按照教师指定的格式要求进行排版。
2. 预习内容与阅读材料需以书面形式整理成文,思维导图需以电子版形式提交。
3. 所有作业内容需字迹工整,表达清晰。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内容准确性、条理性以及创新性进行综合评定。
教师将对学生的预习内容、阅读材料整理、课堂讨论准备以及思维导图的制作进行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反馈和建议。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细致的批改,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将通过课堂讲解、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教师还将定期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方案的完善提供参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政权更迭,掌握各个政权的建立、衰落和消亡的过程。
2. 了解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理解民族融合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3. 培养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作业内容:1. 书面作业:(1)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包括主要政权的建立、衰落和消亡。
(2)选取一个政权(如东晋、北魏等),分析其在政权更迭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2. 小组讨论: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或多个与课程相关的历史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讨论内容应包括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分析,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讨论结束后,小组需提交一份讨论报告,报告字数不少于500字。
3. 观看相关纪录片或阅读相关书籍:在家庭或社区找到与课程相关的纪录片或书籍,观看或阅读后写出观后感或读书笔记。
要求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字数不少于300字。
三、作业要求:1. 书面作业应在课堂上完成,并由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讨论报告和观后感应在小组内充分讨论后,由小组长提交给教师。
2. 作业应认真完成,不得抄袭或代写。
如发现作弊行为,将受到纪律处分。
3. 鼓励创新思维,对历史事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是值得赞赏的。
4. 请确保所有作业都按照规定格式提交,如:观后感应包括标题、日期、观后感受等。
四、作业评价:1. 评价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思考深度、创新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进行。
对于积极参与讨论和提交高质量作业的小组,将给予额外加分。
2. 评价结果将在下一次上课时向全班公布,并纳入期末成绩评定中。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包括对作业的优点和不足的评价,以及如何改进的建议。
2. 学生应认真听取教师的反馈,及时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业。
3. 对于在作业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在课后给予额外辅导和支持。
通过本次作业的设计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内容。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点梳理】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
②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
③政府政策: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以增强实力。
④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⑤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较快发展。
(2)影响:①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②促进了民族交融;③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意义?(1)内容①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②改籍贯:迁至洛阳的鲜卑贵族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③穿汉服、学汉语: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④改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
⑤仿门第: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
⑥通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2)意义:①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巩固提升】1.黄河流域在西汉晚期至东汉,大致归并为关东(山东)、关西(山西)两个文化倾向有差异的基本文化区。
到东晋时,许多关西关东方言已经混一。
魏晋以后,出现了江南、江北两个文化区并峙的局面。
对上述文化区格局的变迁解释正确的是( )A.黄河流域文化差异缩小得益于大一统的局面B.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影响文化区格局的变化C.区域间文化差异会影响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D.自然地理条件决定文化区的多样性与统一性2.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反映了魏晋时期因战乱而举族避难、建立堡坞共同体的现实;唐长孺则认为《桃花源记》所记载的这些迁入山林的百姓,在当时主要是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深化对三国时期历史的理解,特别是对三国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独立思考和总结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阅读理解:学生需阅读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材料,包括政权更迭的背景、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阅读理解,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变迁。
2. 知识梳理:学生需将所学的三国时期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知识框架,包括各政权间的关系、主要战役、重要政策等。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话题为“三国时期的民族交融及其影响”。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作业报告:每组学生需撰写一份关于“三国时期民族交融的案例分析”的报告。
报告中应包括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影响分析,以及对学生自身的启示。
三、作业要求本课时的作业要求如下:1. 阅读理解:学生需认真阅读历史材料,理解并掌握其中的重要信息。
2. 知识梳理:学生需将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并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表述。
3.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需积极、深入,每位学生都应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4. 作业报告:报告应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分析深入,字数不少于800字。
报告应包含具体的案例分析、人物评价和影响分析等。
四、作业评价本课时的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梳理能力和条理性。
3. 小组讨论的活跃程度和深入程度。
4. 作业报告的内容丰富度、观点的深度以及语言组织的流畅度。
五、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每份报告进行详细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将选取几份优秀报告进行课堂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此外,教师还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对下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掌握主要政权的变迁;2. 理解民族交融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认识多元文化对国家统一的影响;3. 通过分析和讨论,提高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教材,整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制作表格,注明主要政权的名称、建立者、建立时间、灭亡时间以及主要活动。
2. 搜集相关史料,分析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和影响。
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民族交融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3.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多元文化与国家统一的认识,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弘扬民族精神。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应独立完成,不得抄袭;2. 回答问题要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语言流畅;3. 字体工整,卷面整洁。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将根据回答的质量、数量以及是否符合要求来评定;2. 鼓励创新和深入思考,对于独特的见解将给予高分;3. 对于未能按时提交作业的学生,将给予提醒或处罚。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可以将作业提交至教师指定的平台或邮箱;2. 教师将在批改后将反馈意见及时通知学生,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3.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这一课时中,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同时通过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具体来说,作业内容主要包括阅读教材、整理史料、分析和总结以及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思考等几个方面。
在作业要求方面,我们强调学生应独立完成作业,回答问题要符合逻辑,语言流畅,字体工整,卷面整洁。
同时,我们也鼓励创新和深入思考,对于独特的见解将给予高分。
最后,对于未能按时提交作业的学生,我们将给予提醒或处罚。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核心素养】(1)政权更迭﹣﹣三国两晋南北朝。
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情况,结合地图明确各政权的空间位置,画出该时期王朝更替的时间轴和图示,理解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时空观念、家国情怀)(2)区域开发﹣﹣北人南迁与江南开发。
运用史料分析江南开发的原因,理解民族迁徙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史实,利用史料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的关系,认识各民族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江南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知识导航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1)三国陆续建立: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
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帝。
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
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
(2)三国形势变迁①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②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西晋的短期统一(1)建立与统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司马炎即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少数民族内迁与西晋灭亡①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②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
③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治分立时期。
问题思考:据东汉末到西晋完成统一,扼要说明三国鼎立的历史地位。
提示: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的结果,是天下大乱后的局部统一。
三国时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阶段。
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1)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魏晋时期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
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 )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材料反映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到魏晋时期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说明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官吏的选拔上强调出身、门第,因此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材料没体现。
2.魏晋时代,尚有很多人反对九品中正制,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世家大族逐渐走向没落C.士庶阶层已经基本固化D.考试选官制度初露端倪【答案】C【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实际上是为世家大族服务的,官吏的选拔把持在门阀大族的手中,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说明士庶阶层已经基本固化,故选C项。
3.汉魏时期的“徒附”户,是豪强地主荫庇自己的宗族、宾客而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
他们直接服务于豪强地主,逃避了朝廷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负担。
以这一阶层为基础形成了庞大的田庄经济。
这体现出汉魏时期的田庄( )A.深受底层农民拥戴B.自给自足程度较高C.能与政府分庭抗礼D.不利于政府的统治【答案】D【解析】汉魏时期的田庄制度之下,其“徒附”户逃避了政府的赋税和各种徭役兵役负担,但仍然要受到豪强地主的剥削与压迫,各个田庄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对政府来讲是一种分裂势力,这样不利于政府的统治,故选D项。
4.“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江、湘、梁、益用钱。
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
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
东晋南朝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
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习目标1.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迭的基本史实、北魏孝文帝改革基本内容,理解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2.借助本课学习,能够基本把握中国古代民族交融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
【核心概念】1.八王之乱:西晋皇族内部因争夺政权而引发的动乱。
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惠帝即位,贾皇后为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外戚杨骏发生矛盾。
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开始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进来,历时16年之久。
306年东海王另立怀帝,八王之乱结束。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使得五胡乘虚而入。
2.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
“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3.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刘汉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
永嘉之乱后,因南方社会较为安定,中原官民为避战乱而向江南地区大规模的移民,东晋政府为安置侨民设置侨州侨郡。
史称“永嘉南渡”或“衣冠南渡”。
永嘉南渡客观上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开发。
4.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前秦在基本统一北方的基础上,于383年由秦王苻坚亲率大军攻晋,东晋命谢安、谢玄率军迎战。
双方在淮河对峙。
结果晋军大获全胜,前秦数十万大军溃散。
此战虽巩固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但是东晋却无力收复中原,于是南北对峙的局面长期延续下来。
5.门阀士族:阀即阀阅,古代仕宦人家门前题记功业的柱子。
门阀士族即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特权集团。
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
为确保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大讲郡望、谱学,严禁士庶通婚,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典型门阀制度。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与下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
A.商朝、秦朝、三国
B.隋朝、唐朝、元朝
C.商朝、唐朝、明朝
D.秦朝、唐朝、十六国
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能直观反映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
A.
B.
C.
D.
3、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与危机
4、西晋末年,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东晋建立后.政府设立许多侨州、郡、县予以安置,他们被称为侨人。
侨人的户籍称白籍。
东晋咸和以后实行土断人户,即清理侨民户籍,使侨民同于当地土著居民,成为纳调服役的编户齐民。
土断政策( )
A.利于政府增加财政收人和兵源
B.不利于南北人民的融合
C.加剧原住民和侨民之间的矛盾
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5、东晋初年,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这说明当时的政治特色是( )
A.贵族政治
B.专制削弱
C.门阀政治
D.割据对峙
6、从下面的“人口迁徙示意图”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C.中原人口大量迁往江南
D.北方民族大量迁往中原
7、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 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
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8、魏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称汉人为“一文汉”,意思是汉人只值一文,可以随便杀戮。
随着时间推移,游牧民族政权却纷纷采用汉制。
这是为了( )
A.推动经济发展
B.缓和民族矛盾
C.促进民族交融
D.巩固政权根基
9、北魏孝文帝喜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并通过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鲜卑与汉族的交融。
下列措施与孝文帝改革无关的是( )
A.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
B.重农抑商,推行县制
C.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
D.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10、史家陈寅恪在《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南北朝民族交融为唐繁荣奠定基础
B.唐朝废除了秦汉以来的各项制度
C.唐朝开创后世各项政治制度的先河
D.南北朝时期中原文化焕发新机
11、《木兰辞》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南北朝诗歌,其中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诗句。
据此,下列各项对这一时期“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固定的“市”已经广泛存在于城乡
B.出现了手工业生产的区域化现象
C.品种繁多,北方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当时的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12、某同学绘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政权更替示意图,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是( )
A.合久必分
B.割据对峙
C.走向统一
D.民族融合
13、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
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朝代的更替,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秦朝结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完成了统一;汉朝之后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因此,答案为A。
2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2年孙权称王,定都建业,国号吴。
所以D准确、直观地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3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历史上,东汉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进入了十六国时期,南方则处于东晋的统治下;此后,南北方进入了南北朝并列的时代。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人的南迁,中国历史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因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为政权分
立与民族融合,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秦汉时期,B项是隋唐时期,D项是明清时期。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4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东晋土断政策。
土断政策主要是收纳流民,促使他们耕种土地,战争时期还可以将他们作为兵游补充,A项正确;此措施有利于南北民族的融合,不是增加民族矛盾,B、C两项错误;题干未体现推动经济重心南移,D项错误。
5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东晋建国初,司马睿称帝得益于以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体现的是士族门阀势力是东晋政权的重要支柱,即门阀政治,故答案为C项。
6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示表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批劳动力和先逬的生产技术,故C项符合题意。
7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
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
在此期间,战争频繁,政局动荡不安,造成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
因此,答案为A。
8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任何王朝的统治措施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稳定,少数民族的杀戮政策不仅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破坏了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且激化了社会矛盾,破坏了统治的政治基础,D项正确。
9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孝文帝改革内容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贵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践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贵族联姻;采用汉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A、C、D三个选項都包括在其中。
B选项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不符合題意,所以答案选B。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是指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新机重启,扩大恢张”是指唐朝的繁荣,即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唐朝的繁荣奠定基础,故A项正确。
11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唐末之前,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错误,此时社会生产力尚未达到此水平;C项不能得出;由“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可以看出此时期的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D项正确。
12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割据政权林立且更迭频繁,西晋后更是形成了南北方对峙的大割据形势,故答案为B 项。
其他三项皆不能得出。
13答案及解析:
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解析:1.第一小问,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第二小问,“胡乐、胡舞"等的出现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的结果,据此可直接作答。
2.依据材料中“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可得出“汉化为主”,依据材料中“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
中的附带同化”可得出“相互学习”和“方式多样”。
3.可以从有利干经济发展、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等方面作答。